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0818169A -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818169A
TW200818169A TW096125258A TW96125258A TW200818169A TW 200818169 A TW200818169 A TW 200818169A TW 096125258 A TW096125258 A TW 096125258A TW 96125258 A TW96125258 A TW 96125258A TW 200818169 A TW200818169 A TW 2008181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ight
diffracted light
amount
basic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5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Eiji Nomura
Kentarou Nakamur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0818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816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72Lenses
    • G11B7/1374Objectiv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6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adapted for scann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rrier, e.g. CD & DV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Diffracting Gratings Or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200818169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對不同種類光碟可彼此相容地進行 _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接物光學元件及光資 訊記錄再生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於光拾取裝置中,作爲再生光碟記錄資訊、 或對光碟記錄資訊用之光源而被使用的雷射光源是朝向短 波長化邁進,例如,藍紫色半導體雷射、或利用第2高諧 波來進行紅外半導體雷射之波長轉換的藍色SHG雷射等 ,波長400〜420nm的雷射光源已日益實用化。若使用這 些藍紫色雷射光源,則在使用和DVD (數位多藝碟片) 相同開口數(NA )的接物光學元件的情況下,對直徑 12cm的光碟,可記錄15〜20 GB的資訊;若將接物光學 元件的NA提高到0.85,則對直徑12cm的光碟,就可記 錄23〜25 GB的資訊。以下,在本說明書中,將使用藍紫 色雷射光源的光碟及光磁碟總稱爲「高密度光碟」。 此外,在使用N A 0 · 8 5之接物光學元件的高密度光碟 中,起因於光碟的傾斜(歪斜,s k e w )而發生的彗星像差 會增大,因此將保護層設計成比DVD時還薄(相對於 DVD的0.6mm,係爲0. 1mm ),以減少歪斜所致之彗星像 差量。順便一提,若只能對所述類型之高密度光碟適切地 進行資訊記錄/再生,在作爲光碟播放器/記錄器(光資訊 -4- 200818169 (2) 記錄再生裝置)的商品價値來說仍不夠充分。若考量目前 已有記錄各式各樣資訊的DVD或CD (Compact Disc)是 已被販售的現實,則僅能夠對高密度光碟進行資訊記錄/ . 再生並不足夠,例如對使用者所擁有之D V D或C D也能 同樣適切地進行資訊記錄/再生,這對於提高作爲高密度 光碟用之光碟播放器/記錄器的商品價値而言才是符合需 求。根據如此背景,被搭載於高密度光碟用之光碟播放器 /記錄器中的光拾取裝置,係期望能對高密度光碟和DVD 、甚至CD之任一者皆能維持相容性同時具有能夠適切記 錄/再生資訊之性能。 作爲能對高密度光碟和DVD、甚至CD之任一者皆能 維持相容性同時具有能夠適切記錄/再生資訊的方法,雖 然可考慮使高密度光碟用之光學系和DVD或CD用之光 學系,隨著進行資訊記錄/再生之光碟的記錄密度而選擇 性切換之方法,但由於需要複數的光學系,因此不利於小 型化,且會增大成本。 , 因此,爲了謀求光拾取裝置構成的簡樸化、低成本化 _ ,即使在有相容性之光拾取裝置中,也是使高密度光碟用 光學系和DVD或CD用光學系共通化,來極力減少構成 光拾取裝置的光學零件數目,較爲理想。而且,將對向於 光碟而配置之接物光學元件共通化,這對光拾取裝置之構 成的簡樸化、低成本化最爲有利。此外,爲了對記錄/再 生波長互異之複數種類光碟使用共通的接物光學元件,必 須要在接物光學系中形成具有球面像差之波長依存性的光 -5- 200818169 (3) 程差賦予構造。 專利文獻1中記載著,具有作爲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繞 射構造,對高密度光碟和先前之DVD及CD皆可共通使 • 用的接物光學系,及搭載該接物光學系之光拾取裝置。 〔專利文獻1〕歐洲公開專利第1 3 04689號 【發明內容】 然而,上記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對3種不同光碟 彼此相容地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中所使 用的接物光學元件,係可能會隨著拾取裝置的設計規格而 使記錄及/或再生用的光量不足,或者,在進行CD或 DVD之記錄及/或再生時,要使其產生適切的眩光,恐怕 或有困難。 本發明係考慮上述問題而硏發,其目的係至少達成以 下之一者。首先,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作爲接物光 學元件是使用單枚透鏡,仍然可在CD或DVD之記錄及/ /或再生時產生適切的眩光,對高密度光碟和DVD和CD 等記錄密度不同之3種類碟片能適切地進行資訊記錄及/ 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接物光學元件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 置。又,其目的在於提供可實現該構成簡單化、低成本化 的光拾取裝置、接物光學元件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再 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對3種不同光碟之全部,都 可提高光利用效率,確保充足光量的光拾取裝置、接物光 學元件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 -6- 200818169 (4) 本發明所論之光拾取裝置,係具有:射出第一波長λ 1 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 )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源;和射出第三波長λ3(λ3>λ2 )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源;和接物光學元件,其係用以使 前記第一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l之保護基板的第1光 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2 (tl ‘t2 )之保護基板的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 記第三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3 ( t2 < t3 )之保護基板的 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前記光拾取裝置,係藉由使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 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 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以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又,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 前記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前記中央 領域係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前記周邊領域係具有第 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 物光學元件之前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 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使通過前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 通過前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 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7或再生。又’前 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周邊 200818169 (5) 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 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周邊領域 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 . 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光拾取裝置中,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 * 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造之構造;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 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 , 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 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 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 賦予構造。又,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 所定之基礎構造的構造。 【實施方式】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理想形態。 (項1 ) 一種光拾取裝置,係屬於對光碟進行資訊 記錄及/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徵爲, 具有: 射出第一波長λΐ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 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 源;和 射出第三波長λ3( Λ3> λ2)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 源;和 接物光學元件,其係用以使前記第一光束被聚光在具 -8- 200818169 (6) 有厚度tl之保護基板的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 記第二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2(tl^t2)之保護基板的 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被聚光在具有 . 厚度t3 ( t2 < t3 )之保護基板的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I ' 前記光拾取裝置,係藉由使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 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 β 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以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前記 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前記中央領域 係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前記周邊領域係具有第二光 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件之前 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 , 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央領 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周邊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周 邊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9- 200818169 (7)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 造之構造; . 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基礎 構造的構造;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前記所定之基礎構 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且滿足下記式(8 )· ,; 0 9 · ( X · λ 1 ) / ( nl-1 ) ^ ( y · λ 2 ) / ( n2-l ) ^ 1.2 · ( x · λ 1 ) / ( η 1 -1 ) (8) . 其中,x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y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n 1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一光束下的折射 率; η2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二光束下的折射 率。 (項2 ) 如項1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記 -10- 200818169 (8) 所定之基礎構造,係爲第二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前 記第五基礎構造之任一者;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前 ^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Ρ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 〇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i _.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項3 ) 如項1或項2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其中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 和第三基礎構造或第四基礎構造之任一者,所重疊而成之 構造;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11 - 200818169 (9)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着 (項4) 如項1乃至項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光拾取 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單枚透鏡。 (項5 ) 如項1乃至項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光拾取 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塑膠透鏡。 (項6 ) 如項1乃至項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光拾取 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玻璃透鏡。 (項7 ) 如項1乃至項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光拾取 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在前記周邊 領域的周圍,具有著擁有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最周邊領 , 域;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第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前記第二基 礎構造、前記第三基礎構造、前記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基 礎構造之任一者之構造;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前 -12- 200818169 (10)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大 .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前 '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 〇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項8 ) 如項1乃至項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光拾取 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在前記周邊 領域的周圍具有屬於折射面的最周邊領域; 使通過則記接物光學兀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第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 -13- 200818169 (11)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項9 ) 如項1乃至項8之任一 裝置,其中,在有別於已設置有前記第 的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的其他光 程差賦予構造。 (項1 〇 ) 如項1乃至項9之任 取裝置,其中,前記第一波長λΐ、前 前記第三波長λ 3,係滿足以下記式(9 1.5χλ1<Λ2<1.7χλ1 (9:
1 ·9χ λ 1 < λ 3 < 2· lx λ 1 ( 1C (項1 1 ) 如項1乃至項1 ο之任 取裝置,其中,在前記第一光束、前記 三光束所共通的光路中,且在前記接物 一光源、前記第二光源及前記第三光源 制元件; 前記開口限制元件,係至少具有靠 ,和較前記第一領域遠離光軸的第二領 前記第一領域,係讓前記第一光束 前記第三光束全部穿透;前記第二領域 束及前記第二光束穿透,並使前記第三 穿透了前記開口限制元件之前記第一領 元件的前記第三光束之聚光位置上; 通過了前記第一領域的前記第三光 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中央領域。 項所記載之光拾取 一光程差賦予構造 學面,設置第四光 一項所記載之光拾 記第二波長λ 2及 )、(10): 一項所記載之光拾 第二光束及前記第 光學元件與前記第 之間,設有開口限 近光軸的第一領域 域; 、前記第二光束及 ’係議前記第一光 光束不被聚光在, 域及前記接物光學 束,係入射至前記 -14- 200818169 (12) (項l 2 ) 如項11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 s己開口限制元件係具有λ / 4波長板;前記開口限制元件係 和前記λ /4波長板被一體化。 - (項13 ) 如項1 1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其中,滿 足以下的式(1,’): 0.02 ^ L/f < 0.05 ( 1,,) (項1 4 ) 一種接物光學元件,其係屬於, 具有: 射出第一波長λΐ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 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 源;和 射出第三波長λ3( λ3> Λ2)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 源;且 使用前記第一光束來進行具有厚度tl之保護基板之 第1光碟的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用前記第二光束來進 ( 行具有厚度t2(tl^t2)之保護基板之第2光碟的資訊記 ^ 錄及/或再生,使用前記第三光束來進行具有厚度t3 ( t2 <t3)之保護基板之第3光碟的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光 拾取裝置中所使用的接物光學元件,其特徵爲,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 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 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前記 -15- 200818169 (13) 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前記中央 係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前記周邊領域係具有第 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 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 *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 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 .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 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 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 記周邊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 邊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 , 造之構造; 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 4 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 構造的構造; 領域 二光 之前 資訊 記中 記錄 央領 面上 之前 資訊 記周 記錄 礎構 之前 射光 次數 其他 基礎 -16- 200818169 (14)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前記所定之基礎構 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且滿足下記式(8 ): ’ 0.9 · (X· λ 1 ) / ( nl-1 ) ^ ( y ·入 2)/(n2-l) ^1.2- ( x · λ 1 ) / ( nl-1 ) ( 8) 其中,X係指0以外的整數; y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η 1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一光束下的折射 率; η2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二光束下的折射 率。 (項1 5 ) 如項1 4所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爲第二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 f 或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任一者; ,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17- 200818169 (15)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 目ij s3弟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 記第一光束的1 〇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 "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 (項1 6 ) 如項14或項1 5所記載 ,其Φ ,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前記 ,和第三基礎構造或第四基礎構造之任一 之構造;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_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 (項1 7 ) 如項14乃至項1 6之任 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 次繞射光量會大 構造; 五基礎構造之前 任何次數之繞射 大於其他任何次 射光量會大於其 〇 之接物光學元件 所定之基礎構造 者,所重疊而成 三基礎構造之前 何次數之繞射光 於其他任何次數 光量會大於其他 四基礎構造之前 何次數之繞射光 於其他任何次數 次繞射光量會大 構造。 一項所記載之接 係爲單枚透鏡。 -18- 200818169 (16) (項1 8 ) 如項1 4乃至項1 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 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塑膠透鏡。 (項1 9 ) 如項1 4乃至項1 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 ^ 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玻璃透鏡。 (項2 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乃至第1 9項 ’ 任一項所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 之光學面,係在前記周邊領域的周圍,具有著擁有第三 , 程差賦予構造的最周邊領域;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前記第二 礎構造、前記第三基礎構造、前記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 礎構造之任一者之構造;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接 接 之 件 光 第 行 基 基 刖 光 數 大 、 刖 光 數 他 -19- 200818169 (17)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 0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項2 1 ) 如項1 4乃至項1 9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接 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在前 記周邊領域的周圍具有屬於折射面的最周邊領域;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第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項22 ) 如項14乃至項2 1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接 物光學元件,其中,在有別於已設置有前記第一光程差賦 予構造的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的其他光學面,設置 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 (項23) 如項14乃至項22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接 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第一波長λΐ、前記第二波長入2 及前記第三波長λ3,係滿足以下記式(9) 、(10): 1·5χλ1<λ2<1·7χλ1 (9) -20- 200818169 (18) 1.9χ Λ 1 < λ 3 < 2.1χ λ 1 ( 10 ) (項24) —^種光資訊δ5錄再生裝置,其係屬於 具有: , 射出第一波長λΐ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 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 ' 源;和 射出第三波長Α3( λ3> λ2)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 源;和 接物光學元件,其係用以使前記第一光束被聚光在具 有厚度11之保護基板的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 記第二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2(tl^t2)之保護基板的 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被聚光在具有 厚度t3 ( t2 < t3 )之保護基板的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藉由使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 ^ 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 , 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_ ,以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而爲具有其 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其特徵爲,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前記 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在前記中央領 域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在前記周邊領域具有第二光 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21 - 200818169 (19) 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丨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 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央領 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 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周邊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周 邊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 造之構造 ; 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基礎 構造的構造;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前記所定之基礎構 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且滿足下記式(8 -22- 200818169 (20) 0.9 · ( x · λ 1 ) / ( ηΚΐ ) ^ ( y · λ 2 ) / ( η2-1 ) -1 *2 β (χ· λ 1 ) / ( ηΐ-ΐ ) (8) 其中’ χ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y係指0以外的整數; η 1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一光束下的折射 率; η2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二光束下的折射 率。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理想形態。 本發明所論之光拾取裝置,係具有第一光源、第二光 源、第三光源之至少3個光源。再者,本發明的光拾取裝 置,係具有用來使第一光束聚光在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 上,使第二光束聚光在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第三 光束聚光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的聚光光學系。又, 本發明的光拾取裝置,係具有接受來自第1光碟、第2光 碟或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的反射光束的受光元件。 第1光碟,係具有厚度11的保護基板和資訊記錄面 。第2光碟,係具有厚度t2 ( tl S t2 )的保護基板和資訊 記錄面。第3光碟,係具有厚度t3 ( t2 < t3 )的保護基板 和資訊記錄面。雖然第1光碟係爲高密度光碟、第2光碟 係爲DVD、第3光碟係爲CD,較爲理想,但並非被侷限 於此。又,當tl < t2時,相較於tl=t2的情形,想藉由單 枚接物光學元件來進行3種不同光碟之記錄及/或再生, -23- 200818169 (21) 並且使第3光碟之記錄再生時的循軌特性良好是較爲困難 ’但本發明之形態係使其成爲可能。此外,第丨光碟、第 2光碟或第3光碟,係亦可爲具有複數資訊記錄面的複數 . 層光碟。 於本說明書中,作爲高密度光碟的例子,是舉例藉由 * NA0.85之接物光學元件來進行資訊記錄/再生,保護基板 厚度爲0.1mm左右之規格的光碟(例如BD:藍光碟片( Blu-ray Disc))。又,作爲其他高密度光碟的例子,可 舉例藉由NA0.65乃至0.67之接物光學元件來進行資訊記 錄/再生,保護基板厚度爲0.6mm左右之規格的光碟(例 如HD DVD :亦簡稱爲HD )。又,在高密度光碟中還包 含了,在資訊記錄面上具有數〜數十nm左右厚度的保護 膜(在本說明書說,保護基板係是爲亦包含了保護膜)的 光碟,或保護基板厚度爲〇的光碟。又,高密度光碟中係 亦包含作爲資訊記錄/再生用光源是使用藍紫色半導體雷 I 射或藍紫色SHG雷射的光磁碟。甚至,於本說明書中, .. 所謂DVD,係爲藉由ΝΑ0.60〜0.67左右之接物光學元件 來進行資訊記錄/再生、保護基板厚度爲0.6mm左右之 DVD系列光碟之總稱,包含有DVD-ROM、DVD-Video、 DVD-Audio、D V D - R A Μ、D V D - R、D V D - R W、D V D + R、 DVD + RW等。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 CD,係爲藉由 ΝΑ0.45〜0.53左右之接物光學元件來進行資訊記錄/再生 、保護基板厚度爲1.2mm左右之CD系列光碟之總稱,包 含有 CD-ROM、CD-Audio、CD-Video、CD-R、CD-RW 等 - 24- 200818169 (22) 。此外,關於記錄密度,係高密度光碟的記錄密度爲最高 ,其次爲DVD、CD爲最低。 此外,關於保護基板之厚度tl、t2、t3,雖然滿足以 下的條件式(1 1 ) 、( 1 2 ) 、( 1 3 )較爲理想,但並不限 ” 於此。 ’ 0.0750mm S 11 $ 0· 1 25mm 或 0.5mm S 11 S 0.7mm (11) 0.5mm ^ t2 ^ 0.7mm (12) 1.0mm ^ t3 ^ 1.3mm (13) f 於本說明書中,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理 想係爲雷射光源。作爲雷射光源,理想尙可使用半導體雷 射、矽雷射等。從第一光源出射之第一光束的第一波長λ 1、從第二光源出射之第二光束的第二波長λ2( λ2> λΐ )、從第三光源出射之第三光束的第三波長λ3(λ3> λ 2),係滿足以下條件式(9 ) 、( 1 〇 )較爲理想。 1.5χλ1<λ2<1.7χΛ1 (9) 1.9χ λ 1 < λ 3 < 2. lx λ 1 (10) % , 又,當作爲第1光碟、第2光碟、第3光碟分別是使 用BD或HD、DVD及CD時,第一光源之第一波長λ 1係 理想爲350nm以上、440nm以下,較理想係爲380nm以 上、41 5nm以下;第二光源之第二波長A 2係理想爲 5 70nm以上、68 0nm以下,較理想係爲 63 0nm以上、 6 7 Onm以下;第三光源之第三波長;I 3係理想爲75 Onm以 上、8 80nm以下,較理想係爲760nm以上、820nm以下。 又,亦可將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之中至少 -25- 200818169 (23) 2個光源予以單元化。所謂單元化,係指例如第一光源和 第二光源是被固定收容在單1封裝,但不限於此,亦可廣 義包含2個光源是以不能補正像差的方式而被固定之狀態 - 。又,除了光源,後述之受光元件亦可做單1封裝化。 作爲受光元件,係可理想使用光二極體等之光偵測器 * 。被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反射的光係入射至受光元件,用 其輸出訊號’就能獲得被記錄在各光碟之資訊的讀取訊號 。再者,可以偵測出受光元件上的光點形狀變化、位置變 化所致之光量變化,來進行對焦偵測和軌道偵測,基於該 偵測,就可爲了對焦、循軌而促使接物光學元件移動。受 光元件係亦可爲複數之光偵測器所成。受光元件,係亦可 具有主光偵測器和副光偵測器。例如,亦可在接受資訊記 錄再生中所用之主光的光偵測器的兩側設置2個副光偵測 器,藉由該當2個副光偵測器來接受循軌調整用之副光, 設計成此種受光元件。又,受光元件係亦可對應於各光源 而具有複數之受光元件。 , 聚光光學系,係具有接物光學元件。聚光光學系,雖 然僅有接物光學元件即可,但聚光光學系係除了接物光學 元件以外,還可具有準直透鏡等耦合透鏡。所謂耦合透鏡 ,係指被配置在接物光學元件和光源之間,用來改變光束 之發散角的單透鏡或透鏡群。準直透鏡,係爲耦合透鏡的 一種,是將入射至準直透鏡的光轉變成平行光而出射的透 鏡。甚至聚光光學系,亦可具有將光源所射出之光束,分 割成資訊記錄再生所用之主光束、和循軌等所用之二道副 -26 - 200818169 (24) 光束的繞射光元件等之光學元件。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接 物光學元件,係指光拾取裝置中’被配置在對向於光碟之 位置,具有將光源所射出的光束’聚光在光碟之資訊記錄 . 面上之機能的光學系。較理想爲’所謂接物光學元件’係 指光拾取裝置中,被配置在對向於光碟之位置,具有將光 ' 源所射出的光束,聚光在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之機能的光 學系,而且,是可藉由致動器而至少在光軸方向上可做一 ,體性變位的光學系。接物光學元件,係可由二個以上的複 數透鏡及光學元件所構成,也可以僅用單枚接物透鏡來構 成,理想係爲單枚的接物透鏡。又,接物光學元件,係無 論是玻璃透鏡還是塑膠透鏡均可,或者可以是在玻璃透鏡 之上以光硬化性樹脂等設置光程差賦予構造的複合透鏡。 當接物光學元件是具有複數透鏡時,亦可混用玻璃透鏡和 塑膠透鏡。當接物光學元件是具有複數透鏡時,亦可爲具 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平板光學元件和非球面透鏡(可具有 : 光程差賦予構造也可不具有)之組合。又,接物光學元件 r ,其折射面係爲非球面,較爲理想。又,接物光學元件, 其设有:程差賦予構造之基礎面係爲非球面,較爲理想。 又’當將接物光學元件設計成玻璃透鏡時,使用玻璃 轉位點T g在4 0 0 °C以下的玻璃材料,較爲理想。藉由使 用玻璃轉位點Tg在400°C以下的玻璃材料,可在較爲低 溫下成形’可延長模具的壽命。作爲此種玻璃轉位點T g 較低之玻璃材料有,例如(株)住田光學玻璃製造的 PG3 25或K-PG3 75 (皆爲商品名)。 -27- 200818169 (25) 順便一提,玻璃透鏡一般而言比重大於樹脂透鏡,因 此若以玻璃透鏡作爲接物光學元件,則重量變大而會對驅 動接物光學元件的致動器造成負擔。因此,當以玻璃透鏡 . 作爲接物光學元件時,理想係使用比重較小的玻璃材料。 具體而言,比重爲3.0以下者較佳,爲2.8以下者更佳。 ~ 又,當接物光學元件設計成塑膠透鏡時,使用環狀烯 烴系的樹脂材料較爲理想,而環狀烯烴系中,又以使用對 …波長40 5nm之温度25 °C下的折射率爲1.54至1.60之範圍 內,且-5 °C〜70 °C之溫度範圍內的溫度變化下的對波長 405nm之折射率變化率dN/dT(°C_1)爲- 20xl(T5乃至-5χ 10_5 (更理想係爲-10x1 (Γ5乃至- 8x1 0_5 )之範圍內的樹脂 材料,更爲理想。又,當將接物光學元件設計成塑膠透鏡 時,耦合透鏡也是塑膠透鏡,較爲理想。 或者,作爲適合本發明之接物光學元件的樹脂材料, 除了上記環狀烯烴系以外,還有「非熱變樹脂」。所謂非 、 熱變樹脂,係指在作爲母材的樹脂中,分散有直徑3 Onm .•以下之粒子的樹脂材料。此處,前記粒子,係帶有和作爲 ; 母材之樹脂的隨溫度變化之折射率變化率,呈現相反符號 的折射率變化率。一般而言,若在透明的樹脂材料中混合 微粉末,則會導致光的散亂,降低穿透率,因此要作爲光 學材料使用是有困難的,但是若使微粉末的大小是小於穿 透光束的波長,就可使得散亂在事實上不會發生。 樹脂材料,係隨著溫度上升,其折射率會降低,但是 無機粒子係隨著溫度上升則折射率上升。於是藉由這些性 -28- 200818169 (26) 質彼此抵消的作用,就可使其不產生折射率變化’是爲人 所知。作爲本發明的接物光學元件之材料,理想係作爲母 材的樹脂中分散有3 0奈米以下,理想爲2 0奈米以下,更 ,理想爲1 0〜1 5奈米的無機粒子,藉由利用此種材料,就 可提供沒有或者極低之折射率溫度依存性的接物光學元件 〇 例如,在丙烯酸樹脂中,分散有氧化鈮(Nb205 )的 微粒子。作爲作爲母材的樹脂係體積比爲80,氧化鈮係 2 〇左右的比率,將其均勻混合。雖然會有微粒子凝聚的 問題,但藉由在粒子表面賦予電荷而令其分散的技術,就 可做出所需之分散狀態。 如後述,作爲母材的樹脂和粒子的混合、分散,理想 上是在接物光學元件射出成形時在線上進行。換句話說, 混合·分散後,到接物光學元件成形爲止這段期間,不要 被冷卻、固化,較爲理想。 此外,該體積比率,係爲了控制折射率對溫度之變化 i .. _ 的比率,而可適宜增減,也可將複數種類的奈米尺寸無機 粒子當作塡充物而分散之。 比率上,上記粒子雖然爲80 : 20、亦即4 : 1,但亦 可在90: 10(9: 1)〜60: 40(3: 2)之間適宜調整。 體積比率若小於9 : 1則溫度變化抑制的效果會變小,反 之,若超過3 : 2則樹脂的成形性會有問題而非理想。 微粒子理想係爲無機物,更理想則爲氧化物。而且氧 化狀態呈飽和’或不能再被氧化的氧化物,較爲理想。 -29- 200818169 (27) 用無機物的原因,是因爲要抑制和高分 的作爲母材的樹脂之間發生反應因而較爲理 採用氧化物,可防止伴隨使用所造成的劣化 . 高溫化、被雷射光照射這種嚴酷條件下,容 但若採用如此無機氧化物的微粒子,就可防 ' 的劣化。 又,爲了防止其他要因造成的樹脂氧化 添加氧化防止劑。 順便一提,作爲母材的樹脂可適宜使用 開專利公報之日本特開2004- 14495 1號、日 1 44954號、及日本特開 2004- 1 44953號等, 〇 作爲被分散在熱可塑性樹脂中的無機微 限定,只要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使所得到之 組成物的隨溫度之折射率變化率(以下記竹 可以變小的無機微粒子,則可從其中任意選 係可理想使用氧化物微粒子、金屬鹽微粒子 ^ 子等,其中又以適宜選擇出於作爲光學元件 域下不會發生吸收、發光、螢光等來使用,j 作爲本發明中所使用的氧化物微粒子, 物的金屬係可從Li、Na、Mg、Al、Si、K、 V、Cr、Μη、Fe、Co、Ni、Cu、Zn、Rb、S] 、Μo、Ag、Cd、In、Sn、Sb、Cs、Ba、La 、:[r、T1、Pb、Bi及稀土族金屬所成之群中 子有機化合物 想;又,藉由 。尤其是,在 易促進氧化, 止氧化所造成 ,當然也可以 的有,日本公 本特開2004- 所記載之樹脂 粒子係無特別 熱可塑性樹脂 :| dn/dT I ) 擇。具體而言 、半導體微粒 使用之波長領 較爲理想。 構成金屬氧化 C a、Sc、T i、 r、Y、Nb、Zr 、Ta、Hf、W 選出1種或2 -30- 200818169 (28) 種以上之金屬的金屬化合物來使用;具體而言係例如:氧 化矽、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鋁、氧化鉻、氧化紿、氧化 鈮、氧化鉅、氧化鎂、氧化鈣、氧化緦、氧化鋇、氧化銦 、氧化錫、氧化鉛、這些氧化物所構成之複氧化物的鈮酸 鋰、鈮酸鉀、鉅酸鋰;鋁·鎂氧化物(MgAl204 )等可被 * 列舉。又,作爲本發明中所使用的氧化物微粒子係亦可使 用稀土族氧化物,具體而言係可舉出:氧化銃、氧化釔、 , 氧化鑭、氧化鈽、氧化鐯、氧化銨、氧化釤、氧化銪、氧 ί, 化釓、氧化铽、氧化鏑、氧化鈥、氧化餌、氧化錶、氧化 鏡、氧化餾等。作爲金屬鹽微粒子,係可舉出如碳酸鹽、 磷酸鹽、硫酸鹽等,具體而言有碳酸鈣、磷酸鋁等。 又,本發明中的所謂半導體微粒子,係意味著半導體 結晶組成的微粒子,作爲該半導體結晶組成的具體組成例 ,係可舉例如:碳、矽、鍺、錫等週期表第1 4族元素的 單體、磷(黑磷)等週期表第15族元素的單體、硒碲等 、 週期表第16族元素的單體、碳化矽(SiC)等複數之週期 ·, 表第14元素所成之化合物、氧化錫(IV ) ( Sn〇2 )、硫 化錫(II,IV ) ( Sn ( II ) Sn ( IV ) S3 )、硫化錫(IV ) (SnS2 )、硫化錫(II ) ( SnS )、硒化錫(II ) ( S nS e ) 、碲化錫(II ) ( SnTe )、硫化鉛(II ) ( PbS )、硒化 鉛(II ) ( PbSe )、碲化鉛(Π ) ( PbTe )等週期表第14 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 6族元素的化合物、氮化硼(BN )、 磷化硼(BP )、砷化硼(BAs )、氮化鋁(A1N )、磷化 錦(A1P )、砷化鋁(AlAs )、銻化鋁(AlSb )、氮化鎵 -31 - 200818169 (29) (GaN )、磷化鎵(GaP )、砷化鎵(GaAs )、銻化鎵( GaSb )、氮化銦(InN )、磷化銦(InP )、砷化銦(InAs )、銻化銦(InSb)等週期表第13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5 族元素的化合物(或111 - V族化合物半導體)、硫化鋁( A12S3)、硒化銘(Al2Se3)、硫化鎵(Ga2S3)、硒化鎵 (Ga2Se3 )、碲化鎵(Ga2Te3 )、氧化銦(Ιη203 )、硫化 銦(In2S3 )、硒化銦(In2Se3 )、碲化銦(In2Te3 )等週 期表第1 3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 6族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鉈 (I ) ( T1C1 )、溴化鉈(I ) ( TIBr )、碘化鉈(I )( T1I)等週期表第13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7族元素的化合 物、氧化鉢(ZnO)、硫化鉢(ZnS)、砸化鲜(ZnSe) 、碲化鋅(ZnTe )、氧化鎘(CdO )、硫化鎘(CdS )、 硒化鎘(CdSe )、碲化鎘(CdTe )、硫化汞(HgS )、硒 化汞(HgSe)、碲化汞(HgTe)等週期表第12族元素和 週期表第1 6族元素的化合物(或ΙΙ-VI族化合物半導體 )、硫化砷(ΠΙ ) ( As2S3 )、硒化砷(III ) ( As2Se3 ) 、碲化砷(III ) ( As2Te3 )、硫化銻(in ) ( Sb2S3 )、 硒化銻(III) (Sb2Se3)、碲化銻(in) (Sb2Te3)、硫 化鉍(ΠΙ ) ( Bi2S3 )、硒化鉍(ΠΙ ) ( Bi2Se3 )、碲化 鉍(III ) ( Bi2Te3 )等週期表第1 5族元素和週期表第i 6 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銅(I ) ( C u2 Ο )、硒化銅(I )(
Ci^Se)、等週期表第11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6族元素的 化合物、氯化銅(I ) ( CuCl )、溴化銅()(CuBr )、 碘化銅(I ) ( Cul )、氯化銀(AgCl )、溴化銀(AgBr -32- 200818169 (30) )等週期表第11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7族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鎳(Π ) ( NiO )等週期表第1〇族元素和週期表第 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鈷(II ) ( CoO )、硫化銘(π )(CoS)等週期表第9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6族元素的 化合物、四氧化三鐵(Fe304 )、硫化鐵(II ) ( FeS )等 週期表第8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 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 錳(II) (MnO)等週期表第7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6族 元素的化合物、硫化鉬(IV ) ( MoS2 )、氧化鎢(IV ) (W02)等週期表第6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 合物、氧化釩(Π ) ( VO )、氧化釩(iv ) ( V02 )、氧 化鉬(V) ( T a2 〇 5 )等週期表第5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6 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鈦(Ti02、Ti205、Ti203、Ti509 等)等週期表第4族元素和週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 、硫化鎂(MgS)、硒化鎂(MgSe)等週期表第2族元素 和週期表第16族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鎘(II )鉻(III )
(CdCr204 )、硒化鎘(II)鉻(III) ( CdCr2Se4)、氧 化銅(II )鉻(ΙΠ ) ( CuCr2S4 )、硒化汞(II )鉻(III )(HgCr2Se4 )等硫屬元素尖晶石類、鈦酸鋇(BaTi03 ) 等。此外,G.Schmid 等;在 Adv.Mater·,4 卷,494 頁( 1991)中所報告之(BN)75(BF2)15F15,或 D.Fenske 等;在 Angew.Chem.Int.Ed.Engl·,29 卷,1452 頁( 1 990 )中所報 告之Cu146Se73(三乙基膦)22這類構造確定的半導體叢集也 可被同樣舉例。 一般而言熱可塑性樹脂的dn/dT係帶有負値。亦即隨 -33- 200818169 (31) 著溫度上升,折射率會變小。因此爲了有效縮小熱可塑性 樹脂組成物的丨dn/dT | ,理想是使用dn/dT較大的微粒 子來分散之。當使用了和熱可塑性樹脂的dn/dT持有相同 、 符號之微粒子時,微粒子的dn/dT的絕對値,理想上是要 小於作爲母材之熱可塑性樹脂的dn/dT。甚至,和作爲母 ' 材之熱可塑性樹脂的dn/dT符號相反的dn/dT之微粒子, 亦即具有正値之dn/dT的微粒子,更可理想使用。藉由使 # 此種微粒子分散於熱可塑性樹脂中,就可以少量達到有效 減少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 dn/dT | 。被分散之微粒子 的 dn/dT,係雖然可隨著作爲母材之熱可塑性樹脂的 dn/dT値來做適宜選擇,但一般而言可理想用於光學元件 的熱可塑性樹脂中分散有微粒子的情況下,微粒子的 dn/dT是大於-201(Γ6者較爲理想,大於-1〇1〇_6者則更爲 理想。作爲dn/dT大的微粒子,可理想使用的有例如氮化 鎵、硫化鋅、氧化鋅、鈮酸鋰、鉅酸鋰等。 ; 另一方面’當在熱可塑性樹脂中分散微粒子之際,作 : 爲母材之熱可塑性樹脂和微粒子之折射率的差越小則越理 , 想。發明者們檢討的結果,得知若熱可塑性樹脂和所分散 之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較小,則在光透過時較難引起散亂 。在熱可塑性樹脂中分散微粒子之際,雖然粒子越大、在 光透過時越容易引起散亂,但若熱可塑性樹脂和所分散之 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越小,則即使使用比較大的微粒子, 光散亂的發生程度也會較小。熱可塑性樹脂和所分散之微 粒子的折射率之差,理想係爲0〜0 · 3之範圍,更理想係 -34- 200818169 (32) 爲0〜0·15之範圍。 作爲光學材料而可理想使用之熱可塑性樹脂的折射率 爲1.4〜1.6左右的情況較多,作爲分散在這些熱可塑性 • 樹脂中的材料,係例如Silica (氧化矽)、碳酸鈣、磷酸 錦(A1P )、氧化鋁、氧化鎂、鋁鎂氧化物等可被理想使 — 用。 又可知’藉由分散折射率較低之微粒子,就可有效縮 小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dn/dT。關於分散折射率較低之 微粒子的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 dn/dT |會變小的理由 ’雖然細節不甚明瞭,但可以推想爲,樹脂組成物中的無 機微粒子的體積分率之溫度變化,可能是微粒子的折射率 越低,則會使樹脂組成物的| dn/dT |往越小的方向移動 。作爲折射率較低的微粒子,例如有S ilic a (氧化矽)、 碳酸鈣、磷酸鋁可被理想使用。 由於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的dn/dT降低效果、光透過 、性、所望折射率等要使其全部同時提升是有困難的,被分 .•散在熱可塑性樹脂中的微粒子,係隨著熱可塑性樹脂組成 ^ 物所要求之特性,可考慮微粒子本身的dn/dT之大小、微 粒子之dn/dT和作爲母材之熱可塑性樹脂之dn/dT的差、 及微粒子的折射率等來做適宜選擇。甚至,與作爲母材之 熱可塑性樹脂的適合性,亦即對熱可塑性樹脂的分散性, 適宜選擇難以引起散亂之微粒子來使用,則就維持光透過 性而言,是較爲理想的。 例如,當光學元件上理想使用環狀烯烴聚合物爲母材 -35- 200818169 (33) 時,作爲能夠一面維持光透過性一面能縮小I dn/dT I的 微粒子,係可理想使用氧化矽。 上記微粒子,係可使用1種類的無機微粒子,或者也 . 可倂用複數種類的無機微粒子。藉由使用具有不銅性質的 複數微粒子,就可使需要的特性更有效率地提升。 ' 又,本發明所論之無機微粒子,係平均粒子徑爲1 nm 以上、30nm以下爲理想;lnm以上、20nm以下則較爲理 # 想;更理想則爲lnm以上、10nm以下。當平均粒子徑未 滿1 urn時,無機微粒子之分散會變爲困難而恐怕難以獲 得所望之性能,因此平均粒子徑1 nm以上較爲理想;又 若平均粒子徑超過3 Onm,則所得之熱可塑性材料組成物 會混濁而降低透明性,恐怕導致光線穿透率不到70%,因 此平均粒子徑3 Onm以下較爲理想。此處所謂平均粒子徑 ’係將各粒子換算成同體積之球體時的直徑(球體換算粒 徑)的體積平均値。 ( 再者,無機微粒子的形狀,雖無特別限定,但理想上 ,是使用球狀的微粒子。具體而言,粒子的最小徑(拉出外 / 切於微粒子外周的2條切線時,該當切線間之距離的最小 値)/最大徑(拉出外切於微粒子外周的2條切線時,該 當切線間之距離的最大値),理想係爲0.5〜1 . 0,更理想 貝If爲0.7〜1.0。 又,關於粒子徑的分布雖無特別限制,但爲了更有效 率展現效果,與其具有廣泛分布者,不如使用分布較窄者 ,較爲適合。 -36- 200818169 (34) 關於接物光學元件,記載如下。接物光學元件之至少 一個光學面,是具有中央領域、和中央領域周圍的周邊領 域。更理想是,接物光學元件之至少一個光學面,在其周 . 邊領域的周圍,具有最周邊領域。藉由設置最周邊領域’ 就可對高NA的光碟進行更適切的記錄及/或再生。雖然 ' 中央領域係爲含有接物光學元件之光軸的領域時較爲理想
,但亦可不含。中央領域、周邊領域及最周邊領域係被設 … 在同一光學面上,較爲理想。如圖1所示,中央領域CN 、周邊領域MD、最周邊領域OT,係在同一光學面上’ 被設置成以光軸爲中心的同心圓狀,較爲理想。又,在接 物光學元件的中央領域係設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在周 邊領域係設有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具有最周邊領域的情 況下,最周邊領域係可爲折射面,或可在最周邊領域設置 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中央領域、周邊領域、最周邊領域 理想上係彼此相鄰,但即使有些微間隙隔開亦無妨。 、 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被設在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 , 領域的面積之 70%以上之領域,較爲理想;更理想則爲 , 90%以上。較佳爲,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是被設在中央 領域的全面。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被設在接物光學元 件之周邊領域的面積之7 0 %以上之領域,較爲理想;更理 想則爲90%以上。較佳爲,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是被設 在周邊領域的全面。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被設在接物 光學元件之最周邊領域的面積之70%以上之領域,較爲理 想,更理想則爲9 0 %以上。較佳爲,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 -37- 200818169 (35) ,是被設在最周邊領域的全面。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謂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對入射 光束附加光程差之構造的總稱。光程差賦予構造中,係亦 _ 包含賦予相位差的相位差賦予構造。又,相位差賦予構造 中亦包含繞射構造。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具有階差,理想 ' 上係具有複數階差。藉由該階差,就可對入射光束來附加 光程差及/或相位差。藉由光程差賦予構造所附加的光程 差,係可爲入射光束之波長的整數倍,也可以是入射光束 波長的非整數倍。階差係可在光軸垂直方向上保有週期性 的間隔而配置,也可在光軸垂直方向上保有非週期性的間 隔而配置。 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具有以光軸爲中心之同心圓狀的 複數輪帶,較爲理想。又,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可採取各 式各樣的剖面形狀(在含光軸的面上的剖面形狀)。作爲 最一般的光程差賦予構造的剖面形狀,係如圖2 ( a )所 記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含光軸之剖面形狀係爲鋸齒狀。 ..在平面的光學元件上設置光程差賦予構造時,雖然剖面看 來呈階梯狀,但在非球面透鏡面等設置同樣的光程差賦予 構造時,則會看似如圖2 ( a )所示的鋸齒狀之剖面形狀 。因此,於本說明書中所述的鋸齒狀之剖面形狀,係也包 含了階梯狀的剖面形狀。本說明書的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 及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亦可爲將該剖面形狀不同之鋸 齒狀光程差賦予構造加以重疊而成之構造。例如,圖2 ( b )係細緻鋸齒狀構造和粗大鋸齒狀構造重疊而成之構造 -38- 200818169 (36) 又,在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所設置之第一光程差 賦予構造,和在接物光學元件之周邊領域所設置之第二光 程差賦予構造,雖然可被設在接物光學元件的不同光學面 ,但設在同一光學面較爲理想。藉由設在同一光學面,可 減少製造時的偏芯誤差,因此較理想。又,第一光程差賦 予構造及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與其設在接物光學元件 之光碟側的面,不如設在接物光學元件之光源側的面,較 爲理想。又,當接物光學元件係將具有第三光程差賦予構 造之最周邊領域加以具有時,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也是被 設在和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同一光 學面,較爲理想。 此外,當接物光學元件是具有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時 ,則是被設置在,不同於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二光程 差賦予構造所被設置之光學面的其他光學面,較爲理想。 又,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係被設在接物光學元件的光碟 側的面,較爲理想。 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設有第一光 程差賦予構造之中央領域的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及第三光 束,聚光成分別形成聚光光點。理想爲,接物光學元件, 係使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設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之中央 領域的第一光束,聚光在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進 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又,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了 接物光學元件設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之中央領域的第二 -39- 200818169 (37) 光束,聚光在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進行資訊記錄 及/或再生。然後,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了接物光學 元件設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之中央領域的第三光束,聚 _ 光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 生。又,當第1光碟之保護基板的厚度tl和第2光碟之 ' 保護基板的厚度t2不同時,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對 通過了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補正 因第1光碟之保護基板厚度tl和第2光碟之保護基板厚 度t2之差異所產生的球面像差及/或因第一光束和第二光 束之波長差異所產生的球面像差,較爲理想。再者,第一 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對通過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第一光 束及第三光束,補正因第1光碟之保護基板的厚度tl和 第3光碟之保護基板的厚度t3之差異所產生的球面像差 及/或因第一光束和第三光束之波長差異所產生之球面像 差,較爲理想。 V 又,藉由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的 •第三光束,形成了使形成第三光束之光點的點徑成爲最小 ,.的第一最佳焦點、和使形成第三光束之光點的點徑成爲從 第一最佳焦點算來其次小的第二最佳焦點。此處,所謂的 最佳焦點,係指光束腰部是在某個散焦範圍內而成爲極小 的點。換言之,藉由第三光束,來形成第一最佳焦點及第 二最佳焦點,這件事就意味著,於第三光束中,某個散焦 範圍內光束腰部呈極小的點,是至少存在有2點。此外, 通過了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第三光束中,光量最大的繞 -40- 200818169 (38) 射光是形成第一最佳焦點,光量次大的繞射光是形成第二 最佳焦點,較爲理想。又,形成第一最佳焦點的繞射光的 繞射效率,是大於形成第二最佳焦點的繞射光的繞射效率 — ,其兩者的差爲15%以上(理想爲30%以上)的時候,可 提升第三光束之光利用效率之此種本發明的效果可更爲顯 ' 著。 此外,雖然第一最佳焦點中由第三光束所形成的光點 是被用於第3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第二最佳焦點中由 第三光束所形成的光點是不被用於第3光碟的記錄及/或 再生,較爲理想;但是,這並未否定第一最佳焦點中由第 三光束所形成的光點是不被用於第3光碟的記錄及/或再 生,第二最佳焦點中由第三光束所形成的光點是被用於第 3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之樣態的存在。此外,第一光程差 賦予構造,是被設在接物光學元件之光源側的面時,則可 考慮爲,第二最佳焦點係較第一最佳焦點更爲靠近接物光 1 學元件,或著更爲遠離之兩種情形。例如,當第三光束的 ·· 〇次繞射光是形成了第二最佳焦點時,則第二最佳焦點的 , 位置,係較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所形成的第一最佳焦點 ,更爲靠近接物光學元件。另一方面,當第三光束的2次 繞射光是形成了第二最佳焦點時,則第二最佳焦點的位置 ,係較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所形成的第一最佳焦點,更 爲遠離接物光學元件。 再者,第一最佳焦點和第二最佳焦點,係滿足下記式 -41 - 200818169 (39) 0 < L/f< 0.05 ( 1 ) 其中,f [mm]係指通過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形成第 一最佳焦點的第三光束的焦距,L [mm]係指第一最佳焦點 . 和第二最佳焦點間的距離。 此外,滿足下記式(1 ’)則較爲理想。 * 0.01 ^ L/f^ 0.043 ( 1,) 更理想則爲,滿足下記式(1’ ’)。 0.016S L/fS 0.042 ( 1,,) 又,L係爲0.03mm以上、〇· 1 1mm以下,較爲理想。 再者,f係爲1.8mm以上、3.0mm以下,較爲理想。 爲了要一面提升第3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時的光利 用效率,一面在第1光碟及第2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時 維持充分的光利用效率,則滿足以上記式(1 ) 、( 1 ’) 或(1 ’ ’),係較爲理想。 又,接物光學元件,使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設有第二 : 光程差賦予構造之周邊領域的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聚光 -· 成分別形成聚光光點。理想爲,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 . 了接物光學元件設有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周邊領域的第 一光束,聚光在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進行資訊記 錄及/或再生。又,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了接物光學 元件設有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聚 光在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 生。又,當第1光碟之保護基板的厚度tl和第2光碟之 保護基板的厚度t2不同時,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對 -42- 200818169 (40) 通過了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補正 因第1光碟之保護基板厚度tl和第2光碟之保護基板厚 度t2之差異所產生的球面像差及/或因第一光束和第二光 . 束之波長差異所產生的球面像差,較爲理想。 又,作爲理想形態是舉例爲,通過周邊領域的第三光 * 束,係不被用於第3光碟之記錄及/或再生的樣態。通過 周邊領域的第三光束,是不會對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的聚光光點之形成有所參與,較爲理想。亦即,通過接物 光學元件之設有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周邊領域的第三光 束,係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形成眩光,較爲理想。 如圖3所示,通過接物光學元件的第三光束,在前記第3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所形成的光點當中,從光軸側(或光 點中心部)起往外側,依序具有:光量密度高的光點中心 部 SCN、光量密度低於前記光點中心部的光點中間部 S MD、光量密度高於光點中間部且低於光點中心部的光點 ' 周邊部S Ο T。光點中心部是被用於弟3光碟的資訊g己錄及 //或再生,光點中間部及光點周邊部是不被用於第3光碟 的資訊記錄及/或再生。於上記中,將該光點周邊部稱爲 眩光。亦即,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周邊領域中所設置之第 二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第三光束’係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形成光點周邊部。此外,此處所述第三光束的聚光 光點或光點,係爲第一最佳焦點上的光點,較爲理想。又 ,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的第二光束中,形成在第2光碟之 資訊記錄面上的光點,理想上也是具有光點中心部、光點 -43- 200818169 (41) 中間部、光點周邊部。 此外,藉由在接物光學元件之周邊領域設置第二 差賦予構造,使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周邊領域的第三 . ,會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形成眩光之構成的情 ,則當爲了進行第1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而使用第 束,且第1波長是從設計波長變化偏離、或發生溫度 之際,會有高次球面像差大幅發生之問題。此外,此 ,謂高次的球面像差,係指5次以上、9次以下的球面 。於是,藉由使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是具有後述的第 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基礎構造,就可在即使 一光碟使用第一光束、且第1波長是從設計波長變化 、或發生溫度變化時,都能降低高次的球面像差。尤 想則是,滿足下記式(2 )及(2’)。更理想則爲, 下記式(2 ’ ’)。 5 SAH/5 Λ ^ 0.010 ( λ rms/nm) ( 2 ) 5 S AH =,(( δ S A5)2 + ( 5 S A7)2 + ( 5 SA9)2) ( 2,) : δ S AH/ 5 λ ^ 0.00 8 ( λ rms/nm ) ( 2”: 其中,5 SA5係指,使用波長是從408 nm之使 長偏離開來的波長λ x之光束,來進行第1光碟的記彳 或再生之際,於波長λ X之光束的對接物光學元件的 且3次球面像差SA3是變成〇的倍率下,所產生的 球面像差;δ SA7係指,使用波長λ X之光束,來進 1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之際,於波長λ X之光束的對 光學元件的倍率且3次球面像差SA3是變成0的倍 光程 光束 況下 一光 變化 處所 像差 二基 對第 偏離 其理 滿足 用波 彔及/ 倍率 5次 行第 接物 率下 -44- (42) 200818169 ,所產生的7次球面像差;5 SA9係指,使用波長 408 nm之使用波長偏離開來的波長λχ之光束,來進 1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之際,於波長λ X之光束的對 - 光學元件的倍率且爲3次球面像差SA3是變成0的 下,所產生的 9次球面像差;6 λ係指 40 8nm和λ 的差的絕對値。此外,5 λ係爲1 Onm以下,較爲理充 又,爲了減低高次的球面像差,令接物光學元件 徑方向之從光軸起算之距離爲橫軸、第一光束通過接 學元件之際被接物光學元件所賦予之光程差爲縱軸而 的圖形中,接物光學元件的第一波長之設計波長起 5 nm之波長下的圖形是具有不連續部,且不連續部上 程差的躍幅,係爲〇以上、0.2 λ 1以下,較爲理想。 ,當光程差的躍幅爲〇時,就表示圖形是不具有不連 〇 又,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對通過了第二光程 C 予構造的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補正因第一光源或第 / 源之波長些微變動所產生的球色差(色球面像差), 、 理想。所謂波長些微變動’係指i 1 〇n m以內的變動。 ,第一光束是對波長λ 1變化±5nm之際,藉由第二 差賦予構造,補償曾通過周邊領域之第一光束的球面 變動,使得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的波面像差的變 在 O.OIOA lrms以上、0.095又lrms以下,較爲理想 ,第二光束是對波長λ 2變化±5nm之際,藉由第二 差賦予構造,補償曾通過周邊領域之第二光束的球面 是從 行第 接物 倍率 xnm I 〇 的半 物光 作成 偏離 的光 此外 續部 差賦 二光 較爲 例如 光程 像差 化量 。又 光程 像差 -45 - 200818169 (43) 變動,使得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的波面像差的變化量 在0.00 2又2rms以上、0·03 λ 2rms以下,較爲理想。藉此 ,身爲光源的雷射之波長的製造誤差或個體差所導致之波 長參差所造成的像差,就可被補正。 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也會對通過了第二光程差賦 ' 予構造的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補正因接物光學元件的溫 度變化所產生的球面像差,較爲理想。例如,接物光學元 件的溫度是在± 3 0 °C變化之際,藉由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 ,補償通過了周邊領域之第一光束或第二光束的球面像差 變動,使得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的波面像差的變化量 是在Ο.ΟΙΟλ lrms以上、0.095 Λ lrms以下,並使第2光 碟之資訊記錄面上的波面像差的變化量是在0.002 λ 2rms 以上、0.03A2rms以下,較爲理想。 當接物光學元件具有最周邊領域時,接物光學元件, 係將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最周邊領域的第一光束,聚光在 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又,通過最周邊領域之第一光束中,在第1光碟的記錄 及/或再生時,其球面像差有受到補正’較爲理想。 又,作爲理想形態是舉例爲,通過最周邊領域的第二 光束,係不被用於第2光碟之記錄及/或再生;而通過最 周邊領域的第三光束,係不被用於第3光碟之記錄及/或 再生的樣態。通過最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及第三光束,是 都不會對第2光碟及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的聚光光點 之形成有所參與,較爲理想。亦即’當接物光學元件具有 -46- 200818169 (44) 最周邊領域時,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 束,係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形 換言之,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最周邊 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形成光 。又,當接物光學元件具有最周邊領 元件之最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係在 面上形成眩光,較爲理想。換言之, 最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係在第2光 形成光點周邊部,較爲理想。 當最周邊領域具有第三光程差賦 差賦予構造係亦可設計成,對通過第 第一光束,補正因第一光源之波長些 差(色球面像差)。所謂波長些微變 的變動。例如,第一光束是對波長λ 藉由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補償曾通 光束的球面像差變動,使得第1光碟 面像差的變化量在0.010 λ lrms以_h ,較爲理想。 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也會對 予構造的第一光束,補正因接物光學 生的球面像差,較爲理想。例如,接 在± 3 0 °C變化之際,藉由第三光程差 過最周邊領域之第一光束的球面像差 之資訊記錄面上的波面像差的變化量 最周邊領域的第三光 成眩光,較爲理想。 領域的第三光束,係 點周邊部,較爲理想 域時,通過接物光學 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通過接物光學元件之 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予構造時,第三光程 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 微變動所產生的球色 動,係指± 1 〇 n m以內 1變化±5nm之際, 過最周邊領域之第一 之資訊記錄面上的波 .、0.09 5 λ lrms 以下 通過了第三光程差賦 元件的溫度變化所產 物光學元件的溫度是 賦予構造,補償曾通 變動,使得第1光碟 在 Ο.ΟΙΟλ lrms 以上 -47- 200818169 (45) 、0.0 95 λ lrms以下,較爲理想。 此外,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 構造之構造,較爲理想。 、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第一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的 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光 " 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 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 … 光程差賦予構造。又,第一基礎構造,係爲使通過了第一 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及第三光束之繞射角變成 各自不同的光程差賦予構造,較爲理想。又,第一基礎構 造的光軸方向之階差量,係爲能夠對第1光束賦予第1波 長之約2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長之約 〇 · 6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0.5 波長份的·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較爲理想。 又,爲了補正基於溫度變化而發生的球面像差之目的 、,爲了補正色像差之目的及/或爲了在進行所有種類光碟 的記錄及/或再生時使平行光或略平行光入射至接物光學 . 元件之目的,亦可將在第一基礎構造上重疊了第三基礎構 造或第五基礎構造而成的構造,當作是第一光程差賦予構 造。 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第三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 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 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 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 -48- 200818169 (46) 的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第三基礎構 造之第二光束之繞射角,異於第一光束及第三光束之繞射 角的光程差賦予構造,較爲理想。又,第三基礎構造的光 , 軸方向之階差量,係爲能夠對第1光束賦予第1波長之約 2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長之約1.2波 ' 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1波長份的 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較爲理想。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 〃過第五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的10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 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 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五基 礎構造的光軸方向之階差量,係爲能夠對第1光束賦予第 1波長之約1 〇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 長之約6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 5波長份的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較爲理想。 i 又,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基礎 構造的構造。 _ 所謂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所定之基礎構造之 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 ,使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此外,X和y,係滿足下記式(8 )。 0.9 · ( X · λ 1 ) / ( nl-1 ) ^ ( y · λ 2 ) / ( n2-l ) ^1.2- ( x · λ 1 ) / ( nl-1 ) ( 8) -49 - 200818169 (47) 其中,X係指0以外的整數;y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η 1係指接物光學元件的第一光束下的折射率;n2係指接 物光學元件的第二光束下的折射率。 作爲滿足上記式(8 )的基礎構造係可舉例如,第二 _ 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前述之第五基礎構造等。 第二基礎構造,係爲使通過了第二基礎構造之第一光 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 f 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 使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此外,於第三光束中,3次 繞射光量,是若干大於2次繞射光量,較爲理想。第二基 礎構造的光軸方向之階差量,係爲能夠對第1光束賦予第 1波長之約5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長 之約3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 2 · 5波長份的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較爲理想。第四基礎 構造,係使通過第四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 - 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 . 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三光束的2次 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 賦予構造。此外,於第三光束中,2次繞射光量,是若干 大於1次繞射光量,較爲理想。又,第四基礎構造的光軸 方向之階差量,係爲能夠對第1光束賦予第1波長之約3 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長之約1 · 9波長 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1 .6波長份的 -50- 200818169 (48) 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較爲理想。此外,第二基礎構造、 第四基礎構造及第五基礎構造(尤其是第二基礎構造及第 五基礎構造),係在溫度上升,使得第一光源、第二光源 - 及第三光源的波長變長之際,具有使球面像差降低( under )的機能;藉此,可使隨著溫度上升時塑膠之折射 ‘ 率降低而導致之球面像差的過度(over )獲得補償,可獲 得良好的球面像差。此外,相較於第五基礎構造,第二基 礎構造比較能使階差的深度設計成較淺。又,第二光程差 賦予構造的第一·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基礎構造 ,係亦可被設置在和其他基礎構造不同的母非球面(基礎 面)。又,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第二基礎構造、第四基 礎構造或第五基礎構造,係對入射光束賦予上述光程差, 並且第二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基礎構造是被設 置在,以盡量不會影響入射光束之方向的方式而被設定的 母非球面(基礎面)上,較爲理想。甚至,第二光程差賦 :予構造的第二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基礎構造, / 係在和光軸正交方向上從光軸離開,往光學元件的內側咬 _ 入,以某處爲交界,又從光軸離開,朝向光學元件外側之 構造,較爲理想。(亦即,漸漸越來越深,但是到了某處 交界就變淺的構造,較爲理想。) 此外,理想係爲,滿足下記式(8 ’)。 0.95 · (X· λ 1 ) / ( nl-1 ) ^ ( y · λ 2 ) / ( nl-1 ) ^1.05· (χ· Al)/(nl-l) (8’) 作爲滿足上記式(8,)的基礎構造係可舉例如’第二 -51 - 200818169 (49) 基礎構造或第五基礎構造等。此外,第四基礎構造,係不 滿足式(8 ’)。 又,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前述所定之基礎構造 - 上重疊了其他基礎構造而成之構造,較爲理想;作爲其他 _ 基礎構造,係爲前述之第三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或第 六基礎構造之任一者,較爲理想。第六基礎構造,係使通 過第六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的0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三光束的0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第六基礎 構造,係爲複數具有4階之小階梯狀構造的構造爲較佳; 小階梯狀構造的一階的光軸方向之階差量,係爲對第1光 束賦予第1波長之約2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 第2波長之約1.2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 波長之約1波長份的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4階之小階梯 , 狀構造全體來看,係爲對第1光束賦予第1波長之約8波 : 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長之約5波長份的 . 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4波長份的光程差 的此種構造,較爲理想。 又,爲了補正色像差之目的及/或爲了對所有種類之 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時使平行光或略平行光入射至接物 光學元件之目的,亦可在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上,再重疊 了第三基礎構造。 甚至,當接物光學元件爲塑膠透鏡時,具有著具有第 -52- 200818169 (50) 二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最周邊領域,較爲理想。此時,第三 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造、第二基礎 構造、第三基礎構造、第四基礎構造、第五基礎構造或第 - 八基礎構造之任一者的構造,較爲理想。第八基礎構造, . 係使通過第八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的4次繞射光量會大於 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 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三光束的2次 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 造。又,第八基礎構造的光軸方向之階差量,係爲能夠對 第1光束賦予第1波長之約4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2光 束賦予第2波長之約2.5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光束賦 予第3波長之約2波長份的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較爲理 想。此外,當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是具有第三基礎構造時 ,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具有第一基礎構造、第二基礎構 造、第四基礎構造、第五基礎構造或第八基礎構造’較爲 理想。另一方面,當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是具有第四基礎 「 構造時,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具有第一基礎構造、第二 . 基礎構造、第三基礎構造、第五基礎構造或第八基礎構造 ,較爲理想。又,從製造上的觀點來看,第二基礎構造係 因爲製造容易而較爲理想。又,站在爲了使伴隨溫度變化 或波長變化而來的繞射效率或光利用效率之變化幅度更爲 減小的觀點,雖然第三基礎構造或第四基礎構造是較爲理 想,但特別是在第四基礎構造中,穿透率係會若干降低。 因此,可隨著目的,來選擇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基礎構 -53- 200818169 (51) 造。 當接物光學元件係爲玻璃透鏡或非熱變樹脂所成之透 鏡時,具有屬於折射面的最周邊領域,較爲理想。 此外,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 及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亦可分別被分成複數之領域, 每個領域是由互異之基礎構造所成。尤其是,第二光程差 賦予構造及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亦可被分成複數之領 域,每個領域是由互異之基礎構造所成。例如,亦可爲, 將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分成靠近光軸側的內側領域和其外 側的外側領域,內側領域係設計成將第二基礎構造和第三 基礎構造予以重疊而成之構造,外側領域係設計成除了第 二基礎構造和第三基礎構造以外,再加上後述之第七基礎 構造予以重疊而成之構造。 又,站在模具製造容易、模具轉印性良好的觀點來看 ,階差的狹距寬不要過小,較爲理想。因此,在設計將複 數基礎構造重疊來作爲基礎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之際,當發 生狹距寬爲5 // m以下之輪帶時,則將此種狹距寬爲5 // m 以下之輪帶去除,以獲得最終的光程差賦予構造,較爲理 想。當狹距寬爲5 /z m以下之輪帶爲凸狀時,則將輪帶刨 除而加以去除即可;當狹距寬爲5 // m以下之輪帶爲凹狀 時,則將輪帶塡平而加以去除即可。 因此’至少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的狹距寬係全部大於 5 /z m,較爲理想。理想爲,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二 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所有的狹距寬, -54- 200818169 (52) 都大於5 /z m。 又,階差量不要過大,較爲理想。當將基礎構造複數 重合所得之作爲基礎的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某一輪帶之階差 - 量是高於基準値時,藉由將輪帶的階差量降低1 〇 · λ B/ (η-1 ) ( β m),就可不影響光學性能,減少過大的階差 " 量。此外,作爲基準値,雖可設定任意的値,但理想係以 10 · Λ B/ ( n-1 ) ( // m)爲基準値,較爲理想。λ Β係表 r 示第一光束的設計波長(μιη) 。η係表示波長λΒ下的 光學元件之折射率。 此外,所謂的狹距寬,係指和光軸垂直方向的一個輪 帶的寬度。又,所謂階差量,係指光軸方向的輪帶的階差 的深度。 又,站在細長輪帶越少則在製造上越爲理想的觀點來 看,於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所有輪帶當中,(階差量/ 狹距寬)的値爲1以下較理想,更理想則爲0.8以下。更 ν 理想爲,所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所有輪帶當中,(階差量 -· /狹距寬)的値均爲1以下較爲理想,更理想則均爲〇 · 8 . 以下。 令對第1光碟再生及/或記錄資訊所必須之接物光學 元件的像側開口數爲N A 1,令對第2光碟再生及/或記錄 資訊所必須之接物光學元件的像側開口數爲NA2(NA1-NA2 ),令對第3光碟再生及/或記錄資訊所必須之接物 光學元件的像側開口數爲NA3 ( NA2 > NA3 ) 。NA1係爲 〇 · 8以上、0 · 9以下,或者〇 . 5 5以上、〇 . 7以下,較爲理想 -55- 200818169 (53) 。尤其是ΝΑΙ係爲0.85,較爲理想。NA2係爲0.55以上 、0.7以下較爲理想。尤其是ΝΑ2係爲0.60,較爲理想。 又,ΝΑ3係爲0.4以上、〇·55以下較爲理想。尤其是ΝΑ3 ^ 係爲0.45或0.53,較爲理想。 _ 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和周邊領域的交界係被形成 在,於使用第三光束時,相當於〇·9 · ΝΑ3以上、1.2 · ΝΑ3以下(更理想則爲0.95 · ΝΑ3以上、1·15 · ΝΑ3以下 r )之範圍的部份中,較爲理想。更理想爲,接物光學元件 之中央領域和周邊領域的交界,係被形成在相當於NA3 的部份。又,接物光學元件之周邊領域和最周邊領域的交 界係被形成在,於使用第二光束時,相當於〇. 9 · N A2以 上、1.2 · NA2以下(更理想則爲0.95 · NA2以上、1 . 1 5 • NA2以下)之範圍的部份中,較爲理想。更理想爲,接 物光學元件之周邊領域和最周邊領域的交界,係被形成在 相當於NA2的部份。接物光學元件之最外周之外側的交 i 界係被形成在,於使用第一光束時,相當於〇·9· NA1以 , 上、1.2NA1以下(更理想則爲0·95 · NA1以上、1 . 1 5 · , ΝΑ3以下)之範圍的部份中,較爲理想。更理想爲,接物 光學元件之最外周之外側的交界’係被形成在相當於NA 1 的部份。 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之第三光束聚光在第3光碟之資 訊記錄面上時,球面像差係至少具有1處不連續部,較爲 理想。此時,不連續部係存在於,使用第三光束時,在 〇·9· NA3以上、1·2· NA3以下(更理想則爲〇.95· Na3 -56- 200818169 (54) 以上、1.15 . NA3以下)之範圍中,較爲理想。又,通過 了接物光學元件之第二光束聚光在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 上時也是,球面像差係至少具有一處不連續部,較爲理想 • 。此時,不連續部係存在於,使用第二光束時,在〇.9 · NA2以上、1 .2 · NA2以下(更理想則爲0.95 · NA2以上 、1 . 1 · NA2以下)之範圍中,較爲理想。 又,當球面像差爲連續、沒有不連續部時,且通過接 广 物光學元件的第三光束聚光在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時 ,則在NA2係縱球面像差之絕對値爲0.03/zm以上,且 在NA3係縱球面像差之絕對値爲0.02 // m以下,較爲理 想。更理想則是在NA2係縱球面像差之絕對値爲0.0 8 // m 以上、且在NA3係縱球面像差之絕對値爲0.01 /z m以下 。又,當通過接物光學元件的第二光束聚光在第2光碟之 資訊記錄面上時,則是在NA1係縱球面像差之絕對値爲 〇.〇3 /z m以上,且在NA2係縱球面像差之絕對値爲0.005 , μ m以下,較爲理想。 /又,由於繞射效率係依存於繞射構造的輪帶深度,因 , 此隨著光拾取裝置的用途,對中央領域之各波長的繞射效 率可做適宜設定。例如,對第1光碟進行記錄及再生,對 第2、第3光碟僅進行再生的光拾取裝置的情況下,係將 中央領域及/或周邊領域的繞射效率設定成重視第一光束 ,較爲理想。另一方面,對第1光碟僅進行再生,對第2 、第3光碟進行記錄及再生的光拾取裝置的情況下,係中 央領域的繞射效率係設成重視第二、第三光束,周邊領域 -57- 200818169 (55) 的周邊領域係設成重視第二光束,較爲理想。 無論何種情況,藉由滿足下記條件式(1 4 ),就可藉 由各領域之面積加權平均所計算之第一光束的光利用效率 . 能夠確保爲高。 77 1 1 ^ 7? 2 1 (14) 截 其中,7/21係表示中央領域上的第一光束之光利用 效率,7? 2 1係表示周邊領域上的第一光束之光利用效率 。此外,當將中央領域的光利用效率設計成重視第二、第 三波長之光束時,雖然中央領域的第一光束之光利用效率 變低,但當第1光碟的開口數是大於第3光碟的開口數之 情況下,若考慮第一光束的有效口徑全體,則中央領域的 光利用效率降低並不會帶來太大影響。 又,滿足下記式(3 )係較爲理想。 η 13^40% ( 3 ) 其中,1 3係表示中央領域上的第三光束的光利用 、、 效率。 ,此外,於本說明書中的所謂光利用效率,係可定義如 ,下。被形成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 (及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接物光學元件,且入射至測 定對象以外之領域的光束加以遮斷的情況下,將測定所用 之光束所對應之光碟的資訊記錄面上所形成之聚光光點的 光暈圓內的光量假設爲Α;由同一材料所形成,且具有同 一焦距、軸上厚度、開口數、波面像差,未被形成有第一 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三光程差賦予 - 58- 200818169 (56) 構造的接物光學元件,且入射至測定對象以外之領域的光 束加以遮斷的情況下,將測定所用之光束所對應之光碟的 資訊記錄面上所形成之聚光光點的光暈圓內的光量假設爲 - B時,則藉由A/B而加以算出。此外,此處所謂光暈圓, 係指以聚光光點的光軸爲中心的半徑r ’的圓。可表示成 r,=0.61 · λ /NA。 又,爲了要一面提升第三光碟的記錄及/或再生進行 之際的光利用效率,一面使第一光碟及第二光碟的記錄及 /或再生能夠良好進行,則炫耀(blaze)波長,係設爲第 一波長和第二波長之間的波長,較爲理想。更理想係爲, 設成405nm以上、600nm以下。 又,於通過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之第三光束當中,最 大光量之繞射次數的繞射光之光量與其次大光量之繞射次 數的繞射光之光量的差,亦即形成第一最佳焦點之繞射光 的光量與形成第二最佳焦點之繞射光的光量的差,係爲 : 15%以上,較爲理想。更理想係爲30%以上。 /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及第三光束,係可爲平行光方式 .· 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也可是以發散光或是收束光方式來 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理想係爲,第一光束的射往接物光 學元件之入射光束的倍率m 1,是滿足下記式(4 )。 -0.02 < ml < 0.02 ( 4 ) 另一方面,第一光束以發散光方式入射至接物光學元 件時’第1光束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時的,接物光學元件 的倍率m 1,係滿足下記式(4,),較爲理想。 -59- 200818169 (57) -0.1 0 < ml < 0.00 ( 4’) 又,當使第二光束是以平行光或略平行光的方式入射 至接物光學元件時,第二光束的射往接物光學元件之入射 - 光束的倍率m2,係滿足下記式(5 ),較爲理想。 -0.02 < m2 < 0.02 ( 5 ) 另一方面,當使第二光束是以發散光方式入射至接物 光學元件時,第二光束的射往接物光學元件之入射光束的 倍率m 2,係滿足下記式(5 ’),較爲理想。 -0.1 0 < m2 < 0.00 (5,) 又,當使第三光束是以平行光或略平行光的方式入射 至接物光學元件時,第三光束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之入射 光束的倍率m3,係滿足下記式(6 ),較爲理想。 -0.02 < m3 < 0.02 ( 6 ) 當滿足上記(6 )式時,亦即,當使第三光束以平行 光或略平行光方式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時,接物光學元件 〔 係具有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較爲理想。在接物光學元件 •'中設置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情況下,則是設置在,不同 /於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所被設置之 光學面的其他光學面,較爲理想。又,第四光程差賦予構 造,係被設在接物光學元件的光碟側的面,較爲理想。第 四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用來補正色像差的構造,較爲理 想。又,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具有第二基礎構造、 第三基礎構造、第五基礎構造或第六基礎構造之任一者的 構造,較爲理想。此外,當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是具有第 -60- 200818169 (58) 三基礎構造時’亦可使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具有,對於第 一光束及第二光束,補正因第1光碟的保護基板的厚度tl 和第2光碟的保護基板的厚度t2之差異所造成的球面像 . 差的機能;如此一來,因爲可和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分擔 持有將該當機能,所以較爲理想。 氬 * 又,當滿足上記式(6 )時,亦可取代設置第四光程 差賦予構造,改爲在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二光程差賦 • 予構造及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至少一者(理想係爲二者 ,更理想則爲全部)上,疊合(重疊)具有色像差補正等 機能的基礎構造。例如亦可爲,在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 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及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至少一者上 ,疊合了第二基礎構造、第三基礎構造、第五基礎構造或 第六基礎構造之任一者之構造。尤其是,當滿足上記(4 )、(5)、及(6)時,尤其是使第一光束、第二光束及 第三光束全部都以平行光的方式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的情 : 況且接物光學元件上未設有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情況下 /,在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上重疊有第三基礎構造,較爲理 . 想。 另一方面,當使第三光束是以發散光方式入射至接物 光學元件時,第三光束的射往接物光學元件之入射光束的 倍率m3,係滿足下記式(7 ),較爲理想。 -〇· 1 0 < m3 < 0·00 ( 7 ) 此外,當接物光學元件爲塑膠透鏡時,則可使溫度特 性維持良好者,較爲理想。此時,滿足下記條件式(16 ) -61 - 200818169 (59) 係較爲理想。再者,波長特性和溫度特性能保持良好的平 衡,較爲理想。爲了滿足此種特性,滿足下記條件式(1 6 )及(1 7 ),較爲理想。 + 0.0005 ( WFE λ rms/ ( °C · mm) SATl/f^ ^+0.0020 ( WFE λ rms/ ( °C - mm) ) ( 16 ) -0.00020 (WFEArms/(nm· mm) ) €5SAA/f’ ^ -0.00002 ( WFE λ rms/ ( nm · mm) ) ( 17 ) 其中,5SAT1係表示,在使用波長(此時係假設沒 有伴隨溫度變化之波長變動)下的進行光碟資訊記錄/再 生之際的接物光學元件的5 S A3 / 5 T ( 3次球面像差之溫 度變化率)。所謂使用波長,係指具有接物光學元件之光 拾取裝置上所使用之光源的波長。理想上,使用波長係 400nm以上、415nm以下之範圍的波長,且是可透過接物 ,光學元件來進行光碟記錄/再生之波長。當使用波長無法 設定成如上述的情況下,則亦可把40 8nm當成使用波長 ,求出接物光學元件的δ SAT1及後述之5 SAT2、5 SAT3 - 。此外,WFE係表示3次球面像差是以波面像差方式呈 • 現。又,5 S Α λ係表示,在使用波長下的進行光碟資訊 記錄/再生之際的接物光學元件的δ SA3/ 5 λ ( 3次球面 像差之波長變化率)。此外,環境溫度係爲室溫,較爲理 想。所謂室溫,係爲10°C以上、40°C以下,理想係爲25 °C。Γ係指,波長λ 1之光束(理想係爲波長408nm)下 的接物光學元件之焦距。 若再言之,除了考慮溫度變化所致之接物光學元件的 -62- 200818169 (60) 球面像差變化,還考慮到伴隨溫度變化的光源之波長變化 ,則較爲理想。理想爲,滿足以下條件式(1 8 )。 0 ( WFE λ rms/ ( 〇C · mm ) ) $ 5 S ΑΤ2/Γ , ^ +0.0020 ( WFE λ rms/ ( °C - mm) ) ( 18 ) ^ 其中,δ SAT2係指,伴隨溫度變化之波長變動是 0.05nm/°C的光源下,進行光碟之資訊記錄/再生之際的接 物光學元件的(5 SA3/ 5 T。 較理想則爲,滿足下記條件式(18’)。 0 ( WFEA rms/ ( °C · mm) ) ^ 5 SAT2/f5 $ +0.0015 ( WFE 又 rms/ ( °C · mm) ) ( 18,) 又,光拾取裝置的聚光光學系是具有準直透鏡等耦合 透鏡,該耦合透鏡係爲塑膠透鏡時,則滿足以下條件式( 1 9 )較爲理想。 0 ( WFE λ rms/ ( °C - mm) ) S 5 SAT3/f, S +0.0015 ( WFE λ rms/ ( 〇C · mm) ) ( 19) 、 其中,5 SAT3係指,伴隨溫度變化之波長變動是 -- 0.05nm厂C的光源下,進行高密度光碟之資訊記錄/再生之際
. 的,包含耦合透鏡與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系全體的5 SA3/5 T 〇 又,使用第3光碟之際的接物光學元件的行走距離( WD ),係爲0.15mm以上、1 ·5πιιη以下,較爲理想。更理 想爲,0.2mm以上、〇.4mm以下。其次’使用% 2光碟之 際的接物光學元件的w D,係爲0 · 3 m m以上、0 · 7 m m以下 ,較爲理想。再者,使用第1光碟之際的接物光學元件的 -63- 200818169 (61) WD,係爲 0.4mm以上、0.9mm以下(tl < t2時則爲 0.6mm以上、〇.9mrn以下),較爲理想。 爲了盡量延伸上記WD,當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單枚透 • 鏡時’則該當透鏡的軸上厚度,係越薄越爲理想。另一方 _ 面’若過薄,則當透鏡係爲塑膠透鏡的情況下,則溫度變 ’ 化之影像會過大,並非理想。於是,以滿足以下條件式( 1 5 ),較爲理想。 r 1 ^ T/f^ 1 .13 (15) 其中,T ( mm )係表示接物光學元件的軸上厚度;f (mm )係表示第三光束時的接物光學元件之焦距。此外 ,接物光學元件的軸上厚度係爲 2.31mm以上、2.61mm 以下,較爲理想。 接物光學元件的入射瞳徑,在使用第1光碟之際,係 爲φ2·8ηιιη以上、04.5mm以下,較爲理想。 此外,站在進行CD等第3光碟之循軌之際要盡量減 f 低循軌用感測器受到通過中央領域之多餘光所及之影響的 /觀點來看,滿足以下條件式(1 ),較爲理想。 0.02 ^ L/f < 0.05 ( 1,,) 更理想則爲,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 ’ ’ ’)。 0.03 2 < L/f < 0.05 ( 1,,’) 可是在此同時,若如上記般地使第一最佳焦點和第二 最佳焦點的距離遠離,則第3光碟的記錄/再生時,通過 周邊領域的第三光束也可能入射至受光元件而影響了記錄 /再生的正確性。爲了降低該當影響之可能性,在滿足上 - 64- 200818169 (62) 記條件式(1 )的情況下,最好是1 )在周邊領域及/或 最周邊領域設置用來使第三光束成爲眩光而遠遠偏開的構 造,或2)設置開口限制元件。 - 首先說明1 )在周邊領域及/或最周邊領域設置用來使 第三光束成爲眩光而遠遠偏開的構造。 ' 首先說明,於第3光碟的記錄/再生時,通過周邊領 域及/或最周邊領域的第三光束的理想狀態。在想定第3 , 光碟的記錄再生時,將縱軸設爲在光軸垂直方向上距離光 軸的高度,將橫軸設爲去焦點量而成的第三光束之縱球面 像差圖中,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的第三光束的 去焦點量,和通過了周邊領域及/或最周邊領域之第三光 束的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絕對値,若越大則可說是越理 想之狀況。於是,當滿足上記式(1 時,在想定第3 光碟之記錄再生的縱球面像差圖中,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 之中央領域的第三光束的去焦點量,和通過了周邊領域及 、 /或最周邊領域的第三光束之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絕對 , 値之最小値係爲1 〇 m以下的情況下,則如以下,較爲 . 理想。在去焦點量的差爲1 〇 // Π1以下之光軸尚度部份設 置會使第三光束成爲眩光而更大幅偏離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使得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的第三光束的去焦 點量,和通過了周邊領域及/或最周邊領域的第三光束之 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最小値大於1 〇 # m,較爲理想。亦 即在滿足上記式(1 時的縱球面像差圖中,通過了接 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亦可爲第3光碟之必要開口數以 -65- 200818169 (63) 下的領域)的第三光束的去焦點量,和通過了周邊領域及 /或最周邊領域(亦可爲第3光碟之必要開口數以上的領 域)的第三光束的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絕對値之最小値 „ ,是大於1 〇 # m,較爲理想。更理想則爲,大於1 5 // m。 此外,在滿足條件式(1 的情況下,第二光程差 ' 賦予構造及/或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至少其一部份領 域中,除了其他基礎構造外,還具有第七基礎構造來作爲 使第三光束變成眩光而更大幅偏離之構造,較爲理想。第 七基礎構造,係使通過第七基礎構造之第一光束的0次繞 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二光束的0 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使第三光束 的± 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 差賦予構造。又,第七基礎構造的光軸方向之階差量,係 爲能夠對第1光束賦予第1波長之約5波長份的光程差, 對第2光束賦予第2波長之約3波長份的光程差,對第3 : 光束賦予第3波長之約2.5波長份的光程差的此種階差量 -,較爲理想。再者,第七基礎構造的形狀,係爲將一階之 λ 凹凸加以反覆的二元狀之形狀,較爲理想。作爲一例,可 舉出如,將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較靠近光軸的內側領域 設計成第二基礎構造和第三基礎構造所重疊而成之構造, 並將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較內側領域遠離光軸的外側領 域設計成第二基礎構造、第二基礎構造及第七基礎構造所 重疊而成之構造。尤其是如前面段落所說明的,在光軸高 度之部份,設置第七基礎構造,較爲理想。在許多情況下 -66 - 200818169 (64) ,在周邊領域的遠離光軸側設置第七基礎構造,在最周邊 領域的靠近光軸側設置第七基礎構造,較爲理想。 接著說明,於第2光碟的記錄/再生時,通過最周邊 . 領域的第二光束的理想狀態。在想定第2光碟之記錄/再 生時,於縱球面像差圖中,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的中央領 ' 域及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的去焦點量,和通過了最周邊領 域之第二光束的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絕對値,越大可說 卜 是越理想之狀況。於是,當滿足上記式(I5,)時,在想 定第2光碟之記錄再生的縱球面像差圖中,通過了接物光 學元件之中央領域及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的去焦點量,和 通過了周邊領域及/或最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之去焦點量 ,兩者之差的絕對値之最小値係爲1 0 // m以下的情況下 ,則如以下,較爲理想。在去焦點量的差爲1 0 // m以下 之光軸高度部份設置會使第二光束成爲眩光而更大幅偏離 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使得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 〔 及周邊領域的第二光束的去焦點量,和通過了最周邊領域 ,·的第二光束之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最小値大於i # m, /較爲理想。亦即在滿足上記式(1,,)時的縱球面像差圖 中,通過了接物光學元件之中央領域及周邊領域(亦可爲 第2光碟之必要開口數以下的領域)的第二光束的去焦點 量’和通過了最周邊領域(亦可爲第2光碟之必要開口數 以上的領域)的第二光束的去焦點量,兩者之差的絕對値 之最小値,是大於1 0 // m,較爲理想。更理想則爲,大於 1 5 μ m 〇 -67- 200818169 (65) 此外’單滿足條件式(1,,)時,在第三光程差 構造中’設置用來使第二光束成爲眩光而飛離更遠的 ,較爲理想。例如,在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至少一 領域中’具有第三基礎構造來作爲使第二光束成爲眩 大幅偏離之構造,就是一個例子。此外,使第二光束 眩光而大幅飛離之構造,雖然使用哪個基礎構造均爲 ,但由於考慮到與其他光程差賦予構造之關係,故不 言蔽之。作爲一例可舉出如,將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 靠近光軸的內側領域設計成僅由第三基礎構造所成之 ,並將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較內側領域遠離光軸的 領域設計成僅由第二基礎構造所成之構造。又,在此 ,亦可爲,將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內側領域更區分 個領域,將位於較靠近光軸的內側領域設計成第七基 造和第三基礎構造所重疊而成之構造,並將位於較遠 軸的內側領域設計成僅由第三基礎構造所成之構造。 其他例’亦可爲’將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區分成一*個 ,將位於較靠近光軸的內側領域設計成第七基礎構造 二基礎構造所重疊而成之構造,並將位於較遠離光軸 側領域設計成僅由第二基礎構造所成之構造。 其次,說明2 )的設置開口限制元件。如上述當 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及/或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賦予 基礎構造時,則隨著光學設計的不同,藉由第七基礎 所產生的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及/或-1次繞射光’ 可能入射至受光元件上。爲了預防這點,設置開口限 賦予 構造 部份 光而 成爲 理想 能一 之較 構造 外側 例中 成二 礎構 離光 作爲 領域 和第 的外 對第 第七 構造 是有 制元 -68- 200818169 (66) 件係較爲理想。此時,就沒有必要對第二光程差賦 及/或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賦予第七基礎構造。 開口限制元件,係被設置在屬於第一光束、第 及第三光束共通的光路中,且較接物光學元件更靠 光源、第二光源及第三光源側,較爲理想。又,開 兀件’係具有靠近光軸的第一領域、和較第一領域 軸的第二領域。第一領域,係讓第一光束、第二光 三光束全部穿透;第二領域,係讓第一光束及第二 透,並使第三光束不被聚光在,穿透了開口限制元 一領域及接物光學元件的第三光束的聚光位置上。 作爲每一領域’係有像是雙色濾鏡這類,藉由讓第 及第二光束穿透、不讓第三光束穿透,以使通過了 域的第三光束的聚光位置上不被聚光之種類;和像 光元件這類,藉由讓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穿透、讓 束變成眩光,以使通過了第一領域的第三光束的聚 上不被聚光之種類。通過了第一領域的第三光束, 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的中央領域的光束。作爲此種 制元件的具體例,可理想使用雙色濾鏡或繞射光元 其是在靠近光軸的領域上讓藍色光、紅色光及紅外 ,在遠離光軸的領域上讓藍色光及紅色光穿透、紅 穿透的雙色濾鏡,可被理想使用。 又,光拾取裝置係在許多情況下,具有把直線 換成圓偏光、或把圓偏光轉換成直線偏光用的λ /4 ;而開口限制兀件,係亦可和該λ / 4波長板一體化 予構造 二光束 近第一 口限制 遠離光 束及第 光束穿 件之第 此外, 一光束 第一領 是繞射 第三光 光位置 係成爲 開口限 件,尤 光穿透 外光不 偏光轉 波長板 -69- 200818169 (67) 作爲λ /4波長板的理想例子,大致可舉出以下3種, 但並非侷限於此。作爲λ /4波長板的第一種類,係可舉例 如具有液晶單體硬化而成之高分子液晶層的λ /4波長板。 • 例如,作爲具備第1有機物薄膜層和第2有機物薄膜層的 ^ 相位板係可舉出有,第1有機物薄膜層係對某波段(例如 可見光波段)的光具有1 /2波長之延滯値,第2有機物薄 膜層係對同波段的光具有1 /4波長之延滯値,且第1有機 物薄膜層的光軸和第2有機物薄膜層的光軸係分別以所定 的角度交叉的此種重疊有第1及第2有機物薄膜層的相位 板,該第1及第2有機物薄膜層是高分子液晶層等。更詳 言之,例如日本公開專利公報的日本特開2004- 1 98942中 所記載之內容,就可適用成第一種類的λ /4波長板。 作爲λ /4波長板的第二種類,係可舉例如具有結構性 雙折射的λ /4波長板。例如可舉出,將折射率彼此互異的 2種媒介物以爲小的週期長(例如100〜300nm)彼此交 互排列,且具有呈現結構性雙折射的折射率週期構造,藉 / 由該當結構性雙折射而使其帶有相位差者。又,作爲其他 /例子可舉出,使用具有λ /2 < Ρ < λ ( Ρ係構造週期(# ηι )、λ係波長(// m ))的凹凸週期構造的波長板元件複 數片,決定各波長板元件的構造寸法以提高透光率然後加 以組合而成者。後者的例子,更詳言之,係例如日本公開 專利公報的日本特開2006- 1 3 9263中所記載之內容,就可 適用成第二種類的λ /4波長板。 作爲λ /4波長板的第三種類,係可舉例如,僅將特定 -70- 200818169 (68) 波長波段從圓偏光轉換成直線偏光或從直線偏 偏光的此種複數層高分子薄膜所層積而成的λ 更詳言之,例如歐洲專利公開公報ΕΡ 1 1 340 6 8 . 內容,就可適用成第三種類的λ /4波長板。 本發明所述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係有 ^ 拾取裝置的光碟驅動裝置。 此處,若關於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中所具 … 動裝置加以說明,則光碟驅動裝置中係分成: 拾取裝置等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本體中,僅 載著光碟的狀態的托盤被送往外部取出的方式 光拾取裝置等之光碟驅動裝置本體整個被送往 方式。 採用上述各方式的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中 裝備有以下的構成料件,但並非侷限於此。被 等之光拾取裝置、使光拾取裝置連同殻體整個 、 周或外周移動的搜尋馬達等之光拾取裝置的驅 , 使光拾取裝置的殻體朝向光碟的內周或外周而 . 軌等的光拾取裝置之移送手段,及進行光碟苽 軸馬達等。 在前者的方式時,係除了這些各構成料佝 可保持搭載著光碟的狀態的托盤及令托盤折i 構等;在後者的方式時則無托盤及裝載機構, 各構成料件能被拉出外部之相當於台架的抽1 光轉換成圓 /4波長板。 中所記載之 具有上述光 備之光碟驅 從收納著光 有可保持搭 ;和收納著 外部取出的 ,雖然已經 收納在殼體 往光碟的內 動源、具有 導引的導引 轉驅動的轉 以外,設有 用的裝載機 而是設置使 ,較爲理想 -71 - 200818169 (69) 若依據本發明,則可提供一種,即使作爲接物光學元 件是使用單枚透鏡,仍然可在CD或DVD之記錄及/或再 生時產生適切的眩光,對高密度光碟和DVD和CD等記 . 錄密度不同之3種類碟片能適切地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 生的光拾取裝置、接物光學元件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 ^ 且可實現其構成的簡單化、低成本化的光拾取裝置、接物 光學元件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 再者,還可提供一種,即使對3種不同光碟之全部, 都可提高光利用效率,確保充足光量的光拾取裝置、接物 光學元件及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 〔實施例〕 以下,參照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4係可 對不同光碟也就是BD、DVD、CD能適切進行資訊記錄及 /或再生的本實施形態之光拾取裝置PU 1之構成的槪略圖 示。所述之光拾取裝置PU 1,係可搭載在光資訊記錄再生 裝置中。此處是令第1光碟爲BD、第2光碟爲DVD,第 3光碟爲CD。此外,本發明係並非受限於本實施形態。 光拾取裝置PU1係由:對BD進行資訊記錄/再生時 會發光而射出波長408nm的藍紫色雷射光束(第1光束 )的藍紫色半導體雷射LD1 (第1光源)和對DVD進行 資訊記錄/再生時會發光而射出波長6 5 8nm的雷射光束( 第2光束)的紅色半導體雷射LD2 (第2光源)被構成在 一個封裝內而成的光源封裝LDP、由對CD進行資訊記錄 -72- 200818169 (70) /再生時會發光而射出波長785 nm的雷射光束(第3光束 )的紅外半導體雷射LD3 (第3光源)和接受來自CD的 資訊記錄面RL3之反射光束的光偵測器PD2所構成之全 • 像雷射HL、BD及DVD共通之光偵測器PD1 (亦可具有 BD用和DVD用的複數受光部)、1群構成之聚烯烴系的 塑膠製的單枚接物透鏡(接物光學元件)OL、2軸致動器 AC1、1軸致動器AC2、被配置在第1乃至第3光束會共 同通過之共通光路內,可藉由1軸致動器AC2而在光軸 方向上移位的第1透鏡L 1、第2透鏡L2所構成之擴束器 EXP、第1偏光分束器BS1、第2偏光分束器BS2、l/4 波長板QWP、對來自資訊記錄面RL 1的反射光束附加非 點像差用的感測器透鏡SEN、被配置在第1光束及第2光 束所通過之光路內且將第1光束及第2光束轉換成平行光 束的第1準直器COL1、被配置在僅第3光束通過之光路 內且將第3光束轉換成平行光束的第2準直器COL2所構 : 成。此外,作爲BD用光源,係除了上述藍紫色半導體雷 / 射LD1以外,亦可使用藍紫色SHG雷射。此外,第一光 .束所通過的耦合透鏡、亦即第1準直器COL1,係像是具 有第二基礎構造的光程差賦予構造般地,具有補正色像差 機能之構造的光學面,較爲理想。 如圖1及圖5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接物透鏡〇L中 ,光源側的非球面光學面上含有光軸的中央領域CN、和 配置在其周圍的周邊領域MD、和再配置在其周圍的最周 邊領域〇τ,是被形成爲以光軸爲中心的同心圓狀。此外 -73- 200818169 (71) ’圖1及圖5的中央領域、周邊領域、最周邊領域之面積 等之比率係並非被正確地圖示。 於光拾取裝置PU1中,在對BD進行資訊記錄/再生 時,爲了從擴束器EXP以平行光束狀態射出第1光束, 而將第1透鏡L1的光軸方向位置藉由1軸致動器AC 2加 以調整後,令藍紫色半導體雷射LD1發光。從藍紫色半 導體雷射LD 1射出之發散光束,係如圖4中以實線描繪 其光線路徑,被第1偏光分束器B S 1反射後,被準直器 COL1轉換成平行光束,被擴束器EXP擴徑,通過1/4波 長板QWP,被未圖示之光圈限制光束徑,以平行光狀態 入射至接物透鏡〇 L後,然後就隔著B D的保護基板P L 1 而在資訊記錄面RL 1上形成光點。藉由通過了接物透鏡 OL的中央領域CN、周邊領域MD、最周邊領域OT及光 碟側之光學面的光束,在BD的資訊記錄面RL 1上形成了 聚光光點。接物透鏡OL,係藉由其周邊配置之2軸致動 器AC1而進行對焦或循軌。 在資訊記錄面RL 1上經由資訊位元調變過的反射光 束,係再度穿透過接物透鏡OL、1/4波長板QWP、擴束 器EXP及第2偏光分束器BS2後,被第1準直器COL1 變成收斂光束,在透過了第1偏光分束器BS1後,被感 測器透鏡SEN附加非點像差,收束在光偵測器PD 1的受 光面上。然後,使用光偵測器PD 1的輸出訊號,就可讀 取被記錄在B D中的資訊。 又,於光拾取裝置PU1中,在對DVD進行資訊記錄/ -74- 200818169 (72) 再生時,爲了從擴束器EXP以平行光束狀態射出第2光 束,而將第1透鏡L1的光軸方向位置藉由1軸致動器 AC2加以調整後,令紅色半導體雷射LD2發光。從紅色 - 半導體雷射LD2射出之發散光束,係如圖4中以虛線描 _ 繪其光線路徑,被第1偏光分束器B S 1反射後,被準直 ' 器COL1轉換成平行光束,被擴束器EXP擴徑,通過1/4 波長板QWP,被未圖示之光圈限制光束徑,以平行光狀 態入射至接物透鏡OL後,然後就隔著DVD的保護基板 PL2而在資訊記錄面RL2上形成光點。藉由通過了接物透 鏡OL的中央領域CN、周邊領域MD及光碟側之光學面 的光束,在DVD的資訊記錄面RL2上形成了聚光光點, 亦即形成了光點中心部。通過了最周邊領域〇Τ的光束係 被眩光化,形成光點周邊部。接物透鏡OL,係藉由其周 邊配置之2軸致動器AC 1而進行對焦或循軌。 在資訊記錄面RL2上經由資訊位元調變過的反射光 ( 束,係再度穿透過接物透鏡OL、1/4波長板QWP、擴束 ,器EXP及第2偏光分束器BS2後,被第1準直器COL1 . 變成收斂光束,在透過了第1偏光分束器BS1後,被感 測器透鏡SEN附加非點像差,收束在光偵測器PD 1的受 光面上。然後,使用光偵測器PD 1的輸出訊號,就可讀 取被記錄在DVD中的資訊。 又,於光拾取裝置PU1中,在對CD進行資訊記錄/ 再生時,爲了從擴束器EXP以弱發散光束狀態射出第3 光束(實施例1 ),或以平行光束狀態射出第3光束(實 -75- 200818169 (73) 施例2 ),而將第1透鏡L1的光軸方向位置藉由1軸致 動器AC2加以調整後,令紅外半導體雷射LD3發光。從 紅外半導體雷射LD3射出的發散光束,係於圖4中以單 . 點虛線描繪的光線路徑所示,被第2準直器COL2轉換成 平行光束。其後,被第2偏光分束器BS2反射,被擴束 ' 器EXP變更成弱發散光束,或者,維持平行光束而被擴 徑後,通過1/4波長板QWP,以弱有線發散光或平行光狀 … 態入射至接物透鏡OL後,然後就隔著CD的保護基板 PL3而在資訊記錄面RL3上形成光點。藉由通過了接物透 鏡OL的中央領域CN及光碟側之光學面的光束,在CD 的資訊記錄面RL3上形成了聚光光點,亦即形成了光點 中心部。通過了最周邊領域OT及周邊領域MD的光束係 被眩光化,形成光點周邊部。接物透鏡OL,係藉由其周 邊配置之2軸致動器AC 1而進行對焦或循軌。 在資訊記錄面RL3上經由資訊位元調變過的反射光 < 束,係再次穿透接物透鏡〇L、l/4波長板QWP、擴束器 > EXP後,被第2偏光分束器BS2反射,被第2準直器 / COL2轉換成收斂光束。其後,收束在光偵測器PD2。然 後,使用光偵測器PD2的輸出訊號,就可讀取被記錄在 C D中的資訊。 從藍紫色半導體雷射LD1出射之第一光束入射至接 物光學元件OL時,中央領域的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周 邊領域的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及最周邊領域的第三光程差 賦予構造,係將第一光束之球面像差予以適切補正,對保 -76- 200818169 (74) 護基板厚度tl的BD可適切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又 ,從紅色半導體雷射LD2出射之第二光束入射至接物光 學元件OBJ時,中央領域的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周邊 . 領域的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適切地補正起因於BD和 DVD之保護基板厚度差異及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之波長 ' 差異而產生的第二光束之球面像差,最周邊領域係使第二 光束在DVD的資訊記錄面上變成眩光,因此對保護基板 厚度t2的DVD可適切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又,從 紅外半導體雷射LD3出射之第三光束入射至接物光學元 件0L時,中央領域的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適切地補 正起因於BD和CD之保護基板厚度差異及第一光束和第 三光束之波長差異而產生的第三光束之球面像差,周邊領 域的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及最周邊領域係使第三光束在 CD的資訊記錄面上成爲眩光,因此對保護基板厚度t3的 CD可適切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又,由於中央領域的 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使記錄再生時所用的第三光束的 ^ 繞射效率良好,因此在記錄再生時可獲得足夠的第三光束 之光量。再加上,周邊領域的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對 第一光束及第二光束,因雷射製造誤差等理由而使波長從 基準波長偏移之際,可以補正其球色差(色球面像差)’ 或者當發生溫度變化時,可補正溫度變化所伴隨而來的球 面像差。 <實施例1 > -77- 200818169 (75) 其次,說明可使用上述實施形態的實施例。以下的實 施例中,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單枚的聚烯烴系的塑膠透鏡。 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的中央領域CN之全面上,形成有 . 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光學面的周邊領域MD的全面上’ 係形成有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光學面的最周邊領域 ' 的全面上,係形成有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 又,於實施例1中,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僅具有 … 第一基礎構造的構造;其模式性地圖示成如圖2 ( a )所 示的鋸齒狀之形狀。屬於鋸齒狀繞射構造的第一基礎構造 ,係被設計成,使第1光束的1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也包含0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光的光量,使 第2光束的1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含 〇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光的光量,使第3光束的1次繞 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含0次亦即穿透光) 之繞射光量。 於實施例1中,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是將第二基礎 構造和第三基礎構造重疊而成之構造,是由二種類之鋸齒 . 狀繞射構造重疊而成的形狀。屬於較大鋸齒狀繞射構造的 第二基礎構造,係被設計成,使第i光束的5次繞射光的 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含〇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 光的光量,使第2光束的3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 次數(也包含0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光的光量,使第3 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 含〇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光量。屬於較小鋸齒狀繞射構 -78- 200818169 (76) 造的第三基礎構造,係被設計成,使第1光束的2次繞射 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含0次亦即穿透光)之 繞射光的光量,使第2光束的1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也包含0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光的光量,使 第3光束的1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含 〇次亦即穿透光)之繞射光量。 於實施例1中,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僅具有第 二基礎構造的構造,是僅有一種類鋸齒狀繞射構造的形狀 又,於實施例1中,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第二光程 差賦予構造、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全部都被設置在光 源側的光學面上;接物光學元件之光碟側的光學面,係爲 折射面。又,於實施例1中,第三光束是弱的有線發散光 形態,入射至接物光學元件。 表1〜3係圖示了透鏡資料。此外,以下當中,將1 0 的乘冪數(例如2·5χ1(Γ3 ),以E (例如2.5E-3 )來表示 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分別以在數1式中代入表 中所示的係數而成之數式所規定之,在光軸周圍形成之軸 對稱之非球面。 [數1] X (h) « (h2/r)
2i 此處,x ( h )係光軸方向的軸(令光的行進方向爲 -79- 200818169 (77) 正),/c係圓錐係數、A2i係非球面係數,h係從光軸起 算的高度。 又’藉由繞射構造而對各波長光束賦予之光路長,係 在數2式的光路差函數中,代入表中所示之係數而成的數 式所規定。此外,本發明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係可以用下 記以外的手法來設計,也可表現成下記以外的式子。
此外,λ係入射光束之波長、λ B係設計波長(炫耀 化波長)、dor係繞射次數、C2l係光程差函數之係數。 圖6(a) 、6(b)及6(c)中,圖示了實施例1的 縱球面像差圖。縱球面像差圖的縱軸之 1 . 〇,係表示 ΝΑ0.85 或 Φ 3.74mm。此外,於實施例 1 中,L = 0.03 6mm 。f=2.311mm。因此,L/f=0.03 6/2.3 1 1 =0.0 1 6。又,於實 施例1中,當BD用光束的波長是變化+5nm時,則3次球 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134 λ rms,5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 係爲-〇.〇31Arms,7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006 Arms ,9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001 λ rms。因此,3次至 9次的總體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〇 · 1 3 8 λ rms。又,於 實施例1中,當BD用光束的波長是變化+5nm時,且。 對接物光學元件之第一光束的入射倍率改變而使3次球面 像差成爲〇的情況下,貝IJ SA5係爲-0.009 λ rms,SA7係 爲 0.009Arms,SA9 係爲-0.003Arms。因此,5SAH 係 -80- 200818169 (78) 爲 0.013Arms,5SAH/5A 係爲 〇·〇〇26(λ rms/nm )。 此外,使用波長係爲40 8nm,波長特性的環境溫度係爲 2 5 〇C。 . 又,關於實施例1的接物光學元件的溫度特性’ 5 SAT1 係爲+0.003 5WFE A rms/°C。又,由於第一波長下的接物 " 光學元件的 f’係爲 2.2mm,因此(5 SATl/f’係爲 + 0.0016WFEA rms/ ( °C · mm)。 -81 - 200818169 (79) 〔s
00·2ε\τ— :Co曰Tsd:cos 曰曰 TcooiHHS sss 0:¾ 99d: 3M 0 : T曰 ιηοο,ο: TVN 曰曰OCSJC^HTH-· ni(785nm) 1.5372 1.5709 di(785nm) 77.50 0.0( ^2.36mm) 2.510 0.23 1.200 ni(658nm) 1.5406 1.5773 di(658nm) 8 0.0( ¢2.94mm) 2.510 0.52 0.600 ni(408nm) 1.5596 1.6196 di(408nm) 8 0·0( 03.74mm) 2.510 0.76 0.0875 • f—H 1.39667 1.53466 1.53516 | 1.53572 1.53633 1.53453 1.53688 1.53753 1.53777 1.54148 1.50202 -3.30470 8 8 第湎 o 1 (光圈徑) (M tH 1 03 1 CO 1 CM 寸 1 03 10 1 (M CD 1 <M c- 1 (M 00 1 03 05 1 (M o T (M CO l〇 -82- 200818169 g sorTlyllizICQ· 9ζ,ΙΓΟ,τινιιβ1νι<^ε·ΐ 9 寸ε,τινιι公ινιι^ε,ΐ 8ι<Νε·τ1νι1Μιν119ιοοι<Ν·τ
900nIlvllqlvlllcsl61rT I sMTlyilq i I S0 IOI30STf9 — ΙΟΙ31>90ε·9 —
TO 丨 SSSOQO τοι39ΐ9ε(Ν·9— ΐο—ΗεζοοοοΓ9 丨 IOI3loCSIooor8— SI3SSI0 s—30060099 SI — εοι3εε<Ν^ slazus
SISSOOOO
SI39106ZZ
S0I3TCO9S
L CQ— ε—
Z 90I3WSZ0O0— I\s
曰 56CO 813CSJS20C5·
COOI3SZSCOCS1T S—3Z6COW/9 s 丨 3TCOS3·寸- sl«sLOs_: SI3CSJS06
S—SSOOLO 00 sihcqzcoco(ni_t 00+§§00 0
0 V SIS6999 SI 36002
s 丨 SCOZ^CSJ
SI3ZTZ6T SI3TS00C30 SISs6t S0I39SCO9 solsss ε—
Z 90l^zszo06— Ϊ\Τ\Ν
曰 CS6CO s 13<NJ<N9H ·001
Cool3sfecoz sl3z6cott>
寸OISCOC3000(N
Co 了
s丨36006T s 丨 3coco^cv3 8l3ZIZ2
s 丨 3TS000O
SISS6C
SO—SSCQS
SOISS00<NJ ε—
Z 90ι3€ιοΛ0·8- T\s 目 usco SI3CS3SH06— coo 丨 3s9cocs3,co K}ls6cow/9 s 丨 scooooocsl^— 寸0 丨驾00S9: 8ι3<ΝΙ<ΝΙΛ99 s 丨 36002 οο0ι3εε^<ΝΙ
coo 丨 3ZU6T s丨 3τε80000 S—SS6Z^ SI «si
SO—SSOOCSJ <N— ε—
Z 901321050(51
T\T\N mlIJOGco cool3c<JSHoci— 寸0l3z6^z,to S — SCO0000(N·寸丨 K}—3SSS· 31332,99 81360061 SI3COCO<N篇
s丨3卜U6I 寸o—sss
寸0lss6AZ
SOISSCQS
SOISSOOCSJ ε—
Z T\s ausco εοι3ιηΛιοεε·ε sl3t>6cow/9 s—1·^
cslo丨 3S6ST
coo 丨 S9SCO
CO0ISS9T SI36ZO0O0寸
SOISSCQS
s 丨 3SCOCOCO SI—
S0IS9T9CO T — T —
T\T\T 曰uolo寸 coo 丨 HZcoHood
CQO 丨 3CSJ26S
SISSSO T — 了 s—ιώ—
寸V
9 V oov sv
cslIV
寸TV
91V
OOTV
l_ OCSJIV
I
3CQ
寸CQ
9PQ
OOPQ
OS 0 0 0 % - 83- 200818169 (81) ε 00+300000,0 00+1000·^— s+aoQOQQ'rl 5!§§»^m 5l39loolos,6s 丨 3ig6»00l— sli^l 00+300000,0—rHIo+HoolSArs —
9QI30SS.9 — SQI30gzTTT^ SO 丨 SOZZTlcsli·"^ 寸0 丨 3ιοοι6τιοοι9·ΐ^ 寸o 丨 3τ芸 曰 Gg^l s\s 1 SQI3QOZ6lcol_r^ 90ι3668ετ·^~ 寸01300100163,?^ 90丨3»〇〇|寸loolZJ_T— εοι36ιοοιζετ_Ι1 5lm009.「 g—3ssf^lcol,lcol 81 — g?38s06?T— 10丨391〇〇»5豸“丨 qlylllTsrT I 0II<NII 寸0—3s9s,T SI3Z69卜· 9 曰56ε I\I\g I 90IHSZ0.T^ solslcol9IQOIg,"i~ SOIH9SCSJIS06I sl39g6f?^ K}l3TSlcaQIioollcol εο—a 卜U6T.T~ SI 360061· 9~ S1I13 卜 U寸 9·!~ 8ι399τ9ε,?^ to 丨 3zgglcol·^" Tlool寸·TlylllltivinSFi SII^ K}l3TICOIIOOIIOQIIcsal·寸丨 3ι3Α6οοι2·9 ICOIQISgslcolgT" slssrrool丨 曰56ε I\s I 90 丨骂 zgo·^" SQ—3Tlcol9loollcs]l,~i~ 90 — 39S<NJISOOI κ}ι3τε10011001ιοο»,Τ~ 5—mz6rT 5 丨 36Q06vi~ sl3s§rT^~ 10 丨 3ILOIss9g,9 — 寸 9寸·T»vlllqlviM9^1
K} —骂loogl<N9,I κ}ι3τειοοιιοοι^?^寸0—3ζ,69ΛΤ"" 81¾¾¾ .HI εοι3ι<ΝΙι<Ν119Η"^ J6Sτ\τ1\1Ν I 90 丨穿 zgzcrlool—solalsgzd SQ—39sgs9,l〇〇i K}—SS6ZZ·"^" KlIgTlcolloolloolloolT^ εοι3Ατζ6τ."Γ~* s 丨 glcnllcnl^l<NI,g — lcolQI3loolg9Ti~ 8 丨 386999~ ε〒386ε09·「 T0IHS^6lcol^" 9 寸1^1ΐ»νιΗιχ:ιινιιι9ι<ΝΙΙ1Ττ LIZ S 丨等OOSS’I κ}ι3τειοοι81^1τ^s—az6su 9 ICOIOIggglcolICVJlT"" 曰 US6COI T\T\g 1 gQI3lrHIlcol9IQOIrl〇<>1 sli^Kllsg6f 1 K}ISS100I1°QIT~"" εο丨azj卜6r「 s 丨 30SH9~9 夺·ΐινιΜιιινιιιεο?^
S 黟ffils 1 〇ν 寸ν
9 V οιν <Ντν ην
9TV οοτν
0CN3V
(N1CQ
寸PQ CDe
00CQ
SCQ <實施例2 >以下,記載實施例2。以下表4及表5中係圖示了實施例2的透鏡資料。又 ,圖7 ( a ) 、7 ( b )及7 ( c )中,圖示了實施例2的縱 -84- 200818169 (82) 球面像差圖。縱球面像差圖的縱軸之1.0,係表示ΝΑΟ. 8 5 或Φ3·74πιιη。此外,於實施例 2中,L = 0.098mm。因爲 f=2.3 34mm,所以 L/f= 0.0 9 8/2.3 3 4 = 0.0 4 2。又,於實施例 • 2中,當B D用光束的波長是變化+ 5 n m時,則3次球面像 _ 差的變化量係爲-0.188 λ rms,5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 爲- 0.02 1又rms,7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03 0 λ rms, 9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016 λ rms。因此,3次至9 次的總體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192 λ rms。又,於實 施例2中,當BD用光束的波長是變化+5 nm時,且。對接 物光學元件之第一光束的入射倍率改變而使3次球面像差成 爲〇的情況下,貝丨J SA5係爲0又rms,SA7係爲0.03 7又rms ,SA9 係爲-0.016 λ rms。因此,(5 SAH 係爲 0.042 ;lrms ,5 SAH/ 5人係爲 0.00 84 (久rms/nm )。此外,使用波 長係爲40 8nm,波長特性的環境溫度係爲25°C。 又,關於實施例2的接物光學元件的溫度特性,5 SAT1 係爲+0·0027WFE;lrms/oC。又,由於第一波長下的接物 ••光學元件的 Γ係爲 2.2mm,因此(5 SATl/Γ係爲 , +0.0012WFE λ rms/ ( °C · mm )。 -85 - 200818169 (83) Γ—I— Μ-φ «□s
^.(Νεχτ— :co曰 loro 曰曰coco.CQueoJ 0:¾ 09·0 :(Nvfi ioco.CSIHcoJ 0 : T日 sooo:thvn 曰曰 s.csj=im-i ni(785mn) 1.5372 1.5709 di(785nm) 77.53 0.0( 02.14mm) 2.410 0.32 1.200 ni(658nm) 1.5406 1.5773 di(658nm) j 8 0.0( ¢2.77am) 2.410 0.59 0.600 ni(408nm) 1.5596 1.6196 1___ di(408nm) | 8 0.0(^3.74mm) | 2.410 I 0.82 0.0875 ··—< 1.38211 1.51573 1.55322 1.51885 -3.47437 8 8 第湎1 o ffi rH 03 1 (M (M 1 CV3 CO 1 CM CO LO -86- 200818169 (84) ει<Ν χ:νιι96ε·τ (NJ—CS1 96ε·τνιιΜνιι9η·τ τ—ζ LOrrrHvlllivlIoor τ ΟΟΓτνιιχ: 〔i
I το+39692 ·001 00+300000
<NIol3si<N sis
slaLnI 3丨3§9寸 SI30COZ,6<N1 sis 00+300000 00+300000 0 6丨 了 T — 0 00+3000006 10 丨 3οο9ΙΙε_οο— 1013920000,9 rHo 丨 369CSJ9606— TO 丨 3οοοος^ϊζοο·9 — §ι36ζζ<Νε ε s oo+ioood 0<:
sl3t>T寸 9T s—sscos CO0IS6 泛 9
寸0I3S00S 寸0IS6I09
S0I3S0COZ 90丨3ZZ00寸
II T —
Lo— cslNs 曰 U005 S丨3εζεοο·ε SO 丨 3ετ8ιοιο·9 丨 SI iso Z0I3CO9ZCO卜·ζ 90 丨 36οοτοε·οο— s 丨 3ZSOO0 s 丨 3S9 寸Co
S丨骂Z6S τι
寸0 丨 3ZT00S
S13CO3SCO
90—aiooI 90 丨 3OO60S 寸
T 6 9丨
T\T\(N
曰 U96CO §ι3ε3π·ΤΗ丨 CO0 丨 30000π00“ 寸0—39S9 寸 K}l36conc30<Ni丨 soi3<noo62,6 s 丨 3S 寸 zco
CO0IS6SCO
丨 366SCSJ
S0l30<NJSS 寸 0I3ZI8T6 K>—3coH9co
90I3IOOI 了 CO— 6 90l3oo60st9— T\s 白 usco 3—3ε^π·τ— εοι3οοοοποο 寸0139s等 sl36conoo τ— 90l3s6s,6
SI300CQ0OO 8— 30^2 SIS6<N寸Co
8—ETcoT
SI3S6COZ 寸0 丨 SSSCO0 §l3S^Tco
90I3SZ9I 90IS9S0 9 了 CQ—
LI
T\T\T 白uos εοι36οοεε(Ν·6 S 丨 3ΖΟΟΟ069·? S 丨 30090600“ S—SZJ9C<I,6— 寸0丨骂浮Η·1
寸V 91 <
OOIV si
寸PQ
9PQ
OOCQ
OTCQ ¾ 画 _ ii % <實施例3 > 以下,記載實施例3。和實施例1的不同點是,作爲 使第三光束成爲眩光而遠遠偏離的構造,是在接物光學元 件的周邊領域之一部份(最周邊領域側之領域)和最周邊 領域之一部份(周邊領域側之領域)上,重疊了第七基礎 構造這點。換言之,將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較靠近光軸 -87- 200818169 (85) 的內側領域設計成第一基礎構造和第二基礎構造所重覺而 成之構造,將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之較內側領域遠離光軸 的外側領域設計成第二基礎構造、第三基礎構造及第七基 . 礎構造所重疊而成之構造;將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之位於 較靠近光軸的內側領域設計成第七基礎構造和第二基礎構 ^ 造所重疊而成之構造,將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之位於較內 側領域更遠離光軸的外側領域設計成僅由第二基礎構造所 成之構造。此外,於實施例3中,屬於二元構造的第七基 礎構造係被設計成,使第1光束的〇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 其他任何次數繞射光的光量,使第2光束的0次繞射光的 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繞射光的光量,使第3光束的± 1 次繞射光的光量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也包含〇次亦即穿透 光)之繞射光量。 以下表6及表7中係圖示了實施例3的透鏡資料。又 ,圖8 ( a ) 、8 ( b )及8 ( c )中,圖示了實施例3的縱 球面像差圖。縱球面像差圖的縱軸之1.0,係表示ΝΑ0.85 % , 或Φ3.74mm。此外,於實施例 3 中,L = 0.098mm。 f= 2.334mm。因此,L/f= 0.098/2.334 = 0.042。又,於實施 例3中,當BD用光束的波長是變化+5nm時,則3次球 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188 λ rms,5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 係爲- 0.021 λ rms,7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030λ rms ,9次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016 λ rms。因此,3次至 9次的總體球面像差的變化量,係爲0· 1 92 λ rms。又,於 實施例3中,當BD用光束的波長是變化+5 nm時,且。 -88- 200818169 (86) 對接物光學元件之第一光束的入射倍率改變而使3次球面 像差成爲〇的情況下,則SA5係爲0 λ rms,SA7係爲 0.03 7 入 rms,S A 9 係爲-0 · 0 1 6 λ r m s。因此,5 S AH 係爲 . 0.042 入 rms,5 SAH/ δ λ 係爲 0.0084 ( λ rms/nm )。此 外,使用波長係爲408nm,波長特性的環境溫度係爲25 ’ °C。 又,關於實施例3的接物光學元件的溫度特性,5 SAT1 係爲+0.0027WFE又rms/°C。又,由於第一波長下的接物 光學元件的 Γ係爲 2.2mm,因此δ SATl/f’係爲 + 0.00 1 2 WFE λ rms/ ( °C · mm )。 -89- 200818169 (87) 〔9術〕 ττ(ΝΪε\τ— : ε曰 9F0 :cos_εε^=β issisii 0:¾ 09,0: 2Vhi ™o°?(N=eoJ o : i日 950:¾¾ 曰曰 ocgc^HTJ ni(785nm) 1.5372 1.5709 di(785M) 77.53 0.0( 02.14mm) 2.410 (NJ CO 〇 1.200 ni(658nni) 1.5406 1 1.5773 di(658rm)丨 8 0.0( 02.77mm) 2.410 0.59 ! 0.600 ni(408nm)丨 1.5596 1.6196 di(408nin) 8 〇.〇(03.74nun) 2.410 0.82 0.0875 1·38211 1.51573 1.55322 1.51885 I 1.51885 一3.47437 8 8 第湎 Ο 1 (光圏徑) <N tH 1 (M 1 (M CO 1 03 1 (M CO 寸 l〇 -90- 200818169 (88) CO 一8.63596E+01 0.00000E+00 9.27005E—02 一9.72902E-02 8.15465E-02 一4.46640E—02 1.29730E-02 一1.53003E—03 O.OOOOOE+OO 0.00000E+00 0.00000B4-00 χί* I 1.530^h 一8.31168E-01 3.32779E—02 2.16417 E—02 3.53299E - 03 2.67295E-03 -1.77867E—03 2.04005E—04 2.41464E—04 -1.60198E-04 4.73002E—05| -5.40077E-06 5/3/2 408nm 3.00373E—04 一 6.55813Ε—05 | 一1.01929Ε—04 7.73763Ε—07 一8.30189Ε-06 CQ I <N 1.396^h^l.530 一 8.31168E—01 3.32779E-02 2.16417E-02 3.53299E—03 2.67295E-03 -1.77867E — 03 2.04005E-04 2.41464E-04 : -1.60198E-04 4.73002E—05 -5.40077E — 06 5/3/2 408nm 3.00373E-04 一 6.55813Ε—05 一1.01929Ε—04 ! 7.73763Ε-07 -8.30189Ε-06 0/0/1 or -1 785nm 1.60000E—02 1.00000E—03 5.00000E—04 0.00000Ε+00 O.OOOOOE+OO 2-2 1.145^hgl.396 一6.83136E—01 5.49909E—02 1.08627E—02 7.34689 E-03 -1.03974E-03 1.22042E-03 7.59120E—05 一3.91817E—04 1.35143E—04 9.18829E-06 一6.45098E—06 2/1/1 | 395nm 一 1.11443E—02 1.81188Ε—03 7.46626 Ε-04 一2.81739Ε—04 9.62982Ε-05 0/0/1 or -1 785nm | 1.60000E—02 1.00000E—03 5.00000E-04 O.OOOOOB+OO O.OOOOOE+OO 2 — 1 1.100^hgl.l45 -8.96269E-01 4.68657E—02 1.37464E—02 7.35396E—03 -4.26399E-04 1.22042E-03 7.59120E-05 一3.918Γ7Ε—04 : 1.35143B-04 9.18829E-06 -6.45098E-06 2/1/1 395nm 一1.11443E—02 1.81188Ε-03 ! 7.46626Ε-04 -2.81739Ε-04 9.62982Ε-05 h各1.100 一6.87288E-01 0.00000E+00 6.80300E—03 2.19470E-03 3.34295E—03 一 4.13177E-03 1.73984E—03 2.03555E—04 -2.31775E-04I -7.16783E-06 8.05067E-06 1/1/1 530nm 9.23389E—03 一3.69887Ε-03 1.89068Ε-03 Ι-9.26170Ε-04 1.14464Ε-04 面編號 領域 A 0 A4 CO < 00 < A10 A12 A14 J | A16 I A18」 A 20 繞射次數 1設計波長1 ΓβΤΠ 1 Β8 1 Β10 繞射次數 設計波長 B 2 B4 CO CQ B8 B10 〔卜 - I丨丨 哉龄闼筚鏑 丨米骢糊圓鐮―丨米豳_國鐮〜 本發明係不限於說明書所記載之實施例,而是亦包含 其他實施例、變形例,這對本領域的當業者而言,可根據 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實施例或思想而明瞭。說明書之記載 及實施例,其目的僅爲例證,本發明的範圍係如後述的申 請專利範圍所示。 -91 - 200818169 (89)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本發明所論之接物光學元件OL之一例,從 光軸方向觀看的圖。 〔圖2〕本發明所論之接物光學元件0L上所設之光 程差賦予構造的數個例子的模式性剖面圖。 〔圖3〕本發明所論之光點形狀的圖示。 〔圖4〕本發明所論之光拾取裝置的構成的槪略性圖 示。 〇 〔圖5〕本發明所論之接物光學元件之一例的模 式性剖面圖。 〔圖6〕本發明所論之實施例1的b d、D V D、C D之 相關縱球面像差圖6 ( a )〜6 ( c )。 〔圖7〕本發明所論之實施例2的BD、DVD、CD之 相關縱球面像差圖7 ( a )〜7 ( c )。 〔圖8〕本發明所論之實施例3的BD、DVD、CD之 相關縱球面像差圖8 ( a )〜8 ( c )。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MD :周邊領域 CN :中央領域 〇 T :最周邊領域 PU1 :光拾取裝置 LD1 :藍紫色半導體雷射 -92 - 200818169 (90) LD2 :紅色半導體雷射 LD3 :紅外半導體雷射 LDP :光源封裝 . HL :全像雷射 PD1 :光偵測器 _ PD2 :光偵測器 AC1 : 2軸致動器 AC2 : 1軸致動器 EXP :擴束器 B S 1 :第1偏光分束器 BS2:第2偏光分束器 QWP : 1/4波長板 SEN :感測器透鏡 COL1 :第1準直器 COL2 :第2準直器 OL :接物透鏡 - PL1 : BD的保護基板 _ PL2 : DVD的保護基板 P L 3 : C D的保護基板 R L 1 : B D的資訊記錄面 RL2 : DVD的資訊記錄面 R L 3 : C D的資訊記錄面 SOT :光點周邊部 S M D :光點中間部 -93 200818169 (91) SCN :光點中心部 L1 :第1透鏡 L2 :第2透鏡 -94-

Claims (1)

  1. 200818169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光拾取裝置,係屬於對光碟進行資訊記錄及/ 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其特徵爲, - 具有: 射出第一波長λ 1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 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 源,和 { 射出第三波長λ3(λ3>λ2)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 源;和 接物光學元件,其係用以使前記第一光束被聚光在具 有厚度11之保護基板的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 記第二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2(tl^t2)之保護基板的 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被聚光在具有 厚度t3 ( t2 < t3 )之保護基板的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 前記光拾取裝置,係藉由使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 - 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 . 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以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前記 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前記中央領域 係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前記周邊領域係具有第二光 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95- 200818169 (2) 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 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央領 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周邊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周 邊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 造之構造; 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基礎 構造的構造;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前記所定之基礎構 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且滿足下記式(8 -96- 200818169 ⑶ 0.9 - ( χ . λ 1 ) / ( nl-1 ) ^ ( y · λ 2) / ( n2-l ) ^1.2- ( x · λ 1 ) / ( nl-1) ( 8) 其中,X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y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η 1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一光束下 率; η2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二光束下 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爲第二基礎構造、第四 造或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任一者;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 記第一光束的1 0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的折射 的折射 ,其中 基礎構 造之前 繞射光 何次數 量會大 造之則 繞射光 何次數 量會大 造之前 之繞射 -97- 200818169 (4)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光拾取裝 置,其中,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前記所定之基 ~ 礎構造,和第三基礎構造或第四基礎構造之任一者,所重 疊而成之構造; f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乃至第3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單枚透鏡 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乃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塑膠透鏡。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乃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玻璃透鏡。 -98- 200818169 (5)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至第6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光拾取裝置,其中,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在前記周邊領域的周 - 圍,具有著擁有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最周邊領域; _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第 '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前記第二基 礎構造、前記第三基礎構造、前記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基 礎構造之任一者之構造;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前 -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99- 200818169 (6)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 0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至第6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在 前記周邊領域的周圍具有屬於折射面的最周邊領域;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第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至第8項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在有別於已設置有前記第一光程差 賦予構造的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的其他光學面,設 ^ 置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 —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至第9項之任一項所記 載之光拾取裝置,其中,前記第一波長Λ 1、前記第二波 長λ 2及前記第三波長λ 3,係滿足以下記式(9 ) 、( 1〇 )· 1.5χΛΐ<λ2<1.7χλ1 (9) 1.9χλ1<λ3<2.1χλ1 (10) ο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乃至第1 0項之任一項所記 -100- 200818169 (7) 載之光拾取裝置,其中, 在前記第一光束、前記第二光束及前記第三光束所共 通的光路中,且在前記接物光學元件與前記第一光源、前 ^ 記第二光源及前記第三光源之間,設有開口限制元件; 前記開口限制元件,係至少具有靠近光軸的第一領域 * ,和較前記第一領域遠離光軸的第二領域; 前記第一領域,係讓前記第一光束、前記第二光束及 f 前記第三光束全部穿透;前記第二領域,係讓前記第一光 束及前記第二光束穿透,並使前記第三光束不被聚光在, 穿透了前記開口限制元件之前記第一領域及前記接物光學 兀件的記第二光束之聚光位置上; 通過了前記第一領域的前記第三光束,係入射至前記 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中央領域。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其 中,前記開口限制元件係具有λ /4波長板;前記開口限制 元件係和前記λ /4波長板被一體化。 ,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所記載之光拾取裝置,其 中,滿足以下的式(1 ’ ’): 0.02 ^ L/f < 0.05 ( 1,,) 〇 14.一種接物光學元件,係屬於 具有: 射出第一波長λ 1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 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 -101 - 200818169 (8) 源;和 射出第三波長λ3( λ3> λ2)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 源;且 • 使用前記第一光束來進行具有厚度ti之保護基板之 第1光碟的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用前記第二光束來進 ~ 行具有厚度t2 ( tl^t2)之保護基板之第2光碟的資訊記 錄及/或再生,使用前記第三光束來進行具有厚度t3(t2 r <t3)之保護基板之第3光碟的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光 拾取裝置中所使用的接物光學元件,其特徵爲,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 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 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 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前記 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前記中央領域 係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前記周邊領域係具有第二光 - 程差賦予構造; 、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 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央領 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102- 200818169 (9)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周邊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周 邊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 造之構造; 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基礎 構造的構造;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前記所定之基礎構 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且滿足下記式(8 ): 〇-9 · ( X · λ 1 ) / ( nl-1 ) ^ (y· λ 2) / ( n2-l ) —1 · 2 · ( χ · λ 1) / (nl-l) ( 8 ) 其中,χ係指0以外的整數; y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η 1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一光束下的折射 -103 - 200818169 (10) 率; n2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二光束下的折射 率。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所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 其中,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爲第二基礎構造、第四基礎 構造或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任一者;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 〇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或第1 5項所記載之接物 光學元件,其中, -104- (11) 200818169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 ,和第三基礎構造或第四基礎構造之任一者,所重疊而成 之構造; .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大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乃至第16項之任一項所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單 % 枚透鏡。 :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乃至第1 7項之任一項所 _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塑膠 透鏡。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乃至第1 7項之任一項所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爲玻璃 透鏡。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乃至第19項之任一項所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 -105- 200818169 (12)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在前記周邊領域的 圍,具有著擁有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的最周邊領域;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 ,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 前記第三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前記第二 礎構造、前記第三基礎構造、前記第四基礎構造或第五 ί 礎構造之任一者之構造; 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二基礎構造之 記第一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3次及2次繞射光量會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三基礎構造之 記第一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四基礎構造之 記第一光束的3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2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2次及1次繞射光量會 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五基礎構造之 周 第 行 基 基 刖 光 數 大 前 光 數 他 刖 光 數 大 刖 -106- 200818169 (13) 記第一光束的1 0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 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6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 數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5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 1 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乃至第1 9項之任一項所 '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 ,係在前記周邊領域的周圍具有屬於折射面的最周邊領域 f ; 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記最周邊領域的前記第 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 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乃至第21項之任一項所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在有別於已設置有前記第一 光程差賦予構造的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的其他光學 面,設置第四光程差賦予構造。 % 2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乃至第22項之任一項所 - 記載之接物光學元件,其中,前記第一波長λ 1、前記第 . 二波長λ 2及前記第三波長λ 3,係滿足以下記式(9 )、 (10): 1·5χλ1<λ2<1·7χλ1 (9) 1·9χλ1<λ3<2.1χΑ1 (10) ο 24.—種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係屬於 具有: -107- 200818169 (14) 射出第一波長λΐ之第一光束的第一光源;和 射出第二波長λ2( λ2> λΐ)之第二光束的第二光 源;和 . 射出第三波長λ3( λ3> λ2)之第三光束的第三光 源;和 ^ 接物光學元件,其係用以使前記第一光束被聚光在具 有厚度11之保護基板的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 f 記第二光束被聚光在具有厚度t2 (tig t2)之保護基板的 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被聚光在具有 厚度t3 ( t2 < t3 )之保護基板的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藉由使前記第一光束_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使前語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面 上,使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以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的光拾取裝置,而爲具有其 之光資訊記錄再生裝置,其特徵爲, ,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光學面,係具有中央領域和前記 . 中央領域周圍之周邊領域的至少二個領域,在前記中央領 域具有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在前記周邊領域具有第二光 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中央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 央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108- 200818169 (15)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中央領 域的前記第三光束,聚光在前記第3光碟之資訊記錄面上 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係使通過前記接物光學元件之前 記周邊領域的前記第一光束,聚光在前記第1光碟之資訊 記錄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使通過前記周 邊領域的前記第二光束,聚光在前記第2光碟之資訊記錄 面上而能夠進行資訊記錄及/或再生; 前記第一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第一基礎構 造之構造; 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係使通過前記第一基礎構造之前 記第一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繞射光 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 之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三光束的1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 任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 前記第二光程差賦予構造,係爲至少具有所定之基礎 構造的構造; 前記所定之基礎構造,係使通過了前記所定之基礎構 造之前記第一光束的X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何次數之 繞射光量,使前記第二光束的y次繞射光量會大於其他任 何次數之繞射光量的光程差賦予構造,且滿足下記式(8 )· 0.9 · (X· λΐ) /(nl-1) ^ ( y · λ 2) /(η2-1) ^ 1.2 · ( χ · λ 1 ) / ( nl-1 ) ( 8 ) -109- 200818169 (16) 其中,x係指0以外的整數; y係指〇以外的整數; nl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一光束下的折射 率; n2係指前記接物光學元件的前記第二光束下的折射 率。 -110-
TW096125258A 2006-07-14 2007-07-11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TW200818169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3769 2006-07-14
JP2006285298 2006-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8169A true TW200818169A (en) 2008-04-16

Family

ID=389231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5257A TW200811859A (en) 2006-07-14 2007-07-11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TW096125258A TW200818169A (en) 2006-07-14 2007-07-11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5257A TW200811859A (en) 2006-07-14 2007-07-11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7453786B2 (zh)
EP (2) EP2043094A4 (zh)
JP (2) JP4187054B2 (zh)
KR (2) KR20090031556A (zh)
TW (2) TW200811859A (zh)
WO (2) WO20080075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13995A1 (ja) * 2006-03-30 2007-10-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850032B2 (ja) 2006-11-08 2012-01-1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レンズ
TWI394152B (zh) 2007-07-30 2013-04-21 Sony Corp Objective lens, optical read / write head and optical disc device
JPWO2009147942A1 (ja) * 2008-06-04 2011-10-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2067215A (zh) 2008-06-20 2011-05-18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物镜、光拾取装置以及光盘驱动装置
US8406111B2 (en) 2008-07-30 2013-03-26 Konica Minolta Optp, Inc. Objective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device
EP2367171A4 (en) * 2008-12-17 2012-10-0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READ DEVICE
JP2010153006A (ja) * 2008-12-26 2010-07-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1882447B (zh) 2009-05-07 2015-04-01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物镜、光拾取装置及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JPWO2011033786A1 (ja) * 2009-09-17 2013-0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学系
JP2011100522A (ja) * 2009-11-09 2011-05-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5520197B2 (ja) 2009-11-20 2014-06-11 Hoya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用対物光学系、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5647547B2 (ja) * 2010-03-19 2014-12-24 Hoya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用対物光学系、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11210314A (ja) * 2010-03-30 2011-10-2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11248936A (ja) * 2010-05-24 2011-12-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3140892B (zh) 2010-09-29 2015-07-01 柯尼卡美能达先进多层薄膜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用的物镜以及光拾取装置
JP5093634B2 (ja) * 2010-10-22 2012-12-1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8760990B2 (en) * 2010-11-10 2014-06-24 Konica Minolta, Inc.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5658183B2 (ja) * 2011-02-15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素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光ヘッド装置
JP6690217B2 (ja) * 2015-03-09 2020-04-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761600B2 (ja) 2017-01-05 2020-09-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2818B2 (ja) * 1993-02-01 1996-09-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対物レンズ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KR100200868B1 (ko) * 1995-12-22 1999-06-15 윤종용 광픽업 장치
JP3385213B2 (ja) * 1998-05-29 2003-03-10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用対物レンズ
ID28515A (id) * 1998-06-26 2001-05-31 Asahi Optical Co Ltd Lensa objektif untuk pemungut optik
US6349083B1 (en) * 1998-07-13 2002-02-19 Konica Corporation Near field type optical disk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reproducing apparatus,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lens
JP3794229B2 (ja) * 1999-01-22 2006-07-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この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を備えた記録再生装置、情報の記録再生方法、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対物レンズ
DE60042812D1 (de) * 1999-01-22 2009-10-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sche Abtastvorrichtung, mit der optischen Abtastvorrichtung versehenes Aufnahme/Wiedergabegerät, optisches Element und Verfahren zur Datenaufnahme/wiedergabe
US6366542B1 (en) * 1999-11-17 2002-04-02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bjective lens
CN1221956C (zh) * 1999-11-18 2005-10-05 柯尼卡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及物镜
US6638583B1 (en) 2000-03-16 2003-10-28 Colorlin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stacks of polycarbonate films
US6515955B2 (en) * 2000-04-14 2003-02-04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optical system for optical pick-up
KR100805266B1 (ko) * 2000-11-09 2008-02-20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기록매체를 주사하는 광학 헤드
JP4716239B2 (ja) * 2000-11-14 2011-07-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用の対物レンズ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610118B2 (ja) * 2001-03-30 2011-01-12 Hoya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用対物レンズ
JP2002324333A (ja) * 2001-04-26 2002-11-08 Konica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その対物レンズ
TW535009B (en) * 2001-06-13 2003-06-01 Pentax Corp Diffraction optical element
JP2003167187A (ja) * 2001-06-20 2003-06-13 Konica Corp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TWI239520B (en) 2001-10-12 2005-09-11 Konica Corp Objective lens,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US7577077B2 (en) * 2002-09-05 2009-08-18 Konica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and optical element
JP4300914B2 (ja) * 2002-12-18 2009-07-2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学素子
JP2004144953A (ja) 2002-10-23 2004-05-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プラスチック製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144954A (ja) 2002-10-23 2004-05-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プラスチック製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144951A (ja) 2002-10-23 2004-05-2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プラスチック製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4198942A (ja) 2002-12-20 2004-07-15 Asahi Glass Co Ltd 位相板
US7239598B2 (en) * 2003-06-17 2007-07-03 Pentax Corporation Objective lens for optical pick-up
JP4341416B2 (ja) * 2004-01-30 2009-10-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回折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990832B2 (en) * 2004-04-28 2011-08-02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plural light sources an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for a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2005353261A (ja) * 2004-05-10 2005-12-2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4340690B2 (ja) * 2004-10-08 2009-10-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回折光学素子、対物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6139263A (ja) 2004-10-15 2006-06-0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波長板
EP1806743A4 (en) * 2004-10-29 2008-12-1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LENS, OPTICAL SENSOR AND OPTICAL DISK DRIVE
WO2007102316A1 (ja) * 2006-03-07 2007-09-1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53786B2 (en) 2008-11-18
TW200811859A (en) 2008-03-01
EP2043095A1 (en) 2009-04-01
JPWO2008007552A1 (ja) 2009-12-10
EP2043095A4 (en) 2009-08-05
KR20090035514A (ko) 2009-04-09
WO2008007552A1 (fr) 2008-01-17
EP2043094A1 (en) 2009-04-01
JP4093287B2 (ja) 2008-06-04
EP2043094A4 (en) 2009-08-05
US7460459B2 (en) 2008-12-02
US20080013412A1 (en) 2008-01-17
US20080013415A1 (en) 2008-01-17
JP4187054B2 (ja) 2008-11-26
KR20090031556A (ko) 2009-03-26
WO2008007553A1 (fr) 2008-01-17
JPWO2008007553A1 (ja) 200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0818169A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bjective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JP5019273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4321589B2 (ja) 対物レンズ、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957003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対物光学ユニット及び対物光学系の設計方法
JP5003428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対物光学素子
CN101105956A (zh) 光拾取装置、对物光学元件和光信息记录重放装置
JP200905940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の対物レン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