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8205A -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8205A
TW201208205A TW100110426A TW100110426A TW201208205A TW 201208205 A TW201208205 A TW 201208205A TW 100110426 A TW100110426 A TW 100110426A TW 100110426 A TW100110426 A TW 100110426A TW 201208205 A TW201208205 A TW 2012082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lever
rod
holding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0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42635B (zh
Inventor
Takashi Kiyooka
Shunsuke Hashimoto
Takuya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08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8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2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26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201208205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連接器。 '【先前技術】 以往以來,作爲連接器,如日本特開2007-258054號 公報(以下稱爲專利文獻1)所示,具有與形成於FPC、 FFC等的電纜之導體接觸的接頭、收容該接頭之殼體、和 可轉動地安裝於該殼體之桿的連接器爲眾所皆知。 在此專利文獻1,將朝前後方向延伸的限制扣件壓入 於殼體並加以安裝,以限制扣件按壓桿的樞支軸上部,藉 此’利用限制扣件與殼體的底壁部來支承樞支軸,使得桿 不會自殼體脫離。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在前述以往的技術,限制扣件僅是從上方按壓樞 支軸’無法限制樞支軸之前後方向的移動。因此,會有當 樞支軸朝前後方向移動時,桿自殻體脫離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可抑制桿自殼體脫離 之連接器。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了達到前述目的,本發明之連接器,係具備有:在 -5- 201208205 內部插入有電纜之絕緣性的殻體;和可轉動地裝設於形成 在該殼體的桿裝設部之桿,其特徵爲,前述桿裝設部係在 以裝設於前述殼體之前述桿位於上部的方式配置前述連接 器之狀態,以底壁部和形成於該底壁部的前述殼體的寬度 方向兩側之一對縱壁部所區劃而成,並且上方及前述電纜 的插脫方向一端側形成開放,在前述桿設有樞支軸,並且 在前述桿裝設部形成有用來收容前述樞支軸之軸承部,在 前述殼體設有保持扣件,該保持扣件用來覆蓋收容於前述 軸承部之前述樞支軸的上方且前述電纜的插脫方向一端側 【實施方式】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進 行詳細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電纜插脫方向稱爲前後 方向X,殻體的長方向(接頭的並設方向:與電纜插脫方 向及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爲寬度方向γ,殼體的厚度 方向(已插入的電纜的厚度方向)稱爲上下方向Z進行說 明。又,當插入電纜時電纜移動之方向稱爲前方,使電纜 脫離時電纜移動之方向稱爲後方,裝設於殻體之桿位於上 部的方式配置連接器之狀態的上方作爲上方來規定上下方 向。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係如圖1所示,具備有供FPC、 FFC等的具有表面及裏面之薄片狀的電纜2插入的絕緣性的 殼體30。 -6- 201208205 在此薄片狀的電纜2的插入端部2a (參照圖3及圖10) ,複數個導體2b以預定的等間距露出於寬度方向Y,並且 在導體2b的寬度方向Y兩端,形成有保持孔2c。 又,在殻體30的內部,與電纜2的導體2b導通連接之 導電性的接頭40以預定的等間距呈複數個並列設置於寬度 方向Y,並且在呈複數個並列設置於寬度方向Y之接頭40 的寬度方向Y兩端,分別安裝有與接頭40大致相同形狀之 保持端子50。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將此保持端子50卡合於電纜2的 保持孔2c,來保持已插入於殻體30內之電纜2。 又,在殼體30,絕緣性的桿60可轉動地被安裝著。具 體而言,桿60係如圖6〜圖8所示,以在可將電纜2插入於 殼體30之開位置(圖6所示的狀態)與將已插入於殼體30 之電纜2以接頭40予以夾持的閉位置(圖8所示的狀態)之 間進行轉動的方式,安裝於殼體30。 殼體30係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所形成,在此殼體 30的後部(圖6的左側:電纜插脫方向的脫離側),自後 方供電纜插入之袋狀的電纜承接部(插入口)31形成於 上下方向Z的略中間部。 此電纜承接部31係以頂壁部32、底壁部33、及形成於 殼體30後部的寬度方向γ兩端之兩側壁部34、34區劃而成 ,並朝後方開口。 又’在殻體30的前部的寬度方向Y兩端,如圖1所示, 形成有比起側壁部34、34位於更靠寬度方向Y外側之前側 201208205 壁部(一對縱壁部)34a、34a,在此前側壁部34a、34a的 內側,形成有底壁部34e »又,在殼體30的前部,形成有 以前側壁部34a、3 4a與底壁部34e區劃而成並朝上方及前 方開放之桿裝設部35。在此桿裝設部35,桿60可轉動地裝 設著。 且,在桿裝設部35的寬度方向Y兩端部,形成有朝上 方及前方開放之軸承部35a,此軸承部35 a在殼體30的寬度 方向Y上相對向。在本實施形態,軸承部35a係如圖1及圖4 所示,以將側壁部34和前側壁部34a連結之連結壁部34f的 內側後面34b、底壁部34e的寬度方向Y兩端部的底面34c、 及前側壁部34a的內側側面34d區劃而成的。 又,桿60爲可收容於殼體30的桿裝設部35之板狀的構 件,此桿60也是以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材料所形成的。又, 如圖1及圖2所示,在桿60的寬度方向Y兩端面的基端側( 桿60的一端部側),分別突出形成有樞支軸6 1。 又,桿60的本體(桿60的他端部側)成爲用來將桿60 進行開閉操作(轉動操作)之操作部62。 在本實施形態,自殻體30的前方(電纜承接部31相反 側),將桿60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樞支軸61載置於殼體30 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軸承部3 5a並且將保持扣件70安裝於連 結壁部(殼體)34f,藉此,能將桿60可開閉(轉動)地 安裝於殼體30的桿裝設部35 (參照圖1及圖4)。 保持扣件7 0係如圖4所示,藉由金屬薄板所形成,並 且具備朝前後方向延伸之本體部7〗。又,自本體部Ή的前 -8 - 201208205 部朝下方延設有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並且自本體 部71的後部下方延設有支承片71b,在本體部71的前方’ 彎曲成朝上呈凸狀之爪狀的樞支軸覆蓋部71c朝前方延設 又,爲了使此樞支軸覆蓋部71c覆蓋樞.支軸61的上方 及前方(電纜2的插脫方向一端側),將保持扣件70安裝 於連結壁部34f、34f » 具體而言,在連結壁部34f、34f,形成有供插入片( 插入固定部)71 a插入之插通孔(凹部)34g,藉由自上方 將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 a壓入(插入)至該插通孔( 凹部)34g,將保持扣件70安裝於連結壁部34f、34f。 且,在本實施形態,連結壁部34f的後壁部34h插入於 形成在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 a與支承片71b之間的凹部 71d內,以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與支承片71b夾持後 壁部34h。 再者,在插入片(插入固定部)71a,於前後方向兩 端設有突起71e、71e。又,藉由將此突起71e、71e分別壓 入成咬入至插通孔34g的內面(後壁部34h的前面及前壁部 34i的後面),來將持扣件70卡止於連結壁部34f、34f。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藉由以插入片(插入固定部) 71a與支承片71b夾持後壁部34h,可抑制該保持扣件70脫 離。又,藉由將突起71e、71e分別壓入成咬入至插通孔34g 的內面,當在樞支軸覆蓋部71c產生朝上方之荷重時,可 抑制該保持扣件7〇脫離。 -9- 201208205 又,在本實施形態,如圖4及圖5所示,藉由將保持扣 件70安裝於連結壁部34f、34f,使得樞支軸61的外周被樞 支軸覆蓋部71c、內側前面34b及底面34c所覆蓋。 因此,樞支軸61朝上方及前方之移動被樞支軸覆蓋部 7 lc所限制,朝.後方之移動被內側前面3 4b所限制,朝下方 之移動被底面34c所限制。即,當在樞支軸覆蓋部71c產生 朝前方之荷重之際,樞支軸61朝軸承部35 a所開放之上方 或前方(電纜插脫方向一端側)移動時,藉由以保持扣件 70限制該移動,可抑制桿60自殻體30脫離。 且,在本實施形態,藉由以較樞支軸6 1的直徑更大之 曲率半徑使樞支軸覆蓋部71 ell曲,來將保持扣件70安裝 於連結壁部34f、3 4f之際,在樞支軸覆蓋部71c與樞支軸61 之間形成有間隙。即,在本實施形態,保持扣件70安裝於 連結壁部34f、34f,使得樞支軸覆蓋部71c能以非接觸狀態 覆蓋樞支軸61的上方及前方(電纜2的插脫方向一端側) 〇 又,藉由以非接觸狀態覆蓋樞支軸61,使得樞支軸61 可旋轉且可滑動地被收容於軸承部35a。 又,在本實施形態,桿60係如上述,以可自圖6所示 的開位置轉動至圖8所示的閉位置的方式安裝於殼體30。 又,當桿60位於開位置時,桿60自殼體30的桿裝設部 35以起立姿勢立起,桿裝設部35的前側略一半朝殼體30的 上方開放(參照圖6 )。 此時,可將電纜2插入於殼體30的電纜承接部31。再 -10- 201208205 者,在桿60的操作部62的一端側(桿60位於開位置之狀態 時的後側),以傾斜部62a與平坦部62b形成階差,當使桿 60朝開方向轉動之際’平坦部62b會抵接至連結壁部34f的 內側後面3 4b的上端部。即,在本實施形態,藉由連結壁 部3 4f的內側後面34b的上端部,限制桿60朝開方向之轉動 〇 另外,當桿60位於閉位置時,該桿60成爲略水平姿勢 而被收容於殼體30的桿裝設部35,將已插入於電纜承接部 31內的電纜2以接頭40予以夾持(參照圖8 )。 接頭40係呈複數個並列設置於殻體30的寬度方向Y, 此接頭40藉由將薄板金屬進行沖壓加工來形成的。 又,接頭40自前方插入至殻體3 0並被固定保持(參照 圖6〜圖8 )。 在本實施形態,在殻體30,收容複數個接頭40之收容 部36是以朝前後方向X貫通的方式呈複數個被設置著,各 收容部36藉由朝前後方向X延伸之縱壁部37所區隔著。即 ,在本實施形態,各收容部36係以頂壁部32、底壁部33、 及縱壁部3 7,形成爲朝前後方向X貫通,對個別的收容部 36自前方插入1個接頭40。 又,如圖6所示,在縱壁部3 7的後部,形成有朝後方 開口之缺口 37a,讓薄片狀的電纜2對電纜承接部31之插入 不會受到縱壁部37干擾。又,藉由形成於缺口 3 7a的深部 (前後方向前側)之深部壁面3 7b,限制電纜2朝前方(插 入方向)之移動。 -11 - 201208205 又,縱壁部37的前部作成爲切削成L字狀之形狀,在 前後方向X斷面視角,形成爲略二字狀。又,以縱壁部3 7 的前側面3 7 c與底面3 7 d區劃桿裝設部3 5 »如此,在本實施 形態,縱壁部37的前部形成上述的底壁部34e的一部分。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縱壁部37的底面37d形成爲較 前側壁部34a、3 4a的底面34c、34c位於若干上方的位置。 即,在本實施形態,以寬度方向Y兩端的軸承部35a形成若 干深的方式來形成桿裝設部35。 接頭40係如圖6所示,具備有:在底壁部33附近,朝 前後方向X延伸之棒狀的固定側接頭部4 1 ;及在頂壁部3 2 附近,朝前後方向X,與固定側接頭部4 1在上下方向(殼 體30的厚度方向:電纜2的厚度方向)Z相對向之棒狀的可 動側接頭部42。又,固定側接頭部41及可動側接頭部42係 各自的前後方向(長方向)X中間部彼此以連結彈簧部43 加以連結,形成爲略工字狀。 固定側接頭部4 1係如圖6所示,具備有:沿著底壁部 33朝前後方向X後側(固定側接頭部41的一側)延伸之固 定側接觸部44 ;及沿著底壁部33朝前後方向X前側(固定 側接頭部4 1的另一側)延伸之端子臂部45。 又,在固定側接觸部44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上方(已 插入的電纜2 )突出之固定側接點部44a,此固定側接點部 44a與電纜2的導體相接觸。 又,在端子臂部4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之止擋 器45a。又,此止擋器45a係用來限制接頭40插入至收容部 -12- 201208205 36時之接頭40對殼體30之最大插入量。又’此止檔器45a 兼作將連接器1安裝於電路基板6時之表面安裝用的焊接部 ,較殼體30的底壁部33更朝下方若干突出。 又,在端子臂部45的前端部,設有較縱壁部37的底面 37d (桿裝設部35的底壁部)更朝上方突出的略山形的突 起部45b,當位於開位置之桿60朝前後方向X前方移動(平 行移動)時,桿60與突起部45b相抵接。如此,突起部45b 係作爲抑制桿60脫離用之止擋器來發揮功能。 又,可動側接頭部42係如圖6所示,具有:延伸頂壁 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可動側接頭部42的一側)延伸之 可動側接觸部46 ;和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前側(可 動側接頭部42的另一側)延伸之彈簧部47。且,在可動側 接頭部42之上側中央部,設有突起部42a $ 又,在可動側接觸部4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下方(已 插入的電纜2 )突出之可動側接點部46a,此可動側接點部 46a與電纜2的導體相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當桿60位於開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 44a與可動側接點部46a之間的距離形成與電纜2的厚度大 致相同(參照圖6)。又,當在未插入電纜2之狀態下,桿 60位於閉位置時,固定側接點部44a與可動側接點部46a之 間的距離形成爲較電纜2的厚度小。因此,當桿60位於開 位置時’能將電纜2插入於殼體30,當桿60位於閉位置時 ’固定側接點部44a與可動側接點部46a將電纜2予以壓接 ’而接頭40夾持電纜2。 -13- 201208205 又,在彈簧部47的下面,形成有供後述的桿60的凸輪 部64滑接之略圓弧狀的凸輪面4 7a,在此凸輪面47a的前側 ,形成有卡合突部(相互地卡合的凹凸部)47d’其具有 與該凸輪面47 a連設且可供凸輪部64滑接之前端面47b、和 與該前端面47b之水平面47c。 且,在本實施形態,頂壁部32係覆蓋可動側接觸部46 的全範圍與彈簧部47的後側略一半的範圍。又,當桿60位 於開位置的狀態時,以彈簧部47成爲不與頂壁部32相接觸 的狀態之方式,將接頭40卡止於殼體30。即,在彈簧部47 的上面與頂壁部32的下面之間形成間隙。在本實施形態, 藉由將接頭40壓入至收容部36內,讓僅設置於可動側接頭 部42的上側中央部之突起部42a與頂壁部32相接觸,來使 彈簧部47不會與頂壁部3 2相接觸》 又,在以彈簧部47的頂壁部32所覆蓋的部位(彈簧部 47的基部側:後側)與未被彈簧部47的頂壁部32所覆蓋的 部位(彈簧部47的前端側:前側)之大致境界部的上部, 設有階差部47e。即,如圖6所示,彈簧部47形成爲基部的 厚度較前端部的厚度更厚。 又,連結彈簧部43具有彈簧性,可彈性地撓曲變形。 在本實施形態,連結彈簧部43係在朝上方且後方傾斜的狀 態下,將固定側接頭部41及可動側接頭部42予以連結。又 ,當朝彈簧部47的前端與端子臂部45的前端相對地打開之 方向使彈簧部47撓曲變形時,連結彈簧部43會彈性地撓曲 變形,使得可動側接頭部42的可動側接觸部46與固定側接 -14 - 201208205 頭部4 1的固定側接觸部44之間隔變小。 又,在呈複數個並列設置於寬度方向Y之接頭40的寬 度方向Y兩端,如圖9所示,分別安裝有與接頭40大致相同 形狀之保持端子50,藉由此保持端子50來保持已插入於殼 體30內之電纜2 (參照圖3)。 在本實施形態,接頭40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保持端子 50係與接頭40同樣地,自前方被收容至殼體30的收容部36 內並被固定保持。 此保持端子50係如圖9及圖10所示,具備有:在底壁 部3 3附近,朝前後方向X延伸之棒狀的固定側保持部5 1 ; 和在頂壁部3 2附近,朝前後方向X,與固定側保持部5 1在 上下方向(殼體30的厚度方向:電纜2的厚度方向)Z相對 向之棒狀的可動側保持部52。又,固定側保持部51及可動 側保持部52各自的前後方向(長方向)X中間部彼此以連 結彈簧部53加以連結,形成爲略工字狀。 固定側保持部51係如圖9及圖10所示,具備有:沿著 底壁部3 3朝前後方向X後側(固定側保持部5 1的一側)延 伸之固定側保持臂54 ;及沿著底壁部3 3朝前後方向X前側 (固定側保持部5 1的另一側)延伸之支承臂5 5。 又,在固定側保持臂54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上方(已 插入的電纜2 )突出之固定側卡合突部54a ’此固定側卡合 突部54a自下側(裏面側)插入至形成於電纜2的寬度方向 Y兩端之保持孔2c。此保持孔2c係以朝上下方向(厚度方 向)Z貫通的方式,設置於與插入至殼體30內的狀態之電 -15- 201208205 纜2的固定側卡合突部54a及後述的可動側卡合突部56a相 對應的部位。 又,在支承臂5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之止擋器 55a。又,此止擋器55a係用來限制當保持端子50插入至收 容部36時之保持端子5 0對殼體30之最大插入量。 且,在支承臂55的前端部,設有較縱壁部37的底面 37d(桿裝設部35的底壁部)更朝上方突出的略山形的突 起部55b,當位於開位置之桿60朝前後方向X前方移動(平 行移動)時,桿60與突起部55b相抵接。如此,突起部55b 係作爲抑制桿60脫離用之止擋器來發揮功能。 又,可動側保持部52係如圖9及圖10所示,具備有: 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後側(可動側保持部52的一側 )延伸之可動側保持臂56 ;和沿著頂壁部32朝前後方向X 前側(可動側保持部52的另一側)延伸之彈簧部57。且, 在可動側保持部52之上側中央部,設有突起部52a。 又,在可動側保持臂5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下方(已 插入的電纜2)突出的可動側卡合突部56a,此可動側卡合 突部56a自上側(表面側)插入至電纜2的保持孔2c。再者 ,如圖3所示,在與電纜2的保持端子50對應之部位,未設 有導體2b。 又,在彈簧部57的下面,形成有供後述的桿60的凸輪 部64滑接之略圓弧狀的凸輪面57a,在此凸輪面57a的前側 ,形成有卡合突部57d,其具有:與該凸輪面57a連設並可 供凸輪部64滑接之前端面57b;和與該前端面5 7b連設之水 -16- 201208205 平面5 7c。 再者,雖未圖示,保持端子5 0也與接頭40同樣地,頂 壁部32覆蓋可動側保持臂56的全範圍與彈簧部57的後側略 一半範圍。又,當桿60位於開位置的狀態時,將保持端子 50卡止於殼體30,使得彈簧部57成爲不會與頂壁部32接觸 之狀態。即,在彈簧部57的上面與頂壁部32的下面之間形 成間隙》 又,在以彈簧部57的頂壁部32所覆蓋的部位(彈簧部 57的基部側:後側)與未被彈簧部57的頂壁部32所覆蓋的 部位(彈簧部57的前端側:前側)之大致境界部的上部, 設有階差部57e。即,如圖9所示,彈簧部57形成爲基部的 厚度較前端部的厚度更厚。 又,連結彈簧部53具有彈簧性,可彈性地撓曲變形。 又,當朝彈簧部57的前端與支承臂55的前端相對地打開的 方向使彈簧部57撓曲變形時,連結彈簧部5 3會彈性地撓曲 變形,使得可動側保持部52的可動側保持臂56與固定側保 持部51的固定側保持臂54之間隔變小。 且’在本實施形態,如圖9所示’至少當桿60位於開 位置時,將保持端子50的固定側卡合突部54a與可動側卡 合突部56a之距離D1設定成較接頭40之固定側接觸部44的 固定側接點部(前端)44a與可動側接觸部46的可動側接 點部(前端)46a之間的距離D2更短。 因此,當保持端子50的連結彈簧部53及接頭40的連結 彈簧部43各自撓曲時,在接頭40的可動側接點部46a與導 -17- 201208205 體2b接觸前,保持端子50的可動側卡合突部56a卡合於保 持孔2c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當使接頭40的可動側接點 部46a與導體2b接觸之際,能夠更確實地抑制電纜2位置偏 移。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將接頭40之固定側接觸部44的 固定側接點部(前端)44a與可動側接觸部46的可動側接 點部(前端)46a之間的距離D2設定成與電纜2的厚度大致 相等。因此,保持端子50的固定側卡合突部54a與可動側 卡合突部56a之距離(一對卡合突部間的距離)D1係較電 纜2的厚度小》 又,在桿60的一端部,如圖1及圖2所示,以與分別設 置於接頭40及保持端子50之彈簧部47、5 7相對應的方式, 形成有貫通孔63。且,在桿60的與貫通孔63鄰接之位置, 形成有伴隨桿60的轉動而轉動並且滑接於設置在彈簧部47 、57之凸輪面47a、57a相滑接的凸輪部64 (參照圖6〜圖8 )。 在本實施形態,凸輪部64具備有略圓柱狀的圓形部 64a和與該圓形部64a連設之略長方體狀的方形部64b,在 前後方向X斷面視角,形成爲略鎗匙孔狀。 又,凸輪部64係與縱壁部37的底面3 7d (桿裝設部35 的底壁部)滑接,具備有:當使桿60朝開閉方向轉動時成 爲轉動支點(旋轉支點)之轉動承受面(旋轉承受部) 64c ;和藉由桿60的轉動來與接頭4〇及保持端子50的彈簧 部47、57的凸輪面47a、57a滑接之抵接面(接頭抵接面及 18 · 201208205 保持端子抵接面)64d。 且,在凸輪部64,具備有:當將桿60作成爲全開狀態 時,抵接於縱壁部37的底面37d (桿裝設部35的底壁部) 之第1面64e ;和當將桿60作成爲全閉狀態時,抵接於縱壁 部37的底面3 7d (桿裝設部35的底壁部)之第2面04f。又 ,第1面64e與第2面64f所成的角度0 (參照圖7)呈銳角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將第1面64e與第2面64f所成的角 度0設定成大約77度。又,在第1面64e與第2面64 f之間, 設有上述的凸輪部64的轉動承受面64c,此轉動承受面64c 形成作爲小的曲率半徑之圓弧面。再者,在本實施形態, 將轉動承受面64c的曲率半徑設定成爲大約0_05mm。 又,在本實施形態,凸輪部64係當桿60位於開位置時 ,如圖6所示,形成爲朝橫方向(前後方向X )變得細長, 上下方向Z的尺寸形成爲較接頭40的彈簧部47與端子臂部 45之間隔及彈簧部57與支承臂55之間隔更小。即,當桿60 位於開位置時,凸輪部64與彈簧部47、5 7形成爲非接觸狀 態。 又,當使桿60朝閉方向(圖7的箭號A方向)轉動時, 在轉動成凸輪部64站起的途中,凸輪部64的上下方向Z的 尺寸形成爲較彈簧部47與端子臂部45之間隔及彈簧部57與 支承臂55之間隔更大。 即,當使桿60朝閉方向轉動時,伴隨該桿60的轉動, 凸輪部64以轉動承受面64c作爲轉動支點進行轉動。又, 在桿60朝閉方向轉動的途中,抵接面64d抵接於彈簧部47 -19- 201208205 、57的凸輪面47a、57a,而與凸輪面47a、57a滑接。且’ 當使桿60朝閉方向轉動時’凸輪部64使抵接面64(1一邊滑 接於凸輪面47a、57a—邊轉動’使彈簧部47、57彈性地撓 曲變形,使得彈簧部47的前端與端子臂部45的前端之間隔 及彈簧部57與支承臂55之間隔相對地打開。又’藉由伴隨 彈簧部47、57的撓曲變形’連結彈簧部43、53彈性地撓曲 變形,接頭4 0彈性地撓曲變形成可動側接頭部42的可動側 接觸部46與固定側接頭部41的固定側接觸部44之間隔變小 ,保持端子50彈性地撓曲變形成可動側保持部52的可動側 保持臂5 6與固定側保持部5 1的固定側保持臂5 4之間隔變小 。藉此,在可動側接點部46a朝固定側接點部44a方向移動 ,而將可動側接點部46a與固定側接點部44a壓接於電纜2 之狀態下,電纜2與接頭40被導通連接。又,可動側卡合 突部56a朝固定側卡合突部54a方向移動,電纜2被保持端 子50所保持。 如此,凸輪部64係對接頭40附加用來將該接頭40壓接 於電纜2之按壓力並且對保持端子50附加用來保持電纜2之 按壓力。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在將桿60從開位置到閉位置向 閉方向轉動時,到途中爲止,凸輪部64的高度會逐漸變高 ,但當超過預定的轉動量時,凸輪部64的高度會逐漸變低 。又,因藉由彈簧部47、57的彈性復原力按壓凸輪部64使 得作用於桿60之力矩的作用方向會在使桿60從開位置轉動 至閉位置之途中’從開方向朝閉方向改變。 -20- 201208205 如此,在桿60的轉動途中,藉由縮小凸輪部64的旋轉 半徑,或使作用於桿60之力矩的作用方向從開方向朝閉方 向改變,來對進行桿60的操作時賦予按壓感。 且,在本實施形態,如上述,形成凸輪部64的轉動承 受面(旋轉承受部)64c,使得在桿60的開狀態下抵接於 縱壁部37的底面37d (桿裝設部35的底壁部)之第1面64e 和在桿60的閉狀態下抵接於縱壁部37的底面37d (桿裝設 部35的底壁部)之第2面64f所成的角度0形成爲銳角。因 此,可將凸輪部64寬度縮得更窄,能使桿60越容易旋轉。 如此,藉由使桿60容易旋轉,當超過預定的轉動量而作用 於桿60的力矩之作用方向從開方向朝閉方向改變時,比起 以往能夠使桿60迅速地朝閉方向轉動,進而可增大桿操作 的按壓感。 又,藉由將轉動承受面(旋轉承受部)64c形成爲結 合第1面64e與第2面64f之圓弧狀,能夠更圓滑地進行桿操 作,並且能夠抑制因桿操作造成轉動承受面(旋轉承受部 )64c被切削之情況產生。 再者,自閉方向朝開方向朝轉動時,也能夠賦予同樣 的按壓感。 又,在本實施形態,在凸輪部64的圓形部64a,如圖6 及圖1 1所示,形成有卡合於卡合突部47d、57d之卡合凹部 (相互地卡合的凹凸部)64g。此卡合凹部6 4g是由可與卡 合突部47d、57d的前端面47b、57b抵接之側面64h、和可 與卡合突部47d、57d的水平面47c、57c抵接之圓弧面64i所 201208205 形成。又,藉由前端面47b、57b與側面64h抵接,並且水 平面47c、57c與圓弧面64i抵接,使卡合突部47d、57d與卡 合凹部64g相互卡合(參照圖I2)。 即,在本實施形態,卡合突部47d、5 7d的前端面47b 、57b限制桿60朝前方移動,卡合突部47d、57d的水平面 47c、57c限制桿60朝上方移動。再者,亦可構成爲使前端 面47b、57b與側面64h及水平面47c、57c與圓弧面64i相互 地形成面接觸。藉此,可進一步提髙卡合突部4 7d、5 7d與 卡合凹部64g之卡合精度。 又,在本實施形態,在彈簧部47、57與凸輪部64設有 相互地卡合的凹凸部(卡合突部47d、57d與卡合凹部64g ),但此卡合突部47d、57d與卡合凹部64g在通常的桿60 的開閉操作時不會相互卡合(參照圖6 )。 又,當桿60的開閉操作時、非使用狀態(未插入有電 纜2之狀態)等時,朝向前方之荷重會施加於開狀態的桿 60,桿60呈開狀態下朝前方且朝上方移動(朝桿60對接頭 40脫離的方向相對移動),而超越過略山形的突起部45b 、55b之情況時,使卡合突部47d、57d與卡合凹部64g卡合 ,來抑制桿60自殼體30脫離的情況產生(參照圖1 1及圖12 )° 如此,非在已經卡合的狀態下抑制桿60自殼體30脫離 ,而是藉由過度的負荷造成桿60朝脫離方向相對移動時予 以卡止,不僅可提高桿60的脫離阻止效果之可靠性,非單 純的卡止,而是藉由凹凸部(卡合突部47d與卡合凹部64g -22- 201208205 )相互地卡合,能夠更進—步抑制桿60自殼體30脫離。 又,在朝前方的荷重施加於開狀態的桿60之情況’藉 由卡合突起47d的前端面47b與卡合凹部64g的側面64h ’限 制桿60朝前方移動,並且藉由水平面47(1與圓弧面64i’限 制桿朝上方移動,藉此,能夠更進一步提高桿60的脫離阻 止效果。 該結構之桿60朝殼體30之安裝是以下述方式進行。 首先,使彈簧部47、57的前端插通於桿60的貫通孔63 ,並且從彈簧部47的前端與端子臂部45的前端之間及彈寶 部57的前端與支承臂55的前端之間’即,水平面47c與突 起部45b之間及水平面57c與突起部55b之間插入凸輪部64 〇 然後,將桿60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樞支軸61載置於殼 體30的寬度方向Y兩端的軸承部353並且將保持扣件70安裝 於連結壁部34f,藉此,桿60可開閉(轉動)地安裝於殼 體30的桿裝設部35。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當桿60位於開位置時,藉由將 凸輪部64朝橫方向(前後方向X)作成細長’使得當將彈 簧部47、57的前端插通於貫通孔63時,即,使貫通孔63與 彈簧部47、57的前端相對向的狀態時,在水平面4*7c、57c 與突起部45b、55b之間相對向的凸輪部64的厚度變小。因 此,當從水平面47c、57c與突起部45b、55b之間插入凸輪 部64時,變得不需要以大的力來壓入,能夠容易將凸輪部 64予以插入。 . -23- 201208205 其次,依據圖6〜圖10說明關於次當關閉桿60時之接 頭40及保持端子50的動作。 首先,當桿6 0位於開位置時,如圖6所不’可動側接 頭部42的彈簧部47接近殻體30的頂壁部32,但不與頂壁部 32接觸。即,可動側接頭部42的彈簧部47與頂壁部32形成 爲具有間隙而分離之狀態。此時,桿60的凸輪部64與彈簧 部47的凸輪面47a形成爲非卡合狀態。又,雖未圖不,可 動側保持部52的彈簧部57也形成爲同樣的狀態。即,可動 側保持部52的彈簧部57與頂壁部32形成爲具有間隙而分離 之狀態,並且桿60的凸輪部64與彈簧部57的凸輪面57a形 成爲非卡合狀態。 其次,將電纜2插入至殻體30內。此時,由於接頭40 之固定側接觸部44的固定側接點部(前端)44a與可動側 接觸部46的可動側接點部(前端)46a之間的距離D2與電 纜2的厚度大致相同,故,可抑制在電纜2與接頭40之間產 生摩擦力,能將電纜2圓滑地插入至殼體30內。又,由於 保持端子50的固定側卡合突部54a與可動側卡合突部56a之 距離(一對卡合突部間的距離)D 1較電纜2的厚度更小, 故,當將電纜2插入至殼體30內時,固定側卡合突部54a及 可動側卡合突部56a自電纜2的表裏面插入到保持孔2c。藉 此,藉由保持端子50,將電纜2予以暫時保持。因此,即 使爲桿60位於開位置之情況,也能抑制電纜2脫離。再者 ,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在接頭40的寬度方向Y兩端個別設 有1個保持端子50,可極力地抑制在電纜2與保持端子5 0之 -24- 201208205 間所產生的摩擦力之增加,能夠極力地抑制電纜2對殼體 3 0內之圓滑插入作業被保持端子5 0所阻礙的情況產生。 又,在已將電纜2插入於殻體30內之狀態下,使桿60 朝以箭號A所示的順時鐘轉動時,接頭抵接面64d會如圖7 所示,抵接於彈簧部47的凸輪面47a,而與凸輪面47a滑接 。且,當使桿60朝閉方向轉動時,凸輪部64—邊使接頭抵 接面64d與凸輪面47a滑接一邊進行轉動,使彈簧部47彈性 地撓曲變形成接頭40的彈簧部47的前端與端子臂部45的前 端之間隔相對地打開。再者,在桿60朝閉方向轉動的途中 ,彈簧部47的略中間部會與頂壁部3 2接觸。又,在保持端 子5 0也進行同樣的動作,在桿60朝閉方向轉動的途中,撓 曲變形後的彈簧部57之略中間部會與頂壁部32接觸。 然後,伴隨彈簧部47的撓曲變形,連結彈簧部43也會 彈性地撓曲變形。如此,藉由使彈簧部47及連結彈簧部43 撓曲,使得接頭40彈性地撓曲變形成可動側接頭部42的可 動側接觸部46與固定側接頭部4 1的固定側接觸部44之間隔 (可動側接點部46a與固定側接點部44a之距離)變小。即 ,可動側接點部46a朝固定側接點部44a方向移動。其結果 ,電纜2在可動側接點部46a與固定側接點部44a壓接之狀 態下,與接頭40導通連接。 此時,在保持端子50,如圖10所示,當已將彈簧部57 及連結彈簧部5 3撓曲時,彈性地撓曲變形成可動側保持部 52的可動側保持臂56與固定側保持部Μ的固定側保持臂54 之間隔(可動側卡合突部56a與固定側卡合突部54a之距離 -25- 201208205 D1 )變小。其結果,形成爲可動側卡合突部56a及固定側 卡合突部54a自電纜2的表裏面側更進一步插入到保持孔2c 之狀態。即,可更進一步增大可動側卡合突部5 6a及固定 側卡合突部54a與保持孔2c之卡合精度,保持端子50可穩 固地保持電纜2。如此,在本實施形態,藉由將可動側卡 合突部56a及固定側卡合突部54a自電纜2的表裏兩面側插 入到保持孔2c,使得保持端子50保持電纜2,因此,即使 爲電纜2的厚度參差不齊或外力作用於電纜2之情況,電纜 2也不容易脫離。即,在本實施形態,能夠抑制電纜2自連 接器1脫離》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將保持端子5〇的形狀作成爲與 接頭40的形狀大致相同的形狀,藉由桿60的轉動,使得可 動側卡合突部56a及固定側卡合突部54a之間的距離(一對 卡合突部間的距離)D1改變。即,藉由桿60的轉動,進行 可動側卡合突部56a及固定側卡合突部54a朝保持孔2c之卡 合。藉此,不需要將藉由保持端子5〇所進行之電纜2的保 持用的操作與接頭40的導通連接個別地進行,能謀求連接 器1的操作性的提升。 又,在本實施形態,當使桿6〇朝閉方向轉動,而使彈 簧部47、57的全體朝頂壁部32的方向撓曲時,在桿60朝閉 方向轉動的途中,彈簧部47、57的略中間部會與頂壁部32 接觸。 又,如圖1 3所示,當使桿60朝閉方向轉動,而使彈簧 部47的全體朝頂壁部32的方向撓曲時’若彈簧部47不與頂 -26- 201208205 壁部32接觸,則會有彈簧部47及可動側接觸部46的撓曲所 產生之應力集中於連結彈簧部43,造成連結彈簧部43疲乏 之虞產生。再者,在保持端子50,也同樣地會有連結彈簧 部53疲乏之虞產生。 但,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在桿60朝閉方向轉動的途中 ,使彈簧部47的略中間部與頂壁部32接觸,當可動側接頭 部42產生撓曲時,亦可將接頭40的撓曲所產生的應力集中 於彈簧部47與頂壁部(殼體30內壁)32接觸之接觸部位。 其結果,能夠分散施加於連結彈簧部43之應力,可減少應 力集中於將可動側接頭部42與固定側接頭部41予以連結之 連結彈簧部43的局部,能夠抑制連結彈簧部43疲乏。 又,藉由在桿60朝閉方向轉動的途中,使彈簧部5 7的 略中間部與頂壁部32接觸,當可動側保持部52產生撓曲時 ,亦可將因保持端子50的撓曲所產生之應力集中於彈簧部 57與頂壁部(殻體30內壁)32接觸之接觸部位。其結果, 能夠分散施加於連結彈簧部53之應力,可減少應力集中於 將可動側保持部52與固定側保持部51予以連結之連結彈簧 部5 3的局部,能夠抑制連結彈簧部5 3疲乏。 又’當進一步使桿60朝閉方向轉動時,會在彈簧部47 、57的略中間部與頂壁部32接觸的狀態下,桿60轉動到閉 位置。即,在本實施形態,在將桿60朝閉方向轉動,使可 動側接點部46a與固定側接點部44a壓接於電纜2之狀態下 ,彈簧部47的略中間部會與頂壁部32接觸(參照圖8 )。 又,雖未圖示,保持端子50也與接頭40同樣地,在使桿60 -27- 201208205 朝閉方向轉動,讓保持端子5 0保持著電纜2之狀態下,彈 簧部57的略中間部會與頂壁部32接觸。 因此,在連接器1使用時(使桿6〇轉動至閉位置,將 接頭40及保持端子50壓接於電纜2之狀態時),能夠分散 施加於連結彈簧部43、53之應力,因此,可提升連接器1 的製品壽命。 且,在本實施形態,如圖7及圖8所示,設置於彈簧部 47、5 7的略中間部之階差部47e、5 7e附近的基部側會與頂 壁部32接觸(在圖7及圖8,雖顯示接頭40,但保持端子50 也相同)。即,在彈簧部47、57與頂壁部32接觸後,較階 差部47e、57e更前端側之厚度薄的部分會朝上方撓曲變形 〇 如此,藉由以階差部47e、57e作爲基點使彈簧部47、 57撓曲,能夠更有效率地使應力集中於彈簧部47、57。因 此,能夠更進一步抑制連結彈簧部43、53疲乏。 如以上所說明,在本實施形態,將桿6 0的樞支軸6 1收 容於形成在上方及前方(電纜插脫方向一端側)開放的桿 裝設部35之軸承部35a,並將用來覆蓋收容於該軸承部35a 的樞支軸61的上方且前方(電纜插脫方向一端側)之保持 扣件70設置於連結壁部(殼體)3 4f。因此,即使樞支軸 61朝軸承部35a所開放的上方或前方(電纜插脫方向一端 側)移動,也能夠藉由保持扣件70來限制該移動,能夠抑 制桿60自殼體30脫離》 又,就算桿60自接頭40脫離,也藉由保持扣件70及殼 -28- 201208205 體30,限制樞支軸61朝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移動,因此 ,能夠抑制桿60自殻體3 0脫離。如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 ,由於不需要藉由將桿卡合於保持扣件並且卡合於接頭來 抑制桿自殼體脫離,故,能僅以保持扣件70,來抑制桿60 自殼體30脫離。 又’在本實施形態,保持扣件70係以呈非接觸狀態覆 蓋樞支軸61的上方且前方(電纜插脫方向一端側)的方式 設置於連結壁部(殻體)34f。 因此,可抑制樞支軸61的轉動被阻礙之情況產生,可 使樞支軸61圓滑地轉動。其結果,能夠不需要進行爲了確 保樞支軸61的轉動而進行切削加工等的高精度之尺寸管理 〇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 不限於前述實施形態,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保持扣件、樞支軸覆蓋部的形狀不限於前述實 施形態所示者,能夠作成爲各種形狀。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以使桿朝下方且電纜插入方向 轉動之連接器爲例進行了說明,但,在使桿朝下方且電纜 脫離方向轉動之連接器,亦可實施本發明。 又’殼體、桿、凸輪部、其他細部的規格(形狀、大 小、配置等)亦可適宜地進行變更。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全體斜視 -29- 201208205 圖。 圖2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桿的底面圖。 圖3係顯示保持著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電纜的狀態 之局部切斷斜視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保持扣件覆蓋樞支 軸之狀態的局部切斷斜視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保持扣件的圖,(a )爲顯示桿位於開位置之狀態的斷面圖,(b)爲顯示桿 處於轉動途中之狀態的斷面圖,(c)爲顯示桿位於閉位 置之狀態的斷面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圖,顯示 桿位於開位置之狀態的斷面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圖’顯示 桿處於轉動途中之狀態的斷面圖。 圖8係顯示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的圖, 顯示桿位於閉位置之狀態的斷面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保持端子及接頭的 斜視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保持端子的動作之 圖,(a )爲顯示桿位於開位置之狀態的斷面圖’(b )爲 顯示桿位於閉位置之狀態的斷面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桿朝脫離方向移動 之狀態的斷面圖。 圖12係放大圖11的一點鏈線部之圖。 -30- 201208205 圖1 3係作爲本發明的比較例加以顯示的連接器的斷面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連接器 2 :電纜 2a :插入端部 2b :導體 2c :保持孔 6 :電路基板 30 :殼體 3 1 :電纜承接部 32 :頂壁部 3 3 :底壁部 3 4 :側壁部 34a :前側壁部 3 4b :內側後面 34c :底面 3 4 d :內側側面 34e :底壁部 34f :連結壁部 3 4 g :插通孔 34h :後壁部 35 :桿裝設部 -31 - 201208205 35a : 36 : 37 : 37a : 37b : 37c : 37d : 40 : 41 : 42 : 42a : 43 : 44 : 44a : 45 : 45a : 45b : 46 : 4 6a: 47 : 47a : 47b : 47c : 軸承部 收容部 縱壁部 缺口 深部壁部 前側面 底面 接頭 固定側接頭部 可動側接頭部 突起部 連結彈簧部 固定側接觸部 固定側接點部 端子臂部 止擋器 突起部 可動側接觸部 可動側接點部 彈簧部 凸輪面 前端面 水平面 47d :卡合突部 201208205 50 :保持端子 5 1 :固定側保持部 52 :可動側保持部 52a :突起部 53 :連結彈簧 54 :固定側臂部 54a :固定側卡合突起 5 5 :支承臂 55a :止擋器 55b :突起部 56 :可動側保持臂 5 6 a :可動側卡合突起 5 7 :彈簧部 57a :凸輪面 57b :前端面 5 7 c :水平面 57d :卡合突部 57e :階差部 60 :桿 61 :樞支軸 62 :操作部 64 :凸輪部 6 4 a _圓形部 64b :方形部 201208205 6 4c: 64d : 64e : 64f : 64g : 64h : 64i : 70 : 71 : 7 1a: 71b : 7 1c: 7 1 d : 7 1 e : 轉動承受部 抵接面 第1面 第2面 卡合凹部 側面 圓弧面 民持扣具 S:體部 插入片 支承片 樞支軸覆蓋部 凹部 突起 -34

Claims (1)

  1. 201208205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連接器,係具備有:在內部插入有電纜之絕緣 性的殼體;和可轉動地裝設於形成在該殼體的桿裝設部之 桿,其特徵爲: 前述桿裝設部係在以裝設於前述殼體之前述桿位於上 部的方式配置前述連接器之狀態,以底壁部和形成於該底 壁部的前述殻體的寬度方向兩側之一對縱壁部所區劃而成 ,並且上方及前述電纜的插脫方向一端側形成開放, 在前述桿設有樞支軸,並且在前述桿裝設部形成有用 來收容前述樞支軸之軸承部, 在前述殻體設有保持扣件,該保持扣件用來覆蓋收容 於前述軸承部之前述樞支軸的上方且前述電纜的插脫方向 一端側。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其中, 前述保持扣件係以能呈非接觸狀態覆蓋前述樞支軸的 上方且前述電纜的插脫方向一端側的方式,設置於前述殼 體。 -35-
TW100110426A 2010-04-08 2011-03-25 Connector TWI442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9691A JP5102858B2 (ja) 2010-04-08 2010-04-0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8205A true TW201208205A (en) 2012-02-16
TWI442635B TWI442635B (zh) 2014-06-21

Family

ID=44982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0426A TWI442635B (zh) 2010-04-08 2011-03-25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102858B2 (zh)
KR (1) KR101197983B1 (zh)
CN (1) CN102255186B (zh)
TW (1) TWI4426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1842B2 (ja) * 2011-12-28 2015-1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392929B2 (ja) * 2012-06-11 2014-01-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51628B2 (ja) * 2012-07-06 2016-12-2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KR101421612B1 (ko) * 2012-12-12 2014-07-22 주식회사 씨엔플러스 컨넥터
JP6575898B2 (ja) * 2015-06-26 2019-09-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41290B2 (ja) 2019-02-20 2021-03-10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947195B2 (ja) 2019-02-20 2021-10-13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996521B2 (ja) 2019-02-20 2022-01-17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7982B2 (ja) *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429246B2 (ja) * 2005-09-30 2010-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338738B2 (ja) * 2007-02-02 2009-10-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266667A (ja) * 2008-04-25 2009-11-12 Omron Corp コネクタ
JP2009277398A (ja) * 2008-05-13 2009-11-26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JP5218749B2 (ja) * 2008-07-14 2013-06-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0049999A (ja) * 2008-08-22 2010-03-0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579322B2 (ja) * 2008-09-18 2010-11-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739104B2 (ja) * 2010-01-29 2015-06-2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02858B2 (ja) 2012-12-19
CN102255186B (zh) 2014-02-05
TWI442635B (zh) 2014-06-21
KR101197983B1 (ko) 2012-11-05
JP2011222272A (ja) 2011-11-04
KR20110113148A (ko) 2011-10-14
CN102255186A (zh) 201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2647B (zh) Connector
TW201208205A (en) Connector
TWI442633B (zh) Connector
US6953356B2 (en) Lock release mechanism using pull-tab and connector having the lock release mechanism
TWI547024B (zh) Connector device
TW201535879A (zh) 連接器
TW20084972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392929B2 (ja) コネクタ
TWI548148B (zh) 連接器
TWI442636B (zh) Connector
TWI650909B (zh) 連接器
TWI442646B (zh) Connector
TW201405954A (zh) 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體以及使用於該連接器組裝體的纜線
JP4242378B2 (ja) ロック機構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JP2002134195A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
JP7348035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20130189870A1 (en) Connector
JP5555143B2 (ja) コネクタ
JP6133136B2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