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8813A - 射出成型機 - Google Patents

射出成型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18813A
TW201318813A TW101130417A TW101130417A TW201318813A TW 201318813 A TW201318813 A TW 201318813A TW 101130417 A TW101130417 A TW 101130417A TW 101130417 A TW101130417 A TW 101130417A TW 201318813 A TW201318813 A TW 2013188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s
mold
injection molding
mold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0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7852B (zh
Inventor
Koki Yamashita
Takaaki Morie
Hiroyuki Mizuno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1318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8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8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2045/645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means
    • B29C2045/647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means using magnetostri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效地利用複數個線圈提高電磁鐵的響應性之射出成型機。本發明之射出成型機具備:第1固定構件,其安裝有定模;第2固定構件,其配設為與第1固定構件對置;第1可動構件,其安裝有動模;及第2可動構件,其與第1可動構件連結並與第1可動構件一同移動,第2固定構件與第2可動構件構成以基於電磁鐵之吸附力產生合模力之合模力產生機構,構成合模力產生機構之第2固定構件及第2可動構件的一方,具有配置有複數個形成電磁鐵之線圈之線圈槽,複數個線圈在線圈槽的深度方向上層疊配置。

Description

射出成型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具備驅動合模動作之電磁鐵之射出成型機。
以往,在射出成型機中,從射出裝置的射出噴嘴射出樹脂,並填充於定模與動模之間的型腔空間,並且使其固化,從而得到成型品。並且,為了相對於定模移動動模來進行閉模、合模及開模而配設合模裝置。
該合模裝置有藉由向液壓缸供給油來驅動之液壓式合模裝置,及藉由電動機驅動之電動式合模裝置,該電動式合模裝置由於可控制性較高,不會污染周邊,且能量效率較高,因此被廣泛利用。此時,藉由驅動電動機使滾珠螺桿旋轉來產生推力,藉由肘節機構放大該推力,產生較大的合模力。
但是,在這種結構的電動式合模裝置中,由於使用肘節機構,因此在該肘節機構的特性上很難變更合模力,響應性及穩定性較差,無法在成型中控制合模力。因此,提供了能夠將藉由滾珠螺桿產生之推力直接使用作為合模力之合模裝置。此時,由於電動機的轉矩和合模力成比例,因此能夠在成型中控制合模力。
然而,在習知之合模裝置中,滾珠螺桿的耐荷重性較 低,不止無法產生較大的合模力,而且合模力會因產生於電動機之轉矩脈動而變動。並且,為了產生合模力,需要經常向電動機供給電流,電動機的耗電量及發熱能變多,因此需要將電動機的額定輸出加大其相應量,導致合模裝置的成本變高。
因此,考慮到了針對模開閉動作使用直線馬達,而針對合模動作利用電磁鐵的吸附力之合模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05/090052號小冊子
然而,當為使用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利用電磁鐵的吸附力之合模裝置之結構時,若使用單一線圈,則存在電磁鐵驅動時之響應性不好之問題點。
在此,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有效地利用複數個線圈提高電磁鐵的響應性之射出成型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依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射出成型機,其特徵為,具備:第1固定構件,其安裝有定模; 第2固定構件,其配設為與前述第1固定構件對置;第1可動構件,其安裝有動模;及第2可動構件,其與前述第1可動構件連結並與前述第1可動構件一同移動,前述第2固定構件與前述第2可動構件構成以基於電磁鐵之吸附力產生合模力之合模力產生機構,構成前述合模力產生機構之前述第2固定構件及前述第2可動構件的一方,具有配置有複數個形成前述電磁鐵的線圈之線圈槽,前述複數個線圈在前述線圈槽的深度方向上層疊配置。
依本發明,可得到一種能夠有效地利用複數個線圈,提高電磁鐵的響應性之射出成型機。
以下,參閱附圖對用於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形態進行說明。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關於合模裝置,將進行閉模時的可動壓板的移動方向設為前方,將進行開模時的可動壓板的移動方向設為後方,關於射出裝置,將進行射出時螺桿的移動方向設為前方,將進行計量時螺桿的移動方向設為後方來進行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射出成型機中的合模裝置閉模時的狀態之圖,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 態的射出成型機中的合模裝置開模時的狀態之圖。另外,在第1圖及第2圖中,畫有陰影線之構件表示主要截面。
圖中,10為合模裝置,Fr為射出成型機的框架(支架),Gd為相對於該框架Fr活動之導引件,11為載置於未圖示之導引件上或框架Fr上之固定壓板,與該固定壓板11隔著預定間隔且與固定壓板11對置而配設後壓板13,固定壓板11與後壓板13之間架設4根繫桿14(圖中僅示出4根繫桿14中的2根)。另外,後壓板13相對於框架Fr固定。
在繫桿14的前端部(圖中為右端部)形成螺絲部(未圖示),將螺母n1螺合緊固於該螺絲部,藉此繫桿14的前端部固定於固定壓板11。繫桿14的後端部固定於後壓板13。
並且,沿繫桿14與固定壓板11對置,且向模開閉方向進退自如地配設可動壓板12。為此,可動壓板12固定於導引件Gd上,在可動壓板12中與繫桿14對應之部位,形成用於使繫桿14貫穿之未圖示之導孔。另外,亦可形成缺口部來代替導孔。另外,導引件Gd上還固定有後述的吸附板22。
並且,在固定壓板11上固定定模15,在可動壓板12上固定動模16,隨著可動壓板12的進退,定模15和動模16相接觸分離,進行閉模、合模及開模。另外,隨著進行合模,在定模15與動模16之間形成未圖示之型腔空間,從射出裝置17的射出噴嘴18射出之未圖示之樹脂填充於 型腔空間。另外,由定模15及動模16構成模具裝置19。
吸附板22與可動壓板12平行地固定於導引件Gd上。藉此,吸附板22在比後壓板13更靠後方進退自如。吸附板22可由磁性材料形成。例如,吸附板22可包括藉由層疊利用強磁性體構成之薄板來形成之電磁層疊鋼板。或者,吸附板22亦可由鑄件形成。
直線馬達28為了使可動壓板12進退,而設置於導引件Gd上。直線馬達28具備定子29及可動件31,定子29形成為在框架Fr上與導引件Gd平行,且與可動壓板12的移動範圍對應,可動件31形成為在可動壓板12的下端與定子29對置且遍及預定範圍。
可動件31具備芯34及線圈35。並且,芯34具備朝向定子29突出且以預定間距形成之複數個磁極齒33,線圈35捲裝於各磁極齒33上。另外,磁極齒33形成為在相對於可動壓板12的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平行。並且,定子29具備未圖示之芯及在該芯上延伸而形成之未圖示之永久磁鐵。藉由使N極及S極的各磁極交替受磁來形成該永久磁鐵。若藉由向線圈35供給預定電流來驅動直線馬達28,則可動件31被進退,隨此,可動壓板12藉由導引件Gd進退,能夠進行閉模及開模。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將永久磁鐵配設於定子29上,並將線圈35配設於可動件31上,但亦能夠將線圈配設於定子上,並將永久磁鐵配設於可動件上。此時,線圈不會隨著直線馬達28的驅動而移動,因此能夠簡單地進行 用於向線圈供給電力之配線。
另外,不限於在導引件Gd上固定可動壓板12和吸附板22之結構,亦可設為將直線馬達28的可動件31設置於可動壓板12或吸附板22上之結構。並且,作為模開閉機構不限於直線馬達28,亦可為液壓式或電動式等。
若可動壓板12前進而動模16與定模15相抵接,則進行閉模,接著,進行合模。為了進行合模,在後壓板13與吸附板22之間,配設電磁鐵單元37。並且,進退自如地配設貫穿後壓板13及吸附板22而延伸,且連結可動壓板12和吸附板22之中心桿39。該中心桿39在閉模時及開模時,與可動壓板12的進退聯動而使吸附板22進退,而在合模時將由電磁鐵單元37產生之吸附力傳遞至可動壓板12。
另外,由固定壓板11、可動壓板12、後壓板13、吸附板22、直線馬達28、電磁鐵單元37及中心桿39等構成合模裝置10。
電磁鐵單元37係利用形成於後壓板13側之電磁鐵49及形成於吸附板22側之吸附部51所構成。並且,在後壓板13的後端面的預定部份、本實施形態中為在中心桿39周圍形成線圈槽45。並且,在線圈槽45內,繞芯46捲裝線圈48。另外,後壓板13可由鑄件的一體結構構成,或者,亦可包括藉由層疊利用強磁性體構成之薄板來形成之電磁層疊鋼板。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可與後壓板13分開形成電磁 鐵49,並與吸附板22分開形成吸附部51,亦可將電磁鐵作為後壓板13的一部份形成,並將吸附部作為吸附板22的一部份形成。並且,亦可相反配置電磁鐵和吸附部。例如,可在吸附板22側設置電磁鐵49,在後壓板13側設置吸附部。
在電磁鐵單元37中,若向線圈48供給電流,則電磁鐵49被驅動而對吸附部51進行吸附,能夠產生合模力。
中心桿39配設成在後端部與吸附板22連結,而在前端部與可動壓板12連結。因此,中心桿39在閉模時與可動壓板12一同前進,並使吸附板22前進,而在開模時與可動壓板12一同後退,並使吸附板22後退。為此,在後壓板13的中央部份形成用於使中心桿39貫穿之孔41,面對孔41的前端部的開口,配設滑動自如地支撐中心桿39之襯套等軸承構件Br1。
由控制部60控制合模裝置10的直線馬達28及電磁鐵49的驅動。控制部60具備CPU及記憶體等,還具備用於依據由CPU運算出之結果向直線馬達28的線圈35或電磁鐵49的線圈48供給電流之電路。控制部60上還連接荷重檢測器55。荷重檢測器55設置於合模裝置10中至少1根繫桿14的預定位置(固定壓板11與後壓板13之間之預定位置),檢測施加於該繫桿14之荷重。圖中示出有荷重檢測器55設置於上下2根繫桿14上之例子。荷重檢測器55例如由檢測繫桿14的伸長量之感測器構成。由荷重檢測器55檢測出之荷重送至控制部60。另外,為方 便起見在第2圖中省略了控制部60。
接著,對合模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
由控制部60的模開閉處理部61控制閉模製程。在第2圖的狀態(開模時的狀態)下,模開閉處理部61向線圈35供給電流。接著,直線馬達28被驅動,可動壓板12前進,如第1圖所示,動模16與定模15相抵接。此時,在後壓板13與吸附板22之間,亦即在電磁鐵49與吸附部51之間形成間隙δ。另外,與合模力相比,閉模所需之力十分小。
接著,控制部60的合模處理部62控制合模製程。合模處理部62向線圈48供給電流,藉由電磁鐵49的吸附力對吸附部51進行吸附。隨此,合模力經由吸附板22及中心桿39傳遞至可動壓板12,從而進行合模。開始合模時等合模力發生變化時,合模處理部62進行控制,以便將為了產生應依據該變化得到之成為目標之合模力,亦即在穩定狀態下作為目標之合模力而所需之穩定電流值供給至線圈48。
另外,合模力由荷重檢測器55檢測。檢測出之合模力送至控制部60,在控制部60中,為了使合模力成為設定值而調整供給至線圈48之電流,並進行反饋控制。在此期間,在射出裝置17中熔融之樹脂從射出噴嘴18射出,並填充於模具裝置19的型腔空間。
若型腔空間內的樹脂冷卻並固化,則模開閉處理部61控制開模製程。在第1圖的狀態下,合模處理部62停止 向線圈48供給電流。隨此,直線馬達28被驅動而可動壓板12後退,如第2圖所示,動模16置於後退限位位置,進行開模。
在此,參閱第3圖以後的部份,對本發明的特徵性結構進行說明。
第3圖表示基於實施例1之多極結構,係從吸附板22側朝向合模方向觀察配置有線圈48之後壓板13之平面圖。第4圖係沿第3圖的線A-A之截面圖。
如第4圖所示,線圈48層疊複數個配置於線圈槽45內。另外,層疊方向與線圈槽45的深度方向Y對應。第4圖所示之例子中,設置有4個線圈48a、48b、48c、48d。第1組線圈48a、48b層疊配置於內周側的線圈槽45內,第2組線圈48c、48d層疊配置於外周側的線圈槽45內。藉此,形成複數個極的電磁鐵49。
另外,圖示的例子中,形成內周側與外周側的2個線圈槽45,各個線圈槽45以圍繞作為芯46的一部份之中央部46a之態樣形成為矩形。在內周側與外周側的2個線圈槽45之間,形成作為芯46的一部份之中間芯部46b。另外,中央部46a、外周部47a及中間芯部46b的表面(吸附板22側表面)在同一平面內延伸即可,而劃分間隙面。線圈槽45具有從該間隙面僅偏移其相應深度之底面。
第5圖表示用於驅動基於實施例1之電磁鐵單元37的電路圖的一例。第5圖表示4個線圈48a、48b、48c、48d相對於1個電源並聯連接之例子。此時,內周側的線 圈48a、48b各自與外周側的線圈48c、48d的各個串聯連接為較佳。線圈槽45內的底側的線圈48b、48d各自與線圈槽45內的開口側的線圈48a、48c的各個串聯連接為更佳。圖示的例子中,處於內周側且線圈槽45內的開口側的線圈48a,與處於外周側且線圈槽45內的底側的線圈48d串聯連接,處於內周側且線圈槽45內的底側的線圈48b,與處於外周側且線圈槽45內的開口側的線圈48c串聯連接。並且,線圈48a及線圈48d、與線圈48b及線圈48c相對於1個電源並聯連接。
這樣藉由相對於電源並聯連接複數個線圈48a、48b、48c、48d而不係串聯連接,能夠加大施加於線圈48a、48b、48c、48d之電壓,並能夠提高電磁鐵單元37的響應性。另外,依據相同的觀點,亦可相對於各個線圈48a、48b、48c、48d設置電源。另外,亦可相對於線圈48a及線圈48d的組與線圈48b及線圈48c的組,分別設置電源。
在此,線圈48a、48b、48c、48d各自的線圈電阻(線圈的電阻成份)取決於線圈48a、48b、48c、48d各自的全長。因此,匝數相同時,內周側的線圈48a、48b彼此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線圈電阻,外周側的線圈48c、48d彼此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線圈電阻,外周側的線圈48c、48d的線圈電阻變得比內周側的線圈48a、48b的線圈電阻更大。因此,藉由以如第5圖所示之態樣連接線圈48a、48b、48c、48d之間,作為線圈48a及線圈48d的整體之線圈電阻成為與作為線圈48b及線圈48c的整體之線圈電阻大 致相同。藉此,即使當並聯連接線圈48a、48b、48c、48d時,亦能夠緩和由起因於熱能之線圈電阻變化所引起之不平衡。並且,線圈48a、48b、48c、48d各自的電感取決於其在線圈槽45內的位置(深度)或線圈包圍之面積。因此,藉由以第5圖所示之態樣連接線圈48a、48b、48c、48d之間,能夠緩和線圈48a及線圈48d、線圈48b及線圈48c之間的電感的不平衡。
另外,第3圖至第5圖所示之例子中,由4個線圈48a、48b、48c、48d形成2極(2相),但是極數可為任意數量。
第6圖係表示基於其他實施例(實施例2)之多極結構之圖,係從吸附板22側朝向合模方向觀察配置有線圈48之後壓板13之平面圖。第7圖係沿第6圖的線B-B之截面圖。
本實施例2中,後壓板13上設置有電磁鐵以便形成4極。具體而言,在形成中心桿39通過之孔41之中央部47b與外周部47c之間,設置4個芯46e-46h。線圈槽45以圍繞各芯46e-46h之態樣形成。於各芯46e-46h周圍捲繞線圈48e-48h。另外,由於第6圖為簡易圖,因此以線圈48e-48h相互接觸之態樣圖示,但是線圈48e-48h亦可彼此隔開配置。
在本實施例2中,亦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線圈層疊複數個配置於線圈槽45內。具體而言,如第7圖所示,線圈48h包括2個線圈48h1、48h2,2個線圈48h1、48h2 層疊配置於線圈槽45內。同樣,線圈48f包括2個線圈48f1、48f2,2個線圈48f1、48f2層疊配置於線圈槽45內。另外,第7圖中,僅圖示了線圈48h與線圈48f的組,但關於其他組的線圈48e、48g亦可為相同。
第8圖表示用於驅動基於實施例2之電磁鐵單元37之電路圖的一例。第8圖中,與第7圖對應,僅圖示了線圈48h與線圈48f的組,但關於其他組的線圈48e、48g亦可為相同。
第8圖表示4個線圈48h1、48h2、48f1、48f2相對於1個電源並聯連接之例子。此時,線圈槽45內的底側的線圈48h2、48f2各自與線圈槽45內的開口側的線圈48f1、48h1各自串聯連接為較佳。並且,線圈48h2及線圈48f1與線圈48h1及線圈48f2相對於1個電源並聯連接。
這樣藉由相對於電源並聯連接複數個線圈48h1、48h2、48f1、48f2,而並非串聯連接,能夠加大施加於線圈48h1、48h2、48f1、48f2之電壓,並且能夠提高電磁鐵單元37的響應性。另外,依據相同的觀點,亦可相對於各個線圈48h1、48h2、48f1、48f2設置電源。另外,亦可相對於線圈48h2及線圈48f1的組與線圈48h1及線圈48f2的組,分別設置電源。
另外,藉由以如第8圖所示之態樣連接線圈48h1、48h2、48f1、48f2之間,作為線圈48h2及線圈48f1的整體之線圈電阻及電感成為與作為線圈48h1及線圈48f2的整體之線圈電阻及電感大致相同。藉此,即使並聯連接線圈 48h1、48h2、48f1、48f2時,亦能夠防止電感之不平衡,並且能夠緩和由基於熱能之線圈電阻變化所引起之不平衡。
第9圖係表示基於其他實施例(實施例3)之單極結構之圖,係從吸附板22側朝向合模方向觀察配置有線圈48之後壓板13之平面圖。第10圖係沿第9圖的線C-C之截面圖。
本實施例3中,線圈槽45在中央芯46g周圍形成為矩形形狀。在本實施例3中亦與上述之實施例1相同地,線圈層疊複數個配置於線圈槽45內。具體而言,如第9圖所示,線圈48g包括4個線圈48g1、48g2、48g3、48g4,4個線圈48g1、48g2、48g3、48g4層疊配置於線圈槽45內。
第11圖表示用於驅動基於實施例3之電磁鐵單元37之電路圖的一例。
第11圖表示4個線圈48g1、48g2、48g3、48g4相對於1個電源並聯連接之例子。此時,線圈槽45內的底側之線圈48g1與線圈槽45內的開口側的線圈48g4串聯連接,從線圈槽45內的底側起第2個線圈48g2,與從線圈槽45內的開口側起第2個線圈48g3串聯連接為較佳。並且,線圈48g1及線圈48g4、與線圈48g2及線圈48g3相對於一個電源並聯連接。
這樣藉由相對於電源並聯連接複數個線圈48g1、48g2、48g3、48g4而不係串聯連接,能夠加大施加於線圈48g1、48g2、48g3、48g4之電壓,並且能夠提高電磁鐵單元37 的響應性。另外,依據相同的觀點,亦可相對於各個線圈48g1、48g2、48g3、48g4設置電源。另外,亦可相對於線圈48g1及線圈48g4的組與線圈48g2及線圈48g3的組,分別設置電源。
另外,藉由以如第11圖所示之態樣連接線圈48g1、48g2、48g3、48g4之間,作為線圈48g1及線圈48g4的整體之線圈電阻及電感成為與作為線圈48g2及線圈48g3的整體的線圈電阻及電感大致相同。藉此,即使並聯連接線圈48g1、48g2、48g3、48g4時,亦能夠防止電感的不平衡,並且能夠緩和由基於熱能之線圈電阻變化所引起之不平衡。
另外,第9圖乃至第11圖中所示之例子中,4個線圈48g1、48g2、48g3、48g4層疊配置於線圈槽45內,但為6個或8個狀況時,更多的線圈亦可層疊配置於線圈槽45內。
接著,對可應用於上述各實施例之線圈冷卻機構進行說明。
第12圖係表示線圈冷卻機構的例子之圖。其中,如第12圖所示,作為一例,設層疊2個線圈48之機構。線圈冷卻機構90配置於線圈槽45內。藉此,能夠有效地冷卻如上述層疊於線圈槽45內之複數個線圈48。線圈冷卻機構90例如可為流通冷卻液體之管,或冷卻液體的通路形成於內部之板。冷卻液體可為水或油等。
更具體而言,第12(A)圖所示之例子中,線圈冷卻機 構90在線圈槽45的深度方向上配置於複數個線圈之間。第12(A)圖所示之例子中,配置於2個線圈48之間。另外,3個以上的線圈層疊時,可在各層之間設置線圈冷卻機構90,也可在特定的層之間設置線圈冷卻機構90。
第12(B)圖所示之例子中,線圈冷卻機構90配置成覆蓋線圈槽45的開口側的最上層的線圈48。另外,第12(B)圖所示之例子能夠與第12(A)圖所示之例子進行組合。即,可在線圈槽45的深度方向上將線圈冷卻機構90設置於複數個線圈48之間,並且將線圈冷卻機構90設置成覆蓋線圈槽45的開口側的最上層的線圈48。
另外,上述實施例中,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1固定構件”對應固定壓板11,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1可動構件”對應可動壓板12。另外,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2固定構件”對應後壓板13,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第2可動構件”對應吸附板22。
以上,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內,能夠對上述實施例加以各種變形及替換。
例如,如上述,亦可在吸附板22側設置電磁鐵49,在後壓板13側設置吸附部。這樣在吸附板22側設置電磁鐵49時,只要在吸附板22側實現與上述相同的線圈層疊結構即可。
另外,上述中,例示了特定結構的合模裝置10,但只要合模裝置10係利用電磁鐵進行合模者,則可為任意結 構。
Br1‧‧‧軸承構件
Fr‧‧‧框架
Gd‧‧‧導引件
10‧‧‧合模裝置
11‧‧‧固定壓板
12‧‧‧可動壓板
13‧‧‧後壓板
14‧‧‧繫桿
15‧‧‧定模
16‧‧‧動模
17‧‧‧射出裝置
18‧‧‧射出噴嘴
19‧‧‧模具裝置
22‧‧‧吸附板
28‧‧‧直線馬達
29‧‧‧定子
31‧‧‧可動件
33‧‧‧磁極齒
34‧‧‧芯
35‧‧‧線圈
37‧‧‧電磁鐵單元
39‧‧‧中心桿
41‧‧‧孔
45‧‧‧線圈槽
46、芯46e-46h、46g‧‧‧芯
46a‧‧‧中央部
46b‧‧‧中間芯部
47a、47c‧‧‧外周部
47b‧‧‧中央部
48(48a-48h)‧‧‧線圈
49‧‧‧電磁鐵
51‧‧‧吸附部
55‧‧‧荷重檢測器
60‧‧‧控制部
61‧‧‧模開閉處理部
62‧‧‧合模處理部
90‧‧‧線圈冷卻機構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射出成型機中的合模裝置閉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2圖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射出成型機中的合模裝置開模時的狀態之圖。
第3圖係表示基於實施例1之多極結構之圖,係從吸附板22側朝向合模方向觀察配置有線圈48之後壓板13之平面圖。
第4圖係沿第3圖的線A-A之截面圖。
第5圖表示用於驅動基於實施例1之電磁鐵單元37之電路圖的一例。
第6圖係表示基於其他實施例(實施例2)之多極結構之圖,係從吸附板22側朝向合模方向觀察配置有線圈48之後壓板13之平面圖。
第7圖係沿第6圖的線B-B之截面圖。
第8圖表示用於驅動基於實施例2之電磁鐵單元37之電路圖的一例。
第9圖係表示基於其他實施例(實施例3)之單極結構之圖,係從吸附板22側朝向合模方向觀察配置有線圈48之後壓板13之平面圖。
第10圖係沿第9圖的線C-C之截面圖。
第11圖表示用於驅動基於實施例3之電磁鐵單元37 之電路圖的一例。
第12圖係表示線圈冷卻機構的例子之圖。
13‧‧‧後壓板
45‧‧‧線圈槽
46a‧‧‧中央部
46b‧‧‧中間芯部
47a‧‧‧外周部
48a、48b、48c、48d‧‧‧線圈
Y‧‧‧線圈槽的深度方向

Claims (7)

  1. 一種射出成型機,其特徵具備:第1固定構件,其安裝有定模;第2固定構件,其配設為與前述第1固定構件對置;第1可動構件,其安裝有動模;及第2可動構件,其與前述第1可動構件連結並與前述第1可動構件一同移動,前述第2固定構件與前述第2可動構件構成以基於電磁鐵之吸附力產生合模力之合模力產生機構,構成前述合模力產生機構之前述第2固定構件及前述第2可動構件之一方,具有配置有複數個形成前述電磁鐵之線圈之線圈槽,前述複數個線圈在前述線圈槽的深度方向上層疊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層疊之複數個線圈相對於電源並聯連接,或者分別連接於複數個電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電磁鐵至少具有2極,有關一極之線圈與有關其他極之線圈,在前述線圈槽的深度方向上層疊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層疊之複數個線圈相對於電源並聯連接,成為並聯關係之線圈彼此構成為具有相互大致相同之 線圈電阻及電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線圈槽內設置冷卻前述線圈之線圈冷卻機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線圈冷卻機構在前述線圈槽的深度方向上配置於前述複數個線圈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射出成型機,其中,前述線圈冷卻機構配置成覆蓋前述線圈槽的開口側的最上層的線圈。
TW101130417A 2011-10-12 2012-08-22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TWI607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5013A JP5752556B2 (ja) 2011-10-12 2011-10-12 射出成形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8813A true TW201318813A (zh) 2013-05-16
TWI607852B TWI607852B (zh) 2017-12-11

Family

ID=48055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0417A TWI607852B (zh) 2011-10-12 2012-08-22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52556B2 (zh)
KR (1) KR101407110B1 (zh)
CN (1) CN103042663B (zh)
TW (1) TWI6078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96137B1 (ko) * 2016-10-26 2023-02-06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사출성형기의 하프 너트 체결 장치
CN114889045A (zh) * 2022-04-29 2022-08-12 李帅 一种齿轮件的注塑模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7312A (en) * 1971-06-28 1975-06-03 Eugene G Seary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JPS5719947A (en) * 1980-07-09 1982-02-02 Hitachi Ltd Electromagnetic coil
TW205018B (zh) * 1990-11-30 1993-05-01 Toshiba Machine Co Ltd
JPH05220798A (ja) * 1992-02-17 1993-08-31 Toshiba Mach Co Ltd 射出成形機の型締装置
JP3469068B2 (ja) * 1997-11-18 2003-11-25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型締装置
WO2005090052A1 (ja) * 2004-03-19 2005-09-29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型締装置及び型厚調整方法
FR2902361B1 (fr) * 2006-06-16 2008-08-08 Staubli Faverges Sca Dispositif de bridage magnetique, machine de moulage par injection equipee d'un tel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dispositif
JP5290510B2 (ja) 2006-11-07 2013-09-1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型締装置
JP2008135489A (ja) * 2006-11-28 2008-06-12 Selco Co Ltd 薄型長方形パイプで構成された薄型冷却ユニットを有する電磁コイル。
CN201136250Y (zh) * 2007-07-18 2008-10-22 周仲骅 可叠加型短磁路磁力开闭器
JP4965372B2 (ja) 2007-07-27 2012-07-0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型締装置
JP5179109B2 (ja) * 2007-07-30 2013-04-1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型締装置
JP5670782B2 (ja) 2011-03-07 2015-02-1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型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7852B (zh) 2017-12-11
CN103042663A (zh) 2013-04-17
KR20130039686A (ko) 2013-04-22
KR101407110B1 (ko) 2014-06-13
JP2013082178A (ja) 2013-05-09
CN103042663B (zh) 2015-05-27
JP5752556B2 (ja)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7053B2 (ja) 射出成形機
TWI513570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TWI607852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4790566B2 (ja) 型締装置
TWI516356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and drive device
TWI501858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5749127B2 (ja) 射出成形機
TWI511857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TWI533996B (zh)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JP2008093986A (ja) 型締装置
JP5694107B2 (ja) 射出成形機
JP5764020B2 (ja) 射出成形機
JP5752555B2 (ja) 射出成形機
JP5710293B2 (ja) 成形機
JP5694106B2 (ja) 射出成形機
KR20130111270A (ko) 사출성형기
JP2008194850A (ja) 型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