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9591A -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 Google Patents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9591A
TW201329591A TW101149803A TW101149803A TW201329591A TW 201329591 A TW201329591 A TW 201329591A TW 101149803 A TW101149803 A TW 101149803A TW 101149803 A TW101149803 A TW 101149803A TW 201329591 A TW201329591 A TW 2013295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color point
diagonal
color component
p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9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iap-Liew Ong
Original Assignee
Kyoritsu Optronics Co Ltd
Hiap-Liew O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341,79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830430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itsu Optronics Co Ltd, Hiap-Liew Ong filed Critical Kyoritsu Op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29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9591A/zh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使用離散場放大之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每一畫素被再分成色點。此外,每一畫素包含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將一畫素之各色點間隔開。色點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電壓極性被設置成使每一色點中之離散場在每一色點中產生多個液晶區域。具體而言,色點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設置成使相鄰之偏極化元件具有相反極性。藉由使用一切口式共同電極(sliced common electrode)來進一步增強顯示器之效能,該切口式共同電極具有位於色點之上的共同電極切口。

Description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液晶顯示器,特別是指一種可以平滑型基板製造的大畫素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初次使用在如計算機與電子錶的簡單單色顯示器的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係已變成最優勢的顯示科技。液晶顯示器係經常用來取代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在電腦顯示與電視顯示上的應用。液晶顯示器的各種缺點已經被克服以改善液晶顯示器的品質。舉例來說,廣泛地取代被動矩陣顯示器的主動矩陣顯示器,係相對於被動矩陣顯示器具有降低鬼影(Ghosting)且改善解析度(Resolution)、色階(Color Gradation)、視角(Viewing Angle)、對比(Contrast Ratio)以及反應時間(Response Time)的成效。
然而,傳統扭轉向列液晶顯示器(Twisted Nematic LCD)的主要缺點係為非常窄的視角以及非常低的對比。甚至連主動式矩陣的視角更窄於陰極射線管的視角。尤其是當觀看者直接地在液晶顯示器前面收看一高畫質影像時,在液晶顯示器側旁的其他觀看者則無法看到此一高畫質影像。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MVA LCD)係被發展來改善液晶顯示器的視角以及對比。請參考圖1(a)-1(c),係表示一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100的畫素基本功能。為了清楚地解說,圖1的液晶顯示器係僅使用單一區域(Single Domain)。再者,為了清楚地解說,圖1(a)-1(c)(以及圖2)的液晶顯示器係依據灰階操作來敘述。
液晶顯示器100具有一第一偏光片105、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一電極120、一第一配向層125、多個液晶130、一第二配向層140、一第二電極145、一第二基板1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155。一般而言,第一基板110與 第二基板150係由透明玻璃所製成。第一電極120與第二電極145係由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之透明導電材質所製成。第一配向層125與第二配向層140係由聚醯亞氨(Polyimide,PI)所製成,且與在靜止態之液晶130垂直地配向。在操作時,一光源(圖未示)係從貼附在第一基板110之在下面的第一偏光片105射出光線。第一偏光片105係通常在一第一方向偏振,且貼附在第二基板150的第二偏光片155係與第一偏光片104垂直地偏振。因此,從光源而來的光線並不會同時穿透第一偏光片105與第二光偏光片155,除非光線的偏振在第一偏光片105與第二偏光片155之間旋轉90度。為了清楚說明,並未顯示很多的液晶。在實際的顯示器中,液晶係為棒狀分子(rod like molecules),其直徑大約為5埃(Angstrom,Å),長度大約20-25埃。因此,在一畫素中有超過一千兩百萬的液晶分子,其中畫素的長、寬、高分別為360微米(micrometer,μm)、120微米、3微米。
在圖1中,液晶130係為垂直配向。在垂直配向中,液晶130並不會將從光源的偏振極光轉向。因此,從光源來的光線並不會穿過液晶顯示器100,且對所有顏色及所有間隙晶胞(cell gap)而言,提供一個完全地光學暗態(optical black state)及非常高的的對比(contrast ratio)。因此,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相對傳統的低對比之扭轉式向列型液晶顯示器而言,係在對比上提供一個顯著的改善。然而,如圖1(b)所示,當在第一電極120與第二電極145之間加入一個電場(electric field)時,液晶130即重新定向到一傾斜位置(tilted position)。在傾斜位置的液晶係將從第一偏光片105而來的偏振光線之偏振轉向90度,以致光線可以穿過第二偏光片155。而傾斜的大小,即控制光線穿過液晶顯示器的多寡(如畫素的亮度),係與電場強度成正比。一般而言,單一個薄膜電晶體,係用在每一個畫素上。然而對彩色顯示器而言,各別的薄膜電晶體係用在每一色分量(color component,典型地為、綠及藍)。
然而,對不同角度的觀看者而言,光線通過液晶顯示器120並不是相 同的。如圖1(c)所示,在中央左邊的觀看者172會看到亮畫素(bright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光線轉向)的一側係面對觀看者172。位在中央的觀看者174會看到灰畫素(gray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的一側係僅部分地面對觀看者174。而位在中央右側的觀看者176會看到暗畫素(dark pixel),因為液晶顯示器130寬闊的一側幾乎沒有面對觀看者176。
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係被發展來改善單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single-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CD)的視角問題。請參考圖2,係表示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s)200的畫素。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200係包括一第一偏光片205、一第一基板210、一第一電極220、一第一配向層225、若干液晶235、237、若干突起物260、一第二配向層240、一第二電極245、一第二基板2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255。液晶235係形成畫素的第一區域(first domain),而液晶237則形成畫素的第二區域(second domain)。當在第一電極220與第二電極245之間施加一電場時,突起物260會導致液晶235相對液晶237而傾斜一不同的方向。因此,中央偏左的觀看者會看到左邊區域(液晶235)呈現黑色(black)而右邊區域(液晶237)呈現白色(white)。在中央的觀看者則會同時看到兩個區域而呈現灰色。中央偏右的觀看者則會看到左邊區域呈現白色而右邊區域呈現黑色。然而,因為個別單獨的畫素很小,因此三個觀看者都認為畫素是灰色的。如上所述,液晶的傾斜的大小,係由在電極220與245之間的電場大小所控制。觀看者所感知的灰階係與液晶傾斜大小相關聯。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也可以擴大到使用四個區域,以便在一畫素中的液晶方向被區分為四個主區域,以提供同時在垂直與水平方向上之寬大且對稱的視角。
因此,提供寬大且對稱之視角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成本卻非常高,因為將突起物增加到上、下基板的困難,以及將突起物正確地配向到上、下基板的困難。尤其是在下基板的一突起物必須設置在上基板的 二突起物中央;任何在上、下基板之間的配向,都將會降低生產良率。其他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的技術,如已用來取代或結合突起物使用之氧化銦錫間隙(ITO slits),係在製造上非常昂貴。再者,突起物與氧化銦錫間隙無法使傳輸光線,也因此降低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的亮度(brightness)。因此,需要一個方法或系統可以提供給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無需製造如突起物及氧化銦錫間隙之物理特性,以及無需在上、下基板上進行極度精準的配向。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放大本質離散場控制式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Amplified Intrinsic Fringe Field controlled MVA LCD,AIFF MVA LCD),其可在無需基板上之物理特徵之條件下構造而成,以形成多區域液晶定向結構。然而,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包含一切口式共同電極(sliced common electrode),以進一步增強多區域液晶定向結構之穩定形成。因此,依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一畫素包含多個色分量且各該色分量包含多個色點(color dot)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用以放大該等色點之離散場,以在液晶定向結構中形成多個區域。此外,一切口式共同電極具有位於色點之上之共同電極切口(common electrode slice),該切口式共同電極可進一步增強多區域液晶定向結構之穩定形成。
舉例而言,在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中,一畫素包含一第一色分量,該第一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該畫素亦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 第一色點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該畫素亦包含一切口式共同電極,該切口式共同電極具有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上的一第一共同電極切口及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上的一第二共同電極切口。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用於一顯示器之一畫素包含一第一色分量,該第一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diagonal)的。相似地,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該畫素亦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包含一第一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一對角線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之間。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係位於一第一平面,且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一第二平面。
藉由以下說明與圖式,將會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
如上所述,傳統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在製造上是非常昂貴的,係因為使用如突起物或氧化銦錫間隙之物理特性,以使每一畫素產生多區域。然而,依據本發明的方法,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係使用離散電場來產生多區域,且不需要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如突起物或氧化銦錫間隙)。再者,因為不需要物理特性,因此也可排除上、下基板校準物理特性的困難。所以,依據本發明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在製造上相 對於傳統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具有更高的良率且更加便宜。請參考圖3(a)及圖3(b),係表示依據本發明基本概念,無須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以產生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MVA LCD)300的示意圖。而圖3(a)及圖3(b)係顯示出在一第一基板305與一第二基板355之間,具有畫素310、320及330。一第一偏光片302係黏貼到第一基板305,且一第二偏光片357係黏貼到第二基板355。畫素310包含有一第一電極311、若干液晶312、313以及一第二電極315。畫素320包含有一第一電極321、若干液晶322、323以及一第二電極325。相似地,畫素330包含有一第一電極331、若干液晶332、333以及一第二電極335。所有電極一般地架構係使用如氧化銦錫(ITO)之透明導電材質。再者,一第一配向層307係覆蓋在第一基板305上的電極之上。相似地,一第二配向層352係覆蓋在第二基板355上的電極之上。二液晶配向層307及352係提供一垂直液晶配向。為了下列的更加詳細敘述,電極315、325及335係維持在一共同電壓(common voltage)V_Com。因此,為了容易製造,電極315、325及335係為一單一結構(如圖3(a)及圖3(b)所示)。
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300係使用交替偏振以操作畫素310、320及330。舉例來說,若畫素310與330之偏振為正(positive)的話,則畫素320的偏振為負(negative)。相反地,若畫素310與330之偏振為負(negative)的話,則畫素320的偏振為正(positive)。一般來說,每一畫素的偏振係在頁框(frames)間切換,但交替偏振的圖案(pattern)係維持在每一頁框中。在圖3(a)中,畫素310、320及330係在「關閉(OFF)」狀態,意即關閉在第一與第二電極之間的電場(electric field)。在關閉狀態下,某些殘餘電場可能存在第一與第二基板之間。然而,一般而言,殘餘電場太小而無法使液晶傾斜。
在圖3(b)中,畫素310、320及330係處在「開啟(ON)」狀態。而圖3(b)係使用「+」及「-」代表電極的電壓極性(voltage polarity)。因此,電極311 及331具有正電壓極性,而電極321具有負電壓極性。基板355與電極315、325及335係保持在共同電壓V_Com。電壓極性係相對共同電壓V_Com來定義,其中一正極性係其電壓高於共同電壓V_Com,一負極性係其電壓低於共同電壓V_Com。儘管圖3(a)-3(b)中未示出,然而第一基板305上形成有切換元件,以控制基板305上之電極。為清楚起見,術語「色分量電極」係指由第一基板(圖3(a)-3(b)中之基板305)上之切換元件控制之電極,且術語「共同電極」係指在第二基板(圖3(a)-3(b)中之基板355)上保持於共同電壓V_Com之電極。此外,術語「切換元件基板」係指上面形成有切換元件之基板,且術語「共同電極基板」係指上面形成有共同電極之基板。
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電場327(以電力線表示)係造成液晶322與323傾斜。一般而言,沒有突起物或其他物理特性,液晶的傾斜方向不會被在一垂直的液晶配向層307與352之液晶所固定。然而,在畫素邊緣的離散電場會影響到液晶的傾斜方向。舉例來說,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電場327,係垂直圍繞畫素320中心,但傾斜到畫素左半部的左邊,以及傾斜到畫素右半部的右邊。因此,在電極321與325之間的離散電場係造成液晶323傾斜到右邊而形成一第一區域,且造成液晶322傾斜到左邊而形成一第二區域。因此,畫素320係為具有對稱寬視角的多區域畫素。
相似地,在電極311與315之間的電場(圖未示)係具有離散電場,此離散電場係造成液晶313重新定位,且傾斜到畫素312右側的右邊,也造成液晶312傾斜到畫素310左測的左邊。相似地,在電極331與335之間的電場(圖未示)係具有離散電場,此離散電場係造成液晶333重新定位,且傾斜到畫素330右側的右邊,也造成液晶332傾斜到畫素330左測的左邊。
鄰近畫素的交替極性係放大每一畫素離散場效(fringe field effect)。因此,藉由在每列的畫素(或每欄的畫素)之間重覆交替極性圖案,即可無須物 理特性而達到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再者,可以使用交替極性棋盤圖案,以在每一畫素產生四個區域。對彩色液晶顯示器而言,畫素被劃分成色分量。每一色分量係由一單獨之切換裝置(例如,一薄膜電晶體(thin-film transistor,TFT))所控制。一般而言,色分量係為紅色、綠色及藍色。
然而,一般而言,離散場效係相對地小且微弱。所以,當畫素變較大時,在畫素邊緣的離散電場係無法傳遞到在一畫素中的所有液晶。因此,在大畫素中,對於遠離畫素邊緣之液晶的傾斜方向係隨意變化,且不會產生一多區域畫素。一般而言,當畫素變得大於20-30微米(micrometer,μm)時,畫素的離散場效係不會影響控制液晶傾斜。
因此,對大畫素液晶顯示器而言,一新穎之畫素設計將一色分量劃分成色點。可使用離散場效應(fringe field effect)在色點中形成多個液晶區域。此外,可使用新穎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進一步放大離散場。此外,依據本發明,將共同電極(即,保持於共同電壓V_COM之電極)切成切口(如下所述),以進一步增強離散場。本發明非常適用於小畫素液晶顯示器及大畫素液晶顯示器,以增強離散場效應並形成多個液晶區域。
每一畫素的極性係在影像的之每一連續頁框之間做切換,以避免圖像品質的降低,而圖像品質的降低係因為在每一頁框中液晶在相同方向扭曲。然而,若是所有的切換元件係為相同極性者,則色點極性圖案切換係可能造成其他如閃爍(flicker)之圖像品質問題。為了降低閃爍,切換元件(如電晶體)係配置在一切換元件驅動模式中,此機制包括正、負極性。再者,為了降低串音(cross talk),切換元件的正、負極性係被配置在一固定圖案中,此固定圖案係提供一更穩定的配電。不同的切換元件驅動模式係使用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有三個主要的切換元件驅動模式,係為切換元件點 反轉驅動模式(switching element point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switching element row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以及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switching element column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中,切換元件係形成一交替極性的棋盤圖案。在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中,在每一列的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然而,在一列上的一切換元件相對於鄰近列之切換元件的極性而具有相反極性。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中,在每一行的切換元件具有相同極性;然而,在一行上的一切換元件相對於鄰近行之切換元件的極性而具有相反極性。當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提供最穩定的配電時,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的複雜性與額外的成本,相比較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與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而言,是不划算的。因此,當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通常保持在高性能應用時,對於大部分低成本與低電壓應用之液晶顯示器的製造,係使用切換元件列反轉驅動模式。
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畫素,係包括以新穎配置之不同的主要元件,以達到高品質、低成本的顯示單元。舉例來說,畫素可以包括色分量、色點、離散場放大區域(fringe field amplifying regions,FFAR)、切換元件、裝置元件區域(device component area)以及關聯點(associated dots)。尤其是,本發明係介紹新穎的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此外,可將共同電極切成切口(如下所述),以進一步增強離散場,進而產生多個區域。
此裝置元件區域係包含佔用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的區域,而且此區域係被用來製造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為了清楚說明,一不同的裝置元件區域係由每一切換元件所界定。
關聯點與離散場放大區域係為電性偏振區域(electrically polarized area),而並未是色分量的一部分。在本發明許多的實施例中,關聯點係覆蓋裝置元件區域。對這些實施例而言,關聯點係由將一絕緣層沉積覆蓋在 切換元件及/或儲存電容上所製成。通常使用鈍化層(passivation layer)作為絕緣層。接著,藉由沉積一電性導電層以形成所述的關聯點。此關聯點係電性地連接到特定的切換元件及/或其他偏振元件(例如色點)。儲存電容係電性地連接到特定的切換元件及色點電極(color dot electrodes),以在液晶胞打開(switching-on)或是關掉(switching off)的過程期間補償並抵銷在液晶胞上的電容值變化。因此,儲存電容係用來在液晶胞打開或是關掉的過程期間減低串音效應(cross talk effect)。一圖案化光罩(patterning mask)係使用在當關聯點需要形成圖案化電極(patterned electrode)之時。一般而言,係附加一黑色矩陣層(black matrix layer)以形成對色點、切換元件、DCA及關聯點的一光屏蔽(light shield)。一般而言,黑色矩陣層係為黑色的,然而某些顯示器使用不同顏色來達成一所需之顏色圖案或陰影(shading)。附加一顏色層以給予色點所需之顏色。一般而言,顏色層係藉由在對應之ITO玻璃基板上沈積一彩色濾光層(color filter layer)而獲得。具體而言,在第二基板355與第二電極315、325、及335之間沈積一圖案化彩色濾光層,且其圖案對應於色點及關聯點之顏色。然而,某些顯示器亦可在第一基板305上將一圖案化彩色濾光層放置於下列之頂部上或底下:切換元件、色點之電極層、關聯點、或DCA。
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關聯點係為與切換元間相互獨立的一區域。再者,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具有額外的關聯點,此等關聯點並不直接地與切換元件相關。一般而言,關聯點係包括如氧化銦錫(ITO)或其他導電層的一主動電極層(active electrode layer),且連接到一附近的色點或者是以其他手段供電。對不透明的關聯點而言,一黑色矩陣層可以被附加在導電層的底部上,以 形成不透明區域(opaque area)。在本發明某些實施例中,黑色矩陣可以被製造在氧化銦錫(ITO)玻璃基板側上,以簡化製程(fabrication process)。額外的關聯點係改善顯示區域有效的使用,藉以改善開口率(aperture ratio)且在色點內形成多個液晶區域(liquid crystal domains)。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使用關聯點以改善色彩表現。舉例來說,關聯點的小心佈局(careful placement)可以允許附近色點的顏色從有用的色彩圖案進行修飾。
離散場放大區域(FFARs)係比關聯點更加多功能。特別是,離散場放大區域係可以具有非矩形形狀,雖然一般來說璃散場放大區域的整體形狀可以被劃分成一矩形形狀組。再者,離散場放大區域係沿著多於一色點的一側而延伸。而且,在本發明某些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域可以被用來取代關聯點。尤其是,在這些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區域不僅覆蓋裝置元件區域,而且沿著多於鄰近裝置元件區域之色點一側而延伸。
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s)係為已偏極化結構,並在與一畫素之色點的不同水平平面上。一般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s)係設置在鄰近色點的邊緣,以放大色點的離散電場。使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一個好處,就是色點可以更靠近的設置在一起,以改善一顯示器的亮度。然而,依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EPFFA)係沿色分量之電極切口而定位。以下將詳細闡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電極。
一般而言,色點、裝置元件區域以及關聯點,係配置在格狀圖案,且以一水平點間距(horizontal dot spacing)HDS以及一垂直點間距(vertical dot spacing)VDS而相互鄰近分開。當離散場放大 區域被使用來取代關聯點時,部分的離散場放大區域也會安置在格狀圖案中。然而,依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色點可具有非矩形形狀。在該等實施例中,色點通常不適配於一嚴格之格狀圖案。然而,在該等實施例中之某些實施例中,一特定色分量之各色點係適配於一矩形區域中。因此,具有非矩形色點之色分量可設置於一格狀圖案中。
圖4(a)及圖4(b)顯示一畫素設計410之不同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410常常用於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或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實際操作中,一畫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image frame)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為清楚起見,將其中第一色分量之第一色點具有一正極性之點極性圖案稱為正的點極性圖案。相反,將其中第一色分量之第一色點具有一負極性之點極性圖案稱為負的點極性圖案。具體而言,在圖4(a)中,畫素設計4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410+),且在圖4(b)中,畫素設計4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410-)。此外,在各種畫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係以「+」表示正極性,或以「-」表示負極性。
畫素設計4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該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包含三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成CD_X_Y,其中X係為一色分量(在圖4(a)-4(b)中係從1至3),且Y係為一色點編號(在圖4(a)-4(b)中係從1至3)。畫素設計4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二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_J,其中I係為色分量,且J係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 器編號),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二關聯點(被表示為AD_M_N,其中M係為色分量,且N係為關聯點編號)。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排列成一列。圖中顯示一裝置組件區域(device component area)係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其中之每一者,且被分別標示為DCA_1、DCA_2、及DCA_3。
畫素設計410之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個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形成一列並以水平點間距HDS1間隔開。換言之,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係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水平地間隔開。此外,色點CD_1_1與CD_1_2係水平地錯開水平點偏移量HDO1,水平點偏移量HDO1係等於水平點間距HDS1加上色點寬度CDW。然而,色點CD_1_1與CD_1_2係於色點CD_1_1及CD_1_2之底部處電性連接。相似地,色點CD_1_2與色點CD_1_3係於色點CD_1_2及CD_1_3之底部處電性連接。在畫素設計410中,切換元件SE_1係位於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係耦接至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及CD_1_3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
相似地,畫素設計410之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三個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亦被放置成一列,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間隔開。因此,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係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水平地間隔開。然而,色點CD_2_1與CD_2_2係於色點CD_2_1及CD_2_2之底部處電性連接。相似地,色點CD_2_2與色點CD_2_3係於色點CD_2_2及CD_2_3之底部處電性連接。切換元件SE_2係位於色分量CC_2下方。切換元件SE_2係耦接至 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第二色分量CC_2係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且以一水平點間距HDS2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2與CC_1係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而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係等於二倍之水平點間距HDS1加上三倍之色點寬度CDW再加上水平點間距HDS2。
相似地,畫素設計410之第三色分量CC_3具有三個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亦被放置成一列,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間隔開。因此,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係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1水平地間隔開。然而,色點CD_3_1與CD_3_2係於色點CD_3_1及CD_3_2之底部處電性連接。相似地,色點CD_3_2與色點CD_3_3係於色點CD_3_2及CD_3_3之底部處電性連接。切換元件SE_3係位於色分量CC_3下方。切換元件SE_3係耦接至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3_1、CD_3_2、及CD_3_3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第三色分量CC_3係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點間距HDS2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係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
為清楚起見,以具有相同色點寬度CDW之色點來例示畫素設計410之各色點。此外,畫素設計410中之所有色點具有相同色點高度CDH。然而,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色點可具有不同色點寬度及不同色點高度。
畫素設計410亦包含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 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EPFFA_3_2。在畫素設計410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為矩形的,且具有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EPFFAW(在圖4(a)中未標示出)及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高度EPFFAH(在圖4(a)中未標示出)。
如圖4(a)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被置於畫素設計410之各色點之間。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係置於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係置於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係置於色點CD_2_1與CD_2_2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係置於色點CD_2_2與CD_2_3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係置於色點CD_3_1與CD_3_2之間,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係置於色點CD_3_2與CD_3_3之間。
儘管圖4(a)及圖4(b)顯示出色點係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如圖4(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係位於一不同平面,圖4(c)顯示沿A-A'截取之畫素設計410之橫截面。
圖4(c)顯示關聯點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及AD_3_2、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CD_3_3、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EPFFA_3_2之橫截面。關聯色點及色點係位於一第一平面,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一第二平面。具體而言,畫素設計41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較關聯點及色點更低之一平面。更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頂部與色點之底 部係以一放大器深度間距ADS間隔開。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高於色點。在該等實施例中,放大器深度間距ADS係從色點之頂部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底部量測。此外,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可使用與色點位於同一平面之離散場放大器或離散場放大區域。在該等實施例中,離散場放大器或離散場放大區域係與色點間隔開,以防止色點與離散場放大器或離散場放大區域之間發生電性接觸。
因此,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可被描述成水平地鄰近色點CD_1_1且水平地鄰近色點CD_1_2,但係位於相對於色點CD_1_1及CD_1_2不同之一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亦可被描述成水平地位於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但係位於相對於色點CD_1_1及CD_1_2較低之一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EPFFA_3_2分別水平地位於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色點CD_2_1與CD_2_2之間、色點CD_2_2與CD_2_3之間、色點CD_3_1與CD_3_2之間、及色點CD_3_2與CD_3_3之間,且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
相較於在色點之平面中使用偏極化元件,藉由使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將色點放置得彼此更靠近。減小色點之間距會增大顯示器之亮度及對比度。
舉例而言,在畫素設計420中,水平點間距HDS1(即,一色分量內之各色點間之間距)係等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寬度(EPFFA_W)。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甚至可使色點與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部分地交疊,以進一步減小點間距。可使用任何導體形成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為使成本及製程步驟最小化, 一般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使用用於形成切換元件之一金屬層形成。
畫素設計410亦包含關聯點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及AD_3_2。在畫素設計410中,關聯點係為矩形的,且具有一關聯點寬度ADW(在圖4(a)中未標示出)及一關聯點高度ADH(在圖4(a)中未標示出)。如圖4(a)所示,關聯點被置於每一色分量之左側及右側。具體而言,關聯點AD_1_1係沿色點CD_1_1之左側而放置,且關聯點AD_1_2係沿色點CD_1_3之右側而放置。具體而言,關聯點AD_1_1係以一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1與色點CD_1_1之左側水平地間隔開,且關聯點AD_1_2係與色點CD_1_3之右側水平地間隔開。相似地,關聯點AD_2_1係沿色點CD_2_1之左側放置,並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1與色點CD_2_1水平地間隔開;且關聯點AD_2_2係沿色點CD_2_3之右側放置,並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1與色點CD_2_3水平地間隔開。此外,關聯點AD_3_1係沿色點CD_3_1之左側放置,並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1與色點CD_3_1水平地間隔開;且關聯點AD_3_2係沿色點CD_3_3之右側放置,並以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1與色點CD_3_3水平地間隔開。
畫素設計4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關聯點可自一鄰近畫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係耦接至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或關聯點,以自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畫素接收極性,且一第二導體係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畫素下方之一畫素之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或關聯點提供極性。在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中,導體係經由中間導體(例如,一色點)而耦接至一切換元件。舉例而言,導體411耦接至關聯點AD_1_1之電極並向 上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一畫素之導體4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參見圖4(d))。導體431經由色點CD_1_1而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並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中之導體411之等效導體。導體414及導體434對於關聯點AD_1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導體412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之電極並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一畫素之導體432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導體413及導體433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
相似地,如導體411及導體431用於相關點AD_1_1一般,導體415及導體435對於相關點AD_2_1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如導體412及導體432用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一般,導體416及導體436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如導體413及導體433用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一般,導體417及導體437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如導體414及導體434用於關聯點AD_1_2一般,導體418及導體438對於關聯點AD_2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
相似地,如導體411及導體431用於關聯點AD_1_1一般,導體419及導體439對於關聯點AD_3_1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如導體412及導體432用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一般,導體420及導體440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如導體413及導體433用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一般,導體421及導體441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如導體414及導體434用於關聯點AD_1_2一般,導體422及導體442對於關聯點AD_3_2 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
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畫素設計4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之圖4(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及CD_3_3、關聯點AD_2_1及AD_2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關聯點AD_1_1、AD_1_2、AD_3_1、及AD_3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EPFFA_3_2具有負極性。
圖4(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畫素設計410。對於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及CD_3_3、關聯點AD_2_1及AD_2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及CD_2_3、關聯點AD_1_1、AD_1_2、AD_3_1、及AD_3_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EPFFA_3_2具有正極性。
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之離散場會被放大。畫素設計410利用關聯點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並穩定液晶結構中之多區域之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之相鄰偏極化組件具有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於畫素設計410(圖4(a))之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之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及關聯點AD_1_2)具有負極性。因此,色 點CD_1_3之離散場被放大。
使用圖4(a)及圖4(b)之畫素設計410之畫素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4(d)示出顯示器450之一部分,顯示器450之該部分使用畫素設計410之畫素P(0,0)、P(1,0)、P(0,1)、及P(1,1)並使用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45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畫素。列與行將以圖4(d)所示之方式從圖4(d)所示之部分連續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4(d)中省略了用於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gate line)及源極線(source line)。為更佳地例示每一畫素,將每一畫素之區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4(d)中僅用於例示目的,並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450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亦於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畫素P(0,1)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0,0)及P(1,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畫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畫素上之各畫素係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畫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畫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畫素上之各畫素係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
如上所述,一第一畫素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關聯點自一第二畫素之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413及畫素P(0,1)之導體433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之電極 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420及畫素P(0,1)之導體440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相鄰近之偏極化組件之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
在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點具有140微米(micrometer)之一寬度及420微米之一高度。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具有4微米之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及375微米之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高度。水平點間距HDS1係為4微米,垂直點間距VDS1係為4微米,垂直點間距VDS2係為4微米,垂直點間距VDS3係為30微米。水平點間距HDS1係為4微米,水平點間距HDS2係為25微米,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1係為4微米,水平關聯點間距HADS2係為9微米,關聯點寬度ADW係為4微米,關聯點高度ADH係為375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係為0.4微米。
畫素設計410亦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4(e)示出顯示器460之一部分,顯示器460之該部分使用畫素設計410之畫素P(0,0)、P(1,0)、P(0,1)及P(1,1)並使用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46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畫素。列與行將以圖4(6)所示之方式從圖4(e)所示之部分連續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4(6)中省略了用於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畫素,將每一畫素之區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4(6)中僅用於例示目的,並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460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亦具有相同之點極性圖案。因此,畫素P(0,0)及P(0,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1,0)及P(1,1)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然而, 在下一頁框中,畫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畫素上之各畫素係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畫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畫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畫素上之各畫素係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
如上所述,一第一畫素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關聯點自一第二畫素之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413及畫素P(0,1)之導體433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420及畫素P(0,1)之導體440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相鄰近之偏極化組件之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
儘管具有相反極性會提供更佳之離散場放大,然而,即使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一中性極性亦可在某種程度上放大色點中之離散場。在本發明之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中性極性之大多數實施例中,該中性極性係藉由對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施加共同電壓V_COM而達成。若將中性極性用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則要作出某些小的修改410。具體而言,無需使用用以將鄰近畫素之相反極性施加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電極,而是使用額外電極來耦接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接收共同電壓V_COM。
圖5(a)及圖5(b)顯示一畫素設計510之不同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510常常用於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 中。在實際操作中,一畫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具體而言,在圖5(a)中,畫素設計5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510+),且在圖5(b)中,畫素設計5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510-)。此外,在各種畫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係由「+」表示正極性,或由「-」表示負極性。
畫素設計5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各該三個色分量包含八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為CD_X_Y,其中X係為一色分量(在圖5(a)-5(b)中係從1到3),且Y係為一色點編號(在圖5(a)-5(b)中係從1到8)。與畫素設計410不同,畫素設計510之色點不具有一矩形形狀,而且不是所有色點皆具有相同形狀。具體而言,畫素設計510之色點包含三角形、不規則五邊形、平行四邊形、及不規則六邊形。畫素設計5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其中I係為色分量)。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排列成一列。圖中顯示一裝置組件區域係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其中每一者,且被分別標示為DCA_1、DCA_2、及DCA_3。使用通路(via)V11及V12將色點連接至一導體531,導體531係連接至切換元件SE_1+。導體531亦用於連接至其他畫素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如下所述。
畫素設計510之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八個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該八個色點一起形成色分量CC_1之一矩形形狀。在畫素設計510中,該等色點係電性耦接於色分量CC_1之邊緣周圍。 色分量CC_1之色點係藉由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部分而彼此間隔開,圖5(c)將更詳細地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
如圖5(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包含一水平放大部HAP、一第一垂直放大部VAP_1及一第二垂直放大部VAP_2、八個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6、DAP_7、及DAP_8、以及一三角形放大部TAP。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個放大部係以一假想矩形540為界限,矩形540係由虛線繪製。在以下說明中,矩形540之左側邊、頂部、底部、及右側邊僅用於說明目的。
水平放大部HAP及垂直放大部VAP_1於矩形540之左上角處形成一直角。水平放大部HAP具有一長度(水平地),該長度係為矩形540之寬度。垂直放大部VAP_1具有一長度(垂直的),該長度約為矩形540之高度之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於水平放大部HAP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在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右側約水平放大部HAP之三分之一長度處開始,並終止於矩形5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於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下方約垂直放大部VAP_1之四分之一長度處開始,並終止於矩形540之右側邊。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於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下方約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半長度處開始,並終止於矩形5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4 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4係於由水平放大部HAP與垂直放大部VAP_1所形成之拐角下方約垂直放大部VAP_1之四分之三長度處開始,並終止於矩形540之中間附近。三角形放大部TAP係位於垂直放大部VAP_1之端部處。三角形放大部TAP具有一寬度,該寬度約為垂直放大部VAP_1之寬度之二倍。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4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終止於矩形5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3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終止於矩形540之左側邊處。垂直放大部VAP_2亦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3之端部處開始,但其向下延伸。垂直放大部VAP_2具有一長度,該長度約為矩形540之高度之四分之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7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大約中間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7延伸至矩形540之左側邊。對角線放大部DAP_8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8延伸至矩形540之底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個放大部被放置於色分量CC_1之各色點之間或鄰近該等色點。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係位於一不同於色點之平面。
色點CD_1_1(圖5(a))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以及一斜邊。色點CD_1_1係位於色分量CC_1之右上角。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之水平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沿色點CD_1_1之斜邊延伸。 色點CD_1_2具有一不規則五邊形形狀,該不規則五邊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底部斜邊、以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之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沿色點CD_1_2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沿色點CD_1_2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3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3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沿色點CD_1_3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沿色點CD_1_3之下部斜邊延伸。
色點CD_1_4具有呈一「V」形旁路形式之一不規則六邊形形狀。具體而言,色點CD_1_4具有一左上垂直邊、一上部長斜邊、一下部長斜邊、一上部短斜邊、一下部短斜邊、及一左下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4之左上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沿色點CD_1_4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4係沿色點CD_1_4之上部短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沿色點CD_1_5之下部短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沿色點 CD_1_4之下部長斜邊延伸。
色點CD_1_5亦具有一不規則六邊形形狀,該不規則六邊形形狀呈一側放之〝V〞形形式。具體而言,色點CD_1_5具有一左上垂直邊、一上部長斜邊、一下部長斜邊、一上部短斜邊、一下部短斜邊、及一左下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5之左上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4係沿色點CD_1_5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三角形放大部TAP係與色點CD_1_5之上部短斜邊及色點CD_1_4之下部短斜邊二者交界,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沿色點CD_1_5之下部長斜邊延伸。
色點CD_1_6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6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沿色點CD_1_6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7係沿色點CD_1_6之下部斜邊延伸。
色點CD_1_7具有一不規則五邊形形狀,該不規則五邊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右側垂直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7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7係沿色點CD_1_7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8係沿色點CD_1_7之下部斜邊延伸。
色點CD_1_8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8係位於色分量CC_1之右下角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8係沿色點CD_1_8之斜邊延伸。
在畫素設計510中,切換元件SE_1係位於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係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具體而言,對於畫素設計510,切換元件SE_1係使用二通路V11及V1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1,以獲得更佳之配電。
相似地,畫素設計510之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八個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及CD_2_8,該八個色點係以與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相同之方式排列。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係與色分量CC_2一起使用,其使用方式係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與色分量CC_1之使用方式相同。位於一裝置組件區域DCA_2中之一切換元件SE_2係位於色分量CC_2下方並使用通路V21及V2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2。第二色分量CC_2係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並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1與CC_2係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
此外,畫素設計510之色分量CC_3具有八個色點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及CD_3_8,該八個色點係以與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及CD_1_8相同之方式排 列。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係與色分量CC_3一起使用,其使用方式係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與色分量CC_1之使用方式相同。位於一裝置組件區域DCA_3中之一切換元件SE_3係位於色分量CC_3下方並使用通路V31及V3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3。第三色分量CC_3係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並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與色分量CC2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係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
儘管圖5(a)及圖5(b)顯示色點係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如圖5(d)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係位於一不同平面,圖5(d)顯示沿A-A'截取之畫素設計510之橫截面。
圖5(d)顯示色點CD_1_4、CD_1_3、CD_2_4、CD_2_3、CD_3_4、及CD_3_3、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EPFFA_2、EPFFA_3之部分。具體而言,圖5(d)中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EPFFA_2、EPFFA_3之垂直放大部V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3、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2。為清楚起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被標示為VAP_1(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之垂直放大部VAP_1被標示為VAP_1(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之垂直放大部VAP_1被標示為VAP_1(3)。對於對角線放大部使用相似之標示方法。該等色點係位於一第一平面,且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一第二平面。具體而言,畫素設計51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較色點更低之一平面。更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頂部與色點之底部係以一放大器深度間距ADS(圖5(d)中未具體標示)間隔開。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高於色點。在該等實施例中,放大器深度間距ADS係從色 點之頂部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底部量測。
因此,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4且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3,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3及CD_1_4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亦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位於色點CD_1_3與CD_1_4之間,但係位於相對於色點CD_1_3及CD_1_4更低之一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6、DAP_7、及DAP_8分別係以對角線方式位於色點CD_1_1與CD_1_2之間、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色點CD_1_3與CD_1_4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5之間、色點CD_1_5與CD_1_4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6之間、色點CD_1_6與CD_1_7之間、及色點CD_1_7與CD_1_8之間,並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
畫素設計5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自一鄰近畫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係耦接至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自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畫素接收極性,且一第二導體係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之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提供極性。具體而言,導體511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並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一畫素之導體5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參見圖5(e))。導體531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並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中之導體511之等效導體。導體512及導體531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相似地,導體513及導體533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
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畫素設計5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之圖5(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及CD_2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EPFFA_3具有負極性。
圖5(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畫素設計510。對於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及CD_2_8、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EPFFA_3具有正極性。
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之離散場會被放大。畫素設計510利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並穩定液晶結構中之多區域之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之相鄰偏極化組件為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於畫素設計510(圖5(a))之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之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3)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之離散場 被放大。然而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可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中性極性。
使用圖5(a)及圖5(b)之畫素設計510之畫素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5(e)示出顯示器550之一部分,顯示器550之該部分使用畫素設計510之畫素P(0,0)、P(1,0)、P(0,1)、及P(1,1)並使用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55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畫素。列與行將以圖5(e)所示之方式從圖5(e)所示之部分連續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5(e)中省略了用於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畫素,將每一畫素之區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5(e)中僅用於例示目的,並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550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亦於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畫素P(0,1)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0,0)及P(1,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畫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畫素上之各畫素係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畫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畫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畫素上之各畫素係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
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畫素之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511及畫素P(0,1)之導體531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 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513及畫素P(0,1)之導體533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相鄰近之偏極化組件之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
在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分量具有140微米之一寬度及420微米之一高度。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各個部分具有4微米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對角線放大部被放置成與水平位置成一45度角,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係為4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ADS係為0.45微米。
使用圖5(a)及圖5(b)之畫素設計510之畫素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5(f)示出顯示器560之一部分,顯示器560之該部分使用畫素設計510之畫素P(0,0)、P(1,0)、P(0,1)、及P(1,1)並使用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56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畫素。列與行將以圖5(f)所示之方式從圖5(f)所示之部分連續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5(f)中省略了用於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畫素,將每一畫素之區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5(f)中僅用於例示目的,並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560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具有相同之點極性圖案。因此,畫素P(0,1)及P(0,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1,0)及P(1,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畫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畫素上之各畫素係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畫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 近畫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畫素上之各畫素係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
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畫素之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511及畫素P(0,1)之導體531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513及畫素P(0,1)之導體533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相鄰近之偏極化組件之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
圖6(a)及圖6(b)顯示一畫素設計610之不同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610常常用於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或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實際操作中,一畫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具體而言,在圖6(a)中,畫素設計6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610+),且在圖6(b)中,畫素設計6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610-)。此外,在各種畫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係以「+」表示正極性,或以「-」表示負極性。
畫素設計6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該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包含十二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為CD_X_Y,其中X係為一色分量(在圖6(a)-6(b)中係從1至3),且Y為一色點編號(在圖6(a)-6(b)中係從1至12)。與畫素設計410不同,畫素設計610之色點不具有一矩形形狀,並且不是所有色點皆具有相同形狀。具體而言,畫素設計610之色點具有三角形形狀或梯形形狀。畫素設計6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 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二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_J,其中I係為色分量,且J係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編號)。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排列成一列。圖中顯示一裝置組件區域係圍繞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其中每一者,且被分別標示為DCA_1、DCA_2、及DCA_3。
畫素設計610之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十二個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及CD_1_12,該十二個色點一起形成色分量CC_1之一矩形形狀。在畫素設計610中,色點係電性耦接於色分量CC_1之邊緣周圍。色分量CC_1之色點係藉由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之各部分而彼此間隔開,圖6(c)將更詳細地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
如圖6(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具有被標示為DAP_1_1之單一對角線放大部,其中第一個「1」係指跨位面離散場編號(即1或2),且第二個數字係列舉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中之放大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包含三個水平放大部HAP_2_1、HAP_2_2、HAP_2_3及10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DAP_2_2、DAP_2_3、DAP_2_4、DAP_2_5、DAP_2_6、DAP_2_7、DAP_2_8、DAP_2_9、及DAP_2_10。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之各個放大部係以一假想矩形640為界限,矩形640係由虛線繪製。在以下說明中,矩形640之左側邊、頂部、底部、及右側邊僅用於說明目的。
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係於矩形640之頂部處自矩形640之 左上角約矩形640之三分之一寬度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係於矩形640之頂部處靠近矩形640之右上角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左側邊附近。水平放大部HAP_2_1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右延伸。水平放大部HAP_2_1之長度約為矩形640之寬度之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_1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_1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右側邊附近。
水平放大部HAP_2_2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延伸。水平放大部HAP_2_2之長度約為矩形640之寬度之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_2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_2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左側邊附近。
水平放大部HAP_2_3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右延伸。水平放大部HAP_2_3之長度約為矩形640之寬度之一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_3之 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_1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之端部處開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640之底部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之各個放大部係被放置於色分量CC_1之各色點之間或鄰近該等色點。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係位於一不同於色點之平面。
色點CD_1_1(圖6(a))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1係位於色分量CC_1之左上角中。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之斜邊延伸。色點CD_1_2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係沿色點CD_1_2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係沿色點CD_1_2之下部斜邊延伸。
色點CD_1_3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係沿色點CD_1_3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係沿色點CD_1_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1係沿色點CD_1_3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4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 直邊、一上部斜邊、以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係沿色點CD_1_4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係沿色點CD_1_4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5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1係沿色點CD_1_5之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3係沿色點CD_1_5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係沿色點CD_1_5之下部斜邊延伸。
色點CD_1_6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4係沿色點CD_1_6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係沿色點CD_1_6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2係沿色點CD_1_6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7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5係沿色點CD_1_7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係沿色點CD_1_7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8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以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2係沿色點CD_1_8之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6係沿色點CD_1_8之上部 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係沿色點CD_1_8之下部斜邊延伸。
色點CD_1_9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一下部斜邊、及一水平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7係沿色點CD_1_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係沿色點CD_1_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3係沿色點CD_1_9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10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8係沿色點CD_1_10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係沿色點CD_1_10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11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上部水平邊、一下部水平邊、一左側斜邊、及一右側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3係沿色點CD_1_11之上部水平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9係沿色點CD_1_11之右側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係沿色點CD_1_11之左側斜邊延伸。色點CD_1_12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0係沿色點CD_1_12之斜邊延伸。
在畫素設計610中,切換元件SE_1係位於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係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電極,以控制 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及CD_1_12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具體而言,對於畫素設計610,切換元件SE_1係使用二通路V11及V1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1,以獲得更佳之配電。
相似地,畫素設計610之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十二個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CD_2_8、CD_2_9、CD_2_10、CD_2_11、及CD_2_12,該十二個色點係以與色分量CC_1之色點相同之方式排列。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係與色分量CC_2一起使用,其使用方式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與色分量CC_1之使用方式相同。位於一裝置組件區域DCA_2中之一切換元件SE_2係位於色分量CC_2下方並使用通路V21及V2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2。第二色分量CC_2係與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並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1與CC_2係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
此外,畫素設計610之色分量CC_3具有十二個色點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CD_3_9、CD_3_10、CD_3_11、及CD_3_12,該十二個色點係以與色分量CC_1之色點相同之方式排列。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及EPFFA_3_2係與色分量CC_3一起使用,其使用方式與上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及EPFFA_1_2與色分量CC_1之使用方式相同。位於一裝置組件區域DCA_3中之一切換元件SE_3係位於色分量CC_3下方並使用通路V31及V32 而耦接至色分量CC_3。第三色分量CC_3係與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並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因此色分量CC_3與CC_2係水平地錯開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1。
儘管圖6(a)及圖6(b)顯示色點係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該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係以與畫素設計510(圖5(a)-5(d))中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相同之方式位於一不同平面。
因此,與上述相對於畫素設計510所述之方式相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_1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且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但相對於色點CD_1_1及CD_1_2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亦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位於色點CD_1_2與CD_1_3之間,但位於相對於色點CD_1_2及CD_1_3更低之一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DAP_2_3、DAP_2_4、DAP_2_5、DAP_2_6、DAP_2_7、DAP_2_8、DAP_2_9、及DAP_2_10分別係以對角線方式位於色點CD_1_3與CD_1_4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5之間、色點CD_1_5與CD_1_6之間、色點CD_1_6與CD_1_7之間、色點CD_1_7與CD_1_8之間、色點CD_1_8與CD_1_9之間、色點CD_1_9與CD_1_10之間、色點CD_1_10與CD_1_11之間、以及色點CD_1_11與CD_1_12之間,並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相似地,水平放大部HAP_2_1、HAP_2_2、及HAP_2_3係分別水平地位於色點CD_1_3與CD_1_5之間、色點CD_1_6與CD_1_8之間、以及色點CD_1_9與CD_1_11之間,並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
畫素設計6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自一鄰近畫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係耦接至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自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畫素接收極性,且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一第二導體係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之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提供極性。具體而言,導體611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並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一畫素之導體6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性。導體631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並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中之導體611之等效導體。導體612及導體632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相似地,導體613及導體633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導體614及導體634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導體615及導體635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且導體616及導體636對於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2而言係用於相同目的。
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畫素設計6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之圖6(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CD_3_9、CD_3_10、CD_3_11、及CD_3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 CD_2_7、CD_2_8、CD_2_9、CD_2_10、CD_2_11、CD_2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EPFFA_3_2具有負極性。
圖6(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畫素設計610。對於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SE_1及SE_3、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CD_3_9、CD_3_10、CD_3_11、及CD_3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_1及EPFFA_2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色點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CD_2_8、CD_2_9、CD_2_10、CD_2_11、CD_2_12、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及EPFFA_3_2具有正極性。
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之離散場會被放大。畫素設計610利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並穩定液晶結構中之多區域之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之相鄰偏極化組件為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於畫素設計610(圖6(a))之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之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水平放大部HAP_2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_1、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2_2)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之離散場被放大。然而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可對跨位面離散場放大部使用中性極性。
使用圖6(a)及圖6(b)之畫素設計610之畫素可用於使用切換 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6(d)示出顯示器650之一部分,顯示器650之該部分使用畫素設計610之畫素P(0,0)、P(1,0)、P(0,1)、及P(1,1)並使用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65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畫素。列與行將以圖6(d)所示之方式從圖6(d)所示之部分連續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6(d)中省略了用於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畫素,將每一畫素之區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6(d)中僅用於例示目的,並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650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亦於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畫素P(0,1)及P(1,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0,0)及P(1,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畫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畫素上之畫素係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畫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畫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畫素上之畫素係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
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畫素之切換元件接收極性。舉例而言,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612及畫素P(0,1)之導體632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615及畫素P(0,1)之導體635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相鄰近之 偏極化組件之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
在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分量具有140微米之一寬度及420微米之一高度。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各個部分具有4微米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對角線放大部被放置成與水平位置成一45度角,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係為4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ADS係為0.45微米。
使用圖6(a)及圖6(b)之畫素設計610之畫素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圖6(e)示出顯示器660之一部分,顯示器660之該部分使用畫素設計610之畫素P(0,0)、P(1,0)、P(0,1)、及P(1,1)並使用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顯示器660可具有數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數千畫素。列與行將以圖6(e)所示之方式從圖6(e)所示之部分連續排列。為清楚起見,在圖6(e)中省略了用於控制切換元件之閘極線及源極線。為更佳地例示每一畫素,將每一畫素之區域陰影化;此陰影在圖6(e)中僅用於例示目的,並不具有功能意義。在顯示器660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具有相同之點極性圖案。因此,畫素P(0,1)及P(0,0)具有正的點極性圖案,且畫素P(1,0)及P(1,1)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然而,在下一頁框中,畫素將切換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每一列畫素上之各畫素係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間隔開,俾使一畫素之最右側色點與一鄰近畫素之最左側色點以一水平點間距HDS3間隔開。一行畫素上之各畫素係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點間距VDS3間隔開。
如上所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自一第二畫素之切換元件接 收極性。舉例而言,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2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612及畫素P(0,1)之導體632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1。相似地,畫素P(0,0)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_1之電極係經由畫素P(0,0)之導體615及畫素P(0,1)之導體635而耦接至畫素P(0,1)之切換元件SE_3。此外,如上所述,與具有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相鄰近之偏極化組件之極性將具有一第二極性。
圖7(a)及圖7(b)顯示一畫素設計710之一部分之不同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710常常用於具有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及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具體而言,由於空間限制,僅顯示畫素設計710之第一色分量。在實際操作中,一畫素將在每一影像頁框之間在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與一第二點極性圖案之間切換。具體而言,在圖7(a)中,畫素設計710具有一正的點極性圖案(因此被標示為710+),且在圖7(b)中,畫素設計710具有一負的點極性圖案(且因此被標示為710-)。此外,在各種畫素設計中,每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係以「+」表示正極性,或以「-」表示負極性。
畫素設計710具有三個色分量CC_1、CC_2、及CC_3。然而由於空間限制,圖7(a)及圖7(b)中僅例示出色分量CC_1。色分量CC_1、CC_2、及CC_3具有相同之物理佈局。但亦可具有不同極性,如下所述。該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包含三十個色點。為清楚起見,該等色點被表示為CD_X_Y,其中X係為一色分量,且Y為一色點編號。與畫素設計410不同,畫素設計710之色點不具有一矩形形狀,而且不是所有色點皆具有相同形狀。具體而言,畫素設計710之色點具有三角形形狀、梯形形狀、平行四邊形形 狀、及其他幾何形狀(參見下文)。畫素設計710亦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切換元件(被表示為SE_1、SE_2、及SE_3),且針對每一色分量包含一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表示為EPFFA_I,其中I係為色分量)。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係排列成一列。一裝置組件區域被顯示為圍繞每一切換元件SE_1、SE_2、及SE_3。圖7(a)中顯示裝置組件DCA_1。
畫素設計710之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十個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1_13、CD_1_14、CD_1_15、CD_1_16、CD_1_17、CD_1_18、CD_1_19、CD_1_20、CD_1_21、CD_1_22、CD_1_23、CD_1_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及CD_1_30,該三十個色點一起形成色分量CC_1之一矩形形狀。在畫素設計710中,色點係電性耦接於色分量CC_1之邊緣周圍。色分量CC_1之色點係藉由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部分而彼此間隔開,圖7(c)將更詳細地顯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色點係使用通路V11及V12而耦接至一切換元件SE_1。畫素設計710亦包含導體711及731,導體711及731係用於偏極化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如下所述。
如圖7(c)所示,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包含二垂直放大部VAP_1及VAP_2、二水平放大部HAP_1、HAP_2及三十三個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6、DAP_7、DAP_8、DAP_9、DAP_10、DAP_11、DAP_12、DAP_13、DAP_14、DAP_15、DAP_16、DAP_17、DAP_18、DAP_19、DAP_20、DAP_21、DAP_22、DAP_23、DAP_24、DAP_25、DAP_26、DAP_27、 DAP_28、DAP_29、DAP_30、DAP_31、DAP_32、及DAP_33。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個放大部係以一假想矩形740為界限,矩形740係由虛線繪製。在以下說明中,矩形740之左側邊、頂部、底部、及右側邊僅用於說明目的。
垂直放大部VAP_1係於矩形740之頂部邊之中心處開始並向下延伸至矩形740之中心附近。與垂直放大部VAP_1水平配向之垂直放大部VAP_2係於矩形740之中心下方開始,並向下朝矩形740之底部邊之中心延伸。垂直放大部VAP_1與VAP_2係藉由對角線放大部DAP_29及DAP_30而耦接。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29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之底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一段短的距離。對角線放大部DAP_30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9之下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處結束。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31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之底部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對角線放大部DAP_31具有與對角線放大部DAP_29及DAP_30相同之長度,且平行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30。對角線放大部DAP_32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31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一段短的距離。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33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處開始,並向右上方朝對角線放大部DAP_32之端部延伸,但並不與對角線放大部DAP_32之端部交匯。對角線放大部DAP_32與對角線放大部DAP_33間之間隙容許色點CD_1_15電性耦接至色點CD_1_26(參見圖7(a))。
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亦包含一第一水平放大部HAP_1及一第二水平放大部HAP_2。水平放大部HAP_1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29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延伸,並在到達矩形740之左側邊之 前終止。相反地,水平放大部HAP_2係於對角線放大部DAP_31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右延伸,並在到達矩形740之右側邊之前結束。
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亦包含自垂直放大部VAP_1與VAP_2以及水平放大部HAP_1及HAP_2扇出之多個對角線放大部。對角線放大部DAP_1、DAP_2、DAP_3、DAP_4、DAP_5、DAP_15、DAP_16、DAP_17、DAP_18、及DAP_19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開始並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為清楚起見,定義一長度L_1為約等於垂直放大部VAP_1之五分之一長度。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二倍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三倍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4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四倍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
對角線放大部DAP_15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6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二倍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頂部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7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三倍長度L_1處 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8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上與矩形740之頂部邊相距約四倍長度L_1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9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1之端部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
對角線放大部DAP_6、DAP_7、DAP_8、及DAP_9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1上開始並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1之右端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7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1之左端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8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1之左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9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1之右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
對角線放大部DAP_10、DAP_11、DAP_12、DAP_13、DAP_14、DAP_24、DAP_25、DAP_26、DAP_27、及DAP_28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上開始並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為清楚起見,定義一長度L_2約為垂直放大部VAP_2之四分之一長度。對角線放大部DAP_10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上之頂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1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長度L_2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2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中間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3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 相距約三倍長度L_2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左下角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14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底部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底部邊處。
對角線放大部DAP_24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結束。對角線放大部DAP_25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長度L_2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6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中間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7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上與垂直放大部VAP_2之頂部相距約三倍長度L_2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下角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8係於垂直放大部VAP_2之底部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底部邊處。
對角線放大部DAP_20、DAP_21、DAP_22、及DAP_23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上開始並延伸至矩形740之一邊緣。具體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20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之左端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1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之右端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2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之右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對角線放大部DAP_23係於水平放大部HAP_2之左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並終止於矩形740之右側邊處。
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各個放大部被放置於色分量CC_1之各色點之間或鄰近該等色點。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係位於一不同於色點之平面。色點CD_1_1(圖7(a)) 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1係靠近色分量CC_1之頂部邊之中間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沿色點CD_1_1之斜邊延伸,且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沿色點CD_1_2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沿色點CD_1_2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3具有一大致梯形形狀,然而因色點CD_1_3包含色分量CC_1之左上角,故色點CD_1_3準確而言係為一五邊形形狀。色點CD_1_3包含一水平邊、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係沿色點CD_1_3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沿色點CD_1_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3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4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係沿色點CD_1_4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4係沿色點CD_1_4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4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5具有一平行四邊形,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 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4係沿色點CD_1_5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沿色點CD_1_5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5之右側垂直邊延伸。
色點CD_1_6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5係沿色點CD_1_6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沿色點CD_1_6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29係沿色點CD_1_6之短斜邊延伸。色點CD_1_7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6係沿色點CD_1_7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7係沿色點CD_1_7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水平放大部HAP_1係沿色點CD_1_7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8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7係沿色點CD_1_8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8係沿色點CD_1_8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9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8係沿色點CD_1_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 線放大部DAP_9係沿色點CD_1_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水平放大部HAP_1係沿色點CD_1_9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10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9係沿色點CD_1_10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0係沿色點CD_1_10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一對角線放大部DAP_30係沿色點CD_1_10之短斜邊延伸。
色點CD_1_11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0係沿色點CD_1_11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1係沿色點CD_1_11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1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2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1係沿色點CD_1_12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2係沿色點CD_1_12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2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3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2係沿色點CD_1_13 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3係沿色點CD_1_1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3之右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4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3係沿色點CD_1_14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4係沿色點CD_1_14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4之垂直邊延伸。
色點CD_1_15具有一菱形形狀,該菱形形狀具有一左上斜邊、一右上斜邊、一左下斜邊、及一右下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9係沿色點CD_1_15之左上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0係沿色點CD_1_15之左下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1係沿色點CD_1_15之右上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2及DAP_33係沿色點CD_1_15之右下斜邊延伸。色點CD_1_16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左側斜邊、及一右側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4係沿色點CD_1_16之左側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8係沿色點CD_1_16之右側斜邊延伸。
色點CD_1_17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及一斜邊。色點CD_1_17係靠近色分量CC_1之 頂部邊之中間處。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5係沿色點CD_1_17之斜邊延伸,且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7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8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5係沿色點CD_1_18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6係沿色點CD_1_18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8之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19具有一大致梯形形狀,然而因色點CD_1_19包含色分量CC_1之右上角,故色點CD_1_19準確而言係為一五邊形形狀。色點CD_1_19包含一水平邊、一右側垂直邊、一左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6係沿色點CD_1_1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7係沿色點CD_1_1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19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0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7係沿色點CD_1_20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8係沿色點CD_1_20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0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1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8 係沿色點CD_1_21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9係沿色點CD_1_21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1之左側垂直邊延伸。
色點CD_1_22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右側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9係沿色點CD_1_22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0係沿色點CD_1_22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1係沿色點CD_1_22之短斜邊延伸。色點CD_1_23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右側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0係沿色點CD_1_23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1係沿色點CD_1_23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係沿色點CD_1_23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24具有一三角形形狀,該三角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1係沿色點CD_1_24之上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2係沿色點CD_1_24之下部斜邊延伸。色點CD_1_25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水平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2係沿色點CD_1_25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3係沿色點CD_1_25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 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係沿色點CD_1_25之水平邊延伸。色點CD_1_26具有一四邊形形狀,該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垂直邊、一短斜邊、一上部長斜邊、及一下部長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3係沿色點CD_1_26之上部長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4係沿色點CD_1_26之下部長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2及DAP_33係沿色點CD_1_26之短斜邊延伸。
色點CD_1_27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4係沿色點CD_1_27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5係沿色點CD_1_27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7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8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5係沿色點CD_1_28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6係沿色點CD_1_28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8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29具有一平行四邊形形狀,該平行四邊形形狀具有一左側垂直邊、一右側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6係沿色點CD_1_29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 DAP_27係沿色點CD_1_29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29之左側垂直邊延伸。色點CD_1_30具有一梯形形狀,該梯形形狀具有一水平邊、一垂直邊、一上部斜邊、及一下部斜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7係沿色點CD_1_30之上部斜邊延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8係沿色點CD_1_30之下部斜邊延伸,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一部分係沿色點CD_1_30之垂直邊延伸。
在畫素設計710中,切換元件SE_1係位於色分量CC_1下方。切換元件SE_1係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電極,以控制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1_13、CD_1_14、CD_1_15、CD_1_16、CD_1_17、CD_1_18、CD_1_19、CD_1_20、CD_1_21、CD_1_22、CD_1_23、CD_1_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及CD_1_30之電壓極性及電壓大小。具體而言,對於畫素設計710,切換元件SE_1係使用二通路V11及V1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1,以獲得更佳之配電。通路V11係位於色分量CC_1之左下角附近,且通路V12係位於色分量CC_1之右下角附近。
儘管圖7(a)及圖7(b)顯示色點係接觸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實際上係以與畫素設計510(圖5(a)-5(d))中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相同之方式位於一不同平面。
因此,與上述相對於畫素設計510所述之方式相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可被描述成係以對 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且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1及CD_1_2位於一不同平面。相似地,對角線放大部DAP_N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N及色點CD_1_(N+1),但係相對於該等色點位於一不同平面,其中N=1至13。相似地,對角線放大部DAP_M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M+2)及色點CD_1_(M+3),但係相對於該等色點位於一不同平面,其中N=15至27。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14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4及色點CD_1_16,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14及CD_1_16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8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30及色點CD_1_16,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30及CD_1_16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29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6及色點CD_1_15,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6及CD_1_15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0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10及色點CD_1_15,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10及CD_1_15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1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2及色點CD_1_15,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22及CD_1_15位於一不同平面。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對角線放大部DAP_32及DAP_33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鄰近色點CD_1_26及色點CD_1_15,但係相對於色點CD_1_26及CD_1_15位於一不同平面。對角線放大部亦可被描述成係以對角線方式位於各色點之間。舉例而言,對角線放大部DAP_1係以對角線方式位於色點CD_1_1與色點CD_1_2之間。
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1係垂直地鄰近色點CD_1_7及CD_1_9,且亦垂直地位於色點CD_1_7與CD_1_9之間。換言之,一個色點(CD_1_7)係位於水平放大部HAP_1上方,且另一色點(CD_1_9)係位於水平放大部HAP_1下方。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1係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係垂直地鄰近色點CD_1_23及CD_1_25,且亦垂直地位於色點CD_1_23與CD_1_25之間。換言之,一個色點(CD_1_23)係位於水平放大部HAP_2上方,且另一色點(CD_1_25)係位於水平放大部HAP_2下方。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水平放大部HAP_2係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
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之各部分係水平地鄰近色點CD_1_1及CD_1_17、色點CD_1_2及CD_1_18、色點CD_1_3及CD_1_19、色點CD_1_4及CD_1_20、色點CD_1_5及CD_1_21,且水平地位於色點CD_1_1與CD_1_17之間、色點CD_1_2與CD_1_18之間、色點CD_1_3與CD_1_19之間、色點CD_1_4與CD_1_20之間、色點CD_1_5與CD_1_21之間。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係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相似地,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之各部分係水平地鄰近色點CD_1_11及CD_1_27、色點CD_1_12及CD_1_28、色點CD_1_13及CD_1_29、色點CD_1_14及CD_1_30,並水平地位於色點CD_1_11與CD_1_27之間、色點CD_1_12與CD_1_28之間、色點CD_1_13與CD_1_29之間、色點CD_1_14與CD_1_30之間。 然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2係位於一不同於該等色點之平面。
畫素設計710亦包含一第二色分量CC_2及一第三色分量CC_3,由於空間限制,圖7(a)中未示出第二色分量CC_2及第三色分量CC_3。然而,色分量CC_2與色分量CC_3具有與色分量CC_1相同之物理佈局。因此,色分量CC_2及CC_3分別具有30個色點及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該30個色點及該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以上文相對於色分量CC_1所述之方式排列。此外,畫素設計710亦包含一第二切換元件SE_2及一第三切換元件SE_3。切換元件SE_2係使用二通路(V21及V2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2之色點,其耦接方式與切換元件SE_1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方式相同。相似地,切換元件SE_3係使用二通路(V31及V32)而耦接至色分量CC_3之色點,其耦接方式與切換元件SE_1耦接至色分量CC_1之色點之方式相同。第二色分量CC_2係與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並以一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與色分量CC_1間隔開。相似地,色分量CC_3係與色分量CC_1及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色分量CC_3係以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與色分量CC_2間隔開。
畫素設計710被設計成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可自一鄰近畫素接收極性。具體而言,一第一導體係耦接至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自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畫素接收極性,且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一第二導體係耦接至切換元件,以為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之每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提供極性。具體而言,導體711耦接至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並向上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上方之一畫素之導體731之等效導體以接收極 性。導體731耦接至切換元件SE_1並向下延伸,以連接至位於當前畫素下方之畫素中之導體711之等效導體。在色分量CC_2及CC_3中對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使用相似之導體。
使用「+」及「-」符號來顯示色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換元件之極性。因此,在其中顯示畫素設計710+之正的點極性圖案之圖7(a)中,切換元件SE_1及SE_3(圖未示)、色分量CC_1之色點(即,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1_13、CD_1_14、CD_1_15、CD_1_16、CD_1_17、CD_1_18、CD_1_19、CD_1_20、CD_1_21、CD_1_22、CD_1_23、CD_1_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CD_1_30)及色分量CC_3(圖未示)之色點、以及色分量CC_2(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正極性。然而,切換元件SE_2(圖未示)、色分量CC_2(圖未示)之色點、色分量CC_1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色分量CC_3(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具有負極性。
圖7(b)顯示具有負的點極性圖案之畫素設計710。對於負的點極性圖案,切換元件SE_1及SE_3(圖未示)、色分量CC_1之色點(即,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CD_1_9、CD_1_10、CD_1_11、CD_1_12、CD_1_13、CD_1_14、CD_1_15、CD_1_16、CD_1_17、CD_1_18、CD_1_19、CD_1_20、CD_1_21、CD_1_22、CD_1_23、CD_1_24、CD_1_25、CD_1_26、CD_1_27、CD_1_28、CD_1_29、CD_1_30)及色分量CC_3(圖未示)之色點、以及色分量CC_2(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2具有負極性。然而,切換元件 SE_2(圖未示)、色分量CC_2(圖未示)之色點、色分量CC_1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及色分量CC_3(圖未示)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3具有正極性。
如上所述,若鄰近組件具有相反極性,則每一色點中之離散場會被放大。畫素設計710利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來增強並穩定液晶結構中之多區域之形成。一般而言,偏極化組件之極性被指定成使一第一極性之一色點之相鄰偏極化組件為第二極性。舉例而言,對於畫素設計710(圖7(a))之正的點極性圖案,色點CD_1_3具有正極性。然而,相鄰之偏極化組件(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之垂直放大部VAP_1、對角線放大部DAP_2、及對角線放大部DAP_3)具有負極性。因此,色點CD_1_3之離散場被放大。然而如上所述,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可在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上使用中性極性,以在某種程度上放大色點之離散場。
使用圖7(a)及圖7(b)之畫素設計710之畫素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使用畫素設計710及一切換元件點反轉驅動模式之一顯示器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亦於正的點極性圖案與負的點極性圖案之間交替。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y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y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因此,該顯示器之佈局將類似於顯示器550或顯示器650,但係使用畫素設計710來分別取代畫素設計510及610。
使用圖7(a)及圖7(b)之畫素設計710之畫素亦可用於使用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顯示器中。在使用畫素設計710及一切換元件行反轉驅動模式之一顯示器中,畫素被設置成使位於一列 中之畫素交替地具有點極性圖案(正的或負的),且位於一行中之畫素亦具有相同點極性圖案。因此,一般而言,一畫素P(x,y)在x為偶數時具有一第一點極性圖案,而在x為奇數時具有一第二點極性圖案。因此,該顯示器之佈局將類似於顯示器560或顯示器660,但係使用畫素設計710來分別取代畫素設計510及610。
在本發明之一特定實施例中,每一色分量具有140微米之一寬度及420微米之一高度。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各部分具有4微米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寬度。對角線放大部被放置成與水平位置成一45度角,水平色分量間距HCCS1係為30微米,且放大器深度間距ADS係為0.45微米。
可藉由使用一切口式共同電極來進一步提高畫素設計410、510、610、及710之效能。如上參照圖3(a)-3(b)所述,每一色分量電極具有位於共同電極基板上之一對應共同電極。在本發明之大多數實施例中,共同電極約為顯示器之尺寸,且由所有畫素共享。然而,在某些實施例中,每一畫素或甚至每一色分量可具有一對應之共同電極。依據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共同電極在色點上方之區域中被切成切口,以進一步增強離散場,進而提供更佳之多區域效能。圖8(a)-8(d)例示在畫素設計810-SCE中位於共同電極基板上之一切口式共同電極。畫素設計810-SCE之位於切換元件基板上之組件係與畫素設計410(如圖4(a)-4(d)所示)相同。具體而言,圖8(a)顯示畫素設計810-SCE之一共同電極810之一部分區域。共同電極810包含九個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為清楚起見,以一淺陰影繪製共同電極810,且共同電極切口被繪製成無陰影切口,乃因共同電極切口係 為共同電極810被「切除」之區域。一般而言,共同電極切口係使用習知光致抗蝕劑圖案化及蝕刻技術而形成。
每一共同電極CES_X_Y皆具有一對應之色點CD_X_Y。一般而言,共同電極切口應將對應之色點二等分。此外,共同電極切口應沿與色點交界之最長離散場放大組件(即,關聯點、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離散場放大區域等)相同之方向延伸。因此,在圖8(a)中,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係為垂直切口,其沿對應色點之垂直長度延伸。圖8(b)於畫素設計810-SCE之色點及其他組件之上疊加共同電極810及共同電極切口。此外,在圖8(b)中,共同電極切口被深陰影化,以更清楚地例示共同電極切口之位置。如圖8(b)所示,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將色點CD_1_1二等分,並沿與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參見圖4(a))相同之方向延伸。此外,共同電極切口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分別將色點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CD_3_3垂直地二等分。
圖8(c)顯示沿A-A'截取之畫素設計810-SCE之橫截面。具體而言,圖8(c)顯示關聯點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及AD_3_2、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CD_3_3、以及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及EPFFA_3_2之橫截面。關聯點及色點係位於一第一平面,且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一第二平面。具體而言,畫素設計410-SCE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較關聯點及色點 更低之一平面。更具體而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頂部與色點之底部係以一放大器深度間距ADS間隔開。圖8(c)亦顯示畫素設計810-SCE之共同電極基板。剖視圖顯示共同電極810之八個間隔開之部分。具體而言,各該部分係由一共同電極切口間隔開。具體而言,電極切口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3_1、CES_3_2、及CES_3_3分別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及CD_3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係用於增強液晶區域。具體而言,各液晶區域可受到干擾場或高電壓干擾。該干擾可導致各區域不對稱。位於一色點中間之共同電極切口會增強液晶區域之穩定性。
圖9顯示一切口式共同電極910,切口式共同電極910可與畫素設計510一起使用,以進一步增強液晶區域。具體而言,切口式共同電極910針對畫素設計510之每一色點包含一共同電極切口。該等共同電極切口係居中地位於對應色點之上。具體而言,共同電極910包含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1_4、CES_1_5、CES_1_6、CES_1_7、CES_1_8、CES_2_1、CES_2_2、CES_2_3、CES_2_4、CES_2_5、CES_2_6、CES_2_7、CES_2_8、CES_3_1、CES_3_2、CES_3_3、CES_3_4、CES_3_5、CES_3_6、CES_3_7、及CES_3_8。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510之色點CD_1_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2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3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4係為一大的 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2,共同電極切口CES_1_4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4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5係為一小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1_5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1_5_2,共同電極切口CES_1_5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6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7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8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8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2_1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510之色點CD_2_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2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3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4係為一大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2_4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2_4_2,共同電極切口CES_2_4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4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5係為一小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2_5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2_5_2,共同電極切口CES_2_5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6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7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 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2_8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2_8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3_1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510之色點CD_3_1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2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3係為向右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3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4係為一大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3_4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3_4_2,共同電極切口CES_3_4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4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5係為一小的V型切口且具有向右下方延伸之一第一對角線切口部DSP_3_5_1及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第二對角線切口部DSP_3_5_2,共同電極切口CES_3_5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6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7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長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3_8係為向左下方延伸之一短的對角線切口,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3_8之上。
圖10顯示一切口式共同電極1010,切口式共同電極1010可與畫素設計610一起使用,以進一步增強液晶區域。具體而言,切口式共同電極1010針對三個色分量其中每一者皆包含二共同電極切口。為清楚起見,共同電極切口被表示為CES_X_Y,其中X表示色分量,且Y係列舉色分量之共同電極切口。因此,共同電 極1010針對色分量CC_1包含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及CES_1_2,針對色分量CC_2包含共同電極切口CES_2_1及CES_2_2,且針對色分量CC_3包含共同電極切口CES_3_1及CES_3_2。共同電極1010之每一共同電極切口包含四個對角線切口部。為清楚起見,共同電極切口CES_X_Y之對角線切口部被表示為DSP_X_Y_Z,其中X及Y係表示共同電極切口,且Z係列舉對角線切口部。具體而言,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DSP_1_1_2、DSP_1_1_3、及DSP_1_1_4。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6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3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2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8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4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3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12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1_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DSP_1_2_2、DSP_1_2_3、及DSP_1_2_4。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3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2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9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4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3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 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1_11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2_1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1、DSP_2_1_2、DSP_2_1_3、及DSP_2_1_4。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6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3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2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8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4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2_1_3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12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2_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1、DSP_2_2_2、DSP_2_2_3、及DSP_2_2_4。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3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2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9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4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2_2_3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2_11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3_1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1、DSP_3_1_2、DSP_3_1_3、及DSP_3_1_4。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1之底 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6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3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2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8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4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3_1_3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12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3_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1、DSP_3_2_2、DSP_3_2_3、及DSP_3_2_4。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3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2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9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4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3_2_3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610之色點CD_3_11之上。
圖11顯示一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之一部分,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可與畫素設計710一起使用,以進一步增強液晶區域。具體而言,圖11僅顯示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之用於色分量CC_1之部分。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之用於色分量CC_2及色分量CC_3之部分具有與圖11所示部分相同之佈局。共同電極1110之用於色分量CC_1之部分包含十五個共同電極切口,該十五個共同電極切口其中之某些包含多個對角線切口部。具體而言,切口式共同電極1110包含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CES_1_2、CES_1_3,...,CES_1_14、及CES_1_15。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包含對角線切 口部DSP_1_1_1及DSP_1_1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8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及DSP_1_2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2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9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3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1及DSP_1_3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4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3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0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4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及DSP_1_4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5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4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1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1_5係於色點CD_1_6之左側邊之中點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6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6係於色點CD_1_22之右側邊之中點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22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7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1及DSP_1_7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1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 色點CD_1_7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7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9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8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1及DSP_1_8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1向左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8_1之底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9係為一菱形空隙,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15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0係於色點CD_1_10之左側邊之中點處開始並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10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1係於色點CD_1_26之右側邊之中點處開始並向左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色點CD_1_26之上。
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2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1及DSP_1_12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1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2_1之頂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27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3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1及DSP_1_13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2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3_1之頂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8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4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1及DSP_1_14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 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3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4_1之頂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29之上。共同電極切口CES_1_15包含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1及DSP_1_15_2。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1向右上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14之上。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2係於對角線切口部DSP_1_15_1之頂端處開始並向右下方延伸,其將居中地位於畫素設計710之色點CD_1_30之上。
圖9、圖10、及圖11之實施例中所示共同電極切口中之許多共同電極切口具有多個對角線切口部。然而,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具有多個部分之共同電極切口可被分成多個共同電極切口。舉例而言,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電極1010之各該共同電極切口之四個對角線切口部被分成四個單獨之共同電極切口。此外,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共同電極切口亦可包含水平切口部及垂直切口部。
即使依據本發明之AIFF MVA LCD能夠以一低成本提供寬視角,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亦使用光學補償方法來進一步增大視角。舉例而言,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在頂部基板或底部基板上或者同時在頂部基板及底部基板上使用具有垂直定向之光軸之負雙折射光學補償膜來增大視角。其他實施例可使用具有一負雙折射之單軸光學補償膜或雙軸光學補償膜。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將具有一平行光軸定向之正補償膜附加至具有一垂直光軸定向之負雙折射膜。此外,可使用包含所有組合之多個膜。其他實施例可使用一圓形偏光片,以改善光學透射率及視角。其他實施例可使用具有光學補償膜之一圓形偏光片,以進一步改善光學透射率及視 角。此外,本發明之某些實施例使用黑色矩陣(black matrix;BM)來覆蓋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以使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不透明。使用黑色矩陣將改善顯示器之對比度(contrast ratio)並可提供更佳之顏色效能。
在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中,已闡述了無需使用基板上之物理特徵便會產生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新穎結構及方法。上述本發明之結構及方法之各種實施例係僅用於說明本發明之原理,而非旨在將本發明之範圍限制於所述特定實施例。舉例而言,就本揭露內容而言,熟習此項技藝者可界定其他畫素定義、點極性圖案、畫素設計、色分量、離散場放大區域、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垂直放大部、水平放大部、對角線放大部、共同電極切口、對角線切口部、水平切口部、垂直切口部、極性、離散電場、電極、基板、膜等等,並依據本發明之原理使用此等替代特徵來產生一種方法或系統。因此,本發明僅由以下申請專利範圍限定。
302‧‧‧第一偏光片
305‧‧‧第一基板
307‧‧‧第一配向層
310‧‧‧畫素
311‧‧‧第一電極
312‧‧‧液晶
313‧‧‧液晶
315‧‧‧第二電極
320‧‧‧畫素
321‧‧‧第一電極
322‧‧‧液晶
323‧‧‧液晶
325‧‧‧第二電極
327‧‧‧電場
330‧‧‧畫素
331‧‧‧第一電極
332‧‧‧液晶
333‧‧‧液晶
335‧‧‧第二電極
352‧‧‧第二配向層
355‧‧‧第二基板
357‧‧‧第二偏光片
410‧‧‧畫素設計
411‧‧‧導體
412‧‧‧導體
414‧‧‧導體
418‧‧‧導體
420‧‧‧畫素設計
431‧‧‧導體
432‧‧‧導體
434‧‧‧導體
438‧‧‧導體
450‧‧‧顯示器
460‧‧‧顯示器
500‧‧‧色點
510‧‧‧畫素設計
511‧‧‧導體
512‧‧‧導體
514‧‧‧鈍化層
516‧‧‧埋置電極
518‧‧‧改變導電性區域
531‧‧‧導體
533‧‧‧導體
540‧‧‧矩形
550‧‧‧顯示器
560‧‧‧顯示器
610‧‧‧畫素設計
611‧‧‧導體
612‧‧‧導體
613‧‧‧導體
614‧‧‧導體
615‧‧‧導體
632‧‧‧導體
633‧‧‧導體
634‧‧‧導體
635‧‧‧導體
640‧‧‧矩形
650‧‧‧顯示器
660‧‧‧顯示器
710‧‧‧畫素設計
711‧‧‧導體
712‧‧‧導體
714‧‧‧導體
716‧‧‧導體
731‧‧‧導體
740‧‧‧矩形
810‧‧‧畫素設計
910‧‧‧畫素設計
1010‧‧‧切口式共同電極
1110‧‧‧切口式共同電極
ADH‧‧‧聯點高度
AD_1_1‧‧‧關聯點
AD_1_2‧‧‧關聯點
AD_2_1‧‧‧關聯點
AD_2_2‧‧‧關聯點
AD_3_1‧‧‧關聯點
AD_3_2‧‧‧關聯點
ADS‧‧‧放大器深度間距
CC_1‧‧‧色分量
CC_2‧‧‧色分量
CC_3‧‧‧色分量
CD_1_1‧‧‧色點
CD_1_2‧‧‧色點
CD_1_3‧‧‧色點
CD_1_4‧‧‧色點
CD_1_5‧‧‧色點
CD_1_6‧‧‧色點
CD_1_7‧‧‧色點
CD_1_8‧‧‧色點
CD_1_9‧‧‧色點
CD_1_10‧‧‧色點
CD_1_11‧‧‧色點
CD_1_12‧‧‧色點
CD_2_1‧‧‧色點
CD_2_2‧‧‧色點
CD_2_3‧‧‧色點
CD_2_4‧‧‧色點
CD_2_5‧‧‧色點
CD_2_6‧‧‧色點
CD_2_7‧‧‧色點
CD_2_8‧‧‧色點
CD_2_9‧‧‧色點
CD_2_10‧‧‧色點
CD_2_11‧‧‧色點
CD_2_12‧‧‧色點
CD_3_1‧‧‧色點
CD_3_2‧‧‧色點
CD_3_3‧‧‧色點
CD_3_4‧‧‧色點
CD_3_5‧‧‧色點
CD_3_6‧‧‧色點
CD_3_7‧‧‧色點
CD_3_8‧‧‧色點
CD_3_9‧‧‧色點
CD_3_10‧‧‧色點
CD_3_11‧‧‧色點
CD_3_12‧‧‧色點
CDH‧‧‧色點高度
CDW‧‧‧色點寬度
CES_1_1‧‧‧共同電極切口
CES_1_2‧‧‧共同電極切口
DCA_1‧‧‧裝置元件區域
DCA_2‧‧‧裝置元件區域
DAP_1‧‧‧對角線放大部
DAP_2‧‧‧對角線放大部
DAP_3‧‧‧對角線放大部
EPFFA_1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1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2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2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3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3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FFAR_1‧‧‧離散場放大區域
FFAR_2‧‧‧離散場放大區域
FFAR_3‧‧‧離散場放大區域
HAP‧‧‧水平放大部
HCCS1‧‧‧水平色分量間距
HDO1‧‧‧水平點偏移
HDS1‧‧‧水平點間距
SE_1‧‧‧切換元件
SE_2‧‧‧切換元件
SE_3‧‧‧切換元件
VAP_1‧‧‧垂直放大部
VDO1‧‧‧垂直點偏移
VDS1‧‧‧垂直點間距
圖1(a)-1(c) 係為一習知單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一畫素之三個圖示。
圖2 係為一習知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之一畫素之一圖示。
圖3(a)-3(b)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圖4(a)-4(c)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
圖5(a)-5(d)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
圖6(a)-6(c)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
圖7(a)-7(c)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
圖8(a)-8(c)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畫素設計。
圖9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切口式共同電極。
圖10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切口式共同電極。
圖11 例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切口式共同電極。
510‧‧‧畫素設計
531‧‧‧導體
CC_1‧‧‧色分量
CC_2‧‧‧色分量
CC_3‧‧‧色分量
CD_1_1‧‧‧色點
CD_1_2‧‧‧色點
CD_1_3‧‧‧色點
CD_2_1‧‧‧色點
CD_2_2‧‧‧色點
CD_2_3‧‧‧色點
CD_3_1‧‧‧色點
CD_3_2‧‧‧色點
CD_3_3‧‧‧色點
DCA_1‧‧‧裝置組件區
DCA_2‧‧‧裝置組件區
DCA_3‧‧‧裝置組件區
EPFFA_1‧‧‧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2‧‧‧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EPFFA_3‧‧‧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
SE_1‧‧‧切換元件
SE_2‧‧‧切換元件
SE_3‧‧‧切換元件

Claims (25)

  1. 一種用於一顯示器之畫素,包含:一第一色分量,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first first-component color dot),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diagonal);以及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一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包含:一第一對角線放大部,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之間;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係位於一第一平面,且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一第二平面。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其中該第一色分量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包含一第三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三邊相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以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 二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二對角線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三邊之間。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三角形形狀。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梯形形狀。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係為V形的。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一垂直邊。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一水平邊。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一垂直放大部,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係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亦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一邊之間。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 量第四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該第一垂直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之該第一邊之間。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二對角線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二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四色點之該第二邊之間。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垂直放大部。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一水平放大部。
  1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一水平放大部,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係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
  1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亦鄰近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之該第一水平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一邊之間。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對角線放大部,該第二對角線放大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之該第二邊 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一第三邊之間。
  1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畫素,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更包含一第二水平放大部。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且其中該第一色分量更包含一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且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該第一色分量第三色點與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間。
  2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切換元件,該第一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其中當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2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二色分量,包含:一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以及一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具有一第一邊及一第二邊,其中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相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一邊係為斜的;一第二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包含:一第一對角線放大部,位於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之該第二邊與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之該第二邊之間;其中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係位於該第一平面且該第二 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係位於該第二平面。
  2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畫素,更包含:一第一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一色分量第二色點;以及一第二切換元件,耦接至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色點及該第二色分量第二色點。
  2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畫素,其中當該第二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二極性時,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一第一極性。
  2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畫素,其中當該第一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一極性時,該第一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二極性,且當該第二切換元件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二極性時,該第二色分量第一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被配置成具有該第一極性。
TW101149803A 2011-12-30 2012-12-25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TW2013295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341,799 US8830430B2 (en) 2005-09-15 2011-12-30 Pixels having 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and sliced common electrode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9591A true TW201329591A (zh) 2013-07-16

Family

ID=48677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9803A TW201329591A (zh) 2011-12-30 2012-12-25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85986A (zh)
TW (1) TW20132959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5004B (zh) * 2013-09-12 2015-10-21 Au Optronics Corp 畫素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4453A (zh) * 2018-11-12 2019-01-22 成都中电熊猫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彩膜基板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5004B (zh) * 2013-09-12 2015-10-21 Au Optronics Corp 畫素結構
US9329440B2 (en) 2013-09-12 2016-05-03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Pixel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5986A (zh) 2013-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76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57412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026988B2 (en) Pixels using associated dots on multiple sides of color component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US955761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reduced image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an improved viewing angle, and a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KR10096196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박막 다이오드 표시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70052847A (ko) 표시패널
US984633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792075B2 (en) Pixels having 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and sliced common electrode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US949483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329591A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切口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TWI406038B (zh) 應用具有極性延伸部之畫素之多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US8830430B2 (en) Pixels having 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and sliced common electrode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TW201329592A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器及薄片式共同電極之畫素
TW201329597A (zh) 具有包含埋置離散場放大器之畫素的液晶顯示器
TWI477866B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區域之畫素
US2012023624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with Embedded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TWI542924B (zh) 顯示器
US944348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with embedded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TW201329586A (zh) 用於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且具有跨位面離散場放大區域之畫素
US8786806B2 (en) Pixels having 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s for 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TWI447480B (zh) 使用具有離散場放大區域之畫素結構的多區域垂直配向液晶顯示器
TWI431364B (zh) 具有埋置極性區域之色點的液晶顯示器
TW201329570A (zh) 具有包含埋置離散場放大器之畫素的液晶顯示器
TW201329571A (zh) 具有包含埋置離散場放大器之畫素的液晶顯示器
US2012023624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Having Pixels with Embedded Fringe Field Amplif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