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7106042A - 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7106042A
CN87106042A CN198787106042A CN87106042A CN87106042A CN 87106042 A CN87106042 A CN 87106042A CN 198787106042 A CN198787106042 A CN 198787106042A CN 87106042 A CN87106042 A CN 87106042A CN 87106042 A CN87106042 A CN 87106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thread
leno
heald
heddle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198787106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卡莫洛·莫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87106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71060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7/00Leno or similar shedding mechanisms
    • D03C7/06Mechanisms having eyed needles for moving warp threads from side to side of other warp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它不采用纱罗织物机构,也不采用机械构件;在织造过程中,在两根通常命名为“缠绕经纱”和“辅助经纱”的经纱之间。采用一简单的滑动交叉或滑动搭结;辅助经纱至少暂时被加入织物中;至少有一个被定义为“直构件”的构件,它也至少暂时被加入织物中。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
作为纱罗交织物,这种交织定义为:经纱、纬纱交叉成直角,两根或多根相邻的经纱互相缠绕面形成斜纹形式。
为了完成所述的交织,已知的方法是采用“纱罗织物综片”,利用综片上三个构件的机械运动,使一根经纱和另一根经纱互相缠绕。上述两根经纱分别称为“缠绕经纱”和“直经纱”,它们是产生纱罗交织最基本的要素。
利用纱罗织物机构完成所述交织的织机,在旋转运动中必须预先安装专用部件,并且必须预先选择综框的行程。由于综框的行程次及纱罗织物机构(尤其是纱罗综片或综眼综片)构件的运动形式受到限制,即便采用每分钟投梭3000次的先进织机,在织造纱罗交织时,投梭速度还达不到上述数值的一半。
使用纱罗织物机构直接带来的其它缺陷还有:
1.带动缠绕经纱和直经纱的普通综片与纱罗织物机构的综片之间至少必须隔开大约12厘米的距离,以便按时动作;
2.纱罗织物机构的厚度很大,而且综片的数量很多,实际上,对一个最简单的交织花纹来说,就需要5根综片即3根用于纱罗织物机构,另外2根为普通控制综片。这意味着,对由许多经纱缠绕成纱罗花纹的织物来说,织造会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得不将大量的综片配置在许多综框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克服已有技术缺陷的方法,从而有可能充分利用现代的织机,同时有可能灵活运用到传统的生产设备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个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来实现的。这种方法的特征是:构成纱罗织物机构的传统综片装置的已知操作被一个位于两根经纱之间的简单的滑动搭结所代替,通常上述两根经纱第一根称为“缠绕或卷绕经纱”,第二根称为“辅助经纱”,辅助经纱至少被暂时加入织物中;在所述滑动搭结的下游有一构件起分离两根经纱和防止滑动搭结在织物成形方向上向前移动的作用;所述两根经纱在滑动搭结的上游在与至少一个被定义为“直构件”的构件有关的相对平面上移动;“直构件”也至少被暂时加入织物中,但它本身不参与任何单独的交织,而在它的周围,缠绕经纱按照预定的顺序缠绕,这样便可完成纱罗交织。
所述的滑动搭结,可以设想成任何方案,只要它适合于使辅助经纱和直经纱互相紧靠,允许它们相互滑动。在特殊的具体方式中,当不产生相互滑动时,滑动搭结最好由一个位于两根经纱之间的简单交叉或者一个能保证两根经纱互相紧靠的附加构件来实现。
根据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构成纱罗织物的基本要素已经从2个变为了3个,即直经纱,缠绕经纱和新增加的辅助经纱。最后一个要素对构成所需的交织来说不是必需的,它仅仅在织造过程中起作用,它可以是一根经纱或者是一个固定的和柔性的芯杆,当织物前进时,可以从织物中脱离出来。
本发明的方法的一种较好的具体形式是采用一台普通的织机,按照已有技术预先装配一些先进装置,这些装置用来改变所有或者至少一股与纱罗交织有关的经纱的喂入。
下面对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方法,附图例举了一些通过描述发明构思的优点和所述方法的具体方式所能完成的交织,它仅是举例说明,不起限定的作用。
图1、2分别为经纱分布图和相关织纹图的理论视图。它表示了构成最简单和最典型纱罗交织的两根经纱,其中直经纱未与纬纱交织在一起;
图3、4是分别按照经纱分布和织纹,两根经纱在被交织成纱罗织物时呈现的排列视图;
图5表示利用众所周知的纱罗织物机构来完成交织所必需的工作状态或步骤的简要视图;
图6是与图5中工作状态有关的织纹图;
图7表示图5中的下一个工作状态,它是完成纱罗交织的中间状态;
图8是与图7中工作状态相关的织纹图;
图9表示相对于图5和7中工作状态而言的最后工作状态;
图10是与图9中工作状态相关的织纹图;
图11、13表示图1至4中的纱罗交织用本发明的方法来完成;
图12、14是与图11和13相关的织纹图的视图;
图15、17、19和21表示本发明为了实现每投梭2次直经纱和缠绕经纱进行缠绕,而每投梭4次辅助经纱就将其本身束缚在纬纱上(有3次投梭产生这种束缚;有一次投梭不产生束缚)所需要的过程;
图16、18、20和22是与图15、17、19和21中工作状态有关的织纹图;
图23、25、27和29表示用15、17、19和21中的交织是通过直经纱与固定芯杆交织而成的,当织物织成后,芯杆可以从织物中脱离出来,这是其优点;
图24、26、28和30是与图23、25、27和29中工作状态相关的织纹图;
图31、32表示用本发明的方法所完成的另外两种交织;
图33、35、37和39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实现不同的顺序,其中的顺序所完成的交织与图15、17、19和21中的顺序所完成的交织完全相同;
图34、36、38和40是与图33、34、37和39中工作状态相关的织纹图;
图41、43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灵活性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方法的交织仅由一个附加的环形构件来完成,环形构件对两根经纱起滑动搭结的作用,改变两根经纱的喂入;
图42和44是与图41和43中工作状态相关的织纹图。
参照图1和2,可以看出典型的纱罗交织在理论上相同的工作状态;其中1为直经纱,2为缠绕或卷绕经纱,经纱1被经纱2缠绕和支承。
经纱分布图的视图1表明了直经纱的非主要特征,直经纱总是保持在与纬纱3相关的一侧,纬纱3由各种各样的纬纱组成,围绕着纬纱3,缠绕经纱或卷绕经纱2相反进行交织。图2的织纹图可以更好地看出经纱对纱罗交织来说必需的特征,缠绕经纱2按照预定顺序围绕直线纱1缠绕,从直经纱的一侧到另一侧交替换位。很显然,这种缠绕作用加在织物上,其两根经纱比相互平行并由纬纱织在一起的两根同样经纱要好。纱罗交织的特点正是这种排列;实际上,所谓“纱罗交织”相对织物来说,与“纱罗织物”是同一个词,只要这种织物以两根经纱为一组,而这两根经纱彼此隔开几毫米,同时经纱由所述交织固定到纬纱上,防止它们产生滑动而导致所需的交织脱散。
图3、4表示直经纱1和缠绕经纱2它们本身在实际上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于交织中的经纱张力和固有弹性而引起的。
过去完成纱罗交织所采用的纱罗织物综片装置的操作可以从图5至10中看出来。实际上先参照图5和图6就可以看出完成所需交织所必需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中,直经纱1(见图)位于缠绕经纱2所在平面的背后平面上,更确切地说,位于综眼综片8与导纱综片7之间。
缠绕经纱2穿过综眼综片8上的综眼,二者由于普通综片9和10的作用,都被保持在梭口12的二个相对侧边上。纬纱5因而可在直经纱1的下面和缠绕经纱2的上面而引入。从图6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图中绘出了纬纱5的最终状态。
在图7和图8表示的中间状态中,可以看出,直经纱1向下移动,而缠绕经纱2则向上移动;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综眼综8也向上移动,并且在其它综片跟着移动后,当综眼综片再向下移动时,它就给缠绕经纱2导向,使缠绕经纱2进入直经纱1所在平面的背向平面中。图9、10显示了综片运动的最后一步,而且还显示了织纹图的最终形状。当综眼综片8向下移动和普通综片9向上移动时,缠绕经纱2和直经纱1再一次位于与梭口12相关的二个相对侧边上。一根新的纬纱11总是在直经纱1的下面和缠绕经纱2的上面引入,这样就完成了所需交织的最后一步。
传统生产设备与本发明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交织将会变化无穷;实际上,直经纱可以根据任何需要和预定顺序与纬纱交织,而不是总是位于与它们有关的同一侧;同样,缠绕经纱2也可以根据预定和所需的顺序横过直经纱1,而且在这种交织中,相距较远的经纱能够移到和交织在一起。
现在,很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方法所具有的优点,它可以完成图10所示的同样交织。利用图11-14所示的操作方法能够完成按照传统过程所进行的交织。
辅助经纱15就是使全部要素增加到3个的那个要素。虽然在织造步骤中,这些经纱的数量对完成纱罗交织来说是必需的,但在后来得到的交织中,辅助经纱可以不成为其中的一部份。正因为如此,辅助经纱才得以“辅助”一词,因为它仅仅起辅助作用,而且倘若它对所需的织物有影响,还可以简化为一个后部固定在织机静止构件上的简单柔性芯杆,织造时,它至少沿着长度伸入形成的织物中,在织物前进时,可以从织物中脱离出来。
见图11,缠绕经纱14和辅助经纱15在直经纱13的后面状态下交织。在这一步骤中,综片19处于顶端位置,从综片19的综眼中滑过的缠绕经纱14由于交叉22被带到梭口21的较低区域。在这里,交叉22是一个滑动搭结。从图12中可以容易看出经纱的相互位置。
两个较远的综片18和20一起移动,并且能由一个带有二个综眼或一个综眼的综片所代替。这样做是有利的。辅助经纱15可以从这综眼中引出,并且在与缠绕经纱14交叉完后可重新穿过综眼。
图11中标号31和32所表示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或附件(称为“恢复方法/附件”)在交织的上游,改变在与直经纱13有关的相对平面上前进的辅助经纱15和缠绕经纱14的喂入,按照需要和预定的顺序以张紧或者放松它们。
在图11的顺序中,很明显,辅助经纱15必须拉紧以便能够拉下缠绕经纱14,而相反缠绕经纱则必须放松且有足够长。在图13中和在图14有关织纹图中,可以看出,当综片18和20向上移动以及综片19向下移动,同时缠绕经纱14被张紧而辅助经纱15被放松时,缠绕经纱14可以完成交织运动的第二步(见图):即在直经纱13前面,交织移回到梭口21的较低位置以便纬纱23引入。图14表示在织物中的结果,其中按照预定的顺序缠绕经纱14和直经纱13完成纱罗交织,而辅助经纱15和纬纱16、17、23交织在一起。
图15-22所示的特征是直经纱13和缠绕经纱14与每个第二纬纱的互相交织。
上述不同的织纹可以由图15和19所示的二个步骤完成,图中可以看出,纬纱27和29的引入是分别完成的,而缠绕经纱14和辅助经纱15保持在梭口21的顶端位置。在这二个步骤中,所述的二根经纱均被拉紧。
图17和21所示的步骤完全类似于图13和11所分析的步骤。在由此而得出的织纹图(见图22)中,可以看出,通过所示顺序,在上述直经纱13与缠绕经纱14的交织旁边,能获得辅助经纱15与纬纱的交织。每当完成一次全部顺序,辅助经纱就在3根纬纱上面和一根纬纱下面延伸。因此,不难理解,结果是辅助经纱15连同缠绕经纱14在纬纱26和30的下面及在纬纱24、25、27、28和29的上面延伸。纬纱24、25、27、28和29是在缠绕经纱14本身在所述的纬纱上延伸时引入的,也可以是在这些纬纱的下面延伸,但它必须是相对于直经纱13的另一侧。
从图23至图30,举出了一个特例。它可用于生产搭钩带和相应的环固定带:当它们结合时就成了所谓搭扣紧固器。这种搭钩带也必须以环圈带的形式在织机上生产,环圈是由塑料单丝纤维构成的,在另外的生产步骤中通过切割这些环圈便可产生搭钩。在这一实例中,直经纱被一根芯杆代替,这种芯杆由软化钢索制成,它在综片的前方固定在织机静止的构件上,芯杆或多或少地伸入织物中,因此,在生产运动时,在织物前进的过程中脱离织物。
图23至30所描述的交织与图15至22所描述的交织是相同的。
受喂纱变化的影响和综片18、19、20运动的影响,在缠绕经纱14与辅助经纱15之间的交叉22使这两根经纱滑到与芯杆38有关的侧面,这二根经纱与纬纱39、40、41、42完成由图30最后织纹图理论上所表示的交织。
当芯杆38以织物中脱离出来,芯杆周围形成的圆圈46、47、48便从圆杆上脱下,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形成环圈。环圈的尺寸随圆杆38的尺寸和构成环圈的缠绕经纱14的喂入而改变。
图33、35、37和39与图34、36、38和40的相关理论织纹图有助于理解,利用本发明的方法的其它具体方式最终得到的织纹图,与利用图15至22所示顺序得到的织纹图相同;也有助于理解其最重要操作是由辅助经纱15与缠绕经纱14的交叉来完成的;而且还可以理解对各种可能状态下定义的判别原则。
在这个特例中,可以看出,经纱的前进方向是从左边到右边(见图),考虑到经纱14、15分别位于综片18和19上,因此在辅助经纱15与缠绕经纱14之间的交叉22布置在这两根经纱行程的末端。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个隔离构件即一根静止的杆53,它在交叉的后面使所述经纱相互隔开,同时阻止交叉跟随经纱前进(因为跟随经纱前进,交叉将会被正织出的织物缠住,导致两根经纱重新出现平行),并且允许交叉沿其轴向在其表面上自由滑动。
这些作用总是与综片18和19的运动及喂纱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因此,从图中的分析中可以明白这种方法是这种情况下的一个特殊的具体方式。上述喂纱变化可以在预定的和合适的时刻放松和张紧经纱14和15。
在图33中,通过同时参照图34所绘有关的理论织纹图,不难理解:缠绕经纱14和辅助经纱15都位于梭口21的高位置上,通过上升综片18和19使它们保持在这一位置。所述两根经纱之间的交叉22也被确定在高边缘位置,在杆53的表面上静止。
在纬纱57的后面,在图35所示的步骤中,综片19(其中拉紧的辅助经纱15被插入)降下,而缠绕经纱14被放松。所述相互作用的组合使交叉22沿杆53滑向下游,回到梭口21的低位置,将缠绕经纱14带到直经纱13所在平面的背面上。
在图37中,可以看出,综片19的上升引起交叉22滑向上游,并且它必然会回到类似于图33所示的状态。
在图39中,恰恰相反,由于综片18的运动引起缠绕经纱14下降以及它在直经纱13所在平面的前面平面中被拉紧,也由于辅助经纱15被放松,使交叉22脱离杆53,从而实现由纬纱59固定住缠绕经纱14绕直经纱13产生的缠绕(见图40)。
图41和图43,以及图42和44所示的有关织纹图表示了利用本发明的方法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简单程度和灵活性。
与利用图11至14所示同样方法的不同实例所完成的织纹图相同的织纹图在这里是利用喂纱的改变和利用在缠绕经纱14与辅助经纱15之间的滑动搭结来完成的,或者是通过一个附加的构件33来完成。构件33使所述的二根经纱14和15互相紧靠,在这个实例中它是一个环形构件。
图中所示的方案来源于实际当中,辅助经纱15和缠绕经纱14都设计成来源于固定位置,使它们位于梭口21的较低区域内,不过是在与直经纱13有关的相对的一侧。既然这样,上述两根经纱14和15简单交替必须是一根拉紧,另一根放松并有足够长,反之也是这样。这种简单交替实现图41至44所示的两种情况。
在图41中,辅助经纱15被拉紧,通过使它将其本身置于织口21较低区域内由直线围成的图形中,其位置和到达的方向在直经纱13和分离杆53的背面引起环形构件33与之一起沿分离杆53滑动,其结果缠绕经纱14也跟着作此移动。
图43中,表示了一个相反的情况:缠绕经纱14被拉紧,它来自并定位在与直经纱13所在平面有关的前平面上,由于辅助经纱放松并有足够长,利用环形结合构件33降低辅助经纱15。因此,在直经纱13前面向下游延伸至环形结合构件33的辅助经纱15形成圆圈,以便纬纱37在直经纱13和辅助经纱15的下面,而且在缠绕经纱14的上面引入梭口21中。
图31表示与一种情况有关的理论织纹图,其中直经纱已被二根经纱49、50所代替,这二根经纱与纬纱51完成它们自己预定的交织;缠绕经纱14围绕这二根经纱49和50缠绕,而辅助经纱15在经纱14、49和50的旁边位置与纬纱交织。
图32表示了最后一种情况。其中与直经纱13交织的缠绕经纱14发生了变化,即相对直经纱而言,缠绕经纱14在它们与纬纱52共同构成的交织中不具有对称构造。对最后的两种情况来说,图中所示的几个生产步骤的全部顺序在此不再重复,基于前面的说明,能容易理解下面的生产过程。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所提出的方法不仅不会使能获得的织物的交织和构造减少,而且对能改变经纱喂纱的织造系统来说,连任何所能得到的特点也不会减少。
这种方法一个基本特征是:在缠绕经纱与所谓的“辅助经纱”之间有一个或多个交叉:在所有可能的和可想象的不同纱罗交织中,能否完成取决于一个或多个这样的交叉。
我们提到在辅助经纱和缠绕经纱之间多了一个交叉,是在这种特殊情况来说的,其中一个交叉的不同作用相对其它交叉而言不能确定,因为二个交叉根据可预定的顺序交替完成对辅助经纱和缠绕经纱的操作,这里的辅助经纱和缠绕经纱共同围绕直构件完成纱罗交织。
同样,在缠绕经纱和辅助经纱之间至少有一个滑动交叉或滑动搭结,在一些方式和状态中是能完成和/或能想象的。关键是它必须能完成图示的操作,利用缠绕经纱通过辅助经纱围绕直构件产生缠绕,从而得到纱罗组织,而滑动交叉或者产生的交织在生产中应被任何一个构件(综片、杆、单经纱等)的作用抑制住,将辅助经纱与缠绕经纱在滑动交叉或滑动搭结的上游隔开,防止滑动交叉或滑动束缚前进而被织物缠住。否则,就会象前面说过的一样,辅助经纱和缠绕经纱将变得互相平行,以致本发明的方法的操作失效。

Claims (6)

1、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其特征在于:构成纱罗织物机构的传统综片装置的已知操作被一个位于两根经纱之间的简单的滑动搭结所代替,上述两根经纱第一根称为“缠绕或卷绕经纱”,第二根称为“辅助经纱”,辅助经纱至少被暂时加入织物中;在所述滑动搭结的下游有一构件起分离两根经纱和防止滑动搭结在织物成形方向上向前移动的作用;所述的两根经纱在滑动搭结的上游在与至少一个被定义为“直构件”的构件有关的相对平面上移动;“直构件”也至少被暂时加入织物中,但它本身不参与任何单独的交织,而在它的周围,缠绕经纱按照预定的顺序缠绕,这样便可完成纱罗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滑动搭结是利用至少一个交叉实现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滑动搭结是利用一个使所述两根经纱互相紧靠的附加构件实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构件是一根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构件是一综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构件是一单经纱。
CN198787106042A 1986-07-18 1987-07-18 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 Pending CN871060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21178/86A IT1197783B (it) 1986-07-18 1986-07-18 Metodo semplifica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 intreccio tessile del tipo denominato a garza
IT21178A/86 1986-07-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7106042A true CN87106042A (zh) 1988-02-03

Family

ID=11177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198787106042A Pending CN87106042A (zh) 1986-07-18 1987-07-18 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4862925A (zh)
EP (1) EP0253451A3 (zh)
JP (1) JPS6375138A (zh)
CN (1) CN87106042A (zh)
IT (1) IT11977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5247A (zh) * 2011-10-13 2012-06-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小样机试制网眼布的简易绞综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03774332A (zh) * 2012-10-18 2014-05-07 王娃 一种双绞纺织方法和绞织钢筘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30646B (it) * 1988-11-15 1991-10-28 Carmelo Motta Metod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 intreccio tessile a garza.
DE10004376A1 (de) 2000-02-02 2001-08-23 Dornier Gmbh Lindauer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reher-Grundgewebes auf Webmaschinen
GB2511780B (en) * 2013-03-12 2017-04-19 Tcs John Huxley Europe Ltd Gaming table
US10905188B2 (en) * 2016-07-19 2021-02-02 Bradford C. Jamison Plexus of filaments with linked members
CN106637597B (zh) * 2016-10-20 2019-02-1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花式纱罗织物的生产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8771C (zh) *
US672393A (en) * 1898-09-16 1901-04-16 James Buckler Loom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US841087A (en) * 1905-07-25 1907-01-08 William Hannah Loom.
GB191300773A (en) * 1913-01-10 1913-12-11 Edward Word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ooms for Weaving Gauze or Leno Fabrics.
US1416410A (en) * 1921-11-03 1922-05-16 Draper Corp Leno or cross-weaving loom
US1757947A (en) * 1929-04-19 1930-05-06 Draper Corp Leno or cross-weaving loom
CH451037A (de) * 1967-03-10 1968-05-15 Rueti Ag Maschf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Dreherbindu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5247A (zh) * 2011-10-13 2012-06-2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用于小样机试制网眼布的简易绞综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03774332A (zh) * 2012-10-18 2014-05-07 王娃 一种双绞纺织方法和绞织钢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4862925A (en) 1989-09-05
EP0253451A2 (en) 1988-01-20
EP0253451A3 (en) 1988-06-29
JPS6375138A (ja) 1988-04-05
IT1197783B (it) 1988-12-06
IT8621178A0 (it) 1986-07-18
IT8621178A1 (it) 1988-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4482B (zh) 用于制造带有附加纬面花纹的织物的方法和织机
CN101395311B (zh) 带子以及制造带子的方法和带针织机
CN1079122C (zh) 网格状织造的3d织物
US20080053557A1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fabric and fabric woven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CN1997783B (zh) 织机、特别是用于生产一种具有配列花纹的纱罗织物的喷气织机
US9297096B2 (en) Method of weaving of a pile fabric with pile-free zones
EP2943604B1 (en)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for configuring a weaving loom therefor
CN1234841A (zh) 在织机上织造织物时构成织边和褶边的方法和实施此方法的装置
CN104005152A (zh) 一种玻璃纤维纱罗网布的织物组织结构及其织造方法
US5435352A (en) Weaving method for in-plane multiaxial thick woven fabrics
CN87106042A (zh) 完成纱罗交织的简易方法
JPH07504466A (ja) 多軸糸構造
CN1037624C (zh) 起圈织物织机上的成圈装置
CN102888698B (zh) 一种多层织物织机
CN103924360B (zh) 一种多层三维立体织物的织造方法
CN87107869A (zh) 圆形织机
US4004617A (en) Method for forming a double catch thread narrow weave
US1691195A (en) Loom and method of weaving double-pile fabrics
CN1057358C (zh) 经编机上的提花装置
JP2672832B2 (ja) 四軸織機
US3378039A (en) Attachment for needle loom
CN109487410B (zh) 一种使用喷气织机织造多经多纬系列织物的织造方法
EP2037018A2 (en) Weaving loom for production of combined structures of the ground and gauze weave
CN1101953A (zh) 一种中空织物编织法及相应的中空织物
CA1060312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double catch thread narrow weav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