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7323A -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 Google Patents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7323A
TW201307323A TW100147140A TW100147140A TW201307323A TW 201307323 A TW201307323 A TW 201307323A TW 100147140 A TW100147140 A TW 100147140A TW 100147140 A TW100147140 A TW 100147140A TW 201307323 A TW201307323 A TW 2013073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substituted
alkyl
alkoxy
fluor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7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7807B (zh
Inventor
Gunter Karig
Mark James Ford
Konrad Siegel
Stefan Schnatterer
Original Assignee
Bayer Cropscienc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 Cropscience Ag filed Critical Bayer Cropscience Ag
Publication of TW201307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7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78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78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5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 C07D25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5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51/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ring carbon atom
    • C07D251/1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ring carbon atom to only one ring carbon atom
    • C07D251/2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5-tr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at least one ring carbon atom to only one ring carbon atom with no nitroge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a ring carbon ato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3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five-membered rings
    • A01N43/3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five-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61,3,5-Triazines, not hydrogenated and not substituted at the ring nitro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Landscapes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Indole Compound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用於吲哚酮之選擇性N-磺醯基化的方法,特別是用於3-三嗪基吲哚酮之N-磺醯基化的方法,以及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及使用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和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作為醫藥和農業領域中的精純化學品和活性成分的合成中間物之用途,本發明亦有這些化合物作為農業領域中的活性成分之用途。

Description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用於吲哚酮之選擇性N-磺醯基化的方法,特別是用於3-三嗪基吲哚酮之N-磺醯基化的方法,以及使用其作為農業領域中的精純化學品和活性成分的合成中間物之用途。
而且,本申請案係有關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及彼等作農業領域中的精純化學品的合成中間物之用途。
先前技術已知的用於吲哚酮之N-磺醯化的方法往往目的不在於以工業規模進行反應。因此,迄今已知方法使用的活化劑(尤其是用於去質子化的鹼類)之使用不適合於以工業規模進行反應。
而且,先前技術沒有揭示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盡可能的選擇性製備之一般原則。已知用於吲哚酮之磺醯化的反應視反應條件而定而以非選擇性方式進行,其中(非所要的N-磺醯化吲哚酮),可形成O-磺醯化之產物或二磺醯基化(即在氧和氮上之磺醯化)產物。
驗證吲哚酮之磺醯化的較低選擇性的例子可發現於例如Synthetic Commun.(1992)22,2987或Org.Biomol.Chem.(2009)7,3413。在此方面,假定:形成O-磺醯化之產物的可能性增加,特別是在其中3-位置之取代基中 至少一者為氫之吲哚酮的情形下。
去質子化反應
在磺醯化之前於吲哚酮的1位置之去質子化據推測是磺醯化作用之選擇性的一重要前提。而且吲哚酮骨幹之取代,尤其是在作為活化劑之鹼類存在下,同樣可為磺醯化作用進行的決定性因素。
已知脂族、芳族或雜芳族化合物中的雜原子上之氫可以官能取代基(諸如例如磺醯基基團)替代。同樣已知N-未經取代或N-單取代的醯胺與磺醯化試劑諸如磺醯氯在鹼存在下反應以產生N-磺醯基醯胺。
而醯胺的磺醯化也可用弱鹼類諸如例如吡啶或三乙胺進行,眾所周知(Blakemore,P.R.:N-Sulfonylation of Amides,Science of Synthesis,21(2005),p.879),如果作用物(substrate)的去質子化用較強鹼類諸如例如氫化鈉、丁基鋰或六甲基二矽胺化鋰進行,則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更為成功,在該情況下,去質子化作用係在將磺醯化試劑加至由於去質子化所產生的親核性醯胺陰離子之前進行。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
可以前段所指定的方式製備之化合物為例如任意地經取代的吲哚酮(1,3-二氫-2H-吲哚-2-酮),其中,在1位置,氫已被磺醯基取代基替代。這些化合物係稱為N-磺 醯基取代的吲哚酮。
苯基取代的吲哚酮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一次群組為在3-位置帶有苯基取代基之吲哚酮。合成該等化合物(其中在1位置,氫已被磺醯基取代基替代)的例子可發現於例如FR 2714378、US 1997/5594023、US 2004/180878、US 2005/70718、WO 2006/110917、WO 2006/072458、WO 2006/100080、WO 2006/100081、WO 2006/100082、WO 2008/107399、WO 2008/025735、US 2008/318923、US 2009/318406、及Bioorg.Med.Chem.Lett.(1998),8,175;Chem.Commun.(2009)26,3955中。
上述先前技術中所揭示之反應的共同特徵為強鹼類(諸如氫化鈉或第三丁醇鉀)係使用於磺醯化作用。然而,這些強鹼類對水敏感且因此水性處理之後未分解者不能收回。而且,這些強鹼類不利地帶來等莫耳量的元素氫的形成,並因而昂貴。因此,這些鹼類之工業使用並不是有利的。
先前技術中僅有極為少數之使用弱鹼三乙胺於在3-位置經苯基以及咪唑-1-基取代的吲哚酮之磺醯化的例子(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1981),16,373)。然而,得自從上述刊物之磺醯化反應的化學產率,只有12%,因此不適合於以工業規模使用(實例1,變體F)。
雜芳基(hetaryl)取代的吲哚酮
在3-位置帶有雜芳基取代基之吲哚酮形成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另一次群組。用於獲得在3-位置具有6-環雜芳基取代基之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其中1位置中的氫被磺醯基取代基替代)之例子為3-(3-吡啶基)-取代的吲哚酮(US 2005/70718、WO 2009/083559、WO 2008/80970),或3-(3,5-嘧啶基)-取代的吲哚酮(US 2005/70718)。然而,上述先前技術中所揭示之反應的共同特徵也為:對於磺醯化作用,使用強鹼類諸如氫化鈉或第三丁醇鉀,其於工業規模使用上具有上述之缺點。
苯基取代的吲哚酮與碳酸鈉之N-磺醯化作用
流程1概述一種用於N-磺醯化在3-位置帶有苯基環作為取代基之吲哚酮的已知方法(J.Chem.Soc.(1957),4789-4798)。此方法值得注意的事實為不是如上所述先前技術所揭示之反應般使用強鹼類諸如氫化鈉或第三丁醇鉀,而是使用碳酸鈉作為鹼,在水/丙酮中進行反應。對於所述之3-苯基吲哚酮A與4-甲基-苯磺醯氯的反應,產生作為產物B 3-苯基-1-甲苯-對-磺醯基吲哚酮(產物B)且指明41%之產率。
流程1:3-苯基吲哚酮與作為磺醯化劑之4-甲基苯磺醯氯的反應:
為了便於比較,在J.Chem.Soc.(1957),4789-4798的第4796頁中所述用於3-苯基-吲哚酮之反應的條件下,使用4-甲基苯磺醯氯作為磺醯化劑及在水/丙酮中之碳酸鈉作為鹼的情況下重做反應。產物分離之後,以NMR分析確認:在此反應中,所形之主成分不是N-磺醯化之產物B,如所推測,而是O-磺醯化之產物C(實例11)。因而,從J.Chem.Soc.(1957),4789得知的方法不適合於的N-磺醯基取代的3-(苯基)吲哚酮的製備。
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
在先前技術中並沒有揭示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其形成在3-位置經雜芳基取代之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另一次群組。且對於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之製法亦未揭示於先前技術。
從經濟的觀點為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之特別重要的一組為該等帶有完全或部分氟取代的C1-C6烷基基團,特別是二氟甲基和三氟甲基,或(C3-C7)-環烷基基團作為N-磺醯基基團之取代基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適合作為藥劑或農業之活性成分或作為用於製備藥劑或 農業的精純化學品和活性成分的合成之中間物。
再次為了便於比較,J.Chem.Soc.(1957),4789-4798,第4796頁中所述之條件也應用於3-(三嗪基)吲哚酮與4-甲基苯磺醯氯的反應期間。然而,藉由UV吸收和NMR分析同樣檢測到:所形成者不是N-磺醯化之產物,而是O-磺醯化之產物(實例13)。因而,所述方法同樣是不適合於製備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
苯基取代的吲哚酮與氫化鈉之N-磺醯化作用
US 2009/0318406揭示一種吲哚酮之在1位置的磺醯化之方法,該吲哚酮帶有經取代的苯基環或經取代的哌嗪環作為3-位置之取代基。該方法係使用氫化鈉作為鹼在作為溶劑之四氫呋喃中於0℃下進行。
再次為了便於比較,US 2009/0318406第19頁第243段中所述之條件也應用於3-三嗪基吲哚酮與二氟甲烷磺醯氯之反應。然而,確認:12小時的反應時間之後,幾乎沒有發生轉化成所要產物(實例1,變體D)。因而,US 2009/0318406中所述之方法不適合於以工業規模製備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至少在使用二氟甲烷磺醯氯作為磺醯化劑的情況。
苯基取代的吲哚酮與第三丁醇鉀之磺醯化作用
US 2010/69384揭示一種吲哚酮之在1位置的磺醯化之方法,該吲哚酮帶有經取代的苯基環和甲基基團作為在 3-位置之取代基。該方法係使用第三丁醇鉀作為鹼在作為溶劑之四氫呋喃中於-30℃下進行。
再次為了便於比較,US 2010/69384第15頁實例7A所述之條件也應用於3-(三嗪基)吲哚酮與二氟甲烷磺醯氯之反應。然而,證實:12小時的反應時間之後,幾乎沒有發生轉化成所要產物(實例1,變體E)。因而,US 2010/69384中所述之方法也不適合於製備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至少在使用二氟甲烷磺醯氯作為磺醯化劑的情況。
已經討論過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1981),16,373中所述之用於在3-位置經苯基以及咪唑-1-基取代的吲哚酮之磺醯化的方法。此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三乙胺作為鹼與二氯甲烷作為溶劑。
再次為了便於比較,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1981),16,373中所述之條件也應用於3-(三嗪基)吲哚酮與二氟甲烷磺醯氯之反應。然而,證實:3小時的反應時間且留置15小時之後,幾乎沒有發生轉化成所要產物(實例1,變體F)。因而,所述之方法不適合於製備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至少在使用二氟甲烷磺醯氯作為磺醯化劑的情況。
針對此背景,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以工業規模獲得在3-位置帶有六員雜芳基基團之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 最有選擇性的可能方法。
令人驚訝地,現已發現: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3-1)可藉由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或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與三級胺鹼之混合物或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與經取代的吡啶鹼類之混合物存在下,用帶有適當脫離基X之磺醯基化合物(2)替代任意地經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1)之1位置的氫原子,而以具有好至非常好的選擇性來製備(流程2)。
流程2: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3-1)之合成:
(1)=3-(三嗪基)吲哚酮
(2)=磺醯化劑
B=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或包含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鹼混合物
咪唑在彼等作為鹼類之效果方面具有優點為:彼等適合於以工業規模使用,因為彼等不被分分解,特別是在水存在下,且也不產生等莫耳量之氫。
因而,本發明的目的藉由一種在3-位置具有6-員雜芳基取代基(Q)之式(3)的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而達成, 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溴、碘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氧基,其中該環烷氧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基或 (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硫基,其中該環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苯基或1-萘基或2-萘基或具有1至2個雜原子之五或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原子彼此獨立地選自由O或N所組成之群組,且其中該芳基或雜芳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溴、碘、(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R2為(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或(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部分或完全取代,R3為氫或(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 及Q為具有1至3個氮原子之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芳環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3-C7)-環烷氧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該方法係令式(1)吲哚酮化合物 其中R1a至R1d,及R3和Q如式(3)中所定義,在溶劑中與磺醯基化合物(2)反應 其中R2如式(3)中所定義,及X,作為脫離基,為氟、氯、溴、1-咪唑基、1H-苯並三唑氧基、1H-苯並三唑基,或O-SO2-R7,其中R7係定義為R2,且R2和R7為相同或不同,或N(R8)SO2R9,其中R8為羰基及R9為未經取代或經取 代之苯基,及R8和R9係彼此鍵結或不鍵結,其中該反應係在下列存在下進行- 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或- 包含至少一種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鹼混合物。
屬於式(1)之Q的定義下的雜芳基特別是包括1,3,5-三嗪-2-基。
根據本發明方法中所使用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和3-三嗪基吲哚酮的特徵除了在各情況下的三嗪基團之外,其特徵亦在於基團R2,其表示本發明化合物的共同特徵。
所使用之鹼類在水存在下不分解且在反應期間不釋出氫(H2),如此情況下,例如使用氫化鈉。
轉化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相較於在3-位置帶有六員雜芳基基團的吲哚酮之O-磺醯化,特別是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大幅度改良N-磺醯化之選擇性。此對於獲得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特別真實。
已顯示本方法之使用咪唑鹼的特殊優點為:該鹼類能夠催化在反應期間所形成之主成分或次成分O-磺醯化之雜芳基取代的吲哚酮(D)或其他中間物的完全或部分轉化,以產生所要之對應的N-磺醯化之吲哚酮(C)。
3-三嗪基吲哚酮之轉化以流程3及表1和2說明,且 亦以作為例子之實例1變體B證明。
流程3:3-三嗪基吲哚酮之磺醯基期間的轉化
所形成的O-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D)的轉化以產生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的反應係如下進行:- 直接地,即直接形成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實例1,變體B),或- 間接地,即在形成起始原料(A)之後,接著形成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
為了證明O-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D)的轉化以產生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之反應,首先分離由62% O-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D)和30%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組成之混合物。(整個混合物中之化合物A、C、D的分率係利用HPLC測定)。
使一半經分離的混合物與咪唑鹼1-甲基-1H-咪唑在沒有磺醯化劑二氟甲烷磺醯氯(B)存在下反應(參見表1 )。
為了比較,將包含62% O-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D)和包含30% 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的經分離之混合物的另一半在0℃下攪拌而沒有1-甲基-1H-咪唑且沒有磺醯化劑二氟甲烷磺醯氯(B)(參見表2)。
總結於表1中的結果顯示:在1-甲基-1H-咪唑存在下,進行O-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D)的轉化以產生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之反應。
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的含量增加,從開始30%至58%,即咪唑催化之轉化導致幾乎加倍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
總結於表2中的結果顯示:所欲的O-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D)的轉化以產生所要的N-磺醯化之3-三嗪基吲哚酮(C)的反應在沒有添加1-甲基-1H-咪唑下不會進行。
至於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上下文中所使用的其他名稱簡要解釋於下。這些都是熟習該項技術者所熟知的且特別具有解釋如下的含義:在本申請案中凡述及“3-三嗪基吲哚酮”,意欲為式(1-1)所包括的化合物中之一者。
3-三嗪基吲哚酮(1-1)較佳用作起始原料, 其中基團R1a至R1d、R3、R4和R5如上述所定義,可使用熟習該項技術者已知的方法製備。
在本申請案中凡述及“磺醯基化合物”,意欲為式(2 )所包括的化合物中之一者
在式(2)之化合物中,R2和X如上述所定義。用作起始原料之磺醯基化合物(2)為已知或可使用熟習該項技術者已知的方法製備。
在本申請案中凡述及“三級胺鹼”,意欲為式(4)所包括的化合物中之一者, 其中R10a、R10b和R10c彼此獨立為支鏈或直鏈(C1-C6)-烷基,且取代基R10a、R10b和R10c中至少一者在非末端位置含有另外的雜原子,諸如氧或硫或基團NR10d,其中R10d為(C1-C6)-烷基,或R10b和R10c彼此係鍵結至三至十員環,及該環可包含至少一個另外的雜原子,諸如氧或硫或基團NR10d,其中R10d為(C1-C6)-烷基,或R10a、R10b和R10c一起形成雙環,其中該存在於式(4)之氮原子形成一個橋頭原子,且另一個橋頭原子可為碳或氮,及在另一個橋頭原子為碳之情形下,一或二個環也包含至少一個另外的雜原子諸如氧或硫或基團NR10d,其中R10d為(C1-C6)-烷基,及環原子也可經由雙鍵鍵結。
若式(4)之化合物包含多於一個雜原子,則該雜原子不可直接彼此相鄰。
在本申請案中凡述及“經取代的吡啶鹼”,意欲為式(5)所包括的化合物中之一者, 其中R11a、R11b、R11c、R11d和R11e彼此獨立為氫、甲基、乙基、丙基或異丙基,及取代基R11a、R11b、R11c、R11d和R11e中至少一者不為氫。
術語“鹵素”表示(例如)氟、氯、溴或碘。如果術語係用於基團,則“鹵素”表示例如氟、氯、溴或碘原子。
烷基表示直鏈或支鏈的開鏈飽和烴基團。
詞句“(C1-C4)-烷基”表示對應於所述碳原子的範圍之具有1至4個碳原子之烷基的簡寫,即包括基團甲基、乙基、1-丙基、2-丙基、1-丁基、2-丁基、2-甲基丙基或第三-丁基。通常具有較大所述範圍之碳原子的烷基基團,例如“(C1-C6)-烷基”,也對應地包括具有較大碳原子數目之直鏈或支鏈烷基基團,即,根據該例子也包括具有5和6個碳原子之烷基基團。
環烷基表示具有3-8個環碳原子之碳環飽和環系統,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在任意地經取代的環烷基之情形下,包括具有取代基之環系統,其中也 包括環烷基基團上具有雙鍵之取代基,例如亞烷基,諸如亞甲基。在任意地經取代的環烷基之情形下,也包括多環脂族系統,諸如,例如,雙環[1.1.0]丁-1-基、雙環[1.1.0]丁-2-基、雙環[2.1.0]戊-1-基、雙環[2.1.0]戊-2-基、雙環[2.1.0]戊-5-基、雙環[2.2.1]庚-2-基(降莰基)、金剛烷-1-基和金剛烷-2-基。
在經取代的環烷基之情形下,也包括螺環脂族系統,諸如,例如螺[2.2]戊-1-基、螺[2.3]己-1-基、螺[2.3]己-4-基、3-螺[2.3]己-5-基。
芳基表示具有較佳6至14個(特別是6至10個)環碳原子之單-、雙-或多環芳族系統,例如苯基、萘基、蒽基、菲基、等等,較佳表示苯基。
術語“任意地經取代的芳基”也包括多環系統,諸如四氫萘基、茚基、二氫茚基、茀基、聯苯基,其中鍵結位置均在芳族系統上。
從系統分類學的角度來看,芳基通常也包括術語“任意地經取代的苯基”。
烷氧基表示經由氧原子鍵結之烷基基團、烯氧基表示經由氧原子鍵結之烯基基團、炔氧基表示經由氧鍵結之炔基基團、環烷氧基表示經由氧原子鍵結之環烷基基團、和環烯氧基表示經由氧原子鍵結之環烯基基團。
烷硫基表示經由硫原子鍵結之烷基基團、烯硫基表示經由硫原子鍵結之烯基基團、炔硫基表示經由硫原子鍵結之炔基基團、環烷硫基表示經由硫原子鍵結之環烷基基團 、和環烯硫基表示經由硫原子鍵結之環烯基基團。
鹵烷基、鹵烯基和鹵炔基分別表示經相同或不同鹵素原子部分或完全取代的烷基、烯基或炔基,例如單鹵烷基,諸如CH2CH2Cl、CH2CH2F、CHClCH3、CHFCH3、CH2Cl、CH2F;全鹵烷基諸如CCl3或CF3或CF2CF3;多鹵烷基諸如CHF2、CH2F、CH2CHFCl、CHCl2、CF2CF2H、CH2CF3;鹵烷氧基為例如OCF3、OCHF2、OCH2F、OCF2CF3、OCH2CF3和OCH2CH2Cl;此同樣適用於鹵烯基和其他經鹵素取代的基團。
除非另有定義,定義“經一或多個基團取代”彼此獨立地表示一或多個相同或不同基團,其中二或多個在作為基本體的一環上之基團能夠形成一或多個環。
經取代的基團,諸如經取代的烷基、環烷基、環烯基、芳基、苯基、苯甲基、雜環基和雜芳基基團表示(例如)衍生自未經取代的基本體之經取代的基團,其中該等取代基為(例如)一或多個,較佳1、2或3個選自基團鹵素、烷氧基、烷硫基、羥基、胺基、硝基、羧基或相當於羧基之基團、氰基、異氰基、疊氮基、烷氧羰基、烷羰基、甲醯基、胺甲醯基、單-及二烷胺羰基、經取代的胺基(諸如醯胺基、單-和二烷胺基)、三烷矽基和任意地經取代的環烷基、任意地經取代的芳基、任意地經取代的雜環基的基團,(其中最後提到的環狀基團各在特定烷基基團之情形也可經由雜原子或二價官能基鍵結)、及烷基亞磺醯基(其中包括烷基亞磺醯基基團之二個鏡像異構物) 、烷基磺醯基、烷基氧膦基(phosphinyl)、烷基膦醯基(phosphonyl),及在環狀基團(=“環狀基本體”)之情形下,也表示烷基、鹵烷基、烷硫基烷基、烷氧基烷基、任意地經取代的單-和二烷胺基烷基及羥烷基。
在術語“經取代的基團”諸如經取代的烷基等等中,除了所指定之含飽和烴之基團之外,包括對應的不飽和脂族和芳族基團,諸如任意地經取代的烯基、炔基、烯氧基、炔氧基、烯硫基、炔硫基、烯氧羰基、炔氧羰基、烯羰基、炔羰基、單-和二烯胺羰基、單-和二炔胺羰基、單-和二烯胺基、單-和二炔胺基、三烯矽基、三炔矽基、任意地經取代的環烯基、任意地經取代的環炔基、苯基、苯氧基等等係為取代基。在環中具有脂族部分之經取代的環狀基團之情形下,也包括具有取代基鍵結於具有雙鍵之環的環狀系統,例如經亞烷基基團,諸如亞甲基或亞乙基或側氧基基團、亞胺基基團或經取代的亞胺基基團取代。
在各情況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的基團可為支鏈或直鏈。因此,例如,稱為“C4-烷基”之基團除了直鏈丁基基團以外亦包括所有其他C4異構物,包括第三-丁基。
若二或多個基團形成一或多個環,則這些可為碳環、雜環、飽和、部分飽和、不飽和,亦例如芳族和任意地進一步經取代者。稠合環較佳為5-或6-員環,特佳者為苯並稠合環。
在一較佳具體實例中,R2為(C1-C6)-烷基或(C3-C7)-環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或環烷基基團係完全或部 分經氟取代及其中式(3-1)之化合物,其中排除下列:- R1a為氟,及- R2為2,2-二氟乙基或1,1,1-三氟乙基,因為不能證明在此申請案中所描述的反應條件下可形成這些特定化合物。然而,此並不排除這些化合物可藉由改變鹼混合物的組成,或藉由改變反應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反應溫度或壓力製備。
在上述較佳具體實例中,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氫,(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
在另一較佳具體實例中,R3=H。在此情況下,式(3-1)之化合物可以完全或部分也以互變異構的烯醇形式或鹽(3-1a)的形式存在 其中R1a至R1d,及R2、R4和R5如上述所定義,及M為Li、Na、K、Cs、Ba、Mg、Ca、Zn或N(Rc)4,其中Rc=H或(C1-C6)-烷基,及其中該平衡離子M+之數目是由特定電荷決定,使得通式(3-1a)為整體中性化合物。
在最佳具體實例中,二氟甲烷磺醯氯係用作磺醯化劑,即,R2為二氟甲基。
根據本發明所使用之咪唑鹼較佳為- 1-(C1-C6)-烷基-1H-咪唑,- 1-(C1-C7)-環烷基-1H-咪唑,- 1-苯甲基-1H-咪唑,- 1-芳基-1H-咪唑- 1-雜芳基-1H-咪唑,或- 包含至少二種所指定之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的混合物。
咪唑鹼特佳為1-甲基-1H-咪唑、1-丁基-1H-咪唑或1-苯甲基-1H-咪唑,其可單獨使用或以混合物使用,且1-甲基-1H-咪唑之使用為非常特佳。
與其他鹼類(諸如先前技術中所述之鹼類氫化鈉或第三丁醇鉀)比較,這些鹼類具有優點:彼等不產生等莫耳量的氫或與水接觸時不會分解,因此適合以工業規模使用。
三級胺鹼或經取代的吡啶鹼類本身不會導致起始原料 之N-磺醯化。例如,顯示在使用三氟甲烷磺酸酐與作為鹼之1-甲基-1H-咪唑的磺醯化期間,形成N-磺醯化之產物(實例9),而使用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DABCO)作為鹼優先導致O-磺醯化之產物(實例10)。N-和O-磺醯化之間的區別,可藉由確定產物的UV吸收進行。N-磺醯化之產物呈現於360 nm之吸收最大值,而O-磺醯化產物則沒有此吸收最大值。
如果只使用小於一當量(以所使用之3-三嗪基吲哚酮計)之1-甲基-1H-咪唑,可預料產率被降低。
然而,現驚訝地發現:當使用由1-烷基-1H-咪唑和三級環胺鹼諸如二氮雜雙環[2.2.2]辛烷(DABCO)、甲基嗎福林、1-乙基嗎福林、N,N-二甲基哌嗪或1,2-雙(二甲胺基)乙烷或經取代的吡啶鹼諸如5-乙基-2-甲基吡啶所組成之混合物,且其中小於一當量之1-甲基-1H-咪唑(以所使用之鹼3-三嗪基吲哚酮計)存在時,起始原料的選擇性N-磺醯化反應甚至是有可能的(實例1,變體C)。
除了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外,也在本發明範圍者為:使用不同鹼類型的混合物,此時,一種鹼類型為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較佳者為包含下列的鹼混合物,其包括至少一種- 三級胺鹼,或- 經取代的吡啶鹼,及另外至少一種下列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 1-(C1-C6)-烷基-1H-咪唑, - 1-環烷基-1H-咪唑,- 1-苯甲基-1H-咪唑,- 1-芳基-1H-咪唑,- 1-雜芳基(hetaryl)-1H-咪唑。
所使用之三級胺鹼較佳為二氮雜雙環[2.2.2]辛烷(DABCO)、1-甲基嗎福林、1-乙基嗎福林、N,N-二甲基哌嗪或1,2-雙(二甲胺基)乙烷。
作為與一或多種1-烷基-1H-咪唑之混合物中的經取代的吡啶鹼,較佳者為使用5-乙基-2-甲基吡啶或3-甲基吡啶或該二種的混合物。
一重要的觀點係有關進行反應之溶劑的選擇。該反應可在下列溶劑中進行:- 極性溶劑,或- 非極性溶劑,或- 極性或非極性溶劑之混合物。
可使用之非極性溶劑為- 芳族類,特別是甲苯、二甲苯或氯苯。
可使用之極性有機溶劑為- 鹵烷類,特別是二氯甲烷或二氯乙烷;或- 酮類,特別是丁酮、2-甲基丁酮;- 腈類,特別是乙腈、丁腈、異丁腈;- 醚類,特別是二噁烷、2-甲基四氫呋喃、第三-丁基甲基醚、環丙基甲基醚、二甲氧基乙烷或四氫呋喃;或- 酯類,特別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或乙酸異丙酯。
所指定之極性溶劑可以其本身使用或與其他溶劑(較佳與另外的極性有機溶劑)之混合物使用。
特佳者為用二氯甲烷、2-甲基四氫呋喃或乙酸乙酯作為溶劑或用包含上述特佳溶劑之至少一者的混合物進行該方法。
用於製備式(3)化合物的根據本發明之方法係根據下列之事實:使3-三嗪基吲哚(1當量)在適當溶劑中與磺醯基化合物和咪唑鹼或包含咪唑鹼的混合物反應。在此,磺醯基化合物係使用於等莫耳量或過量(1.0至6當量,較佳1.2至2當量)。該鹼(單獨或二或多種鹼類的混合物)同樣地係使用於等莫耳量或過量(1.0至7當量,較佳1.4至2.5當量)。
反應物之添加可以一或多個部分進行至多24小時,較佳至多6小時,特別是0.05至6小時。
磺醯化之反應溫度係在從-100℃至50℃之範圍,較佳從-20℃至+10℃之範圍。
反應可任意地在壓力下進行。
為了良好產物產率,有利的是:若首先,將3-三嗪基吲哚酮與鹼(總量或部分量)以初進料形式引入適當溶劑中,及然後以一或多個部分添加磺醯基化合物和另外量的相同鹼或另一種鹼或不同鹼之混合物。
另一添加變體包括將3-三嗪基吲哚酮和磺醯基化合物以最初進料形式引入適當溶劑中,及以一或多個部分添加鹼或不同鹼之混合物。或者,3-三嗪基吲哚酮也可以一 或多個部分加至磺醯基化合物和鹼之最初進料中。
在本發明範圍內者為3-三嗪基吲哚酮以鹽形式加至反應混合物。在此情形下,可使用任意地較少的鹼。
所有反應物可以純質形式或彼此預混合或溶解或懸浮在溶劑或溶劑混合物中加至反應混合物。可能在反應期間添加另外的溶劑以使反應物有較佳的混合。
視反應條件而定,所有反應物添加之後的後攪拌時間係於至多96小時,較佳0.05至24小時之範圍。
後攪拌時間是有利的,特別是當R3=H時,因為特別是在此情況下,在磺醯化反應期間,O-磺醯化之產物也可至少部分形成,如上所解釋,其在咪唑鹼的影響下依次轉化成所要的式(3)N-磺醯化之產物,及/或可進一步反應。
所要式(3)產物之後續處理及分離可以各種方式進行且與例如溶劑的選擇無關或與產物是否為固體或液體無關。
過濾包含式(3)或(3-1)之固體產物的反應混合物。以此方式獲得之固體產物可用適當溶劑及/或酸水溶液洗滌。
而且,在包含式(3)產物之反應混合物中加入、產物有較差溶解度的另一種高沸點溶劑,及被完全或部分蒸餾出低沸點溶劑。然後將以固體形式存在之產物過濾出且可用適當溶劑及/或酸溶液洗滌。
而且,在本發明範圍內者為:過濾及任意洗滌後所得 之產物藉由攪拌從適當溶劑或二或多種溶劑的混合物而萃取以便獲得較高純度。
並且,存在於反應混合物中的式(3)、或(3-1)或其鹽類(3-1a)之產物係在沒有分離下進一步反應以產生後續的產物。
本發明亦提供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或其鹽類(3-1a),不論這些化合物的製備之性質。
因此本發明包括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 或式(3-1a)的鹽 其中,在各情形中 R1a至R1d各自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溴、碘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氧基,其中該環烷氧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硫基,其中該環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苯基或1-萘基或2-萘基或具有1至2個雜原子之五或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原子各自獨立地選自由O或N所組成之群組,且其中該芳基或雜芳基基團係未經取 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溴、碘、(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R2為甲基,其中該甲基係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或(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R3為氫,或(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氫,(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其中,在通式(3-1a)之鹽類中,M為Li、Na、K、Cs、 Ba、Mg、Ca、Zn或N(Rc)4,其中Rc=H或(C1-C6)-烷基,及其中該平衡離子M+之數目是由特定電荷決定,使得形成通式(3-1a)之整體中性化合物。
如果適用,也包括以式(3-1)和(3-1a)之所有立體異構物、旋轉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及/或多形體形式。
特佳者為式(3-1)之化合物或式(3-1a)之鹽,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及R2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3為氫,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C1-C4)-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C1-C4)-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其中,在式(3-1a)之鹽中,M為Na和K。非常特佳者為式(3-1)之化合物或其式(3-1a)之鹽類,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甲氧基所組成之群組,及R2為二氟甲基, R3為氫,及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甲氧基。
最佳者為式(3-1)之化合物或其式(3-1a)之鹽類,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和氟所組成之群組。
本發明也提供根據本發明製備的式(3)或(3-1)之化合物或其鹽類(3-1a)作為醫藥或農業中之活性成分,以及所指定之化合物用於製備農業用之活性成分或用於製備農業用之精純化學品和活性成分的中間物之用途。
特佳者為作為殺真菌劑或除草劑,及/或製備殺真菌劑和除草劑之用途,及/或所指定之化合物作為用於製備殺真菌劑和除草劑的中間物之用途。
所指定之化合物作為除草劑及/或製備除草劑的用途為非常特佳者。
藉由根據本發明方法製得之式(3-1)和(3-1a)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以及式(3)之其他的N-磺醯基取代的3-雜芳基吲哚酮係適合作為製備農業用精純化學品和活性成分之中間物。
由此,可能製備式(4-1)之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參見後續流程4,且其除草活性(參見WO 2007/031208 A2)和殺真菌活性(參見WO 2006/008159 A1)係顯示於該二個所引用之公開說明書中。
式(3)之化合物為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 。
在下述流程4中,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以式(3-1)表示。
流程4顯示一種新穎多階段合成方法,根據該方法,以總共五階段反應,從式(7-1)之3-(烷硫基)-1,3-二氫-2H-吲哚-2-酮開始,可製備式(4-1)之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其除草活性(參見WO 2007/031208 A2)和殺真菌活性(參見WO 2006/008159 A1)已知相當長的時間。
流程4:製備適合於作物保護的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4-1)(特別是除草者)之多階段方法。
製備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4-1)之根據流程4的多階段方法由下列部分步驟組成:-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3-(烷硫基)-1,3-二氫-2H-吲哚-2-酮(7-1)之還原作用以產生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1,3-二氫-2H-吲哚-2-酮(6-1)。此方法可能為工業規模且描述於申請號EP 10162381.7之專利申請案中。
-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1,3-二氫-2H-吲哚-2-酮(6-1)之芳基化作用以產生經三嗪基取代的吲哚酮(5-1)。此方法可能為工業規模且描述於申請號 EP 10196205.8之專利申請案中。
- 根據本發明之磺醯化方法的三嗪基取代的吲哚酮(5-1)之磺醯化作用以產生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3-1)。
- 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3-1)之氧化開環反應以產生2-(三嗪羰基)磺醯替苯胺(1-1)。此方法可能為工業規模且描述於申請號DE 102011086382.6之專利申請案中。
- 2-(三嗪羰基)磺醯替苯胺(1-1)之烷基化作用以產生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4-1)。此方法描述於申請號WO 2006/008159 A1之專利申請案中。
相較於先前已知之製備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4-1)和2-(三嗪基-羰基)磺醯替苯胺(1-1)的方法,流程4中所示之多階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吲哚酮化合物係用作為起始原料及/或作為中間物之事實。此方法具有優點為:與先前已知方法相比,該方法可以工業規模進行,且同時可以達到高產率。
進行流程4中所概述之方法的方式係詳細揭示於下。還原作用,其在流程4中係稱為總計五個階段方法的第一反應步驟,已被視為獨立的初步階段B)。詳細描述於下之方法A)因此包括芳基化作用、磺醯化作用、氧化作用和烷基化作用的步驟。
A)式(4-1)的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 )苯基]烷磺醯胺之製法, 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溴、碘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氧基,其中該環烷氧基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 烷氧基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硫基,其中該環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苯基或1-萘基或2-萘基或具有1至2個雜原子之五或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原子彼此獨立地選自由O或N所組成之群組且其中該芳基或雜芳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溴、碘、(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R2為(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完全或部分經取代,或(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完全或部分經取代,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氫,(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非支鏈且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 R8為(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完全或部分經取代,(C1-C6)-環烷基、(C1-C6)-烯基或(C1-C6)-烷氧基烷基,其中各指定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完全或部分經取代,於該方法中,使一種式(6-1)之1,3-二氫-2H-吲哚-2-酮, 其中R1a至R1d如式(4-1)所定義,R3為氫,及R7為氫,於第一步驟中反應:藉由- 芳基化以產生一種式(5-1)之經三嗪基取代的吲哚酮 其中 R1a至R1d及R4和R5如式(4-1)所定義及R3和R7係如式(6-1)所定義,及該式(5-1)之芳基化產物於第二步驟中反應:藉由- 磺醯化以產生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 其中R1a至R1d和R2及R4和R5係如式(4-1)中所定義,及R3係如式(6-1)所定義,及式(3-1)之磺醯化產物於第三步驟中反應:藉由- 氧化開環以產生一種式(1-1)之2-(三嗪羰基)磺醯替苯胺 其中R1a至R1d、R2及R4和R5係如式(4-1)所定義,及式(1-1)之氧化產物於第四步驟中反應:藉由 - 烷基化以產生一種式(4-1)之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 其中R1a至R1d、R2、R4、R5和R8如上述式(4-1)所定義,其中所使用之烷基化試劑為- X-R8,其中X為氯、溴或碘,及R8如上述式(4-1)所定義,或- (R8)2SO4,其中R8如上述式(4-1)所定義。
磺醯化作用根據本發明進行,即在下列存在下進行- 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或- 包含至少一種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鹼混合物。
特佳咪唑咪唑鹼為1-甲基-1H-咪唑、1-丁基-1H-咪唑或1-苯甲基-1H-咪唑,其可單獨使用或以混合物形式使用,且1-甲基-1H-咪唑之使用為非常特佳。
B)製備式(4-1)的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之方法,其中該用作起始原料之式(6-1)化合物係以前述方法A)之方法步驟製備,其中,從式(7-1)之3-(烷硫基)-1,3-二氫-2H-吲哚-2-酮開始 其中R1a至R1d係如式(4-1)所定義,R3為氫,R7為氫,及R6係未經取代或經(C1-C14)-烷基、(C3-C7)-環烷基、苯甲基或CH2-C(O)O-(C1-C6)-烷基取代,係藉由- 還原作用以轉化而產生1,3-二氫-2H-吲哚-2-酮(6-1) 其中R1a至R1d、R3和R7如式(7-1)所定義。
當進行還原作用時,a)將式(7-1)之化合物溶解或懸浮在極性溶劑中,b)將含硫之鹽加至該溶液或懸浮液,及c)在最多對應於極性溶劑之沸點的溫度回流下加熱該反應混合物。
含硫之鹽特佳為選自由亞硫酸氫鈉、亞硫酸鈉、硫亞磺酸鈉(sodium thionite)、二硫亞磺酸鈉、及硫代硫酸鈉所組成群組之鈉鹽。
如前所述,式(4-1)之N-烷基-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磺醯胺的除草作用(參見WO 2007/031208 A2)和殺真菌作用(參見WO 2006/008159 A1)已經知道相當長的時間。
因而,流程4和進行方法A)和B)之方法證明:式(3)之雜芳基取代的吲哚酮及式(3-1)之經三嗪基取代的吲哚酮或其鹽類(3-1a)適合作為用於製備作物保護組成物(尤其是除草劑和殺真菌劑)之中間物。
式(3)或(3-1)之化合物或其鹽類(3-1a)作為用於製備N-[2-(1,3,5-三嗪-2-基羰基)苯基]烷基磺醯胺之中間物的用途為最佳。
下列實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然而,沒有將本發明之標的限制於這些實例。
在下列實例中,數量數據係以重量計,除非另有明確定義(在該說明中,為此類似地使用重量%=以重量計之百分比)。關於測量的單位、物理參數、等等,使用習慣的縮寫,例如h=小時,m.p.=溶點,l=升,ml=毫升,g=克,min=分鐘,在真空中=在減壓下,理論值之=根據理論值之百分比產率,RT=室溫,eq.=當量。
NMR光譜中的偶合圖型描述彼等是如何出現。
除非另有說明,HPLC分析中的分率係以相對面積百分比給予。
LC-MS分析中的比例係關於層析圖中個別成分的相對比例。
實例1: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變體A: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95.7 g)和1-甲基-1H-咪唑(53.1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在1120 ml的乙酸乙酯中並冷卻至0℃。用力攪拌,經30分鐘之期間在0℃至5℃下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73.7 g)且將混合物後攪拌3.5小時。將另外二氟甲烷磺醯氯(4.9 g)加至反應混合物,將其攪拌1.5小時。混合反應混合物與500 ml的水並用力混合。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並過濾殘餘物。在各情況下用250 ml的水洗滌固體產物二次,藉由攪拌 從400 ml的乙酸乙酯/庚烷(1:1)萃取,過濾及用100 ml的乙酸乙酯/庚烷(1:1)洗滌。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相對標準品的純度為96%(123.1 g,理論值之91%)。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05(95%)。
1H-NMR(400 MHz,CDCl3):δ(ppm)=12.6(s,寬,1H),7.83(d,1H),7.20(dt,1H),6.93(dd,1H),6.70(t,1H),4.21(s,3H),4.16(s,3H)。
變體B: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100 g)和1-甲基-1H-咪唑(44.8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67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10℃。隨著用力攪拌,在-12℃至-3℃下經35分鐘之期間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72.6 g)且在-10℃至-5℃下混合物後攪拌4.5小時。一小時和3小時之後的AN HPLC檢查顯示存在有所產生的O-磺醯化之起始原料作為中間物,且在反應結束時,其幾乎已完全轉化為所要產物。將反應混合物與500 ml的水摻合並用力混合。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且過濾殘餘物。在各情況下將固體產物用100 ml的5%濃度鹽酸洗滌二次且在各情況下用100 ml的水洗滌二次並在真空乾燥櫥中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相對標準品的純度為93%(136 g,理論 值之93%)。產物之NMR信號與根據變體A所得之產物的信號一致。
變體C: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10 g;33 mmol)作為初進料引入4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20℃。添加1-甲基-1H-咪唑(0.84 g;10 mmol)和4-乙基嗎福林(5.5 g,47 mmol)並將反應混合物短暫攪拌。隨著用力攪拌,在-20℃至-10℃下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6.2 g)並將混合物在-20℃至-10℃下後攪拌3小時。將其與50 ml的二氯甲烷摻合並後攪拌一小時。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0.5 g)並將混合物後攪拌一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室溫,轉移到攪拌瓶並與100 ml的水摻合。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並過濾殘餘物。在各情況下將固體產物用50 ml的5%濃度鹽酸、水和2-丙醇洗滌並在真空乾燥櫥中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8.8%(13.3 g,理論值之97%)。產物之NMR信號與根據變體A所得之產物的信號一致。
變體D(=比較例1D):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3.0 g)作為初進料引入60 ml的四氫呋喃中並冷卻至0℃,及添加氫化鈉(0.52 g,在礦油中 之60%)。將反應混合物攪拌一小時,在0℃下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1.7 g)且將混合物在0℃下後攪拌12小時。HPLC分析檢測起始原料(72%)、所要產物(8%)和另外成分。
變體E(=比較例1E):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3.0 g)作為初進料引入60 ml的四氫呋喃中並冷卻至-30℃,及添加第三丁醇鉀(1.26 g)。然後經一小時之期間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0℃,然後冷卻至-60℃,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1.7 g),及將混合物緩慢加至室溫並後攪拌12小時。HPLC分析檢測起始原料(61%)、所要產物(6%)和另外的成分。
變體F(=比較例1 F):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3.0 g)作為初進料引入3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15℃,及添加三乙胺(1.86 g)。將反應混合物短暫攪拌,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2.2 g),及將混合物在-15至-10℃下後攪拌3小時。混合物在室溫下靜置15小時。HLC分析檢測起始原料(53%)、所要產物(約3%)和另外的成分。
變體G: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3 g;10 mmol)作為初進料引入50 ml的二氯甲烷中。添加1-甲基-1 H-咪唑(0.17 g:2.0 mmol)和5-乙基-2-甲基吡啶(2.0 g,16 mmol),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短暫攪拌。隨著用力攪拌,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2.5 g,16 mmol)在-20℃至-5℃下且在-20℃至-5℃下後攪拌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室溫,轉移到攪拌瓶並與30 ml的水摻合。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並過濾殘餘物。在各情況下將固體產物用30 ml之5%強度的鹽酸、水和2-丙醇洗滌及在真空乾燥櫥中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4%(3.7 g,理論值之84%)。
實例2: 1-[(二氟甲基)磺醯基]-7-氟-3-(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7-氟-3-(4-甲氧基-6-甲基-1,3,5-三嗪-2-基)-1,3-二氫-2H-吲哚-2-酮(1.20 g)和1-甲基-1H-咪唑(0.97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1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0℃。隨著攪拌,以2部分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1.21 g) 並將混合物加熱至室溫。5小時之後,添加1-甲基-1H-咪唑(0.32 g)和二氟甲烷磺醯氯(0.61 g)並將混合物攪拌16小時。加水和一些鹽酸之後,將固體濾出,用二氯甲烷和水洗滌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1%(1.54 g,理論值之92%)。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389(71%)。
1H-NMR(400 MHz,DMSO-D6):δ(ppm)=7.94(d,1H),7.53(t,1H),7.29(dt,1H),7.03(dd,1H),4.12(s,3H),2.58(s,3H)。。
實例3: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1,3-二氫-2H-吲哚-2-酮(10 g)和1-甲基-1H-咪唑(5.4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10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5℃。隨著攪拌,在-5℃至0℃下經20分鐘之期間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7.03 g),及將混合物在此溫度下後攪拌2.5 小時。將反應混合物與50 ml的水摻合並徹底混合。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並過濾殘餘物。將固體產物用水和乙腈洗滌並在真空乾燥櫥中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3%(12.5 g,理論值之92%)。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387(98%)。
1H-NMR(400 MHz,CDCl3):δ(ppm)=12.55(s,寬,1H),7.98(d,1H),7.76(d,1H),7.23(t,1H),7.16(t,1H),6.68(t,1H),4.22(s,3H),4.15(s,3H)。
實例4: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5-氟-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5-氟-1,3-二氫-2H-吲哚-2-酮(50 g)和1-甲基-1H-咪唑(30.5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43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10℃。隨著攪拌,經30分鐘之期間在-15℃至-5℃下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41.8 g)在70 ml的二氯甲烷中的溶液,及將混合物在-15℃至0℃下後攪拌4小時。將1-甲 基-1H-咪唑(2.7g)和二氟甲烷磺醯氯(4.9 g)加至反應混合物且在0℃下攪拌2小時。用冰冷卻,將300 ml的水加至反應混合物,將混合物後攪拌30分鐘並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過濾殘餘物,將固體產物用150 ml的水洗滌二次及用40 ml的乙腈洗滌二次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6%(63.9 g,理論值之95%)。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05(97%)。
1H-NMR(400 MHz,CDCl3):δ(ppm)=12.5(s,寬,1H),7.63-7.72(m,2H),6.85(dt,1H),6.67(t,1H),4.22(s,3H),4.17(s,3H)。
實例5: 3-(4,6-二乙氧基-1,3,5-三嗪-2-基)-1-[(二氟甲基)磺醯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3-(4,6-二乙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1.0 g)和1-甲基-1H-咪唑(0.51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1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0℃。隨著攪拌,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0.46 g)並將混 合物在0℃至6℃下後攪拌2小時。添加1-甲基-1H-咪唑(0.25 g)和二氟甲烷磺醯氯(0.23 g)之後,將混合物在0℃至10℃下攪拌2小時。添加5 ml的水之後,使用10%強度鹽酸將混合物調整至pH 2,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及過濾出固體,用水和庚烷洗滌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3%(1.19g,理論值之83%)。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33(91%)。
1H-NMR(400 MHz,DMSO-D6):δ(ppm)=7.86(dd,1H),7.52(t,1H),7.22-7.31(m,1H),7.00(dd,1H),4.58(q,4H),1.41(t,6H)。
實例6: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5,7-二氟-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類似於實例5使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5,7-二氟-1,3-二氫-2H-吲哚-2-酮(1.0 g)、1-甲基-1H-咪唑(0.74 g)和二氟甲烷磺醯氯(1.09 g)在8 ml的二氯甲烷中竹應。關於後續處理,加水並攪拌,及過濾 出固體,用稀鹽酸和水洗滌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7%(1.08 g,理論值之82%)。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23(96%)。
1H-NMR(400 MHz,DMSO-D6):δ(ppm)=7.64(dd,1H),7.51(t,1H),7.00(dt,1H),4.12(s,6H)。
實例7: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5-甲氧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5-甲氧基-1,3-二氫-2H-吲哚-2-酮(1.0 g)和1-甲基-1H-咪唑(0.51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8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10℃。隨著攪拌,以二部分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0.66 g)並將混合物在-5至-10℃下攪拌2.5小時。關於後續處理,加水並攪拌混合物,及過濾出固體,用稀鹽酸和水洗滌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9%(0.91 g,理論值之70%)。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17(100%)。
1H-NMR(400 MHz,DMSO-D6):δ(ppm)=7.61(d,1H),7.46(d,1H),7.44(t,1H),6.71(dd,1H),4.11(s,6H).3.77(s,3H)。
實例8: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甲氧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甲氧基-1,3-二氫-2H-吲哚-2-酮(1.0 g)和1-甲基-1H-咪唑(0.47 g)作為初進料引入8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15℃且用氮。隨著攪拌,以二部分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0.62 g)且在2.5小時內將混合物加熱至10℃。將其冷卻至0℃,添加1-甲基-1H-咪唑(0.24 g)和二氟甲烷磺醯氯(0.35 g),及將混合物加熱至室溫經3小時之期間,後攪拌4小時並使靜置48小時。關於後續處理,加水並攪拌混合物,及過濾出固體,用稀鹽酸和水洗滌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1%(0.52 g,理論值之39%)。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17(87%)。
1H-NMR(400 MHz,DMSO-D6):δ(ppm)=7.68(d,1H),7.46(t,1H),7.23(t,1H),6.90(d,1H),4.11(s,6H),3.88(s,3H)。
實例9: 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三氟甲基)磺醯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1.0 g)和1-甲基-1H-咪唑(1.09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1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0℃。隨著攪拌,在0-10℃之內溫下以4個部分添加三氟甲烷磺酸酐(1.89 g)。將混合物在最高15℃下攪拌一小時。再次將混合物在冰浴中冷卻,加水,使用鹽酸調整pH至2並分離相。將有機相用水洗滌,乾燥及藉由蒸發濃縮。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68%(1.38 g,理論值之67%)。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23(35%)。
1H-NMR(400 MHz,DMSO-D6):δ(ppm)=7.96(d, 1H),7.32(dt,1H),7.03(dd,1H),4.12(s,6H)。
實例10: 三氟甲烷磺酸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H-吲哚-2-酯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1.0 g)和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0.82 g)作為初進料在氮氣下引入10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10℃。隨著攪拌,逐滴添加三氟甲烷-磺酸酐(1.42 g)且將在4.5小時中混合物加熱至室溫。將混合物靜置15小時。添加1,4-二氮雜雙環[2.2.2]-辛烷(0.48 g)和三氟甲烷磺酸酐(0.94 g),及將混合物攪拌5小時並用稀鹽酸調整至pH 1-2。將固體過濾出來,用二氯甲烷和水洗滌並乾燥。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88%(0.45 g,理論值之28%)。UV吸收(沒有於360 nm之最大值)確認產物之O-磺醯化。
LC-MS:M+H=423(52%)。
1H-NMR(400 MHz,DMSO-D6):δ(ppm)=11.4(s,寬,1H),8.37(d,1H),7.31(dt,1H),7.24(dd,1H),4.06(s,6H)。
實例11(=比較例11): 4-甲基苯磺酸3-苯基-1H-吲哚-2-酯的製備
將3-苯基吲哚酮(1.15g)、4-甲基苯磺醯氯(1.06 g)和碳酸鈉(0.41 g)作為初進料引入5.5 ml的水和11 ml的丙酮中並在預熱油浴中加熱至80℃與攪拌。20分鐘之後,然後添加5 ml的丙酮和1 ml的水並將混合物加熱另外30分鐘。過濾熱溶液,及將固體用20 ml的水/丙酮(1:1)和甲醇洗滌並在真空中乾燥。此產生0.59 g的產物,HPLC純度為98%(理論值之29%)。藉由NMR之結構說明確認其為O-磺醯化之產物。可從濾液分離另外0.67 g的產物,HPLC純度為40%(理論值之13%)。
LC-MS:M-H=362(87%)。
1H-NMR(400 MHz,DMSO-D6):δ(ppm)=10.94(s,1H),7.90-7.95(m,2H),7.83(d,1H),7.40-7.47(m,3H),7.35(t,1H),7.22-7.28(m,4H),7.20(t,1H),6.76(d,1H),2.33(s,3H)。
實例12: 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 基)-7-氟-3-甲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步驟(a):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3-甲基-1,3-二氫-2H-吲哚-2-酮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5.0 g)作為初進料引入225 ml的乙腈中,添加氫化鈉(0.73 g,在礦油中之60%)且將混合物後攪拌直到形成稠的懸浮液。添加碘甲烷(7.0 g)之後,將混合物加熱至60℃並在60℃下攪拌11小時。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將2-丙醇加至部分結晶殘餘物並將產物過濾出來。此產生呈固體之中間物,HPLC純度為93%(3.46 g,理論值之64%)。結構可藉由NMR光譜確認。
LC-MS:M+H=305(89%)。
1H-NMR(400 MHz,CDCl3):δ(ppm)=8.91(s,1H),6.95-7.03(m,2H),6.91-6.95(m,1H),4.02(s,6H),1.90(s,3H)。
步驟(b):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3-甲基-1,3-二氫-2H-吲哚-2-酮 變體A: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3-甲基-1,3-二氫-2H-吲哚-2-酮(0.50 g)和1-甲基-1H-咪唑(0.37 g)作為初進料引入5 ml的二氯甲烷中並冷卻至-20℃。隨著攪拌,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0.58 g)並將混合物緩慢加熱至室溫。將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3小時。HPLC分析檢測起始原料(67%),所要產物(25%)和另外的成分。將混合物加至10 ml的水,分離相且藉由在真空中蒸發濃縮有機相。藉由層析純化殘餘物並從未反應起始原料分離出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86%(0.16 g,理論值之22%)。利用2D-NMR,可確認結構為N-磺醯化之化合物。
LC-MS:M+H=419(85%)。
1H-NMR(400 MHz,CDCl3):δ(ppm)=7.10-7.25(m,3H),6.67(t,1H),4.02(s,6H),1.94(s,3H)。
變體B: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3-甲基-1,3-二氫-2H-吲哚-2-酮(5.0 g)懸浮在40 ml的二氯甲烷中。添加1-甲基-1H-咪唑(6.47 g)和1,4-二甲基哌嗪(1.78 g)並將溶液在氮氣下於45℃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及經30分鐘之期間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11.9 g)在20 ml二氯甲烷中的溶液,期間其溫度保持在0℃下。將混合物在0℃下後攪拌一小時。添加200 ml的二氯甲烷之後,將有機相用200 ml的鹽酸(2% )和用水洗滌。將100 ml的乙腈和數滴的N,N-二甲基甲醯胺加至有機相,及用200 ml部分的氫氧化鉀之水溶液(3%)和用水交替進行洗滌數次。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溶劑。將殘餘物溶解在50 ml的甲苯中及用水洗滌三次。在真空中蒸餾掉溶劑。此產生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3%(4.06 g,理論值之58%)。
產物之NMR信號與根據變體A所得之產物的信號一致。
實例13(=比較例13): 4-甲基-苯磺酸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H-吲哚-2-酯的製備
將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7-氟-1,3-二氫-2H-吲哚-2-酮(1.15g)、4-甲基苯磺醯氯(1.06 g)和碳酸鈉(0.41 g)作為初進料引入5.5 ml的水和11 ml的丙酮中,及隨著攪拌,在預熱油浴中加熱至80℃。45分鐘之後,過濾熱溶液,及將固體用20 ml的水/丙酮(1:1)和甲醇洗滌並在真空中乾燥。此產生0.76 g的產物,HPLC純度為97%(理論值之42%)。藉由NMR之結構 說明確認其為O-磺醯化之產物。可從濾液分離另外0.41 g的產物,HPLC純度為89%(理論值之21%)。
LC-MS:M-H=443(95%)。
1H-NMR(400 MHz,DMSO-D6):δ(ppm)=13.33(s,1H),8.12(d,1H),7.64(d,2H),7.30(d,2H),7.10-7.22(m,2H),3.97(s,6H),2.33(s,3H)。
實例14: 7-氯-1-[(二氟甲基)磺醯基]-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1,3-二氫-2H-吲哚-2-酮的製備
將7-氯-3-(4,6-二甲氧基-1,3,5-三嗪-2-基)-1,3-二氫-2H-吲哚-2-酮(6.0 g)作為初進料引入150 ml的二氯甲烷中。添加1-甲基-1H-咪唑(6.3 g)和1,4-二甲基哌嗪(4.4 g)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一小時。將混合物在氮氣下冷卻至-60℃,且逐滴添加二氟甲烷磺醯氯(14.4 g)同時攪拌,期間溫度保持在-50℃以下。將混合物加熱至-15℃並在此溫保持二天且偶爾攪拌。關於後續處理,添加50 ml的水並在真空中蒸餾掉大部分有機溶劑。將殘餘物過濾,用水洗滌,溶解在100 ml的2-丙醇中,後攪拌一小時,過濾,用2-丙醇和甲醇洗滌並乾燥。 此產生呈固體之標題化合物,HPLC純度為99%(5.2 g,理論值之65%)。UV吸收(於360 nm之最大值)以及2D-NMR光譜確認產物之N-磺醯化。
LC-MS:M+H=421(100%)。
1H-NMR(400 MHz,CDCl3):δ(ppm)=12.53(s,1H),7.95(dd,1H),7.13-7.21(m,2H),6.96(t,1H),4.21(s,3H),4.16(s,3H)。

Claims (18)

  1. 一種在3-位置具有6-員雜芳基取代基(Q)之式(3)的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溴、碘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氧基,其中該環烷氧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由氟、氯、(C1-C4)-烷基或 (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硫基,其中該環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苯基或1-萘基或2-萘基或具有1至2個雜原子之五或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原子彼此獨立地選自由O或N所組成之群組,且其中該芳基或雜芳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溴、碘、(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R2為(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或(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氟部分或完全取代,R3為氫或(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 Q為具有1至3個氮原子之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芳環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3-C7)-環烷氧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該方法係令式(1)吲哚酮化合物 其中R1a至R1d,及R3和Q如式(3)中所定義,在溶劑中與磺醯基化合物(2)反應 其中R2如式(3)中所定義,及X,作為脫離基,為氟、氯、溴、1-咪唑基、1H-苯並三唑氧基、1H-苯並三唑基,或O-SO2-R7,其中R7係定義為R2,且R2和R7為相同或不同,或N(R8)SO2R9,其中R8為羰基及R9為未經取代或經取 代之苯基,及R8和R9係彼此鍵結或不鍵結,其中該反應係在下列存在下進行- 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或- 包含至少一種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鹼混合物。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式(3-1)的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之製法, 其中R1a至R1d及R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定義,及R2為(C1-C6)-烷基或(C3-C7)-環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或環烷基基團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及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氫,(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 之取代基取代,在式(3-1)之化合物的情形,排除下列:- R1a為氟,及- R2為2,2,-二氟乙基或1,1,1-三氟乙基。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R3為氫。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製法,其中R2為二氟甲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為- 1-(C1-C6)-烷基-1H-咪唑,- 1-(C1-C7)-環烷基-1H-咪唑,- 1-苯甲基-1H-咪唑,- 1-芳基-1H-咪唑,- 1-雜芳基(hetaryl)-1H-咪唑,或- 包含至少二種所指定之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混合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製法,其中該單獨或以混合物形式使用之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為1-甲基-1H-咪唑、1-丁基-1H-咪唑或1-苯甲基-1H-咪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該鹼混合物包含至少一種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且另外包含下列中至少一者:- 式(4)之三級胺鹼,或 - 式(5)之經取代的吡啶鹼,或 - 式(4)之三級胺鹼和式(5)之經取代的吡啶鹼的混合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該三級胺鹼係選自包含下列之組群- 二氮雜雙環[2.2.2]辛烷(DABCO),- 1-甲基嗎福林,- 1-乙基嗎福林,- N,N-二甲基哌嗪,及- 1,2-雙(二甲胺基)乙烷。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製法,其中該所使用之吡啶鹼為5-乙基-2-甲基吡啶或3-甲基吡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該反應在下列溶劑中發生:- 二氯甲烷,- 2-甲基四氫呋喃,或- 乙酸乙酯,或- 上述指定溶劑之混合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該反應物係以一份量或以二或更多份量經歷0.05至6小時之期間的 方式添加。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製法,其中該磺醯基化反應之反應溫度係在從-20℃至+10℃之範圍。
  13. 一種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 或式(3-1a)的鹽 其中,在各情形中R1a至R1d各自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溴、碘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3-C7)- 環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氧基,其中該環烷氧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3-C7)-環烷硫基,其中該環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苯基或1-萘基或2-萘基或具有1至2個雜原子之五或六員雜芳環,其中該雜原子各自獨立地選自由O或N所組成之群組,且其中該芳基或雜芳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溴、碘、(C1-C4)-烷基、(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或(C1-C4)-烷硫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及R2為甲基,其中該甲基係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或 (C3-C7)-環烷基,其中該環烷基基團係經氟完全或部分取代,R3為氫,或(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硫基,其中該烷硫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基或(C1-C4)-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R4和R5各自為氫,(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且係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選自由氟、氯、(C1-C4)-烷氧基或(C3-C7)-環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取代基取代,其中,在通式(3-1a)之鹽類中,M為Li、Na、K、Cs、Ba、Mg、Ca、Zn或N(Rc)4,其中Rc=H或(C1-C6)-烷基,及其中該平衡離子M+之數目是由特定電荷決定,使得形成通式(3-1a)之整體中性的化合物。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或式(3-1a)的鹽,其中 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所組成之群組,且亦選自(C1-C6)-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C1-C6)-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及R2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R3為氫,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C1-C4)-烷基,其中該烷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C1-C4)-烷氧基,其中該烷氧基基團為支鏈或直鏈,其中,在式(3-1a)之鹽中,M為Na和K。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或式(3-1a)的鹽,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氟、氯、甲氧基所組成之群組,及R2為二氟甲基,R3為氫,及R4和R5在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為甲氧基。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式(3-1)之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或式(3-1a)的鹽,其中R1a至R1d彼此獨立地選自由氫和氟所組成之群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式(3)的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而該式(3)用於製備式(3-1)之 N-磺醯基取代的3-三嗪基吲哚酮或式(3-1a)的鹽,其係使用- 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或- 包含至少一種在1位置經取代的咪唑鹼之鹼混合物。
  18. 一種農業中的精純化學品和活性成分之製法,其係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中所製得之式(3)化合物以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之式(3-1)化合物以及式(3-1a)的鹽作為中間物。
TW100147140A 2010-12-21 2011-12-19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TWI5278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061425349P 2010-12-21 2010-12-21
EP10196205 2010-12-21
US201161467598P 2011-03-25 2011-03-25
EP11159875 2011-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7323A true TW201307323A (zh) 2013-02-16
TWI527807B TWI527807B (zh) 2016-04-01

Family

ID=45420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7140A TWI527807B (zh) 2010-12-21 2011-12-19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3) US9096551B2 (zh)
EP (1) EP2655360B1 (zh)
JP (1) JP5980807B2 (zh)
KR (1) KR101821847B1 (zh)
CN (1) CN103380127B (zh)
DK (1) DK2655360T3 (zh)
ES (1) ES2583061T3 (zh)
IL (1) IL227061A (zh)
MX (1) MX346799B (zh)
TW (1) TWI527807B (zh)
WO (1) WO20120848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96551B2 (en) * 2010-12-21 2015-08-04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2-(triazinylcarbonyl) sulfonanilides
US8962828B2 (en) * 2010-12-21 2015-02-24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triazinyl-substituted oxindoles
WO2013047411A1 (ja) * 2011-09-29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新規なトリアジン誘導体、紫外線吸収剤
EP3360417A1 (de) 2017-11-02 2018-08-15 Bayer CropScience Aktiengesellschaft Verwendung von sulfonylindol als herbizid
IL298685B1 (en) 2020-03-05 2024-04-01 Exo Imaging Inc An ultrasound imaging device with programmable anatomy and flow imag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94340A (en) 1974-12-03 1977-12-07 Wyeth John & Brother Ltd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substituted n-phenylcarbamate esters
JPS55129284A (en) * 1979-03-27 1980-10-06 Shionogi & Co Ltd 3-(1-imipazolyl)indolin-2-one
UA44220C2 (uk) 1991-11-07 2002-02-15 Агрево Юк Лімітед Сульфонаміди,що мають гербіцидну активність,спосіб їх одержання, гербіцидна композиція та спосіб боротьби з бур'янами
FR2714378B1 (fr) 1993-12-24 1996-03-15 Sanofi Sa Dérivés de l'indol-2-one substitués en 3 par un groupe azoté, leur préparation, les compositions pharmaceutiques en contenant.
DE19521355A1 (de) 1995-06-12 1996-12-19 Hoechst Schering Agrevo Gmbh Sulfonamide,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als Herbizide und Pflanzenwachstumsregulatoren
JP3632947B2 (ja) 1998-07-29 2005-03-30 クミアイ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ジフルオロメタンスルホニルアニリド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有効成分とする除草剤
FR2827604B1 (fr) 2001-07-17 2003-09-19 Sanofi Synthelabo Nouveaux derives de 1-phenylsulfonyl-1,3-dihydro-2h-indol-2- one, un procede pour leur preparation et les compositions pharmaceutiques en contenant
US20050070718A1 (en) 2003-09-30 2005-03-31 Abbott Gmbh & Co. Kg Heteroaryl-substituted 1,3-dihydroindol-2-one derivatives and medicaments containing them
JP2006056870A (ja) 2004-04-01 2006-03-02 Bayer Cropscience Ag ジフルオロメタンスルホンアミド誘導体及び除草剤
JP2006056871A (ja) 2004-07-23 2006-03-02 Bayer Cropscience Ag スルホンアニリド類の農園芸用殺菌剤としての利用
EP1831197A2 (de) 2004-12-31 2007-09-12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ierte oxindol-derivate, diese enthaltende arzneimittel und deren verwendung
JP5125501B2 (ja) 2005-01-28 2013-01-23 大正製薬株式会社 1,3−ジヒドロ−2h−インドール−2−オン化合物、及び芳香族複素環が縮合したピロリジン−2−オン化合物
CA2602194A1 (en) 2005-03-24 2006-09-28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ted oxindol derivatives, drugs containing said derivatives and the use thereof
DE102005014936A1 (de) 2005-03-24 2006-12-14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ierte Oxindol-Derivate, diese enthaltende Arzneimittel und deren Verwendung
DE102005014904A1 (de) 2005-03-26 2007-02-01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ierte Oxindol-Derivate, diese enthaltende Arzneimittel und deren Verwendung
MY158766A (en) 2005-04-11 2016-11-15 Xenon Pharmaceuticals Inc Spiro-oxindole compounds and their uses as therapeutic agents
JP2007106745A (ja) 2005-09-16 2007-04-26 Bayer Cropscience Ag スルホンアニリド類の除草剤としての利用
DE102006040915A1 (de) 2006-08-26 2008-03-20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ierte Oxindol-Derivate, diese enthaltende Arzneimittel und deren Verwendung
FR2909668B1 (fr) 2006-12-12 2009-01-23 Sanofi Aventis Sa Derives de 5-alkyloxy-indolin-2-one,leur preparation et leurs applications en therapeutique
PL2114921T3 (pl) 2006-12-30 2013-05-31 Abbott Gmbh & Co Kg Podstawiona pochodna oksindolu i jej zastosowanie jako liganda receptora wazopresyny
US8486931B2 (en) 2007-03-02 2013-07-16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ted oxindole compounds
JP2009046418A (ja) 2007-08-20 2009-03-05 Bayer Cropscience Ag スルホンアニリド類の除草剤としての利用
CA2710946C (en) 2007-12-27 2016-05-31 Abbott Gmbh & Co. Kg Substituted oxindole-derivatives and the use thereof for the treatment of vasopressin-dependent illnesses
US8962828B2 (en) * 2010-12-21 2015-02-24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triazinyl-substituted oxindoles
BR112013015601B1 (pt) * 2010-12-21 2019-02-19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Processo para preparar 2-(triazinilcarbonil)sulfonanilidas, uso de 3-triaziniloxindóis n-sulfonil-substituídos, e processos para preparar n-alquil-n-[2-(1,3,5-triazin-2-ilcarbonil)fenil]alcanossulfonamidas
US9096551B2 (en) * 2010-12-21 2015-08-04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2-(triazinylcarbonyl) sulfonanili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80807B2 (ja) 2016-08-31
ES2583061T3 (es) 2016-09-16
IL227061A (en) 2017-12-31
US9096551B2 (en) 2015-08-04
US20140005388A1 (en) 2014-01-02
DK2655360T3 (da) 2016-08-15
MX346799B (es) 2017-03-31
MX2013007014A (es) 2013-07-29
WO2012084854A1 (de) 2012-06-28
KR20140005925A (ko) 2014-01-15
US20150133660A1 (en) 2015-05-14
KR101821847B1 (ko) 2018-01-24
US20140024828A1 (en) 2014-01-23
EP2655360B1 (de) 2016-04-20
CN103380127A (zh) 2013-10-30
US9512088B2 (en) 2016-12-06
US8969553B2 (en) 2015-03-03
EP2655360A1 (de) 2013-10-30
TWI527807B (zh) 2016-04-01
CN103380127B (zh) 2016-08-10
JP2014505043A (ja) 201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7807B (zh) N-磺醯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RU2086542C1 (ru) Серосодержащие производные имидазола, способ их получения, новые 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е соединения и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TWI531566B (zh) 製備2-(三羰基)磺醯替苯胺類的方法
TWI546296B (zh) 經三嗪基取代的吲哚酮之製法
EP1805145B1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yrazoles
US20230018429A1 (en) Process for synthesis of (3-chloro-2-pyridyl)hydrazine
KR101318092B1 (ko) 페닐 2-피리미디닐 케톤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의 신규 중간체
US3981715A (en) 2,3,5-Substituted-6-trifluoromethyl-1,3-diazin-4-ones herbicides
BR112013015738A2 (pt) processo para a produção de oxindóis substituídos por n-sulfonila
JP2000500775A (ja) 新規除草剤
CN104619683A (zh) 用于制备任选地取代的苯基和吡啶基吡咯烷类的方法
JPS62281867A (ja) イミダゾ−ルカルボン酸エステル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誘導体を有効成分とする殺菌剤
WO2014158640A1 (en) Improve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ertain triaryl rhamnose carbamates
JPS62294669A (ja) トリアジン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有効成分とする除草剤
JPH1029990A (ja) 1−(置換アミノ)イミダゾール誘導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除草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