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6780A - 吐水裝置 - Google Patents

吐水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6780A
TW201306780A TW101125804A TW101125804A TW201306780A TW 201306780 A TW201306780 A TW 201306780A TW 101125804 A TW101125804 A TW 101125804A TW 101125804 A TW101125804 A TW 101125804A TW 201306780 A TW201306780 A TW 2013067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bubble
air
flow
inje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5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4983B (zh
Inventor
Hiroshi Hashimoto
Minoru Sato
Shuhei Hayata
Akihiro Uemura
Yukihiro Kozono
Original Assignee
Tot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to Ltd filed Critical Tot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06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6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4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4983B/zh

Links

Landscapes

  • Bidet-Like Cleaning Device And Other Flush Toilet Accessories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一種吐水裝置,其課題為提供不使用大型泵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足夠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之吐水裝置。本發明的解決手段是該吐水裝置,由噴射口(10b)觀看存水室(10)內時,生成有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並且利用間歇地形成該大氣泡(BA),來使噴流(WSm)的流速產生變化。

Description

吐水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吐水裝置。
用以洗淨人體的吐水裝置通常被要求提高其洗淨感。洗淨感是依據由吐水裝置所吐出的水接觸到人體時的刺激感和足量感而被左右的感覺。若將刺激感和足量感套用於被吐出的水的特性,則刺激感是代表水的流速的物理量,而足量感則是代表接觸到人體的水的面積(也相當於即將接觸人體前的水的剖面積)的物理量。換言之,刺激感是使用者對應於水的流速所感到的水的刺激強度,若水的流速變快則刺激感變強,相對的若水的流速變慢則刺激感變弱。另外,足量感是使用者於接觸到人體的水的面積感到的水量的多寡,若水的面積變大,則足量感變強,相對的若水的面積變小,則量感變弱。
另一方面,對於吐水裝置也要求其進一步提高節水性能。為了提高節水性能,雖然必須減少由吐水裝置所吐出的水量,但是若單純地做吐出的水量減少則會造成足量感減低,會有增加對洗淨感抱有不滿的使用者之虞。
於是,提案有利用將連續的線狀吐水變換成藉由間歇的水團之吐水,來形成雖然是低水量卻能確保接觸到人體的水的面積並且不會損害足量感的技術。作為該技術的一例,提案有記載於下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記載於下述專 利文獻1的技術中,吐水是由噴射速度較快的第一部分及噴射速度較慢的第二部分交互地形成,並且利用在水接觸人體之前使第一部分追上第二部分來形成較大的水團。記載於下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為了形成上述的速度差,利用間歇地施加比朝吐水裝置的給水壓力更高的壓力來使吐水壓力產生較大的變動。利用如上述地使吐水壓力產生較大的變動,由於會對吐水產生間歇的流速變動,因此能夠實現如前述的藉由間歇的水團之吐水。
記載於下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雖然是用以確實地實現藉由間歇的水團之吐水的優秀技術,但是為了施加比給水壓更高的壓力則需要較大型的泵。倘若這種大型的泵成為必需的元件,將使吐水裝置變得昂貴且恐有裝置大型化之虞。
作為不使用泵而使吐水流速產生周期性地變動的技術,提案有記載於下述專利文獻2的技術。下述專利文獻2中,利用將氣泡混入至吐水來引起吐水的流速變動。根據相同文獻的記載,在中作為氣泡混入洗淨水中之空氣的量較多的部分,該部分的洗淨水的速度變得更加高速。另一方面,在作為氣泡混入洗淨水中之空氣的量較少的部分中,該部分的洗淨水的速度變得更加低速。藉此,使吐水反覆產生高速部分及低速部分。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開2001-9015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國專利第4572999號公報
上述專利文獻2的技術思想,是利用使混入到洗淨水中的空氣量產生變化來附予吐水流速變動。然而,藉由本發明者們進行的檢討,確認了根據上述專利文獻2的技術思想難以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在上述所專利文獻2的段落0047中記載有為了有效率地使空氣混入到洗淨水中,最佳是將較細小的氣泡供給至洗淨水。但是,本發明者們發現了即使如上述地將較細小的氣泡混入至洗淨水,並且進一步地使該混入量產生變化,也是難以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若如上述吐水的流速變動較小,則速度較快的吐水部分追上速度較慢的吐水部分為止,所需要的時間變長,並且在水接觸作為對象的人體之前,會有水團未充分地成長的情況。
本發明是有鑒於上述的課題而開發完成者,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吐水裝置,其不使用大型泵,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足夠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吐水裝置是一種朝人體將水吐出的吐水裝置,其具備:給水路,供給水;用來噴射口,將由前述給水路所供給的水作為噴流朝下游側噴射;吐出流路,設置於前述噴射口的下游側並且設有將前述噴流朝外部吐出的吐出口;存水室,設置於前述噴射口及 前述吐出流路之間並且具有:由前述噴射口至前述吐出流路的噴流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及鄰接於前述通水路徑部且用以形成蓄積水之存水部;及氣泡供給手段,在前述存水部內生成使空氣形成泡狀的氣泡並且將該氣泡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本發明的氣泡供給手段是由前述噴射口觀看前述存水室內時,生成剖面積比前述噴射口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的手段,利用間歇地供給該大氣泡至前述通水路徑部,使前述噴流貫通於前述大氣泡中的第一通水狀態、及前述噴流通過於前述蓄積水中的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來使在前述通水路徑部中的前述噴流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
根據本發明,由於氣泡供給手段間歇地供給剖面積形成的比噴射口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至通水路徑部,因此能夠使噴流貫通於大氣泡中的第一通水狀態、及噴流通過於水中的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貫通於大氣泡中,因此噴流的周圍存在較多的空氣,造成使噴流減速的阻力較小,使得噴流可以保持原有速度噴向吐出口。另一方面,在第二水流狀態下,由於噴流通過於水中,因此噴流的周圍環繞著水,造成使噴流減速的阻力較大,使得噴流的速度降低來噴向吐出口。因此,利用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能夠使在通水流路部中的噴流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藉由該通水阻力的變動,能夠使噴向吐出口的噴流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 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另外在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最佳是供給大氣泡至靠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處。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供給大氣泡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處,所以該大氣泡是藉由從噴射口噴射的噴流被拉伸至吐出口側。因此,利用如供給大氣泡至靠噴射口處的簡便的方法,能夠使大氣泡存在於由噴射口側至吐出口側為止的較長範圍。該結果,貫通大氣泡的噴流的長度變長,能夠更加確實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的噴流的減速,也由於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因此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也認為供給至通水路徑部的大氣泡有無法立即包圍噴流的周圍之情況。根據本發明者們進行的檢討,確認了大氣泡有經過「被供給至通水路徑部且導入至噴流之後,到移動一定程度的距離為止的時間」,則大氣泡更加確實地形成包圍噴流的周圍之狀態。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供給大氣泡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處,因此能夠確保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之後的時間,並且能夠更加確實地在通水路徑部中形成噴流貫通大氣泡中的狀態。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最佳是構成為:將先生成的大氣泡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在該供給的大氣泡整體從前述通水路徑部朝向前述吐出口排出之後,將後生成的大氣泡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
在本發明中,為了形成足夠大的水團所不可缺的是更加確實地引起通水阻力的變動。因此,在第二通水狀態下,氣泡不被配置在由極其靠近噴射口至極其靠近吐出口為止,且必須形成被水所填滿的狀態。於是在本發明中,將先生成的大氣泡供給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處,在該供給的大氣泡整體從通水路徑部朝向吐出口排出之後,將後生成的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利用鑽研如上述地將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的時序,不論在通水路徑部是否殘留有之前的大氣泡,都將供給之後的大氣泡至通水路徑部,能夠避免產生如氣泡存在於通水路徑部的某一處的狀態。因此,藉由使第二通水狀態確實地與第一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能夠確實地使吐水的流速變動產生。如上述,能夠使噴向吐出口的噴流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並且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最佳是在前述存水部內形成和前述噴流不同的水流作為副水流,並且藉由前述副水流將前述大氣泡導引至靠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處。
在本發明的存水室內,由於噴流是由噴射口朝吐出口噴射,因此產生有負壓。也因為該負壓是作用於形成在存水室內的氣泡,所以氣泡有可能承受拉向通水路徑部的吐出口側的作用力。於是在該最佳態樣中,利用形成於存水部內的副水流將大氣泡導引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處, 能夠確實地防止受到由噴流所產生的負壓之影響即立即被導入至通水路徑部的吐出口側的情形。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最佳是具有:空氣導入口,將空氣導入至前述存水部內;及導引面,由前述空氣導入口側朝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側延伸而設置,將由前述空氣導入口導入的前述大氣泡導引至靠前述噴射口處。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從空氣導入口側朝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側延伸設置有將大氣泡導引至靠噴射口處的導引面,因此大氣泡藉由導引面來導引,能夠確實地將大氣泡導引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處。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副水流最佳是將由前述空氣導入口導入的空氣,一邊朝前述導引面按壓,一邊將前述大氣泡導引至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附近為止。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副水流以不使大氣泡從導引面分離來朝導引面按壓,因此能夠確實地沿著導引面來導引大氣泡,且確實地供給至靠噴射口處。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導引面最佳是由:平滑地連接前述空氣導入口附近與前述噴射口附近的連續面所構成。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利用平滑的連續面來連接空氣導入口附近和噴射口附近,所以能夠使由空氣導入口導入的大氣泡沿著導引面移動到噴射口的附近為止。因此,能 夠不使大氣泡從導引面分離,而確實地沿著導引面來導引,且確實地供給至靠噴射口處。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副水流最佳是由和前述噴射口分開且獨立形成的副水流導入口導入至前述存水部內。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是由和噴射口分開且獨立形成的副水流導入口來導入副水流,所以和分離由噴射口所導入的水來作為副水流的情況相比,變得容易將副水流的流速控制為更低速。因此,由於能夠藉由副水流使大氣泡以不分裂的程度朝導引面按壓,因此能夠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副水流最佳是構成為:在從前述空氣導入口導入的空氣成為前述大氣泡,且到達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附近的期間,可維持前述大氣泡與前述空氣導入口的連通狀態。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大氣泡維持與空氣導入口的連通狀態,所以大氣泡能夠保持連接於空氣導入口的狀態來持續地接觸於導引面。因此,能夠不使大氣泡從導引面分離而確實地沿著導引來導引,且確實地供給至靠噴射口處。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導引面最佳是設置成沿著前述空氣導入口的開口方向。
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導引面是設置成沿著空氣導入口的開口方向,所以能夠使由空氣導入口導入的空氣保持 與空氣導入口的連接狀態。因此,能夠使大氣泡以保持連接於空氣導入口的狀態持續地接觸於導引面。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空氣導入口最佳是從前述通水路徑部隔離,並且設在前述噴流之行進方向中的上游側。
在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藉由噴流及副水流在存水部內形成旋轉流。因為噴流流速高於副水流,所以噴流對旋轉流的旋轉方向的影響變大。由於噴流是由噴射口噴射並且噴向吐出口,因此旋轉流的旋轉方向也形成沿著噴流,其鄰接於噴流而旋轉。因為旋轉流是藉由從噴射口噴向吐出口的噴流來加速,所以其流速在加速完成後的吐出口附近為最高,而其流速在旋轉於存水部內並且開始加速的噴射口附近為最低。
在該最佳態樣中,為了利用該旋轉流的速度分佈的特性,因此鑽研了空氣導入口的配置。由於空氣導入口配置於作為噴流的行進方向上的噴射口側之上游側,所以將空氣導入至旋轉流的流速變得最低的區域,能夠成長為大氣泡。因此,能夠使大氣泡維持連接於空氣導入口的狀態變得更加確實,並且大氣泡以保持連接於空氣導入口的狀態持續地接觸於導引面。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最佳是以包覆前述噴射口來供給前述大氣泡至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側的端部。
在該最佳態樣中,藉由以包覆噴射口來供給大氣泡, 能夠利用空氣包覆噴射口附近。因此,在第一通水狀態下,能夠抑制在噴射口的周圍的渦流之產生,並且抑制伴隨渦流所產生的噴流的紊亂。該結果,由於噴流穩定地行進,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所以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前述導引面的前述通水路徑部側的端部最佳是在前述噴流的行進方向中設置於比前述噴射口更上游側。
在本發明中,若大氣泡到達通水路徑部的附近,則受從噴射口噴射的噴流的影響,被拉伸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吐出口處。於是在該最佳態樣中,利用將導引面的端部設置於比噴射口更上游側,形成將大氣泡導引至比噴射口更上游側,並且更加確實地將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側的端部。
另外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中,最佳是在前述通水路徑部的附近設有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其抑制沿著前述噴流的周圍來移動的前述大氣泡朝前述吐出口側的移動,並且使前述大氣泡伸長至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側。
在本發明中,若大氣泡到達通水路徑部的附近,則受從噴射口噴射的噴流的影響,被拉伸至靠通水路徑部的吐出口處。於是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抑制大氣泡移動到吐出口側,使大氣泡朝噴射口側伸長,因此能夠更加確實地將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的噴射口側的端部。
另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吐水裝置是一種 朝人體將水吐出的吐水裝置,其具備:給水路,用來供給水;噴射口,將由前述給水路所供給的水作為朝下游側加速之噴流進行噴射;吐出流路,設置於前述噴射口的下游側並且設有將前述噴流朝外部吐出的吐出口;存水室,設置於前述噴射口及前述吐出流路之間並且具有:由前述噴射口至前述吐出流路的噴流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及鄰接於前述通水路徑部且用以形成蓄積水之存水部;及空氣供給手段,將空氣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本發明的空氣供給手段為: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第一通水狀態,是利用以包覆前述噴流的周圍來供給前述空氣使前述噴流貫通於前述空氣中;第二通水狀態,是利用抑制前述空氣的供給來使前述噴流通過於前述蓄積水中。本發明的吐水裝置藉由前述空氣供給手段所進行的空氣之供給及抑制,使在前述通水路徑部中的前述噴流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
根據本發明,空氣供給手段是利用以包覆噴流周圍的方式來供給空氣至通水路徑部,而能夠形成噴流貫通於大氣泡中的第一通水狀態。空氣供給手段是利用抑制空氣供給至通水路徑部,而能夠形成噴流通過於存水中的第二通水狀態。由於空氣供給手段交互地進行朝通水路徑部的空氣之供給及抑制,因此能夠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貫通於空氣中,因此在噴流的周圍存在較多的空氣,造成使噴流減速的阻力較小,使得噴流可以保持原有速度噴向吐出口 。另一方面,在第二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通過於存水中,因此噴流的周圍環繞著水,造成使噴流減速的阻力較大,使得噴流的速度降低來噴向吐出口。因此,利用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能夠使在通水路徑部中的噴流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藉由該通水阻力的變動,能夠使噴向吐出口的噴流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吐水裝置,其不使用大型泵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足夠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為了容易理解說明,因此在各圖面中對相同的構成要素盡可能的附加相同的符號,並且省略重覆之說明。
說明關於作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之吐水裝置。本發明的吐水裝置是朝人體將水吐出的裝置,其不使用大型泵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足夠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因此,本發明的吐水裝置的應用範圍是涉及到多方面,其可使形成水團的吐水接觸人體,並且是可應用於所有能夠同時提高節水效果和洗淨感的裝置。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 中,說明將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作為對人體局部進行洗淨的裝置而應用的一例。鑒於本發明的主旨,作為本發明的吐水裝置並不限定於此。
如圖1所示,作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吐水裝置之局部洗淨裝置WA是裝載於大便器CB上使用的裝置。局部洗淨裝置WA具備:本體部WAa、便座WAb、便蓋WAc、及遙控器WAd。本體部WAa具有噴嘴NZ,並且進退自如地保持噴嘴NZ。而本體部WAa是旋轉自如地保持便座Wab及便蓋WAc。
使用者在使用時將便蓋WAc如圖1所示地朝上方旋轉便蓋WAc使便座WAb露出。使用者坐在便座Wab上排洩後,操作遙控器WAd使其由形成於噴嘴NZ上的吐出口NZa吐水來洗淨自身的局部。使用者在洗淨局部後,操作遙控器WAd來停止來自吐出口NZa的吐水。之後,使用者通過操作遙控器Wad朝大便器CB排放洗淨水。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來設定沿著吐水JW的行進方向的J軸、及沿著鉛垂方向的V軸,並且使用該J軸及V軸來說明局部洗淨裝置WA的吐水態樣。
圖2表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的吐水初速變動態樣的一例。
如圖2所示,由於使吐水初速產生周期性地變動,因此吐水初速由較低的狀態(圖2的FW)至較高的狀態(圖2的FA)為止,形成有使後續的吐水追上先行的吐水的追趕期間。由於在周期性地發生的追趕期間之間,是無 助於水團形成的吐水期間,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方便稱之為浪費水期間。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局部洗淨裝置WA的吐水狀態的模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不使用大型泵並且使吐水的流速周期性地產生變動,構成為較大的水團朝吐水的對象部位衝擊。
若如上述地引起吐水的流速變動,則如圖3(A)所示,吐水JW包括:部位Wp1、部位Wp2、部位Wp3、部位Wp4、及部位Wp5。若將該各部分的各別的流速設定為V1、V2、V3、V4、V5,則V1(≒V5)<V2(≒V4)<V3。
因此,由於隨著由吐水後立即移行至圖3的(A)~(C),部位Wp3的速度大於部位Wp2,因此部位Wp3和部位Wp2合體,並且進一步地和部位Wp1合體來成為較大的水團。
如上述地,最大流速的部位Wp3藉由依次與其之前的部位Wp2、及部位Wp1合體,形成較大的水團來接觸人體局部。該洗淨水在碰到人體局部時,形成衝擊能量(洗淨強度)大的水團狀態。由於該部位Wp3的流速V3為最大流速,因此利用脈動流而被吐出的洗淨水是以合體後的水團的狀態出現於每次脈衝周期的吐水形態,由吐出口Nza所吐出。而且,由於是在脈動周期產生這樣的現象,因此如上所述地會反覆出現經過最大流速的部位Wp3的合體的水團,並且某個吐水時序下的水團和在其下一次吐水時序 下的經過部位Wp3的合體的水團是以大致相同的速度進行吐水。並且,該各個水團形成在部位Wp4、部位Wp5連接的狀態,該部位Wp4、部位Wp5是較最大流速下的部位Wp3更慢吐水。
本實施方式的局部洗淨裝置WA是不使用大型泵而產生吐水的流速變化,並且利用如上所述的反覆且周期性地出現的水團來進行吐水的裝置。局部洗淨裝置WA於圖1所示的噴嘴NZ的吐出口NZa的上游側具有存水室10。本實施方式的局部洗淨裝置WA是利用藉由存水室10來供給氣泡而產生吐水的流速變化。參照圖4來說明關於該存水室10的構造。圖4是表示存水室10的概略構造的模式圖。
如圖4所示,存水室10具備:空氣管路101、第一給水管路102(給水路)、吐出管路103、及第二給水管路104。空氣管路101、第一給水管路102、吐出管路103、及第二給水管路104是設置成連通於存水室10內部的管路。
存水室10,其整體呈大致長方體狀的箱體狀。存水室10具有:壁10e、壁10f、壁10g、壁10h、壁10i、及壁10j。在圖4上描繪成僅由壁10e、壁10f、壁10g、及壁10h來構成矩形。壁10i和壁10j是配置於呈相互對向的位置上的壁,並且配置成用以連接壁10e、壁10f、壁10g、壁10h。
空氣管路101是經由形成於存水室10的空氣導入口 10a與存水室10內部連通。空氣導入口10a是在壁10g和壁10h對接的角部附近,並且形成於壁10g的上游側端。第一給水管路102是經由噴射口10b與存水室10內部連通。噴射口10b是在壁10h和壁10e對接的角部附近,並且形成於壁10h上。吐出管路103是經由存水室側開口10c與存水室10內部連通。存水室側開口10c是在壁10f和壁10e對接的角部附近,並且形成於壁10f上。第二給水管路104是經由副水流導入口10d與存水室10內部連通。副水流導入口10d是在壁10f和壁10g對接的角部附近,並且形成於壁10f上。
空氣管路101是連接空氣導入口10a和開放於大氣的開口的管路。由空氣管路101導入的空氣是從空氣導入口10a導入至存水室10的內部。導入至存水室10的內部的空氣形成氣泡BA。
第一給水管路102是連接噴射口10b和給水源的管路。第一給水管路102在該管路的途中或噴射口10b上形成縮徑。因此,提高由第一給水管路102所供給的水的速度,將其作為噴流WSm朝存水室10內噴射。
吐出管路103是連接存水室側開口10c和形成於噴嘴NZ(參照圖1)上的吐出口NZa的管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噴射口10b和存水室側開口10c是呈對向配置。因此,由噴射口10b朝存水室10內噴射的噴流WSm,是沿著J軸在存水室10內行進,再由存水室側開口10c進入吐出管路103。進入吐出管路103後的水是沿著J軸在吐 出管路103內行進,再由吐出口NZa朝外部被吐出。
第二給水管路104是連接副水流導入口10d和給水源的管路。第二給水管路104是經由副水流導入口10d與存水室10內部連通。由第二給水管路104所供給的水的至少一部分是形成作為在存水室10內的旋轉流之副水流WSs。
如上所述,由噴射口10b朝存水室10內噴射的噴流WSm,是沿著J軸在存水室10內行進,再由存水室側開口10c進入吐出管路103中。因此,形成有供作為由噴射口10b至吐出口NZa的噴流WSm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105。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通水路徑部105是連接噴射口10b和存水室側開口10c的路徑。
存水室10內除了通水路徑部105以外的剩餘區域形成為存水部106。存水部106是為了用以鄰接通水路徑部105來形成蓄積水PW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存水部106是形成為圍繞著通水路徑部105。
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噴射口10b及存水室側開口10c是配置成接近於呈矩形的存水室10的一側邊。另一方面,空氣導入口10a及副水流導入口10d是配置成接近於呈矩形的存水室10的另一側邊。因此,噴射口10b及存水室側開口10c以和空氣導入口10a及副水流導入口10d是配置成分離的狀態。
圖5是表示圖4的A-A的剖面。而圖6是表示圖4的B-B的剖面。在圖4所示的狀態下,噴流WSm是在蓄積水 PW中行進,並且如圖5所示地一邊承受來自蓄積水PW的阻力一邊噴向存水室側開口10c。到達存水室側開口10c後的噴流WSm是進入吐出管路103內,再如圖6所示地以和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接觸的狀態行進。
在圖4所示的狀態下,氣泡BA較小。若由圖4所示的狀態再經過一段時間,則氣泡BA如圖7所示地成長為細長狀。氣泡BA,其下端是成長到接近於噴流WSm為止。因此,副水流WSs可旋轉的區域是比圖4所示的狀態更窄。副水流WSs,其旋轉速度變得較快並且旋轉在不阻礙噴流WSm的流動之方向。圖8和圖9分別表示圖7的C-C剖面和圖7的D區域。
如圖8所示,細長狀的氣泡BA是接觸於4個壁10h、10i、10j、及10f中的3個壁10h、10i、及10j而成長,該4個壁10h、10i、10j、及10f是由存水室10的空氣導入口10a朝噴射口10b延伸。因此,只有朝向副水流導入口10d的面接觸到副水流WSs。
如圖9所示,成長為細長狀的氣泡BA,其浮力是作用於作為鉛垂方向的V軸方向。副水流WSs以對抗該浮力而作用於氣泡BA。因此,氣泡BA能夠保持接觸於4個壁10h、10i、10j、及10f中的3個壁10h、10i、及10j的狀態,該4個壁10h、10i、10j、及10f是由存水室10的空氣導入口10a朝噴射口10b延伸。
由細長狀的氣泡BA成長之觀點來看,壁10h、10i、及10j是作為將氣泡BA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引至通水路徑 部105的導引面而發揮功能。而副水流WSs則是朝壁10h、10i、及10j產生按壓氣泡BA的作用力,以作為使氣泡BA成長為細長狀的按壓力附予手段來發揮功能,使氣泡BA不會由作為導引面的壁10h、10i、及10j分離。在本實施方式中,由空氣導入口10a側至通水路徑部105側的導引面的長度最佳是構成為比由噴射口10b至存水室側開口10c的通水路徑部105的長度更長。
由於副水流WSs為旋轉流並且朝壁10h產生離心力,因此主動地產生將氣泡BA按壓於壁10h上的作用。然而,即使因為氣泡BA是「未受到外部的作用影響,而持續膨脹呈接近球形的氣泡」,不需要主動按壓的作用,也能採用作為按壓力附予手段發揮功能的態樣。根據這種觀點的變形例如圖10所示。
如圖10所示,在存水室10內設置有壁10k。壁10k是在壁10h和壁10f之間並且設置成大致平行於各壁。壁10k是配置成和壁10g及壁10e分離。壁10k設置於也由通水路徑部105分離的位置上。
藉由以上述的方式設置壁10k,由空氣導入口10a所導入的氣泡BA在壁10h和壁10k之間行進,並且朝通水路徑部105成長。雖然壁10k不是主動地將氣泡BA朝著壁10h按壓,但是可藉由抑制氣泡BA的膨脹來產生朝壁10h按壓的作用力,可作為按壓力附予手段來發揮功能。
作為導引面而發揮功能的壁10h雖然是沿著在「延伸於與壁10g及壁10e正交方向之平面」的直壁,但是只要 是平滑地連接空氣導入口10a附近和噴射口10b附近的連續面便可充分發揮作為導引面的功能。參照圖11和圖12來說明由該觀點所開發的變形例。
圖11所示的存水室10B具有:壁10e、壁10Bf、壁10Bg、及壁10Bh。空氣導入口10a設置於壁10Bg。空氣導入口10a設置於大致和壁10e的中央附近呈對向的位置。由於壁10Bh連接空氣導入口10a附近和噴射口10b附近,因此是如圖11所示地設置成傾斜。由於即使如上述地使壁10Bh傾斜設置,其亦沿著空氣導入口10a的開口方向(朝向噴射口10b的方向)傾斜,因此能夠發揮作為使氣泡BA成長的導引面之功能。
圖12所示的存水室10C具有:壁10e、壁10Cf、壁10Cg、及壁10Ch。存水室10C的壁10Ch是形成呈朝外側彎曲的形狀。即使是如上述地呈彎曲的壁10Ch,由於也平滑地連接空氣導入口10a附近和噴射口10b附近,因此能夠發揮作為使氣泡BA成長的導引面之功能。
參照圖13來說明關於變更空氣導入口的配置位置的變形例。圖13所示的存水室10D具有:壁10e、壁10Df、壁10Dg、及壁10Dh。空氣導入口10Da是壁10Df和壁10Dg對接的角部,並且設置於壁10Df上。如圖13所示,由於形成有壁10Dg和壁10Dh對接的角部,因此由空氣導入口10Da至噴射口10b的壁並非平滑地連續,構成為不連續的面。在此情況下,雖然無法充分地發揮作為上述導引面的功能,但是能夠形成細長狀的氣泡BA。
若由圖7所示的狀態再經過一段時間,則如圖14所示地細長狀的氣泡BA接近噴流WSm並且開始干涉。氣泡BA被噴流WSm拉伸而進入通水路徑部105。因此,氣泡BA進入的部分的水會被擠退使副水流WSs的旋轉流速變快。旋轉流速提高的副水流WSs會撕破氣泡BA。
若由圖14所示的狀態再經過一段時間,則如圖15所示地氣泡BA將完全被導入噴流WSm中,氣泡BA會遍及通水路徑部105的大致全部區域而存在。圖16和圖17分別表示圖15的F區域和圖15的E-E剖面。
如圖16(A)所示,由於氣泡BA遍及通水路徑部105的大致全部區域而存在,所以也存在於噴射口10b附近。因此,存在於噴射口10b附近的水量減少,得以抑制在噴射口10b附近的渦流產生。在氣泡BA形成於由噴射口10b遠離的位置的情況時,形成如圖16(B)所示的狀態。在如圖16(B)所示的狀態下,在噴射口10b附近存在較多的水,造成產生較多渦流。由於渦流的產生會形成噴流WSm行進的阻力,因此藉由如圖16(A)所示地來抑制渦流,能夠不降低噴流WSm的速度並且使其噴向吐出口NZa。
如圖17所示,噴流WSm貫通氣泡BA。利用如上述地使噴流WSm貫通氣泡BA,能夠使噴流WSm周圍的阻力降低,並且不降低噴流WSm的速度來使其噴向吐出口NZa。但是,不一定需要如圖17所示的使噴流WSm完全地貫通氣泡BA的狀態,只要能夠藉由氣泡BA來包圍噴流WSm的 周圍的較多部分即可,即使是在局部與蓄積水PW接觸的狀態也無妨。
若由圖15所示的狀態再經過一段時間,則如圖18所示地使氣泡BA流向吐出管路103來被導入噴流WSm。由於氣泡BA形成為比通水路徑部105更廣的流路剖面積,因此其一邊卡住於存水室側開口10c的外圍一邊流向吐出管路103。如上述地卡住於存水室側開口10c的外圍的氣泡BA,是一邊藉由噴流WSm被由後方壓入,或承受來自蓄積水PW的壓力而被壓入,一邊進入吐出管路103。
若由圖18所示的狀態再經過一段時間,則如圖19所示地氣泡BA進入吐出管路103。圖20表示圖19的G-G剖面。如圖20所示,若氣泡BA進入吐出管路103內,則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形成空氣膜,而噴流WSm在該膜中行進。因此,噴流WSm承受來自吐出管路103的內壁的阻力減少,並且使噴流WSm不減速地噴向吐出口NZa。但是,不一定需要如圖15所示的使氣泡BA完全包覆噴流WSm的狀態,只要能夠藉由氣泡BA來包圍噴流WSm的周圍的較多的部分即可,即使是在局部與吐出管路103接觸的狀態也無妨。
若氣泡BA由圖19所示的狀態再更向吐出管路103的下游側行進,則其後之氣泡BA由空氣管路101被接收,並且回復到圖4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使依據參照圖4~圖20所說明的氣泡BA的的動作周期性地反覆進行。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第二時間變得比第一時 間更長。該第一時間,由先生成的大氣泡BA到達通水路徑部105的時點開始,至該到達後的大氣泡BA的整體被從通水路徑部105排出的時點為止;該第二時間,由先生成的大氣泡BA到達通水路徑部105的時點開始,至後生成的大氣泡BA到達通水路徑部105的時點為止。
如上述,由於構成為第二時間變得比第一時間更長,所以以先生成的大氣泡BA到達通水路徑部105的時點作為基準,在後生成的大氣泡BA到達通水路徑部105的時點,一定能夠形成使先生成的大氣泡BA從通水路徑部105排出。因此,能夠確實地產生通水路徑部105被水所填滿的第二通水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有:空氣導入口10a,其是藉由副水流WSs將大氣泡BA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並且將空氣導入至存水室10內;及壁10h、10i、10j,其是形成作為抵抗藉由副水流WSs由空氣導入口10a朝通水路徑部105導引的大氣泡BA的移動的阻力之手段的導引面,並且其作為將氣泡BA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導引面而發揮功能。
為了確保上述的第二時間較長,需要極其緩慢地將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然而,由於在存水室10內受到噴流WSm的影響而產生副水流WSs,因此大氣泡BA被副水流WSs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因此,有大氣泡BA比預定的時序更早被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的情況,並且也認為有無法完全地實現第二通水 狀態的情況。於是,在該最佳態樣中,是藉由設置導引面來作為「形成被副水流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之阻力」的阻力手段,而適度地調整大氣泡BA的移動速度,並確實地產生通水路徑部105被水所填滿的第二通水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一邊將大氣泡BA按壓於作為導引面的壁10h、10i、10j一邊導引大氣泡BA至通水路徑部105,因此能夠利用產生於導引面和大氣泡BA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來持續地調整由空氣導入口10a側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的移動速度。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利用副水流WSs將大氣泡BA按壓於作為導引面的壁10h、10i、10j,因此不需要對個別的導引面設置按壓大氣泡BA的手段,即能夠確實地調整大氣泡BA的移動速度。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利用平滑的連續面連接空氣導入口10a附近和噴射口10b附近,因此能夠更加確實地維持大氣泡BA接觸於導引面的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大氣泡BA維持與空氣導入口10a的連通狀態,所以大氣泡BA與副水流WSs在該連通的部分以外的部分接觸,造成大氣泡BA與副水流WSs的接觸面積變小。因此,由於能夠降低大氣泡BA移動至通水路徑部105的速度,所以可確實地產生通水路徑部105被水所填滿的第二通水狀態。
圖21表示實際地製作相當於本實施方式的存水室10 並且對通水的情形進行拍攝的相片。圖21(A)是對噴流WSm在蓄積水PW中行進並且氣泡BA在成長的狀態所拍攝的相片,相當於圖7的狀態。圖21(B)是對噴流WSm在氣泡BA中行進的狀態所拍攝的相片,相當於圖14的狀態。圖21(C)是對噴流WSm在氣泡BA中行進的狀態所拍攝的相片,相當於圖18的狀態。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吐水裝置是局部洗淨裝置WA,是一種朝向人體將水吐出的裝置,其具備:第一給水管路102,供給水的給水路;噴射口10b,將由第一給水管路102所供給的水作為噴流WSm朝下游側噴射;吐出口NZa,設置於噴射口10b的下游側並且將噴流WSm朝外部吐出;存水室10,設置於噴射口10b及吐出口NZa之間並且具有由噴射口10b至吐出口NZa的噴流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105、及鄰接於通水路徑部105且用以形成蓄積水PW的存水部106;及空氣導入口10a,至少發揮將空氣做成泡狀的氣泡BA的氣泡來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氣泡供給手段的一部分的功能。
氣泡供給手段當由噴射口10b觀看存水室10內時,是生成有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參照圖17),利用間歇地形成該大氣泡BA,使噴流WSm貫通於大氣泡BA中的第一通水狀態(參照圖15)、及噴流WSm通過於水中的第二通水狀態(參照圖4、圖7)交互地反覆產生,來改變在通水路徑部105中的噴流WSm的通水阻力。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間歇地形成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因此能夠使噴流WSm貫通於大氣泡BA中的第一通水狀態、及噴流WSm通過於水中的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WSm貫通於大氣泡BA中,因此噴流WSm的周圍存在較多的空氣,造成使噴流WSm減速的阻力變弱,使得噴流WSm可以保持原有速度噴向吐出口NZa。另一方面,在第二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WSm通過於水中,因此噴流WSm的周圍環繞著水,造成使噴流WSm減速的阻力變強,使得噴流WSm的速度降低來噴向吐出口NZa。因此,利用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能夠使噴向吐出口NZa的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噴流WSm縮流後由噴射口10b噴出,使得噴流WSm的剖面積變得比大氣泡BA的剖面積更小。如上述,由於噴流WSm縮流後由噴射口10b噴出,所以能夠抑制噴流WSm的擴散並且能夠確實地控制該剖面積。因此,噴流WSm的剖面積能夠確實地形成變得比大氣泡BA的剖面積更小的狀態,也由於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所以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供給大氣泡BA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處。如上述,由於供給大氣泡BA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處,所以該 大氣泡BA是藉由貫通的噴流WSm被拉伸至吐出口NZa側。因此,利用如供給大氣泡BA至靠噴射口10b處的簡便的方法,能夠使大氣泡BA存在於由噴射口10b側至吐出口NZa側為止的較長範圍。該結果,貫通大氣泡BA的噴流的長度變長,能夠更加確實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的噴流WSm的減速,也由於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所以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以包覆噴射口10b來供給大氣泡BA(參照圖16)。如上述,藉由以包覆噴射口10b來供給大氣泡BA,能夠利用空氣來包覆噴射口10b的附近。因此,在第一通水狀態下,能夠抑制在噴射口10b的周圍渦流之產生,並且抑制伴隨渦流所產生的噴流WSm的紊亂。該結果,由於噴流WSm穩定地行進,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所以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有用以從外部引入空氣至存水室10的空氣導入口10a,並且在空氣導入口10a附近設有作為促進氣泡BA成長的導引面的存水室10的內壁面(參照圖8),該內壁面是由空氣導入口10a側朝通水路徑部105側延伸。
由空氣導入口10a引入至存水室10內的空氣具有如下傾向,在成為大氣泡BA之前因為存水室10內的水流而從空氣導入口10a被拉離並且撕破。在此,由於藉由作為設置於附近的導引面的內壁面來支撐由空氣導入口10a引 入的泡狀的空氣,所以即使承受水勢也能夠穩定地促進成長,來確實地使其成長為大氣泡BA。因此,由於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所以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氣泡供給手段是在吐出管路103內生成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的手段,利用間歇地形成該大氣泡BA,使第一通水狀態(參照圖20)、及第二通水狀態(參照圖6)交互地反覆產生,來使流動在吐出管路103內的水與吐出管路103內壁面的接觸面積產生變動。第一通水狀態,是噴流WSm通過藉由大氣泡BA而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形成的空氣層中之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是噴流WSm通過由存水室10供給至吐出管路103的水中之狀態。
根據該觀點,由於氣泡供給手段間歇地形成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並且供給至吐出管路103,因此能夠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第一通水狀態,是噴流WSm通過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所形成的空氣層中之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是噴流WSm通過由存水室10供給至吐出管路103的水中之狀態。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WSm通過形成在吐出管路103內的空氣層中,所以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和噴流WSm的接觸面積變小,造成在吐出管路103內行進的噴流WSm所承受的摩擦力變小。另一方面,在第二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WSm通過由存水室10所供給的水 中,所以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和包括噴流WSm的水的接觸面積變大,造成在吐出管路103內行進的噴流WSm所承受的摩擦力變大。因此,利用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來使在吐出管路103內流動的水與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的接觸面積產生變動。藉由該摩擦阻力的變動,能夠使噴向吐出口NZa的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並且,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由於噴流WSm通過形成在吐出管路103內的空氣層中,所以若著眼於吐出管路103內的水的整體之流動,則實質的流路剖面積比第二通水狀態更加減少。因此,成為在第一通水狀態下通過吐出管路103的噴流WSm的速度比在第二通水狀態下通過吐出管路103的水的速度更快的一個主因。對前述的因摩擦阻力的變動所引起的吐水的流速變動,再施加因流路剖面積的變動所引起的吐水的流速變動效果後,能夠附予吐水更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利用生成大氣泡BA來形成有管狀空氣層,該管狀空氣層是以沿著通過吐出管路103內的噴流WSm的行進方向來包圍噴流WSm而沿著內壁面形成。如上述,由於以沿著噴流WSm的行進方向包圍噴流WSm而形成沿著內壁面的管狀空氣層,所以能夠進一步減低噴流WSm與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的接觸面 積。因此,比起第二通水狀態下的水的速度能夠更加充分地提高第一通水狀態下的噴流WSm的速度,並且能夠附予吐水更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由通水路徑部105供給大氣泡BA至吐出管路103的手段,並且以包覆作為吐出管路103面向存水室10的開口的存水室側開口10c的外圍來供給大氣泡BA。
如上述,由於以包覆作為吐出管路103的面向存水室10的開口的存水室側開口10c的外圍來由通水路徑部105側供給大氣泡BA,所以能夠使其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送入大氣泡BA。因此,變得容易形成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的管狀空氣層,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由通水路徑部105供給大氣泡BA至吐出管路103的手段,並且由吐出管路103側觀看通水路徑部105側的情況下,其供給剖面積比吐出管路103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
如上述,由於供給剖面積形成的比吐出管路103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所以能夠確實地使大氣泡BA一邊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一邊送入。因此,變得更加容易確實地形成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的管狀空氣層,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在由通水路徑部105供給大氣泡BA至吐出管路103時,暫時地使其滯 留再進行供給。如上述,在由通水路徑部105供給大氣泡BA至吐出管路103時,由於暫時地使其滯留再進行供給,所以變得容易使大氣泡BA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因此,變得更加確實且容易地形成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的管狀空氣層,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最佳是使空氣層形成為和沿著吐出管路103的噴流WSm的行進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來生成大氣泡BA後進行供給。在該最佳態樣中,由於以遍及吐出管路103的全長來形成空氣層而供給大氣泡BA,所以能夠形成由存水室10至吐出口NZa為止的管狀空氣層。因此,在第一通水狀態下,能夠極力的減小噴流WSm由存水室10至吐出口NZa為止所承受的摩擦力,並且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噴射口10b及吐出管路103配置成使由噴射口10b所噴射的噴流WSm的中心軸和吐出管路103的中心軸位在大致同一直線上,並且形成為吐出管路103的流路剖面積變得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
如上述,由於配置成由噴射口10b所噴射的噴流WSm和吐出管路103的中心軸位在大致同一直線上,所以能夠將吐出管路103的中心和衝入吐出管路103中的噴流WSm的中心對齊。並且,由於吐出管路103的流路剖面積形成為變得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所以能夠確實地 保持噴流WSm與吐出管路103的內壁面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形成管狀空氣層於該間隙,並且能夠確實地使噴流WSm通過管狀空氣層。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氣泡供給手段是使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至存水室10內的空氣隨著時程變化來成長為較大的泡狀,並且在該氣泡BA成為預定大小的階段,將其作為大氣泡BA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手段,並且,使第一水流狀態(參照圖4、圖7)及第二水流狀態(參照圖14)交互地反覆產生,第一水流狀態,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成為大氣泡BA到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之前,在存水室10內形成可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氣泡BA之連通狀態的流速較低的副水流WSs的狀態,第二水流狀態,是為了使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成為大氣泡BA而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而在存水室10內形成可從空氣導入口10a分離氣泡BA的流速較高的副水流WSs。
根據此觀點,在第一水流狀態下,由於在存水部10內形成可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氣泡BA之連通狀態的流速較低的副水流WSs,因此能夠不會撕破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並且能夠使氣泡BA成長。另一方面,在第二水流狀態下,由於為了使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形成大氣泡BA而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在存水室10內形成可使氣泡BA從空氣導入口10a分離之流速較高的副水流WSs,因此能夠使第一水流狀態下所成長的氣泡BA分離而作為大氣泡BA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 。利用使上述的第一水流狀態及第二水流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能夠使未供給大氣泡BA至噴流WSm的期間及供給大氣泡BA至噴流WSm的期間交互地反覆產生。在供給大氣泡BA至噴流WSm的期間中,噴流WSm保持原有速度噴向吐出口NZa。另一方面,在未供給大氣泡BA至噴流WSm的期間中,噴流WSm一邊降低速度一邊噴向吐出口NZa。因此,利用使第一水流狀態及第二水流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能夠使噴向吐出口NZa的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存水室10內設有存水室10的內壁,該內壁是從空氣導入口10a側朝著通水路徑部105側延伸並且作為促進氣泡BA成長的導引面來發揮功能。氣泡供給手段是將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以使其保持接觸於作為導引面的內壁的狀態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附近為止(參照圖7與圖8)。
作為空氣和水的交界的氣液界面由於是藉由空氣和水各別相互作用的力之平衡所形成,所以容易變形並且若作用力失去平衡則氣液界面也會崩壞。因此,在作為使氣泡BA成長的期間之第一水流狀態下,為了使氣泡BA穩定地成長需要盡量地將空氣和水所接觸的氣液界面保持為較小的面積。於是,利用將由從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保持接觸於作為導引面的內壁的狀態,使從空氣導入口10a側至通水路徑部105側的氣液界面的面 積減少,並且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之連通狀態來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單元是藉由第一水流狀態下的副水流WSs,將由從空氣導入口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一邊朝作為導引面的內壁按壓一邊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附近為止(參照圖7及圖9)。
在存水室10內由於噴流WSm是由噴射口10b朝吐出口NZa噴射,因此產生有負壓。也因為該負壓是作用於形成在存水室10內的氣泡BA,所以氣泡BA有可能承受從作為導引面的壁面被拉離的作用力。於是,由於藉由第一水流狀態下的副水流WSs將氣泡BA朝著作為導引面的壁面按壓,因此即使作用負壓,氣泡BA也不會從作為導引面的壁面被拉離,而使得從空氣導入口10a側至通水路徑部105側的氣液界面的面積減少,並且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的連通狀態來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氣泡供給手段是藉由在第一水流狀態下的副水流WSs,將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一邊朝抵抗作用於該氣泡BA的浮力的方向按壓一邊導引至通水路徑部105附近為止(參照圖9)。
如上述,由於使作用於成長中的氣泡BA的浮力、及形成為將氣泡BA朝抵抗該浮力的方向按壓的副水流WSs達到平衡,因此能夠使氣泡BA穩定地成長。例如,即使第 一水流狀態的副水流WSs的流速變得稍微較高,也能夠藉由氣泡BA的浮力來減低副水流WSs將氣泡BA按壓於作為導引面的壁面上的作用力的剩餘量,因此能夠排除副水流WSs所引起的過度之影響,並且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的連通狀態來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引面是具有:第一面,氣泡被按壓的面;及第二面、第三面,隔著第一面而呈對向配置所形成(參照圖8)。如上述,由於利用第一面、第二面及第三面來構成導引面,所以能夠將由從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一邊按壓於第一面,一邊使其接觸於第二面與第三面。因此,能夠減少副水流WSs和氣泡BA所接觸的氣液界面的面積,並且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的連通狀態來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在實施方式中,前述副水流是由和噴射口10b分開且獨立形成的副水流導入口10d導入至存水室10內。如上述。由於是由和噴射口10b分開且獨立形成的副水流導入口10d來導入副水流WSs,所以和分離由噴射口10b所導入的水來作為副水流WSs的情況相比,變得容易將副水流WSs的流速控制為更低速。因此,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的連通狀態來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在實施方式中,副水流WSs是在不與噴流WSm產 生干涉的狀態下,將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按壓於導引面。如上述,由於是使副水流WSs以不干涉噴流WSm的狀態作用於氣泡BA,所以副水流WSs不會因噴流WSm的作用而被加速。因此,在第一水流狀態下,不會發生副水流WSs過度地被加速而撕破氣泡BA的情況,並且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的連通狀態來促進呈穩定狀態的氣泡成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空氣導入口10a的大小是設定成由空氣導入口10a導入的空氣所形成的氣泡BA,形成不會因為在第一水流狀態的副水流WSs而被中斷與空氣導入口10a的連通狀態的大小。
氣泡在第一水流狀態下成長時,若氣泡BA與副水流WSs接觸,則氣泡BA產生變形。於是,由於將空氣導入口10a的大小設定成不會因為第一水流狀態的副水流WSs而被中斷與空氣導入口10a的連通狀態的大小,因此即使氣泡BA因為副水流WSs的作用而產生變形,也能夠維持空氣導入口10a與成長中的氣泡BA的連通狀態來供給大氣泡BA。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氣泡供給手段是由噴射口10b觀看存水室10內時,生成有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利用間歇地形成該大氣泡BA來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使對噴流WSm進行加壓而使其加速的第一狀態、及不使噴流WSm加速的第二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
根據該觀點,由於氣泡供給手段是間歇地形成剖面積比噴射口10b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BA,因此能夠使對噴流WSm進行加壓而使其加速的第一狀態、及不使噴流加速的第二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在第一狀態下,由於對噴流WSm進行加壓而使其加速,因此噴流WSm的速度是一邊增加一邊噴向吐出口NZa。另一方面,在第二狀態下,由於不使噴流WSm加速,因此噴流WSm是不增加速度地噴向吐出口NZa。因此,利用使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能夠使噴向吐出口NZa的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狀態下,藉由噴流WSm從比供給到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更上游側對大氣泡BA進行加壓,使該被加壓的大氣泡BA對下游側的噴流WSm加壓來使其加速(參照圖18)。如上述,由於被加壓的大氣泡BA藉由噴流WSm進一步地對下游側的噴流WSm進行加壓,因此噴流WSm在第一狀態下進一步的被加速,能夠使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狀態下,當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由吐出口Nza被排出時,其對從吐出口NZa吐出的噴流WSm進行加壓來使其加速。如上述,利用當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由吐出口Nza被 排出時,開放於大氣所吹出的作用力來對由吐出口Nza被吐出的噴流WSm進行加壓來使其加速,因此在第一狀態下噴流WSm進一步的被加速,能夠使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狀態下,當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朝吐出口Nza被排出時,是以包覆由存水室10朝向吐出口NZa的吐出管路103的存水室側開口10c的大小來供給大氣泡BA。
如上述,由於當從存水室10朝著吐出口NZa排出時,是以包覆存水室側開口10c的大小來供給大氣泡BA,所以大氣泡BA不是沒承受阻力的狀態下被排出,而是在暫時地一邊承受來自存水室側開口10c的阻力一邊被排出。 因此,在該過程中,大氣泡BA承受來自噴流WSm的壓力,造成大氣泡BA的內部壓力升高。該結果,在第一狀態下,噴流WSm承受比來自大氣泡BA更大的壓力來被加壓而形成加速,能夠使較噴流WSm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中,雖然為了形成副水流WSs而將副水流導入口10d設置成和噴射口10b分開且獨立,但不設置副水流導入口10d來形成副水流WSs亦為良好態樣。參照圖22和圖23來說明由該觀點所開發完成的變形例。
圖22是表示作為在存水室10中形成副水流WSs的變形例的存水室10L之圖。圖23是用於說明在圖22所示的 變形例中的副水流WSs的流動方式的變化之圖。
存水室10L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導入口10d並且對噴射口10b進行擴徑而作為噴射口10bL。藉由形成如上述地進行擴徑後的噴射口10bL,使噴流WSm的一部分轉變方向,形成作為分流WSd的副水流WSs。
如圖23(A)所示,在氣泡BA較小的階段,由於存水室10L內的壓力較低,因此分流WSd的分流量較多,副水流WSs的流量也變大。另一方面,如圖23(B)所示,若氣泡BA變大,則存水室10L內的壓力升高,造成分流WSd的分流量降低,副水流WSs的流量也降低。
圖24是表示作為在存水室10中形成副水流WSs的變形例的存水室10M的圖。存水室10M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導入口10d並且將縮徑構件10cM設置成塞住存水室側開口10c的一部分。利用上述般地來構成,噴流WSm的一部分因為縮徑構件10cM而轉變方向,形成作為分流WSd的副水流WSs。
圖25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設有作為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a的存水室10Ma之圖。存水室10Ma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導入口10d並且將縮徑構件10cMa設置成塞住存水室側開口10c的一部分。利用上述般地來構成,由於能夠利用使存水室側開口10c的流路剖面積比大氣泡BA的剖面積形成的更小之簡單的構造來實現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因此能夠利用簡單的構造來使大氣泡BA環繞在噴流WSm的周圍。
另外,由噴射口10b噴射的噴流WSm是構成為不會和存水室10Ma的內壁及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a產生干涉的來朝吐出口行進。
利用上述般地來構成,能夠抑制噴流WSm因為存水室10Ma的內壁和縮徑構件10cMa過度地使行進方向改變,而在通水路徑部105的吐水口側(存水室側開口10c側)產生朝存水部106的較大之流動。因此,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並藉由作為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a的作用而滯留的大氣泡BA,能夠抑制逆流至存水部106並且能夠有助於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順利地交互產生。
在上述的存水室10Ma中,大氣泡BA供給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的位置,並且縮徑構件10cMa是在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側開口10c側)的位置使大氣泡BA暫時地滯留。
如上述,由於將大氣泡BA供給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的位置(參照圖25(A)),所以該大氣泡BA是藉由從噴射口10b噴射的噴流WSm來朝吐出口側(存水室側開口10c側)被拉伸。因此,利用供給大氣泡BA至靠噴射口10b處之簡便的方法,能夠使大氣泡BA存在於由噴射口10b側至吐出口側(存水室側開口10c側)為止的較長的範圍。該結果,貫通大氣泡BA的噴流WSm的長度變長,能夠更加確實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的噴流WSm的減速,並且由於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因此能 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並且,由於在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側開口10c)的位置使大氣泡BA暫時地滯留(參照圖25(B)),所以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是朝吐水口(存水室側開口10c)一邊移動一邊停留。因此,在靠作為大氣泡BA的供給部分的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處不存在大氣泡BA,即使將下一個循環的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也能夠抑制其與前一個循環的大氣泡BA接觸而連接。因此,能夠確實地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形成足夠大的水團所不可缺的是更加確實地引起通水阻力的變動。因此,在第一通水狀態下,需要將大氣泡BA配置成由極其靠近噴射口10b至極其靠近吐出口(存水室側開口10c)為止。例如,在無法充分地確保通水路徑部105的長度或者噴流WSm的流速較高的情況下,也可假設會有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無法以能夠充分形成第一通水狀態的時間來滯留等的情形。
於是,設有作為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a,其抑制沿著噴流WSm周圍來移動的大氣泡BA朝吐出口側的移動(超過存水室側開口10c來進行移動),並且使大氣泡BA暫時地滯留在通水路徑部105的周圍。藉由上述地設置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不會立即被排出而是停留在通水路徑部 105的周圍。因此,大氣泡BA也變得容易環繞在噴流WSm的周圍,並且能夠確實地形成噴流WSm通過大氣泡BA中的第一通水狀態,而利用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能夠確實地使吐水產生流速變動。如上述,能夠使噴向吐出口的噴流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並且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圖26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設有作為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b的存水室10Mb之圖。存水室10Mb是省略存水室10的副水流導入口10d並且將縮徑構件10cMb設置成塞住存水室側開口10c的一部分。利用上述般地來構成,由於能夠利用使存水室側開口10c的流路剖面積比大氣泡BA的剖面積形成的更小之簡單的構造來實現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因此能夠利用簡單的構造來使大氣泡BA環繞在噴流WSm的周圍。
另外,由噴射口10b噴射的噴流WSm是構成為不會和存水室10Mb的內壁及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b產生干涉的來朝吐出口行進。
利用上述般地來構成,能夠抑制噴流WSm因為存水室10Mb的內壁和縮徑構件10cMb過度地使行進方向改變,而在通水路徑部105的吐水口側(存水室側開口10c側)產生朝存水部106的較大之流動。因此,能夠抑制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並且藉由作為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b的作用而滯留的大氣泡BA逆流至存水部106, 也能夠有助於順暢地交互產生第一通水狀態與第二通水狀態。
在上述的存水室10Mb中,大氣泡BA供給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的位置,並且縮徑構件10cMb是在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側開口10c側)使大氣泡BA暫時地滯留。
如上述,由於將大氣泡BA供給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的位置(參照圖26(A)),所以該大氣泡BA是藉由從噴射口10b噴射的噴流WSm來朝吐出口側(存水室側開口10c側)被拉伸。因此,利用供給大氣泡BA至靠噴射口10b處之簡便的方法,能夠使大氣泡BA存在於由噴射口10b側至吐出口側(存水室側開口10c側)為止的較長的範圍。該結果,貫通大氣泡BA的噴流WSm的長度變長,能夠更加確實地避免在第一通水狀態下的噴流WSm的減速,並且由於能夠確實地實現第一通水狀態,因此能夠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
並且,由於在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吐水口(存水室側開口10c)的位置使大氣泡BA暫時地滯留(參照圖26(B)),所以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是朝吐水口(存水室側開口10c)處一邊移動一邊停留。因此,由於能夠抑制大氣泡BA朝吐出口側移動,並且使大氣泡BA朝噴射口10b側拉長,所以能夠更加確實地供給大氣泡BA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側的端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形成足夠大的水團不可缺的是 更加確實地引起通水阻力的變動。因此,在第一通水狀態下,需要將大氣泡BA配置成由極其靠近噴射口10b至極其靠近吐出口(存水室側開口10c)為止。例如,在無法充分地確保通水路徑部105的長度或者噴流WSm的流速較高的情況下,也可假設會有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無法以能夠充分形成第一通水狀態的時間來滯留等的情形。
於是,設有作為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縮徑構件10cMb,其抑制沿著噴流WSm周圍來移動的大氣泡BA朝吐出口側的移動(超過存水室側開口10c來進行移動),並且使大氣泡BA暫時地滯留在通水路徑部105的周圍。藉由上述地設置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大氣泡BA不會立即被排出而是停留在通水路徑部105的周圍。因此,大氣泡BA也變得容易環繞在噴流WSm的周圍,並且能夠確實地形成噴流WSm通過大氣泡BA中的第一通水狀態,也利用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能夠確實地使吐水產生流速變動。如上述,能夠使噴向吐出口的噴流的速度產生較大的變動來附予吐水較大的流速變動,並且即使是在由吐水到濺落至水面的距離較短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足夠大的水團。
並且,由將大氣泡BA供給至噴射口10b附近的觀點來看,圖27所示的存水室10S的態樣亦為良好。圖27所示的存水室10S是設有劃定存水室的壁10eS、壁10fS、壁10gS、及壁10hS,並且將壁10hS配置於噴射口10b的更 上游側。
由將大氣泡BA確實地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側端部的觀點來看,最佳是如上述地設置作為大氣泡BA的導引面的壁10hS的通水路徑部105側端部於噴流WSm的行進方向中比噴射口10b更上游側。
大氣泡BA若到達通水路徑部105的附近,則受由噴射口10b噴射的噴流Wsm的影響,被拉伸至靠通水路徑部105的吐出口(存水室側開口10c)處。於是,藉由設置作為導引面的壁10hS的端部在比噴射口10b更上游側,形成將大氣泡BA導引至比噴射口10b更上游側,並且更加確實地將大氣泡供給至通水路徑部105的噴射口10b側的端部。
上述的實施方式是利用供給大氣泡來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然而,即使不供給大氣泡,也能夠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參照圖28、圖29A、圖29B、圖29C、圖29D來說明關於該變形例。圖28是表示設有該變形例的存水室10T的圖。
如圖28所示,存水室10T具備:空氣管路101T、給水管路102T(給水路)、及吐出管路103T。空氣管路101T、第一給水管路102T、吐出管路103T是設置成連通於存水室10T內部的管路。
存水室10T,其整體呈大致長方體狀的箱體狀。存水室10T具有:壁10eT、壁10fT、壁10gT、壁10hT、壁10iT(圖式中未明示)、及壁10jT(圖式中未明示)。在 圖28上描繪成僅由壁10eT、壁10fT、壁10gT、及壁10hT來構成矩形。壁10iT和壁10jT是配置於呈相互對向的位置上的壁,並且配置成用以連接壁10eT、壁10fT、壁10gT、壁10hT。
空氣管路101T是經由形成於存水室10T中的空氣導入口10aT與存水室10T內部連通。空氣導入口101T是在壁10eT和壁10fT對接的角部附近,並且形成於壁10eT的上游側端。
給水管路102T是經由噴射口10bT與存水室10T內部連通。噴射口10bT形成在壁10bT的中央附近。在給水管路102T的上游側設有擴徑部102aT。
在擴徑部102aT以隔有給水管路102T來設置有第一負壓部102bT及第二負壓部102cT。第一負壓部102bT和第二負壓部102cT構成為各自所產生之負壓大小呈反相位。 在本變形例中,應用射流元件的原理使由噴射口10bT所噴射的噴流WSm的行進方向周期性地產生變動。
吐出管路103T是經由存水室側開口10cT與存水室10T內部呈連通狀態。存水室側開口10cT形成在壁10hT的中央附近。
空氣管路101T是連接空氣導入口10aT和開放於大氣的開口的管路。由空氣管路101T導入的空氣是從空氣導入口10aT導入至存水室10T的內部。
給水管路102T是連接噴射口10bT和給水源的管路。給水管路102T在該管路的途中或噴射口10bT上形成縮徑 。因此,提高由給水管路102T所供給的水的速度,將其作為噴流WSm朝存水室10T內噴射。
吐出管路103T是連接存水室側開口10cT和形成於噴嘴NZ(參照圖1)上的吐出口NZa的管路。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噴射口10bT和存水室側開口10cT是呈對向配置。因此,由噴射口10bT朝存水室10T內噴射的噴流WSm,是沿著J軸在存水室10T內行進,再由存水室側開口10cT進入吐出管路103T。進入吐出管路103T後的水是沿著J軸在吐出管路103T內行進,再由吐出口Nza朝外部被吐出。
如上所述,由噴射口10bT朝存水室10T內噴射的噴流WSm,是沿著J軸在存水室10T內行進,再由存水室側開口10cT進入吐出管路103T中。因此,形成有供作為由噴射口10bT至吐出口NZa的噴流WSm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105T。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通水路徑部105T是連接噴射口10bT和存水室側開口10cT的路徑。
存水室10T內除了通水路徑部105T以外的剩餘區域形成為存水部106T。在本變形例的情況下,存水部106T是形成為圍繞著通水路徑部105T。
若由噴射口10bT所噴射的噴流WSm直線行進,則直接從存水室側開口10cT進入吐出管路103T中(參照圖29A)。在此情況下,在存水室10T內,噴流WSm以外的區域不存在水,噴流WSm是在空氣中行進。若第一負壓部102bT的負壓變大,則噴流WSm被拉向壁10gT側,其一部 分碰到壁10gT側的壁10hT(參照圖29B)。藉此,存水室10T內被水填滿並且噴流WSm在水中行進。若第一負壓部102bT的負壓變小且第二負壓部102cT的負壓變大,則噴流WSm被拉向壁10eT側,直接從存水室側開口10cT進入吐出管路103T中(參照圖29C)。在此情況下,在存水室10T內,噴流WSm以外的區域不存在水,噴流WSm是在空氣中行進。若噴流WSm進一步地被拉向壁10eT側,則其一部分碰到壁10eT側的壁10hT(參照圖29D)。藉此,存水室10T內被水填滿並且噴流WSm在水中行進。若第二負壓部102cT的負壓變小且第一負壓部102bT的負壓變大,則噴流WSm被拉向壁10gT側,直接從存水室側開口10cT進入吐出管路103T中(參照圖29A)。藉由以上所說明的噴流WSm的行進方向之擺動,能夠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產生。
藉由該變形例,實現供給空氣至通水路徑部105T的空氣供給手段。空氣供給手段(第一負壓部102bT、第二負壓部102cT、噴射口10bT、存水室側開口10cT、及壁10hT)利用包覆噴流WSm的周圍來供給空氣使第一通水狀態(圖29A、圖29C)及第二通水狀態(圖29B、圖29D)交互地反覆產生,第一通水狀態,是利用以包覆噴流WSm的周圍來供給空氣使噴流貫通於空氣中;第二通水狀態,是利用抑制空氣的供給來使噴流WSm通過於存水中,藉由空氣供給手段所進行的空氣之供給及抑制,能夠使在通水路徑部105T中的噴流WSm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
WA‧‧‧局部洗淨裝置(吐水裝置)
WAa‧‧‧本體部
WAb‧‧‧便座
WAc‧‧‧便蓋
WAd‧‧‧遙控器
NZ‧‧‧噴嘴
NZa‧‧‧吐出口
CB‧‧‧大便器
JW‧‧‧吐水
10‧‧‧存水室
10a‧‧‧空氣導入口
10b‧‧‧噴射口
10c‧‧‧存水室側開口
10d‧‧‧副水流導入口
101‧‧‧空氣管路
102‧‧‧第一給水管路
103‧‧‧吐出管路
104‧‧‧第二給水管路
105‧‧‧通水路徑部
106‧‧‧存水部
PW‧‧‧蓄積水
BA‧‧‧氣泡
WSm‧‧‧噴流
WSs‧‧‧副水流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吐水裝置的概略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在圖1所示的吐水裝置中的吐水初速的變動的圖。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吐水裝置的吐水狀態的模式圖。
圖4是表示圖1所示的吐水裝置具有的存水室的概略構造的模式圖。
圖5是表示圖4的A-A剖面圖。
圖6是表示圖4的B-B剖面圖。
圖7是用於說明在圖4所示的存水室中對噴流供給氣泡的態樣的圖。
圖8是表示圖7的C-C剖面圖。
圖9是放大表示圖7的D區域的圖。
圖10是表示作為變形例的吐水裝置具有的存水室的概略構造的模式圖。
圖11是表示作為變形例的吐水裝置具有的存水室的概略構造的模式圖。
圖12是表示作為變形例的吐水裝置具有的存水室的概略構造的模式圖。
圖13是表示作為變形例的吐水裝置具有的存水室的概略構造的模式圖。
圖14是用於說明在圖4所示的存水室中對噴流供給氣泡的態樣的圖。
圖15是用於說明在圖4所示的存水室中對噴流供給氣泡的態樣的圖。
圖16是放大表示圖15的F區域的圖。
圖17是表示圖15的E-E剖面圖。
圖18是用於說明在圖4所示的存水室中對噴流供給氣泡的態樣的圖。
圖19是用於說明在圖4所示的存水室中對噴流供給氣泡的態樣的圖。
圖20是表示圖19的G-G剖面的圖。
圖21表示對在圖4所示的存水室中實際地拍攝對噴流供給氣泡的狀態的相片的圖。
圖22是表示在存水室中形成副水流的變形例的圖。
圖23是用於說明在圖22所示的變形例中的副水流的流動方式的變化的圖。
圖24是表示在存水室中形成副水流的變形例的圖。
圖25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設置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例子的圖。
圖26是表示在存水室中設置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的例子的圖。
圖27是表示存水室的變形例的圖。
圖28是表示存水室的變形例的圖。
圖29是在圖28所示的變形例中用於說明噴流的流動 方式的變化的圖。
BA‧‧‧氣泡
WSs‧‧‧副水流
WSm‧‧‧噴流
PW‧‧‧蓄積水
10‧‧‧存水室
10a‧‧‧空氣導入口
10b‧‧‧噴射口
10c‧‧‧存水室側開口
10d‧‧‧副水流導入口
101‧‧‧空氣管路
102‧‧‧第一給水管路
103‧‧‧吐出管路
104‧‧‧第二給水管路
105‧‧‧通水路徑部
106‧‧‧存水部
V‧‧‧鉛垂方向
J‧‧‧行進方向

Claims (15)

  1. 一種吐水裝置,是朝人體將水吐出的吐水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給水路,用來供給水;噴射口,將由前述給水路所供給的水作為噴流朝下游側噴射;吐出流路,設置於前述噴射口的下游側並且設有將前述噴流朝外部吐出的吐出口;存水室,設置於前述噴射口及前述吐出流路之間並且具有:由前述噴射口至前述吐出流路的噴流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及鄰接於前述通水路徑部且用以形成蓄積水之存水部;及氣泡供給手段,在前述存水部內生成使空氣形成泡狀的氣泡,並且將該氣泡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是生成剖面積比前述噴射口的流路剖面積更大的大氣泡的手段,利用間歇地供給該大氣泡至前述通水路徑部,使前述噴流貫通於前述大氣泡中的第一通水狀態、及前述噴流通過於前述蓄積水中的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來使在前述通水路徑部中的前述噴流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是供給大氣泡至靠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 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構成為:將先生成的大氣泡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在該供給的大氣泡的整體被從前述通水路徑部朝向前述吐出口排出之後,將後生成的大氣泡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在前述存水部內形成和前述噴流不同的水流作為副水流,並且藉由前述副水流將前述大氣泡導引至靠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具有:空氣導入口,將空氣導入至前述存水部內;及導引面,由前述空氣導入口側朝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側延伸而設置,將由前述空氣導入口導入的前述大氣泡導引至靠前述噴射口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副水流將由前述空氣導入口導入的空氣,一邊朝前述導引面按壓,一邊將前述大氣泡導引至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附近為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導引面是由:平滑地連接前述空氣導入口附近與前述噴射口附近的連續面所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副水流是由和前述噴射口分開且獨立形成的副水流導入口導入至前述存水部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副水流構成為:在從前述空氣導入口導入的空氣成為前述大氣泡,且到達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附近之前的期間,可維持前述大氣泡與前述空氣導入口的連通狀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導引面是設置成沿著前述空氣導入口的開口方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空氣導入口是從前述通水路徑部隔離,並且設在前述噴流之行進方向中的上游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氣泡供給手段是以包覆前述噴射口的方式來供給前述大氣泡至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側的端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前述導引面的前述通水路徑部側的端部在前述噴流的行進方向中是設置於比前述噴射口更上游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吐水裝置,其中,在前述通水路徑部的附近設有大氣泡排出抑制手段,其抑制沿著前述噴流的周圍來移動的前述大氣泡朝前述吐出口側的移動,並且使前述大氣泡伸長至前述通水路徑部的前述噴射口側。
  15. 一種吐水裝置,是朝人體將水吐出的吐水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給水路,用來供給水;噴射口,將由前述給水路所供給的水作為朝下游側加速之噴流進行噴射;吐出流路,設置於前述噴射口的下游側並且設有將前述噴流朝外部吐出的吐出口;存水室,設置於前述噴射口及前述吐出流路之間並且具有:由前述噴射口至前述吐出流路的噴流所通過的路徑之通水路徑部、及鄰接於前述通水路徑部且用以形成蓄積水之存水部;及空氣供給手段,將空氣供給至前述通水路徑部,前述空氣供給手段為:使第一通水狀態及第二通水狀態交互地反覆產生,第一通水狀態,是利用以包覆前述噴流的周圍的方式來供給前述空氣使前述噴流貫通於前述空氣中;第二通水狀態,是利用抑制前述空氣的供給來使前述噴流通過於前述蓄積水中,藉由前述空氣供給手段所進行的空氣之供給及抑制,使在前述通水路徑部中的前述噴流的通水阻力產生變動。
TW101125804A 2011-07-27 2012-07-18 Spouting device TWI514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4684 2011-07-27
JP2012027659A JP5939381B2 (ja) 2011-07-27 2012-02-10 吐水装置
JP2012027665A JP5962958B2 (ja) 2011-07-27 2012-02-10 吐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6780A true TW201306780A (zh) 2013-02-16
TWI514983B TWI514983B (zh) 2016-01-01

Family

ID=48010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5804A TWI514983B (zh) 2011-07-27 2012-07-18 Spou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4) JP5962958B2 (zh)
RU (1) RU2509189C1 (zh)
TW (1) TWI51498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688B2 (ja) * 1979-11-15 1983-03-15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局部洗浄装置
US5359736A (en) * 1990-11-16 1994-11-01 Colivier Pty Ltd. Spray means for a toilet pedestal
JP2548635Y2 (ja) * 1991-03-01 1997-09-24 英暉 澤 浴室用シャワーヘッド
JP3264274B2 (ja) * 1999-01-25 2002-03-11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人体洗浄装置
CN1222669C (zh) * 1999-01-25 2005-10-12 东陶机器株式会社 人体冲洗装置
JP2006274603A (ja) * 2005-03-28 2006-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局部洗浄装置
JP5556187B2 (ja) * 2010-01-15 2014-07-23 Toto株式会社 吐水装置
JP4572999B1 (ja) * 2010-01-15 2010-11-04 Toto株式会社 衛生洗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14983B (zh) 2016-01-01
JP2013047441A (ja) 2013-03-07
JP2013047443A (ja) 2013-03-07
JP5962957B2 (ja) 2016-08-03
RU2509189C1 (ru) 2014-03-10
JP5939381B2 (ja) 2016-06-22
JP5962958B2 (ja) 2016-08-03
JP2013047440A (ja) 2013-03-07
JP5845947B2 (ja) 2016-01-20
JP2013047442A (ja)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48653B1 (ko) 토수 장치
TWI514982B (zh) Spouting device
TWI514983B (zh) Spouting device
KR101348651B1 (ko) 토수 장치
JP5939378B2 (ja) 吐水装置
JP5754588B2 (ja) 吐水装置
JP2013028931A (ja) 吐水装置
JP5811664B2 (ja) 吐水装置
JP6010853B2 (ja) 吐水装置
JP5943303B2 (ja) 吐水装置
JP5943302B2 (ja) 吐水装置
JP2014066096A (ja) 吐水装置
JP2015068098A (ja) 局部洗浄装置
JP2013238018A (ja) 吐水装置
JP2013047439A (ja) 吐水装置
JP6579356B2 (ja) 衛生洗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