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44173A - A method for making light-emitting diode - Google Patents

A method for making light-emitting diod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44173A
TW201244173A TW100116268A TW100116268A TW201244173A TW 201244173 A TW201244173 A TW 201244173A TW 100116268 A TW100116268 A TW 100116268A TW 100116268 A TW100116268 A TW 100116268A TW 201244173 A TW201244173 A TW 2012441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arbon nanotube
semiconductor layer
substrate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6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6799B (zh
Inventor
Yang Wei
Shou-Shan Fa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44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4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6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67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3Wafer bonding; Removal of the growth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1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stress relaxation structure, e.g. buffer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partially in or entirely throug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20124417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 含有奈米碳管層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先前技術】 [0002] 發光二極體係一種把電能轉換成光能的發光器件,係在 P-N結、雙異質結或複數量子階結構上通以正向電流時可 發出可見光、紅外光及紫外光等的光發射器件。以氮化 鎵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 -V族寬頻隙化合物半導體材 料的内外量子效率高,因此具有高發光效率、高熱導率 、耐高溫、抗輻射、耐酸域、高強度及高硬度的特點。 [0003] 先前技術中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在藍寶石基底上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沈積(MOCVD)技術 分別外延生長一緩衝層、一第一半導體層、一活性層及 一第二半導體層;在第二半導體層的一端進行蝕刻以暴 露出第一半導體層;在所述暴露出的第一半導體層上, 進行蒸鑛光刻’形成第一電極;在第二半導體層上’進 行蒸鍛光刻’形成第二電極。然’上述方法製備的發光 二極體光取出效率(光取出效率通常指活性層中所產生 的光波從發光二極體内部釋放出的效率)較低。為了解 決上述問題,人們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發光二極體的光 取出效率,例如,在出光表面钱刻形成微結構的方法、 光子循環方法及在藍寶石基底蝕刻等方法。 [0004] 然而,以上方法的製造過程比較複雜’成本較高,並且 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破壞半導體層的晶格結構並降低發 1002027307-0 100116268 表單編號Α0101 第3頁/共63頁 201244173 [0005] [0006] [0007] [0008] 100116268 光二極體的發光效率。 【發明内容】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製造過程簡單且具有較高光取出率 發光二極體之製備方法實為必要。 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 基底;在所述基底一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在設置有 奈米碳管層的基底表面依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層、一活 性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表面設置 一上電極;去除所述基底;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表面設 置一下電極。 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 基底;在所述基底的表面生長一緩衝層;在所述緩衝層 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緩衝層 表面依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層、一活性層及一第二半導 體層;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上電極;去除所 述基底,使所述奈米碳管層暴露;在所述奈米碳管層表 面設置一下電極。 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 基底;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依次生長一緩衝層及一本質半 導體層;在所述本質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 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本質半導體層表面依次生長一第 一半導體層、一活性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在所述第二 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上電極;去除所述基底、缓衝層及 本質半導體層,使所述奈米碳管層暴露;在所述奈米碳 管層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表單編號A0101 第4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_與先前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採用奈米碳管層作為掩 槔製備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其一,所 攻奈米碳管層可直制設於基底上,Μ錢鍵等複雜 數造過程,製備方法簡單;其二,由於奈米碳管層的存 在’在製備過程切可在發光二極體巾形成複數奈米級 的微結構,從而不需要㈣等複雜製造過程,能夠得到 具有較高光取出率的發光二極體;其三,由於省略了餘 刻等製造過程,從而減小了製備過程中對發光二極體曰 格結構的破壞。 日曰 Ο 【實施方式】 [0010] 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提供 體的製備方法。 的發光二極 [0011] 請參閱圖1,本發明第-實施例提供_種發光二接㈣ 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的 [_步驟sn,提供-基底100,所述基底1〇〇具有_外 長面1 01 ; _]纟驟S12,在所述基底⑽的外延生長面m設置一 碳管層110; ;; 圓步驟S13,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11〇的外延生長面1〇1依 次生長-第-半導體層120、—活性層13〇及一第二 體層140 ; — 剛步驟SH,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〇的表面設置—上電極 150 ; [0016] 步驟S15,去除所述基底1〇〇 ;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5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剛㈣S16,在所述第-半導體層12{)的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160 〇 [0018] 在步驟S11中,所述基底100提供了生長第一半導體層 120的外延生長面101。所述基底1〇〇的外延生長面ι〇ι係 分子平滑的表面,且去除了氧或碳等雜質。所述基底1〇〇 可為單層或複數層結構。當所述基底1〇〇為單層結構時, 該基底100可為一單晶結構體,且具有一晶面作為第一半 導體層120的外延生長面101。所述單層結構的基底丨〇〇 的材料可為SOI(silicon on insulator,絕緣基底上 的石夕)、LiGa〇2、LiA102、Al2〇3、Si、GaAs、GaN、
GaSb、InN、InP、InAs、InSb、A1P、AlAs、AlSb、 AIN ' GaP 、 SiC 、 SiGe 、 GaMnAs 、 GaAlAs 、 GalnAs 、 GaAIN 、 GalnN 、 AlInN 、 GaAsP 、 InGaN 、 AlGalnN 、
AlGalnP、GaP:Zn或GaP:N等。當所述基底loo為複數 層結構時’其需要包括至少一層所述單晶結構體,且該 單晶結構體具有一晶面作為第一半導體層120的外延生長 面101。所述基底100的材料可根據所要生長的第一半導 體層120來選擇,優選地,使所述基底1〇〇與第一半導體 層120具有相近的晶格常數及熱膨脹係數。所述基底丨〇〇 的厚度、大小及形狀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所述 基底100不限於所述列舉的材料,只要具有支持第一半導 體層120生長的外延生長面101的基底100均屬於本發明 的保護範圍。 [0019] 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1奈米〜100微米、10奈米、200 奈米、1微米。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為一圖形化的奈米碳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6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管層110。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厚度為 100奈米。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的奈米碳管可為單壁奈 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或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複數 種’其長度及直徑可根據需要選擇。所述奈米碳管層110 為一圖形化結構,當所述奈米碳管層110設置在所述基底 100的外延生長面101時,使所述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 101對應該圖形暴露出來,以便於在該暴露出來的部份基 底100的外延生長面1〇1上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〇,即所 述奈米碳管層110起掩模作用。 Ο 、 [0〇2〇]所述“圖形化結構”係指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具有複數空 隙112 ’該複數空隙H2從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厚度方 向貫穿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 ^所述空隙U2可為複數相鄰 的奈米碳管圍成的微孔或者沿奈米碳管軸向延伸方向延 伸呈條形的相鄰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所述空隙112為微 孔時其孔徑(平均孔徑)範圍為10奈米〜5〇〇微米,所述 空隙112為間隙時其寬度(平均寬度)範圍為1〇奈米 〇 〜500微米。以下稱為“所述空隙112的尺寸,,係指孔徑或 間隙寬度的尺寸範圍。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中所述微孔及 間隙可同時存在並且兩者尺寸可在上述尺寸範圍内不同 。所述空隙112的尺寸為1〇奈米〜300微米,比如1〇奈米 、1微米、10微米、80微米或12〇微米等。所述間隙1〇5 的尺寸越小,有利於在生長外延層的過程中減少位錯等 缺陷的產生,以獲得高品質的第一半導體層12〇。優選地 ,所述間隙105的尺寸為10奈米〜1〇微米。空隙112的尺 寸為10奈米〜10微米。進一步地,所述奈卡碳管層11〇的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7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如 1 : 1 〇、1 : 2、1 : 4、4 : 1、 2:1或10:1。優選地’所述伯空比為1 :4〜4:1。所謂“佔 空比”指該奈米碳管層11〇設置於基底1〇〇的外延生長面 m後,該外延生長面1()1被奈米碳管層⑴佔據的部份 與通過空隙112«的部份的面積比。本實_中,所述 空隙112在所述奈米碳管層11 〇中均勻分佈。 [0021] 所述奈米碳管層11G具有如前所述的圖似果的前提下, 所述奈米碳管層11G中的複數奈米礙管的排列方向(轴向 延伸方向)可為無序、無規則’比如過濾形成的奈米碳 官過渡膜,或者奈米碳管之間相互纏繞形成的奈米碳管 絮狀膜等。所述奈米碳管層11()中複數奈米碳管的排列方 式也可為有㈣、有規_。例如,所述奈米碳管層ιι〇 中複數奈来碳管的㈣均基本平行於所述基底⑽的外延 生長面101且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或者,所述奈米碳管 層11 0中複數奈米碳管的軸向可有規律性地基本沿兩個以 上方向延伸,或者,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複數奈米碳管 的轴向沿著基底1GG的—晶向延伸或與基底1GG的-晶向 成-定角度延伸。為了料獲得較好的圖形效果或者從 透光性等角度考慮’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奈米碳管 層110中複數奈米碳管沿著基本平行於外延生長面1〇1表 面的方向延伸。當所述奈米碳管層110設置於所述基底 100的外延生長面101時,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複數奈 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所述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 101。 [0022] 佔空比為1 : 1 0 0〜1 〇 〇 : 1 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可通過化學氣相沈積(CVD)等方法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8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Ο 直接生長在所述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101或先生長奈米 礙管陣列後再轉印至所述基底1〇〇的外延生長面1〇1或者 如上所提到的過濾的方式形成於基底1〇〇的外延生長面 101,這些方法一般需要有一個支撐面來幫忙操作。為了 獲得厚度較合適的奈米碳管層11〇或者將奈米碳管層11〇 方便的設置於基底100上,本實施例中優選具有自支撐的 奈米碳管層110 ’此時所述奈米碳管層11()可直接鋪設在 所述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101。其中,所述“自支撐” 係指该奈米碳管層11G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而只要 相對兩邊提供技力即能整體上較聽持自身狀態, 即將及奈米碳H 10置於(或固定於)間隔特定距離設 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 間的奈米碳管 層11〇此夠懸空保持自身狀態。由於奈米碳管層110為自 支撑、、’。構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可直接铺設在基底1〇〇上 而不必要通過複雜的化學方法形成在基底100的外延生 ❹ 長面101。所述奈米碳管層1_為-連續的整體結構, 也可為複數奈Μ管線平行排㈣成 :::碳=:r奈米碳管線平行排列形成的單層 :=:—::平::列方向上提供支撲才具有 碳管中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夺層11Q的複數奈米 (va…aals f。二广間通過凡得瓦力 碳管之間也通過凡得瓦力相目連°當並列的相鄰奈求 支#性更好。 時所述奈来碳管層110的自 100116268 [_所述奈糸碳管層川可為由複數奈米碳管 第9頁/共63頁 組成的純奈米碳 表單編號A0101 1002027307-0 201244173 p所述奈米碳管層11 〇在整個彤成過程中备需 任何化學修處理 ㈣成u中…而 飾。所述奈米還可;:刚官能:修 加材料的複合結構。其中,二:包:複數奈米碳管及添 .^a, τ所述设數奈米碳管在所述奈 ::::二10中佔主要成分’起著框架的作用。所述添加 材料包括石S、H哈 s石墨歸、石炭化石夕、氮化硼、氮化石夕、二 \ ’'、、定形碳等中的—種或複數種。所述添加材料 金屬兔化物、金屬氧化物及金屬氣化物等中的 …或複數種。所述添加材料包覆於奈米碳管層110中奈 米%管的至少部份表面或設置於奈米碳管層110的空隙 112内I選地,所述添加材料包覆於奈米碳管的表面。 由於’所述添加材料包覆於奈米碳管的表面,使得奈米 石反管的直fe變大,從而使奈米碳管之間的空隙112減小。 所述添加材料可通過化學氣相沈積(CVD)、物理氣相沈 積(PVD)或磁控濺射等方法形成於奈米碳管的表面。 [0024]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可預先成型後再直接鋪設在所述基底 100的外延生長面1(Π ^將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鋪設在所 述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1〇1後還可包括一有機溶劑處理 的步驟’以使奈米碳管層11〇與外延生長面1〇1更加緊密 結合。該有機溶劑可選用乙醇、曱醇、丙酮、二氯乙烷 及氣仿中一種或者幾種的混合。本實施例中的有機溶劑 採用乙醇。該使用有機溶劑處理的步驟可通過試管將有 機溶劑滴落在奈米碳管層110表面浸潤整個奈米碳管層 110或將基底10 0及整個奈米碳管層U〇 —起浸入盛有有 機溶劑的容器中浸潤。 100116268 表單編號Α0101 第10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025]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可包括奈米碳管膜或奈米碳 管線。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可為一單層奈米碳管膜或複數 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膜。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可包括複數 相互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奈米碳管線。所述奈米碳管層110 還可包括複數交叉設置組成網狀結構的奈米碳管線。當 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為複數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膜時,奈 米碳管膜的層數不宜太多,優選地,為2層〜100層。當所 述奈米碳管層110為複數平行設置的奈米碳管線時,相鄰 兩個奈米碳管線之間的距離為0.1微米〜200微米,優選地 ^ ,為10微米〜100微米。所述相鄰兩個奈米碳管線之間的 空間構成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空隙112。相鄰兩個奈米 碳管線之間的間隙長度可等於奈米碳管線的長度。所述 奈米碳管膜或奈米碳管線可直接鋪設在基底100的外延生 長面101。通過控製奈米碳管膜的層數或奈米碳管線之間 的距離,可控製奈米碳管層110中空隙112的尺寸。 [0026] 所述奈米碳管膜係由若干奈米碳管組成的自支撐結構。 Q 所述自支撐主要通過奈米碳管膜中複數奈米碳管之間通 過凡得瓦力相連而實現。所述若干奈米碳管為沿同一方 向擇優取向延伸。所述擇優取向係指在奈米碳管膜中大 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 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 管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 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 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當然,所 述奈米碳管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11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米反s不會對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 排列構成明顯影響。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 同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並非絕對的直線狀,可 適《的f曲;或者並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適 當的偏離延伸方向。因此,不能排除奈米碳管膜的基本 朝同-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瑗管中並列的奈米碳管之間 可能存在部份接觸。 [0027] [0028] 下面進步说明所述奈米碳管膜或者奈米碳管線的具體 構造 '製備方法或處理方法。 凊一併參閱圖2及圖3,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 數連續且定向延伸的奈米碳管片段113。該複數奈米碳管 片奴113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丨13 包括複數相互平行的奈来碳管115 ,該複數相互平行的奈 米碳管11 5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片段113 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所述奈米碳管 膜可通過從-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部份奈米碳管後直接 拉取獲得。所述奈米碳管膜的厚度為丨奈米〜1〇〇微米,寬 度與拉取出該奈米碳管膜的奈米碳管陣列的尺寸有關, 長度不限。所述奈米碳管膜中相鄰的奈米碳管之間存在 微孔或間隙從而構成空隙112,且該微孔的孔徑或間隙的 尺寸小於10微米。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膜的厚度為1〇〇 奈米〜10微米。該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115沿同一方 向擇優取向延伸。所述奈米碳管膜及其製備方法具體請 參見申請人於2007年2月12日申請的,於2〇1〇年7月^日 公告的第13 2 71 7 7號中華民國專利“奈米碳管薄臈結構及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12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029] [0030]
[0031] 100116268 其製備方法”。為節省篇幅,僅引用於此,但上述申請 所有技術揭露也應視為本發明申請技術揭露的一部份。 請參閱圖4,當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層疊設置的複數層奈 米碳管膜時,相鄰兩層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延伸 方向形成一交叉角度α,且α大於等於0度小於等於90度 (0。S α $90。)。 為減小奈米碳管膜的厚度,還可進一步對該奈米碳管膜 進行加熱處理。為避免奈米碳管膜加熱時被破壞,所述 加熱奈米碳管膜的方法採用局部加熱法。其具體包括以 下步驟:局部加熱奈米碳管膜,使奈米碳管膜在局部位 置的部份奈米碳管被氧化;移動奈米碳管被局部加熱的 位置,從局部到整體實現整個奈米碳管膜的加熱。具體 地,可將該奈米碳管膜分成複數小的區域,採用由局部 到整體的方式,逐區域地加熱該奈米碳管膜。所述局部 加熱奈米碳管膜的方法可有複數種,如雷射加熱法、微 波加熱法等等。具體地,可通過功率密度大於0. lxl 04瓦 特/平方米的雷射掃描照射該奈米碳管膜,由局部到整體 的加熱該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膜通過雷射照射,在 厚度方向上部份奈米碳管被氧化,同時,奈米碳管膜中 直徑較大的奈米碳管束被去除,使得該奈米碳管膜變薄 〇 可理解,上述雷射掃描奈米碳管膜的方法不限,只要能 夠均勻照射該奈米碳管膜即可。雷射掃描可沿平行奈米 碳管膜中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逐行進行,也可沿垂直於 奈米碳管膜中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逐列進行。具有固定 表單編號Α0101 第13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功率、固定波長的雷射掃描奈米碳管膜的速度越小,奈 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束吸收的熱量越多,對應被破壞 的奈米碳管束越多,雷射處理後的奈米碳管膜的厚度變 小。然,如果雷射掃描速度太小,奈米碳管膜將吸收過 多熱量而被燒毁。優選地,雷射的功率密度可大於0. 0 53 xlO12瓦特/平方米,雷射光斑的直徑在1毫米〜5毫米範圍 内,雷射掃描照射時間小於1. 8秒。優選地,雷射器為二 氧化碳雷射器,該雷射器的功率為30瓦特,波長為10. 6 微米,光斑直徑為3毫米,雷射器與奈米碳管膜的相對運 動速度小於10毫米/秒。 [0032] 所述奈米碳管線可為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或扭轉的奈米 碳管線。所述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與扭轉的奈米碳管線 均為自支撐結構。具體地,請參閱圖5,該非扭轉的奈米 碳管線包括複數沿平行於該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長度方 向延伸的奈米碳管。具體地,該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 括複數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奈米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 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相互平行並通 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 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非扭轉的奈米碳 管線長度不限,直徑為0. 5奈米〜100微米。非扭轉的奈米 碳管線為將上述圖2所述奈米碳管膜通過有機溶劑處理得 到。具體地,將有機溶劑浸潤所述奈米碳管膜的整個表 面,在揮發性有機溶劑揮發時產生的表面張力的作用下 ,奈米碳管膜中的相互平行的複數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 力緊密結合,從而使奈米碳管膜收縮為一非扭轉的奈米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14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033]
[0034] 100116268 碳管線。該有機溶劑為揮發性有機溶劑,如乙醇、甲醇 、丙酮、二氯乙烷或氯仿。通過有機溶劑處理的非扭轉 的奈米碳管線與未經有機溶劑處理的奈米碳管膜相比, 比表面積減小,黏性降低。 所述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為採用一機械力將上述圖2所述奈 米碳管膜沿奈米碳管延伸方向的兩端依照相反方向扭轉 獲得。請參閱圖6,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繞該扭 轉的奈米碳管線軸向螺旋延伸的奈米碳管。具體地,該 扭轉的奈米碳管線包括複數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奈米 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 括複數相互平行並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的奈米碳管。 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 。該扭轉的奈米碳管線長度不限,直徑為0. 5奈米〜100微 米。進一步地,可採用一揮發性有機溶劑處理該扭轉的 奈米碳管線。在揮發性有機溶劑揮發時產生的表面張力 的作用下,處理後的扭轉的奈米碳管線中相鄰的奈米碳 管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使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的比表 面積減小,密度及強度增大。 所述奈米碳管線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申請人於2002年11 月5日申請的,於2008年11月21日公告的第1303239號 中華民國專利,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及於2005年12月16日申請的,於2009年7月21日公告的 第1312337號中華民國專利,申請人:鴻海精密工業股份 有限公司。 可理解,所述基底100及奈米碳管層110共同構成了用於 表單編號A0101 第15頁/共63頁 1002027307-0 [0035] 201244173 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襯底。
[0036] 在步驟S13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活性層130及第 二半導體層140的生長方法可分別通過分子束外延法( MBE )、化學束外延法(CBE)、減壓外延法、低溫外延 法、選擇外延法、液相沈積外延法(L P E )、金屬有機氣 相外延法(MOVPE)、超真空化學氣相沈積法(UHVCVD )、氫化物氣相外延法(HVPE)、及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沈 積法(MOCVD)等中的一種或複數種實現。優選地,所述 第一半導體層120、活性層130及第二半導體層140採用 相同的半導體材料,以減小生長過程中位錯帶來的缺陷 〇 [0037]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生長的厚度可根據需要製備。具 體地,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生長的厚度可為0. 5奈米 〜5微米。例如,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生長的厚度可為 10奈米、100奈米、1微米、2微米、3微米。本實施例中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厚度為2微米。所述第一半導 體層120可為N型半導體層或P型半導體層兩種類型,所述 N型半導體層的材料包括N型氮化鎵、N型砷化鎵及N型磷 化銅等中的一種,所述P型半導體層的材料包括P型氮化 鎵、P型砷化鎵及P型磷化銅等材料中的一種。所述N型半 導體層具有提供電子移動場所的作用,所述P型半導體層 具有提供電洞移動的場所的作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 一半導體層120為Si摻雜的N型氮化鎵。 [0038] 本實施例採用MOCVD製造過程製備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生長為異質外延生長。其中,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16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採用高純氨氣(nh3)作為氮的源氣,採用氫氣(Hp作載氣 ,採用三甲基鎵(TMGa)或三乙基鎵(TEGa)作為(^源,採 用矽烷(SiH4)作為Si源。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生長 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39] 步驟S131,將藍寶石基底1〇〇置入反應室,加熱到iiQo C〜120(TC,並通入H2、N2或其混合氣體作為載氣,高溫 烘烤200秒〜1〇〇〇秒。 [0040] 步驟S132,繼續同入載氣,並降溫到5〇〇〇c〜65(TC,通 入—甲基鎵或二乙基鎵,並同時通入氣氣,低溫生長GaN 層,所述低溫GaN層作為繼續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緩 衝層1202,其厚度小於所述奈米碳管層11()的厚度。由於 第一半導體層120與藍寶石基底1〇〇之間具有不同的晶格 常數,因此所述緩衝層用於減少第一半導體層12〇生長過 程中的晶格失配,降低生長的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位元錯 密度。 [0041] 步驟S133,停止通入三甲基鎵或三乙基鎵,繼續通入氨 氣及載氣,同時將溫度升高到1100。(:〜1 200。(:,並恒溫 保持30秒〜300秒。 [0042]步驟S134,將基底100的溫度保持在1〇〇(rc〜11〇〇<t, 同時重新通入三曱基鎵及矽烷,或三乙基鎵及矽烷,在 高溫下生長出高品質的第一半導體層丨2〇。 [_]進一步的,在步驟S133之後,可將基底1〇〇的溫度保持在 1〇00°C~1100°C,重新通入三曱基鎵或三乙基鎵—定時 間,生長一未摻雜的半導體層,且該未摻雜的半導體層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17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及緩衝層1202的總厚度小於所述奈米碳管層⑴的厚度。 然後再通入矽烷,繼續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〇。該未摻雜 的半導體層可進-步減小生長所述第—半導體層12〇的晶 格缺陷。 [0044] [0045] [0046] [0047] [0048] [0049] 其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生長過程包括以下階段: 弟一階段.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外延生長面1〇1的方向成 核並外延生長形成複數外延晶粒; 第二階段:所述複數外延晶粒沿著基本平行於所述外延 生長面101的方向外延生長形成一連續的外延薄膜; 第三階段:所述外延薄膜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外延生長 面101的方向外延生長形成一第一半導體層12〇。 在第一階段中’由於奈米碳管層110設置於所述外延生長 面101,因此外延晶粒僅從所述基底100暴露的部份生長 ,即外延晶粒從奈求碳管層1 1 0的空隙1丨2處生長出來。 在第二階段中,外延晶粒從奈米碳管層11()中的生長出來 之後,基本沿著平行於外延生長面丨〇丨的方向圍繞所述奈 米碳官層11 0中的奈米碳管側向外延生長,然後逐漸連成 一體,從而將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半包圍,在第一半導體 層1 2 0的表面形成複數奈米級的微結構。所述“半包圍” 係指’由於奈米碳管的存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表 面形成複數奈米級凹槽122,所述凹槽122的長度方向即 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所述奈米碳管層丨1〇中奈米碳管的延 伸方向。所述奈来碳管層Π〇設置於該凹槽i 22内,且所 述凹槽122與基底1〇〇將所述奈米碳管層11()包裹起來,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18買/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的部份奈米碳管與凹槽122的内表 面相接觸。每個凹槽122内設置有—個奈米碳管或由複數 奈米碳管組成的-奈米碳管束,設置在複數凹槽122内的 不米炭&相互it過凡得瓦力連接構成所述奈求碳管層110 。所述凹槽122的形狀可規則或不規則,圖示僅係為了方 便描述,所述凹槽122的形狀並不限於圖示所述的結構。 所述凹槽122的最大寬度為2〇奈米〜咖奈米。所謂“凹 槽的最大寬度’,係指,所述凹槽122在垂直於其延伸方向 上的最大尺寸。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122的最大寬度為 50奈米〜100奈米。所述複數凹槽122在第一半導體層 120的表面形成一“圖形化,,的結構,且所述第一半導體 層120的圖形化表面與圖形化奈米碳管層中的圖案基本相 同。 [0050]請一併參閱圖7 ’從圖中可清楚其看到第一半導體層12〇 及藍寶石基底100之間的介面,其中,深色部份為第一半 導體層120,淺色部份為藍寶石基底10{^所述第一半導 體層120與藍寶石基底! 00接觸的表面形成所述凹槽122 。凹槽122内設置有奈米碳管。所述凹槽122内的奈米碳· 管设置於藍寶石基底1〇〇表面,且與形成凹槽122的第一 半導體層120間隔設置。 [0051]具體的’當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包括一奈米碳管膜或交又 設置的奈米碳管線時,所述複數凹槽122形成一連續的網 路狀結構’所述複數凹槽122相互連通,所述複數凹槽 122中的奈米碳管相互電連接形成一導電體。當所述奈米 碳管層110為複數平行間隔設置的奈米碳管線時,所述凹 1002027307-0 10011626S 表單編號A0101 第19頁/共63頁 201244173 槽1 2 2為平行間隔設置’且相鄰凹槽丨2 2之間的間隔與所 述相鄰奈米碳管線之間的間隔基本相等。 [0052] 所述活性層1 3 0的厚度為〇. 〇 1 - 〇. 6微米。所述活性層1 3 0 為包含一層或複數層量子阱層的量子阱結構(Quantum Well)。量子阱層的材料為氮化銦鎵、氮化銦鎵鋁、砷化 鎵、碎化銘鎵、填化銦鎵、碟化錮坤或神化銦鎵中的一 種或複數種。本實施例中,所述活性層130的厚度為0 3 微米,為InGaN/GaN的複合結構。所述活性層130為光子 激發層’為電子與電洞相結合產生光子的場所。所述活 性層130的生長方法與第一半導體層12〇基本相同。具體 的’在生長完第一半導體層120之後,採用三甲基銦作為 銦源,所述活性層1 3 0的生長包括以下步驟: [0053] 步驟(al),停止通入矽烷,將反應室的溫度保持在7〇〇。〇 〜900°C,使反應室壓強保持在50托〜500托; [0054] 步驟(a2),向反應室通入三曱基銦,生長InGaN/GaN# 量子阱層,形成所述活性層130。 [0055] 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厚度為0.1微米〜3微米。所述第 二半導體層140可為N型半導體層或P型半導體層兩種類型 ,並且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與第一半導體層120分屬兩 種不同類型的半導體層。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遠離基底 100的表面可作為發光二極體1〇的出光面。本實施例中, 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為鎂(Mg)摻雜的p型氮化鎵,其厚 度為0. 3微米。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生長方法與第一 半導體層120基本相同,具體的,在生長完活性層130之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0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056] [0057]
[0058] D
[0059] 後,採用二茂鎂作(Cp2Mg)為鎂源,所述第二半導體層 1 40的生長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bl),停止通入三曱基銦,將反應室的溫度保持在 1 000°C~1100°C,使反應室壓強保持在76托〜200托; 步驟(b2),向反應室通入二茂鎮,生長Mg摻雜的P型GaN 層,形成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 在步驟S14中,所述上電極150類型可為N型電極或P型電 極,其與第二半導體層140的類型相同。所述上電極150 的形狀不限,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所述上電極150 設置於第二半導體層140表面的一個區域,並與該部份區 域表面接觸,即所述上電極150設置於所述發光二極體10 的出光面,所述上電極150的形狀及設置位置基本不影響 所述發光二極體10的光取出率。當所述上電極150為一透 明電極時,所述上電極150可覆蓋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 的整個表面。所述上電極150至少為一層結構,其材料為 欽、銀、銘、錄、金或其任意組合,也可為ITO或奈米碳 管膜。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電極150為P型電極,位於第 二半導體層140表面的一端。所述上電極150為兩層結構 ,一層為厚度為15奈米的鈦,另一層為厚度為100奈米的 金,形成一鈦/金電極。 所述在第二半導體層140表面的一個區域製備上電極150 的方法可為物理氣相沈積法(PVD),例如,電子束蒸發法 、真空蒸鍍法及離子濺射法等。本實施例中採用電子束 蒸發沄製備所述鈦/金電極,具體步驟為:在上述P型氮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1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060] [0061] [0062] [0063] [0064] [0065] 100116268 化鎵層上均勻地塗敷一層光刻膠,去除p型氮化鎵層表面 的某一個區域内的光刻膠,以暴露出部份P型氮化鎵層; 通過電子束蒸發法在光刻膠及暴露出的p型氮化鎵上沈積 一鈦/金層;通過丙酮等有機溶劑去除光刻膠及其上的鈦 /金層,保留在p型氮化鎵層上的鈦/金層為鈦/金電極。 在步驟S15中,所述基底丨00的去除方法可為雷射照射法 、腐蚀法或溫差自剝離法。所述去除方法可根據基底1 〇 〇 及第一半導體層120材料的不同進行選擇。本實施例中, 所述基底100的去除方法為雷射照射法。具體的,所述去 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51,將所述基底1〇〇中未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表面 進行拋光並清洗; S152 ’將經過表面清洗的基底1〇〇放置於—平臺(圖未示 )上,並利用雷射對所述基底1〇〇與第一半導體層12〇進 行掃描照射; S153,將經雷射照射後的基底1〇〇浸入溶液中去除所述基 底 100。 在步驟S151中,所述拋光方法可為機械拋光法或化學抛 光法,使所述基底100的表面平整光滑,以減少後續雷射 照射中雷射的散射。所述清洗可用鹽酸、硫酸等沖洗所 述基底100的表面,從而去除表面的金屬雜質及油污等。 在步驟S152中,所述雷射從基底100拋光後的表面入射, 且入射方向基本垂直於所述基底100拋光後的表面,即基 本垂直於所述基底1〇〇與第一半導體層120的介面。所述 表單編號A0101 第22頁/共63頁 丨002 201244173 Ο
[0066] 100116268 雷射的波長不限,可根據第一半導體層120及基底100的 材料選擇。具體的,所述雷射的能量小於基底100的帶隙 能量,而大於第一半導體層120的帶隙能量,從而雷射能 夠穿過基底100到達第一半導體層120,在第一半導體層 120與基底100的介面處進行雷射剝離。所述介面處第一 半導體層120的缓衝層對雷射產生強烈的吸收,從而使得 介面處的緩衝層溫度快速升高而分解。本實施例中所述 第一半導體層120為GaN,其帶隙能量為3. 3ev ;基底100 為藍寶石,其帶隙能量為9. 9ev ;所述雷射器為KrF雷射 器,發出的雷射波長為248nm,其能量為5ev,脈衝寬度 為20〜40ns ,能量密度為400〜600mJ/cm2,光斑形狀 為方形,其聚焦尺寸為0. 5 mmxO. 5mm ;掃描位置從所述 基底100的邊緣位置開始,掃描步長為0. 5mm/s。在掃描 的過程中,所述GaN開始分解為Ga及N。可理解,所述脈 衝寬度、能量密度、光斑形狀、聚焦尺寸及掃描步長可 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可根據第一半導體層120對特定 波長的雷射具有較強的吸收作用選擇相應波長的雷射。 由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與基底100介面處對上述波長 的雷射具有很強的吸收作用,因此,所述緩衝層的溫度 快速升高而分解;而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中其他部份對 上述波長的雷射吸收較弱,因此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並 不會被所述雷射所破壞。可理解,對於不同的第一半導 體層120可選擇不同波長的雷射,使緩衝層1 202對雷射具 有很強的吸收作用。 所述雷射照射的過程在一真空環境或保護性氣體環境進 表單編號A0101 第23頁/共63頁 1002027307-0 [0067] 201244173 行以防止在雷射照射的過程中奈米碳管被氧化而破壞。 所述保護性氣體可為氮氣、氦氣或氬氣等惰性氣體。 [0068] 在步驟S153中,可將雷射照射後的基底100浸入一酸性溶 液中進行酸化處理,以去除GaN分解後的Ga,從而實現基 底100與第一半導體層120的剝離。所述溶液可為鹽酸、 硫酸、硝酸等可溶解Ga的溶劑。本實施例中,由於奈米 碳管層110直接貼附於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101設置, 因此在剝離的過程中,奈米碳管層110中的奈米碳管可隨 基底100剝離。所述去除基底100的過程中不影響所述複 數凹槽122的形狀及分佈狀態,即不會影響所述複數奈米 級微結構的分佈。 [0069] 在步驟S16中,所述下電極160的製備方法可為電子束蒸 發法、真空蒸鍍法及離子濺射法等,進一步的,可將一 導電基板通過導電膠等方式貼附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 的表面形成所述下電極160。所述下電極160可為N型電極 或P型電極,其與第一半導體層120的類型相同。所述下 電極1 6 0至少為一層結構,其材料為鈦、銀、銘、鎳、金 或其任意組合。所述下電極160可同時用作反射層、導電 電極及散熱片。本實施例中,所述下電極160為兩層結構 ,一層為厚度15奈米的鈦,另一層為厚度200奈米的金。 所述金層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接觸,從而使所述下電 極160與第一半導體層120接觸。所述下電極160可部份 覆蓋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具有奈米微結構的表面,優選 的,所述下電極160覆蓋整個第一半導體層120具有奈米 微結構的表面,從而可更多的將入射到下電極160表面的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4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光子進行反射,使之從出光面射出,進而提高發光二極 體10的光取出率,並且能夠更快的將發光二極體10工作 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導出,從而延長發光二極體10的使用 壽命。 [0070] 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10的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 點:其一,所述奈米碳管層為自支撐結構可直接鋪設於 基底上,不需要濺鍍等複雜製造過程,製備方法簡單; 其二,通過設置奈米碳管層,在製備過程中可在發光二 極體中形成複數奈米級的微結構,從而不需要蝕刻等複 雜製造過程,從而減小了製備過程中對發光二極體晶格 結構的破壞;其三,由於所述奈米碳管為奈米級,因此 形成的微結構為奈米級,從而能夠得到具有較高光取出 率的發光二極體;其四,由於所述奈米碳管層為圖形化 結構,其厚度、空隙尺寸均可達到奈米級,用來生長外 延層時形成的外延晶粒具有更小的尺寸,有利於減少位 錯缺陷的產生,以獲得高品質的半導體層。 [0071] 請參閱圖8,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製備的發光二極體10包括 一下電極160、一第一半導體層120、一活性層130、一 第二半導體層140及一上電極150,所述活性層130設置 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及第二半導體層140之間,所述 下電極160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電接觸設置,所述上 電極150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電接觸設置,所述第二 半導體層140遠離活性層130的表面具有一出光面,所述 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與所述下電極160接觸的表面為包括 複數凹槽122的圖形化的表面。所述凹槽122為奈米級,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5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其最大寬度蛇圍為50奈米〜loo奈米。 [0072] [0073] [0074] 具體的,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與下電極16〇接觸的表面 為一圖形化的表面,所述圖形化的表面具有複數凹槽122 。所述第-半導體層12〇中的複數凹槽122形成複數奈米 級的微結構’所述微結構係在第一半導體層12〇生長過程 中第半導體層120從奈米碳管層中的空隙位置生 長,之後圍繞奈米碳管進行侧向外延生長,將基底1〇〇剝 離後,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表面形成複數凹槽122 〇 所述下電極160可為N型電極或p型電極,其與第一半導體 層120的類型相同。所述下電極16〇至少為一層的整體結 構’其材料為鈦、銀、銘、鎳、金或其任意組合。所述 下電極160同時用作反射層、導電電極及散熱片。本實施 例中,所述下電極160為兩層結構,一層為厚度15奈米的 鈦,另一層為厚度200奈米的金。所述下電極16〇與所述 第一半導體層120接觸。所述下電極可部份覆蓋所述 第一半導體層120具有奈米微結構的表面,優選的,所述 下電極160覆蓋整個第一半導體層12〇具有奈米微結構的 表面,從而可更多的將入射到下電極16〇表面的光子進行 反射,使之從出光面射出,進而提高發光二極體1〇的光 取出率。 本實施例提供所述發光二極體10在工作的過程中,由於 凹槽122的存在,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表面形成複 數奈米級的微結構,當活性層13〇中產生的部份光子以大 角度入射到該表面時,該微結構會改變光子的運動方向 100Π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6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並經過下電極160的反射後,使之從出光面射出,從而 可提高所述發光二極體10的光取出率。 [0075] 請參閱圖9,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20的 製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0076] 步驟S21,提供一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具有一外延生 長面101 ; [0077] 步驟S22,在所述外延生長面101生長一緩衝層1 202 ; [0078] 步驟S23,在所述緩衝層1 202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110 9 [0079] 步驟S24,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110的緩衝層1 202表面依 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層120、一活性層130及一第二半導 體層140 ; [0080] 步驟S25,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表面設置一上電極 150 ; [0081] 步驟S26,去除所述基底100,使所述奈米碳管層110暴 露; [0082] 步驟S27,在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160 ° [0083] 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20的製備方法與第一實施例 基本相同,其不同在於,在設置奈米碳管層110之前,在 所述基底100的外延生長面101生長一緩衝層1202。 [0084] 步驟S22中,所述緩衝層1 202的生長方法與第一實施例中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7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生長方法基本相同。所述緩衝層 1 202的材料可根據所需生長的第一半導體層120的材料進 行選擇,如 S i、G a A s、G a N、G a S b、I η N、I π P、I n A s、 InSb、A1P、AlAs、AlSb、AIN ' GaP、SiC、SiGe、 GaMnAs 、 GaAlAs 、 GalnAs 、 GaAIN 、 GalnN 、 AlInN 、 GaAsP、InGaN、AlGalnN、AlGalnP、GaP:Zn 或
GaP:N。本實施例中’所述緩衝層1 202為低溫GaN。所述 緩衝層1202用於減少第一半導體層12〇生長過程中的晶格 失配’降低生長的第一半導體層120的位元錯密度。當緩 衝層1202的材料與基底1〇〇的材料不同時,所述生長方法 稱為異質外延生長。當該緩衝層1202的材料可與基底1〇〇 的材料相同時,所述生長方法稱為同質外延生長。 [0085] [0086] [0087] 本實施例中,採用MOCVD製造過程進行外延生長緩衝層 1 202。其中,採用高純氨氣(NHp作為氮的源氣,採用氫 氣(h2)作載氣,採用三曱基鎵(TMGa)或三乙基鎵(TEGa) 作為Ga源。所述緩衝層1 202的生長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將藍寶石基底1〇〇置入反應室,加熱到丨丨⑽它 ~120 0°C ’並通入\、\或其混合氣體作為載氣,高溫烘 烤200秒~1〇〇〇秒。 其次,繼續同入載氣,並降溫到5〇〇cc〜65(pc,通入三曱 基鎵或三乙基鎵,並通入氨氣,低溫生長GaN層’所述低 溫GaN層作為繼續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0的緩衝層1 202, 其厚度10奈米〜50奈米。由於GaN第一半導體層12〇與藍 寶石基底1GG之間具有不同的晶格常數,因此所述緩衝層 1 202用於減少第一半導體層12〇生長過程中的晶格失配,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28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降低生長的第—半導體層120的位元錯密度。 [0088] 步驟S23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10設置在所述緩衝層1202 遠離基底的表面。所述奈米竣管層110與所述緩衝層 1202接觸6又置。所述奈米碳管層Π0包括複數奈米碳管, 該複數奈米碳管沿著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層11〇表面的方 向延伸。當所述奈米碳管層11()設置於所述緩衝層12〇2表 面時’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複數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基 本平行於缓衝層1 202表面。奈米碳管層11〇具有複數空隙 112,通過該複數空隙112,所述緩衝層1202部份暴露出 來0 [0089] 步驟S24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製備方法為將設置 有奈米碳管層11〇及缓衝層1202的基底1〇〇的溫度保持在 1 000°C~1100°C,持續通入氨氣及載氣,同時通入三甲 基鎵及矽炫,或者同時通入三乙基鎵及矽燒,在高溫下 生長出高品質的第一半導體層120。具體的,所述第一半 導體層120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階段: [0090] 第一階段: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緩衝層1202表面的方向 成核並外延生長形成複數外延晶粒; [0091] 第二階段:所述複數外延晶粒沿著基本平行於所述緩衝 層1202表面的方向外延生長形成—連續的外延薄祺.
[0092] 第三階段:所述外延薄膜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緩衝層 1202表面的方向外延生長形成一第一半導體層12〇。 100116268 由於奈米碳管層110設置於所述緩衝層1202表 延晶粒僅從所述緩衝層1202暴露的部份生長, 表單編號A0101 第29貢/共63頁 面’因此外 即外延晶 1002027307-0 [0093] 201244173 粒從奈米碳管層1 1 0的空隙1 1 2處生長出來。 [0094] [0095] 在步驟S242中,外延晶粒從奈米碳管層11〇中的空隙112 生長出來之後,基本沿著平行於緩衝層1 202表面的方向 圍繞所述奈米碳管層11 〇中的奈米碳管側向外延生長,然 後逐漸連成一體,從而將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半包圍。所 述“半包圍”係指,由於奈米碳管的存在,所述第一半 導體層120的表面形成複數凹槽122,所述奈米碳管層 110設置於該凹槽122内,且所述凹槽122與緩衝層1202 將所述奈米碳管層110包裹起來,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中 的部份奈米碳管與凹槽122的表面相接觸。所述複數凹槽 122在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表面形成一“圖形化”的結構 ,且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圖形化表面與圖形化奈米碳 管層中的圖案基本相同。 在步驟S26中,所述基底1〇〇的去除方法與第一實施例相 同,然由於緩衝層1202的存在,一方面,所述緩衝層 1202 sS:置在奈米碳管層ι1〇與基底1〇〇之間,將所述奈米 奴管層110中的奈米碳管與基底1〇〇隔離開,因此在剝離 基底100的過程中,所述奈米碳管不會直接吸附於基底 100上而從第一半導體層12〇中剝離;另一方面,在雷射 照射緩衝層1202的過程中,所述緩衝層12〇2受熱分解並 經溶液溶解後,奈米碳管層11〇會與所述緩衝層12〇2脫離 ,從而使得所述奈米碳管保留於凹槽122中;第三,由於 緩衝層1202的存在,在雷射剝離的過程中,能夠減少對 複數凹槽122形成的微結構的破壞。進—步的,在緩衝層 1 202受熱分解的過程中,緩衝層12〇2分解產生的氣體受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30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熱膨脹,會將奈米碳管層ιΐ〇推離所述緩衝層12〇2與基底 100,從而使得奈米碳管層110更容易與緩衝層12〇2分離 〇 [0096] Ο [0097] Ο [0098] 由於奈米碳管層110的存在,使第一半導體層12〇與緩衝 層1 2 0 2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小,從而減小了生長過程中第 一半導體層120與緩衝層1202之間的應力。因此,在雷射 照射去除基底100的過程中,使得緩衝層12〇2及基底1〇〇 的剝離更加的容易,也進一步減小了對第一半導體層12〇 的損傷》 *月參閲圖10,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2〇包 括一下電極160、一奈米碳管層11〇、一第一半導體層 120、一活性層130、一第二半導體層14〇及一上電極j5〇 ,所述活性層130設置於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及第二半 導體層140之間,所述下電極16〇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 12 0電接觸設置,所述上電極15 0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 140電接觸設置,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的與所述下電極 160接觸的表面為包括複數凹槽122的圖形化的表面,奈 米碳管層110中的奈米碳管設置於該凹槽122中。 具體的,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與下電極16〇接觸的表面 為一圖形化的表面,所述圖形化的表面具有複數凹槽122 ,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的奈米碳管設置於所述第一半導 體層120的凹槽122中,從而使奈米碳管層110嵌入於所 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表面。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中的奈 米碳管通過所述凹槽122部份暴露於該表面,並與下電極 160接觸。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中的複數凹槽122形成 100116268 表單編號Α0101 第31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複數奈米級的微結構,所述微結構係在第一半導體層1 2 〇 生長過程中,第一半導體層120從奈米碳管層110中的空 隙位置生長,之後圍繞奈米碳管進行側向外延生長所形 成’將基底100剝離後,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表面 形成複數凹槽122。 [0099] [0100] [0101]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表面具有複數凹槽122,每個凹槽 1 22内設置有一個奈米碳管或由複數奈米碳管組成的一奈 米碳管束,設置在複數凹槽122内的奈米碳管相互通過凡 得瓦力連接構成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 ^所述奈米碳管層 110中的奈米碳管與所述凹槽122内表面存在部份接觸, 由於奈米碳管具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在凡得瓦力的作用 下吸附於凹槽122中。 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1〇為一單層奈米碳管膜, 該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該複數奈米碳管的軸 向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延伸方向相同的相鄰的奈 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在垂直於延伸方向的相 鄰的奈米碳管之間部份間隔設置存在微孔或間隙,從而 構成空隙11 2。該奈米碳管層π 0具有複數空隙11 2,所 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滲透延伸入所述奈米碳管層丨1()的複 數空隙112,即所述奈米碳管層ι1〇的複數空隙丨丨2中均 滲透延伸出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〇。 進一步的,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也可為複數平行且間隔設 置的奈米碳管線。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表面具有複數 平行且間隔設置的凹槽122,奈米碳管線一一對應設置在 100116268 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表面的凹槽丨22中 表單編號Α0101 第32頁/共63頁 。相鄰兩個奈米 1002027307-0 201244173 碳管線之間的距離為0. 1微米~200微米,優選地,為10 微米〜1 0 0微米。所述相鄰兩個奈米碳管線之間的空間構 成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空隙112。空隙112的尺寸越小 ,有利於在生長第一半導體層120的過程中減少位錯缺陷 的產生,以獲得高品質的第一半導體層120。 [0102] 進一步的,奈米碳管層110也可為複數交叉且間隔設置的 奈米碳管線,具體地,該複數奈米碳管線分別沿第一方 向與第二方向平行設置,所述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交叉 設置。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的表面具有複數交叉設置的 凹槽122,所述奈米碳管線——對應設置於所述凹槽122 中形成網格結構。優選的,相交叉的兩個奈米碳管線相 互垂直。可理解,所述奈米碳管線也可採用任意交叉方 式設置形成網格結構,只需使奈米碳管層110形成複數空 隙112,從而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能夠滲透並延伸出所 述空隙112,對應所述網格結構形成複數凹槽122,從而 形成一圖形化的表面。 [0103] 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20,由於所述奈米碳管層為 一自支撐結構,因此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與所 述第一半導體層與下電極之間具有更大的接觸面積,首 先,可更快的將所述發光二極體工作中產生的熱量傳導 出所述發光二極體;其次,由於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 管與第一半導體層具有良好的電接觸,從而可更好的分 散所述發光二極體的傳導電流。 [0104] 請參閱圖11,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20 的製備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33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05] 步驟S31,提供一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具有一外延生 長面1 01 ; [0106] [0107] [0108] [0109] [0110] [0111] [0112] [0113] [0114] [0115] 步驟S32,在所述外延生長面101依次生長一緩衝層1202 及一本質半導體層1 204 ; 步驟S33,在所述本質半導體層1 204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 層 110 ; 步驟S34,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110的本質半導體層1204 的表面依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層120、一活性層130及一 第二半導體層140 ; 步驟S35,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表面設置一上電極 150 ; 步驟S36,去除所述基底100、缓衝層1 202及本質半導體 層1 204,使所述奈米碳管層110暴露; 步驟S37,在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160。 所述步驟S31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21相同。 在步驟S32中,在所述緩衝層1 202表面製備所述本質半導 體層1 204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驟,將反應室的溫度保持在1 000°C〜1100°C,使 反應室壓強保持在100托〜300托; 第二步驟,重新通入三甲基鎵或三乙基鎵,在緩衝層 1 202的表面生長本質半導體層1 204。所述本質半導體層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34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16] [0117] 12〇4的厚度可為1〇奈米〜m米的。 所述奈米碳管層UG設置在所述本質半導 所述奈米碳管層u°平鋪在所述本質半 在少驟S34中,所述本質半導體層12〇4的部份表 述条Μ營層11G中的空隙112暴露出來外延顆粒從义所 層1204暴露的表面開始生長 一 112,丑、 王长並貫穿所述 :導體層心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然後在所述第— 。 〇表面依次生長活性層130及第二半導體層 [0118] [0119] 〇 [0120] 所也步驟S35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步驟奶相同。 在, 中,在雷射剝離所述基底100的過程中,、 缓衝:12。2通過雷射照射而分解’並經過酸化處: 所述:底1()。_。同時,在酸化處理所述緩衝層 過程,所逑本質半導體層1204可—併被腐蝕而去除,、 二4二:奈米碳管層U°暴露出來。所述本質半導體層 U用離子姓刻、濕法飯刻等方法去除。 所述步驟S37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27相同。 [0121]本實施例中,由於在所述緩衝層1202的表面生長—本質 半導體層1204 ,可進一步減少所述第—半導體層12〇舌 性層130及第二半導體層140中的晶格缺陷,提高所述第 一半導體層120、活性層130及第二半導體層14〇的品質 ,進而提高所述發光二極體20的發光效率。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35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22] 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發光二極體30的製備方法, 所述製備方法主要包括一下步驟: [0123] 步驟S31,提供一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具有一外延生 長面1 01 ; [0124] 步驟S32,在所述外延生長面101生長一緩衝層1 202 ; [0125] 步驟S33,在所述緩衝層1 202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110 [0126] 步驟S34,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110的緩衝層1 202表面依 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層120、一活性層130及一第二半導 體層140 ; [0127] 步驟S35,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表面形成複數微結 構 174 ; [0128] 步驟S36,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形成有微結構174 的表面設置一上電極150 ; [0129] 步驟S37,去除所述基底100,使所述奈米碳管層110暴 路, 、 [0130] 步驟S38,在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160 ° [0131] 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30的製備方法與第二實施例 基本相同,其不同在於,本實施例進一步包括一在所述 第二半導體層140的表面設置複數微結構174的步驟,所 述複數微結構174設置於所述發光二極體30的出光面。 100116268 表單編號 A0101 第 36 頁/共 63 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32] 所述步驟S31〜S34可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21〜S24 依次對應相同。 [0133] 進一步的,在生長緩衝層1 202的步驟之後,在緩衝層 1 202表面設置奈米碳管層110之前,進一步包括一在所述 緩衝層1 202生長一本質半導體層1204的步驟,然後將所 述奈米碳管層110設置於該本質半導體層1 204的表面。所 述本質半導體層1204的製備及去除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 相關步驟對應相同。 〇 [0134] 請參閱圖12,在步驟S35中,所述形成複數微結構174的 方法可為光刻法或掩模生長等方法。本實施例採用掩模 生長的方法形成所述微結構174,設置所述微結構174的 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135] 步驟S351,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表面設置另一奈米 碳管層110 ; [0136] 步驟S352,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110的第二半導體層140 Q 表面直接垂直生長一第三半導體層170 ; [0137] 步驟S353,去除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表面的奈米碳管層 110 ° [0138] 在步驟S351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用作生長第三半導體 層170中的掩模。所謂“掩模”係指第三半導體層170從 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的空隙112處向外生長。由於奈米碳 管層110具有複數空隙112,所以該奈米碳管層110形成 一圖形化的掩模。當奈米碳管層110設置於第二半導體層 140表面後,複數奈米碳管可沿著平行於第二半導體層 100116268 表單編號 A0101 第 37 頁/共 63 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140表面的方向延伸。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層n〇 中所述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 [0139] [0140] 在步驟S352中,外延氣氛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第二半導 體層140的方向成核並外延生長形成複數外延晶粒。所述 複數外延晶粒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〇的表面通過該奈米 碳管層110的空隙112暴露的部份開始生長,且其生長方 向基本垂直於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〇的表面’即該步驟中 複數外延晶粒進行縱向外延生長,形成複數微結構174。 所述設置有複數微結構174的第二半導體層14〇的表面為 所述發光二極體的出光面。所述微結構174的形狀與所述 奈米碳管層110中的空隙112的形狀對應相同。本實施例 中,由於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所述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 擇優取向延伸,所述複數微結構174的形狀為條形,所述 複數微結構174相互間隔形成於所述第二半導體層丨4〇的 表面,並且彼此之間基本平行設置。所述條形微結構174 的延伸方向平行於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〇的表面,且與所 述奈米碳管層110中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基本相同,所述 條形微結構174的最大寬度可為。相鄰的微結構丨之間 形成溝槽172,所述溝槽172的最大寬度為20奈米〜2〇〇 奈米,優選的,所述溝槽的最大寬度為5〇奈米〜1〇〇奈米 。所述奈米碳管層110設置在所述溝槽丨72中,具體地, 所述奈米碳管層11 〇中的奈米碳管分別分佈在溝槽丨7 2内 。所述不連續的複數外延晶粒整體為所述第三半導體層 U0。可通過控製外延晶粒生長的時間來控製微結構174 的厚度’即所述第三半導體層170的厚度。本實施例中,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38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所述第三半導體層170的厚度為2微米。 [0141] 進一步的,在步驟S351中,所述奈米碳管層110中奈米碳 管的擇優取向的延伸方向可與步驟S33中所述奈米碳管層 110中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設置或交叉設置,所述交 叉角度大於0度小於等於90度。從而在外延顆粒生長的過 程中,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表面形成的微結構174的延 伸方向與第一半導體層120中所述凹槽122的延伸方向交 叉設置,所述交又角度大於〇度小於等於90度。 〇 [0142] 進一步的,當所述奈米碳管層110為複數層交又設置的奈 米碳管膜或複數層交叉設置的奈米碳管線時,所述外延 晶粒從相鄰的碳那奈米管之間的空隙112暴露的第二半導 體層140的部份表面開始生長’進而形成複數點狀的微結 構174。由於交又設置的奈米端管膜形成的空隙112彼此 間隔分散於所述奈米碳管層中’從而所述複數微結構 174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表面分散分佈。所述點狀 微結構174的最大尺寸為1〇奈米〜10微米。 G [0143] 所述微結構174的材料不限,可為氮化鎵、砷化鎵及磷化 銅等。所述微結構174的材料可與第二半導體層140的材 料相同或不同。本實施例中微結構174的材料為心換雜的 氮化鉀。 [0144]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G表面形成微結構Π4 的方法同樣可應用於所述第^實施例的發光二極體10製 備方法中。所述形成_構174的步驟可在步驟如之後 與步驟S14之前進行。 100116268 表單編號Α0101 第39買Μ 63買 1002027307-0 201244173 [_在步驟S353中,所述奈米碳管層nG的去除可通過離子體 钱刻法、走g舉、、^ '、运射加熱法或者加熱爐加熱法等。本 只施例中’利用雷射加熱法去除所述奈米碳管層110。所 述L過雷射加熱去除奈米石炭管層i i 0的方法在含氧環境中 進行,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146] f先’提供一雷射袈置,從該雷射裝置發射雷射光束照 射至第—半導體層17〇中的奈米碳管層ιι〇的表面; [1 ]其人,在含有氡氣的環境中,使雷射光束與所述第三半 導體層170中的奈米碳管層11〇進行相對運動從而使雷射 光束掃描該奈米碳管層11〇。 _]所述雷射|置包翻體雷射器、液體雷㈣、氣體雷射 器及半導體雷射器。雷射的功率密度大於〇 〇53x1〇12瓦 特/平方米,光斑的直徑在1毫米〜5毫米範圍内,雷射的 照射時間小於1. 8秒。本實施例中,雷射裝置為二氧化碳 雷射器,該雷射器的功率為30瓦特,波長為10.6微米, 光斑的直徑為3毫米。優選地,所述雷射光束垂直入射照 射至奈米碳管層110的表面。 [0149]由於奈米碳管對雷射具有良好的吸收特性,且奈米碳管 層11 〇中的奈米碳管將會吸收熱量而被燒钱,可通過控製 雷射器與奈米碳管層11〇的相對移動速度,來控製雷射照 射奈米碳管層110的時間,從而控製奈米碳管層丨丨〇中奈 米碳管所吸收的能量,使得該奈米碳管層11{)中的奈米碳 管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氣體。可理解,對於具有固定功率 密度' 固定波長的雷射裝置,奈米碳管層11〇通過雷射掃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0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搞㈣^越小’奈以管層ιι〇被 ,層U〇t的奈米雙營束吸收的能量二:久: #11〇就越容易被燒蝕。 越夕,奈米 廣11〇的相對運動速度為中’雷㈣與奈米碟管 米旅管層no即可。雷 艮’只要能夠均勾照射該奈 奢米破管的排列方向逐行進:可:平行奈米碳管層110中 廣110中奈米碳管的拆列方Γ逐列進7垂直於奈米石炭管 [0150]
100116268 i少·驟S36中’所述上雷 極150的設置方法可為電子束蒸 發法、^减法及離子機射法等,本實施例中,採用 電子束蒸發法製備所述上電極15〇。所述上電極150設置 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的部份表面,且基本不影響所述 一二極獅的出料1述上電極15㈣材料可為銘、 银,銘、錄、金或红意組合。本實施财,所述上電 換150為兩層結構’―層為厚度15奈米的欽,另-廣為厚 度1〇0不米的金纟形成所述上電極15〇的過程中所述 上電極15Q形成—連續的層狀結構。由於所述第二半導體 廣!4〇表面《又置有複數微結構174,相鄰的微結構174之 間形成一溝槽172,因此,所述上電極15〇部份沈積於所 述溝槽172中,部份沈積於所述微結構174的表面。所述 沈積於凹槽中的上電極150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接觸 而齊之電連接,從而使整個上電極15〇與所述第二半導體 電連接。 所述步驟S37中去除基底1〇〇的方法與第二實施例中所述 少驟S26基本相同,同時在去除基底100的過程中,所述 表單編號Α0101 第41頁/共63頁 1002027307-0 [0151] 201244173 緩衝層1 202及本質半導體層1 204可並去除。 [0152] 所述步驟S38中設置下電極160的方法與第二實施例中所 述步驟S27基本相同。 [0153] 本實施例通過在出光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作為掩模的方 法在所述發光二極體30的出光面直接生長形成微結構, 製造過程簡單、成本低。克服了先前技術蝕刻及奈米壓 印等方法成本高製造過程複雜等的技術問題。並且,奈 米碳管層為自支撐結構,可直接鋪設在第三半導體層170 的表面,方法簡單,有利於大規模產業化製造。 [0154] 請參閱圖13,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進一步提供一種發光二 極體30,所述發光二極體30包括一下電極160,一奈米碳_ 管層110、一第一半導體層120、一活性層130、一第二 半導體層140及一上電極150,所述活性層130設置於所 述第一半導體層120及第二半導體層140之間,所述下電 極160與所述第一半導體層120電接觸設置,所述第一半 導體層120的與所述下電極160接觸的表面為包括複數凹 槽122的圖形化的表面,奈米碳管層110中的奈米碳管設 置於該凹槽122中,所述上電極150與所述第二半導體層 140電接觸設置,所述第二半導體層140遠離下電極160 的表面設置有複數微結構174。 [0155] 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30與發光二極體20的結構基 本相同,其不同在於,所述發光二極體30中第二半導體 層140遠離基底100的表面進一步設置有複數微結構174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2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56] 所述複數微結構174之間間隔設置,所述複數微結構174 〇 可為條形結構或點狀結構。所述條形的微結構174的方向 可與所述凹槽122的延伸方向相同或交叉設置,所述交叉 角度可大於0度小於等於90度。本實施例中,所述複數微 結構174為條形結構,所述條形微結構174的延伸方向與 所述凹槽122的延伸方向之間的交叉角度為90度,即所述 條形微結構174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凹槽122的延伸方形彼 此垂直設置。相鄰的條形微結構174之間形成所述溝槽 172。所述條形的微結構174的寬度可為10奈米〜10微米 。所述溝槽172的最大寬度為20奈米〜200奈米,本實施 例中,所述溝槽172的最大寬度為50奈米〜100奈米。 [0157] ❹ 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30,通過在所述發光二極體 30的出光面設置複數微結構174,當發光二極體30内部產 生的光子在以大角度入射到該出光面時遇到該複數微結 構174,會經過其繞射而改變光子的出射方向,從而實現 了發光二極體30大角度光的取出,進一步提高了發光二 極體30的光取出效率。 [0158] 與先前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所述奈米碳管層為一整體 結構,從而可直接鋪設於基底上,不需要濺鍍等複雜製 造過程,製備方法簡單;其二,通過設置奈米碳管層在 發光二極體中形成複數奈米級的微結構的方法,從而省 略了蝕刻等複雜製造過程;其三,由於所述奈米碳管為 奈米級,因此形成的微結構為奈米級,從而能夠得到具 有較高光取出率的發光二極體;其四,同時,由於省略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3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了蝕刻等製造過程,從而減小了製備過程中對發光二極 體晶格結構的破壞。 [0159]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 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自不能以此限製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 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 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0160] 圖1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流 程圖。 [0161]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採用的奈米碳管膜的掃描電鏡 照片。 [0162] 圖3為圖2中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片段的結構示意 圖。 [0163] 圖4為本發明採用的複數層交叉設置的奈米碳管膜的掃描 電鏡照片。 [0164] 圖5為本發明採用的非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的掃描電鏡照片 〇 [0165] 圖6為本發明採用的扭轉的奈米碳管線的掃描電鏡照片。 [0166] 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製備的第一半導體層介面處的透 射電鏡照片。 [0167] 圖8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製 備的發光二極體的結構示意圖。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4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68]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流 [0169] 程圖。 圖1 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製備的發光二極體的結構示意圖。 [0170] 圖11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流程圖。 = [0171] 圖12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流程圖。 % # [0172] 圖13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製備的發光二極體的結構示意圖。 [0173]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發光二極體:10,20, 30 [0174] 基底:100 [0175] 外延生長面:101 〇 [0176] 奈米碳管層:110 [0177] 空隙:112 [0178] 奈米碳管片段:113 [0179] 奈米碳管:115 [0180] 第一半導體層:120 [0181] 凹槽:122 [0182] 活性層:130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5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0183] 第二半導體層: 140 [0184] 上電極:1 5 0 [0185] 下電極:160 [0186] 第三半導體層: 170 [0187] 溝槽:172 [0188] 微結構:174 [0189] 緩衝層:1 20 2 [0190] 本質半導體層: 1204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6頁/共63頁 1002027307-0

Claims (1)

  1. 201244173 '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基底; 在所述基底的一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 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基底表面依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層 、一活性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覆蓋所 述奈米碳管層; 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上電極; 0 去除所述基底; 在所述第一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奈米碳管層為一連續的自支撐結構,所述奈来碳 管層直接鋪設在所述基底的表面與所述基底接觸設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趑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 膜包括複數奈米碳管沿著同一方向擇優取向延伸,且該複 Q 數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於所述基底的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奈来碳管層為一包括複數奈米碳管及添加材料的 複合結構層。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奈米碳管層具有複數空隙,所述基底通過奈米碳 管層的空隙部份暴露出來,所述第一半導體層從所述基底 通過所述空隙暴露處外延生長,在所述奈米碳管層周圍形 成複數凹槽將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半包圍。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7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基底的去除方法包括雷射照射法、腐蝕法及溫差 分離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層、活性層及第二半導體層的生長方 法為分子束外延法、化學束外延法、減壓外延法、低溫外 延法、選擇外延法、液相沈積外延法、金屬有機氣相外延 法、超真空化學氣相沈積法、氫化物氣相外延法、及金屬 有機化學氣相沈積法中的一種或複數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層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外延生長面方 向成核並外延生長形成複數外延晶粒; 所述複數外延晶粒沿著基本平行於所述外延生長面方向外 延生長形成一連續的外延薄膜;及 所述外延薄膜沿著基本垂直於所述外延生長面方向外延生 長形成一第一半導體層。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第一半導體層的生長為異質外延生長。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在設置上電極的步驟之前,進一步包括預先在所述第 二半導體層的表面形成複數微結構,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表面設置另一奈米碳管層; 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第二半導體層表面直接外延生長形 成所述複數微結構;及 去除所述奈米碳管層。 11 . 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48頁/共63頁 1002027307-0 201244173 12 . Ο 13 . 14 . Ο 15 . 100116268 1002027307-0 提供一基底; 在所述基底的表面生長一緩衝層; 在所述緩衝層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 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緩衝層表面依次生長一第一半導體 層、一活性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 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上電極; 去除所述基底,使所述奈米碳管層暴露; 在所述奈米碳管層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緩衝層的材料為Si、GaAs、GaN、GaSb、InN、 InP、InAs、InSb、A1P、AlAs、AlSb、AIN、GaP、 SiC、SiGe、GaMnAs、GaAlAs、GalnAs、GaAIN、 GalnN、AlInN ' GaAsP、InGaN、AlGalnN、AlGalnP、 GaP:Zn 或GaP:N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所述緩衝層的厚度為1〇奈米〜5〇奈米。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 中,在設置上電極的步驟之前,進一步包括預先在所述第 二半導體層的表面形成複數微結構,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的表面設置另一奈米碳管層; 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第二半導體層表面直接外延生長形 成所述複數微結構;及 去除所述奈米碳管層。 一種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基底; 在所述基底的表面依次生長一緩衝層及一本質半導體層; 表單編號A0101 第49頁/共63頁 201244173 在所述本質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奈米碳管層; 在設置有奈米碳管層的本質半導體層表面依次生長一第一 半導體層、一活性層及一第二半導體層; 在所述第二半導體層表面設置一上電極; 去除所述基底、緩衝層及本質半導體層,使所述奈米破管 層暴露; 在所述奈米碳管層表面設置一下電極。 100116268 表單編號A0101 第50頁/共63頁 1002027307-0
TW100116268A 2011-04-29 2011-05-10 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TWI456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10761.9A CN102760799B (zh) 2011-04-29 2011-04-29 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4173A true TW201244173A (en) 2012-11-01
TWI456799B TWI456799B (zh) 2014-10-11

Family

ID=4705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6268A TWI456799B (zh) 2011-04-29 2011-05-10 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35818B2 (zh)
CN (1) CN102760799B (zh)
TW (1) TWI4567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24310B2 (en) * 2011-01-12 2015-05-05 Tsinghua University Epitaxial structure
CN102760797B (zh) * 2011-04-29 2015-04-01 清华大学 发光二极管
US20140374715A1 (en) * 2013-06-21 2014-12-25 Postech Academy – Industry Foundatio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eparate patterns using organic fiber,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organic fiber
CN104952987B (zh) * 2014-03-26 2018-04-24 清华大学 发光二极管
KR102227770B1 (ko) 2014-08-29 2021-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나노구조 반도체 발광소자
CN111834386A (zh) * 2019-04-18 2020-10-27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发光元件的电子装置
US11239389B2 (en) 2019-04-18 2022-02-01 Innolux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ying light-emitting element
CN115699339A (zh) * 2021-05-24 2023-0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19155B1 (en) * 2004-02-20 2008-08-27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orporat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nanotube contacts
US20080185936A1 (en) * 2006-09-11 2008-08-07 Balaji Panchapakesan Optically driven carbon nanotube actuators
CN101855938B (zh) * 2007-09-10 2012-05-02 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公司 发光晶体管和纵向场效应晶体管
KR20090032211A (ko) * 2007-09-27 2009-04-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수직구조 질화갈륨계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KR20090032631A (ko) * 2007-09-28 2009-04-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JP5276852B2 (ja) * 2008-02-08 2013-08-2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エピタキシャル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1378104A (zh) * 2008-09-19 2009-03-04 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 半导体异质衬底及其生长方法
CN101752477A (zh) * 2008-11-28 2010-06-23 清华大学 发光二极管
CN101820036B (zh) * 2009-02-27 2013-08-28 清华大学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0799A (zh) 2012-10-31
US8435818B2 (en) 2013-05-07
CN102760799B (zh) 2015-01-21
US20120276670A1 (en) 2012-11-01
TWI456799B (zh) 2014-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0416B (zh) 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TWI504016B (zh) 發光二極體
US9070794B2 (en) Method for mak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US8981414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TW201244173A (en) A method for making light-emitting diode
TWI473758B (zh) 外延結構體的製備方法
TWI415303B (zh) 發光二極體
TW201244148A (en) Method for making light-emitting diode
TW201344970A (zh) 發光二極體
TW201344952A (zh) 發光二極體
TWI553909B (zh) 發光二極體
TWI444326B (zh) 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TW201241876A (en) A epitaxial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TW201244156A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TWI438927B (zh) 發光二極體
TW201244153A (en) Method for making light emitting diode
TWI487143B (zh) 發光二極體的製備方法
TWI442451B (zh) 具有微構造的基板及其製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