TW201331681A -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1681A
TW201331681A TW101146499A TW101146499A TW201331681A TW 201331681 A TW201331681 A TW 201331681A TW 101146499 A TW101146499 A TW 101146499A TW 101146499 A TW101146499 A TW 101146499A TW 201331681 A TW201331681 A TW 2013316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polarity
pixel
color component
buri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6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ap-Liew Ong
Original Assignee
Hiap-Liew Ong
Kyoritsu Op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341,72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120099071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Hiap-Liew Ong, Kyoritsu Op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ap-Liew Ong
Publication of TW201331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1681A/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了一種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此顯示器係包括在顯示器之色點中的埋置極性區域。特別是,埋置極性區域具有一極性,係不同於包含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極性。在極性上的差異係強化色點的離散電場,或在某些情況下可產生額外的離散電場。此強化的離散電場或額外的離散電場係可更快速地將液晶揮負到其正確位置。

Description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晶顯示器,特別是指一種可以平滑型基板製造的大畫素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初次使用在如計算機與電子錶的簡單單色顯示器的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係已變成最優勢的顯示科技。液晶顯示器係經常用來取代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在電腦顯示與電視顯示上的應用。液晶顯示器的各種缺點已經被克服以改善液晶顯示器的品質。舉例來說,廣泛地取代被動矩陣顯示器的主動矩陣顯示器,係相對於被動矩陣顯示器具有降低鬼影(Ghosting)且改善解析度(Resolution)、色階(Color Gradation)、視角(Viewing Angle)、對比(Contrast Ratio)以及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的成效。
然而,傳統扭轉向列液晶顯示器(Twisted Nematic LCD)的主要缺點係為非常窄的視角以及非常低的對比。甚至連主動式矩陣的視角更窄於陰極射線管的視角。尤其是當觀看者直接地在液晶顯示器前面收看一高畫質影像時,在液晶顯示器側旁的其他觀看者則無法看到此一高畫質影像。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MVA LCD)係被發展來改善液晶顯示器的視角以及對比。請參考圖1(a)-1(c),係表示一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100的畫素基本功能。為了清楚地解說,圖1的液晶顯示器係僅使用單一區域(Single Domain)。再者,為了清楚地解說,圖1(a)-1(c)(以及圖2)的液晶顯示器係依據 灰階操作來敘述。再者,圖1(a)-1(c)係簡化來清楚說明且省略許多工序表層。舉例來說,在基板110與電極120之間,實際上的顯示器係可能包括用以電性連接的不同金屬層以及將各金屬層分隔的絕緣層。
液晶顯示器100具有一第一偏光片105、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一電極120、一第一配向層125、多個液晶130、一第二配向層140、一第二電極145、一第二基板1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155。一般而言,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50係由透明玻璃所製成。第一電極120與第二電極145係由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之透明導電材質所製成。第一配向層125與第二配向層140係由聚醯亞氨(Polyimide,PI)所製成,且與在靜止態之液晶130垂直地配向。在操作時,一光源(圖未示)係從貼附在第一基板110之在下面的第一偏光片105射出光線。第一偏光片105係通常在一第一方向偏振,且貼附在第二基板150的第二偏光片155係與第一偏光片104垂直地偏振。因此,從光源而來的光線並不會同時穿透第一偏光片105與第二光偏光片155,除非光線的偏振在第一偏光片105與第二偏光片155之間旋轉90度。為了清楚說明,並未顯示很多的液晶。在實際的顯示器中,液晶係為棒狀分子(rod like molecules),其直徑大約為5埃(Angstrom,Å),長度大約20-25埃。因此,在一畫素中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的液晶分子,其中畫素的長、寬、高分別為300微米(micrometer,μm)、120微米、3微米。雖然圖未示,但許多液晶顯示器(特別是主動矩陣顯示器)包括在第一電極120底部上的一保護層。此保護層係當作在第一電極120、裝置與導體之間的絕緣層,其中,裝置與導體係可形成在基板上。此保護層通常地係由氮化矽(Silicon Nitrides)所形成的。
在圖1(a)中,液晶130係為垂直配向。在垂直配向中,液晶130並不會將從光源的偏振極光轉向。因此,從光源來的光線並不會穿過液晶顯示器100,且對所有顏色及所有間隙晶胞(cell gap)而言,提供一個完全地光學暗態(optical black state)及非常高的的對比(contrast ratio)。因此,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相對傳統的低對比之扭轉式向列型液晶顯示器而言,係在對比上提供一個顯著的改善。然而,如圖1(b)所示,當在第一電極120與第二電極145之間加入一個電場(electric field)時,液晶130即重新定向到一傾斜位置(tilted position)。在傾斜位置的液晶係將從第一偏光片105而來的偏振光線之偏振轉向90度,以致光線可以穿過第二偏光片155。而傾斜的大小,即控制光線穿過液晶顯示器的多寡(如畫素的亮度),係與電場強度成正比。一般而言,單一個薄膜電晶體,係用在每一個畫素上。然而對彩色顯示器而言,各別的薄膜電晶體係用在每一色分量(color component,典型地為、綠及藍)。
然而,對不同角度的觀看者而言,光線通過液晶顯示器120並不是相同的。如圖1(c)所示,在中央左邊的觀看者172會看到亮畫素(bright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光線轉向)的一側係面對觀看者172。位在中央的觀看者174會看到灰畫素(gray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的一側係僅部分地面對觀看者174。而位在中央右側的觀看者176會看到暗畫素(dark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的一側幾乎沒有面對觀看者176。
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係被發展來改善單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single-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CD)的視角問題。請參考圖2,係表示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200的畫素。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200係包括 一第一偏光片205、一第一基板210、一第一電極220、一第一配向層225、若干液晶235、237、若干突起物260、一第二配向層240、一第二電極245、一第二基板2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255。液晶235係形成畫素的第一區域(first domain),而液晶237則形成畫素的第二區域(second domain)。當在第一電極220與第二電極245之間施加一電場時,突起物260會導致液晶235相對液晶237而傾斜一不同的方向。因此,中央偏左的觀看者會看到左邊區域(液晶235)呈現黑色(black)而右邊區域(液晶237)呈現白色(white)。在中央的觀看者則會同時看到兩個區域而呈現灰色。中央偏右的觀看者則會看到左邊區域呈現白色而右邊區域呈現黑色。然而,因為個別單獨的畫素很小,因此三個觀看者都認為畫素是灰色的。如上所述,液晶的傾斜的大小,係由在電極220與245之間的電場大小所控制。觀看者所感知的灰階係與液晶傾斜大小相關聯。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也可以擴大到使用四個區域,以便在一畫素中的液晶方向被區分為四個主區域,以提供同時在垂直與水平方向上之寬大且對稱的視角。
因此,提供寬大且對稱之視角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成本卻非常高,因為將突起物增加到上、下基板的困難,以及將突起物正確地配向到上、下基板的困難。尤其是在下基板的一突起物必須設置在上基板的二突起物中央;任何在上、下基板之間的配向,都將會降低生產良率。其他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的技術,如已用來取代或結合突起物使用之氧化銦錫間隙(ITO slits),係在製造上非常昂貴。再者,突起物與氧化銦錫間隙無法使傳輸光線,也因此降低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亮度(brightness)。
然而,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係已發展出無須在基板上使用實體構形(如突起物與氧化銦錫間隙)。特別是,這些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使用離散電場以產生多區域。由於無須實體構形,因此去除掉上基板與下基板對準實體構形的困難。因此,使用離散電場之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具有高良率,且比在基板上使用實體構形之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需較少的製作花費。
請參考圖3(a)及圖3(b),係圖解說明使用於產生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而無須採取將實體構形形成在基板上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圖3顯示出位在一第一基板305與一第二基板355之間的畫素310、320及330。一第一偏光片302係黏貼到第一基板305,且一第二偏光片357係黏貼到第二基板355。畫素310係包括一第一電極311、液晶312、液晶313及一第二電極315。畫素320係包括一第一電極321、液晶322、液晶323及一第二電極325。相似地,畫素330係包括一第一電極331、液晶332、液晶333及一第二電極335。雖然圖未示,但許多液晶顯示器係包括在電極311、321、331上的一保護層。電極係通常使用如氧化銦錫(ITO)之一透明導電材質所構成。再者,一第一配向層306係覆蓋在第一基板305上的電極。相似地,一第二配向層352覆蓋在第二基板355上的電極。液晶配向層307與352兩者均提供一垂直液晶配向。就如後續的詳細描述,電極315、325、335係維持在一共同電壓V_Com。因此,為簡化製造,電極315、325、335係生成單一結構(如圖3(a)及3(b)所示)。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300係使用不同即性操作電極315、325、335。舉例來說,若畫素310與330的極性為正者,則畫素320的極性 為負。相反地,若畫素310與330的極性為負者,則畫素320的極性為正。一般而言,每一畫素的極性係在不同頁框(frames)之間作切換,但交錯極性的圖案係維持在每一頁框。在圖3(a)中,畫素310、320與330係在「OFF」狀態,亦即關閉在第一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場。在「OFF」狀態下,某些殘於電場可能存在第一與第二電極之間。然而,此殘餘電場通常太小而無法使液晶傾斜。
在圖3(b)中,畫素310、320與330係在「ON」狀態。圖3(b)係使用「+」與「-」代表電極的電壓極性。因此,電極311與331具有正電壓極性,而電極321具有負電壓極性。基板355及電極315、325與335係保持在共同電壓V_Com。電壓極性係依據電壓V_Com所界定,其中,一正電壓極性的電壓係高於電壓V_Com,一負電壓極性的電壓係低於電壓V_Com。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電場327(使用電力線表示),係造成液晶322與液晶323傾斜。一般而言,無須突起物或其他構形,液晶的傾斜方向並未因為一垂直液晶配向層307與352之液晶而被固定。然而,在畫素邊緣的離散電場可以影響液晶的傾斜方向。舉例來說,在電極321與電極325之間的電場327係垂直地圍繞在畫素320的中心,但傾斜到畫素左部分的左邊,且傾斜到畫素右部分的右邊。因此,在電極321與電極325之間的離散電場造成液晶323傾斜到右邊而形成一區域,且造成液晶322傾斜到左邊而形成一第二區域。所以,畫素320係為具有一寬對稱視角的一多區域畫素。
相似地,在電極311與電極315之間的電場(圖未示)係具有離散電場,係造成液晶313重新定向並傾斜到畫素310右側的右邊,且造成液晶312傾斜到畫素310左側的左邊。相似地,在電極331與電極335之間的電場(圖未示)係具有離散電場,係造成液 晶333重新定向並傾斜到畫素330右側的右邊,且造成液晶332傾斜到畫素320左側的左邊。
鄰近畫素的交錯極性會放大每一畫素的離散場效應。因此,藉由在畫素列(或畫素欄)之間重覆交錯極性圖案,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即可達到無須實體構形。再者,一交錯極性棋盤圖案可被使用到使每一畫素產生四區域。
然而,一般而言,離散場效應係相對地小且微弱。因此,當畫素變大時,畫素邊緣的離散場並無法到達在一畫素內的所有液晶。所以,在較大畫素中,不太鄰近畫素邊緣之液晶的傾斜方向係呈現隨機變化,且不產生一多區域畫素。一般而言,當畫素變得大於40-60μm時,畫素的離散場效應不會影響到控制液晶傾斜。因此,對大畫素液晶顯示器而言,畫素分割方法係用於達到多區域畫素。特別是,對彩色液晶顯示器而言,畫素係分割成若干色分量。每一色分量係由如薄膜電晶體(TFT)的一分離的切換元件所控制。一般來說,色分量係為紅、綠及藍。一畫素的色分量更進一步分割成若干色點。
每一畫素的極性係在影像的每一連續頁框之間切換,以避免影響品質降低,其係可能導源於在每一頁框中液晶在相同方向扭轉。然而,若所有切換元件係為相同極性的話,則點極性圖案切換可能造成其他如閃爍(flicker)的影像品質問題。為了降低閃爍,切換元件(如電晶體)被配置在一切換元件驅動架構中,係包括正與負極性。再者,為降低殘影(crosstalk),切換元件的正與負極性,係被配置在一固定圖案中,其係提供一更規律的功率分布。三個主要切換元件驅動架構係為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架構、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架構及切換元件欄反轉驅動架構。在切換元件點反轉 驅動架構中,切換元件形成交錯極性的一期盤圖案。在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架構中,在每一列上的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然而,在一列中的切換元件與鄰近列中之切換元件極性相比較,係具有相反極性。在切換元件欄反轉驅動架構中,每一欄上的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然而,在一欄中的切換元件與鄰近欄中的切換元件極性相比較,係具有相反極性。當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架構提供最規律的功率分布時,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架構的複雜度與額外費用係超過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架構或切換元件欄反轉驅動架構,而不具成本效益。因此,大部分在低成本或低電壓應用的液晶顯示器,係使用切換元件欄反轉驅動架構來製造,而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架構則通常留作高效能應用。
畫素可包括不同主要分量以配置來達到高品質底成本的顯示單元。舉例來說,畫素可包括色分量、色點、離散場放大區域(fringe field amplifying regions,FFAR)、切換元件、裝置元件區域及關聯點(associated dots)。使用這些不同元件的顯示器係在美國專利申請案「Cite various KYO Patent KYO-001、KYO-003、KYO-005、KYO-006」,其係在此作結合以參照。
裝置元件區域係不但包括由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所佔據的區域,而且包括用於製造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的區域。為了清楚說明,一不同的裝置元件區域係定義為用於每一切換元件。
關聯點與離散場放大區域係為被偏極化區域(polarized area),而非為色分量的一部分。關連點係覆蓋裝置元件區域。一般來說,關聯點係藉由在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上沉積一絕緣層所製造。接著藉由沉積一電性導電層以形成關聯點。關聯點係電性連接到特定的切換元件及/或其他已偏極元件(如色點)。儲存電 容係電性連接到特定切換元件及/或色點電極以補償並彌補液晶胞(liquid crystal cells)之開啟(switching-on)及關閉(switching-off)流程期間在液晶胞上的電容值變化。因此,儲存電容係用以降低液晶胞之開啟及關閉流程期間的殘影效應(crosstalk effects)。當對關聯點而言需要形成圖案化電極時,係使用一圖案化遮罩(patterned mask)。一顏色層(color layer)係增加來對關聯點形成一光屏蔽(light shield)。一般來說,顏色層係為黑色,然而某些顯示器係使用不同顏色來達到一所欲的顏色圖案或陰影(shading)。一般而言,顏色層係藉由在相對應的氧化銦錫玻璃基板上,沉積一彩色濾光層(color filter layer)。尤其是,一已圖案化的彩色濾光層係沉積在第二基板150與第二電極140之間,且其圖案係對應色點與關聯點的顏色。然而,某些顯示器也可將一已圖案化的彩色濾光層置放於在基板上之色點、關聯點或裝置元件區域之電極層的底下。
在某些顯示器中,關聯點係為獨立於切換元件的區域。再者,顯示器具有額外的關聯點,係並未直接地與切換元件相關。一般而言,關聯點係包括一主動電極層,例如氧化銦錫或其他導電層,且連接到一鄰近的色點或是以某種手段供電。對不透明的關聯點而言,一黑色矩陣層可附加在導電層的底部,以形成不透光區。主動矩陣層可裝配在氧化銦錫玻璃基板側,以將製造流程(fabrication process)簡單化。此附加的關聯點改善顯示區域的有效使用,以改善開口率及在色點內形成多個液晶區域。某些顯示器也使用關聯點來改善色彩表現。舉例來說,關聯點之仔細的設置可提供鄰近點之顏色,從有用的色彩圖案以進行修飾。
離散場放大區域比關聯點更具多功能。特別是,離散場放大 區域可具有非矩形形狀,雖然一般而言,離散場放大區域整體形狀可以被分割成一套矩形形狀。再者,離散場放大區域係沿一色點之一個以上的側邊延伸。再者,在某些顯示器中,離散場放大區域可用來替代關聯點。尤其是在這些顯示器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不但覆蓋裝置元件區域,而且沿鄰近裝置元件區域之色點的一個以上的側邊延伸。
一般而言,色點、裝置元件區域及關聯點係裝配在一格子圖案中,且係由相互緊鄰的一水平點間距HDS及一垂直點間距VDS所分隔。當離散場放大區域用在取代關聯點時,部分的離散場放大區域也適合在格子圖案中。在某些顯示器中,可使用多個垂直點間距及多個水平點間距。每一色點、關聯點及裝置元件區域係在一第一維度(如垂直)具有二緊鄰的鄰近物(亦即色點、關聯點或裝置元件區域),及在一第二維度(如水平)具有二緊鄰的鄰近物。再者,二緊鄰的鄰近物可以配向或是轉移。每一色點具有一色點高度CDH及一色點寬度CDW。相似地,每一關聯點具有一關聯點高度ADH及一關聯點寬度ADW。再者,每一裝置元件區域具有一裝置元件區域高度DACH及一裝置元件區域寬度DCAW。在某些顯示器中,色點、關聯點及裝置元件區域係為相同尺寸。然而在某些顯示器中,色點、關聯點及裝置元件區域可為不同尺寸或形狀。舉例來說,在某些顯示器中,關聯點比色點具有比較小的高度。
當一液晶顯示器面板受限於在面板基板上的外部觸碰壓力時,就會產生觸碰雲紋(touch mura)。對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包括單一區域及多區域)而言,起因於液晶的物理干擾之觸碰雲紋效應係為主要的問題。觸碰雲紋效應所指的是造成不規則之螢幕均勻 性的不規則圖案或區域。液晶的物理干擾係可能由搖動、震動及在顯示器上的按壓所造成。特別是,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對在顯示器上之按壓所造成的觸碰雲紋效應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一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上的按壓可使液晶變平,且在顯示器上造成一干擾效應。而不幸地,包含觸碰螢幕功能的裝置(亦即一裝置的使用者施加壓力在顯示器的表面上,以當作提供使用這輸入到裝置的手段)漸漸地變得受歡迎,其係阻礙了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接收度。因此,在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中,需要有一方法或系統使觸碰雲彩效應最小化。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用以降低觸碰雲紋效應。尤其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係使用具有色點之新穎的畫素設計,色點具有埋置極性區域(embedded polarity regions)以放大離散電場,離散電場係更快地將液晶恢復到其正確位置。舉例來說,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畫素係被細分成具有一或多個色點(CDs)的色分量。再者,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可被使用來產生或強化離散場效應,此離散場效應可以導致在液晶的多區域,以強化顯示器的視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一顯示器包括具有一第一切換元件的一第一畫素;耦接到該第一畫素之該第一切換元件的一第一電極;以及一第二畫素。該第二畫素包括一第一色分量,該第一色分量包括一第一色點及一第二色點。該第二畫素亦包括耦接到該第二畫素之該第一色分量的該第一色點與該第二色點的一第一切換元件。該第一電極係位在該第二畫素之該第一色分量的該第一色點與該第二色點之間。該第二畫素之該第一色分量的該第一色 點係包括一第一埋置極性區域,且該第二畫素之該第一色分量的該第二色點係包括一第二埋置極性區域。一般而言,當該第一畫素之該第一切換元件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該第二畫素之該第一切換元件係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舉例來說,第一電極可以是一色點、一關聯點或一離散場放大區域。
藉由下列的描述與圖式,將會對本發明更加了解。
如上所述,傳統的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對造成液晶物理干擾的觸碰雲紋效應是非常敏感的。然而,依據本發明的原則的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係使用具有埋置極性區域(EPR)的色點,而埋置極性區域係強化額外的橫向離散電場,以在一物理干擾之後使液晶恢復到其正確方向。因此,依據本發明的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可快速地解決由液晶物理干擾所造成的碰觸雲紋效應。
圖4(a)及圖4(b)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410(如後述的編號410+及410-)不同的點極性圖案。在實際操作中,一畫素係在每一頁框之間的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作切換。為了清楚說明,點極性圖案係涉及如正的點極性圖案,其中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點具有一正極性。相反地,點極性圖案係涉及如負的點極性圖案,其中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點具有一負極性。特別地,在圖4(a)中,畫素設計4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標示為410+),且畫素設計4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標示為410-)。再者,在不同畫素設計中每一已偏極元件的極性係以「+」表示正極性,或以「-」表示負極性。
畫素設計4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每一 色分量包括一色點。為了清楚說明,色點係表示成CD_X_Y,其中X為色分量(在圖4(a)-4(b)中從1到3),Y為點編號(在圖4(a)-4(b)中,Y都為1)。畫素設計410也包括相對應一色分量的一切換元件(表示為SE_1、SE_2及SE_3)及相對應每一色分量的一裝置元件區域(表示為DCA_1、DCA_2及DCA_3)。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排列成一列(row)。裝置元件區域DCA_1、DCA_2及DCA_3係分別地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
畫素設計4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一色點CD_1_1。色點CD_1_1係與裝置元件區域DCA_1水平地配向,並與裝置元件區域DCA_1垂直地相間隔一垂直點間距VDS1。切換元件SE_1係耦接到色點CC_1_1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的極性。色點CD_1_1包括一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_1。為了清楚說明,埋置極性區域係以EPR_X_Y_Z表示,其中X為色分量,Y為點編號,Z係在一色點內所列舉的埋置極性區域。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不同形狀。舉例來說,在畫素設計410中,埋置極性區域具有正方形形狀。然而其他實施例可具有圓形形狀、多邊形形狀(如四邊形及六邊型),甚至或其他不規則形狀。
一般而言,極性所關聯的極性方向通常表示為正極或負極。更精確地,極性也包括一極性大小/極性量。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與色點相同的極性(亦即正極或負極)方向,但卻具有不同的極性大小/極性量。再者,埋置極性區域可與色點具有不同極性(亦即極性方向)(例如色點極性為正極,相對應的埋置極性區域為負極)。另外,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中性極性。在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係使用不同新穎技藝或新穎技藝的組合以產生在色點內的埋置極性區域。在圖4(a)與4(b)的實施例中,色點與在色點內的埋置極性區 域具有相反的極性。
畫素設計4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一色點CD_2_1。色點CD_2_1係與裝置元件區域DCA_2水平地配向,並與裝置元件區域DCA_2垂直地相間隔一垂直點間距VDS1。色點CD_2_1係與色點CD_1_1垂直地配向,且與色點CD_1_1水平地相間隔一水平點間距HDS1。切換元件SE_2係耦接到色點CD_2_1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2_1的極性。
畫素設計410的第三色分量CC_3具有一色點CD_3_1。色點CD_3_1係與裝置元件區域DCA_3水平地配向,並與裝置元件區域DCA_3垂直地相間隔一垂直點間距VDS1。色點CD_3_1係與色點CD_2_1垂直地配向,且與色點CD_2_1水平地相間隔一水平點間距HDS1。切換元件SE_3係耦接到色點CD_3_1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3_1的極性。色點CD_3_1包括一埋置極性區域EPR_3_1_1。
色點、埋置極性區域及切換元件的表示係使用符號「+」及「-」。因此在圖4(a)中,係以畫素設計410+表示之正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SE_1與SE_3、色點CD_1_1與CD_3_1及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_1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及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_1與EPR_3_1_1具有負極性。
圖5(a)及5(b)係表示一色點500的一部分,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510,四邊形形狀的埋置極性區域512、514、516及518。圖5(b)係沿圖5(a)之A1-A1’剖線的色點500的剖視圖。如圖5(b)所示,色點500的埋置極性區域係由改變在埋置極性區域範圍中之電極導電性所產生的。特別是,相對應埋置極性區域516與518之改變導電性區域517與519,係形成電極510。在本發明的一實 施例中,改變導電性區域係為大量地參雜區域以降低改變導電性區域的導電性。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係可由蝕刻導體510的部分及以少量導電材質填滿區域,導電材質係如導電性高分子(如聚乙炔polyacetylene、聚塞吩polythiophene、聚咇咯polypyrrole(PPy)、聚苯胺polyaniline(PANI)及聚苯乙烯polystyrene)、矽化鍺及鋁砷化鎵,或一非導體材質,如二氧化矽。由於在改變導電性區域中的不同導電性,在埋置極性區域中的電場係不同於圍繞電極510剩餘部份的電場。埋置極性區域與電極510剩餘部分的電場之間的相互影響,係產生橫向力量,在一物理干擾後可以更快速地重新定向液晶到其正確位置。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使用非導電材質當作埋置極性區域者,其埋置極性區域係具有一中性極性。
圖6(a)-6(c)係表示部分的色點600,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610,伴隨有具一圓形基底形狀的一埋置極性區域612。圖6(b)係為圖6(a)之色點6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圖6(c)係為圖6(a)之色點700(應為600)沿B1-B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6(b)所示,埋置極性區域612係由一電場減少層(field reduction layer)614所產生,其係降低在埋置極性區域612中部分導體610(應為電極)的電場。因此,在埋置極性區域612中的極性大小/極性量,係不同於色點600的剩餘部份。取決於電場減少層614的獨特的特性,在埋置極性區域612中的極性大小/極性量可選擇性地降低。關於完全減少,埋置極性區域612的極性係可設定為中性(neutral)。一介電材質、保護層或黑色矩陣材質,可是用來當作在電場減少層614中的減少材料。如圖6(a)、6(b)及6(c)所示,電場減少層614具有一三維圓柱形形狀。
然而,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電場減少層614可具有以變化基底形狀與側邊之組合而成的一不同的三維形狀。舉例來說,圖7(a)-7(c)係為一色點700的部分,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710,伴隨有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正方形基底形狀的一埋置極性區域712。圖7(b)係為圖7(a)之色點7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圖7(c)係為圖7(a)之色點700沿B1-B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7(b)及7(c)所示,電場減少層714具有傾斜側,係形成一三維角錐形形狀。
圖8(a)-8(c)係為一色點800的部分,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810,伴隨有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圓形基底形狀的一埋置極性區域812。圖8(b)係為圖8(a)之色點8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圖8(c)係為圖8(a)之色點800沿B1-B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8(b)及8(c)所示,電場減少層814具有傾斜側,係形成一三維圓錐體形狀。
圖9(a)-9(c)係為一色點900的部分,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910,伴隨有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圓形基底形狀的一埋置極性區域912。圖9(b)係為圖9(a)之色點9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圖9(c)係為圖9(a)之色點900沿B1-B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9(b)及9(c)所示,電場減少層914具有弧形的傾斜側,係形成一三維圓凹形狀,可為一扁球體或其他橢球。
圖10(a)-10(c)係為一色點1000的部分,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1010,伴隨有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圓形基底形狀的一埋置極性區域1012。圖10(b)係為圖10(a)之色點10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圖10(c)係為圖10(a)之色點1000沿B1-B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10(b)沿A1-A1’剖線所示,電場減少層1014具有 一三角形形狀。然而,如圖10(c)沿B1-B1’剖線所示,電場減少層1014具有一矩形形狀。因此,電場減少層1014具有一三維三角立方體形狀。
圖11(a)-11(c)係為一色點1100的部分,具有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1110,伴隨有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圓形基底形狀的一埋置極性區域1112。圖11(b)係為圖11(a)之色點11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圖11(c)係為圖11(a)之色點1100沿B1-B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11(b)及11(c)所示,電場減少層1114具有弧形的傾斜側,係形成一三維矩形錐,在頂部具有一圓凸凹坑,類似於雙曲面。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可使用其他形狀當作電場減少層。
圖12係圖解說明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其係一電場減少層1214之形成係使用在電極1210上的一絕緣層1214_I及在絕緣層1214_I頂部上的一導電層1214_C。導電層1214_C係減少在埋置極性區域1212中之電極1210的電場。絕緣層1214_I係使導電層1214_C與電極1210絕緣。一介電橫向層或保護層係可使用來取代絕緣層1214_I,並減少電場。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導電層1214_C係以被偏極化。舉例來說,若電極1210具有一正極性的話,導電層1214_C則驅使成一負極性。電極1210與導電層1214_C之電場的交互影響,係產生側向力量,係可在一物理干擾之後更快地將液晶成新定位到其正確位置。一般而言,可附加一黑色矩陣層以避免從電場減少層1214或絕緣層1214_I的漏光(light leakage)。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可具有不同形狀當作導電層1214_C。舉例來說,導電層1214_C可使用如圖6(a)-6(c)到圖11(a)-11(c)的形狀,同樣也可為其他形狀。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係從導體下所產生, 以允許在電極與液晶介質之間介面的更佳均勻度。圖13(a)及13(b)係圖解說明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色點1300。色點1300包括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1310,並伴隨有一正方形形狀的埋置極性區域1312。圖13(b)係為圖13(a)之色點13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13(b)所示,埋置極性區域1312係由在電極1310正下方之一埋置電極(embedded electrode)1316所產生。埋置電極1316係以一絕緣層1314與電極1310相間隔。埋置電極1316係通電以產生經電極1310的一電場。在本發明大部分的實施例中,電極1310與埋置電極1316具有相反的極性方向。舉例來說,當電極1310具有正極性時,埋置電極1316則具有一負極性。由電極1310與埋置電極1316所產生之電場的交互影響,係產生側向力量,可在一物理干擾之後更快速地將液晶重新定位到其正確位置。
如圖13(c)所示,產生埋置極性區域的技藝係可組合。特別是,在圖13(c)中,一改變導電區域1318係由在埋置極性區域1312內之電極1310所產生。在圖13(c)的實施例中,改變導電區域1318係由非導體所製成,以便在埋置極性區域1312中的電場主要的係由埋置電極1316所控制。在電極1310與埋置電極1316所產生電場之交互影響係產生側向力量,可在一物理干擾之後更快速地將液晶重新定位到其正確位置。
圖14(a)-(b)係圖解說明依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一色點1400之部分。色點1400包括一正方形形狀的電極1410,並伴隨一正方形形狀埋置極性區域1412。然而,電極1410並未延伸到埋置極性區域1412。在圖14(a)的實施例中,電極1410係被蝕刻以產生在埋置極性區域1412的一空隙(void)。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電極係形成有多個空隙。
圖14(b)係為圖14(a)之色點1400沿A1-A1’剖線的剖視圖。如圖14(b)所示,埋置極性區域1412係由在電極1410正下方之一埋置電極1416所產生。埋置電極1416係以一絕緣層1414與電極1410相間隔。在圖14(b)的實施例中,絕緣層1414係被蝕刻以產生在埋置極性區域1410中的一空隙。在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絕緣層1414並不包括空隙。埋置電極1416係通電以產生經在電極1410之空隙的一電場。在本發明的大部分實施例中,電極1410與埋置電極1416具有相反極性方向。舉例來說,當電極1410具有正極性時,則埋置電極1416具有一負極性。在電極1410與埋置電極1416所產生電場之交互影響係產生側向力量,可在一物理干擾之後更快速地將液晶重新定位到其正確位置。
如上所述,多區域可使用內在離散電場(intrinsic fringe field)所產生。然而,內在離散電場係僅適用在小色點上。因此對較大的顯示器而言,畫素係由具許多色點的色分量所產生。每一色分量係由如薄膜電晶體(TFT)之一相隔的切換元件所控制。一般而言,色分量係為紅色、綠色及藍色。依據本發明,一畫素的色分量係更細分為色點。圖15(a)係圖解說明依據本發明之一畫素設計的一實施例,此畫素設計係使用每一色分量的色點與埋置極性區域。尤其是,圖15(a)係表示包括三個色分量的一畫素設計1500。每一色分量係更細分為三個色點。為了清楚說明,色點係表示成CD_X_Y,其中X為一色分量(從1到3),且Y為一點編號(從1到3)。特別是,畫素設計1500係為由九個色點所形成的一畫素。每一色點係包括在色點中心的一埋置極性區域。一色點CD_X_Y的埋置極性區域係標示成EPR_X_Y。
色點CD_1_1(亦即色分量1的第一色點)、CD_2_1(亦即第二 色分量的第一色點)及CD_3_1(亦即第三色分量的第一色點)係形成畫素設計1500的第一列。色點CD_1_2、CD_2_2及CD_3_2形成畫素設計1500的第二列。然而第二列係從第一列抵消(offset),以便色點CD_1_2鄰近色點CD_2_1。色點CD_1_3、CD_2_3及CD_3_3形成畫素設計1500的第三列。然而第三列係與第一列校準,以便色點CD_2_3鄰近色點CD_1_2。
一色分量的色點係由如薄膜電晶體(TFT)的一切換元件所控制,因此一色分量所有色點的極性是相同的。不同的設計可被使用來使一色分量的色點之間電性連接。舉例來說,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係從切換元件使用透光的氧化銦錫(ITO)連接到色點。圖15(b)係表示一液晶顯示器1501部分的透視圖,而液晶顯示器1501具有畫素設計1500的畫素1502。尤其是,圖15(b)係表示一偏光片1503黏貼到一基板1505。畫素1502的電極E11、E12、E13、E21、E22、E23、E31、E32及E33係形成在基板1505的頂面上。其他畫素的電極(E)亦形成在基板1505上。電極包括一埋置極性區域(在每一電極內呈正方形遮蔽),其係可使用上述不同方法來形成。由於空間限制,埋置極性區域並未在圖15(b)中特別地標示。為了清楚說明,其他畫素的電極E係以虛線表示。一配向層(圖未示)係覆蓋在電極上。亦如圖15(b)所示為畫素1502的電晶體T1、T2及T3。為了清楚說明,其他畫素的電晶體並未表示在圖15(b)中。
電極E11、E12、E13、E21、E22、E23、E31、E32及E33係分別地相對應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CD_3_3。如上所述,色點CD_1_1、CD_1_2、CD_1_3係電性連接,且由如薄膜電晶體的一單一切換 元件所電性控制與切換,而此單一切換元件係位在色點CD_1_1。因此如圖15(b)所示,電晶體T1係耦接到電極E11,且電極E11、E12、E13係藉連接件(connectors)1511與1512而電性連接。連接件1511與1512係通常由如氧化銦錫的一透明導電材質所形成。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不同於色點的極性。因此,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1_3的極性(並未在圖15(b)中標示)係由一極性源(polarity source)所控制,而極性源係不同於電晶體T1(係控制色點CD_1_1、CD_1_2、CD_1_3極性)。舉例來說,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1_3(並未在圖15(b)中標示)係分別地耦接到電極E21、E22、E23。
色點CD_2_1、CD_2_2、CD_2_3係電性連接,且由一單一切換元件所電性控制與切換,而此單一切換元件係位在色點CD_2_1。因此如圖15(b)所示,電晶體T2係耦接到電極E21,且電極E21、E22、E23係由連接件1521與1522而電性連接。同樣地,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係電性連接,且以一單一切換元件所電性控制與切換,此單一切換元件係位在色點CD_3_1。因此如圖15(b)所示,電晶體T3係耦接到電極E31,且電極E31、E32、E33係由連接件1531與1532而電性連接。
為了達到多區域,一畫素的第一與第三色分量具有相同的極性,而第二色分量具有相反的極性。然而對鄰近的畫素而言,其極性是相反過來的。對使用圖15之畫素設計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而言,二不同電極性圖案係使用來當作畫素。圖15(c)與15(d)係圖解說明二點極性圖案。在圖15(c)中,使用畫素設計1500的一畫素1510係為第一點極性圖案的例子,其在第二色分量具有 正極性,亦即色點CD_2_1、CD_2_2、CD_2_3,且在第一與第三色分量為負極性,亦即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及CD_3_3。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不同於包含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極性。因此,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由一極性源所控制,此極性源係不同於控制包含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極性的來源。
在圖15(d)中,畫素1520係為第二點極性圖案的例子,其在第二色分量具有負極性,亦即色點CD_2_1、CD_2_2、CD_2_3,且在第一與第三色分量為正極性,亦即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及CD_3_3。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不同於包含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極性。在實際操作中,一畫素係在每一影像頁框間的第一點極性圖案與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進行切換。為了清楚說明,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點具有正極性的點極性圖案,係當作是正的點極性圖案。相反地,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點具有負極性的點極性圖案,係當作是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對圖15(a)的畫素設計而言,圖15(c)為負的點極性圖案,圖15(d)為正的點極性圖案。
使用圖15(a)之畫素設計的畫素係可配置在一棋盤圖案中,此棋盤圖案之一半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另一半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圖15(e)係圖解說明具有畫素P(0,0)、P(1,0)、P(2,0)、P(0,1)、P(1,1)及P(2,1)的棋盤圖案。特別是,如圖15(c)所示,一畫素P(x,y)係在第x行(從左側起)且第y列(從底部起),而畫素P(0,0)係在底部左角落。畫素P(0,0)、P(2,0)、P(1,1)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1,0)、P(0,1)、P(2,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若x加上y為奇數的話,則一畫素P(x, y)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相反地,若x加上y為偶數的話,則一畫素P(x,y)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的畫素係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使用圖15(a)之畫素設計的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具有一第一組畫素及一第二組畫素,而第一組畫素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第二組畫素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第一組畫素與第二組畫素係配置在一棋盤圖案中。
圖15(e)的一徹底檢查係揭示色點亦具有按照極性的一棋盤圖案。因此對一第一極性的每一色點而言,四個鄰近色點具有一第二極性。舉例來說,具有正極性之畫素P(0,0)的色點CD_3_1係圍繞具負極性的四色點。特別是,畫素P(0,1)的色點CD_3_3、畫素P(1,0)的色點CD_1_1、畫素P(0,0)的色點CD_2_1與CD_2_2。如上所述,在鄰近色點之間的極性反轉係強化色點的離散電場。因為色點非常小,所以在圖3(a)與3(b)所述之原理下,從色點的離散電場將造成每一色點之液晶中的多區域。
圖16(a)-16(b)係表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畫素設計,其每一色分量具有多色點,每一色分量係包含埋置極性區域。尤其是,圖16(a)與16(b)係表示一畫素設計1610的不同點極性圖案(以下係分別表示成1610+及1610-),其通常使用在具有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機制之顯示器中。在實際的操作中,一畫素係在每一影像頁框間的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進行切換。為了清楚說明,第一色分量之第一色點具有一正極性的點極性圖案,係表示成正的點極性圖案。相反地,第一色分量之第一色點具有一負極性的點極性圖案,係表示成負的點極性圖案。尤其是,在圖16(a)中,畫素設計16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且因此標示為1610+),且在圖16(b)中,畫素設計16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 案(且因此標示為1610-)。再者,在不同畫素設計中每一已偏極分量的極性係表示為「+」當作正極性,或表示成「-」當作負極性。
畫素設計1610係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並未在圖16(a)-16(b)中標示)。每一色分量包括二色點。為了清楚說明,色點係表示為CD_X_Y,其中X為一色分量(在圖16(a)-16(b)中從1到3),且Y為一點編號(在圖16(a)-16(b)中從1到2)。畫素設計1610亦包括每一色分量中的一切換元件(表示為SE_1、SE_2及SE_3)及每一色分量中的一離散場放大區域(表示為FFAR_1、FFAR_2及FFAR_3)。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被置在一列。圍繞每一切換元件的裝置元件區域,係以離散場放大區域所覆蓋,且因此不特別的標示在圖16(a)與16(b)中。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FFAR_2及FFAR_3亦配置在一列,且將於後詳述。
畫素設計16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二色點CD_1_1及CD_1_2。色點CD_1_1及CD_1_2形成一行,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1而相互間隔。換言之,色點CD_1_1及CD_1_2係水平的配向,且垂直地以垂直點間距VDS1而相互間隔。再者,色點CD_1_1及CD_1_2係以垂直點偏移VDO1而垂直地補償,垂值點偏移VDO1係等於垂直點間距VDS1加上色點高度CDH。切換元件SE_1係位在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以便色點CD_1_1在切換元件列的一第一側上,色點CD_1_2在切換元件列的一第二側上。切換元件SE_1係耦接到色點CD_1_1及CD_1_2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及CD_1_2的電壓極性與電壓大小/電壓量。
色分量CC_1的色點係包括一埋置極性區域,以將在色點中的任何觸碰雲紋效應最小化。特別是,色點CD_1_1及CD_1_2分 別地包括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及EPR_1_2。如圖16(a)所示,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及EPR_1_2係分別的集中在色點CD_1_1及CD_1_2內。任一在此所述之使用來形成埋置極性區域的不同技藝,係可與畫素設計1610一同使用。在本發明一特別實施例中,圖解說明在圖14(a)-14(b)中係使用此技藝。然而,本發明其他實施例可使用其他技藝來形成埋置極性區域,可包括多個埋置極性區域,或可補償埋置極性區域。
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不同於色點的極性。因此,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與EPR_1_2係由一極性源所控制,此極性源係不同於切換元件SE_1(係控制色點CD_1_1與CD_1_2的極性)。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一顯示器係包括用於埋置極性區域的切換元件(參考圖16(d)當作一此實施例)。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將埋置極性區域偶接到不同極性之畫素的其他元件。舉例來說,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及EPR_1_2係耦接到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其將於後詳述。
相似地,畫素設計16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二色點CD_2_1及CD_2_2。色點CD_2_1及CD_2_2形成一第二行,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1而相互間隔。因此,色點CD_2_1及CD_2_2係水平的配向,且垂直地以垂直點間距VDS1而相互間隔。切換元件SE_2係位在色點CD_2_1與CD_2_2之間,以便色點CD_2_1在切換元件列的一第一側上,色點CD_2_2在切換元件列的一第二側上。切換元件SE_2係耦接到色點CD_2_1及CD_2_2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2_1及CD_2_2的電壓極性與電壓大小/電壓量。第二色分量CC_2係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且與第一色分量CC_1相間隔一水平點間距HDS1,因此色分量CC_2與CC_1 係由一水平點偏移HDO1所水平地抵消,而水平點偏移HDO1係等於水平點間距HDS1加上色點寬度CDW。特別是關於色點,色點CD_2_1係與色點CD_1_1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而水平地相互間隔。相似地,色點CD_2_2係與色點CD_2_1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水平的相間隔。因此色點CD_1_1與色點CD_2_1形成色點的一第一列,色點CD_1_2與色點CD_2_2形成色點的一第二列。就像色點CD_1_1與CD_1_2,色點CD_2_1與CD_2_2分別地包括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及EPR_2_2。
相似地,畫素設計1610的第三色分量CC_3具有二色點CD_3_1及CD_3_2。色點CD_3_1及CD_3_2形成一第三行,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1而相互間隔。因此,色點CD_3_1及CD_3_2係水平的配向,且垂直地以垂直點間距VDS1而相互間隔。切換元件SE_3係位在色點CD_3_1與CD_3_2之間,以便色點CD_3_1在切換元件列的一第一側上,色點CD_3_2在切換元件列的一第二側上。切換元件SE_3係耦接到色點CD_3_1及CD_3_2的電極,以控制色點CD_3_1及CD_3_2的電壓極性與電壓大小/電壓量。第三色分量CC_3係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且與第二色分量CC_2相間隔一水平點間距HDS1,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係由一水平點偏移HDO1所水平地抵消。特別是關於色點,色點CD_3_1係與色點CD_2_1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而水平地相互間隔。相似地,色點CD_3_2係與色點CD_2_2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水平的相間隔。因此色點CD_3_1係在色點的第一列上,色點CD_3_2係在色點的第二列上。就像色點CD_1_1與CD_1_2,色點CD_3_1與CD_3_2分別地包括埋置極性區域EPR_3_1及EPR_3_2。
為了清楚說明,畫素設計1610的色點係繪示成具有相同色點高度CDH的色點。然而,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可具有不同色點高度的色點。舉例來說,本發明畫素設計1610之一變型的一實施例中,色點CD_1_1、CD_2_1及CD_3_1具有比色點CD_1_2、CD_2_2及CD_3_2較小的色點高度。
畫素設計1610亦包括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FFAR_2及FFAR_3。圖16(c)係表示畫素設計1610之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更詳細視圖。為清楚說明,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係在概念上區分成一垂直放大部VAP及一水平放大部HAP。在圖16(c)中,水平放大部HAP係垂直地居中在垂直放大部VAP上,並延伸到垂直放大部VAP的左方。水平放大部與垂直放大部的使用,係允許更加清楚描述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配置。在本發明的大部分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域的電極係由一相接的導體所形成。水平放大部HAP係具有一水平放大部寬度HAP_W及一水平放大部高度HAP_H。相似地,垂直放大部VAP具有一垂直放大部寬度VAP_W及一垂直放大部高度VAP_H。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及FFAR_3具有如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形狀。在本發明具有不同尺寸之色點的實施例中,水平放大部HAP係位在色點之間,而不是居中在垂直放大部VAP上。
如圖16(a)所示,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FFAR_2及FFAR_3係位在畫素設計1610之色點之間。尤其是,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已被配置,以便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水平放大部設置在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且與色點CD_1_1及CD_1_2間隔一垂直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VFFARS。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垂直放大部係設置在色點CD_1_1及CD_1_2的右方, 且與色點CD_1_1及CD_1_2相間隔一水平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HFFARS。因此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係沿著色點CD_1_1的底部與右側以及色點CD_1_2的頂部與右側而延伸。再者,此配置亦造成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垂直放大部位在色點CD_1_1與CD_2_1之間以及色點CD_1_2與CD_2_2之間。
相似地,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係被配置,以便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的水平放大部位在色點CD_2_1及CD_2_2之間,且與色點CD_2_1及CD_2_2相間隔一垂直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VFFARS。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的垂直放大部係被配置到色點CD_2_1及CD_2_2的右方,且與色點CD_2_1及CD_2_2間隔一水平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HFFARS。因此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係沿著色點CD_2_1的底部與右側以及色點CD_2_2的頂部與右側而延伸。此配置亦造成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的垂直放大部位在色點CD_2_1與CD_3_1之間以及色點CD_2_2與CD_3_2之間。
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係被配置,以便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的水平放大部位在色點CD_3_1及CD_3_2之間,且與色點CD_3_1及CD_3_2相間隔一垂直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VFFARS。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的垂直放大部係被配置到色點CD_3_1及CD_3_2的右方,且與色點CD_3_1及CD_3_2間隔一水平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HFFARS。因此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係沿著色點CD_3_1的底部與右側以及色點CD_3_2的頂部與右側而延伸。
色點、離散場放大區域及切換元件的極性係使用符號「+」及「-」表示。因此在繪示畫素設計1610+之正的點極性的圖16(a)中,所有的切換元件(亦即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與所有 的色點(亦即色點CD_1_1、CD_1_2、CD_2_1、CD_2_2、CD_3_1及CD_3_2)具有正極性。然而,所有的離散場放大區域(亦即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FFAR_2及FFAR_3)具有負極性。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與色點相同的極性方向(亦即正或負),但卻具有不同的極性大小/極性量。或者,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不同極性(亦即極性方向)且不同於色點(例如色點極性為正極性,而埋置極性區域為負極性)。再者,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中性極性。在本發明一特別實施例中,畫素設計1610的埋置極性區域具有與色點之不同極性。因此對此實施例而言,在圖16(a)中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2_1、EPR_2_2、EPR_3_1及EPR_3_2係具有負極性。
圖16(b)係表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畫素設計1610。對負的點極性圖案而言,所有的切換元件(亦即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及所有色點(亦即色點CD_1_1、CD_1_2、CD_2_1、CD_2_2、CD_3_1及CD_3_2)具有負極性。然而所有的離散場放大區域(亦即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FFAR_2及FFAR_3)具有正極性。在本發明的特別實施例中,即畫素設計1610的埋置極性區域係與色點的極性不同,在圖16(b)中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2_1、EPR_2_2、EPR_3_1及EPR_3_2係具有正極性。
若鄰近的元件具有相反極性的話,則會放大色點的離散電場。畫素設計1610係使用離散場放大區域,以使在液晶結構中多區域之形成的強化與穩定化。一般而言,已偏極的元件係被指定,以便一第一極性的一色點具有第二極性的鄰近已偏極元件。舉例來說,對畫素設計1610(圖16(a))之正的點極性圖案而言,色點 CD_2_2具有正極性。然而鄰近已偏極元件(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極FFAR_1)具有負極性。因此放大了色點CD_2_2的離散電場。再者,如下所述,極性反轉機制係尤顯示器層級來實現,以便緊鄰色點CD_1_2之另一畫素的色點係具有負極性(如圖16(d)所示)。
因為在畫素設計1610的所有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且離散場放大區域需要相反極性,因此離散場放大區域係由一外部極性源所驅動,亦即從畫素設計1610之特定畫素外側的一極性源。相反極性的不同來源可用於依據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中。舉特定離散場放大區域的例子來說,切換元件可被使用,或是具有一相反極性之鄰近畫素的切換元件,係亦可被使用來驅動離散場放大區域。在圖16(a)-16(b)的實施例中,具有一相反極性之鄰近畫素的切換元件,係亦可被使用來驅動離散場放大區域。因此畫素設計1610包括導體,以促使離散場放大區域耦接到其他畫素中的切換元件。尤其是,一當前畫素的導體1612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電極耦接到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切換元件SE_1(如圖16(d)及16(e)所示)。連接到切換元件係經由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色點的電極。相似地,一當前畫素的一導體1614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的電極耦接到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切換元件SE_2(如圖16(d)所示)。連接到切換元件係經由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色點的電極。一當前畫素的導體1616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的電極耦接到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切換元件SE_3(如圖16(d)及16(e)所示)。連接到切換元件係經由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色點的電極。
這些連接係繪示在圖16(d),其係表示部分的顯示器1620, 顯示器1620係使用具有一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機制之畫素設計1610的畫素P(0,0)、P(1,0)、P(0,1)及P(1,1)。顯示器1620可具有數以千計列,而在每一列上有數以千計之畫素。列與行係從在圖16(d)中的部分連續。為了清楚說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與源極線係在圖16(d)中省略。為了更佳圖解說明每一畫素,係遮蔽每一畫素的區域;此遮蔽在圖16(d)中係僅為圖解說明用,且並沒有功能上的意義。顯示器1620的畫素係被配置,以便在一列的所有畫素具有相同點極性圖案(正或負),且每一連續列係在正與負極性圖案之間作轉變。因此在第一列(亦即列0)的畫素P(0,0)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第二列(亦即列1)的畫素P(0,1)及P(1,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畫素係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當y為偶數時,一畫素P(x,y)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當y為奇數時,畫素P(x,y)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在畫素設計1610的內部導體1612、1614及1616提供極性給離散場放大區域。特別是,一第一畫素的離散場放大區域係從一第二畫素接受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電壓量。尤其是,第二畫素係在第一畫素上的畫素。舉例來說,畫素P(0,0)之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電極,係經由畫素P(0,1)之色點CD_1_2的電極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及FFAR_3的電極,係經由畫素P(0,1)之色點CD_2_2及CD_3_2的電極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2及SE_3。
顯示器1620亦包括在每一埋置極性區域列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X_Y。在圖16(d)中,「X」係表示畫素的列編號,「Y」表示在一畫素內的埋置極性區域列編號。因此,埋置極性區 域切換元件EPR_SE_0_1及EPR_SE_0_2係用以當作在列0的畫素(亦即畫素P(0,0)及P(1,0))。特別是,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0_1係耦接到畫素P(0,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2_1及EPR_3_1與畫素P(1,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2_1及EPR_3_1。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0_2係耦接到畫素P(0,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2、EPR_2_2及EPR_3_2與畫素P(1,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2、EPR_2_2及EPR_3_2。類似地,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1_1及EPR_SE_1_2係用以當作在列1的畫素(亦即畫素P(0,1)及P(1,1))。特別是,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1_1係耦接到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2_1及EPR_3_1與畫素P(1,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2_1及EPR_3_1。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1_2係耦接到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2、EPR_2_2及EPR_3_2與畫素P(1,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2、EPR_2_2及EPR_3_2。一般而言,一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係與在相對應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之畫素中的切換元件相比較,具有不同的極性。因此在圖16(d)中,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0_1及EPR_SE_0_2具有負極性。相反地,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EPR_SE_1_1及EPR_SE_1_2具有正極性。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係以一更平衡的手段被配置。舉例來說,在本發明的一特別實施例中,一半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係被置在顯示器右側上,另一半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係配置在顯示器左側上。
由於在顯示器1620中每一列之切換元件極性,若是一色點具有第一極性的話,任何緊鄰元件及埋置極性區域具有第二極性。 舉例來說,當畫素P(0,1)的色點CD_3_2具有負極性時,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3_2、畫素P(0,0)的色點3_1、畫素P(0,1)的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及FFAR_3具有正極性。在本發明的一特別實施例中,每一色點具有40微米(micrometer,μm)的一寬度及60微米的一高度。每一埋置極性區域具有10微米的一寬度及10微米的一高度。每一離散場放大區域具有5微米的一垂直放大部寬度、145微米的一垂直放大部高度、50微米的一水平放大部寬度及5微米的一水平放大部高度。水平點間距HDS1為15微米、垂直點間距VDS1為25微米、水平離散場放大間距HFFARS為5微米且垂直離散場放大間距VFFARS為5微米。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埋置極性區域係使用鄰近畫素的切換元件偏極化,而不是專用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圖16(e)係繪示一顯示器1630,顯示器1630係使用具有一切換元件列反轉機制之畫素設計1610的畫素P(0,0)、P(1,0)、P(1,0)及P(1,1)。顯示器1630具有數以千計列,每一列具有數以千計畫素。列與行係從如圖16(e)所示的部分連續。為了清楚說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與源極線係在圖16(e)中省略。為了更佳圖解說明每一畫素,係遮蔽每一畫素的區域;此遮蔽在圖16(e)中係僅為圖解說明用,且並沒有功能上的意義。由於空間限制,色點係標示為CDXY以相對於CD_X_Y,埋置極性區域係標示為EPRXY以相對於EPR_X_Y。
因為顯示器1630及1620係非常類似,因此以後僅詳述其差異處。舉例來說,顯示器1630的畫素係以與顯示器1620的畫素之相同手段作配置。再者,色點、切換元件及離散場放大區域的極性是相同的。因此如在顯示器1620中,在顯示器1630的一畫 素在y為偶數時亦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在y為奇數時亦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在顯示器1620與1630之間的主要差異,係在顯示器1630中之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是由鄰近畫素的切換元件所提供,而不是從使用在顯示器1620中專用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
在顯示器1630中,一第一畫素係與一第二畫素成對,以便第一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耦接到第二畫素的切換元件,且第二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耦接到第一畫素的切換元件。尤其是,在偶數列上的畫素係與在偶數列上之奇數列中的畫素成對。因此在圖16(e)中,畫素P(0,0)係與畫素P(0,1)成對,畫素P(1,0)係與畫素P(1,1)成對。一般而言,若y為偶數的話,一畫素P(x,y)係與畫素P(X,Y+1)成對。相反地,若y為奇數的話,一畫素P(x,y)係與畫素P(X,Y-1)成對。
如圖16(e)所示,在顯示器1630中的每一埋置極性區域係藉由一導體C_I_J_X_Y(因空間限制而在圖16(e)中以CIYXY標示),耦接到成對畫素的一切換元件,其中I與J表示包含埋置極性區域的畫素(如畫素P(I,J)),X係為色分量,且Y表示在畫素中的色點(如色點CD_X_Y(在圖16(e)係縮短為CDXY))。舉例來說,導體C0112係將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12耦接到畫素P(0,0)的切換元件SE_1。對埋置性區域的導體係用虛線表示,以代表導體與色點是在不同平面。通常,色點係以氧化銦錫形成在一第一平面,且導體係以導電材質形成在一第二平面。
如上所述,在奇數列上的畫素中,一第一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係耦接到第一畫素下之畫素的切換元件。舉例來說,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2(在圖16(e)中標示為EPR22) 係藉一導體C_0_1_2_2(在圖16(e)中標示為C0122)而耦接到畫素P(0,0)的切換元件SE_2。相似地,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在圖16(e)中標示為EPR21)係藉一導體C_0_1_2_1(在圖16(e)中標示為C0121)而耦接到畫素P(0,0)的切換元件SE_2。一般而言,當J為奇數時,一導體C_I_J_X_Y係將畫素P(I,J)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X_Y耦接到畫素P(I,J-1)的切換元件SE_X。
在偶數列的畫素中,一第一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係耦接到第一畫素上之畫素的切換元件。舉例來說,畫素P(0,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2(在圖16(e)中標示為EPR22)係藉一導體C_0_0_2_2(在圖16(e)中標示為C0022)而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2。相似地,畫素P(0,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在圖16(e)中標示為EPR21)係藉一導體C_0_0_2_1(在圖16(e)中標示為C0021)而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2。一般而言,當J為偶數時,一導體C_I_J_X_Y係將畫素P(I,J)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X_Y耦接到畫素P(I,J+1)的切換元件SE_X。
如上所述,在顯示器1630中,鄰近的畫素列具有相反極性。因此,從在如上所述之從鄰近列到埋置極性區域的畫素中的切換元件提供極性,造成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不同於色點的極性。此不同的極性可用作強化在色點中的離散電場,且降低在顯示器1630中的觸碰雲紋效應。
圖16(f)係繪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即埋置極性區域從離散場放大區域接收極性。特別是,圖16(f)係表示一顯示器1640的部分,顯示器1640係使用具有一切換元件列反轉機制之畫素設計1610的畫素P(0,0)、P(1,0)、P(0,1)及P(1,1)。顯示器1640可具有數以千計列,在每一列上具有數以千計畫素。列與行係從 如圖16(f)所示的部分連續。為了清楚說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與源極線係在圖16(f)中省略。為了更佳圖解說明每一畫素,係遮蔽每一畫素的區域;此遮蔽在圖16(f)中係僅為圖解說明用,且並沒有功能上的意義。由於空間限制,色點係標示為CDXY以相對於CD_X_Y,埋置極性區域係標示為EPRXY以相對於EPR_X_Y。
因為顯示器1640及1620係非常類似,因此以後僅詳述其差異處。舉例來說,顯示器1640的畫素係以與顯示器1620的畫素之相同手段作配置。再者,色點、切換元件及離散場放大區域的極性是相同的。因此如在顯示器1620中,在顯示器1640的一畫素在y為偶數時亦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在y為奇數時亦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在顯示器1620與1640之間的主要差異,係在顯示器1640中之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是由離散場放大區域所提供,而不是從使用在顯示器1620中專用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
具體來說,如圖16(f)所示,在顯示器1640中每一埋置極性區域係耦接到最接近的離散場放大區域。具體地說,一畫素P(I,J)的一埋置極性區域EPR_X_Y係藉由一導體C_I_J_X_Y(由於空間限制在圖16(f)中標示為CIJXY)而耦接到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X,其中I與J表示畫素(如畫素P(I,J)),X係為色分量,且Y表示在畫素中的色點(如色點CD_X_Y(在圖16(f)係縮短為CDXY))。舉例來說,導體C0112係將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12耦接到畫素P(0,1)的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並未具體標示在圖16(f)中)。對埋置性區域的導體係用虛線表示,以代表導體與色點是在不同平面。通常,色點與離散場放大區域係以氧化銦錫形成在一第一平面,且導體係以導電材質形成在一第二平 面。因此,一導通孔(標示為V)係使用到將離散場放大區域連接到導體。在圖16(f)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係耦接到如上所述關於圖16(d)之一最接近畫素的一切換元件。然而,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係可使用其他方法接收極性,例如專用的離散場放大區域切換元件。
如上所述,與色點相比較,離散場放大區域具有一相反極性。因此,從離散場放大區域提供極性到埋置極性區域,係造成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不同於色點的極性。此不同極性係用以強化在色點中的離散電場並降低在顯示器1640中的觸碰雲紋效應。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畫素設計1610可被容易地變更來與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機制一同使用。圖17(a)-17(b)係繪示一畫素設計1710的不同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1710係為畫素設計1610(圖16(a)-16(b))的修改版。具體來說,畫素設計17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標示為1710+),且在圖17(b)中,畫素設計17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標示為1710-)。再者,在不同畫素設計中,每一已偏極元件的極性係以「+」當作正極性,或以「-」當作負極性。
畫素設計17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並未在圖17(a)-17(b)中標示)。每一色分量包括二色點。畫素設計1710亦包括在每一色分量的一切換元件(係為SE_1、SE_2及SE_3)及每一色分量的離散場放大區域(係為FFAR_1、FFAR_2及FFAR_3)。在畫素設計1710中色點、切換元件與離散場放大區域的布局係與畫素設計1610的布局相同。為了簡短起見,並不重覆布局的描述。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與如上所述畫素設計1610以相同手段分別地耦接到色分量CC_1、CC_2及CC_3。
就如在畫素設計1610中,畫素設計1710的每一色點包括一埋置極性區域,其係使在色點中的任何觸碰雲紋效應最小化。因為在畫素設計1710與畫素設計1610之埋置極性區域的配置相同,因此不再重覆描述。一般而言,每一色點具有居中在色點內的一埋置極性區域。
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不同於色點的極性。因此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係由一極性源所控制,此極性源係不同於控制包括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切換元件SE_1。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中,一顯示器包括專用的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以控制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參考圖16(d)當作一實施例)。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可將埋置極性區域耦接到具有不同極性之畫素的其他元件(如圖16(f))。
畫素設計1710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FFAR_2及FFAR_3)係與在畫素設計1610中相同。因此如上所述且在圖16(c)中所詳細繪製,亦應用到畫素設計1710。再者,在畫素設計1710之離散場放大區域的配置係與如上所述在畫素設計1610中相同。
色點、離散場放大區域及切換元件係使用「+」及「-」符號表示。畫素設計1710係指定使用在具有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機制的顯示器中,但亦可與具有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機制使用。因此,在表示畫素設計17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的圖17(a)中,切換元件SE_1與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3_1與CD_3_2以及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具有正極性。相反地,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與CD_2_2以及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與FFAR_2具有負極性。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如色點的相同極性方向(亦即正或負),但卻具有不同極性大小/極性量。或者, 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與色點不同極性(例如色點極性為正極性,而埋置極性區域為負極性)。再者,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中性極性。在本發明的一特別實施例中,畫素設計1710的埋置極性區域係與色點具有不同極性。因此對此實施例而言,在圖17(a)中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3_1及EPR_3_2具有負極性;而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與EPR_2_2具有正極性。
色點、離散場放大區域及切換元件係使用符號「+」及「-」表示。畫素設計1710係被選定來使用在具有切換元件點反轉機制的顯示器中,但亦可與具有切換元件行反轉機制的顯示器使用。因此在繪示畫素設計17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的圖17(a)中,切換元件SE_1與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3_1與CD_3_2及離傘場放大區域FFAR_2具有正極性。相反地,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與CD_2_2及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與FFAR_3具有負極性。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與色點相同的極性方向(亦即正或負),但具有一不同的極性大小/極性量。或者,埋置極性區域可與色點具有不同極性(亦即極性方向)(亦即色點極性正極性而埋置極性區域為負極性)。再者,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中性極性。在本發明的一特別實施例中,畫素設計1710的埋置極性區域具有與色點不同的極性。因此對此實施例而言,當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與EPR_2_2具有正極性時,則在圖17(a)中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3_1與EPR_3_2具有負極性。
在繪示畫素設計17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的圖17(b)中,切換元件SE_1與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3_與CD_3_2及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具有負極性。相反地,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與CD_2_2及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與FFAR_3具 有正極性。如上所述,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與色點相同的極性方向(亦即正或負),但具有一不同的極性大小/極性量。或者,埋置極性區域可與色點具有不同極性(亦即極性方向)(亦即色點極性正極性而埋置極性區域為負極性)。再者,埋置極性區域可具有中性極性。在本發明的一特別實施例中,畫素設計1710的埋置極性區域具有與色點不同的極性。因此對此實施例而言,當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與EPR_2_2具有負極性時,則在圖17(b)中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1_1、EPR_1_2、EPR_3_1與EPR_3_2具有正極性。
不同於畫素設計1610的切換元件,在畫素設計1710中的切換元件同時具有正與負極性。尤其是,當切換元件SE_2具有一極性時,切換元件SE_1與SE_3具有另一極性。因此,離散場放大區域可被在畫素設計1710中的切換元件所偏極化。以下所描述的圖17(c)係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其係離散場放大區域在畫素設計1710中被偏極化。在其他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係由一外部極性源所驅動,亦即畫素設計1710之外側特定畫素的一極性源。相反極性的來源可依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來使用。舉例來說,特定離散場放大區域切換元件可被使用,或具有恰當點極性之緊鄰畫素的切換元件亦可被使用來驅動離散場放大區域。圖17(a)-17(b)的實施例中,具有恰當點極性之緊鄰畫素的切換元件亦可被使用來驅動離散場放大區域。因此,畫素1710包括導體以促使離散場放大區域耦接到其他畫素中的切換元件。特別是,一當前畫素的一導體1712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的電極耦接到在當前畫素上之一畫素的切換元件SE_1(參考圖17(d)及17(e))。對切換元件的連接係經由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色點的電極。相似地,一當前畫素的一導體1714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的 電極耦接到在當前畫素上之一畫素的切換元件SE_2(參考圖17(d)及17(e))。對切換元件的連接係經由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色點的電極。一當前畫素的一導體1716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的電極耦接到在當前畫素上之一畫素的切換元件SE_3(參考圖17(d)及17(e))。對切換元件的連接係經由在當前畫素上之畫素的色點的電極。這些連接係繪示在圖17(d)及17(e)且於後詳述。
圖17(c)係繪示一畫素設計1710-1,係為畫素設計1710的一修改版。由於畫素設計係相類似,故僅描述差異處。尤其是在畫素設計1710-1中,導體1712、1714與1716係分別地由導體1713、1715與1717所取代。導體1713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與耦接到負極性的切換元件SE_2。導體1715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與耦接到正極性的切換元件SE_3。導體1717係將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3與耦接到負極性的切換元件SE_2。
圖17(d)係繪示部分的顯示器1720,係使用具有一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機制之畫素設計1710的畫素P(0,0)、P(1,0)、P(0,1)與P(1,1)。顯示器1720具有數以千計列,每列具有數以千計畫素。行與列係在圖17(d)中的部分連續。為清楚說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與源極線係在圖17(d)中省略。再者,位更佳圖解說明每一畫素,係遮蔽每一畫素的區域;此遮蔽在圖17(d)中係僅為圖解說明目的,並不具功能上的意義。由於空間的限制,色點係標示為CDXY以相對應CD_X_Y,且埋置極性區域係標示為EPRXY以相對應EPR_X_Y。
顯示器1720的畫素係被配置,以便在一列的畫素在正的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再者,在一行的畫素亦在正的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因此,畫素P(0,0)與P(1,1)具有正的點極 性圖案,畫素P(0,1)與P(1,0)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畫素係轉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當x+y為偶數時,一畫素P(x,y)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當x+y為奇數時,具有一遞二點極性圖案。在畫素設計1710中的內部導體1712、1714與1716係提供極性給離散場放大區域。尤其是,一第一畫素的離散場放大區域從一第二畫素接收電壓極性與電壓大小/電壓量。特別地,第二畫素係為在第一畫素上的畫素。舉例來說,畫素P(0,0)的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1)的色點CD_1_2之電極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的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2與FFAR_3之電極,係分別地經由畫素P(0,1)的色點CD_2_2與CD_3_2之電極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2與SE_3。
在顯示器1720中,一第一畫素係與一第二畫素成對,以便第一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耦接到第二畫素的切換元件,且第二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耦接到第一畫素的切換元件。尤其是,在偶數列上的畫素係與在偶數列上之奇數列的畫素成對。因此,在圖17(d)中,畫素P(0,0)係與畫素P(0,1)成對,且畫素P(1,0)係與畫素P(1,1)成對。一般而言,若Y為偶數的話,則一畫素P(X,Y)係與畫素P(X,Y+1)成對。相反地,若Y為奇數的話,一畫素P(X,Y)係與畫素P(X,Y-1)成對。
如圖17(d)所繪示,在顯示器1720中每一埋置極性區域係以一導體C_I_J_X_Y(由於空間限制而在圖17(d)中標示為CIJXY)耦接到成對畫素的一切換元件,其中,I、J係表示包含埋置極性區域的畫素(如畫素P(I,J)),X為色分量,而Y係表示在畫素中的色點CD_X_Y(在圖17(d)中係縮短為CDXY)。舉例來說,導體 C0112係將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12耦接到畫素P(0,0)的切換元件SE_1。對埋置極性區域的導體而言,係以虛線表示導體係與色點是在不同的平面。通常,色點係以氧化銦錫形成在一第一平面,而導體係以一金屬層形成在一第二平面。
如上所述,在畫素中之奇數列上,一第一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係耦接到在第一畫素下之畫素的切換元件。舉例來說,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2(在圖17(d)中標示EPR22)係藉導體C_0_1_2_2(在圖17(d)中標示C0122)而耦接到畫素P(0,0)的切換元件SE_2。相似地,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在圖17(d)中標示EPR21)係藉導體C_0_1_2_1(在圖17(d)中標示C0121)而耦接到畫素P(0,0)的切換元件SE_2。一般而言,一導體C_I_J_X_Y係將畫素P(I,J)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X_Y耦接到畫素P(I,J-1)的切換元件SE_X,其中J為奇數。
在畫素中的偶數列上,一第一畫素的埋置極性區域係耦接到第一畫素上之畫素的切換元件。舉例來說,畫素P(0,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2(在圖17(d)中標示EPR22)係藉導體C_0_0_2_2(在圖17(d)中標示C0022)而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2。相似地,畫素P(0,0)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2_1(在圖17(d)中標示EPR21)係藉導體C_0_0_2_1(在圖17(d)中標示C0021)而耦接到畫素P(0,1)的切換元件SE_2。一般而言,一導體C_I_J_X_Y係將畫素P(I,J)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X_Y耦接到畫素P(I,J+1)的切換元件SE_X,其中J為偶數。
如上所述,在顯示器1720中,畫素的鄰近列具有相反極性。因此,如上所述從在鄰近列之畫素中的切換元件將極性提供給埋置極性區域,係造成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不同於色點的極性。此 不同極性係用以強化在顯示器中1720之色點中的離散電場並降低觸碰雲紋效應。
如上所述,在顯示器1720中,畫素的鄰近列具有相反極性。因此,如上所述從在鄰近列之畫素中的切換元件將極性提供給埋置極性區域,係造成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不同於色點的極性。此不同極性係用以強化在顯示器中1720之色點中的離散電場並降低觸碰雲紋效應。
圖17(e)係繪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其係埋置極性區域從離散場放大區域接收極性。特別是,圖17(e)係繪示部分的顯示器1730,係使用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機制之畫素設計1710的畫素P(0,0)、P(1,0)、P(0,1)與P(1,1)。顯示器1730具有數以千計列,每列具有數以千計畫素。行與列係從圖17(e)的部分連續。為清楚說明,控制切換元件的閘極線與源極線係在圖17(e)中省略。再者,為了更佳圖解說明每一畫素,係遮蔽每一畫素的區域;此遮蔽在圖17(e)中係僅為圖解說明用,且並沒有功能上的意義。由於空間限制,色點係標示為CDXY以相對於CD_X_Y,埋置極性區域係標示為EPRXY以相對於EPR_X_Y。
因為顯示器1730與顯示器1720係非常類似,故僅詳述其差異處。舉例來說,顯示器1730的畫素係以與顯示器1720的畫素之相同手段配置。再者,色點、切換元件與離散場放大區域的極性係相同。因此如同顯示器1720,當x+y為偶數時,在顯示器1730中的一畫素P(x,y)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當x+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顯示器1720與顯示器1730之間的主要差異,係在於顯示器1730中的埋置極性區域係耦接到離散場放大區域以接收極性。
特別是,如圖17(e)所示,在圖17(e)中每一埋置極性區域係耦接到最鄰近的離散場放大區域。尤其是,畫素P(I,J)的埋置極性區域EPR_X_Y係藉由一導體C_I_J_X_Y(因空間限制而標示為CIJXY)而耦接到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X,其中,I、J係表示在畫素中的色點(如色點CD_X_Y(在圖17(e)中縮短為CDXY))。舉例來說,導體C0112係將畫素P(0,1)的埋置極性區域EPR12耦接到畫素P(0,1)的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_1(並未特別標示在圖17(e))。對埋置性區域的導體係用虛線表示,以代表導體與色點是在不同平面。通常,色點係以氧化銦錫形成在一第一平面,且導體係以導電材質形成在一第二平面。因此,一導通孔(標示為V)係使用到將離散場放大區域連接到導體。在圖17(e)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係如上之圖17(d)所述耦接到一鄰近畫素的一切換元件。然而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係可使用其他方式接收極性,例如專用的離散場放大區域切換元件。
如上所述,離散場放大區域相對色點而言,具有一相反極性。從在如上所述之從鄰近列到埋置極性區域的畫素中的切換元件提供極性,造成埋置極性區域的極性不同於色點的極性。此不同的極性可用作強化在色點中的離散電場,且降低在顯示器1720中的觸碰雲紋效應。
在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中,係已描述出無須在結構上使用物理特性,以產生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新穎的結構與方法。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結構與方法之不同實施例,係僅說明本發明的原理,且並非為了將本發明的範圍限制到所描述的特定實施例。舉例來說,從此揭露來觀之,熟悉此技藝者可以界定其他畫素定義、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色分量、離散場放大區域、 垂直放大部、水平放大部、極性、離散場、電極、基板及膜等等,並依據本發明的原理使用這些交替的特性以產生一方法或系統。因此,本發明僅由隨後所述的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
雖然本發明以相關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解釋,但是這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應說明的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思想能夠構造出很多其他類似實施例,這些均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中。
根據下述具體實施方式並結合下面的附圖,本發明的目的、優點和新穎性將會更加清楚。
500‧‧‧色點
510‧‧‧電極
512‧‧‧埋置極性區域
514‧‧‧埋置極性區域
516‧‧‧埋置極性區域
517‧‧‧改變導電性區域
518‧‧‧埋置極性區域
519‧‧‧改變導電性區域
600‧‧‧色點
610‧‧‧電極
612‧‧‧埋置極性區域
614‧‧‧電場減少層
700‧‧‧色點
710‧‧‧電極
712‧‧‧埋置極性區域
714‧‧‧電場減少層
800‧‧‧色點
810‧‧‧電極
812‧‧‧埋置極性區域
814‧‧‧電場減少層
900‧‧‧色點
910‧‧‧電極
912‧‧‧埋置極性區域
914‧‧‧電場減少層
1000‧‧‧色點
1010‧‧‧電極
1012‧‧‧埋置極性區域
1014‧‧‧電場減少層
1100‧‧‧色點
1110‧‧‧電極
1112‧‧‧埋置極性區域
1114‧‧‧電場減少層
1210‧‧‧電極
1212‧‧‧埋置極性區域
1214‧‧‧電場減少層
1214_C‧‧‧導電層
1214_I‧‧‧絕緣層
1300‧‧‧色點
1310‧‧‧電極
1312‧‧‧埋置極性區域
1314‧‧‧絕緣層
1316‧‧‧埋置電極
1318‧‧‧改變導電區域
1400‧‧‧色點
1410‧‧‧電極
1412‧‧‧埋置極性區域
1414‧‧‧絕緣層
1416‧‧‧埋置電極
1500‧‧‧畫素設計
1501‧‧‧液晶顯示器
1502‧‧‧畫素
1503‧‧‧偏光片
1505‧‧‧基板
1510‧‧‧畫素
1511‧‧‧連接件
1512‧‧‧連接件
1521‧‧‧連接件
1522‧‧‧連接件
1531‧‧‧連接件
1532‧‧‧連接件
1610‧‧‧畫素設計
1610+‧‧‧畫素設計
1610-‧‧‧畫素設計
1612‧‧‧導體
1614‧‧‧導體
1616‧‧‧導體
1620‧‧‧顯示器
1630‧‧‧顯示器
1640‧‧‧顯示器
1710‧‧‧畫素設計
1710+‧‧‧畫素設計
1710-‧‧‧畫素設計
1710-1‧‧‧畫素設計
1712‧‧‧導體
1713‧‧‧導體
1714‧‧‧導體
1715‧‧‧導體
1716‧‧‧導體
1717‧‧‧導體
1720‧‧‧顯示器
1730‧‧‧顯示器
ADH‧‧‧關聯點高度
ADW‧‧‧關聯點寬度
C0112‧‧‧導體
CC_1‧‧‧色分量
CC_2‧‧‧色分量
CC_3‧‧‧色分量
CD_1_1‧‧‧色點
CD_1_2‧‧‧色點
CD_1_3‧‧‧色點
CD_2_1‧‧‧色點
CD_2_2‧‧‧色點
CD_2_3‧‧‧色點
CD_3_1‧‧‧色點
CD_3_2‧‧‧色點
CD_3_3‧‧‧色點
CDH‧‧‧色點高度
CDW‧‧‧色點寬度
DCA_1‧‧‧裝置元件區域
DCA_2‧‧‧裝置元件區域
DCA_3‧‧‧裝置元件區域
DCAH‧‧‧裝置元件區域高度
DCAW‧‧‧裝置元件區域寬度
E‧‧‧電極
E11‧‧‧電極
E12‧‧‧電極
E13‧‧‧電極
E21‧‧‧電極
E22‧‧‧電極
E23‧‧‧電極
E31‧‧‧電極
E32‧‧‧電極
E33‧‧‧電極
EPR_1_1‧‧‧埋置極性區域
EPR_1_1_1‧‧‧埋置極性區域
EPR_1_2‧‧‧埋置極性區域
EPR_2_1‧‧‧埋置極性區域
EPR_2_2‧‧‧埋置極性區域
EPR_3_1‧‧‧埋置極性區域
EPR_3_1_1‧‧‧埋置極性區域
EPR_3_2‧‧‧埋置極性區域
EPR_SE_0_1‧‧‧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
EPR_SE_0_2‧‧‧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
EPR_SE_1_1‧‧‧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
EPR_SE_1_2‧‧‧埋置極性區域切換元件
FFAR_1‧‧‧離散場放大區域
FFAR_2‧‧‧離散場放大區域
FFAR_3‧‧‧離散場放大區域
HAP‧‧‧水平放大部
HAP_H‧‧‧水平放大部高度
HAP_W‧‧‧水平放大部寬度
HDO1‧‧‧水平點偏移
HDS‧‧‧水平點間距
HDS1‧‧‧水平點間距
HFFARS‧‧‧水平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
SE_1‧‧‧切換元件
SE_2‧‧‧切換元件
SE_3‧‧‧切換元件
T1‧‧‧電晶體
T2‧‧‧電晶體
T3‧‧‧電晶體
V‧‧‧空隙
VAP‧‧‧垂直放大部
VAP_H‧‧‧垂直放大部高度
VAP_W‧‧‧垂直放大部寬度
VDO1‧‧‧垂值點偏移
VDS‧‧‧垂直點間距
VDS1‧‧‧垂直點間距
VFFARS‧‧‧垂直離散場放大區域間距
圖1(a)-1(c) 係表示習知單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畫素的三個示意圖。
圖2 係表示習知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畫素的一示意圖。
圖3(a)-3(b)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示意圖。
圖4(a)-4(b)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畫素設計之示意圖。
圖5(a)-5(b)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6(a)-6(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7(a)-7(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8(a)-8(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9(a)-9(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10(a)-10(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11(a)-11(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12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13(a)-13(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14(a)-14(b)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色點示意圖。
圖15(a)-15(d)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畫素設計之示意圖。
圖15(e)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液晶顯示器其中部分的示意圖。
圖16(a)-16(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示意圖。
圖16(d)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液晶顯示器其中部分的示意圖。
圖16(e)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液晶顯示器其中部分的示意圖。
圖16(f)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液晶顯示器其中部分的示意圖。
圖17(a)-17(b)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示意圖。
圖17(c)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示意圖。
圖17(d)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液晶顯示器其中部分的示意圖。
圖17(e) 係表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液晶顯示器其中部分的示意圖。
1410‧‧‧電極
1412‧‧‧埋置極性區域
A1-A1’‧‧‧剖線

Claims (21)

  1. 一種畫素,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first-component color dot),具有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一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first-component embedded electrode),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緣之下;以及一絕緣層,用於將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分隔開。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亦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一第三邊緣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一第四邊緣之下。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切換元件,該第一切換元件係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畫素,其中當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一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其中該第一第二分量埋置電極係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緣之下;以及其中該絕緣層將該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與該第二色 分量第一色點分隔開。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三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一第三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其中該第三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位於該第三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三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緣之下;以及其中該絕緣層將該第三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與該第三色分量第一色點分隔開。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及該第三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一第二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一第三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三色分量第一色點。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畫素,其中當該第二切換元件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切換元件及該第三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畫素,其中當該第二切換元件具有該第二極性時,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及該第三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二極性。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畫素,其中當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該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及該第三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切換元 件、該第二切換元件及該第三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係耦接至該第一切換元件;一第一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緣之下。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fringe field amplifying regions),該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具有一第一水平放大部,該水平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且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一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緣之下;一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一第二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二埋 置電極係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緣之下;以及一第二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具有一第一水平放大部,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以及一第二離散場放大區域,具有一第一水平放大部,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與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更包含一垂直放大部,該垂直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與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間以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與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
  2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一離散場放大區域; 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一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二離散場放大區域;以及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二埋置電極係耦接至該第二離散場放大區域。
TW101146499A 2011-12-30 2012-12-11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TW2013316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341,727 US20120099071A1 (en) 2005-09-15 2011-12-30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Color Dots With Embedded Polarity Region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1681A true TW201331681A (zh) 2013-08-01

Family

ID=49484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6499A TW201331681A (zh) 2011-12-30 2012-12-11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3316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561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107026B2 (en)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using associated dot polarity
KR20100019601A (ko) 표시 장치
JP2001075127A (ja) アクティブマトッリクス型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924094B (zh) 使用非晶态金属非线性电阻器作为有源子像素器件的面内切换液晶显示器背板
TWI406038B (zh) 應用具有極性延伸部之畫素之多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US8339529B2 (en) Pixels having polarity extension region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TWI431364B (zh)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TW201329597A (zh) 具有包含埋置離散場放大器之畫素的液晶顯示器
TWI542924B (zh) 顯示器
TW201331681A (zh)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US2012023624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with Embedded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US8427593B2 (en)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using pixels having fringe field amplifying regions
US105342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447480B (zh) 使用具有離散場放大區域之畫素結構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US944348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with embedded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TW201329591A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TWI477866B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區域之畫素
US847197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color dots with embedded polarity regions
TW201329571A (zh) 具有包含埋置離散場放大器之畫素的液晶顯示器
TW201329570A (zh) 具有包含埋置離散場放大器之畫素的液晶顯示器
US8427592B2 (en) Pixels having fringe field amplifying region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US2012023624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with Embedded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TW201329586A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區域之畫素
TW201329592A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薄片式共同電極之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