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7917A - 具支撐肋之導光板與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具支撐肋之導光板與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07917A TW201307917A TW100129022A TW100129022A TW201307917A TW 201307917 A TW201307917 A TW 201307917A TW 100129022 A TW100129022 A TW 100129022A TW 100129022 A TW100129022 A TW 100129022A TW 201307917 A TW201307917 A TW 20130791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guide plate
- light guide
- support rib
- transmiss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導光板,供一背光模組使用,包含出光區域以及遮光區域。遮光區域位於出光區域之一側且至少部分突出至越過出光區域之平面。其中,出光區域由導光板之本體所構成。本體具有出光面及第一端,且於第一端具有第一厚度。遮光區域由導光板之支撐肋之至少部分所構成。支撐肋位於本體之第一端、沿第一端延伸並至少部分突出至越過出光面。其中,支撐肋係至少部分由非透光體形成,並具有自第一端向內之遮蔽寬度。遮蔽寬度不小於第一厚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導光板設計;具體而言,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支撐肋之導光板。
液晶顯示裝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廣泛應用在電腦、電視、以及行動電話等各種電子產品上。其中,導光板應用於液晶顯示器之背光模組,並且是顯示裝置中影響光之使用效率的重要元件;導光板可導引光線方向、提高光輝度,以及控制亮度均勻。另一方面,顯示裝置亦隨著顯示裝置產業技術的進步及生活需求而有輕薄化、輕量化之趨勢。因此,配合顯示裝置外觀的演進,內部元件則追求以其有限之體積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發揮相等、甚至更佳的效果。
設置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邊框內的導光板由於其非入光側的邊緣會有非微結構所調控的折射,或者由於反射片反射的緣故,因此會產生邊框反射光,而造成顯示裝置邊緣之亮線或漏光。傳統的顯示模組1a邊框所採用的背光模組會以膠框3a之結構特徵或遮光膠帶來遮蔽邊框折射光L,如圖1A所示。然而,當顯示模組1b採用窄邊框之設計時,如圖1B所示,卻使得背光模組之導光板12b邊緣離螢幕顯示區22之距離C更近,而無法避免邊框折射光L所造成的亮線或漏光。另一方面,當省略膠框之使用,而採用圖1C中之導光板框體3c用於支撐顯示面板時,光線則易聚集於導光板框體3c之支撐結構30c中,因此造成亮線及漏光。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光板,可避免邊框折射光所造成的亮線或漏光。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光板,能取代傳統膠框之使用,並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光板,能省去傳統膠框之使用,因應顯示模組窄邊框設計之需求。
本發明供背光模組使用之導光板包含出光區域及遮光區域。出光區域通常包含一平面,遮光區域則位於出光區域之一側且至少部分高出出光面或突出於出光區域之平面上。該平面並且通常為出光區域之出光面。其中,出光區域由導光板之本體所構成。本體具有出光面及第一端。第一端位於出光面之一側,且本體於第一端具有第一厚度。遮光區域則由導光板之支撐肋之至少部分所構成。支撐肋位於本體之第一端、沿著第一端延伸並至少部分高出出光面或突出於出光面上,且具有與出光面平行之頂面用以支撐顯示面板。
支撐肋係至少部分由非透光體形成;其中包含非透光體係形成於支撐肋之表面。非透光體之光穿透性小於本體之光穿透性,並且可吸收、反射、或者部份吸收及部份反射在可見光波長範圍之入射光,但入射光不能穿透該非透光體。非透光體可具有不同之顏色,例如為黑色、深灰色、淺灰色、以及白色,且顏色越深,吸光效果較強;顏色越淺,反射效果較強。因此,當支撐肋之非透光體為黑色時,出光面邊緣之出光量又較支撐肋為其他顏色時少。
支撐肋可具有不同之幾何形狀,且同時全部與本體之出光面相連接,並形成界面。界面於垂直第一端之延伸方向上的方向上具有連接寬度。連接寬度即為此支撐肋之遮蔽寬度,遮蔽寬度且不小於第一厚度。支撐肋並且具有頂面高出本體之出光面;此外,除了頂面外,支撐肋可具有自頂面向第一端傾斜之斜面。支撐肋並可在出光面以外與本體之其他部分相連。此時,支撐肋於出光面上的投影範圍與第一端之最遠距離為該支撐肋之遮蔽寬度,且遮蔽寬度不小於第一端之第一厚度。
一種顯示模組,包含使用本發明之導光板、顯示面板、外框、以及黏性體(例如:膠體或膠帶)。顯示面板具有顯示面以及相對之底面,底面朝向導光板之出光面。顯示面板並由支撐肋所支撐而設置於導光板上,並透過黏性體固定於支撐肋上。其中,顯示面包含可視區域及第一邊界區域,第一邊界區域位於可視區域外側、沿導光板之第一端延伸,並與可視區域間形成交界。交界與導光板底面於第一端之邊緣共面形成之平面,穿過支撐肋或者支撐肋上之非透光體部分。外框包圍導光板本體之第一端與顯示面之側邊,且膠體將顯示面板、外框及導光板結合一起。
如圖2A所示,本發明供背光模組使用之導光板100包含出光區域A及遮光區域B。如圖2B-2C所示,出光區域A通常包含一平面,遮光區域B則位於出光區域A之一側,且至少部分高出出光區域A之平面或突出於出光區域A之平面上。於本實施例中,出光區域A之平面通常為出光區域A之出光面。具體而言,如圖2A與2B所示,出光區域A由導光板100之本體110所構成。本體110具有出光面116及第一端1101,並且具有高透光率。其中,第一端1101位於出光面116之一側,例如位於出光面116不與光源相鄰之一側(即非入光側),且本體110於第一端1101具有第一厚度T。一般來說,光源600係設置於導光板100之至少一側,此時,該側以外之側邊(通常為三個側邊)為導光板100之第一端1101;在其他實施例中,導光板100之兩相對側設置有側光源,則另外兩側邊為相對之第一端。
遮光區域B則由導光板100上形成之支撐肋120之至少一部分所構成,且遮光區域B之形態/造型可影響出光區域A之出光量或其出光面116之出光範圍。支撐肋120位於本體110之第一端1101,沿著第一端1101延伸並至少部分高出或突出於出光面116上,且較佳具有與出光面116平行之頂面1201以支撐例如顯示面板。在光源設置於導光板100之一側的實施例中,支撐肋120係分佈於未設置光源的另外三側,因而形成如圖2A所示之ㄇ字型。支撐肋120係至少部分由非透光體形成。非透光體之光穿透性小於本體110之光穿透性,並且可吸收、反射、或者部份吸收及部份反射在可見光波長(波長約380 nm-780nm)範圍之入射光,且入射光較佳不能穿透該非透光體;換言之,非透光體提供遮光效果。
支撐肋120a可全部由非透光體形成。如圖2B所示,支撐肋120a與本體110之第一端1011連接,並且具有頂面1201高出本體110之出光面116或突出於出光面116上。頂面1201與出光面116之間的距離較佳大於等於其上設置之光學片材厚度;光學片材可包含例如擴散板、增亮膜、稜鏡片等,或者具有複合功能之整合型光學膜。與出光面116平行之頂面1201可支撐顯示面板於導光板100上方(於後說明),顯示面板與出光面116之間的空間則可設置上述之光學片材。
在不同實施例中,全部由非透光體形成之支撐肋120b亦可與本體110之出光面116連接,並形成界面1260,如圖2C所示。界面1260於垂直第一端1101之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具有連接寬度,此連接寬度即為支撐肋120b之遮蔽寬度W。遮蔽寬度W與第一厚度T之比例可影響支撐肋之非透光體所能遮蔽的邊框折射光L’,亦即非透光體可避免原先以某角度(出光面之法線與邊框折射光離開導光板之方向所夾角度)範圍離開導光板之邊框折射光。其中,在液晶顯示裝置中,邊框折射光L’以與出光面之法線相夾約42.5度之角度Θ離開導光板,因此,非透光體需至少能遮蔽以42.5度離開導光板之邊框折射光L’。據此,本發明以非透光體可遮蔽以45度離開導光板之邊框折射光L’為基準,設計遮蔽寬度W較佳不小於第一厚度T;換言之,遮光區域B之寬度不小於本體110在出光區域A之厚度。因此,如圖中所示,在遮蔽寬度W等於第一厚度T的情況下,支撐肋120b可遮蔽來自導光板100本體110邊緣的約45度的邊框折射光(因此當視線方向與通過支撐肋120b內側之出光面之法線N夾約45度角時,可不見到邊框折射光);再者,在支撐肋120b之非透光體不進入顯示面之可視區域(於後說明)在導光板100之投影區域的前提下,若遮蔽寬度W大於第一厚度T,則支撐肋120b可遮蔽來自導光板100本體110邊緣的大於45度的邊框折射光。利用支撐肋120b具有遮蔽寬度W可遮蔽邊框折射光外,也可減少光線集中於支撐肋120而形成亮線現象。
由非透光體形成之至少部分支撐肋120較佳係以雙料射出之方式形成於本體110之第一端1101;換言之,遮光區域B以雙料射出方式形成於出光區域A之一側。舉例而言,導光板100之本體110之材料主要為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支撐肋120之主要材料亦與本體110相同而為PMMA或PC。在進行雙料射出時,係以PMMA或PC射出形成本體110,並加入色母與PMMA或PC中混合再射出形成由非透光體形成之部分或全部支撐肋120。利用雙料射出製成一體形成的本體110與支撐肋120,可以減少製程步驟,也可增加後續組裝背光模組與顯示面板的方便性與精確性。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將分別製造之本體及支撐肋組裝、固定,形成本發明之導光板。除此之外,如圖2D所示,非透光體亦可僅形成於支撐肋120c曝露之表面。具體來說,可以譬如使用非透光材料塗佈支撐肋120的外表面、或者以貼膠帶之方式包覆支撐肋120的外表面而形成,亦可減少後續組裝與對位的誤差與時間。
此外,形成部分或全部支撐肋之非透光體可具有不同之顏色。換言之,遮光區域B可具有不同之顏色,並且不同之顏色影響遮光區域B吸收、或反射可見光之效果。此亦影響出光區域A之出光量或出光面之出光分佈。非透光體之顏色可為例如黑色、深灰色、淺灰色、以及白色,且不同顏色之吸光效果依序為黑色>深灰色>淺灰色>白色。因此,若比較黑色非透光體與白色非透光體,則黑色非透光體吸收較多之光量且反射較少之光量;相反地,白色非透光體吸收較少之光量但反射較多之光量。一般來說,吸光效果愈好,則遮光效果也愈好,然而實際上經導光板提供之光量也愈少。詳細來說,本體110在接近支撐肋120部分,即出光面116的邊緣部分之出光量會因支撐肋120的遮光效應而減少,尤其當支撐肋120之非透光體為黑色時,由於較多之光量被吸收,因此出光面116邊緣之出光量又較支撐肋120為其他顏色時為少。對此,本發明可進一步透過導光板微結構之設計與排列,來調整出光面邊緣之出光量。舉例而言,如圖3所示,當支撐肋120為黑色非透光體時,複數微結構161於非透光體於底面160上投影範圍邊緣之位置之分佈密度大於於底面160上投影範圍中央位置之分佈密度。其中,微結構161可以是例如網點,或者V形槽(V-cut)。反之,當支撐肋120為白色非透光體時,複數微結構161於非透光體於底面160上投影範圍邊緣之位置之分佈密度較支撐肋120為黑色非透光體時小。
支撐肋可具有不同之幾何形狀,並在背光模組或顯示模組中提供不同之功能;如前述支撐肋120b具有與遮蔽寬度W等寬的頂面1201,提供足夠的面積以膠帶將顯示面板固定於導光板100上。另外,如圖4A所示,導光板100之支撐肋120d除了頂面1201外,具有自頂面1201向第一端1101傾斜之斜面1202。因此,當導光板120d用於顯示模組中,模組邊框內側會與支撐肋120d間形成三角柱形的間隙,可供膠體填充其中以固定導光板100、顯示面板、以及外框(於後說明)。圖4B-4D所示為具不同形狀之支撐肋的導光板實施例。例如,圖4B之支撐肋120具有拱形頂面1201,圖4C之支撐肋120之剖面形狀呈梯形,且圖4B及圖4C中所示之撐肋120亦皆可模組邊框之內側形成間隙,以供膠體填充其中,可具有較佳的支撐力,同時具有拱形頂面或較大面積之頂面可增加結構強度,也可減少顯示面板與支撐肋之間形成刮痕;圖4D之支撐肋120於頂面1201上形成一凹槽,該凹槽可替代頂面1201上方之空間,於其中設置黏性體如膠體以供固定顯示面板於導光板100上。其中,無論支撐肋120為何種形狀,其遮蔽寬度W皆不小於第一厚度T。
在圖5A-5E所示之實施例中,支撐肋120e~i除了與出光面116連接以外,亦與本體110之其他部分相連。舉例來說,如圖5A所示,支撐肋120e可同時與出光面116及第一端1101連接;或者,出光面116係包含具有不同水平高度、但相互平行之表面,如圖5B-5E所示,此時支撐肋並可與連接該些表面之側表面相連。在圖5A中,支撐肋120e全部由非透光體形成,位於本體110之第一端1101並沿著第一端1101延伸。此外,非透光體形成呈倒置階梯狀之支撐肋120e,且其內凹的部分形成與本體110連接之界面1270;換言之,呈倒置階梯狀之支撐肋120e與本體110之界面形成為階梯狀,並同時與本體110之出光面116及第一端1101連接。此外,界面1270與前述之界面1260可包含以例如雙料射出方式形成支撐肋時,支撐肋與本體會相互直接接觸,並無透過外在的黏著物來固接,且通常支撐肋與本體所相接觸的界面為互補結構,舉例而言,在雙料射出時,先射出且固化本體結構,然後再將支撐肋材料射出,使得非固態狀之支撐肋材料能以互補結構而覆蓋於本體上,且能夠緊密貼合。而透過雙料射出方式形成的導光板,可以減少粘著物的使用,亦可減少組裝時間與對準定位步驟。在圖5A中,支撐肋120e於出光面116上的投影範圍P內任一位置與第一端1101之最遠距離D即為支撐肋120e之遮蔽寬度,且遮蔽寬度不小於第一端110之第一厚度T,即D不小於T。
另一方面,本體110在鄰接第一端1101的部分亦可形成為階梯狀,並與支撐肋120f~i形成階梯狀之界面,如圖5B-5D所示。其中,支撐肋可呈倒置之階梯結構,並與本體110形成階梯狀之界面,如圖5B-5D;或者,支撐肋亦可不呈階梯狀,例如圖5E之支撐肋120i。在圖5E中,然而,由於本體110於鄰接第一端1101的部分形成為階梯狀,因此支撐肋120i與本體110間亦形成有階梯狀之界面1270。此外,支撐肋120f~i於出光面116上的投影範圍P與第一端1101之最遠距離D同樣為支撐肋120f~i之遮蔽寬度,且遮蔽寬度不小於第一端110之第一厚度T,因此D不小於T。
在圖5A-5E中之實施例中,導光板除了形成有支撐肋與本體間不同之接觸界面外,非透光體之結構亦有所改變,光之反射路徑並且因接觸界面及非透光體之結構而受到影響。因此,透過導光板上支撐肋及本體之設計,可改善顯示模組之漏光,同時不降低光的利用效率。
除了全部以非透光體形成呈階梯狀之支撐肋外,圖5A-5D之實施例亦可藉由部分以非透光體形成支撐肋來實現。此時,遮蔽寬度之大小取決於支撐肋上非透光體部分的範圍。另一方面,相較於上述圖2B-2C與圖4A-4D之實施例,圖5A-5D之實施例中因非透光體部分(或支撐肋形狀)之差異所造成的不同形態的遮光區域B,可影響出光區域A提供之光;然而,支撐肋或者本體鄰接第一端的部分不限於形成為階梯狀。舉例而言,形成為楔形或弧面亦可達到調節出光區域A出光之目的。再者,圖5A-5D之實施例並可搭配上述非透光體顏色的選用、以及微結構之設計與排列,來調整出光面邊緣之出光量。
圖6A所示為包含圖2C所示之導光板100的顯示模組10。顯示模組10並且包含顯示面板200。顯示面板200具有顯示面210以及相對於顯示面210之底面250,底面250朝向導光板100之出光面116。顯示面板200並由導光板100之支撐肋120所支撐而設置於導光板100上,且透過膠帶400或者其他連接方式固定於支撐肋120上。其中,顯示面210包含可視區域2200及第一邊界區域2100,第一邊界區域2100位於可視區域2200外側,並且沿導光板100之第一端1101延伸。舉例而言,在具有光源設置於導光板100之一側、而支撐肋120分佈於未設置光源的另外三側之顯示模組實施例中,第一邊界區域2100形成如ㄇ字型。其中,顯示面板200中黑色光阻240之範圍通常即反映了顯示面210之第一邊界區域2100。另一方面,第一邊界區域2100與可視區域2200之間為一交界2300,並且交界2300與導光板100底面160於第一端1101之邊緣共面形成之平面Q,而平面Q穿過支撐肋120或者支撐肋120上之非透光體部分。因此,由導光板100底面160鄰接第一端1101之邊緣及附近區域產生之邊框折射光會受到支撐肋120或支撐肋120上非透光體部分(即遮光區域B)之遮蔽,而避免或減少之亮線或漏光之發生。因此,於本實施例中,支撐肋120除了可以減少亮線或漏光的現象外,還可當作顯示面板200的支撐結構,進而減少框架的使用,以形成窄邊框與減少成本的目的。此外,支撐肋120更可提供光學膜片設置的容置空間,也可利用支撐肋120增加光學膜片定位或固定作用,舉例而言,光學膜片設有凸耳結構,支撐肋具有凹槽,利用凸耳與凹槽之公母結構而相互定位,甚之,支撐肋120的非透光體也可減少從光學膜片造成的漏光或亮線現象。
圖6B為使用如圖3A所示之導光板實施例之顯示模組10a。顯示模組10a包含導光板100、外框300、顯示面板200、以及膠體500。其中,外框300包圍導光板100本體110之第一端1101,其內側並且與支撐肋120之斜面1202共同形成凹槽310。由於第一端1101位於出光面116之一側,並且位於例如不與光源相鄰之一側(即非入光側),因此,若導光板100僅一側設置有側光源,則凹槽310係沿顯示模組10a之三邊延伸;若導光板100之相對兩側設置有側光源,則凹槽310位於顯示模組10a相對之兩邊。顯示面板200則如上述,底面250朝向導光板100之出光面116,並且由導光板100之支撐肋120所支撐而設置於導光板100上。同樣地,第一邊界區域2100與可視區域2200間之交界2300與導光板100底面160於第一端1101之邊緣共面形成之虛擬平面Q,而平面Q穿過支撐肋120或者支撐肋120上之非透光體部分;因此,來自導光板100之底面160邊緣的光,或底面160邊緣附近之邊框(在此實施例中,即外框300內側)的反射光將為非透光體所遮蔽,而無法到達可視區域2200。另外,外框300之高度(高度方向與第一端之延伸方向垂直)並足以使外框300得以包圍設置於導光板100上方之顯示面板200之側邊。膠體500則連接顯示面板200之側邊及外框300,並且部分容納於凹槽310內而進一步將顯示面板200、外框300、及導光板100結合一起。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10a...顯示模組
100...導光板
110...本體
1101...第一端
116...出光面
120、120a~120i...支撐肋
1201...頂面
1202...斜面
125...非透光體
1260...界面
1270...界面
160...底面
161...微結構
200...顯示面板
210...顯示面
2100...第一邊界區域
2200...可視區域
2300...交界
240...黑色光阻
250...底面
300...外框
310...凹槽
400...膠帶
500...膠體
600...光源
1a、1b、1c...顯示裝置
12a、12b、12c...導光板
22...螢幕顯示區
3a...膠框
3c...導光板框體
30c...支撐結構
A...出光區域
B...遮光區域
C...距離
T...第一厚度
W...遮蔽寬度
P...投影範圍
D...距離
Q...平面
L...邊框折射光
L’...邊框折射光
Θ...角度
圖1A-1C為傳統顯示模組示意圖;
圖2A為本發明導光板之實施例透視圖;
圖2B為圖2A沿A-A’斷面線之剖視圖;
圖2C-2D為本發明導光板不同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導光板底面微結構分佈與微結構分佈密度之關係圖;
圖4A-4D為本發明導光板不同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5A-5E為本發明導光板不同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6A為本發明顯示模組之實施例示意圖;以及
圖6B為本發明顯示模組之不同實施例示意圖。
100...導光板
110...本體
1101...第一端
120b...支撐肋
1260...界面
A...出光區域
B...遮光區域
N...法線
T...第一厚度
W...遮蔽寬度
L’...邊框折射光
Θ...角度
Claims (22)
- 一種導光板,包含:一本體,具有一出光面及一第一端;其中該第一端係位於該出光面之一側,且該本體於該第一端具有一第一厚度;以及一支撐肋,位於該本體之該第一端,並至少部分突出於該出光面上,該支撐肋係沿該第一端延伸;其中,該支撐肋之至少部分係由一非透光體形成,該非透光體之光穿透性小於該本體之光穿透性;該非透光體在該出光面上自該第一端向內之一遮蔽寬度不小於該第一厚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全部由該非透光體形成,該支撐肋與該出光面在垂直該第一端延伸方向上之連接寬度即為該遮蔽寬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非透光體係形成於該支撐肋曝露之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全部由該非透光體形成,且以雙料射出方式形成於該第一端。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非透光體對可見光波長範圍之光進行吸收、反射或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可見光波長範圍之光不能穿透。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複數微結構設置於該本體相對於該出光面之一底面上;其中,該複數微結構於該非透光體於該底面上投影範圍邊緣之位置之分佈密度大於於該底面上投影範圍中央位置之分佈密度。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非透光體對可見光之吸收量大於反射量。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具有一頂面及自該頂面向該第一端傾斜之一斜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為一階梯狀之支撐肋,並與該本體形成階梯狀之界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本體為一階梯狀之本體,並與該支撐肋形成階梯狀之界面。
- 一種導光板,供一背光模組使用,包含:一本體,具有一出光面及一第一端;其中該第一端係位於該出光面之一側,且該本體於該第一端具有一第一厚度;以及一支撐肋,位於該本體之該第一端,並至少部分突出於該出光面上,該支撐肋係沿該第一端延伸;其中,該支撐肋之至少部分係由一非透光體形成,該非透光體之光穿透性小於該本體之光穿透性;該非透光體於該出光面上投影範圍中與該第一端之最遠距離不小於該第一厚度。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全部由該非透光體形成,該支撐肋於該出光面上投影範圍中與該第一端之最遠距離為該支撐肋之一遮蔽寬度。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非透光體係形成於該支撐肋曝露之表面。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以雙料射出方式形成於該第一端。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複數微結構設置於該本體相對於該出光面之一底面上;其中,該複數微結構於該非透光體於該底面上投影範圍邊緣位置之分佈密度大於於該底面上投影範圍中央位置之分佈密度。
-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非透光體對可見光之吸收量大於反射量。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支撐肋具有一頂面及自該頂面向該第一端傾斜之一斜面。
- 一種導光板,供一背光模組使用,包含:一出光區域;以及一遮光區域,係位於該出光區域之一側且至少部分突出至越過該出光區域之平面;其中,遮光區域之寬度不小於該出光區域之厚度。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導光板,其中該遮光區域以雙料射出方式形成於該出光區域之一側。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導光板,進一步包含複數微結構設置於該出光區域之一底面上;其中,該複數微結構於接近該遮光區域位置之分佈密度大於於遠離該遮光區域位置之分佈密度。
- 一種顯示模組,包含: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20所述導光板中至少其一;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導光板上,該顯示面板之底面係為該支撐肋所支撐,該顯示面板具有一可視區域及一第一邊界區域,該第一邊界區域係位於該可視區域之一側外並沿該第一端延伸;其中,該第一邊界區域與該可視區域具有一交界;其中,該導光板底面於該第一端之邊緣與該交界共面形成之平面,係穿過該非透光體。
- 一種顯示模組,包含:如請求項8或請求項17所述導光板;一外框,包圍該本體之該第一端,其中該外框與該支撐肋之該斜面共同形成一凹槽;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導光板上,其中該顯示面板之底面係為該支撐肋所支撐,該顯示面板之側邊則為該外框所包圍;以及一膠體,連接該顯示面板之側邊及該外框,且部分容納於該凹槽內。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29022A TWI526721B (zh) | 2011-08-15 | 2011-08-15 | 具支撐肋之導光板與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
CN201110342960.2A CN102354014B (zh) | 2011-08-15 | 2011-10-25 | 具支撑肋的导光板与使用其的显示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29022A TWI526721B (zh) | 2011-08-15 | 2011-08-15 | 具支撐肋之導光板與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07917A true TW201307917A (zh) | 2013-02-16 |
TWI526721B TWI526721B (zh) | 2016-03-21 |
Family
ID=45577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29022A TWI526721B (zh) | 2011-08-15 | 2011-08-15 | 具支撐肋之導光板與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54014B (zh) |
TW (1) | TWI5267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437994U (en) | 2012-05-29 | 2012-09-21 |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 Display device |
TWI474086B (zh) * | 2012-06-11 | 2015-02-21 | Au Optronics Corp | 顯示裝置及其導光板 |
TWI477858B (zh) * | 2012-07-11 | 2015-03-2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器 |
TWI522690B (zh) | 2012-07-26 | 2016-02-21 |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複合式導光板與顯示裝置 |
CN102865511A (zh) | 2012-09-14 | 2013-01-09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TWI571678B (zh) * | 2012-10-19 | 2017-02-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導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 |
CN103424931A (zh) * | 2013-08-06 | 2013-12-04 | 宁波市能捷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 |
CN104423087A (zh) * | 2013-09-05 | 2015-03-18 |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6154600A (zh) * | 2016-06-30 | 2016-11-23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胶框的喷涂方法及喷涂组件 |
KR102382506B1 (ko) * | 2017-10-24 | 2022-04-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9991696B (zh) * | 2017-12-29 | 2020-10-09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器 |
CN118605056A (zh) * | 2019-06-14 | 2024-09-06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1766741A (zh) * | 2020-06-25 | 2020-10-13 | 博讯光电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超窄显示模组的导光板黑边结构及其设置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68271A (ja) * | 1997-03-25 | 1998-10-09 | Toshiba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CN1316298C (zh) * | 2004-05-20 | 2007-05-16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平面显示器 |
CN1869738A (zh) * | 2005-05-24 | 2006-11-2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导光元件和其制备方法,以及其背光模组 |
JP2008175926A (ja) * | 2007-01-17 | 2008-07-31 | Hitachi Displays Ltd |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
JP4626621B2 (ja) * | 2007-02-21 | 2011-02-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KR101407357B1 (ko) * | 2007-12-07 | 2014-06-13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장치 |
WO2009096449A1 (ja) * | 2008-02-01 | 2009-08-06 | Kuraray Co., Ltd. | 面光源素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
JP5386941B2 (ja) * | 2008-11-14 | 2014-01-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KR101295146B1 (ko) * | 2008-12-19 | 2013-08-0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소자 |
CN101515085B (zh) * | 2009-04-07 | 2010-12-08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2011
- 2011-08-15 TW TW100129022A patent/TWI52672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1-10-25 CN CN201110342960.2A patent/CN1023540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54014A (zh) | 2012-02-15 |
CN102354014B (zh) | 2016-08-03 |
TWI526721B (zh) | 2016-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26721B (zh) | 具支撐肋之導光板與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 |
US10302837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 |
JP5198570B2 (ja) |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10802205B2 (en) |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11065052A1 (ja) |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
TW201316085A (zh) | 顯示裝置 | |
TW201418628A (zh) | 光源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 |
US12096652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TW201915982A (zh) | 拼接顯示裝置 | |
WO2010004801A1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4349182A (ja) | フロントライト及び反射型表示装置 | |
US10775535B2 (en) | Composite diffuser and ultra-thi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 |
TW201643485A (zh) | 光源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 |
WO2013008577A1 (ja) |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US8405796B2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15176197B (zh) |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07884990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KR20210004032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확산판 | |
KR20150092391A (ko) | 도광판, 백라이트 유닛, 표시 장치 및 도광판의 제조 방법 | |
US10338292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215745B1 (en) | Back 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10270457U (zh) |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20120176567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TWI437327B (zh) | 背光模組 | |
US20190331958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assembly,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