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34811A -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34811A
TW201134811A TW100107553A TW100107553A TW201134811A TW 201134811 A TW201134811 A TW 201134811A TW 100107553 A TW100107553 A TW 100107553A TW 100107553 A TW100107553 A TW 100107553A TW 201134811 A TW201134811 A TW 2011348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roup
light
emitting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75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aoyuki Hayashi
Ikuo Kinoshita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34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481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0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209/56Ring syste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rings
    • C07D209/80[b, c]- or [b, d]-condensed
    • C07D209/82Carbazoles; Hydrogenated carbazoles
    • C07D209/86Carbazoles; Hydrogenated carbazoles with only hydrogen atoms,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carbon atoms of the ring syst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3-diazole rings,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3-diazole rings,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or ring systems
    • C07D235/04Benzimidazoles; Hydrogenated benzimidazoles
    • C07D235/18Benzimidazoles; Hydrogenated benzimidazoles with aryl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 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0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material in which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s embedd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6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 H10K71/164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PVD], e.g. vacuum deposition or sputtering using vacuum de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40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4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61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4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aluminium, e.g. Alq3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Indole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201134811 k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具有自發光、高速響應等優點,期 待應用於平板顯示器,尤其自報告有積層有電洞傳輸性的 有機薄膜(電洞傳輸層)與電子傳輸性的有機薄膜(電子 傳輸層)的2層型(積層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以來,作 為以10 V以下的低電壓而發光的大面積發光元件受到關 注。積層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是以正極/電洞傳輸層/發光 層/電子傳輸層/負極為基本構成。 另外,此種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中,為了提高表面均勻 性,提出有:(i )於電洞傳輸層中,將聚乙稀二氧嘆吩 (poly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 ) /聚苯乙烯磺酸 (polystyrene sulfonic acid ’ PSS )於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 調平處理的製造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於對發 光層的玻璃轉移溫度-3(TC〜+ 3(TC且不超過構成發光層 的有機化合物的分解溫度的溫度下進行背面傳熱方式的熱 處理’進而使用二咔唑衍生物(CBP)作為主體材料,且 使用曱苯作為溶劑的製造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出) 乾燥時將有機發光介質層加熱至構成功能性墨水的有機溶 劑的沸點以上,於玻璃轉移溫度(Tg)左右進行加熱的製 造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等。 但是,利用該些方法而製造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中存 201134811 / / 在發光層的表面均勻性不充分的問題。 因此’現狀為強烈要求迅速開發出發光層的表面均句 性充为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先則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5/0276910號 明書 °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16388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129567號公報 【發明内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發光層的表面均勻 性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如下所述。即, 〈U —種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上述有機電 激發光元件是於陽極與陰極之間包括包含發光層及與該發 光層鄰接的鄰接層的有機層而成’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的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 包括將使發光材料、及主體材料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 而成的塗佈液塗佈於上述鄰接層上,於比上述主體材料的 溶解溫度更高且比上述溶劑的沸點更高的溫度下加熱而形 成上述發光層的步驟;並且 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A (。)、與上述鄰接層對 純水的接觸角B (。)的差的絕對值為13 (。)以下。 〈2〉如上述〈1〉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 201134811 法,其中上述發光材料的分子量為L500以下’且上迷主 體材料的分子量為1,500以下。 〈3〉如上述〈1〉至〈2〉中任一項所述之有機電數發 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主體材料是下述通式(丨)及 通式(2)中的任一者所述的化合物:
通式(1) 其中’上述通式(1)中,R表示第三丁基、第三戊義 三曱基矽烷基、三笨基矽烷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 尺23分別表示氫原子、碳數1〜5的烷基、氰基、氣、^ 基、三甲基矽烷基、三苯基矽烷基、及苯基中的任一
通式(2) 6 201134811 ^/// ^\jk\ 其中,上述通式(1)中,R表示第三丁基、第三戊基、 三曱基石夕院基、三苯基石夕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Ri〜 R23分別表示氫原子、碳數1〜5的烷基、氰基、氟、三氟 基、三曱基石夕烧基、三苯基石夕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 〈4〉如上述〈1〉至〈2〉中任一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 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主體材料是下述結構式(1) 至結構式(4)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化合物:
結構式(1)
結構式(3) 1 201134811
結構式(4 )。 光元件的〉CJ1〉至〈4〉令任一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 以上的芳香紗if:上述溶劑包含選自彿點為鑛 节取h及_中的至少1種。 光元^的〉中任-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 解溫度高20。。以上/、中上述加熱的溫度比主體材料的熔 光元^的〉法〈中任"'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 的Ra值Α Γ 述發光層的主體材料溶解之前 為1 nm町⑽以上’且上述主體材料熔解之後的以值 [發明的效果] 目的依ίίΓ ’可顧絲的均諸乡_而達成上述 目的’可&供-種可提高發光層的表 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_有機電激 8 201134811 易僅為ΐίΓ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 明如下Γ舉較佳實施例,纽合所,作詳細說 【實施方式】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至少包括發 =成步驟而成,進而包括視需要而適當選擇的其他^驟 〈發光層形成步驟〉 上述發光層形成步驟是將使發光材料、及主體材料溶 解或分散於溶劑巾而成的塗舰塗佈於與發光層鄰接的鄰 接層上,進行加熱而形成發光層的步驟。 《發光材料》 上述發光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擇’較佳為分子量1,500以下的化合物。 於上述發光材料為包含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情況, 上述發光材料的分子量是指分子量最大的化合物的分子 量。 上述發光材料通常可列舉含有過渡金屬原子或者鑭系 (lanthanoid)原子的錯合物。上述過渡金屬原子較佳為列 舉:釕(mthenimn)、铑(rhodium)、鈀(palladium)、鎢 (tungsten )、銖(rhenium )、锇(osmium )、銀(iridium )、 鉑(platinum)等。該些過渡金屬原子中,較佳為鍊、銥、 在白,更佳為錶、翻。 201134811 上述鑭系原子例如可列舉:鑭(lanthanum )、鈽 (cerium )、镨(praseodymium )、敍(neodymium )、釤 (samarium )、銪(europium )、此(gadolinium )、試 (terbium )、鏑(dysprosium )、钬(holmium )、斜(erbium )、 鍤(thulium)、镱(ytterbium)、錙(lutecium)等。該些 鑛I系原子中,較佳為鈥、銪、亂。 錯合物的配位子例如可列舉:G. Wilkinson等著且由 Pergamon Press 公司 1987 年發行的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Chemistry、H. Yersin 著且由 Springer-Verlag 公司 1987 年發行的「Photochemistry and Photophysics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山本明夫著且由裳華房公司 1982年發行的「有機金屬化學-基礎與應用_」等中記載的 配位子等。 具體的配位子較佳為:齒素配位子(較佳為氣配位 子)、芳香族碳環配位子(例如環戊二烯基 (cyclopentadienyl)陰離子、苯(benzene)陰離子、或者 萘基(naphthyl)陰離子等)、含氮雜環配位子(例如苯基 0比啶(phenyl pyridine)、苯并喹啉(benzoquinoline)、啥 琳醇(quinolinol )、聯比咬基(bipyridyl )、或者啡琳 (phenanthroline)等)、二酮(diketone)配位子(例如乙 醯基丙酮(acetylacetone)等)、羧酸(carboxylicacid)配 位子(例如乙酸(acetic acid)配位子等)、醇化物配位子 (例如酚鹽(phenolate)配位子等)、一氧化碳配位子、異 腈(isonitrile)配位子、氰基(Cyan〇)配位子,更佳為含 201134811 氮》雜環配位子。 上述錯合物可於化合物中具有1個過渡金屬原子,另 外,亦可為具有2個以上過渡金屬原子的所謂雙核錯合 物。上述錯合物亦可同時含有不同種的金 但 含有鉑的發光材料的具體例 ;。 並不限定於該些例子。 N平例如下述例子, 201134811
12 201134811
13 201134811
含有銥的發光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 選擇,較佳為下述記載的化合物。
14 201134811
I I
15
201134811 _ L
-主體材料- 上述主體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擇,較佳為分子量為1,500以下的化合物。 於上述主體材料為含有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情況, 上述主體材料的分子量是指分子量最大的化合物的分子 量。 上述主體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擇,例如可列舉下述通式(1)、通式(2)所表示的化合物 等。具體而言可列舉下述結構式(1)至結構式(17)所表 示的化合物等。
通式(1) 16 201134811 上述通式(1)中,R表示第三丁基、第三戊基、三甲 基石夕烧基、三苯基石夕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Rl〜R_23 表示氫原子、碳數1〜5的烷基、氰基、氟、三氟基、三甲 基石夕烧基、三苯基梦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
上述通式(2)中,R表示第三丁基、第三戊基、三曱 基石夕烧基、三苯基石夕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Rl〜Κ·23 表示氫原子、碳數1〜5的烷基、氰基、氟、三氟基、三曱 基梦烧基、三苯基梦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
結構式(1) 17
201134811 結構式(2)
Ν
ό
N
結構式(4) 201134811 a 1
19 20113481^
結構式(16)
上述主體材料的熔解溫度是指自固相向液相變化的溫 度,可以下述方式測定。 〈熔解溫度的測定方法〉 可使用示差掃描熱量測定(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或炼點測定裝置,本發明中可於加熱台上加 熱粉體,然後以光學顯微鏡觀察熔解的溫度。 於上述主體材料為包含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情況, 20 201134811 «/ / / 上述主體材料的熔解溫度是指熔解溫度最高的化合物的熔 解溫度。 •溶劑_ 上述溶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例 如可列舉.三曱基苯(trimethylbenzene )、異丙笨 (cumene )、二曱苯(xylene )、曱苯(toluene )等芳香族 烴’環己酮(CyCl〇hexanone )、二異丁 基 _ (diisobutylketone)、曱基異丁基_(methyi is〇butylketone) 等酮等。該些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5亥些溶劑中,就塗佈液的保存穩定性方面而言,較佳 為二曱苯、甲苯、異丙苯。 於上述溶劑為包含多種溶劑的混合溶劑的情況,上述 溶劑的彿點是㈣點最高的溶劑的沸點。 佈液中的固體成分(主體材料與磷光發光材料) 二里d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較佳為 T,百分比(wt%)〜20 ‘更佳為0.01 wt%,特佳為(U wt%〜1〇wt%。 ,述固=分的含量小;°_wt%,_f拍時 = 7)=,:,塗佈所需的铸 嘴墨或嘴射的堵塞的情況。另-方 Γ夸門含量在上述特佳範圍内,則於節拍 時間紐,且不需要裝置的維護的方面有利。 摘μ此外發光材料與主體材料的比率並|特別限制,可 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較佳為m 201134811 r i 98〜20 . 80 ’ 特佳為 4 : 96〜15 : 75。 若上述發光材料與主體材料的比率為小於1 :超過 "’則有無法進行EL發光的情況,若為超過30:小於7〇, 則有由+於n肖光*使EL發光效率降低的情況。另一方 面,若上述發光材料與主體材料的比率在上述特佳範圍 内,則於發光效率高的方面有利。 《塗佈》 上it塗佈的方法只要可塗佈上述發光材料及上述主體 材料溶解或分散於上述溶射而成的塗佈液,縣無特別 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旋轉塗佈、噴 墨塗佈及噴射塗佈等喷霧等。 、 《加熱》 〇上,加熱時的加熱溫度只要是比上述主體材料的熔解 溫度更局且比上述溶劑的沸點更高的溫度,則並無特別限 定丄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較佳為比主體材料的嫁解溫 度南20°C以上。 若上述加熱溫度為上述主體材料的熔解溫度以下,則 有無法調平(leveling)的情況,若為上述溶劑的彿點以下, 則有於發光層中殘存溶劑,EL發光效率及有機電激發光元 件的耐久性下降的情況。另-方面,若上述加熱溫度在上 述較佳範圍内,則可調平發光層,且無殘存溶劑,於均句 的發光及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效率方面有利。 此外,於主體材料為包含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情 況’上述加熱溫度必需比混合财的各化合物的熔解溫度 22 201134811 需比混合物中的化合物的熔解 、“ 於溶劑為包含多種溶劑的混合溶劑的情況,上 =·、、、溫度必需比混合溶射的各溶劑料點更高,即, 士 S熱溫度必需比混合溶劑中的溶劑的沸財最高的彿 點更向。 ^加熱的加熱時間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 j擇,較佳為!分鐘〜5小時,更佳為5分鐘〜M 特佳為5分鐘〜30分鐘。 若上述加熱時間小於i分鐘’則有發光層中殘存溶 ^,EL發光效率與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耐久性下 二=過5小^則有由於氧化等而產生分解或膜“ 的It況。另-方面,若上述加熱時間在上述特佳範圍 内,則無殘存溶劑’於均勻的發光及有機電激發光 效率方面有利。 上述加熱的次數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可為1次’亦可為多次。此外,於上述加熱的次數為 多次的情況,加熱溫度及加熱時間於各加熱中可相 亦 可不同。 4 《發光層及鄰接層的接觸角》 上述接觸角是指對純水的接觸角,以下述方式測定。 -接觸角的測定方法- “ 可藉由使用接觸角計(協和界面化學公司製造的全自 動接觸角計DM_301等)來測定接觸角。 、 23 201134811 ^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A、與上述鄰接層對純水 的差的絕對值只要為13。以下,則無特別限定, 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較佳為13。町,更佳為ι〇。以 下’特佳為5。以下。 右上述差的絕對值超過13。,則於使發光層溶解時, 有在與下層的界面產生_的情況方面,若上述差 的絕對值在上述_範_,麟相㈣著性方面有利。 上述鄰接層是於上述發光層形成之前形成,只要是鄰 ,於上述發光層的層,則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 田選擇,例如可列舉: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等。 《Ra值》 上述Ra值(nm)是指將粗糙度曲線自中心線摺疊, 將由該粗糙度曲線與中心線所獲得的面積除以測定長度 (中心線的長度)而得的值,以下述方式測定。 -Ra的測定方法- 了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t〇mic force microsc〇pe, AFM)、共焦點顯微鏡、光干擾式光學顯微鏡等,來測定 任意區域的表面粗糙度(Ra)。上述區域的尺寸較佳為1〇 μηιχίο μιη〜5 minx5 mm 的範圍。 於利用噴射法而成膜的情況,上述發光層中的主體材 料熔解之剛的上述發光層的Ra值通常為 5 nm以上。 上述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之後的上述發光層的 Ra值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較佳為1 nm 以下’更佳為0.5 nm以下’特佳為0.2 nm以下。 24 201134811 的严L lnm,則有鄰接層(電子傳輸層) 動,光強度產生在發光面的面内分布的情況。 M j 4上述發光層的Ra值在上轉域圍内,則 於面内獲得均勻發光的方面有利。 %® 〈電洞注入層形成步驟〉 驟。上述電洞注入層形成步驟為形成上述電洞注入層的少 的而ii電洞注人層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 法、可列舉:蒸鑛法、賤链法等乾式製膜 式塗佈方式、轉印法、印刷法、喷墨 〈電洞傳輸層形成步驟〉 驟。上述電洞傳輸層形成步驟為形成上述電洞傳輸層的步 的而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 法、渴方Γ: ΐ:蒸鍍法、濺鑛法等乾式製膜 〈其他步驟> 刷去、噴墨方式等。 1驟並無㈣⑽,可«目 步驟t可列舉:電子傳輸層形成步驟、電子注入層^ 阻漏形成轉、電子吨層形成步驟等。 又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於一對雷 包括有機層,進而可包括視需要2極(陽極及陰極)間 上迷有機層至少包括發光層,進而可視需要而包括電 25 201134811 層^子傳輸層、電洞阻擔層、電子阻擋層、電洞 庄入層、電子注入層等。 《發光層》 成,ίίΓΓ層是含有上述發光材料及上述主體材料而 =子:電層洞傳輸層獲取電洞’自陰二 所而=獲取電子,__子_合的場 選擇上=Γ2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 言,更佳為3 500 nm,就外部量子效率的觀點而 上述發光層可n:Ti00nm,特佳為i〇nm〜2〇〇nm。另外, 發光色發’亦可為2層以上’各層可以不同的 《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 上述電洞注入層及電洞傳輸 獲取電洞並傳輸至陰極側的功能的; 洞傳輸層可為單層結構,Φ 1 an主入層及電 組成的多層的多層結構。*、、、匕3同一組成或者不同種 -電洞注人材料、電洞傳輪材料 材料上層中, 電洞注入 分子化合物。,σ為低分子化合物,亦可為高 上述電洞注入材料、或去 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擇,存丨」同傳輸材料並無特別限 例如可列舉:吡咯(pyrrole) 26 201134811 U I I UUUi 衍生物、叶吐(carbazole)衍生物、三嗤(triazole)衍生 物、。惡吐(oxazole )衍生物、噪二。坐(oxdiazole )衍生物、 咪0坐(imidazole)衍生物、聚芳基燒烴(polyarylalkane) 衍生物、°比唾嘛(pyrazoline )衍生物、π比唾酮(pyrazolone ) 衍生物、苯二胺(phenylenediamine )衍生物、芳基胺 (arylamine)衍生物、經胺基取代的查耳酮(chalcone) 衍生物、苯乙婦基蒽(styryl anthracene)衍生物、苐酮 (fluorenone)衍生物、腙(hydrazone)衍生物、二苯乙 稀(stilbene)衍生物、梦氮烧(siiazane)衍生物、芳香族 三級胺化合物、苯乙烯基胺化合物、芳香族二次曱基 (dimethylidyne)系化合物、欧花青(phthalocyanine)系 化合物、卟啉(porphyrin)系化合物、噻吩(thi〇phene) 衍生物、有機矽烷(silane)衍生物、碳等。該些材料可單 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可使上述電洞注入層、及電洞傳輸層中含有電 性摻雜物。 X 上述電子接受性摻雜物只要為具有因電子接受性 有機化合物氧化的性質,則可使用域化 用 有機化合物。 』』便用 ^述無機化合物並無制關,可根據目的 可列舉:氯化鐵、氣触、氣化鎵、氣化銦1 氣化錦等_化金屬;五氧化鈒、三氧化 上述有機化合物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 了歹译.鍋基、南素、氰基、三氟f基等作 27 201134811 * 1 為取代基的化合物;醌(quinone)系化合物、酸酐系化合 物、富勒稀(fullerene)等。 該些電子接受性捧雜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使用2 種以上。 上述電子接受性摻雜物的使用量根據材料的種類而有 所不同,相對於電洞傳輸層材料或者電洞注入材料,較佳 為 0.01 wt〇/〇〜50 wt%,更佳為 〇.〇5 wt%〜20 wt%,特佳為 0.1 wt%〜1〇 wt%。 上述電洞注入層及電洞傳輸層的厚度較佳為丨nm〜 500nm,更佳為 5nm〜200 nm,特佳為 l〇nm〜i〇〇nm。 《電子傳輸層及電子注入層》 上述電子注入層及電子傳輸層是具有自陰極或陰極側 獲取電子並傳輸至陽極侧的功能的層。 上述電子注入層及電子傳輸層較佳為含有還原性摻雜 物。 上述還原性摻雜物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 選擇’較佳為選自驗金屬、驗土金屬、稀土金屬、驗金屬 的氧化物、驗金屬的齒化物、驗土金屬的氧化物、驗土金 屬的鹵化物、稀土金屬的氧化物、稀土金屬的_化物、鹼 金屬的有機錯合物、鹼土金屬的有機錯合物、及稀土金屬 的有機錯合物中的至少1種。 上述還原性摻雜物的使用量根據材料的種類而有所不 同,相對於電子傳輸層材料或者電子注入材料,較佳為01 Wt0/。〜99 wt% ’ 更佳為 〇 3 wt%〜80 wt% ’ 特佳為 0.5 wt% 28 201134811 〜50 wt%。 上述電子傳輸層及電子注人層可利用公知的方法形 成,例如可利用蒸鑛法、濕式製膜法、分子束蟲晶 (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 )法、鏠絲 2 土 / 妖雕于束(cluster ion beam)法、分子積層法、雷射束〇aser〜啦,lb)法、 印刷法、轉印法等而適當形成。 上述電子傳輸層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 適當選擇’較佳為1 nm〜2〇〇 nm,更佳為i nm〜刚請, 特佳為1 nm〜50 nm。 上述電子注入層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 適當選擇,較佳為1 nm〜200 nm,更佳為!聰〜· nm, 特佳為1 nm〜50 nm。 《電洞阻擋層及電子阻擋層》 上述電洞阻擋層是具有防止自陽極側傳輸至發光層的 電洞穿過陰極側的功能的層,通常設置為與發光層在陰極 側鄰接的有機化合物層。 = 上述電子阻擋層是具有防止自陰極側傳輸至發光層的 電子穿過陽極側的功能的層,通常設置為與發光層在陽極 侧鄰接的有機化合物層。 構成上述電洞阻擋層的化合物的例子可列舉:雙_(2_ 曱基-8·經基啥啉)-4_(笨基-酚鹽)_鋁(m) (bis-(2.methyl-8-quinolinolato)-4-(phenyl-phenolate)-alumi nium-(III),BAlq)等鋁錯合物、三唑衍生物、2,9_二曱基 -4,7-聯苯-U0_鄰二氮’雜^ 29 201134811 (2,9-dimethyM,7-diphenyM,10-phenanthroline,BCP)等 啡啉衍生物等。 構成上述電子阻擋層的化合物的例子例如可利用作為 上述電洞傳輸材料而列舉的化合物。 、上述電子阻擋層及電洞阻擋層並無特別限制,可利用 公知的方法形成,例如可利用蒸鍍法、濺錢法等乾式製膜 =濕式塗佈方式、轉印法、印刷法、喷墨方式等而適當 形成。 上述電洞阻擋層及電子阻擋層的厚度較佳為1则〜 〇〇 nm ’更佳為i nm〜5〇 nm,特佳為3 nm〜i〇⑽ 外插電洞阻制及電子阻擋層可為包含上述材料的!種或 單層結構,亦可聽含同—組錢者 成的多層的多層結構。 徑、、且 《電極》 ^述有機電激發Μ件包含―對電極,
Ait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性質方面,較佳為陽Ϊ 陰極中至少一個電極為透明。通常,陽極 f 有機化合物層供給電洞的電極的功能即可^ ‘,、、向 作為向有機化合物層注人電子的電極的功能;可:要具有 對上述電極的形狀、結構、大小等並盔 根據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用途、目的而自,可 中適當選擇。 A知的電極材料 構成上述電極的材料例如適宜列舉:会屈 屬氧化物、導電性化合物、或者該些材料的混合:J:金 30 201134811 •J I t _陽極- 構成上述陽極的材料例如可列舉:摻雜有録或氟等的 氧化錫(氧化錫錄(Antimony Tin Oxide,ΑΤΟ)、氟摻雜 氧化錫(Fluorine-doped Tin Oxide,FTO))、氧化錫、氧化 鋅、氧化銦、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鋅 銦(Indium Zinc Oxide,ΙΖΟ)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金、 銀、鉻、鎳等金屬;該些金屬與導電性金屬氧化物的混合 物或者積層物;碘化銅、硫化銅等無機導電性物質;聚苯 胺(polyaniline)、聚噻吩、聚吡咯等有機導電性材料;或 者該些材料與ITO的積層物等。該些材料中,較佳為導電 性金屬氧化物,就生產性、高導電性、透明性等方面而言, 特佳為ITO。 •陰極_ 構成上述陰極的材料例如可列舉:Li、Na、K、Cs等 鹼金屬,Mg、Ca等鹼土金屬,金、銀、鉛、鋁、鈉_鉀合 金、鋰-鋁合金、鎂-銀合金、銦、镱等稀土金屬等。該些 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但就兼顧穩定性與電子注入性的觀 點而言,可適宜併用2種以上。 該些材料中’就電子注人性方面而言,較佳為驗金屬、 驗土金屬’就保存穩定性優異的方面而言,較佳為以 主體的材料。 所謂上述以紹為主體的材料,是指紹單獨、紹盘〇〇ι M%〜1G wt%祕金屬或麵土金屬的合金或者該些材料 的混合物(例如鐘-铭合金、鎮_銘合金等)。 201134811 l •對上述電極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利用公知的 方法進行,例如可列舉:印刷方式、塗佈方式等濕式方式; 真空蒸鍍法、濺鍍法、離子電鍍法等物理方式,·化學氣相 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電漿 CVD 法等 化學方式等。該些方式巾,可_考慮顺構成上述電極 的材料的適舰而適當騎的方法來形成於上述基板上。 例^於選擇ITO作為陽極的材料的情況,可利用直流或 者南頻猶法、真空蒸毅、離子紐法等來形成。於選 擇金屬等作為陰極的材制情況,可將其1種或者2種以 上同時或者依序利用濺鍍法等來形成。 此外,於形成上述電極時進行圖案化的情況,可藉由 利用光微料的化學㈣而進行,亦可藉由儀雷射等的 物理侧而進行,另外,可重疊遮罩而進行真空蒸鑛或賤 鍍等,亦可利用舉離法或印刷法而進行。 《基板》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較佳為設置於基板上,可以電 極與基板直接接觸的形式設置,亦可以插入有中間層的形 式設置。 上述基板的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擇,例如可列舉:氧化釔穩定氧化锆(Yttria
Stabilized
Zircoma,YSZ)、玻璃(無鹼玻璃(业沾free咖⑷、鈉 鈣玻璃(soda lime glass)等)等無機材料;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鄰苯二曱酸丁二酯 (polybutylene phthalate )、聚萘二甲酸乙二醋(p〇lyethylene 32 201134811 naphthalate)等聚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醋(p〇lycarb〇nate)、 聚謎礙(polyether sulfone)、聚芳酯(p〇lyarylate)、聚酿 亞胺(polyimide)、聚環稀煙(p〇iyCyCi〇〇iefin)、降冰片稀 (norbornene )樹脂、聚(氣三氟乙烯) (poly(chlorotrifluoroethylene))等右嬙姑袓望。 對上述基板的形狀、結構、大小等並無特別限制,可 根據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用途、目的等而適當選擇。通常, 基板的形狀較佳為板狀。基板的結構可為單層結構,亦可 為積層結構’另外,可以單—構件形成,亦可以2個以上 的構件形成。基板可為透明,亦可為不透明,於透明 況,可為無色透明,亦可為有色透明。 上述基板上,可於其表面或者背面 體阻隔層)。 々地“層、巩 乂 ==體阻隔層)的材料例如可列舉氮化 等而;^防麵(氣體阻隔層)例如可利用高頻幾鍵法 《保護層》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整體可由保護層保護 促進=有抑制水分或氧等 別限制,可根據目的㈣當選擇q ’則並無特 …Au、Cu、Ag、A1、Ti、N=] = _:I"n、
Al2〇3、GeO、NiO、Ca0、Ba〇 〇 ' Sl0、Si〇2、 、Y2〇3、Ti〇2 等金 33 20113481 lt 屬氧化物;SiNx、SiNxOy等金屬氮化物;MgF2、LiF、AlF3、 CaFz等金屬氟化物;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醯亞胺、聚脲、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聚二氯二 氟乙烯、氣三氟乙烯與二氯二氟乙烯的共聚物、使四氟乙 烯與包含至少1種共聚單體的單體混合物共聚合而獲得的 共聚物、共聚合主鏈具有環狀結構的含氟共聚物、吸水率 1%以上的吸水性物質、吸水率〇.1%以下的防濕性物質等。 上述保護層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 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真空蒸鍍法、濺鍍法、反應性濺 鍍法、MBE (分子束磊晶)法、簇離子束法、離子電鍍法、 電漿聚合法(高頻激發離子電鍵法)、電漿CVD法、雷射 CVD法、熱CVD法、氣體源CVD法、塗佈法、印刷法、 轉印法等。 《密封容器》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可使用密封容器來密封元件整 體。進而,可於上述密封容器與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間的 空間封入水分吸收劑或者惰性液體。 上述水分吸收劑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擇,例如可列舉:氧化鋇、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鈣、硫 酸納、硫峡、硫酸鎂、五氧化鱗、氣化妈、氯化鎮、氣 化銅、氟化錄、氟化銳、漠化約、漠化飢、分子篩(⑽⑻心 sieve)、沸石、氧化鎂等。 上述惰性液體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的而適當選 擇’例如可列舉:石蠟(paraffin)類、液態石壤(二记 34 201134811 paraffin )類;全敦烧烴(perfluoroalkane )、全 l 胺 (perfluoroamine)、全氟驗(perfluoroether )等氟系溶劑; 氣系溶劑、石夕油(silicone oil)類等。 《樹脂密封層》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較佳為藉由利用樹脂密封層加 以密封來抑制由來自大氣的氧或水分引起的元件性能劣 化。 上述樹脂密封層的樹脂素材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 的而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丙烯酸樹脂 '環氧樹脂、氟 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橡膠系樹脂、酯系樹脂等。該些 樹脂中,就水分防止功能的方面而言,特佳為環氧樹脂。 上述環氧触t ’触為熱硬倾環氧娜、或者光硬化 型環氧樹脂。 上述樹脂密封層的製作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目 ,而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塗佈樹脂溶液的方法、壓接 脂片材的方法、藉由蒸鑛或轉進行乾式 《密封接著劑》 或氧的密封接著劑具有防止來自端部的水分 用的材料可使用與上述樹脂密封層中使 硬化型接^ 讀,更佳為光魏雜著劑或者熱 35 201134811 # a^佳為於上述密封接著射添加填料。上述填料較 Ϊ1=Γ2、δί〇(氧切)、隨(氮氧切)、腿 _卜4^等無機材料。藉由添加該填料,密封接著劑的 黏度上升’加工適應性提高,且耐濕性提高。 ^述㈣接著财含有乾關。±述乾賴例如可列 牛、、貝、氧化鈣、氧化鋰等。相對於上述密封接著劑, 上述乾燥劑的添加量較佳為_ wt%〜2()痛,更佳為 5 wt/。〜15 wt%。若上述添加量小於〇 〇1加%,則乾燥 =添加效果變弱,若超過2Qwt%,财難以使乾燥劑均 勻为散於密封接著劑中的情況。 本^明中,可藉由利用分配器等塗佈任意量的上述加 入有乾燥劑的密封接著劑,塗佈後重疊第2基板, 化而密封。 、 圖1是表示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層構成的一例的 2略圖。有機電激發光元件10具有依序積層有形成於玻璃 土板1上的陽極2 (例如ITO電極)、電洞注入層3、電洞 =輪層4、發光層5、電子傳輸層6、電子注入層7 (例如 含氟化鋰的層)、及陰極8 (例如Al-Li電極)而成的層構 成。此外,陽極2 (例如ITO電極)與陰極8 (例如A1_Li 電極)是經由電源而相互連結。 •驅動-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可藉由向陽極與陰極之間施 直流(視需要可包含交流成分)電壓(通常為2伏特〜 伏特)、或者直流電流而獲得發光。 36 201134811 I f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可藉由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 )而應用於主動矩陣。可應用非晶石夕 (amorphous silicon)、高溫多晶石夕(p〇lySiiicon)、低溫多 晶矽、微晶矽(microcrystalline silicon)、氧化物半導體、 有機半導體、碳奈米管(carb〇n nanotube)等作為薄膜電 晶體的活性層。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例如可應用w〇2〇〇5/〇88726 號小冊子、日本專利特開2006_165529號公報、美國專利 申請公開2008/0237598A1說明書等中記載的薄膜電晶體。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並無特別限制,可利用各種公 知的方法來提高取光效率。例如可藉由加工基板表面形狀 (例如形成微細的凹凸圖案),控制基板、IT〇層、有機層 的折射率,㈣基板、ΙΤ〇層、有機層的厚料,來提高 取光效率,提高外部量子效率。 來自上述錢電激發光元件的取光方式可為頂部發光 (top emission) , (bottom emission) 方或。 ’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可具有共振器結 =:==_與_極為= 37 201134811L· 的光於其間反覆進行反射而共振。 為了形成共振結構,而將由2塊反射板的有效折射 率、反射板_各層賴射率及厚度所決㈣絲長度調 ,,最適合於麟所需共振波長的值。第—態樣的情況的 计算式記載於日本專利特開平9·18〇883號公報中。第二態 樣的情況的計算式記載於日本專㈣開2_]27795號公 報中。 _用途· 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用途並無特別限制,可根據 目的而適當選擇’可適宜用於顯示元件、顯示器、背光源、 ,子照片、照明光源、記錄光源、曝光光源、讀取光源、 標識、看板、内裝材料、光通信等。 將使用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顯示器形成全彩型顯 示器的方法’例如已知以下方法:如「月刊顯示器」2〇〇〇 年9月號第33頁〜第37頁所記載,將分別發出對應於顏 色的二原色(藍色(Β)、綠色⑻、紅色(R))的光的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配置於基板上的三色發光法;使由白色 發光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所得的白色發光通過彩色濾光片 而分成三原色的白色法;使由藍色發光时機電激^光元 件所得的藍色發光通過螢光色素層而轉變為紅色(R)及 綠色⑹的色轉變法等。另外,藉由將利用上述方法獲 得的不同發光色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組合多個而使用,可 獲得所需發光色的平面型光源。例如可列舉:組合有藍色 及黃色的發光元件的白色發光光源組合有藍色、^色、紅 38 201134811 色的發光元件的白色發光光源等。 [實例]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受該些 實例的任何限定。 〜 此外,以下的實例及比較例中,於無特別說明的情況, 洛鍍速度為0.2 nm/sec,蒸鍍速度是使用晶體振盪器進行 測定’以下的各層厚度是使用晶體振盪器進行測定,各物 質的熔解溫度是利用下述測定方法而測定,溶劑的沸點是 自物質女全資料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MSDS) 中抽取。 〈熔解溫度的測定方法〉 使用加熱台:MT-350 ( Collet Kogyo股份有限公司), 以偏光顯微鏡:ECLIPSE50iP〇L (Nikon股份有限公司) 進行觀察,測定粉體熔解的溫度。 (實例1)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作- 將0.7 mm厚、25 mm見方的玻璃基板放入清洗容器 中’於2·丙醇中進行超音波清洗後,進行3〇分鐘紫外線 (ultraviolet ’ UV)-臭氧處理。然後於該玻璃基板上形成 以下各層。 首先’於玻璃基板上,將ITO (Indium Tin Oxide)濺 鍍蒸鍍為厚度150 nm而作為陽極。然後對所得的透明支 持基板進行蝕刻及清洗。 接著,於陽極(ITO)上,旋轉塗佈使芳基胺衍生物 39 201134811 ι
造,Tg = 205°C) 2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電子工業用環已納 (關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98重量份中而成的爹傅 液’然後於120。(:下乾燥處理30分鐘,接著於160。(:卞退 火處理10分鐘,從而形成厚度40 nm的電洞注入層。 接著,使作為芳基胺衍生物的下述結構式(6)所表系 的化合物(重量平均分子量Mw=8,000,(使用凝膠渗·透 層析儀(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GPC ),以標準聚 苯乙烯換算而算出))19重量份、及下述結構式(7)所表 示的化合物1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電子工業用二曱苯(關 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2,000重量份中,攪拌1小時, 製備電洞傳輸層塗佈液。接著將該電洞傳輸層塗佈液旋轉 塗佈於電洞注入層上,然後於12〇。(:下乾燥處理3〇分鐘, 於150。(:下退火處理10分鐘,形成厚度的電洞傳輸 層。此外,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的旋轉塗佈是於手套 工作箱(露點_70。〇,氧濃度8ppm)内進行。進而,、利田
0〇 結構式(6) η表示任意的整數 201134811 och3
結構式(7 ) 〈接觸角的測定方法〉 使用接觸角計:Drop Master 300 (協和界面科學股份 有限公司製造)’滴加2 pL的純水’測定其接觸角。此外, 接觸角是以10處的平均值為代表值。 接著,於電洞傳輸層上,喷射塗佈下述發光層塗佈液, 於120°c下乾燥30分鐘,然後於160°c下退火10分鐘,藉 此形成厚度30 nm的發光層,上述發光層塗佈液是使作為 主體材料的下述結構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熔解溫度: 125°〇4·75重量份、及作為磷光發光材料的下述結構式(5) 所表示的化合物(商品名:Ir(ppy)3,ChemiproKasei股份 有限公司製造)0.25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甲基異丁基酮 (沸點116°C,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995重量 份中,添加分子篩(商品名:分子篩4A 1/16,和光純藥工 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手套工作箱中使用孔徑0.22 μιη 的注射過濾器進行過濾而製備。進而,利用上述測定方法 來測定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89。。利用顯 微鏡(商品名·· Wyco ΝΤ1100,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 上述發光層,結果未觀察到孔隙,獲得均勻的表面。 201134811
結構式(1)
lr 結構式(5) 接著,於發光層上,利用真空蒸鍍法來蒸鍍BAlq (bis-(2-methyl-8-quinolinolato)-4-(phenyl-phenolate)-alumi nium-(III)),形成厚度40 nm的電子傳輸層。 接著,於電子傳輸層上蒸鍍氟化鋰(LiF),形成厚度 1 nm的電子注入層。 接著,於電子注入層上蒸鍍金屬鋁,形成厚度70 nm 的陰極。 將所製作的積層體放入經氬氣置換的手套工作箱内, 使用不鏽鋼製密封罐及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 (XNR5516HV,Nagase Cib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密 封,製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對該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 12 V的直流電壓來通電,結果未產生暗點而確認到均句的 發光面。其中,所謂暗點,是指不發光的區域。 42 201134811 此外,上述結構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是依據下述合 成流程1及合成流程2來合成。 〈合成流程1>
R
R 43 201134811 (實例2) 於實例1中’形成發光層時,使用下述結構式(2)所 表示的化合物(熔解溫度:128eC)作為主體材料,使用電 子工業用二甲苯(沸點144°C,關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 造)及脫水曱苯(沸點1UTC,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 司製造)的混合溶劑(混合比率2/8 )作為溶劑,且於125°C 下乾燥30分鐘,進而於i6〇°c下退火處理1〇分鐘,來代 替使用上述結構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作為主體材料,使 用曱基異丁基酮作為溶劑,於120°C下乾燥30分鐘,於 160°C下退火10分鐘,除此以外,以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 製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進而,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 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87.6。。利用顯微鏡(商 品名:Wyco NT1100,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述發光 層’結果未觀察到孔隙,獲得均勻的表面。 另外’對所得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12 V的直流電 壓來通電’結果未產生暗點,確認到均勻的發光面。
結構式(2) 此外,上述結構式(2)所表示的化合物是以上述合成 流程1及合成流程2的方式合成。 201134811 (實例3 ) 於實例1中,形成發光層時,使用下述結構式(3)所 表示的化合物(熔解溫度:155。〇作為彡體材料,來代替 使用上述結構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另外,於實例1 中,形成發光層時,於12(rc下乾燥3〇分鐘,然後於165〇C 下退火10分鐘’來代替於l2(rc下乾燥3〇分鐘,於160。〇 下退火10分鐘’除此以外,以與實例1相同的方式製作有 機電激發光元件。進而,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發 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89。。利用顯微鏡(商品名: Wyco NT1100,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述發光層,結 果未觀察到孔隙’獲得均勻的表面。 另外,對所得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12 v的直流電 壓來通電,結果未產生暗點,確認到均勻的發光面。
結構式(3) 此外,上述結構式(3)所表示的化合物是以上述合成 流程1及下述合成流程3的方式合成。 〈合成流程3〉 45 201134811
(實例4)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作- 將0.7 mm厚、25 mm見方的玻璃基板放入清洗容器 中’於2-丙醇中進行超音波清洗後,進行3〇分鐘^臭 氧處理。然後於該玻璃基板上形成以下各層。首先,將IT〇 (Indium Tin Oxide)濺鑛蒸鑛為厚度150 nm而作為陽極。 然後對所得的透明支持基板進行蝕刻及清洗。 接者’於陽極(ITO )上,在手套工作箱(露點, 氧濃度8 ppm)内,旋轉塗佈使芳基胺衍生物(商品名: PTPDES-2,Chemipro Kasei 股份有限公司製造,Tg== 205°C) 2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電子工業用環己酮(關東化 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98重量份中而成的塗佈液,然後於 l2〇°C下乾燥處理30分鐘,接著於160T:下退火處理1〇分 鐘’從而形成厚度40 nm的電洞注入層。 進而,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 水的接觸角,結果為78.4。。 46
20113481L 接著’於電洞注入層上’噴射塗佈下述發光層塗佈液, 於120°C下乾燥30分鐘,然後於190°C下退火5分鐘,藉 此形成厚度4〇 nm的發光層’上述發光層塗佈液是使作為 主體材料的下述結構式(4)所表示的化合物(熔解溫度: 170°C)4.75重量份、及作為磷光發光材料的上述結構式(5) 所表示的化合物(商品名:Ir(ppy)3,chemiproKasei製股 份有限公司製造)〇·25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曱基異丁基 _ (沸點116°C,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995 重量份中,添加分子篩(商品名:分子篩4A 1/16,和光純 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手套工作箱中使用孔徑0.22 μιη的注射過濾器進行過濾而製備。進而,利用上述測定 方法來測定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73.2。。利 用顯微鏡(商品名.Wyco ΝΤ1100,Veeco公司製造)來 觀察上述發光層’結果未觀察到孔隙,獲得均勻的表面。
47 201134811 此外,上述結構式(4)所表示的化合物是利用日本專 利特開2007-269772號公報中記載的方法來合成。 接著,於發光層上,利用真空蒸鍍法來蒸鍍BAlq (bis-(2.methyl-8-quinolinolato)-4-(phenyl-phenolate)-alumi nium-(IIl))’形成厚度仙肺的電子傳輸層。 接著,於電子傳輸層上蒸鍍氟化鋰(LiF),形成厚度 1 nm的電子注入層。 接著,於電子注入層上蒸鍍金屬鋁,形成厚度7〇 nm 的陰極。 將所製作的積層體放入經氬氣置換的手套工作箱内, 使用不錄鋼製密封罐及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 (XNR5516HV ’ Nagase Cib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密 封,製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對該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 12 V的直流電壓來通電,結果未產生暗點,確認到均勻的 發光面。 (實例5) 於實例1中,並不形成電洞傳輸層,而是於電洞注入 層上形成發光層,除此以外,以與實例i相同的方式製作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水的接 觸角,結果為78.4°。另外,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 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89。。另外,利用顯微鏡 (商品名:Wyco NT1100,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述 發光層,結果未觀察到孔隙,獲得均句的表面。進而,對 48 201134811 A 1 所得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12 V直流電壓來通電,結果 未產生暗點,確認到均勻的發光面。 (比較例1) 於實例1 +,形成發光層時,不進行於16〇。〇下進行 10分鐘的退火’除此以外’以與實例丨相同的方式製作有 機電激發光元件。 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水的接 觸角’結S為80。。糾,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 發光層對純水的接㈣,結果為89、另外,利用顯微鏡 (商品名:Wyco NT1100 ’ 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述 發光層,結果觀察到孔隙、咖啡渣等凹凸。另外,施加直 流電壓12 V來通電’結果存在亮點,為不均勻的發光面。 (比較例2)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作- 將0.7 mm厚、25 mm見方的玻璃基板放入清洗容器 中,於2-丙醇中進行超音波清洗後,進行3〇分鐘uv•臭 氧處理。然後於該玻璃基板上形成以下各層。首先,於玻 璃基板上’將iT0(IndiumTin 0xide)濺鍍蒸鍍為厚度15〇 nm而作為陽極作為陽極。然後對所得的透明支持美進 蝕刻及清洗。 、土 接著,於陽極(ιπ))上,旋轉塗佈使聚乙稀二氧嘆 ED〇T) /聚苯乙稀續酸(pss)(商品名:clevios Ρ :83 ’ H· c sterek 製造’ Tg=19(rc) 9G 重量份溶解或 刀敢於乙醇(關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⑴重量份中而 49 201134811, 成的塗佈液,然後於l〇〇°C下乾燥處理10分鐘,於16(rc 下真空乾燥處理120分鐘,從而形成厚度40nm的電洞注 入層。 進而,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 水的接觸角,結果為12.4°。 ^ 接著,於電洞注入層上,喷射塗佈下述發光層塗佈液, 於120°C下乾燥30分鐘’於160°C下退火1〇分鐘,藉此形 成厚度35 nm的發光層,上述發光層塗佈液是使作為主體 材料的上述結構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熔解溫度125。〇) 4.75重量份、及作為磷光發光材料的上述結構式(5)所 表示的化合物(商品名:Ir(ppy)3,chemipro Kasei股份有 限公司製造)0_25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曱基異丁基酮(沸 點116。(: ’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995重量份 中添加分子筛(商品名:分子筛4A 1/16,Nacalai Tesque 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於手套工作箱中使用孔徑 0.22 μιη 的 >主射過濾器進行過濾而製備。進而,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 測定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89。。利用顯微 鏡(商品名:Wyco ΝΤ1100,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 述發光層’結果觀測到產生大量微小的孔隙。
50 201134811
:\r 3 結構式(5) 接著’於發光層上,利用真空蒸鍍法來蒸鐘BAlq (bis-(2-methyl-8-quinolinolato)-4-(phenyl-phenolate)-alumi nimn-(III)),形成厚度40nm的電子傳輸層。 接著’於電子傳輸層上蒸鍍氟化鋰(LiF),形成厚度 1 nm的電子注入層。 接著,於電子注入層上蒸鍍金屬鋁,形成厚度70 nm 的陰極。 將所製作的積層體放入經氬氣置換的手套工作箱内, 使用不鏽鋼製密封罐及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 (XNR5516HV ’ Nagase Cib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密 封,製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對該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 12 V的直流電壓來通電,結果產生暗點,為存在不均的發 光面。 (比較例3) 於比較例2中,旋轉塗佈以下述方式製備的塗佈液 後,於120°C下乾燥處理30分鐘,形成厚度4〇 nm的電洞 /主入層,來代替旋轉塗佈使聚乙稀二氧嗟吩(PEdot》 聚苯乙烯磺酸(PSS)90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乙醇1〇重量 份中而成的電洞注入層塗佈液,然後於1〇(rc下乾燥處理 10分鐘’於160t下真空乾燥處理12〇分鐘,形成厚度4〇 51 201134811 nm的電洞注入層,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2相同的方式製 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電洞注入層塗佈液的製僙_ 量取Nafion (註冊商標)(DE520)水性溶膠狀分散液 (5.0 wt%) 60 g、去離子水24〇 g、及過硫酸鈉丨〇 g於5〇〇 ml的可分離式燒瓶中,一邊流動n2 一邊攪拌i小時。接 著,添加硫酸鐵(III) η水合物(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隈公 司製造’ 091-02832) 350 μΕ。進而,添加3 4_乙稀二氧嗟 吩1.5 g,攪拌4小時。 添加離子交換樹脂Lewatit(註冊商標)si〇〇的1〇 g、 及Lewatit (註冊商標)MP62WS的10 g ’攪拌1小時,藉 此使反應停止。2種離子交換樹脂首先在使用前分別以去 離子水清洗直至在水中無任何顏色為止。 藉由過濾’將離子交換樹脂分離,獲得pED〇T(聚(3,4_ 乙烯二氧嘆吩))/Nafion的水分散液。 向所得的水分散液中添加丨N的鹽酸,離心分離處理 後回收固體成分,添加去離子水,再次實施離心分離處 理’藉此回收含有聚(3,4·乙稀二氧嗔吩)(pED〇T)/Nafi⑽ 的漿料。 藉由將該聚料與溶劑(異丙醇與乙二醇的9: !混合溶 劑)混合,而製備固體成分為2G wt%的電洞注人層用塗佈 液0 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水的接 觸角’結果為119。。另夕卜,成膜上述發光層後,上述發光 52 201134811 層自上述電洞注入層上剝離,成為粒子狀。另外,利用上 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 89°。進而,對所得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12 v直流電 壓來通電,結果無法確認發光。 (比較例4) 於比較例2中,蒸鍍M〇〇3而形成厚度2〇 nm的電洞 注入層,來代替旋轉塗佈使聚乙烯二氧嗟吩(PED〇T) / 聚苯乙烯橫酸(PSS) 90重量份溶解或分散於乙醇1〇重量 份中而成的電洞注入層塗佈液,然後於1〇(rc下乾燥處理 10分鐘,於160°C下真空乾燥處理120分鐘,形成厚度4〇 nm的電洞注入層,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2相同的方式製 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 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水的接 觸角,結果為60°。另外,利用顯微鏡(商品名:Wyc〇 NT1100,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述發光層,結果觀測 到產生大量微小的孔隙。另外,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 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89。。進而,對所得 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12 V直流電壓來通電,結果產生 暗點,於發光面上存在不均。 (比較例5 ) 於比較例4中,將發光層塗佈液變更為實例4所記載 的材料,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4相同的方式製作有機電 激發光元件。 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上述電洞注入層對純水的接 53 201134811 1 1 觸角’結果為60。。另外,利用顯微鏡(商品名:Wyco NT1100 ’ Veeco公司製造)來觀察上述發光層,結果觀測 到產生大量微小的孔隙。另外,利用上述測定方法來測定 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結果為73.2。。進而,對所得 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施加12 V直流電壓來通電,結果產生 暗點’於發光面存在不均。 〈Ra值的測定〉 接著,對所製作的實例1〜實例5及比較例1〜比較例 5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如下所述,利用下述測定方法來 測定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之前的發光層的Ra值、及 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之後的發光層的Ra值。將測定 結果示於表1中。 此外,所謂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之前的發光層, 是指於比主體材料的熔解溫度低、且比溶劑的沸點高的溫 度下加熱的時刻的發光層,所謂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 之後的發光層,是指加熱至比主體材料的熔解溫度高的溫 度的時刻的發光層。 -主體材料熔解之前後的發光層的Ra值的測定方法_ 使用顯微鏡(商品名:Wyco NT1100,Veeco公司製 造),測定觀察面積2.5 mmxl.8職的區域的Ra。 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之前的發光層的Ra值是以 下述方式狼’發光料社體㈣熔狀後的發光層的 Ra值是以下述方式測定。 -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轉之前的發光層的Ra值的測 54 201134811. 定方法- 塗佈發光層後,測定已進行用以乾燥的加熱處理的發 光層的Ra。 -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熔解之後的發光層的Ra值的測 定方法- 塗佈發光層後,測定已進行用以乾燥及退火處理的加 熱的發光層的Ra。 55 201134811 J-ase 卜卜 e I--I5 備註 未退火 結果 均勻發光 均勻發光 均勻發光 均勻發光 均勻發光 有缺陷 有缺陷 i 不發光 | 有缺陷 i 有缺陷 熔解後Ra值 (ran) 0.35 0.38 0.85 0.78 0.54 00 (N 未評價 >10 >10 熔解前Ra值 (nm) ν〇 〇\ ν〇 00 tn v〇 vd 00 »τϊ 00 ο ON οό 接觸角的差的絕 對值 (°) 〇 〇\ v〇 卜^ 〇 〇\ (N 10.6 ο 〇\ 76.6 30.0 29.0 13.2 發光層 接觸角 (。) Os 00 87.6 as 00 1__1 On 00 〇\ 00 〇\ 00 Os 00 On 00 73.2 鄰接層 接觸角 (。) g g § 78.4 78.4 g 12.4 On s s 材質 結構式(6) 結構式(6) 结構式(6) PTPDES-2 PTPDES-2 結構式(6) PEDOT/PSS PEDOT/Nafion | Mo〇3 Μ〇〇3 實例1 實例2 實例3 實例4 實例5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201134811 古此外,表1中,所謂「均勻發光」,是指面内無暗點或 二點而發光,所謂「有缺陷」’是指產生暗點,所謂「不發 光」’是指即便通電亦未發光。 可知 二…,-,於比主體材料的熔解溫度更高且比溶劑的沸點 更鬲的溫度下加熱而形成的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A (1)、與鄰接層對純水的接觸角B(。)的差的絕對值為13 ()以下的實例1〜實例5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與比較 例1〜比較例5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相比較,可提高發光 層的表面均勻性(獲得均勻發光)。 "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利用本發明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所製造的 =機電激發光元件由於可兼顧優異的發光效率與發光壽 叩,故而可適宜用於例如顯示元件、顯示器、背光源、電 =照片、綱光源、記錄光源、曝光、 識、看板、内裝材料、光通信等。 Μ ^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 限林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 圍内’當可作些許之更動制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 紅圍當視後附之巾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層構成的一 例的概略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基板 57 201134811 2 :陽極 3 :電洞注入層 4 :電洞傳輸層 5 :發光層 6 :電子傳輸層 7:電子注入層 8 :陰極 10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58

Claims (1)

  1. 201134811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上述有機電激 發光元件是於陽極與陰極之間包括包含發光層及與該發光 層鄰接的鄰接層的有機層而成,上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的特徵在於: 包括將使發光材料、及主體材料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 而成的塗佈液塗佈於上述鄰接層上,於比上述主體材料的 炫解溫度更高且比上述溶劑㈣點更高的溫度下加熱而形 成上述發光層的步驟;並且 上述發光層對純水的接觸角A (。)、與上述鄰接層對 純水的接觸角B (。)的差的絕對值為13 (。)以下。 ,、2.如中清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發储料的分子量為丨,5⑻以下,且 上述主體材料的分子量為1500以下。 3.如巾s青專利範圍第w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主體材料為下述通式⑴及通式⑺ 中任一者所述的化合物:
    59 201134811 其中,上述通式(1)中,R表示第三丁基、第三戊基、 三曱基矽烷基、三苯基矽烷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Rl〜 R23分別表示氫原子、碳數1〜5的烧基、氰基、氟、三氣 基、三曱基麥烧基、三苯基梦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
    通式(2) 其中,上述通式(1)中,R表示第三丁基、第三戍基、 二曱基石夕烧基、三苯基石夕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心〜 R·23分別表示氫原子、碳數1〜5的烷基、氰基、氟、三敦 基、二曱基碎烧基、三苯基石夕烧基、及苯基中的任一者。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其中上述主體材料是下述結構式(1)至結構式 (4)中的任一者所表示的化合物:
    結構式(1) 201134811
    結構式(2)
    結構式(4)。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溶劑包含選自沸點為l〇〇°C以上的芳 香族烴、及酮中的至少1種。 201134811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加熱的溫度比上述主 度高20°C^J^ ㈣㈣解酿 激二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 ^方法’其中上述發光層社體材·解之前的 ^nm以上,且上述主體材料炫解之後的Ra值為ln: 62
TW100107553A 2010-03-15 2011-03-07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113481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7556A JP5506475B2 (ja) 2010-03-15 2010-03-15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4811A true TW201134811A (en) 2011-10-16

Family

ID=44648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7553A TW201134811A (en) 2010-03-15 2011-03-07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73000B2 (zh)
EP (1) EP2549837B1 (zh)
JP (1) JP5506475B2 (zh)
KR (1) KR101786059B1 (zh)
CN (1) CN102792777B (zh)
TW (1) TW201134811A (zh)
WO (1) WO20111148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01367B2 (en) 2011-12-19 2016-03-29 Inoviscoat Gmbh Luminous elements with an electroluminescent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luminous element
CN103923529B (zh) * 2014-05-05 2015-12-02 北京印刷学院 一种复合油墨、柔性超级电容器电极及其制作方法
JP2016136582A (ja) 2015-01-23 2016-07-28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材料、これを用いた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アミン誘導体
KR102541267B1 (ko) 2015-10-05 2023-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축합환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170139339A (ko) 2016-06-09 2017-1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축합환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KR20200028657A (ko) * 2018-09-07 2020-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200057886A (ko) 2018-11-16 2020-05-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용 화합물
CN110563633B (zh) * 2019-08-30 2022-11-0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致发光器件
KR20210056495A (ko) 2019-11-08 2021-05-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용 방향족 화합물
CN112713250B (zh) * 2020-12-27 2022-07-01 浙江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0034A (ja) * 1993-03-24 1994-11-29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528470B2 (ja) 1995-10-27 2004-05-17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微小光共振器型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845856B2 (ja) * 1997-03-10 1999-01-1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JP3703028B2 (ja) 2002-10-04 2005-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WO2004064453A1 (ja) 2003-01-10 2004-07-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GB0311234D0 (en) * 2003-05-16 2003-06-18 Isis Innovation Organic phosphorescent material and organic optoelectronic device
KR101078483B1 (ko) 2004-03-12 2011-10-31 도꾸리쯔교세이호징 가가꾸 기쥬쯔 신꼬 기꼬 Lcd 또는 유기 el 디스플레이의 스위칭 소자
US20050276910A1 (en) 2004-06-09 2005-12-15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Post processing of films to improve film quality
JP5138163B2 (ja) 2004-11-10 2013-0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
JP2006190759A (ja) 2005-01-05 2006-07-20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06278005A (ja) * 2005-03-28 2006-10-12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US20090115310A1 (en) * 2005-06-06 2009-05-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ating liquid for hole injection and transport layer, production method of hole injection and transport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4887731B2 (ja) * 2005-10-26 2012-02-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4961540B2 (ja) 2006-03-09 2012-06-27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化合物、組成物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EP2557138B1 (en) * 2006-03-23 2016-08-1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isplay and illuminating device
WO2007119473A1 (ja) * 2006-03-30 2007-10-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照明装置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8226642A (ja) * 2007-03-13 2008-09-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有機機能性薄膜熱処理装置および有機機能性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727684B2 (ja) 2007-03-27 2011-07-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薄膜電界効果型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2009021104A (ja) * 2007-07-12 2009-01-2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9129567A (ja) 2007-11-20 2009-06-1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104301B2 (ja) 2007-12-28 2012-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WO2009157498A1 (en) * 2008-06-25 2009-12-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ometallic complex, and ligh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organometallic complex
EP2202817B1 (en) * 2008-12-24 2016-06-29 LG Display Co.,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8420234B2 (en) * 2009-01-06 2013-04-16 Udc Ireland Limit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5589852B2 (ja) * 2009-01-22 2014-09-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41167B2 (ja) * 2009-02-06 2014-07-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該素子を備えた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5619395B2 (ja) * 2009-08-31 2014-11-05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カルバゾール化合物
JP4500364B1 (ja) * 2009-08-31 2010-07-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11952A1 (en) 2013-01-10
EP2549837B1 (en) 2018-02-07
KR20130016267A (ko) 2013-02-14
JP2011192524A (ja) 2011-09-29
CN102792777B (zh) 2015-12-02
EP2549837A1 (en) 2013-01-23
KR101786059B1 (ko) 2017-10-16
EP2549837A4 (en) 2016-05-04
US9273000B2 (en) 2016-03-01
JP5506475B2 (ja) 2014-05-28
CN102792777A (zh) 2012-11-21
WO2011114886A1 (ja) 201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34811A (en) Fabricat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anel et al. Blue-emitting anthracenes with end-capping diarylamines
TW201031259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0948178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TW200917895A (en) OEL device,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coating liquid
TW201009045A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TW200917890A (en) OEL device including metal-doped molybdenum oxide laye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TW201120001A (en) Charge transport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using the same
TW200946640A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TW201245263A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lymer compound
TW201134810A (en) Orga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1247733A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lymer compound
TW200917886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 apparatus
TW200942071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041436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E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illumination
TW201132229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TW201101921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JP2004535650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デバイス
TW201218478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ance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103969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TW201042002A (en) Composition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E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illumination
TW201009041A (en) Composition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omposition
TW200946537A (en) Substituted ethynyl golden-cyclic alkylaminocarbene complex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TW200404881A (en) Phosphors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luminescent compositions,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TW201137086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