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1369A - 利用類芽孢桿菌生產界面活性劑和胞外多醣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類芽孢桿菌生產界面活性劑和胞外多醣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31369A TW201331369A TW101101709A TW101101709A TW201331369A TW 201331369 A TW201331369 A TW 201331369A TW 101101709 A TW101101709 A TW 101101709A TW 101101709 A TW101101709 A TW 101101709A TW 201331369 A TW201331369 A TW 20133136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rfactant
- production method
- culture solution
- exopolysaccharide
- powd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種利用類芽孢桿菌生產界面活性劑和胞外多醣的方法,其係使用寄存於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菌株為生產菌,並以生物性廢材烏賊軟骨粉為唯一碳氮源的培養液中進行培養以獲得生物性界面活性劑和胞外多醣。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一種利用類芽孢桿菌生產界面活性劑和胞外多醣的方法。
近年來,石化成分的過度使用已經開始對地球產生了諸多危害,越來越多有關於環境賀爾蒙對身體產生影響的不斷被報導,在設法挽救環境危機之時,研究人員們也不斷的尋找各種可以取代化學成分功能的替代性物質,這些替代性物質除了功效上的訴求之外,能取自於天然,用之於自然更是另一大開發要點。
自從生物科技的相關研究技術日漸成熟後,利用各種微生物學或分子生物學技術,來提升某些特定成分質量的相關應用也日趨蓬勃,例如界面活性劑和胞外多醣便是其中幾種漸受重視的成分之一。
界面活性劑之基本構造為同時具有親水性(hydrophilic)及親油性(hydrophobic)之分子,通常會存在兩不相溶的界面之間,由此二基適當的平衡(hydrophilic lipophilic balance,HLB)而表現界面活性,因而降低界面之表面張力與界面張力值。易言之,界面活性劑為促進油脂易溶於水中,可以降低兩相間之表面張力,或油水間之界面張力。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都是化學合成的界面活性劑,雖然用途廣泛,但有些具有毒性,即使有些雖然低毒,但在自然界不易生物降解,所以使用後沒有適當的處理,很容易造成環境的污染,甚至分解後衍生成具有環境荷爾蒙效應之代謝物,對人體健康及生態保育造成極大之衝擊。
又,由微生物發酵所產生生物界面活性劑(Biosurfactant),具有生物降解能力,因而很容易就被環境中的其他微生物分解,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也為可再生資源。近幾年,政府也開始提倡綠色環保及減少汙染,所以使得更多學者對研究生物界面活性劑的特性及各種應用產生興趣。
利用微生物生產的胞外多醣是一種生物性聚合物(biopolymers),其因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和生物可降解性(biodegradability),因此若能將其具體的進行相關應用,對於日益惡化的地球環境將有許多助益,此外,因為這些產出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菌株其生存環境(乾燥、溫度、壓力、鹽度、酸度)大多較為特殊,因此,在進行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即使遭遇加工上的極端條件(溫度、鹽度和酸鹼值),這些微生物所產出的生物聚合物仍能維持其本身性能而不易受加工過程所產生的極端條件所影響。
由於生物性聚合物有著多變的物理化學性質和流變性等特性,因此胞外多醣已經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在例如紡織、洗滌劑、粘合劑、微生物採油(微生物驅油)、廢水處理、釀造、下游加工、美容、藥理學及食品添加劑等工業領域的生物材料,又最近有研究指出,微生物所產生之胞外多糖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的活性及對羥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可以預期胞外多醣所深具的潛在價值和發展潛力對未來生活將會產生莫大的影響。
胞外多醣係在微生物醱酵後過程所產生的醣類聚合代謝產物,而現今在進行微生物醱酵時都是利用蔗糖、葡萄糖或是其他醣類物質為碳/氮源,且微生物胞外多醣的分泌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培養條件的影響,這些條件例如為碳源、氮源、酸鹼值、通氣量、溫度和培養時間等,若是缺乏適當的條件,將致使菌株無法發揮最佳的生長效率,更進一步的將會影響這些代謝產物的產出量。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人特致力於利用微生物菌株進行日常生活中所需之生物性材料開發,同時藉由搭配生物性廢材之使用,同時達到廢材回收利用再生多種可用之生物性物質之目的,因而更可達到降低汙染及維護生態環境之效果。
本發明之一範疇在於提供一種微生物生產界面活性劑之方法,其係利用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macerans菌株為生產菌株,以生物性廢材烏賊軟骨粉為碳氮源進行界面活性劑之生產,所產生的界面活性劑在鹽度1~5%或酸鹼度3~11之環境下皆能維持降低表面張力之能力和乳化效力,同時,經過高溫高壓處理也不會對該些功能產生明顯影響,更甚者,此界面活性劑更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和蔬果保鮮之效果,有助於提升此一菌株之相關應用層面及潛力。
本發明之另一範疇在於提供一種微生物生產胞外多醣之方法,其係利用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macerans菌株為生產菌株,以生物性廢材烏賊軟骨粉為碳氮源進行胞外多醣之生產,此胞外多醣具有良好之保濕特性及穩定性,有利於取代現有保溼劑之使用。
為使審查委員得以更加了解本發明,特以下列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一:係說明利用微生物生產界面活性劑之方法及所產生之界面活性劑
本實施例中,係使用寄存於新竹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macerans菌株(以下簡稱BCRC910538菌株),進行界面活性劑之生產。
此BCRC910538菌株係培養於以烏賊軟骨粉為碳氮源的液態培養基中進行震盪培養(轉速150rpm),培養基中並添加有0.1%磷酸鈣(K2HPO4)及0.05%硫酸鎂(MgSO4‧7H2O)中,而其中烏賊軟骨粉的添加量係培養重量的0.5~2%,培養液體基係介於50~200毫升,BCRC910538菌株接種量為培養基重量的2%,培養溫度介於25~37℃,培養時間為1~7天,培養基的酸鹼值介於中性至鹼性,各種培養條件對BCRC910538菌株產生界面活性劑之影響如表1所示。
本實施例中,更進一步採用2%烏賊軟骨粉為碳氮源並加入0.1% K2HPO4及0.05% MgSO4‧7H2O配製成100毫升之液態培養基(pH 7.21),BCRC910538菌株接種量為培養基重量的2%,接種後將培養液放置於30℃下震盪培養(150rpm)3天,並取出醱酵培養液進行界面活性劑的分離。
醱酵培養液經離心後取出上清液部分,與鹼液充分進行作用以達到沈澱之目的,再以甲醇進行萃取步驟,便可以取得生物性之界面活性劑,本實施例中界面活性劑之產量為1.76 g/L。
將此界面活性劑進行不同溫度、鹽度和酸鹼度對功能影響之分析,以接觸角量測儀測量表面張力,並與機油振盪乳化測量乳化能力,並進一步檢測對微生物生長之抑制能力。
請參見第1圖所示,係說明不同濃度界面活性劑進行高溫高壓處理後之表面張力和乳化能力,其中空心圓虛線和空心圓實線分別表示高溫高壓處理前、後,界面活性劑之乳化能力,實心圓虛線和實心圓實線分別表示高溫高壓處理前、後,界面活性劑之表面張力。由圖中可以看出,溫度和壓力對於界面活性劑之特性並無明顯影響。
請參見表2和第2圖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當界面活性劑濃度較低時,乳化指數較容易受鹽度的改變而有所波動,而界面活性劑濃度提高時,所受影響的程度也會較為和緩,但是,一般而言,本實施例的界面活性劑其乳化指數係維持在45~55%之間,且雖然在高鹽濃度下,界面活性劑降低表面張力的能力則維持在38~45%,雖然會因為鹽度受到些許影響,但整體而言,此界面活性劑在鹽度1~5%的環境下仍為穩定,因此有應用於高鹽環境(例如海水)進行汙染整治之潛力。
請參考第3圖所示,係說明界面活性劑在不同酸鹼度環境下之表面張力和乳化指數,其中實心圓曲線為表面張力變化區線,空心圓曲線為乳化指數變化區線,實心三角區線為水的表面張力變化區線。由圖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酸鹼度環境下,界面活性劑之表面張力值維持在37~43 mN/m,乳化能力則維持在45~51%間,顯見界面活性劑在酸或鹼之環境下,皆可穩定的降低表面張力,並可維持一定的乳化能力。
請參考第4圖所示,係說明不同濃度界面活性劑之表面張力值,並由此圖中的A線和B線推算界面活性劑之臨界微胞濃度為每公升2.76公克(g/L),此一數值與常用之界面活性劑SDS十分接近。臨界微胞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是指溶液中的兩性分子形成微胞時的濃度,當此數值越低時,表示只須低濃度的界面活性劑即能形成微胞。
請參考表3所示,係說明不同界面活性劑對於黴菌、人體病原菌和細菌之半抑制率(IC50),由表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之界面活性劑在較高濃度下仍對於黴菌、人體病原菌和細菌具有抑制能力。
請參考第5圖所示,係說明本實施例之界面活性劑施用於進行食品保存之功效。其係將草莓浸泡於不同濃度之界面活性劑下兩分鐘並風乾後,放置於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 90%、25℃的環境下觀察水分散失的狀態,由圖中可以看出,浸泡界面活性劑的草莓可以有效的舒緩水分散失的速率。
經由本實施例可以了解,利用BCRC910538菌株生產的界面活性劑其操作方法十分簡便,且所形成的界面活性劑在高溫高壓、不同鹽度和不同酸鹼度下皆保有穩定的乳化能力及降低表面張力的效率,因此十分有潛力應用於各種嚴苛環境的汙物清潔(例如海洋之油汙汙染),同時此一界面活性劑也具有抑菌之能力及蔬果保鮮之功效,可取代現有化學保鮮劑或是殺菌劑的使用,更加提升其應用價值和範圍。
實施例二:係說明利用微生物生產胞外多醣之方法及所產生之胞外多糖
本實施例中,亦使用寄存於新竹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macerans菌株(以下簡稱BCRC910538菌株),利用烏賊軟骨粉為碳氮源進行胞外多醣之生產。
不同濃度碳氮源對胞外多醣產量之影響:請參考第6A和6B圖所示,係分別說明不同碳氮源濃度對總醣量和細胞生長之影響。其中實心圓點、空心三角形和實心方形代表烏賊軟骨粉之添加量分別為0.5、1和2%。由圖中可看出,添加2%烏賊軟骨粉時有助於細胞之大量生長並產生較高量之總醣。
不同培養體積對胞外多醣產量之影響:請參考第7圖所示,係分別說明不同培養體基對總醣量和細胞生長之影響。其中實心圓點、空心圓點、實心三角形和空心三角形分別代表培養體積為50、100、150和200毫升。由圖中可看出以100毫升之培養體積進行培養時,胞外多醣的總產量會達最大。
不同溫度對胞外多醣產量之影響:請參考第8A和8B圖所示,係說明在不同培養溫度下對胞外多醣產量之影響。其中實心方形、空心三角形和實心圓形分別在37、30和25℃培養下胞外多醣產量和細胞生長曲線圖。由圖中可以看出,在37℃下較適於BCRC910538菌株的生長以及生產胞外多醣。
此BCRC910538菌株係培養於以烏賊軟骨粉為碳氮源的液態培養基中進行震盪培養(轉速150rpm),培養基中並添加有0.1%磷酸鈣(K2HPO4)及0.05%硫酸鎂(MgSO4‧7H2O)中,而其中烏賊軟骨粉的添加量係培養重量的0.5~2%,培養液體基係介於50~200毫升,BCRC910538菌株接種量為培養基重量的2%,培養溫度介於30~37℃,培養時間為1~7天,培養基的酸鹼值介於中性至鹼性。
胞外多醣的萃取:本實施例中係說明將BCRC910538菌株利用前述所得的各項條件參數進行醱酵後所收取的上清液以121℃加熱20分鐘使胞外多醣完全溶於液體中後,加入兩倍體積之甲醇進行脫色,並以離心(13420×g)方式回收沉澱物,以少量去離子水回溶並進行冷凍乾燥,以產生粗胞外多醣。粗胞外多醣回溶於水中(500毫克/100毫升),於80℃下攪拌至完全溶解後,冷卻至室溫,再加入四倍體積的無水乙醇置於4℃攪拌至隔夜,離心(13420×g,15分鐘)收集沉澱物,將沉澱物凍乾,而得到粗胞外多醣粉末800毫克。
去蛋白:取250毫克粗胞外多醣粉末回溶於100毫升蒸餾水中,待完全溶解後,加入木瓜酵素(125毫克/100毫升)於50℃下水解一小時後,對水透析,並取出透析袋中的內液進行濃縮,再加入1/5倍體積之Sevag試劑(CHCl3-BuOH,v/v=5/1)攪拌均勻後,離心(13420×g,15分鐘)取出上清液,重複上述步驟數次後,利用減壓濃縮系統將之上清液裡所含Sevag試劑及水抽乾,並利用冷凍乾燥產生去蛋白之胞外多醣粉末273毫克。
胞外多醣之保濕效果:以玻尿酸為對照組,以丙二醇為溶劑將前述去蛋白胞外多醣粉末調製成濃度1%(W/W)之溶液樣本,分別將對照組和溶液樣本塗佈於受試者手背30分鐘後,檢測手臂皮膚的含水量變化。結果顯示,胞外多醣和玻尿酸都能提高皮膚保水力,提升幅度分別約為2.5和3%。又若是持續進行長時間觀測(每半小時檢測一次,檢測至3小時)可以發現,使用玻尿酸的皮膚部位在30分鐘時保水度約為41%,隨後皮膚保水度會開始降低,至3小時後,皮膚保水度僅剩37%,而本發明的胞外多醣在施用30分鐘時,皮膚保水度約為39%,隨後變會有略為上升至41~42%,一直到3小時,皮膚保水度仍能維持在此一狀態。
第1圖係說明不同濃度界面活性劑進行高溫高壓處理後之表面張力和乳化能力。
第2圖係說明不同濃度之界面活性劑在不同鹽度下隻乳化能力。
第3圖係說明界面活性劑在不同酸鹼度環境下之表面張力和乳化指數
第4圖係說明不同濃度界面活性劑之表面張力值。
第5圖係說明界面活性劑施用於進行食品保存之功效。
第6A圖係說明不同碳氮源濃度對總醣量之影響。
第6B圖係說明不同碳氮源濃度對細胞生長之影響。
第7圖係說明不同培養體積對總醣量之影響。
第8A圖係說明不同培養溫度下對胞外多醣產量之影響。
第8B圖係說明在不同培養溫度對細胞生長之影響。
Claims (9)
- 一種微生物界面活性劑的生產方法,其係以寄存於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macerans菌株為生產菌,並在0.5%至2%烏賊軟骨粉為唯一碳/氮源的培養液中以中溫進行培養至少3天,取得培養液進行一純化分離以獲得一微生物界面活性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純化分離包括有下列步驟:沈澱:將該培養液和一鹼液作用後取得一分離沉澱物;及萃取:將該分離沉澱物與甲醇作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中溫係介於25至37℃。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培養液中更添加有0.1%磷酸鉀(K2HPO4)及0.05%七水硫酸鎂(MgSO4‧7H2O)。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界面活性劑係作用於鹽度1%~5%之環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界面活性劑係作用於酸鹼度介於3~11之環境。
- 一種微生物胞外多醣的生產方法,其係以寄存於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編號為BCRC910538之類芽孢桿菌屬Paenibacillus macerans菌株為生產菌,並在0.5%至2%烏賊軟骨粉為唯一碳/氮源的培養液中以中溫進行培養至少3天,取得培養液進行一純化分離以獲得一胞外多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純化分離包括有下列步驟:回收:將該培養液以121℃加熱20分鐘後,加入兩倍體積之甲醇進行脫色,以離心(13420×g)方式回收沉澱物,以少量去離子水回溶並進行冷凍乾燥以產生一粗胞外多醣粉末;及去蛋白:該粗胞外多醣粉末回溶於蒸餾水中至完全溶解,加入一木瓜酵素(125毫克/100毫升)於50℃下水解一小時後,對水透析,並取出透析袋中的內液進行濃縮,再加入1/5倍體積之Sevag試劑(CHCl3-BuOH,v/v=5/1)攪拌均勻後,離心(13420×g,15分鐘)取出上清液,利用減壓濃縮系統將之上清液裡所含Sevag試劑及水抽乾,並進行冷凍乾燥以產生一去蛋白胞外多醣粉末。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所述的生產方法,其中該培養液中更添加有0.1%磷酸鉀(K2HPO4)及0.05%七水硫酸鎂(MgSO4‧7H2O)。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01709A TWI422682B (zh) | 2012-01-17 | 2012-01-17 | The use of Bacillus sp.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rfactants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1101709A TWI422682B (zh) | 2012-01-17 | 2012-01-17 | The use of Bacillus sp.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rfactants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31369A true TW201331369A (zh) | 2013-08-01 |
TWI422682B TWI422682B (zh) | 2014-01-11 |
Family
ID=49478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01709A TWI422682B (zh) | 2012-01-17 | 2012-01-17 | The use of Bacillus sp.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rfactants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2268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2979A (zh) * | 2014-04-11 | 2014-08-20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过量表达膜蛋白细菌及其应用 |
TWI670372B (zh) * | 2017-06-27 | 2019-09-01 | 淡江大學 | 一種提供類芽孢桿菌發酵生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之培養基組成 |
US20220054390A1 (en) * | 2018-10-18 | 2022-02-24 | Zhejiang University | Paenibacillus strain capable of producing polysaccharides with after-sun repair effect and use thereof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57921B (en) * | 2003-12-08 | 2006-07-11 | Univ Nat Cheng Kung | Method of producing biosurfactant |
-
2012
- 2012-01-17 TW TW101101709A patent/TWI422682B/zh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2979A (zh) * | 2014-04-11 | 2014-08-20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过量表达膜蛋白细菌及其应用 |
CN103992979B (zh) * | 2014-04-11 | 2017-02-15 | 东华大学 | 一种可过量表达膜蛋白细菌及其应用 |
TWI670372B (zh) * | 2017-06-27 | 2019-09-01 | 淡江大學 | 一種提供類芽孢桿菌發酵生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之培養基組成 |
US20220054390A1 (en) * | 2018-10-18 | 2022-02-24 | Zhejiang University | Paenibacillus strain capable of producing polysaccharides with after-sun repair effect and use thereof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422682B (zh) | 2014-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stellane et al. | Produc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 from rhizobia with potential biotechnological and bioremediation applications | |
Kachhawa et al. | Studies on downstream processing of pullulan | |
Sedaghat et al. | Chitin from Penaeus merguiensis via microbial fermentation processing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 |
Farinazzo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n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 JF17 from juçara fruits (Euterpe edulis Martius) | |
Qazi et al. | Role of biosurfactant produced by Fusarium sp. BS-8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through sand pack column | |
Bhattacharya et al. | Utilization of waste engine oil by Ochrobactrum pseudintermedium strain C1 that secretes an exopolysaccharide as a bioemulsifier | |
Amer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ed from marine-derived Aspergillus terreus SEI with promine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 |
Sorokin et al. | Bacterial chitin utilisation at extremely haloalkaline conditions | |
JP5732390B2 (ja) | 酵母ピキア・パストリスの発酵によるキチン、その誘導体及びグルコース、マンノース及び/又はガラクトースを含有するポリマーの共生産のための方法 | |
CN100534999C (zh) |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提取工艺 | |
CN105821094A (zh) | 一种纳米级细菌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TWI422682B (zh) | The use of Bacillus sp.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rfactants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 |
Li et al. | Effect of downstream processing on the structur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xanthan gum generated by fermentation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residue hydrolysate | |
Pavlova et al. | 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exopolysaccharide by Rhodotorula acheniorum MC | |
JP5969390B2 (ja) | フコース含有細菌バイオポリマー | |
Concórdio-Reis et al. |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tion by the marine bacterium Alteromonas macleodii Mo169 using fruit pulp waste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 | |
Srivastava et al. |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xo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marine bacteria Brevibacillus borstelensis M42 | |
Bakhshi et al. | Produc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Glycoprotein Bioemulsifier Produced by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PTCC 1896 | |
CN113564215B (zh) | 一种以二氧化碳和/或木质纤维素为底物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制备方法 | |
CN104263759A (zh) | 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 |
CN110591956B (zh) | 一种蔗糖小迫氏菌及其制备的生物乳化剂 | |
JPH11255806A (ja) | 微細繊維状セルロース濃縮物の凍結乾燥方法 | |
CN102766580B (zh) | 一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酵母菌株及其应用 | |
Lee et al. | Effect of aeration rates on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EPS-R, by marine bacterium Hahella chejuensis | |
CN105859911B (zh) | 一种透明质酸分离纯化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