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9269A - 鉭濺鍍靶 - Google Patents
鉭濺鍍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29269A TW201329269A TW102110018A TW102110018A TW201329269A TW 201329269 A TW201329269 A TW 201329269A TW 102110018 A TW102110018 A TW 102110018A TW 102110018 A TW102110018 A TW 102110018A TW 201329269 A TW201329269 A TW 20132926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rain size
- crystal grain
- tungsten
- variation
- thicknes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22—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of coating
- C23C14/34—Sputtering
- C23C14/3407—Cathode assembly for sputtering apparatus, e.g. Target
- C23C14/3414—Metallurgical or chemical aspects of target preparation, e.g. 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7/00—Alloys based on rhenium or a refractory metal not mentioned in groups C22C14/00 or C22C16/00
- C22C27/02—Alloys based on vanadium, niobium, or tantal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16—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other metals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22F1/18—High-melting or refractory metals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如上述之鉭濺鍍靶,其進一步含有0~100massppm(惟,不包括0massppm)之鉬及/或鈮,鎢、鉬、鈮的合計含量在1massppm以上、150massppm以下,不計鎢、鉬、鈮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得到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另,本發明之高純度鉭,含有(添加)鎢與視需要之鉬及/或鈮,但是由於此等之元素的添加量少,因此於本說明書中,統稱為「高純度鉭」。
近年,用以形成金屬、陶瓷材料等被膜之濺鍍,係被使用於電子學領域、耐蝕性材料或裝飾之領域、觸媒領域、切削/研磨材或耐磨耗性材料之製作等眾多領域。
濺鍍法本身雖然於上述領域為眾所皆知之方法,但是最近,特別是於電子學領域,係要求適於形成複雜形狀之被膜、回路或障壁膜等之鉭濺鍍靶。
一般,此鉭靶,係重複進行鑄錠或小胚(對鉭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鑄造而成)之熱鍛、退火(熱處理),並且進行壓延及精加工(機械、研磨等)加工而被加工成靶。
此種製造步驟,鑄錠或小胚之熱鍛,會破壞鑄造組織,使氣孔及偏析擴散、消失,並且藉由對其進行退火以再結晶化,提高組織之緻密化與強度,藉此來加以製造。
一般,熔解鑄造而成之鑄錠或小胚,具有50mm以上之結晶粒徑。又,藉由鑄錠或小胚之熱鍛與再結晶退火,來破壞鑄造組織,而得到大致均一且微細(100μm以下)之晶粒。
另一方面,使用以此種方式所製得之靶實施濺鍍時,靶的再結晶組織越微細且均一,而且結晶方位一致於特定方向者,越可進行均勻之成膜,電弧作用、粒子(particle)之發生少,可得到具有穩定特性之膜。
因此,於靶的製造步驟中,係採取使再結晶組織微細化與均一化,並且使其一致於特定結晶方位之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又,揭示有使用高純度Ta作為高純度Ta靶(用以形成使用作為對Cu配線膜之障壁層的TaN膜),其含有0.001~20ppm之選自Ag、Au及Cu之元素(為具有自持放電特性之元素),且使雜質元素之Fe、Ni、Cr、Si、Al、Na、K之合計量在100ppm以下,減去此等之值為99.99~99.999%之範圍(參照專利文獻3)。
此等之專利文獻,含有特定之元素係用以使組織微細化,而並無藉此使電漿穩定化。
特別是於專利文獻3,係含有0.001~20ppm之選自Ag、Au及Cu之元素,而添加至0.001ppm之極微量的元素,雖然可增加Ta離子的釋放量,但是正因為添加元素為微量,因此會有難以調節含量且難以均一添加(參差不齊)的問題。
而且,如專利文獻3之表1所示,Mo、W、Ge、Co量,分別容許未達10ppm、20ppm、10ppm、10ppm之含量。即使僅有如此,亦具有未達50ppm之雜質。
因此,雖然如上述,稱「使用雜質元素之Fe、Ni、Cr、
Si、Al、Na、K之合計量在100ppm以下且減去此等之值為99.99~99.999%之範圍之高純度Ta」,但是係實際純度之下限值低於99.99%之純度(容許其之純度)。
此係在以往之高純度鉭的水準以下,可強烈預料到並無法活用高純度鉭之特性。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2-518593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6,331,233號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2-60934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藉由將鉭之純度維持在高純度,且添加特定之元素,以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得到如下之見解:藉由將鉭之純度維持在高純度,且添加特定之元素,可得到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
本發明,根據此見解,提供:
1)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2)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0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3)一種鉭濺鍍靶,其特徵在於,含有10massppm以上、
5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鎢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平均結晶粒徑在120μm以下。
6)如上述5)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結晶粒徑的變動在±20%以下。
本發明,更提供:
7)如上述1)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進一步含有0~100massppm(惟,不包括0massppm)之鉬及/或鈮,鎢、鉬、鈮的合計含量在1massppm以上、150massppm以下,不計鎢、鉬、鈮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
8)如上述7)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進一步含有10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鉬及/或鈮。
9)如上述7)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進一步含有10massppm以上、50massppm以下之鉬及/或鈮。
10)如上述7)~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鎢、鉬、鈮之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
11)如上述7)~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平均結晶粒徑在120μm以下。
12)如上述11)所記載之鉭濺鍍靶,其結晶粒徑的變動在±20%以下。
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優異效果:藉由將鉭之純度維持
在高純度,且添加鎢作為必要成分,並進一步添加鉬及/或鈮,而可提供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又,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由於即使在初期之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具備有可縮短預燒時間之效果。
本發明所使用之鉭(Ta)靶的原料,係使用高純度鉭。此高純度鉭之例示於表1(參照社團法人發明協會編,公開技報2005-502770,公開技報名稱「高純度鉭及由高純度鉭所構成之濺鍍靶」)。
於此表1中,除了氣體成分,所有的雜質未達1massppm。亦即為99.999~99.9999mass%,可使用此種高純度鉭。
本發明之濺鍍靶,通常係藉由以下之步驟進行製造。
若顯示其一例,則首先使用鉭,例如4N(99.99%以上)之高純度鉭,對其添加適量之鎢(W),作為靶之原料。又,可進一步添加鉬及/或鈮作為靶之原料。藉由電子束熔解等將此等加以熔解、純化,提高純度,然後對其進行鑄造,製作鑄錠或小胚。當然,亦可使用最初表1所示之99.999
~99.9999mass%的高純度鉭。
接著,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退火-鍛造、壓延、退火(熱處理)、精加工等一連串之加工。
具體而言,例如係進行鑄錠-粗軋-於1373K~1673K之溫度之退火(第1次)-冷鍛造(第1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之溫度之再結晶退火(第2次)-冷鍛造(第2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第3次)-冷(熱)壓延(第1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第4次)-冷(熱)壓延(視需要,第2次)-於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視需要,第5次)-精加工,製成靶材。
可藉由鍛造或壓延,破壞鑄造組織,使氣孔、偏析擴散或消失,並且藉由對其進行退火,使其再結晶化,然後藉由重複進行該冷鍛造或冷壓延與再結晶退火,可提高組織之緻密化、微細化與強度。於上述之加工製程中,再結晶退火可僅為1次,但藉由重複進行2次,可極力減少組織上之缺陷。又,冷(熱)壓延與再結晶開始溫度~1373K間之再結晶退火,可重複進行,但亦可為1循環。然後,藉由機械加工、研磨加工等之精加工,以精加工成最後之靶形狀。
通常係藉由上述製造步驟來製造鉭靶,但是此製造步驟僅是顯示一例,本發明並非以此製造步驟作為發明。因此當然可以藉由其他的步驟來進行製造,本發明包含其等全部。
為了活用鉭靶之特性,雖然大多使用6N等級純度之材料,但總是會有靶之結晶粒容易粗大化的缺點。
本發明人等,發現於此種6N等級之靶的製造步驟中,若為一般情形,則在0.5massppm左右之含量的鎢偶爾偏析出1massppm左右的部分,結晶粒徑會局部地微細化。因此,得到鎢的添加是否會有助於鉭靶之微細化的啟發,此係成為完成本發明之契機。
又,於此探討中,對於與鎢同質之材料或可與鎢共同添加之材料,經大多數實驗的結果,得到鉬與鈮為有效的見解。
亦即,本發明之鉭濺鍍靶,重點為,於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之鉭,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並視需要,進一步添加0~100massppm(惟,不包括0massppm)之鉬及/或鈮。鎢之下限值1massppm係用以發揮效果之數值,鎢之上限值100massppm,則是用以持續本發明之效果的上限值。當超過此上限值時,會引起鎢的偏析,而發生鎢之一部分未再結晶部,結果,預燒變長,因此以鎢100massppm作為上限值。
從以上之鎢的見解,探討是否無同質的添加材,可知該添加材具有相同的效果。此為鉬與鈮。於本發明中,說明添加鎢或鎢與鉬及/或鈮的情形。
含有此鎢或鎢與鉬及/或鈮,會形成靶之均一微細的組織,藉此可使電漿穩定化,而可藉此提升濺鍍膜之均勻
性(uniformity)。又,此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由於即使於初期之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可縮短預燒時間。
此時,鉭的純度,必須為高純度,亦即要在99.998%以上。此情形時,可不計原子半徑小的氧、氫、碳、氮等氣體成分。一般而言,氣體成分若不以特殊方法則會難以去除,難以在通常的生產步驟於純化時加以去除,因此本發明之鉭的純度並不包括氣體成分。
鉬與鈮,由於具有與添加鎢同等的作用(功能),因此可共添加。添加鉬與鈮的下限值,並無特別限制,但使上限值為100massppm。若超過此上限值,則由於與鎢同樣地容易引起偏析,因此使上限值為100massppm。當共添加鎢與鉬及/或鈮時,要注意鎢與鉬及/或鈮的合計量須在1massppm以上、150massppm以下。
此係由於如後述之比較例般會有下述傾向的緣故:發生未再結晶,結晶粒的參差不齊變大,並且薄片內電阻分布及至初期穩定的電力量亦會變大。此結果,膜之均勻性亦會變差。此傾向,與大量添加鎢(單獨添加)在本發明所規定之量以上時為同樣的結果。
然而,共添加時特徴若為鎢與鉬及/或鈮的合計量在150massppm以下,則不會發生如上述般之問題。
此理由,雖然不一定明確,但認為鎢、鉬、鈮雖然分別亦具有相似點,但分別為不同的物質,偏析之問題或對結晶化之作用,會以各別之問題的形態發生之故。然而,此共添加亦有界限,鎢與鉬及/或鈮的合計量超過
150massppm之添加,會得到不佳的結果。
如上述,鎢或鎢與鉬及/或鈮會使鉭具有均一微細的組織,但其他之金屬成分、金屬性非金屬成分、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陶瓷的混入則為有害,故無法容許。
係認為由於此等雜質會產生抑制鎢、鉬、鈮之作用的作用之故。又,此等雜質明顯與鎢、鉬、鈮不同,難以將鉭靶之結晶粒徑精加工成均一,無助於濺鍍特性之穩定化。
本發明之鉭濺鍍靶,更佳之範圍,係含有10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9%以上。
進一步為含有10massppm以上、5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超過99.999%之鉭濺鍍靶。
於共添加鎢與鉬及/或鈮的情形,此等之合計量,較佳亦為進行與前述鎢同樣之成分調整來添加。
本發明之鉭濺鍍靶,更佳為使靶中之鎢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於共添加鎢與鉬及/或鈮的情形,亦相同。
含有適度的鎢,具有形成鉭濺鍍靶之均一微細組織的功能(性質),而且鎢更均勻分散,可對靶組織之均一微細組織更有貢獻。此效果,於共添加鎢與鉬及/或鈮的情形,同樣地亦可得到。
當然,於通常之製造步驟,此等可輕易達成,但要注意使靶之鎢含量的變動在±20%以下之點,必須明確地具有其意圖。於共添加鎢與鉬及/或鈮的情形,亦相同。
對於此靶之鎢、鉬及/或鈮之含量的變動,例如於圓盤狀之靶,在通過圓盤中心之等分的8條線上,採樣3點(中心點、半徑之1/2點、外周或其附近點),對合計17點{16點+中心點(由於中心點共通,故為1點)}之鎢、鉬及/或鈮的含量進行分析。
又,於各點,可根據{(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之式,來計算變動。
本發明之鉭濺鍍靶,更佳為平均結晶粒徑在120μm以下。鎢之適度添加與通常之製造步驟,雖可達成結晶粒徑之微細化,但要注意使平均結晶粒徑在120μm以下之點,必須明確地具有其意圖。
又,更佳為使此結晶粒徑之變動在±20%以下。於共添加鎢與鉬及/或鈮的情形,亦相同。
對於此鉭靶之平均結晶粒徑的變動,例如於圓盤狀之靶,在通過圓盤中心之等分的8條線上,採樣3點(中心點、半徑之1/2點、外周或其附近點),對合計17點{16點+中心點(由於中心點共通,故為1點)}之鉭的結晶粒徑進行測量。
又,於各點,可根據{(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之式,來計算結晶粒徑之變動。
此種靶組織,電漿穩定,膜的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又,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即使於初期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具有可縮短預燒時間之效果。
接著,說明實施例。另,本實施例僅是用以表示發明之一例者,本發明並不受到此等實施例之限制。亦即,包含本發明之技術思想所含之其他態樣及變形。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鎢1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8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5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的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2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20%。且,鎢含量之變動為±20%。此結果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6~3.2
%),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2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5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鎢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1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7%。且,鎢含量之變動為±18%。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
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5~3.0%),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0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1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4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鎢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9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5
%。且,鎢含量之變動為±16%。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3~2.7%),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9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2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4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
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鎢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8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0%。且,鎢含量之變動為±12%。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0~2.2%),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7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5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3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
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對其以低溫進行粗軋與鍛粗鍛造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鎢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8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8%。且,鎢含量之變動為±1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7~1.9%),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7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3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鎢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7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7%。且,鎢含量之變動為±8%。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
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3~1.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2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10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2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以下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另,此平均結晶粒徑與變動,雖然亦會因鎢的添加量而變化,但於本實施例中,可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7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
且,鎢含量之變動為±6%。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0~1.2%),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5%之鉭添加有鎢0.5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6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
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3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35%。且,鎢含量之變動為±4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3.8~6.0%),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20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以上,雖然亦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0.5massppm之情形進行相同的試驗,但是發現與此比較例1相同的傾向。此清楚可知亦會對鉭的純度造成影響。
對純度99.999%之鉭添加有鎢150massppm相當量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2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靶的平均結晶粒徑大致為80μm,但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0%,偏析所引起之變動大。且,鎢含量之變動為±7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2。由表2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4.5~7.0%),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3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2。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
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2.2massppm之鎢、32massppm之鉬、12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46.2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8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1%。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6%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
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0~2.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3.2massppm之鎢、67massppm之鉬、2.4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72.6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5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7%。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8%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5~1.9
%),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4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3.7massppm之鎢、0.9massppm之鉬、5.1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9.7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5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9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8%。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2%以內。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
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3~3.2%),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8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11massppm之鎢、16massppm之鈮(此情形,未添加鉬;合計添加量為27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
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92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3%。且,鎢、鈮含量的變動在±16%以內。此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2~2.9%),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6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12massppm之鎢、1.5massppm之鉬、18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31.5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
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9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4%。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0%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2.0~2.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17massppm之鎢、42massppm之鈮(此情形,未添加鉬;合計量為59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5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7%。且,鎢、鈮含量的變動在±11%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4~1.7%),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4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18massppm之鎢、
2.1massppm之鉬、22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42.1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87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2%。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1%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9~2.3%),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
為5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23massppm之鎢、0.69massppm之鉬、25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48.69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73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8%。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5%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
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7~2.3%),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4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24massppm之鎢、0.97massppm之鉬、75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99.97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2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7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
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8%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3~1.6%),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3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53massppm之鎢、1.4massppm之鉬(此情形,未添加鈮;合計添加量為54.4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
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3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6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10%。且,鎢、鉬含量的變動在±9%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6~2.6%),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57massppm之鎢、48massppm之鉬、45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150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0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7%。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5%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5~2.3%),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70massppm之鎢、31.5massppm之鉬、44.7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146.2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1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8%。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7%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6~2.1%),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0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69.8massppm之鎢、50massppm之鉬、30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149.8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55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1173K之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45μm,結晶粒徑之變動為±6%。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在±15%以內。以上之結果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
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實施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小(1.5~2.4%),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小。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55kWh,已減少。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可將預燒時間縮短化,且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良好,可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5%之鉭添加有1.5massppm之鎢、120massppm之鉬、40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161.5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6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2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
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
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34μm(存在未再結晶),結晶粒徑之變動為±60%。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為±25%。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4.0~6.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5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5.5massppm之鎢、1.5massppm之鉬、150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157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2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
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15μm,含有未再結晶,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0%,偏析所引起之變動大。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為±30%。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5.2~7.5%),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30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對純度99.998%之鉭添加有62.7massppm之鎢、53.4massppm之鉬、48.7massppm之鈮(合計添加量為164.8massppm)之原料進行電子束熔解,對其進行鑄造製成厚度200mm、直徑200mm ψ之鑄錠。此時之結晶粒徑約為20mm。
接著,以室溫對此鑄錠或小胚進行粗軋後,以1500K之溫度進行再結晶退火。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2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再次以室溫對其進行粗軋及鍛粗鍛造後,再次以1400~1500K溫度實施再結晶退火。再次重複進行鍛造、熱處理,藉此得到平均結晶粒徑具有100μm之組織之厚度120mm、直徑130mm ψ的材料。
接著,以低溫對其進行壓延及再結晶退火,然後進行精加工,製成厚度10mm、直徑450mm ψ之靶材。以成為適度之平均結晶粒徑及結晶粒徑之變動的方式,調節中途及最後之冷加工以及再結晶退火,但是於本比較例中,無法進行此等之調節,靶的平均結晶粒徑為20μm,含有未再結晶,結晶粒徑之變動為±50%,偏析所引起之變動大。
且,鎢、鉬、鈮含量的變動為±25%。此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
由於薄片電阻取決於膜厚,因此對晶圓(12吋)內之薄片電阻之分布進行測量,藉此調查膜厚的分布狀況。具體而言,係對晶圓上之49點的薄片電阻進行測量,算出其標
準偏差(σ)。
其結果同樣地示於表3。由表3清楚可知,於本比較例,從濺鍍初期至後期,薄片內電阻分布之變動大(4.1~6.7%),亦即表示膜厚分布之變動大。
又,對濺鍍之至初期穩定化為止的電力量進行測量,為170kWh,已增加。此結果亦示於表3。以此方式無法將預燒時間縮短化,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亦不良,無法提升濺鍍成膜之品質。
以上,當在純度99.998%之鉭添加鎢、鉬、鈮時,總添加量超過150massppm,結晶粒徑之粗大化與變動會快速變大,並且鎢、鈮、鉬含量之變動亦會變得顯著。此被認為是鎢、鉬、鈮產生偏析的結果,可知添加過量的鎢、鉬、鈮並不佳。
本發明具有以下之優異效果,藉由使鉭濺鍍靶中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並使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而可提供具備均一微細之組織、電漿穩定、膜之均勻性(uniformity)優異之高純度鉭濺鍍靶。又,濺鍍時之電漿穩定化,由於即使在初期之階段亦穩定化,因此具有可縮短預燒時間之效果,故適用作為適於電子學領域,特別是形成複雜形狀之被膜、回路或障壁膜等之靶。
Claims (2)
- 一種鉭濺鍍靶,含有1massppm以上、100massppm以下之鎢作為必要成分,不計鎢及氣體成分之純度在99.998%以上,平均結晶粒徑在120μm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鉭濺鍍靶,其結晶粒徑的變動在±20%以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86256 | 2009-08-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9269A true TW201329269A (zh) | 2013-07-16 |
TWI426148B TWI426148B (zh) | 2014-02-11 |
Family
ID=4358614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0018A TWI426148B (zh) | 2009-08-11 | 2010-08-11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TW099126718A TWI419986B (zh) | 2009-08-11 | 2010-08-11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TW102110017A TWI426147B (zh) | 2009-08-11 | 2010-08-11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26718A TWI419986B (zh) | 2009-08-11 | 2010-08-11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TW102110017A TWI426147B (zh) | 2009-08-11 | 2010-08-11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45528B2 (zh) |
EP (1) | EP2465968A4 (zh) |
JP (3) | JP4913261B2 (zh) |
KR (1) | KR101338758B1 (zh) |
CN (1) | CN102575336B (zh) |
IL (1) | IL214915A (zh) |
SG (3) | SG174153A1 (zh) |
TW (3) | TWI426148B (zh) |
WO (1) | WO20110189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G173141A1 (en) | 2009-05-22 | 2011-08-29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SG174153A1 (en) * | 2009-08-11 | 2011-10-28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EP2604719B1 (en) * | 2010-08-09 | 2020-11-11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oration | Tantalum spattering target |
SG186765A1 (en) | 2010-08-09 | 2013-02-28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JP2013082993A (ja) * | 2011-09-30 | 2013-05-09 | Tokyo Electron Ltd | マグネトロンスパッタ装置及びマグネトロンスパッタ方法 |
JP5324016B1 (ja) * | 2012-03-21 | 2013-10-23 |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同ターゲットを用いて形成した半導体配線用バリア膜 |
SG11201501370PA (en) | 2012-12-19 | 2015-04-29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WO2014097897A1 (ja) | 2012-12-19 | 2014-06-26 |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4136679A1 (ja) | 2013-03-04 | 2014-09-12 |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20170141280A (ko) * | 2013-10-01 | 2017-12-22 | 제이엑스금속주식회사 | 탄탈 스퍼터링 타깃 |
EP2960356B1 (en) | 2013-11-06 | 2017-08-23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oration | Sputtering target/backing plate assembly |
WO2016190160A1 (ja) | 2015-05-22 | 2016-12-01 | Jx金属株式会社 |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SG11201708112TA (en) | 2015-05-22 | 2017-11-29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CN108611607A (zh) * | 2016-12-09 | 2018-10-02 |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粉末冶金方法及靶材的形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93203A (en) | 1992-09-29 | 1997-12-02 | Japan Energy Corporation | Sputtering target assembly having solid-phase bonded interface |
JPH1180942A (ja) * | 1997-09-10 | 1999-03-26 | Japan Energy Corp | Taスパッタターゲッ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組立体 |
US6348139B1 (en) | 1998-06-17 | 2002-02-19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Tantalum-comprising articles |
US6348113B1 (en) | 1998-11-25 | 2002-02-19 | Cabot Corporation | High purity tantalum, products containing the same,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JP2000212678A (ja) * | 1999-01-21 | 2000-08-02 | Japan Energy Corp | 薄膜形成用高純度タンタ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517417B2 (en) * | 2000-02-02 | 2009-04-14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Tantalum PVD component producing methods |
US6331233B1 (en) | 2000-02-02 | 2001-12-18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with fine grains and uniform tex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4825345B2 (ja) | 2000-08-24 | 2011-11-30 | 株式会社東芝 | 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リア層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の形成方法 |
JP3905301B2 (ja) | 2000-10-31 | 2007-04-18 | 日鉱金属株式会社 | タンタル又はタングステンターゲット−銅合金製バッキングプレート組立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770154B2 (en) | 2001-09-18 | 2004-08-03 | Praxair S.T. Technology, Inc. | Textured-grain-powder metallurgy tantalum sputter target |
JP4883546B2 (ja) | 2002-09-20 | 2012-02-22 |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4263900B2 (ja) | 2002-11-13 | 2009-05-13 | 日鉱金属株式会社 | Ta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1609881B1 (en) | 2003-04-01 | 2011-04-20 |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EP1681368B1 (en) | 2003-11-06 | 2021-06-30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oration | Method to produce a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US20050155677A1 (en) * | 2004-01-08 | 2005-07-21 | Wickersham Charles E.Jr. | Tantalum and other metals with (110) orientation |
US20050230244A1 (en) * | 2004-03-31 | 2005-10-20 | Hitachi Metals, Ltd | Sputter target material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US8177947B2 (en) | 2005-04-28 | 2012-05-15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oration | Sputtering target |
JP2005336617A (ja) | 2005-05-30 | 2005-12-08 | Hitachi Metals Ltd | スパッタリング用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高融点金属粉末材料 |
WO2007040014A1 (ja) * | 2005-10-04 | 2007-04-12 |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 Ltd. | 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
SG173141A1 (en) | 2009-05-22 | 2011-08-29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SG174153A1 (en) * | 2009-08-11 | 2011-10-28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KR101338630B1 (ko) | 2009-08-11 | 2013-12-06 | 제이엑스 닛코 닛세키 킨조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탄탈륨 스퍼터링 타깃 |
SG186765A1 (en) | 2010-08-09 | 2013-02-28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EP2604719B1 (en) | 2010-08-09 | 2020-11-11 | 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oration | Tantalum spattering target |
KR20160108570A (ko) | 2011-11-30 | 2016-09-19 | 제이엑스금속주식회사 | 탄탈 스퍼터링 타깃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2010
- 2010-08-04 SG SG2011061181A patent/SG174153A1/en unknown
- 2010-08-04 SG SG2012070959A patent/SG184778A1/en unknown
- 2010-08-04 JP JP2011500002A patent/JP4913261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8-04 SG SG2012071304A patent/SG184780A1/en unknown
- 2010-08-04 WO PCT/JP2010/063194 patent/WO20110189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8-04 KR KR1020117020665A patent/KR10133875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8-04 CN CN201080025414.XA patent/CN102575336B/zh active Active
- 2010-08-04 US US13/265,566 patent/US98455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8-04 EP EP10808154.8A patent/EP246596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8-11 TW TW102110018A patent/TWI426148B/zh active
- 2010-08-11 TW TW099126718A patent/TWI419986B/zh active
- 2010-08-11 TW TW102110017A patent/TWI426147B/zh active
-
2011
- 2011-02-14 JP JP2011028173A patent/JP49207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2-14 JP JP2011028174A patent/JP4920790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9-01 IL IL214915A patent/IL214915A/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137240A (ja) | 2011-07-14 |
US9845528B2 (en) | 2017-12-19 |
SG184780A1 (en) | 2012-10-30 |
CN102575336A (zh) | 2012-07-11 |
TWI426147B (zh) | 2014-02-11 |
KR20120027113A (ko) | 2012-03-21 |
JPWO2011018971A1 (ja) | 2013-01-17 |
JP4920789B2 (ja) | 2012-04-18 |
IL214915A0 (en) | 2011-12-01 |
TW201107514A (en) | 2011-03-01 |
CN102575336B (zh) | 2014-03-26 |
JP4920790B2 (ja) | 2012-04-18 |
EP2465968A1 (en) | 2012-06-20 |
IL214915A (en) | 2016-05-31 |
SG184778A1 (en) | 2012-10-30 |
JP2011137239A (ja) | 2011-07-14 |
US20120031756A1 (en) | 2012-02-09 |
TWI426148B (zh) | 2014-02-11 |
JP4913261B2 (ja) | 2012-04-11 |
SG174153A1 (en) | 2011-10-28 |
WO2011018971A1 (ja) | 2011-02-17 |
EP2465968A4 (en) | 2014-04-30 |
TW201329268A (zh) | 2013-07-16 |
KR101338758B1 (ko) | 2013-12-06 |
TWI419986B (zh) | 2013-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6148B (zh)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
TWI443216B (zh)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
TWI413703B (zh)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
TWI500778B (zh)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
TWI503420B (zh) | Tantalum sputtering target | |
JP5969138B2 (ja) | タンタル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 | |
WO2017164301A1 (ja) | Ti-Ta合金スパッタリングターゲ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