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2284A - 空氣清淨機 - Google Patents

空氣清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02284A
TW201302284A TW101113427A TW101113427A TW201302284A TW 201302284 A TW201302284 A TW 201302284A TW 101113427 A TW101113427 A TW 101113427A TW 101113427 A TW101113427 A TW 101113427A TW 201302284 A TW201302284 A TW 2013022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er
deodorizing element
deodoriz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98149B (zh
Inventor
Yoshitaka Akari
Yousuke Kuge
Toshiyuki Yanai
Akihisa Sato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2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2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8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81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6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oving adsorbents, e.g. rotating b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5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odor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0Further details for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devices
    • B01D2259/40083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 B01D2259/40088Regeneration of adsorbents in processes other than pressure or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 by he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9/00Type of treatment
    • B01D2259/45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B01D2259/4508Gas s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devices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cleaning air in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以如下之方式構成空氣清淨機A,包括:本體外殼C,係形成朝向外部開口的吸入口11及吹出口42,並具有將吸入口11與吹出口42連通的通風路R;送風手段44,係內建於本體外殼C,並對通風路R導入室內空氣;圓形的脫臭元件62,係設置於通風路R,且所導入的空氣可通過;加熱單元63,係對脫臭元件62局部地加熱;位置變更手段64,係藉由使脫臭元件62轉動,而變更加熱單元63與脫臭元件62之相對位置關係;及控制手段47,係控制送風手段44、加熱單元63及位置變更手段64的通電;脫臭元件係藉由利用加熱單元63加熱而脫臭功能可恢復;加熱單元63係構成為包括:扇形的加熱板63f;對加熱板加熱的加熱器63g;及加熱器外殼63b,係以與加熱板63f一起包圍加熱器63g的方式所構成。

Description

空氣清淨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空氣清淨機,係使藉送風裝置向本體內部所吸入之室內空氣通過脫臭部,藉此,去除空氣中的臭味成分,並進行室內空氣的脫臭。
自以往,有一種空氣清淨機,係包括:本體外殼;空氣吸入口,係形成於該本體外殼的前面;空氣吹出口,係形成於本體外殼的上面後部;風扇,係設置於本體外殼內,並用以從空氣吸入口吸入空氣後向空氣吹出口吹出;風扇馬達,係用以驅動該風扇;及集塵過濾器,係設置於風扇的上游側,並用以捕集所吸入之空氣中的塵埃;在空氣吹出口的附近,包括:脫臭部,係使觸媒附著於用以吸附臭味成分之吸附材料的表面而成;及加熱部,係為了使該脫臭部的脫臭功能恢復而加熱。
這種空氣清淨機係藉由驅動風扇,而從空氣吸入口將室內空氣取入本體外殼內部,再以集塵過濾器去除塵埃後,藉由使消臭部的吸附材料吸附流至消臭部之室內空氣中的臭味成分,而進行室內空氣的脫臭。
而且,利用加熱部對吸附臭味之脫臭部的吸附材料加熱,藉此,去除臭味成分。結果,可使吸附材料的脫臭功能恢復(例如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38126號公報(第1圖)
可是,因為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空氣清淨機係在被裝入脫臭部之狀態使用加熱部的加熱器,所以可能因故在加熱器或脫臭部發生過度的溫度上昇,或因追踪等而引起危險的狀況。
進而,塵埃積存於脫臭部時,具有因加熱器的熱而使塵埃變焦的危險。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如上述所示之問題點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空氣清淨機,係可使室內空氣的臭味高效率減少,又,可使吸附臭味之吸附材料的功能高效率地恢復,而且可安全地使用加熱器。
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可如以下所示構成空氣清淨機,該空氣清淨機係包括:本體外殼,係形成朝向外部開口的吸入口及吹出口,並具有將該吸入口與該吹出口連通的通風路;送風手段,係內建於本體外殼,並對從吸入口至吹出口的通風路導入室內空氣;圓形的脫臭元件,係設置於通風路,且所導入的空氣可通過;加熱單元,係對脫臭元件局部地加熱;位置變更手段,係藉由使脫臭元件轉動,而變更加熱單元與脫臭元件之相對位置關係;及控制手段,係控制送風手段、加熱單元及位置變更手段的通電; 脫臭元件係藉由利用加熱單元加熱而脫臭功能恢復;在該空氣清淨機,加熱單元係構成為包括:扇形的加熱板;對加熱板加熱的加熱器;及加熱器外殼,係以與加熱板一起包圍加熱器的方式所構成。
若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空氣清淨機,係可取入更多的室內空氣,並使室內空氣的臭味高效率地減少,而且可安全地使用加熱器。
(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參照第1圖至第6圖,本實施形態的空氣清淨機A由構成外廓的本體外殼C、與設置於該本體外殼C之脫臭部60等各種功能零件所構成。
該本體外殼C係形成藉樹脂所形成的箱形,並由前面板10、前外殼20及後外殼40等的複數個零件所構成。
前外殼20係正面圖形狀為長方形,並以具有既定進深寬度之框形的機架21為基體所構成。長方形的前開口22形成於該機架21的前面,而後面的開口被隔板23覆蓋。
而且,在該隔板23,形成朝向後方開口的圓形後開口24。即,前外殼20成為將前開口22與後開口24連通之狀態。
此外,隔板23的後開口24係將喇叭口形成於後述之 送風風扇44之風扇開口44d的周圍。
其次,前外殼20之機架21的下邊係藉由整體上比左右的兩邊向前方突出,而形成下突出部25。
又,機架21的上邊係藉由比左右的兩邊向前方突出,而形成上突出部28,在上邊之上部的前側,設置由複數個操作按鈕或形成顯示部之LED等所構成的操作部26。
而且,對應於該操作部26,將組裝這些操作按鈕或LED的操作基板(未圖示)設置於機架21之上邊的上部內側。此外,該操作基板係與後述的控制部47以電性連接。
其次,前面板10係正面圖形狀為長方形,並構成為可從正面覆蓋前外殼20之前開口22的形狀。
又,藉由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縫隙形成於前面板10的前面,而形成在前面板10之前後方向連通的空氣吸入口11(以下稱為吸入口11)。即,前面板10係以在前後方向貫穿而空氣可流動的方式確保透氣性。
其次,後外殼40係正面圖形狀為長方形,前開口41形成於前面,成為空氣吹出口42(以下稱為吹出口42)的開口形成於上面,而構成後面43被封閉的箱形。
而且,在後面43,設置:送風風扇44,係用以將室內空氣取入空氣清淨機內部的送風手段;及渦形的隔板45,係形成將從該送風風扇44所流下的空氣導向吹出口42的風路。
又,在隔板45的下側,在由後外殼40與隔板45所形成的空間,設置根據既定程式控制空氣清淨機A之各部的 控制部47。
進而,在後外殼40之內側的上部之吹出口42的附近,設置用以改變從吹出口42向室內吹出之空氣的風向,或關閉吹出口42的百葉窗46。
此外,在吹出口42的開口部分,以不會直接接觸百葉窗46的方式安裝格子。
其次,送風風扇44使用多翼式風扇(sirocco fan),該風扇係使用相對轉向安裝具有既定寬度之多片葉片的多翼葉片。即,送風風扇44係在距離轉軸既定半徑之位置具有多片葉片44a。
而且,送風風扇44係進行葉片44a之轉動驅動的馬達44b以其轉軸44c的方向朝向前方並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於後外殼40的後面43。
又,周圍被葉片44a所包圍之風扇開口44d係朝向前方開口。
藉由依此方式將送風風扇44安裝於後外殼40,送風風扇44從朝向是轉軸44c之軸向之前方的風扇開口44d吸入空氣,並向包含送風風扇44的上方之送風風扇44的徑向吹出空氣。
其次,隔板45係以包圍送風風扇44之周圍的方式從後外殼40的後面43大致垂直地豎立,並使一端與吹出口42的右端42a連接,使另一端與吹出口42的左端42b連接。
即,隔板45係包圍送風風扇44的周圍,端部與吹出 口42連接成袋狀,並配置於後外殼40。
百葉窗46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複數片板狀的風向板46a;連桿機構46c,係分別連結該複數片風向板46a並使風向板46a轉動至既定角度;及驅動該連桿機構46c之馬達等的驅動部(未圖示)。
而且,百葉窗46係以在吹出口42的開口隔著既定間隔並各自平行的方式排列配置複數片板狀的風向板46a,各個風向板46a係以形成於該風向板46a之兩端的軸46d軸支於吹出口42。
此外,驅動連桿機構46c的驅動部係與後述的控制部47連接,並因應於空氣清淨機A之狀態,以既定程式被驅動,藉此,變更百葉窗46的方向。
其次,參照第7圖至第8圖,脫臭部60係藉由使空氣清淨機A之內部所取入的室內空氣通過,而從空氣內部去除臭味的部位,並包括:框體61,係成為設置各種零件的基體;脫臭元件62;加熱單元63,係對該脫臭元件62局部地加熱;及驅動手段64,係驅動脫臭元件62並變更加熱單元63與脫臭元件之相對向部位之相對位置關係的位置變更手段。
首先,框體61係正面圖形狀為長方形,並具有既定進深寬度之框形的機框。而且,框體61的外形係可嵌入前外殼20之前開口22之內部的大小。
又,以遮住框體61之開口的方式(在前後隔開開口)將中隔板65設置於框體61的內部。
而且,與框體61的前後連通之圓形的開口65a形成於中隔板65。中央支撐體65b位於該開口65a的中心,從該中央支撐體65b成放射狀地形成複數個與開口65a之開口邊連接的樑部65c。又,向後方突出的軸65j設置於中央支撐體65b。
又,空氣可流入開口65a的框65h設置於開口65a的前側。該框65h係用以防止使用者直接接觸後述的脫臭元件62。
進而,在中隔板65的背面(後面),以包圍開口65a的方式形成朝向後方所豎立之環狀的引導部65e。
在該引導部65e的邊緣,以向開口65a之內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承受部65f,該承受部65f係在將後述的脫臭元件62安裝於該引導部65e時承受脫臭元件62。
此外,引導部65e位於圓形開口65a之圓形開口緣的外側。即,在開口65a的邊緣與引導部65e之間,形成間隙r。又,引導部65e所形成之環的直徑係可將設置後述之各部的脫臭元件62保持於內部之程度的大小。
而且,中隔板65的開口65a之中央支撐體65b的下方區域,並以中央支撐體65b為中心藉左右一樣地擴大之既定張開角度所形成的扇形區域係被扇形的蓋體65d所覆蓋。
此外,該蓋體65d係由不銹鋼所形成,並從中隔板65的後面側(背面側)藉螺絲等固定於樑部65c。
又,蓋體65d係配置成位於與後述之加熱單元63相對 向的位置,並在與加熱單元63之加熱器單元63a相對向的狀態,成為可覆蓋加熱器單元63a的大小。即,藉由加熱單元63與蓋體65d相對向,而形成後述之脫臭元件62的加熱空間。
此外,對蓋體65d施加用以提高熱輻射率之黑色的耐熱塗裝。
其次,脫臭元件62係平面形狀為圓板形狀,並係以黏結劑將觸媒塗布或浸泡於藉陶瓷或鋁所形成之如蜂巢的開口般形成複數個開口的蜂巢式心板。
此外,該觸媒係使用白金系或錳等使用具有吸附臭味(尤其氨臭味)之性質的觸媒。
又,開口部62c形成於脫臭元件62的中心部,保持脫臭元件62之由不銹鋼所形成的元件架62a設置於前面。
在此,因為如上述所示脫臭元件62係由蜂巢式心板所形成,並將既定開口形成於設置於前面的元件架62a,所以空氣可在脫臭元件62的內部在前後方向貫穿地流動。
進而,以包圍脫臭元件62的方式將齒輪部62b設置於脫臭元件62的周緣。
包含該齒輪部62b之脫臭元件62的直徑構成為比形成於中隔板65之圓形開口65a的直徑大。
其次,參照第9圖至第10圖,加熱單元63包括:加熱器單元63a,係對脫臭元件62加熱之加熱手段;及加熱器外殼63b(以下稱為外殼63b),係具有將該加熱器單元63a收容於內部之既定內部空間。
加熱器單元63a包括:由金屬所構成之板狀的加熱部63f、對該加熱部63f加熱的加熱器63g、檢測溫度的熱敏電阻63m、及在既定溫度動作的恆溫器63n。
加熱部63f的平面形狀係形成扇形,並在表面被施加用以提高從加熱器63g所接受之熱的輻射率之黑色的耐熱塗裝。
加熱器63g係設置成與加熱部63f的背面接觸,並與控制部47以電性連接,因應於空氣清淨機A之狀態被進行通電控制。
又,加熱器63g使用係以鈦酸鋇為主成分之半導體陶瓷的PTC加熱器或護套加熱器。
PTC加熱器係具有自我溫度控制性,因為不需要來自外部的溫度控制,不是如使用恆溫器之保持於既定溫度的溫度控制般進行斷續的控制,所以不會產生火花或雜訊,而可穩定地使用。
在作為加熱器63g使用PTC加熱器的情況,使用第18圖(b)說明加熱器63g之對加熱部63f的配置例,加熱器63g係一個設置於扇形之加熱板63f的張開角度θ側(窄側),2個設置於外周側63j(寬側)。
依此方式,藉由將比張開角度側之窄區域多的加熱器63g設置於外側之寬區域,而可作成板狀之加熱部63f的整體易昇溫的構成。
又,因為護套加熱器在絕緣性優異,所以可在靠近係金屬製之加熱部63f下使用。尤其,在使用鑄入護套加熱 器63k之加熱部63f的情況,可對加熱部63f更高效率地加熱(參照第18圖(a))。
其次,熱敏電阻63m係為了可直接檢測加熱部63f的溫度,而設置於與加熱部63f之加熱器63g相同的面,並與控制部47以電性連接,而向控制部47傳送因應於所檢測之加熱部63f之檢測溫度的信號。控制部47係根據該信號對加熱器進行通電控制,並總是管理加熱部63f的溫度。
又,恆溫器63n係設置於與加熱部63f之加熱器63g相同的面,並構成為在達到既定溫度的情況,遮斷對加熱器63g的通電。
這種構成一般係控制部根據以熱敏電阻63m所檢測之溫度,進行對加熱器63g的通電控制,藉此,將加熱部63f管理成適當的溫度,但是在因故無法進行溫度管理的情況,藉由恆溫器63n動作,而防止加熱單元63成為高溫狀態。
其次,在外殼63b,形成:凹部63c,係將加熱器單元63a保持於內部;及凸緣部63d,係從該凹部63c的開口周緣擴大。
凹部63c係形成與構成加熱器單元63a之加熱部63f之平面形狀大致一致的扇形,並在使加熱部63f的表面面臨凹部63c之開口的狀態將加熱器單元63a設置於內部。
即,在加熱器單元63a設置於外殼63b之狀態,加熱器63g或熱敏電阻63m或恆溫器63n係位於由外殼63b與加熱部63f所包圍之空間k。
依此方式,因為在與加熱單元63之外部隔離下配置成為加熱源的加熱器63g,所以對加熱部63f以外之部分的影響小,而可更安全且高效率地對加熱部63f加熱。
又,在凸緣部63d,形成在將加熱單元63安裝於既定位置時用以使螺絲貫穿的螺絲孔63e。
又,在凹部63c之相當於底的部位,形成用以將加熱器63g或恆溫器n或熱敏電阻63m的配線導出至外殼63b之外部的開口63p。而且,在外殼63b的外側,空出該配線通過之程度的間隙D,安裝覆蓋該開口63p的蓋63q(此外,在第9圖(b),省略該零件的配線)。
此外,在開口63p的邊緣,為了避免損傷穿過開口63p的配線,而設置軟質構件。又,蓋63q係用以使從加熱單元63的外部看到之配線所通過之開口63p的配線與開口邊緣的間隙儘量小。藉此,加熱單元63之內部的熱難向外部流失。
又,將溫度保險絲63i安裝於外殼63b。該溫度保險絲63i係藉由因溫度過度上昇而熔斷,而切斷對加熱器單元63a的通電,而防止過度的溫度上昇等。
如以上所示構成的加熱單元63係平面形狀配合加熱器單元63a之發熱部的形狀,構成扇形,凹部63c的開口亦構成扇形。
依此方式所構成之加熱器單元63a係板狀的加熱部63f接受在加熱器63g所產生之熱,並從板面整體輻射熱,藉此,對相對向的脫臭元件62加熱。
此外,加熱器單元63a的各部係構成為在對加熱器63g通電既定時間的情況,可使從加熱部63f隔著既定間隙所配置之脫臭元件62的部位上昇至可除去脫臭元件62所吸附之臭味的既定溫度的加熱性能。
其次,參照第7圖,驅動手段64係驅動脫臭元件62而變更加熱單元63與脫臭元件之相對向部位的相對向位置關係,即變更與加熱單元63相對向之脫臭元件62之部位的位置變更手段。
驅動手段64由馬達64a、及保持該馬達64a的托架64b所構成。齒輪安裝於馬達64a的轉軸。又,馬達64a係與控制部47以電性連接,並因應於空氣清淨機A之狀態被進行通電控制。
參照第4圖及第7圖至第8圖,以上之脫臭元件62、加熱單元63及驅動手段64係藉由如以下所示安裝於框體61,而構成脫臭部60。此外,第7圖係為了簡明地表示各部,而以拆下框65h之狀態表示。
首先,自框體61的背面,脫臭元件62的開口部62c成為軸承,轉動自如地嵌入設置於中央支撐體65b的軸65j。
藉此,脫臭元件62係在脫臭元件62面臨開口65a之狀態(相向之狀態),對框體61轉動自如地配置於在框體61之背面(後面)所形成之引導部65e的內部。
而且,在引導部65e的邊緣,以向開口65a之內側突出的方式形成承受部65f。承受部65f係承受脫臭元件62 的承受部,並以不會大為阻礙脫臭元件62在轉向之動作的程度自後方(背面)將脫臭元件62保持於引導部65e。
依此方式,藉由將脫臭元件62安裝於框體61,而脫臭元件62係在面臨中隔板65之開口65a的狀態,被保持成在由中隔板65之背面(間隙r)、引導部65e及承受部65f所包圍之空間的內部轉動自如。
此外,即使不是如上述所示以成為軸與軸承之關係的方式構成設置於中央支撐體65b的軸65j與脫臭元件62的開口部62a,亦可是藉引導部65e保持脫臭元件62的構造。
其次,在如上述所示將脫臭元件62配置於框體61之狀態,以覆蓋脫臭元件62之一部分的方式如以下所示將加熱單元63安裝於框體61。
首先,加熱單元63係以從脫臭元件62的中心跨下側之部位的方式配置成不會妨礙脫臭元件62的轉動。
在此狀態,為了加熱單元63之加熱部63f的表面直接接近脫臭元件62並相對向,而使設置加熱器單元63a之凹部63c的開口朝向前方。
而且,加熱單元63係以螺絲固定於在位於脫臭元件62之開口部62c的中央支撐體65b與位於脫臭元件62之外側的中隔板65所形成的安裝位置。
此外,在此狀態,加熱單元63與蓋體65d成為經由脫臭元件62相向的位置關係。
藉由如以上所示構成,而加熱單元63固定於框體61,不會阻礙脫臭元件62在轉向的動作,並覆蓋從脫臭元件 62的中心之既定張開角度的區域。
又,因為加熱單元63與蓋體65d相向地配置於框體61,所以在使脫臭元件62介於加熱單元63與蓋體65d之間的狀態,形成儲存加熱器單元63a之熱的空間。進而,因為加熱部63f被施加提高熱之輻射率的塗裝,所以高效率地輻射從加熱器63g所接受的熱。
藉此,加熱單元63構成為可對相對向之脫臭元件62的部位局部地高效率加熱。
其次,驅動手段64在馬達64a被托架64b保持之狀態,托架64b被固定於中隔板65。此時,安裝於馬達64a之轉軸的齒輪與設置於脫臭元件62的齒輪部62b嚙合。
又,驅動手段64的配置位置係中隔板65的背面,並被開口65a與中隔板65之角65g夾住的部位。進而,設置該驅動手段64的部位係被4個角65g中遠離加熱單元63之位於上方的角65g與開口65a所夾住的部位即可。
藉由依此方式設置驅動手段64,並以控制部47的通電控制驅動馬達64a,可使脫臭元件62相對框體61轉動,而可變更脫臭元件62之與加熱單元63相對向的部位。
即,可變更加熱單元63與脫臭元件62之相對位置關係。
又,因為將驅動部64設置於被開口65a與角65g所夾住之位置,所以可有效地利用在長方形的中隔板65所形成之開口65a之周圍的死空間。進而,因為將驅動手段64設置於遠離加熱單元63的位置,所以可作成驅動部64難受 到從加熱單元63所產生之熱之影響的構造。
其次,如以上所示構成各部的前面板10、前外殼20、後外殼40及脫臭部60係藉由如以下所示與其他的功能零件一起組立,而構成空氣清淨機A。
首先,後外殼40係使開口41朝向前方後,安裝於前外殼20的後面。此時,設置於後外殼40之送風風扇44的開口44d係與在設置於前外殼20的隔板23所形成的後開口24成為相對向的位置關係。又,後開口24的開口中心係與送風風扇44之轉軸的軸心在前後一致。
接著,脫臭部60係將框體61從前外殼20的前開口22插入前外殼20的內部,並將框體61的外周保持於前外殼20的內部,藉此,安裝於前外殼20。
在依此方式將脫臭部60安裝於前外殼20之狀態,脫臭部60的後面側(安裝加熱單元63的位置側)被配置成朝向前外殼20的後開口24,而加熱單元63位於脫臭元件62與後開口24之間。
在此,脫臭元件62、及將喇叭口形成於送風風扇44之開口44d的周圍之前外殼20的隔板23與後開口24係為了不妨礙從脫臭元件62往後開口24流動空氣的流動,而隔著既定間隔D相對向。
加熱單元63位於依此方式所形成之間隔D的部位。
其次,在安裝於前外殼20之脫臭部60之框體61的內側,設置是大小與框體61之開口同程度的HEPA過濾器12,並以覆蓋該HEPA過濾器12之前面的方式設置前過濾器13。
而且,藉由在前過濾器13的前面側,以被前外殼20之上突出部28與下突出部25夾住的方式設置前面板10,而構成空氣清淨機A。
在此,參照第19圖,HEPA過濾器12嵌入是藉樹脂形成周圍之框的過濾器外殼12a。又,定位凸部12b設置於過濾器外殼12a的下面。
該定位凸部12b係用以將HEPA過濾器12定位於安裝框體61時之框體61的突起,並藉由嵌入形成於框體61的定位凹部61a,而進行HEPA過濾器12對框體61的定位。
進而,檢測出HEPA過濾器12之拆裝狀態的檢測開關61b設置於框體61。
該檢測開關61b係與控制部47以電性連接,該定位凸部12b正確地嵌入定位凹部61a,而將HEPA過濾器12正確地安裝於框體61之狀態時,HEPA過濾器12推壓開關,而向控制部47發送檢測信號。
控制部47係在根據來自檢測開關61a的信號判斷HEPA過濾器12未正確地安裝於框體61之狀態的情況,控制成使空氣清淨機A無法開始運轉,並通知要正確地安裝HEPA過濾器12。
此外,HEPA過濾器12係用以濾除空氣中所含之花粉、壁蝨的糞、霉菌的胞子、房子灰塵等之微細塵埃之過濾塵埃的過濾器。
又,前過濾器13係在以HEPA過濾器過濾空氣之前,用以預先除去空氣中所含的大塵埃之網孔粗的過濾器,係 為了長期保持HEPA過濾器之效果。
其次,參照第4圖,在如以上所示構成之空氣清淨機A的內部,形成取入室內空氣,並進行該空氣之清淨及脫臭後向室內放出的通風路R。
關於該風路R,沿著內部所取入之空氣的流動,說明空氣清淨機A之空氣清淨運轉狀態。
首先,使用者操作操作部26,而對控制部47輸入,藉此,執行進行空氣清淨機A之運轉的既定程式。
在該運轉開始後,送風風扇44驅動,產生從空氣吸入口11將室內空氣取入空氣清淨機A之內部的吸入力,而室內空氣向空氣吸入口11流入。
從空氣吸入口11所取入之空氣係在空氣清淨機A之內部往後方流動,以前過濾器13濾除大的塵埃後,以HEPA過濾器12濾除微細的塵埃。
接著,被濾除塵埃的空氣向更後方流動,而到達脫臭部60,再通過開口65a,到達配置於面臨該開口65a之位置的脫臭元件62。該脫臭元件62係形成從表面至背面之蜂巢形狀的多個開口,並將吸附臭味的觸媒塗布於表面。
因此,在含有臭味的空氣從脫臭元件62的表側往背側通過時,通過蜂巢形狀的開口,藉由塗布於脫臭元件62之觸媒吸附空氣所含的臭味,而從空氣去除臭味。
此外,「從空氣去除臭味」係不僅空氣完全無臭味之狀態,而且亦包含臭味比空氣之通過脫臭元件62之前的狀態減少之狀態。
在此,藉由如上述所示使空氣清淨機A持續運轉,而所吸附的臭味逐漸積存於脫臭元件62,並隨著所吸入之臭味增加,而脫臭元件62的脫臭性能逐漸降低。
接著,被除去塵埃與臭味的空氣從脫臭元件62流至更後方,通過在前外殼20之隔板23所開口的後開口24後,往配置成與該後開口24相對向的送風風扇44流動。
往送風風扇44流動的空氣係從送風風扇44的軸向前方往周圍被葉片44a包圍之風扇開口44d的內部流入,並向包含送風風扇44的上方之送風風扇44的徑向與送風風扇44的外部排出。
從送風風扇44所排出的空氣係藉隔板45引導至後外殼40,在通過百葉窗46時使風向一致後,從空氣吹出口42朝向空氣清淨機A的上方向,從空氣清淨機A之內部,作為清淨空氣被吹出。
依此方式,通風路R係從空氣吸入口11在水平方向往空氣清淨機本體的後部連結,並在該後部將方向變更成往上方,再至空氣吹出口42的風路。
即,通風路R係以空氣的流動為基準時,將前過濾器13或HEPA過濾器12等之過濾塵埃的過濾器配置於脫臭元件62的上游側,並在脫臭元件62的下游側形成是使空氣之流向改變成向上方彎曲的位置的彎曲部。是送風風扇44的多翼式風扇位於該彎曲部。
因為該多翼式風扇係從風扇的轉軸方向吸入空氣,並向風扇的徑向排出所取入之空氣,所以產生使室內空氣從 本體外殼C之前面往後方的線性流動,而且可更高效率地將風向改變成朝向吹出口42。
此外,脫臭元件62、前過濾器13、HEPA過濾器12、及送風風扇44之開口44d的前面係配置成對在通風路R流動之空氣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因此,因為至脫臭元件62空氣的流動筆直,且空氣垂直地碰撞各過濾器面,所以成為空氣之流動佳的構成。
在此,開口65a的位置係位於本體外殼C之正面之上下方向的中央,並構成為本體外殼C之在正面圖的投影面積X、與開口65a之在正面圖之面積Y的關係成為 Y≧0.6X。
其次,說明如以上所示,用以藉由進行空氣清淨運轉(脫臭運轉),使因吸附很多臭味而脫臭性能降低之脫臭元件62之脫臭性能恢復的動作(再生動作)。
控制部47係在既定時序,例如從開始運轉或上次進行之脫臭元件62的脫臭性能恢復動作開始的累積運轉時間超過既定時間的情況,如以下所示進行脫臭性能恢復動作。
在送風風扇44停止之狀態,即,空氣清淨機A結束空氣清淨運轉後,或未進行空氣清淨運轉之狀態,藉由控制部47對加熱器單元63a通電,而使加熱器單元63a發熱,使與加熱器單元63a相對向之脫臭元件62的部位上昇至既定溫度,並加熱既定時間。
該脫臭元件62的加熱溫度及加熱時間係足以去除脫臭元件62所吸附之臭味的溫度與時間。
此外,因為脫臭元件62的被加熱部位係前面側被已實施提高熱之輻射率之塗裝的蓋體63d覆蓋,而後面側被加熱單元63(加熱器單元63a)覆蓋。因此,利用從加熱器單元63a所產生之熱、與從蓋體63d所輻射之熱,可對脫臭元件62高效率地加熱。
又,因為脫臭元件62位於被加熱器單元63a與蓋體63d夾住的位置,所以從這些構件所輻射之熱易積存於脫臭元件62的附近,而可對脫臭元件62更高效率地加熱。
其次,如上述所示,與加熱單元63相對向之部位的脫臭性能恢復動作結束時,控制部47使用以使脫臭元件62轉動的驅動手段64動作,而使脫臭元件62僅轉動既定角度。
藉該動作,與加熱單元63相對向之脫臭元件62的加熱處理結束的部位相對加熱單元63在轉向挪移。
藉此,加熱處理結束之脫臭元件62的部位脫離被加熱單元63與蓋體63d夾住之位置,而且新的吸附很多臭味之脫臭元件62的部位就位於被加熱單元63與蓋體63d夾住之位置。
此外,使脫臭元件62轉動的角度係與是扇形之加熱器單元63a的張開角度相同,或比該張開角度小的角度即可。藉由依此方式設定轉動角度,而在脫臭元件62轉動一圈中,脫臭元件62的任一部位都一定停在加熱器單元63a之前,並被進行加熱處理。
又,驅動脫臭元件62的時序係亦可在加熱處理之後馬 上進行,又亦可在下一次空氣清淨運轉即將開始之前進行。
其次,參照第11圖至第12圖,說明脫臭部60。
脫臭部60是位於構成脫臭部60之中隔板65的開口65a之內部中央之中央支撐體65b的下方區域,並以中央支撐體65b為中心藉左右一樣地擴大之既定張開角度所形成的扇形區域係自中隔板65的背側被大致扇形的蓋體65d所覆蓋。
該蓋體65d係藉不銹鋼所形成,並從中隔板65的後面側(背面側),藉螺絲等固定於樑部65c。又,蓋體65d係在與後述之加熱單元63之加熱器單元63a相對向的狀態,成為可覆蓋加熱器單元63a的大小。
而且,在如上述所示安裝該蓋體65d之狀態,將隔熱材料66設置於被蓋體65d之前面與樑部65c包圍的部位。 進而,將蓋67設置於該隔熱材料66的前側。蓋67係由樹脂所形成,並從中隔板65的前面側(表面側),藉螺絲等固定於樑部65c。
若如以上所示構成各部,因為以隔熱材料66覆蓋蓋體65d的前面,所以在以加熱單元63對脫臭元件62加熱時,可使該加熱空間熱難從藉由與加熱單元63相對向而形成加熱空間之蓋體65d的表面散開。
因此,因為可高效率地提高加熱空間的溫度,而可對脫臭元件62高效率地加熱,而且使用者不會直接接觸高溫的蓋體65d,所以可防止灼傷。
其次,參照第13圖至第14圖,說明吹出口42。此外, 在第13圖至第14圖,在吹出口42的開口部分,一般係安裝格子,但是為了說明百葉窗46的動作,而以拆下格子之狀態表示。
首先,在吹出口42的附近,百葉窗46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複數片板狀的風向板46a;連桿機構46c,係分別連結該複數片風向板46a,並使風向板46a轉動至既定角度;及驅動部(未圖示),係驅動該連桿機構46c。
而且,百葉窗46係以複數片板狀的風向板46a與吹出口42的開口隔著既定間隔,並分別平行的方式所排列配置,各個風向板46a係以形成於該風向板46a之兩端的軸,軸支於吹出口42。
此外,驅動連桿機構46c的驅動部係與後述的控制部47連接,並因應於空氣清淨機之狀態,以既定程式所驅動,藉此,變更百葉窗46的方向。
又,風向板46a的大小係前後方向的寬度與吹出口42之前後方向的寬度大致一致,而且左右方向的最大寬度係在關閉百葉窗46之狀態,即風向板46a倒下之狀態,藉相鄰的風向板46a,構成遮住吹出口42之程度的大小。
而且,百葉窗46係在對脫臭元件62進行加熱處理之間,控制部47使驅動連桿機構46c的驅動部動作,以使各個風向板46a遮住吹出口42,並成為倒下之狀態。
依此方式,在脫臭元件62的加熱處理之間,藉百葉窗46塞住吹出口42,藉此,可難向空氣清淨機A的外部放出加熱處理時所產生之來自脫臭元件62的臭味等。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說明藉設置於吹出口42的百葉窗46塞住吹出口42的構成,但是亦可與百葉窗46分開地設置如開閉吹出口42的開閉器等。
又,不僅吹出口42,還在吸入口11設置開閉該吸入口11之開口的開閉器等,藉由在脫臭元件62之加熱處理時關閉吸入口11,可更難向空氣清淨機A的外部放出加熱處理時所產生之來自脫臭元件62的臭味等。
其次,參照第15圖至第17圖,說明本體外殼。
本實施形態的空氣清淨機A係由外廓的本體外殼C與設置於該本體外殼C之脫臭部60等的各種功能零件所構成。
該本體外殼C係由樹脂所形成,並由前面板10、前外殼20及後外殼40等複數個零件所構成,正面及側面的平面形狀形成縱向長方形的外殼形狀。
而且,在本體外殼C的底部,設置4個車輪90。4個車輪係2個設置於前外殼20的底部,2個設置於後外殼40的底部,並從前側觀察本體外殼C時,以相對本體外殼C的中心成為左右對稱的方式分別於左右各配置一個。
又,在構成前外殼20之機架21的上邊之上部的後側,設置在使用者移動空氣清淨機A時所握持的把手91。
該把手91係形成棒狀的形狀,並設置成該握部91a的中心軸位於本體外殼C的頂面中央,而且朝向左右方向。把手91之相對本體外殼C之在前後方向的位置係位於加熱單元63與送風風扇44之間。又,握部91a之距離地板面 的高度L係構成為位於700mm以下之範圍的位置。
在依此方式配置各部之狀態,車輪90構成為至少在握部91a的長度方向轉動自如。
如以上所示,藉由以車輪在把手91之握部91a的長度方向轉動自如的方式設置於本體外殼C,即使是大型的空氣清淨機A,亦可易於推拉。
尤其,因為把手91之本體外殼C的前後位置位於加熱單元63與送風風扇44之間,所以把手91位於重量密度大之部位的大致中間位置。藉此,在握把手91並推拉空氣清淨機時,能以可比較取得重量平衡的位置為支點移動空氣清淨機A。
因此,可作成使用者易搬運的空氣清淨機A。
又,本實施形態的空氣清淨機A係構成為把手91的握部91a之距離地板面的高度L成為700mm以下。
依此方式所構成,因為日本人之成人之指節點高(在人站立於地板面之狀態,從地板面至中指指節點的垂直距離)的平均值係男性約695mm、女性約632mm、整體約662mm,所以與性別無關,使用者不必大為彎曲,成為易握之把手91的高度。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A的進深S為約300mm。
依此方式所構成,因為日本人之成人之肩寬的平均值係男性約426mm、女性約394mm、整體約409mm,所以與性別無關,在自側方推拉空氣清淨機A時,位於人之肩寬的範圍內。
藉此,空氣清淨機A係即使在窄的通路或場所,亦可易於移動。
進而,因為一般家庭之走廊寬度係約850mm~900mm,所以在將空氣清淨機A朝向橫向放置於走廊的情況,可確保約550mm~600mm的空間。
因此,即使將空氣清淨機A設置於一般家庭之走廊,亦可確保人或物足以通過的空間。
進而,因為看護設施之走廊寬度係約1800mm以上,所以在將空氣清淨機A朝向橫向放置於走廊的情況,可確保約1500mm的空間。
因此,即使將空氣清淨機A設置於看護設施之走廊,亦可確保人或物足以通過的空間。
又,因為一般所使用之輪椅係約700mm,所以即使將空氣清淨機A設置於看護設施之走廊,亦可輪椅彼此錯車。
藉由如以上所示構成空氣清淨機A的各部,而可得到如以下所示之效果。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因為脫臭元件62總是與加熱單元63相對向的部位是有限的部分即可,所以可使加熱單元63對在脫臭元件62流動之空氣流動的妨礙變成最低限度。藉此,可使更多的空氣對脫臭元件62流動,而可一次從空氣中去除更多的臭味。
進而,因為可變更脫臭元件62與加熱單元63的相對位置關係,所以可確實地使加熱單元63與脫臭元件62的各部位相對向,並加熱。
藉此,可使脫臭元件62之各部位間的加熱不均變小,而可高效率地恢復脫臭元件62的脫臭性能。
進而,因為加熱單元63係構成為以扇形的加熱部63f與加熱器外殼63b覆蓋對加熱部63f加熱的加熱器63g,所以即使在加熱器63g的充電部(電流的通電部)著火,亦不會延燒至外部。
又,在加熱器63g使用PTC加熱器的情況,PTC加熱器具有自我溫度控制性,溫度不會上昇至定溫以上,因為不需要來自外部的溫度控制,不是如恆溫器般進行斷續的控制,所以不會產生火花或雜訊,而可穩定地使用。
又,在使用護套加熱器的情況,因為護套加熱器在絕緣性優異,所以可在靠近係金屬製之加熱部63f下使用。尤其,在使用鑄入護套加熱器之加熱部63f的情況,可對加熱部63f更高效率地加熱。
進而,因為在通風路,將過濾塵埃之過濾器設置於比脫臭元件62上游側,所以灰塵難積存於脫臭元件,以加熱器的熱使灰塵變焦或著火的危險性變小。
又,因為設置檢測有無設置該過濾塵埃之過濾器的檢測開關,所以無該過濾塵埃之過濾器時無法運轉。藉此,因為可防止塵埃附著於脫臭元件,所以以加熱器的熱使灰塵變焦或著火的危險性變小。
A‧‧‧空氣清淨機
C‧‧‧本體外殼
R‧‧‧通風路
10‧‧‧前面板
11‧‧‧空氣吸入口
12‧‧‧HEPA過濾器
13‧‧‧前過濾器
20‧‧‧前外殼
21‧‧‧機架
23‧‧‧隔板
26‧‧‧操作部
40‧‧‧後外殼
42‧‧‧空氣吹出口
44‧‧‧送風風扇
45‧‧‧隔板
46‧‧‧百葉窗
46a‧‧‧風向板
46c‧‧‧連桿機構
47‧‧‧控制部
60‧‧‧脫臭部
61‧‧‧框體
62‧‧‧脫臭元件
63‧‧‧加熱單元
64‧‧‧驅動手段
65‧‧‧中隔板
65d‧‧‧蓋體
66‧‧‧隔熱材料
67‧‧‧蓋
90‧‧‧車輪
91‧‧‧把手
91a‧‧‧握部
第1圖(a)係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A的正視圖,第1 圖(b)係該空氣清淨機A的上視圖,第1圖(c)係該空氣清淨機A的側視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的前面板、前過濾器、HEPA過濾器脫離之狀態的(a)正視圖、(b)上視圖、(c)側視圖。
第3圖係第1圖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的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的Y-Y縱向剖面圖。
第5圖(a)係第1圖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之從前方所觀察的立體圖,第5圖(b)係第1圖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之從後方所觀察的立體圖。
第6圖係表示第5圖(a)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的前面板、前過濾器、HEPA過濾器脫離之狀態的立體圖。
第7圖(a)係從前方觀察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A之脫臭部的立體圖,第7圖(b)係從後方觀察脫臭部的立體圖。
第8圖係第7圖(b)所示之脫臭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a)係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A的加熱單元之背面的平面圖,第9圖(b)係加熱單元的Z-Z剖面圖。
第10圖(a)係第9圖所示之加熱單元之背面的立體圖,第10圖(b)係第9圖所示之加熱單元之表面的立體圖。
第11圖係實施形態的空氣清淨機A之自脫臭部之後方所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第12圖(a)係從後方觀察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A之脫臭部的平面圖,第12圖(b)係第12圖(a)所示之脫臭部 的X-X剖面圖。
第13圖(a)係實施形態的空氣清淨機A之從前方所觀察的立體圖,第13圖(b)係該空氣清淨機A之從後方所觀察的立體圖。
第14圖係表示第13圖所示之空氣清淨機A的百葉窗關閉之狀態之從後方所觀察的立體圖。
第15圖(a)係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A的正視圖,第15圖(b)係該空氣清淨機A的上視圖,第15圖(c)係該空氣清淨機A的側視圖。
第16圖(a)係第15圖所示的空氣清淨機A之從前方所觀察的立體圖,第16圖(b)係第15圖所示的空氣清淨機A之從後方所觀察的立體圖。
第17圖係第15圖所示的空氣清淨機A之從底面側所觀察的平面圖。
第18圖(a)係具有鑄入護套加熱器之加熱部之加熱單元的立體圖,第18圖(b)係使用PTC加熱器之加熱單元的平面圖。
第19圖(a)係第5圖(a)所示的空氣清淨機之各過濾器的分解立體圖,第19圖(b)係本體外殼C與各過濾器的分解立體圖。
R‧‧‧通風路
D‧‧‧間隔
10‧‧‧前面板
11‧‧‧空氣吸入口
12‧‧‧HEPA過濾器
13‧‧‧前過濾器
20‧‧‧前外殼
23‧‧‧隔板
24‧‧‧後開口
40‧‧‧後外殼
42‧‧‧空氣吹出口
43‧‧‧後面
44‧‧‧送風風扇
44a‧‧‧葉片
44b‧‧‧馬達
44c‧‧‧轉軸
44d‧‧‧風扇開口
45‧‧‧隔板
46‧‧‧百葉窗
46a‧‧‧風向板
46c‧‧‧連桿機構
46d‧‧‧軸
47‧‧‧控制部
62‧‧‧脫臭元件
62a‧‧‧元件架
62c‧‧‧開口部
63‧‧‧加熱單元
65a‧‧‧開口
65b‧‧‧中央支撐體
65e‧‧‧引導部
65j‧‧‧軸

Claims (9)

  1. 一種空氣清淨機,包括:本體外殼,係形成朝向外部開口的吸入口及吹出口,並具有將該吸入口與該吹出口連通的通風路;送風手段,係內建於該本體外殼,並對從該吸入口至該吹出口的該通風路導入室內空氣;圓形的脫臭元件,係設置於該通風路,且所導入的空氣可通過;加熱單元,係對該脫臭元件局部地加熱;位置變更手段,係藉由使該脫臭元件轉動,而變更該加熱單元與該脫臭元件之相對位置關係;及控制手段,係控制該送風手段、該加熱單元及該位置變更手段的通電;該脫臭元件係藉由利用該加熱單元加熱而脫臭功能恢復;在該空氣清淨機,其特徵在於:該加熱單元係包括:扇形的加熱板;對該加熱板加熱的加熱器;及加熱器外殼,係以與該加熱板一起包圍加熱器的方式所構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加熱器係護套加熱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加熱器係被鑄入該加熱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加熱 器係PTC加熱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加熱器係在扇形之該加熱板的張開角度側設置1個,並在外周側設置2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在該通風路,將過濾塵埃的過濾器設置於比該脫臭元件上游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設置檢測有無設置過濾塵埃之過濾器的檢測開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檢測開關係設置於收容該過濾塵埃之過濾器的框體,而且在該過濾塵埃之過濾器具有定位突起,該突起所進入並卡合的孔形成於該框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空氣清淨機,其中該過濾塵埃之過濾器係收容於具有該定位突起的濾波器外殼。
TW101113427A 2011-04-21 2012-04-16 空氣清淨機 TWI498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4875 2011-04-21
JP2011188765 2011-08-31
JP2012010897 2012-01-23
PCT/JP2012/059484 WO2012144347A1 (ja) 2011-04-21 2012-04-06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2284A true TW201302284A (zh) 2013-01-16
TWI498149B TWI498149B (zh) 2015-09-01

Family

ID=47041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3427A TWI498149B (zh) 2011-04-21 2012-04-16 空氣清淨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2144347A1 (zh)
TW (1) TWI498149B (zh)
WO (1) WO20121443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7939B (zh) * 2014-11-21 2017-04-11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清淨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7847A (zh) * 2013-06-13 2013-09-04 王登银 多功能空气净化器
JP2015217209A (ja) * 2014-05-20 2015-12-07 多摩岡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システム
JP6930156B2 (ja) * 2017-03-16 2021-09-0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6897156B2 (ja) * 2017-02-28 2021-06-3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CN107650631A (zh) * 2017-09-27 2018-02-02 天津市科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净化器过滤用连接结构
CN109078396A (zh) * 2018-08-23 2018-12-25 宁波高新区意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滤芯自清洁和空气净化装置
CN113230751A (zh) * 2021-06-11 2021-08-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网除味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8905A (ja) * 1997-12-24 1999-07-06 Daikin Ind Ltd シート状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浄化用触媒構造体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JP2003225297A (ja) * 2002-02-04 2003-08-12 Toshiba Kyaria Kk 再生式脱臭ユニット
JP2004211914A (ja) * 2002-12-26 2004-07-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TW574490B (en) * 2003-06-12 2004-02-01 Jin-Dau Lin Air cleaning device
JP4269950B2 (ja) * 2004-01-21 2009-05-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11024936A (ja) * 2009-07-29 2011-02-10 Fujitsu General Ltd 脱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7939B (zh) * 2014-11-21 2017-04-11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空氣清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44347A1 (ja) 2014-07-28
TWI498149B (zh) 2015-09-01
WO2012144347A1 (ja) 2012-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8149B (zh) 空氣清淨機
TWI454292B (zh) 空氣清淨機
TWI500890B (zh) 空氣清淨機
JP6299896B2 (ja) 脱臭装置
JP5201275B1 (ja) 空気清浄機
JP6217810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460381B (zh) 空氣清淨機
TWI544184B (zh) 空氣清淨機
TWI464351B (zh) 空氣清淨機
JP6930174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5704154B2 (ja) 脱臭装置
JP2006017425A (ja) 空気調和機
JP6897157B2 (ja) 吸着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2014171671A (ja) 脱臭装置
NZ616441B2 (en) Air clea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