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54883Y - 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54883Y
CN2754883Y CN 200420104822 CN200420104822U CN2754883Y CN 2754883 Y CN2754883 Y CN 2754883Y CN 200420104822 CN200420104822 CN 200420104822 CN 200420104822 U CN200420104822 U CN 200420104822U CN 2754883 Y CN2754883 Y CN 2754883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bag
printing ink
elastomeric element
china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201048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中政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54883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54883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不易产生残留油墨,可将墨袋稳定而易装拆地安装到壳体上。墨袋(2)在具有可挠性的袋主体(21)上固定保持部件(22)。在保持部件(22)上,具有用于向袋主体(21)内充填油墨的油墨充填口部(33)和用于排出袋主体(21)内油墨的油墨排出口部(34),同时具有用于保持在放置墨袋(2)的可分拆组装的分割的墨盒壳体(11、12、13)上的卡合部(51、52),油墨排出口部(34)由嵌入在筒状部(37)和保持部(38)内的弹性部件(45)密封油墨导出孔(40),弹性部件(45)由外嵌在保持部(38)的盖部件(46)推压保持。

Description

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也称图像打印装置),例如喷墨打印装置是公知的。喷墨打印装置是将油墨从打印头喷在纸张(不限于纸张,可含OHP等形成图像的,也称为被打印介质或者打印介质、打印纸等)上而进行打印的装置,具有可高速打印高精度的图像,且运转费低廉、噪音少、并易于使用多颜色油墨打印彩色图像等优点。
作为用于现有喷墨打印装置中的墨盒已为人所公知,其特征在于,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由坚硬的长方形外罩构成的壳体内充填油墨,如专利文献2所述,墨盒包括具有可挠性且设置有油墨出口的袋状油墨槽、具有可进出该油墨槽的开口部的机架部(壳体),油墨槽可进出机架部。
另外,如图34所示的墨盒也已为人所熟知,包括:放置油墨的油墨收纳部501、放置油墨收纳部501的筒状的箱体502、覆盖筒状箱体502的盖部件503,在油墨收纳部501设计为一体的保持部件504具有油墨充填用的密封筒状油墨充填口部505、油墨供给用的筒状的油墨供给口部506,将该保持部件504压入到筒状箱体502内,保持部件504的突起部504a卡合在设于筒状箱体502的壁面上的卡紧孔502a,将保持部件504固定保持在筒状箱体502上,进而将盖部件503嵌入筒状箱体502的开口部。
在此,油墨收纳部501这样形成,形成与保持部件504成一体的框体511,在该框体511的外侧熔敷形成的薄膜状部件512,其内面侧由树脂薄膜、外面侧由铝薄膜构成。
另外,如专利文献4所述,作为用于从墨盒排出油墨的构造众所周知,用由放置供给油墨的弹性体构成的油墨供给体,在从该油墨供给体接收油墨的油墨供给体接收部内,具有:油墨连结用中空针、密封该油墨连结用中空针的顶端并可相对中空针移动的密封部件、向供给体方向推压密封部件的推压部件、设置在供给体内保持供给体在张紧状态的机构,在安装油墨供给体时通过贯通密封部件的中空针供给油墨,拆卸油墨供给体时,通过由推压部件移动的密封部件密封中空针。
另外,如专利文献5所记述的方法也为人所熟知,对利用由多孔材料形成的吸收体的油墨容器,从形成在容器主体的开口插入管状油墨注入部件并接触吸收体,向油墨容器补给油墨。
实用新型内容
在最近的喷墨打印装置中,有高画质化、使用的油墨量增加的趋势,正在采用这样的结构:如在现有的滑架上(carriage)搭载墨盒的类型的喷墨打印装置,因必须频繁交换墨盒,所以在滑架上搭载小的辅助罐(sub-tank),从配置在装置主体侧的主墨盒向辅助罐补充油墨。
因此,墨盒也大型化,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墨盒,使用后不得不丢弃,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需要有一种谋求有效再利用的结构。
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墨盒,有油墨槽可进出地单独放置在机架部的,但是这样的结构中油墨槽不稳定,不能稳定地补充油墨。另外,在从上方将墨盒插入装置主体,朝下装填油墨供给口部(补充口)时,油墨槽在机架内处于一定程度的稳定状态,但是采用从前方将墨盒插入装置主体,将油墨供给口部横向(水平方向)装填的结构时(以下这种结构称为前面装填结构),由于油墨槽在机架内变为倾斜状态,不能采用这种前面装填结构。
另外,如前述图34所示的墨盒中,将油墨收纳部的框体形成一体的保持部件压入具有和该保持部件略相同的开口的筒状箱体,并且由于必须从筒状箱体内拉出保持部件,所以组装或拆卸的操作性差。
并且,向油墨收纳部注入油墨时,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在从筒状箱体同时拆卸保持部件和油墨收纳部的状态下注入油墨,稳定性很差。另一方面,由于在向筒状箱体内装填保持部件和油墨收纳部的状态下注入油墨,不能确定油墨收纳部的状态。因此也存在难以进行油墨的再充填的问题。
另外,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油墨收纳部在与保持部件一体形成的框体上粘接薄膜状部件,因此在框体和薄膜状部件之间容易生成间隙,并且薄膜状部件上难以形成均匀的外压力,容易生成残留的油墨。
因此,油墨收纳部最好整体具有可挠性的袋状,但这样作成具有可挠性的袋状结构时,存在为提高向打印装置主体的装卸操作性和耐久性需要有保护盖体,在这种保护盖体必须采用稳定地、装卸容易地、易于油墨充填地安装具有可挠性的袋状墨袋的结构的问题。
另外,作为最近的油墨的物理性质开发各种产品,但因为在如图34所示的墨盒中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存在供给油墨用的筒状的油墨供给口部等油墨熔出的堵塞,不能进行稳定的油墨供给。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残留的油墨量少且稳定地易于装卸地安装在保护盖体上稳定供给油墨的墨袋;放置该墨袋的墨盒;具有该墨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02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2029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公昭63-2788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3-54002号公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墨袋具有这样的结构:将保持部件固定连接在具有可挠性的袋主体上,在保持部件上具有用于向袋主体内充填油墨的油墨充填口部和用于排出袋主体内油墨的油墨排出口部,同时在放置该墨袋的分割的盒壳体上有用于保持的卡合部。
在此,油墨排出口部最好具有形成用于导出袋主体内油墨的导出孔的筒状部,该筒状部由不影响油墨物理性质的材料形成。此时筒状部最好嵌入密封导出孔的弹性部件,具有与其成为一体的用于保持的保持部。
并且油墨排出口部最好具有密封用于导出袋主体内油墨的导出孔部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形成。此时弹性部件最好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硅或以硅为基本材料的橡胶材料形成。
进而,油墨排出口部具有覆盖密封用于导出袋主体内油墨的导出孔部的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该盖部件最好由不影响油墨物理性质的材料形成。此时,在油墨排出口部的外周面一侧最好具有用于卡合设置在盖部件的卡紧片的台阶部。并且,盖部件最好由具有推压弹性部件的凸缘部的筒状部件构成,筒状部具有向内弯折的多个卡紧片。
并且,弹性部件的外径D和嵌入该弹性部件的部分的内径D’的比(D∶D’)最好在1∶0.85~1∶0.92的范围内,弹性部件的厚度t和嵌入该弹性部件部分的深度H的比(t∶H)最好在1∶0.77~1∶1的范围内。
另外,用于扎进弹性部件、将袋主体内的油墨导出外部的中空针直径设为d时,该中空针直径d和弹性部件外径D的比(d∶D)最好在1∶3~1∶10的范围内。用于扎进弹性部件、将袋主体内油墨导出到外部的中空针直径为d时,该中空针直径d和弹性部件厚度t的比(d∶t)最好在1∶1.5~1∶3.5的范围内。
并且,墨袋的保持部件放置在墨盒壳体内时,最好以油墨排出口部位于墨盒壳体高度方向大略中央部的状态而保持。
进而最好在向墨袋的袋主体内充填油墨的状态,熔融粘接并密封油墨充填口部。
在放置墨袋的本实用新型的墨盒中,包括外形相似的至少两个第一、第二壳体,该第一、第二壳体可组装和拆卸,墨袋是本实用新型的墨袋,将该墨袋的保持部件卡合保持在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卡合保持机构上。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装填本实用新型的墨盒。
在此,墨盒最好从装置主体的前面一侧装填。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袋,在具有挠性的袋主体上固定连接保持部件,在保持部件上具有用于向袋主体内充填油墨的油墨充填口部和用于排出袋主体内油墨的油墨排出口部,同时在放置该墨袋的分割的墨盒壳体上具有用于保持的卡合部,因此可减少油墨残留量,稳定且易装卸地安装在壳体上,且能够稳定供给油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盒,包括外形相似的至少两个第一、第二壳体,该第一、第二壳体可组装和拆卸,由于将本实用新型中墨袋的保持部件卡合保持在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卡合保持机构上,所以易于拆卸和组装,可减少油墨残留量,稳定且易装拆地安装在壳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墨盒构成可装填,因此墨盒在用尽时也可仅更换墨袋,稳定地供给油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是取下该墨盒的第三壳体状态的示意立体说明图;
图3是该墨盒的从前面一侧看的正视剖面说明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墨袋的侧面说明图;
图5是从下侧看说明该墨袋填充油墨状态的图4的说明图;
图6是构成该墨袋的袋主体的铝迭层薄膜的剖面说明图;
图7是该墨袋的保持部件的侧面说明图;
图8是从背面一侧看图7的保持部件的说明图;
图9是从前面一侧看图7的保持部件的说明图;
图10是该墨袋的油墨排出口部的主要部分剖面说明图;
图11是该油墨排出口部的盖部件的剖面说明图;
图12是该盖部件的从前面一侧看的说明图;
图13是中空针的侧面说明图;
图14是该中空针的顶端放大说明图;
图15是供以说明保持部和盖部件的关系的放大说明图;
图16是供以说明测定墨袋的纵向长度横向长度比和静水压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墨袋纵向长度横向长度比和静水压的关系的测定结果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墨袋的另一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19是向该墨袋充填油墨状态时的立体说明图;
图20是从下侧看说明向该墨袋充填油墨状态的图19的说明图;
图21是该墨盒的第一壳体的侧面说明图;
图22是上述墨盒的第二壳体的侧面说明图;
图23是将墨袋卡合保持在该墨盒第一壳体上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另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又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中墨盒的再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7是供以说明该墨盒和打印装置主体侧的连接的侧面说明图;
图28是供以说明该墨盒和打印装置主体侧的连接的正面说明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中墨盒的又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中喷墨打印装置的从前方一侧看的立体说明图;
图31是打开该打印装置的墨盒装填部的盖体的状态的立体说明图;
图32是说明该打印装置的机构部的整体构成的示意结构图;
图33是该机构部的主要部分平面说明图;
图34是表示现有墨盒的一实施例的拆卸立体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式。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墨盒的外观立体说明图,图2是取下该墨盒的第三壳体状态的示意立体说明图,图3是该墨盒的从前面看的正视剖面说明图。
该墨盒1具有充填油墨的墨袋2、用于放置该墨袋2的壳体3。该壳体3由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和第三壳体13构成,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构成作为保护墨袋2的侧面的保护盖体的壳体部分。即,壳体3在平行油墨供给方向(油墨排出方向)的平面上分割成放置墨袋2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
在此,首先参照图4至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墨袋2结构的一实施例。另外,图4是该墨袋的侧面说明图,图5是从下侧看说明在该墨袋填充油墨状态图4的说明图,图6是构成该墨袋的袋主体的铝迭层薄膜的剖面说明图,图7是该墨袋的保持部件的侧面说明图,图8是从背面看图7的保持部件的说明图,图9是从前面看图7的保持部件的说明图,图10是该墨袋的油墨排出口部的主要部分剖面说明图,图11是该油墨排出口部的盖部件的剖面说明图,图12是该盖部件的从前面一侧看的说明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墨袋2在袋主体21长的一边上固定粘接(焊接)树脂制保持部件22,而该袋主体21具有可挠性,且为由铝迭层薄膜构成的略四边形(在此为长方形)。
袋主体21,利用如图6所示在LDPE 25上顺次层积干迭层(dry lamination)26、铝膜27、干迭层28、PA29的结构的铝迭层薄膜30,如图4和图5所示将两片铝迭层薄膜30、30的周围(图4中斜线区域)焊接在保持部件22上形成袋状。该袋主体21因为没有用于在内部维持形状的现有的框体,作为整体具有可挠性,所以油墨的残留量变得很少。
另外,在此由铝迭层薄膜30形成袋主体21,但形成袋主体21的部件材料不限于此。但最好由至少含有铝迭层薄膜的部件形成。
并且,该袋主体21的纵向长度H和横向长度W之比最好设在1≤1.5或者1.5≤1范围内,但最好是有利于确保纵向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排放(供给)油墨状态)使用时的静水压和残留更少的油墨。
在此,参照图16和图17来说明袋主体21的形状和油墨排出口静水压的关系的一实施例。
在此,如图16所示,袋主体21的形状为扁长形状(宽度W比高度H大)。并且,准备有H×W为①90×116(1∶1.29)、②70×106(1∶1.5)、③50×126(1∶2.52)的三种袋主体,作为薄膜厚度准备两种厚度(薄型和厚型)。
并且,组装这些袋主体和外壳,测量油墨残量和油墨排出口静水压的关系,结果如图17所示。另外不测量50×126的的厚型。
油墨排出孔的静水压,最好在0(gf/cm2)附近有利于对辅助罐(sub-tank)稳定输送油墨。由此,评估图17的结果时,对于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为1∶1.29的上述①的袋主体中,相对油墨残量的油墨排出口的静水压在0(gf/cm2)附近大范围稳定。
对此,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为1∶1.5的上述②的袋主体中,在拟充填作为目标的100g油墨时,在70克左右时油墨排出口的静水压急剧上升到2(gf/cm2)(薄型)或4(gf/cm2)(厚型)。并且,纵向长度与横向长度之比为上述1∶2.52的袋主体,在拟充填作为目标的100克油墨时,在50克左右时油墨排出口的静水压急剧上升。
由此可知,也取决薄膜的厚度,作为袋主体21结构如上述纵向长度:横向长度之比最好在1~1.5的范围内。
如图7至图9所示,保持部件22在凸缘部31一侧一体形成热焊接袋主体21的连结部32,在凸缘部31另一侧一体形成中空的油墨充填口部33(图示热粘结密封前的状态)以及中空的油墨排出口部34。
在此,如图8所示,连结部32两端部(保持部件22纵向端部)形成锥形而略成菱形,并在外周面上形成凹部32a。由此,能够将形成袋主体21的铝迭层薄膜30、30无间隙地牢固焊接在连结部32的周面。
在油墨充填口部33的内部形成有贯通凸缘部31和连结部32的油墨充填用通孔35。在向该墨袋2内充填油墨后,热粘接并密封油墨充填口部33(图4和图5中表示密封部36)。通过热粘接密封油墨充填口部33,能够可靠且容易地进行密封。
并且,油墨排出口部34具有一体形成的筒状部37和密封件保持部38,在该筒状部37和密封件保持部38之间形成隔壁部39,在筒状部37形成贯通凸缘部31和连结部32的油墨导出孔40,在密封件保持部38上形成开口部41,该开口部41嵌入用于密封油墨导出孔40的弹性部件,另外在外周面筒状部37和密封件保持部38间形成用于安装盖部件的台阶部42。
并且,如图10所示,在油墨排出口部34的密封件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内,嵌入用于密封油墨导出孔40的弹性部件45,进一步外嵌盖部件46保持弹性部件45。
该弹性部件45的形状可为圆柱形(截面为圆)、三棱柱形、四棱柱形、五棱柱形、六棱柱形、七棱柱形、八棱柱形等任意一种,形状不做特别限定,只要是能保持密闭状态的形状就可以。
如图11和图12所示,盖部件46具有筒状部47,该筒状部又包括推压弹性部件45的边缘部的凸缘部47a,凸缘部47a内周侧作为用于从打印装置主体一侧插入供给针的孔48,筒状部47上形成向内弯折的多个卡紧片49。另外孔48的形状也不限于圆形,可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等的任意一种。
如图10所示,通过将该盖部件46嵌入油墨排出口34的保持部38,卡紧片49就卡合在油墨排出口34的筒状部37和保持部38之间的台阶部42上而不能拔出。
在此,油墨排出口34的筒状部37和保持部38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例如高密度聚乙烯形成。因此,可防止形成平常接触油墨的导出孔40的筒状部37等由油墨洗提。
并且,弹性部件45最好也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例如硅或以硅为基体材料的橡胶材料形成。由此,就可以防止作为常常接触油墨的密封件的弹性部件由油墨洗提,导致堵塞。
如图10所示,该弹性部件45将中空针状的供给针(中空针)111(为用于将油墨导入打印装置主体一侧的油墨导入机构)从打印装置主体一侧扎进时,以维持密封的状态可向打印装置主体一侧供给油墨,同时在供给针111被拔出时恢复原状并维持油墨导出孔40的密封状态。
因此,作为弹性部件45的材料,因为以中空针111扎进的状态放置,或者以刺入的中空针111拔出状态放置,所以可实现中空针111刺后拔出时能够可靠地保持密封状态。
在此,参照图13和图14说明中空针(中空针状物)111,该中空针111是在内部形成有油墨导入通路112的筒状部件,在顶端侧面部形成油墨导入孔113。通过在中空针111的侧面顶端上形成有油墨导入孔113,可使顶端锐利,使弹性部件45上不产生缺损而能容易地扎进,同时,防止弹性部件损伤,堵塞油墨导入孔113。
另外,盖部件46也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例如SUS形成。由此,可以防止和弹性部件45相接的凸缘部47a在和油墨接触的时产生洗提和腐蚀。
在此,说明关于弹性部件45的材料的实验结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墨袋1的油墨排出口部34内,作为弹性部件45利用EDPM+Si的材料,以中空针111刺入的状态放置大约1周时间(温湿度50°-35%),其后拔出中空针111,从针孔漏出油墨。
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用EPDM+Si(硬度40°,厚度t=2mm)、EPDM+Si(硬度50°,厚度t=2mm)、氟橡胶(硬度55°,厚度t=2mm)、丁基橡胶(硬度50°,厚度t=2mm)、硅橡胶(市售产品,硬度不知,厚度为2mm)、硅橡胶(硬度40°,厚度t=2mm)、硅橡胶(硬度50°,厚度t=2mm)的橡胶板,放置3天(温湿度:50°-35%),然后,拔出中空针111后,确认是否透光。结果如表1所示。另外,在表中,×表示透光,○表示不透光。
表1
  材料     评估结果
  EPDM+Si(40°,t=2)     ×
  EPDM+Si(50°,t=2)     ×
  氟橡胶(55°,t=2)     ×
  丁基橡胶(50°,t=2)     ×
  市售Si(,t=3)     ○
  Si(40°,t=3)     ○
  Si(50°,t=2)     ○
从表1的结果确认,在(EDPM+Si)的弹性部件中,刺入中空针的孔蠕变变形。并且,确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径向压缩而嵌入弹性部件,可在某种程度上缩小孔,但经过长时间变形量变大。
对此,通过使用Si橡胶作为弹性部件45,不发生因中空针的拔出插入导致的油墨泄漏。
其次,再根据图15说明弹性部件45的外径D和嵌入弹性部件45的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的内径D’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因为中空针111在弹性部件45拔出插入,中空针111拔出时如果不能恢复到密封状态就会产生油墨泄漏。由此,弹性部件45最好径向压缩嵌入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
在此,改变弹性部件45的外径D和嵌入有弹性部件45的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的内径D’并评估其结果。另外弹性部件45的材料使用硅橡胶。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弹性部件外径D     保持部内径D’     D’/D     评估
  5.5     4.5     0.82     ×
  5.4     4.6     0.85     ○
  5.3     4.7     0.89     ○
  5.2     4.8     0.92     ○
  5.1     4.9     0.96     ×
从该表2可知,弹性部件45的外径D和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的内径D’之间的比(D∶D’)最好在1∶0.85~1∶0.92的范围之间。可确认,比(D/D’)若不到0.85,弹性部件45的压缩率变得过大,嵌入到开口部41变难,而比(D/D’)若超过0.95,弹性部件45的压缩率变得过小,向密封状态恢复不充分,产生油墨泄漏。
其次,参照图15说明弹性部件厚度t和该弹性部件所嵌入的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的深度(高度)H之间的关系。
弹性部件45嵌入到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后,由盖部件46的凸缘部47a保持,盖部件46通过卡紧片49卡合在台阶部42上保持在保持部38的外周面上。由此,不能由弹性部件45的厚度t在保持部38的开口部的41的深度(高度)H以下的盖部件46保持。而若弹性部件厚度方向的压缩率变高,盖部件46有可能由弹性部件45的回复力脱开。
在此,改变弹性部件45的厚度t和弹性部件所嵌入的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的深度H并评估其结果。另外,弹性部件45的材料使用硅橡胶。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弹性部件厚度t     保持部深度H     H/t     评估
  2.8     1.65     0.59     ×
  2.6     1.75     0.67     ×
  2.4     1.85     0.77     ○
  2.2     1.95     0.89     ○
  2.1     2.05     0.98     ○
  2.0     2.10     1.03     ×
从该表3可知,弹性部件45的外径和保持部38的开口部41的深度H之比(t∶H)最好在1∶0.77~1∶1的范围之间。比(H/t)若不到0.77,弹性部件45的压缩率过高,盖部件46的卡紧片49产生变形,若大于1,不能通过盖部件46推压弹性部件45。
其次,说明中空针直径d(参照图14)和弹性部件外径D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由于中空针111在弹性部件45上拔出插入,必须适当设定中空针111的直径和弹性部件的直径之间的关系,使弹性部件45不产生破损。
在此,使中空针111的直径d固定而改变弹性部件45直径D并评估其结果。弹性部件45的材料使用硅橡胶。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中空针直径d     弹性部件外径D     D/d     评估
    1.28     2.56     2     ×
    3.20     2.5     ×
    3.84     3.0     ○
    5.20     4     ○
    8.96     7     ○
    12.80     10     ○
    15.36     12     ×
从该表4中可知,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部件的外径D之间的比(d∶D)最好在1∶3~1∶10的范围内。比(D/d)若不到3,在中空针111的外周侧的弹性部件45余量减少,弹性部件45容易产生龟裂。而若比(D/d)超过10时,在中空针111插入时在弹性部件的45径向的稳定性降低。
其次,说明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部件厚度t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因为中空针111在弹性部件45上拔出插入,中空针111必须贯通弹性部件45,因此必须适当设定中空针111直径和弹性部件厚度的关系,以免阻碍中空针111的插入,并且在拔出中空针111时维持密封状态。
在此,使中空针111的直径d固定而改变弹性部件45直径D且评估其结果,弹性部件45材料使用硅橡胶。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中空针直径d     弹性部件厚度t     t/d     评估
    1.28     1.8     1.41     ×
    2.0     1.56     ○
    2.3     1.8     ○
    3.0     2.34     ○
    3.5     2.73     ○
    4.0     3.13     ○
    4.5     3.5     ○
    5.0     3.91     ×
    5.5     4.30     ×
从该表5中可知,中空针的直径d和弹性部件45的厚度t之间的比(d∶t)最好在1∶1.5~1∶3.5的范围内。可以确认比(t/d)若不到1.5,在中空针111扎进弹性部件45时,弹性部件45过薄而易破损,且在拔出中空针111后孔不能完全封住。而比(D/d)若超过3.5时,在中空针111插入并贯通弹性部件45时的阻力变得过大。
在此,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22的油墨排出口部34设置在墨袋2高度方向的略中间部分。由此,以纵置(如图1状态)使用墨盒1时,与图34所示油墨出口偏置在一端侧的情况相比,在墨袋2的袋主体21内的油墨流动变得平滑,能够大致可靠地用完油墨。
进而,在保持部件22上,一体地形成有和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一侧上的后述卡紧爪相卡合的卡合部51、52。并且,在对应这些卡合部51、52的部分上在凸缘部31的侧面形成槽部31a、31b。
这样,该墨袋2将保持部件22固定粘接在大致四边形的具有可挠性的袋主体21的一边上,在该保持部件22上具有用于向袋主体21内充填油墨的油墨充填口部33和用于排出袋主体内的油墨的油墨排出口部34,同时,由于具有用于保持在放置该墨袋2的墨盒壳体3上的卡合部51、52,油墨的残留就少,可稳定且易装卸地安装在作为保护盖体的壳体3上。
其次再参照图18至图20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墨袋的另一实施例。图18是该墨袋的侧面说明图,图19是油墨填充到该墨袋状态的立体说明图,图20是从下侧看说明油墨填充在该墨袋状态的图18的说明图。
该墨袋2设置有由铝迭层薄膜30构成的背面部(底部)21a,该背面部与袋主体21背面一侧的两片铝迭层薄膜30、30相同,这样通过利用三片铝迭层薄膜30能增大墨袋2的容量。
其次再参照图21和图22说明墨盒1的壳体结构。另外,图21是该墨盒的第一壳体的侧面说明图,图22是该墨盒第二壳体的侧面说明图。
墨盒1的壳体3,对合分割的形状大致相似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其前面下侧部分嵌入第三壳体13组装成大致长方体而构成,组装后的状态,如后所述,在后侧形成用于向墨盒1的装置主体装卸易于用手指操作的凹部61和钩部62,在前侧形成面临向装置主体的油墨排出口部34的开口73。
如图21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在外周部上一体形成:凹部61A和钩部62A,其大致均分所述凹部61和钩部62;切口部63A,其用于在由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保持墨袋2的状态下,由油墨充填装置进行充填用于形成油墨充填装置可进入的空间;导引部64、65,其用于向打印装置主体装填、向油墨充填装置装填等。
并且,在第一壳体11内壁面的三个角部形成卡合后述的第二壳体12的卡紧爪的卡合部66a、66b、66c。另外,在第一壳体11的内壁面上,为卡合保持墨袋2的保持部件22,垂直设置有定位保持部件22的定位部67、68,同时垂直设置有卡合保持部件22的卡合突部51、52的卡紧爪71、72。由这些定位部67、68和卡紧爪71、72构成保持墨袋2的保持部件22的保持机构在此构成卡紧保持机构(卡紧并保持的机构)。
进而,在第一壳体11的前面(向装置主体装填时的前面)上形成用于形成所述开口部73的一部分的约1/4的圆弧部73A。
并且在第一壳体11上,形成有在嵌入到第三壳体13时卡合第三壳体13的卡紧爪的卡合凹部79。
如图22所示,第二壳体12具有与第一壳体11大致相似的外形,在外周部上具有:凹部61B和钩部62B,其大致均分所述凹部61和钩部62;切口部63B,其用于在由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保持墨袋2的状态下由油墨充填装置进行充填用于形成油墨充填装置可进入的空间;识别机构84,其由用于表示向墨盒1的墨袋2充填的油墨的颜色的突起片构成。
并且,在第二壳体12内壁面的三个角部一体地形成有分别和前述第一壳体11的卡合部66a、66b、66c卡合且钩住的卡紧爪86a、86b、86c。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具有使墨袋2的保持部件22嵌入的槽部的嵌入部87、88。
另外,在第二壳体12的前面(向装置主体装填时的前面)上,形成用于形成所述开口73的约1/4的圆弧状部73B。
并且在第二壳体12上,形成有在嵌入第三壳体13时卡合第三壳体13的卡紧爪的卡合凹部89。
如图2所示,第三壳体13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合的状态下,嵌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油墨供给侧前面的切口部63A、63B。在该第三壳体13上,设置有分别卡合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卡合凹部79、89上卡紧爪91、92,并且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开口73的约1/2的圆弧状部73C。
如图23所示,由于这样的构成,在制造(组装)该墨盒1中,由于通过由第一壳体11的定位部67、68定位并按压墨袋2的保持部件22,使第一壳体11的卡紧爪71、72分别卡紧墨袋2的保持部件22的卡合突部51、52,所以上述保持部件22被卡紧保持在第一壳体11上。
之后,由于通过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外侧按压使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对合,使第二壳体12的卡紧爪86a~86c钩住并卡紧在第一壳体11的卡合部66a~66c上,所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组装体(参照图2)完成。
因此,如图2所示,由于通过将第三壳体13嵌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使第三壳体13的卡紧爪91、91钩住并卡紧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卡合凹部79、89内,所以图1所示的墨盒1组装完毕。
并且,在通过拆卸该墨盒1的墨袋2换上新的墨袋2的再循环使用墨盒1时,以和所述相反的顺序,拆下第三壳体13,分拆第二壳体12和第一壳体11。此时,第三壳体13和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因为处于卡紧爪通过卡合凹部或者卡合轻轻卡合的状态,所以能够容易地分拆。
此时,反复再利用卡紧爪可能破损,但是因为可通过仅拆卸第三壳体13确认卡紧爪的状况,卡紧爪破损的装置可即刻废弃,可减少作业工序。
并且,通过在充填油墨的新墨袋2或使用过的墨袋2充填油墨之后,以前述的顺序将墨盒1组装而完成再循环的墨盒1。
在此,说明向墨袋2充填油墨的方法。在墨袋2的保持部件22卡紧保持在第一壳体11上的状态下,通过将中空的充填针插入油墨充填口部33内从外部供给油墨,向袋主体21内充填油墨。此时,可在将墨袋2保持在第一壳体11的状态下进行油墨注入,可确认墨袋2的状态的同时进行油墨注入,还可通过墨袋2保持在第一壳体11上在注入油墨时在墨袋2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油墨注入。
并且,向墨袋2的袋主体21充填油墨完毕时,通过从两侧将加热加压装置按压在油墨充填口部33上热粘接并密封油墨充填口部33。
其次,说明在使用过的墨袋2中再充填油墨的方法。首先,通过将和前述中空针111同样的中空的充填针从油墨排出口部34的弹性部件45插入油墨导出孔40内从外部供给油墨,由此向袋主体21内充填油墨。此时,墨袋2可以是单独地,或者也可如上所述在卡紧保持在的第一壳体11上的状态下进行。由此能够简单地向墨袋2进行油墨的再充填。
这样向使用过的墨袋2再充填油墨之后,可和前述同样,组装墨盒壳体3,得到放置墨袋2的墨盒1。
这样,在该墨盒1中,具有:固定墨袋保持部件的第一壳体、和第一壳体形状类似的第二壳体以及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组装好的状态下卡合的第三壳体,由于可分拆和组装,易于更换墨袋。并且,因为通过分割的第一、第二壳体保持墨袋的保持部件,所以可通过在平行于油墨供给方向的面内分割,在前面装填结构中也可稳定墨袋的姿态,进行稳定的油墨供给。
另外,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壳体之间的卡紧爪和卡合部也可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部件。即,可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在第一壳体上设置卡紧爪,在第二壳体上设置卡合部,或者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三壳体之间,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卡紧爪,在第三壳体上设置卡合部(卡合凹部)。并且,在此说明了以纵向设置将墨盒1作为前面装填结构的情况,但也适用于以横向设置将墨盒1作为上述装填结构的情况。
以下,参照图24至图27说明墨盒1的其它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外面贴上标签(label)101,加固第三壳体13的卡紧爪和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的卡合。由此,即使在频繁拔出和插入墨盒1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第三壳体13脱落。
如图25所示的实施方式,通过螺钉部件102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紧固。由此,即使在频繁拔出和插入墨盒1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壳体3自然拆下。
如图26所示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墨袋2的油墨排出口34和/或油墨排出口部34的前端部上设置有盖部件46的侧方分别形成有切口部69A、69B,同时还在第三壳体13上,墨袋2的油墨排出口34和/或油墨排出口部34的前端部上设置有盖部件46的侧方上也形成有切口部99。
由此,墨盒的壳体薄的情况下,从打印装置主体一侧将针插入油墨排出口部34时,可防止设置在针周围的针护套接触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或第三壳体13。
即,如图27所示,从打印装置主体一侧将中空针111插入墨盒1的油墨排出口部34并与装置主体一侧的油墨供给系统相连接。但此时,在打印装置主体一侧,在周围设置有用以保护中空针111的针护套122。若墨盒1的厚度变薄,仅通过开口部73不能确保针护套122的插入开口。因此,如图28所示,通过在作为开口部57的侧部的壳体11、12、13上,在油墨排出口部34和/或盖部件46的侧方设置切口部,可使针护套122不解除壳体而插入。换言之,可使墨盒更薄。
如图29所示的实施方式,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上,在作为油墨收纳机构的墨袋2的油墨排出口部34和/或油墨排出口部34的前端上设置的盖部件46的侧方上分别形成切口部69A、69B。根据切口部69A、69B的位置也可形成在第三壳体13上不设有切口部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30至图33说明使用上述墨盒的喷墨打印装置的一个实例。图30是从本实用新型中喷墨打印装置的从前面看的立体说明图,图31是打开该打印装置的墨盒装填部的盖体的状态的立体说明图,图32是说明上述打印装置的机构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结构图,图33是该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说明图。
该喷墨打印装置包括:装置主体201;安装在装置主体201上、用于装填纸张的送纸盘202;安装在装置主体201上并用以存放打印(形成)图像的用纸的排纸盘203。并且,装置主体201的上盖体211的上面是大致平坦的面,装置主体201的前盖体的前面212从上面向下后方倾斜,在该倾斜的前面212的下方一侧具有向前方(操作者一侧)突出的排纸盘203和给纸盘202。
进而,在前面212的一端部一侧,比上盖体211低的位置上形成有从前面212向前方突出的墨盒装填部204,在该墨盒装填部204的上面上配置有操作键和显示器等的操作部205。在该墨盒装填部204上具用于进行装拆墨盒1的可开闭的前盖体215。
如图32和图33所示,在装置主体201内,通过作为横架在未图示的左右侧板上导向部件的导杆231和拉杆(stay)232,保持滑架(carriage)233在主扫描方向上可自由滑动,通过未图示的主扫描电机在图30中箭头所示方向上移动扫描。
在该滑架233上,由排出黄(Y)、蓝绿(C)、红(M)和黑(Bk)的各种颜色的墨滴的四个喷墨头构成的打印头234,在多个油墨排出口和主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使墨滴排出方向朝下安装。
作为构成打印头234的喷墨头,可以使用包括压电元件等的压电执行元件、用发热电阻等的电热变换器件利用液膜沸腾引起的相态变化的热敏执行元件,用温度变化引起的金属相态变化的形状存储合金执行元件、利用静电力的静电执行元件等作为用于排出油墨的能量发生机构等。
并且,在滑架233上,搭载有向打印头234提供各种颜色的油墨的各色辅助罐235。在该辅助罐235内,通过未图示的油墨供给管,从装填在墨盒装填部205的本实用新型的墨盒1的墨袋2的油墨排出口部34补充供给油墨。
而作为用于供给层载在给纸盘203的纸张层载部(压板)241上的用纸242的给纸部,包括:从纸张层载部241将用纸242一页一页地分离输送的半月形滚筒(给纸滚筒)243以及相对该给纸滚筒243、由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形成的分离垫244。该分离垫244向给纸滚筒243一侧靠压。
并且,作为用于在上述打印头234下方输送从该给纸部供给的用纸242的输送部,包括:输送带251,其用于静电吸附并输送用纸242;反向辊(counterroll)252,其用于将从给纸部通过导向部245输送的用纸242夹在与输送带251间输送;输送导向部253,其将大致垂直向上输送的用纸242转向大致90°方向并靠在上述输送带251上;前端加压滚筒255,其通过推压部件254向输送带251一侧靠压。并且,包括带电辊256,其作为用于使输送带251表面带电的带电机构。
在此,输送带251是一种环形带,转动架设在输送辊257和张紧辊258之间,并沿带输送方向环周运动。该输送带251例如具有:表层,其可由一进行电阻控制的厚度为40μm左右的纯树脂即例如纯ETFE材料形成的用纸吸附面构成;里层(中电阻层、接地层),其由和该表层相同材质且由碳进行电阻控制的。
并且在输送带251的里侧,对应根据打印头234的印刷区域配置导向部件261。
另外,作为用于将由打印头234打印的用纸242进行排纸的排纸部,具有:用于从输送带251分离用纸242的分离爪271、排纸辊272和排纸滚筒273,在排纸辊272下方还具有排纸盘203。
并且,在装置主体201的背面,可自由装拆地安装有双面给纸单元281。该双面给纸单元281将由在输送带251的反方向转动而返回的用纸取入反转,并再次向反向辊252和输送带251之间送纸。并且,在该双面给纸单元281的上面还设有手动给纸部282。
在如上所构成的喷墨打印装置,从给纸部将用纸242分成单页送纸,大致垂直向上送的用纸242由导向部件245引导,夹于输送带251和反向辊252之间被输送,另外,由输送导向部253引导前端部,由前端加压辊255推压在输送带251上,将输送方向转换大致90°。
此时,可通过带电辊256使输送带257带电,用纸242被静电吸附在输送带251上而输送。因此,通过移动滑架233的同时根据图像信号驱动打印头234,在静止的用纸242上吐出墨滴打印一行,以规定量输送用纸242后,进行下行的打印。通过接收打印终止信号或用纸242的后端到达打印区域的信号,终止打印动作,使用纸242从排纸盘203内排出。
然后,检测出辅助罐235内的油墨的残量近端,从墨盒1向辅助罐235补充所需的油墨量。
在该喷墨打印装置中,由于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墨盒1,因此在用完墨盒1时可分拆壳体3仅更换内部的墨袋2,并且,由于即使由纵向设置墨盒1作为前面装填结构也可稳定供给油墨,所以即使在装置主体201上方堵塞而设置时,例如物品放置在机架内时,或者在装置主体201上面放有物品时,都能够很容易地更换墨盒1。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实用新型适于滑架扫描的串行型(往复型)喷墨打印装置的实施例,但是同样也能适用于包括线型头的线型喷墨打印装置。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装置,除喷墨打印机外,还可以适用于传真装置、复印装置、打印/传真/复印多功能机等设备。

Claims (17)

1.一种墨袋,其放置油墨,其特征在于,该墨袋在具有可挠性的袋主体上固定连接保持部件而成,在所述保持部件上具有用于向所述袋主体内充填油墨的油墨充填口部和用于排出所述袋主体内油墨的油墨排出口部,同时还具有用于在放置该墨袋的分割的墨盒壳体上保持的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排出口部具有形成用于导出袋主体内油墨的导出孔的筒状部,该筒状部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具有一体的保持部,该保持部保持并嵌入密封所述导出孔的弹性部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排出口部具有密封用于导出袋主体内油墨的导出孔部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以硅或硅为主材料的材质的橡胶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排出口部具有覆盖密封用于导出袋主体内油墨的导出孔部的弹性部件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该盖部件由不影响油墨性质的材料形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墨排出口部的外周面一侧具有用于卡合设置在所述盖部件上的卡紧片的台阶部。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由具有推压所述弹性部件的凸缘部的筒状部构成,在筒状部具有向内弯折的多个卡紧片。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外径D和嵌入该弹性部件的部分的内径D’的比(D∶D’)是在1∶0.85~1∶0.92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4、5或9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的厚度t和嵌入该弹性部件的部分的深度H的比(t∶H)是在1∶0.77~1∶1的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4、5、9或10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设置用于扎进所述弹性部件、将袋主体内油墨导出外部的中空针直径为d,该中空针直径d和弹性部件外径D的比(d∶D)是在1∶3~1∶10的范围内。
12.如权利要求4、5、9、10或11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设置用于扎进弹性部件、将袋主体内油墨导出外部的中空针直径为d,该中空针直径d和弹性部件厚度t的比(d∶t)是在1∶1.5~1∶3.5的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该墨袋的保持部件在放置在所述墨盒壳体内时,保持在所述油墨排出口部定位在墨盒壳体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状态下。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墨袋,其特征在于,在向墨袋的袋主体内充填油墨后,热粘接并密封所述油墨充填口部。
15.一种墨盒,其可放置墨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形相似的至少两个第一、第二壳体,这些第一、第二壳体可组装和拆卸,所述墨袋是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袋,并将该墨袋的保持部件卡合保持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卡合保持装置上。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可装填放置油墨收纳机构的墨盒的喷墨打印装置,所述墨盒是权利要求15所述的墨盒。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可从装置主体的前面装填。
CN 200420104822 2003-06-26 2004-06-28 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754883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83326A JP2005014437A (ja) 2003-06-26 2003-06-26 インク袋、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183326/03 2003-06-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54883Y true CN2754883Y (zh) 2006-02-01

Family

ID=34183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20104822 Expired - Lifetime CN2754883Y (zh) 2003-06-26 2004-06-28 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014437A (zh)
CN (1) CN2754883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2720B (zh) * 2008-07-31 2010-06-09 李支斌 一种打印机供墨托架及其供墨框架与系统
CN115583107A (zh) * 2022-08-30 2023-01-10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墨盒及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15347A (ja) 2005-07-11 2007-01-25 Brother Ind Ltd ニード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10186A (ja) 2006-02-09 2007-08-23 Brother Ind Ltd ニードル及びニード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018586A (ja) * 2006-07-12 2008-01-31 Ricoh Co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5353565B2 (ja) * 2009-03-17 2013-1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42616B2 (ja) 2012-01-05 2016-0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5764538B2 (ja) * 2012-07-31 2015-08-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インクコンテナ
JP6085922B2 (ja) * 2012-09-13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2720B (zh) * 2008-07-31 2010-06-09 李支斌 一种打印机供墨托架及其供墨框架与系统
CN115583107A (zh) * 2022-08-30 2023-01-10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墨盒及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14437A (ja) 2005-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4685C (zh) 墨盒
CN1174859C (zh) 介质盒和带有可拆卸介质盒的图像记录装置
CN1292907C (zh)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供墨系统
CN1184076C (zh)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CN1261304C (zh) 墨水供应系统及其容纳和补充容器、喷墨记录装置及墨盒
CN1093040C (zh) 喷墨记录头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其的组件、记录装置和套件
KR100669966B1 (ko) 잉크 주머니,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잉크젯 기록 장치, 잉크충전 방법, 잉크 재충전 방법, 잉크 카트리지의 제조 방법및 잉크 카트리지의 리사이클 방법
CN100351090C (zh) 液体容器,形成液体容器用构件和制造液体容器的方法
CN2754883Y (zh) 墨袋、墨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86658C (zh) 记录设备
CN1150091C (zh) 打印机用墨盒
CN1091412C (zh) 墨水容器及其生产方法和喷墨打印装置
CN1781719A (zh) 盒的液体充入方法、液体充入装置以及盒
CN1840348A (zh) 液体检测装置、液体容器和制造液体检测装置的方法
CN101052528A (zh) 附加装置、液体容器、以及液体供应装置
CN1914039A (zh) 压力控制阀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579776A (zh)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器座
CN1826227A (zh) 用于液体排放装置的维护/恢复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255283C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931583A (zh) 记录头的维持恢复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05602A (zh) 成像装置、记录液、传送带及记录液盒
CN101049765A (zh) 液体容器
CN1697736A (zh) 墨囊、墨盒和喷墨记录装置,填墨及再填墨方法,墨盒制造方法以及墨盒重复利用方法
CN1931595A (zh) 直线标尺,设有该直线标尺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254383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62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