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04707Y -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04707Y
CN2704707Y CNU032078994U CN03207899U CN2704707Y CN 2704707 Y CN2704707 Y CN 2704707Y CN U032078994 U CNU032078994 U CN U032078994U CN 03207899 U CN03207899 U CN 03207899U CN 2704707 Y CN2704707 Y CN 270470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ief opening
electric fan
air
turbine
h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032078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德田刚
村田吉隆
速水祯高
森下和久
汤朝康裕
土屋法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745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0831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348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6686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0470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0470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44Bladed diffu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2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风机包括:定子(19)和旋转自如的转子(17);安装在所述转子(17)的旋转轴(3)上的涡轮(4);设在所述涡轮(4)的周围的、具有多个导流板(24)的空气引导部件(5);和覆盖住所述涡轮(4)以及所述空气引导部件(5)的机罩。所述机罩上设有使所述涡轮(4)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第一类排气口(7),同时所述第一类排气口(7)在周长方向的长度与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大致相同,这样可以使鼓风效率显著提高。

Description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下面先借助图18来描述现有的电动风机。
图18中示出了一种在电机组件2的旋转轴3上安装/固定有涡轮4的电动风机。在所述涡轮4的周缘外侧,设置有与之相对应的空气引导部件5。6为风机罩,该风机罩6将涡轮4和空气引导部件5从外面包围住,再以气密方式安装在电机组件2的外周缘上,其中心部分设有吸气孔6a。所述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设有多个第一类排气口(7)。另外,在构成电机组件2的框架8中设有排气口B(9)。
下面描述上述构成中的操作情况。安装/固定在电机组件2的旋转轴3上的涡轮4高速旋转时,将产生吸尘气流。该吸尘入气流从涡轮4的外周缘排出,穿过空气引导部件5,一部分气流从设在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向外部排出,其余气流从框架8上的排气口B(9)向外排出(详细说明可参照例如日本实开昭61-47964号实用新型公报)。
通过使一部分吸入气流从风机罩6的外周缘向外排出,可以提高电动风机1的鼓风效率。这一事实是公知的,但是上述公报中对于第一类排气口(7)的具体面积及形状、与空气引导部件5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并没有详细描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鼓风效率高的电动风机以及使用该电动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风机包括:定子和旋转自如的转子;安装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上的涡轮;设在所述涡轮的周围的、具有多个导流板的空气引导部件;和覆盖住所述涡轮以及所述空气引导部件的机罩。所述机罩上设有使所述涡轮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第一类排气口,同时所述第一类排气口在周长方向的长度与相互邻接的导流板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大致相同,这样可以使气流被顺利地排出,鼓风效率能够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2为沿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
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电动风机中的导流板和第一类排气口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图(图1中的C-C线截面图),
图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第3实施例的电动风机中的导流板和第一类排气口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图(图1中的C-C线截面图),
图5示出了电动风机的导流板和第一类排气口的又一种位置关系的横截面图(图1的C-C截面图),
图6示出了又一种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7示出了又一种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例中电动风机的第一类排气口的面积和鼓风效率的关系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5实施例中的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6实施例中的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11为另一种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7实施例的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13为又一种电动风机的从下方看到的斜视图,
图14示本实用新型的第8实施例电动吸尘器的整体图,
图15为设在电动吸尘器内部的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图16为电动风机中安装有防音部材的正视图,
图17为吸尘器主机体的截面图,
图18为现有电动风机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借助图1和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过程中,与现有装置中相同的部分被标上了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电动风机1由电机组件2和风扇组件10所构成。所述电机组件2的外壳由支撑住负载侧的轴承11的第一框架12和支撑住与负载处于相反一侧的轴承13的第二框架14构成,第二框架14的内部设有电动机8。
电动机8由转子17和定子19构成。转子17是在旋转轴3上压入由整流子15和矽钢片层迭而成的电枢铁心16,将其固定好,再安装上线圈(图中未示出)而成。定子19则是在矽钢片层迭而成的励磁铁心18上安装上线圈(图中未示出)而成。另外,所述第二框架14上设有收藏整流子15和滑动碳刷(图中未示出)的刷架20。
所述的风扇组件10的旋转轴3上安装/固定有涡轮4。该涡轮4由前屏蔽板21和后屏蔽板22这两块屏蔽板一前一后夹住/固定住多个叶片23而成。前屏蔽板21的中心部分设有吸气孔21a。另外,所述涡轮4的外围设置有空气引导部件5,该空气引导部件5中具有由多个导流板24构成的回旋室25。6为将涡轮4和空气引导部件5从外面包围住的风机罩,该风机罩6以气密方式安装在第二框架14的外周缘上,其中心部分上设有吸气孔6a。风机罩6的外圆缘上设有供通过空气引导部件5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第一类排气口7。另外,第二框架14上还设有第二类排气口9。如第二类排气口的开口总面积为S5,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为S1,则各部分的尺寸被设定成使得S1<S5。
这里,设在所述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在周长方向上的长度A与空气引导部件5中相邻的导流板24的前端部24a上的距离B设置成大致相同,且是互相对应。也就是说,在风机罩6上与所述的相邻导流板24的外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类排气口7。
并且,回旋室25处于外周缘处的流路底面25a被设定为与第一类排气口7的下端面7a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设在位于其上方但比第一类排气口7的上端面7b低的位置上。
另外,如果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为S1,框架B14和电动机8之间在与流路8a的旋转轴3正交的方向上的总截面积为S4,则各部分的尺寸被设定为S1<S4。
上述结构产生的作用如下。
首先,当通过电动机8的碳刷以及整流子15向转子17的线圈和定子19的线圈中供给电流时,转子17的旋转轴3高速旋转,固定在旋转轴3上的涡轮4随之也高速旋转。这样,空气被从设在所述涡轮4的前屏蔽板21上的吸气口21a吸入,穿过由前、后屏蔽板21、22和多个叶片23所包围的空间,再从涡轮4的外周缘排出,产生气流。从涡轮4排出的气流紧接着穿过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由相互邻接的多个导流板24构成的回旋室25后,从空气引导部件5的外周缘排出。
从空气引导部件5的外周缘排出的气流中的一部分从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向外部排出,其余的气流对设在框架B14内部的转子17、定子19等进行冷却后再从设在框架B14上的第二类排气口9向外部排出。
这里,由于吸入气流中的一部分被从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直接向外部排出,气流穿过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回旋室25后再被引导至空气引导部件5的背面时因流路弯曲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弯路损失)能够降低。
另外,由于穿过电机组件2内部的气流同时也减少了,因其间的风阻产生的压力损失(风损)也能够降低。由于上述的「弯路损失」和「风损」造成的流体损失能够降低,故整体的鼓风效率可以得到提高。
此时,由于第一类排气口7在外周缘方向上的长度A与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的外端部24a之间的距离B大致相同,也就是说,风机罩6上与所述的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的外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类排气口7,穿过回旋室25内部的气流能以很高的效率顺畅地从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穿过电机组件2内部的气流将减少。结果,因「弯路损失」和「风损」形成的损失将会减少,鼓风效率可以进一步提高。
另外,由于回旋室25的出口处的流路底面25a被设置在与第一类排气口7的下端面7a大致相同的位置上,或者设置在位于其上方且比所述第一类排气口7的上端面7b低的位置上,从第一类排气口7吹出的风不会与风机罩6发生碰撞,鼓风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降低噪音。
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回旋室25的数量与第一类排气口7的数量相同,排气将会很顺畅,鼓风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和框架B14和电动机8之间在与流路8a的旋转轴3直交的方向上的总截面积S4的关系被设定为S1<S4,从回旋室25排出的空气比较容易流向温度容易变高的电动机8一侧,电动机8的温升能够得到抑制。
另外,如果电动机8的温度上升不是什么大问题的话,也可以设定成和上述相反,亦即设定为S1≥S4。这样,从回旋室25排出的空气将变得容易从压损较少的第一类排气口7向外排出,这样可以提高吸气效率。
另外,由于在覆盖住电动机8外表面的第二框架14上设有第二类排气口9,空气将从涡轮4流入第二框架14内,从而能对电动机8进行高效率的冷却。
另外,由于在通过设定各部分的尺寸时使第二类排气口9的开口总面积S5和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的关系为S1<S5,第二类排气口9的通气阻力将减少,从回旋室25排出的空气更容易流向易变成高温的电动机8一侧,从而可以抑制电动机8的温度上升。
另外,进行和上述相反的设定即设定为S1≥S5时,从回旋室25排出的空气更容易从压损较少的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使吸气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下面借助图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其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被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3所示的第2实施例中,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在周长方向上的长度A设置成比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的外端部24a之间的距离B要小,而且第一类排气口7和回旋室25设置成相互对应。
另外,所述第一类排气口7设置在与所述回旋室25的中心大致对应的位置上,同时,回旋室25的外端部分(亦即出口部分)25b和第一类排气口7设置成相互错开。
另外,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和回旋室25的外端部分25b中的总截面积S2的关系被设定为S1<S2。
并且,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和空气引导部件5与风机罩6之间的流路C(图3中打上斜格子的部分)的总截面积S3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3。
上述结构产生的作用如下。
由于气流从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直接排出,故高频噪声有增大的倾向。因此,通过减小第一类排气口7的面积,使穿过电机组件2内部的气流增加,从而抑制高频噪声。
很显然,减少第一类排气口7的数量或者只在风机罩6的任一方向的一半周长上设置第一类排气口7的话,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将回旋室25的外端部风25b和第一类排气口7设置成互相错开,在第一类排气口7比回旋室25的外周部分25b小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高频噪声,产生防止噪音的效果;在第一类排气口7比回旋室的外端部分25b大的情况下,从相互邻接的回旋室25吹出的风之间会发生干涉,从而降低噪音。
另外,由于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和回旋室25的外端部分25b处的截面积S2的关系被设置成S1<S2,从回旋室25排出的气流会比较容易流入与第一类排气口7相比通气阻力较小的电机组件2中,从而可以抑制容易成为高温的电机组件2中的温度上升。
另外,设定为与上述关系相反即S1≥S2时,从回旋室25排出的气流就容易从通气阻抗较少的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整体的压力损失会减少,吸气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并且,通过将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和空气引导部件5和风机罩6之间的流路C的总截面积S3之间的关系设定为S1<S3,从回旋室25排出的风容易流入电机组件2一侧,从而可以防止容易变成高温的电机组件2温度上升。
另外,S1和S3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相反设定为S1≥S3时,从回旋室25排出的风将变得容易从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整体的压损将会减少,使吸气效率可以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类排气口7的总面积S1、空气引导部件5和风机罩6之间的流路D的总截面积S3和第二类排气口9的总面积S5之间的关系设定为S1≤S3≤S5的话,由于朝向第二类排气口9的开口面积依次变大,气流容易流向易变成高温的电动机8一侧,电动机8的温度上升可以进一步加以抑制。
在上述条件中再加入框架B14和电动机8之间的流路8a的总截面积S4,设定成S1≤S3≤S4≤S5的话,空气就更容易流向电动机8一侧,电动机8的温度上升也就更容易加以抑制。
接下来,借助图4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其中,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4中所示的第3实施例中,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在周长方向上的长度A呈比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B要大的关系。另外,形成所述第一类排气口7周长方向上的两个侧缘的侧壁设置在与所述回旋室25的中心大致对应的位置上。
上述结构产生的作用如下。
由于气流被从设在风机罩6中的第一类排气口7直接排出,高频噪声有增大的倾向。因此,第一类排气口7在外周长方向上的长度A被设定成比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B要大,使一个第一类排气口7与多个回旋室25相对应。这样,从相邻的回旋室25排出的气流在从风机罩6外周缘排出时互相混合,从而产生消除高频噪声的效果。
另外,如图5中所示的那样,将空气引导部件5的导流板25设置在第一类排气口7的中间或者在空气引导部件5的外端部和风机罩6的内圆周面之间留一些间隙从而稍稍产生一些回流的话,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一类排气口7的形状设置成图6中所示的缝隙状或者图7中所示的许多小孔状的话,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下面借助图8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例。其中,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被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8中所示的第4实施例中,设置在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40mm2以上。
上述构造产生的作用如下。
如上所述,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的面积越大,流体的损失越能降低,整体的鼓风效率也就越能提高。但是,如图8的示意图中所示,第一类排气口7的面积为大约40mm2以上时,这一效果将出现饱和。图8中,横轴为第一类排气口7的面积,纵轴为鼓风效率。
下面借助图9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5实施例。其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我们标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9中所示的第5实施例中,设在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设有凸缘26,所述凸缘26设在风机罩6上排出气流的那一侧。
上述结构产生的作用如下。
通过在第一类排气口7上设置了凸缘26,从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的气流在排出时不会扩散,而是会被强制地流向电机组件2一侧,即空气流的下游侧。这样,气流的流动将会顺畅,气流的排出量会增加,流体的损失能降低,鼓风效率也能够提高。
下面借助图10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6实施例。其中,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0中所示的第6实施例中,由设在空气引导部件5中的相互邻接的导流板24形成的回旋室25的底面25a的倾斜程度与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类排气口7的上下方向的两个端壁的倾斜程度被设置呈大致相同。
上述构造产生的作用如下。
由于设在风机罩6上的第一类排气口7的斜向开口与从回旋室25排出的气流的角度呈大致相同的角度,故空气的流动可以顺畅地进行。
这样,和前面的实施例一样,气流的排出量会增加,流体的损失能降低,鼓风效率也能够提高。另外,如果象图11中所示的那样将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类排气口7的上下方向的侧壁设定成相对于旋转轴3的长度方向发生倾斜,并使面积减小的话,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下面借助图12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第7实施例。其中,对于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标上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2中所示的第7实施例中,设置了覆盖住第一类排气口7的电动机盖27,该电动机盖27在下游一侧设有开口,使得从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的气流顺畅地流向电机组件2方向(即气流的下游方向)。
上述构造产生的作用如下。
由于在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设置了电动机盖27,可以防止气流在从风机罩6的第一类排气口7排出时发生扩散,使气流顺畅地流向电机组件2的下游一侧。这样,气流的排出量将会增加,流体的损失会降低,鼓风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如果如图13那样在电动机盖27中与风机罩6的第一类排气口7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涡管状的导流板28,很显然可以进一步提高鼓风效率。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第一类排气口7虽然是设置在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的,但是,不设置在风机罩6的外周缘上也是可以的,只要设在覆盖住涡轮4和空气引导部件5的外壳上就可以。举例来说,设置在处于涡轮和空气引导部件下方的第一框架12上也是可以的。
下面借助图14~17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8实施例。
图14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斜视图。
图中,31为吸尘器主机体,在所述吸尘器主机体31内部的电动风机室38中设有产生吸尘气流的电动风机37。另外,位于所述电动风机37的吸气侧(即上游方向)的集尘室36内设置有集尘装置即集尘袋42,集尘袋42由纸袋等构成,用于捕捉/收集被吸引来的灰尘。灰尘被从吸头34吸入,穿过加长管33、软管32内的吸引通道(图中未示出),被所述集尘袋42所捕捉/收集,从所述电动风机37排出的排气从设在所述吸尘器主机体31后部的排出部39排放到大气中。35为改变所述电动风机37的电源功耗的把手操作部分,40为前置滤网,41为排气滤网。
所述电动风机37中设有:通过旋转产生吸尘气流的涡轮50;覆盖住所述涡轮50的风机罩53;和设在所述风机罩53的外周缘上的、将所述涡轮50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多个第三类排气口51。另外,在从所述第三类排气口51到所述排出部39的排气流路58上,配置有控制所述电动风机37的运转操作的控制单元(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通过由所述多个第三类排气口51排出的气流对所述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进行冷却。
设有第三类排气口51的风机罩53由于只用来覆盖所述涡轮50,并不支撑具有重量的部件,故不会导致电动风机37本身的强度下降,能够确保电动风机37的工作状态可靠,对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也能进行高效的冷却。
电动风机37的刚性基本上是由支撑/固定住定子(图中未示出)及旋转自如的转子(图中未示出)的负载侧和与负载相反的一侧的框架49的强度来决定的。风机罩53本来的目的在于覆盖住涡轮50以及整流用的空气引导部件44,提高性能,故采用的板厚比较薄。相对于框架49的板厚0.8~1.0mm而言,风机罩53的板厚为0.3~0.5mm。因此,风机罩53的外周缘上即使设置多个第三类排气口51的话,也不会导致电动风机37本身的强度下降,从而可以防止电动风机37的刚性下降时发生异常电火花和异常振动,从而可以对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进行高效率的冷却。
另外,除了第三类排气口51之外,在涡轮50的吸气侧下游的空气引导部件44的外周缘的底面附近、构成电动风机37外壳的框架49上也可以设置多个第四类排气口45,用于使被所述涡轮50所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这样可以使冷却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但是,在框架49中设置第四类排气45的话有可能引起刚性下降,故需要测定电动风机37的共振频率,在产品规格得到满足的程度上控制开口的数量和形状。
控制基板43或含有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的控制单元由树脂制成的盖体47所支撑,设置在从所述风机罩53的第三类排气口51至所述排出部39的排气流路58上。在本实施例中,它们被设置在电动风机37上,再用螺丝等紧固部件固定到电动风机37的框架49等上。这样,从第三类排气口51或者第四类排气口45吹出的风能够以稳定的方向吹到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上,从而可以实现更为稳定的冷却。
另外,通过在所述盖体47上再设置上使第三类排气口51或第四类排气口45中吹出风进入所述盖体47的吹入口46的话,可以实现更为稳定的冷却。并且,就所述的吹入口46而言,还可以相对于来自第三类排气口51的吹出风设置吹入口46a,相对于来自第四类排气口45的吹出风而言设置吹入口46b,对从不同的排气部吹出的风能够更有效地加以利用。
此外,在盖体47上还可以设置流出口54,该流出口54用于使吹入盖体47的风在流过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之后向外部排出。这样,可以使吹出风更顺畅地流过盖体47的内部,同时在集尘袋42未能捕获住的灰尘流入盖体47内部时,使之不致于在盖体47内发生堆积而是被从流出口54排出,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基板43或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的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抗灰尘的可靠性,在第三类排气口51或第四类排气口45和盖体47的吹入口46之间可以设置滤网55。这样,由于灰尘会被滤网55截住,不会进入盖体47内,可靠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控制基板43上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等产生较多热量的元件48如果设置在盖体47的吹入口46附近的话,可以有效地提高冷却效果。另外,为了提高控制基板43上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等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的冷却效果,也可以在发热量较大的元件48上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安装上散热片57等散热部件。
此外,在冷却结构中,由于从设在风机罩53的外周缘上的第三类排气口51吹出的风是向涡轮50的离心方向排出的,会以相当快的速度向离心方向(电动风机37的半径方向)被排出,造成难于顺畅地被导入盖体47的吹入口46a中。这样,通过设置将风机罩53外周缘到盖体47覆盖住的导流板52,形成流路,就可以把从第三类排气口51吹出的气流顺畅地引导到吹入口46a中。
另外,在风机罩53的外周缘上设置第三类排气口51的话,涡轮50产生的噪音未经衰减就将排向外部,噪音会增加不少。对此,在风机罩53的外周缘上可以设置上具有通气性的防音材料构成的防音板56,但这样也可能使流入盖体47的冷却风的风量降低。因此,本实用新型象图16中所示的那样,在用于使流入盖体47内部的气流排出的风机罩53上的第三类排气口51以外的位置上配置上了防音板56。防音板56可以抑制涡轮50产生的噪音,还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Claims (34)

1.一种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定子和旋转自如的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在所述电动机驱动下旋转的涡轮;设在所述涡轮的周围、具有多个导流板的空气引导部件;和覆盖住所述涡轮以及所述空气引导部件的机罩,
所述机罩上设有使所述涡轮所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第一类排气口,同时,所述第一类排气口在周长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与相互邻接的导流板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2.一种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定子和旋转自如的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在所述电动机驱动下旋转的涡轮;设在所述涡轮的周围、具有多个导流板的空气引导部件;和覆盖住所述涡轮以及所述空气引导部件的机罩,
所述机罩上设有使所述涡轮所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第一类排气口,同时,所述第一类排气口在周长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比相互邻接的导流板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要小。
3.一种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定子和旋转自如的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在所述电动机驱动下旋转的涡轮;设在所述涡轮的周围、具有多个导流板的空气引导部件;和覆盖住所述涡轮以及所述空气引导部件的机罩,
所述机罩上设有使所述涡轮所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排出的第一类排气口,同时,所述第一类排气口在周长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比相互邻接的导流板的外端部之间的距离要大。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由相互邻接的导流板形成的气流流路亦即回旋室处于外周缘处的流路底面被设置在与第一类排气口的下端面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其上方但比所述第一类排气口的上端面低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由相互邻接的导流板形成的气流流路亦即回旋室处于外周缘处的部分与第一类排气口的位置互相错开。
6.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相互邻接的导流板形成的气流流路亦即回旋室处于外周缘处的部分的总截面积S2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2。
7.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相互邻接的导流板形成的气流流路亦即回旋室处于外周缘处的部分的总截面积S2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2。
8.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空气引导部件和机罩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3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3。
9.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空气引导部件和机罩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3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3。
10.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住电动机的外周缘的框架,另外,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所述框架和所述电动机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4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4。
11.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住电动机的外周缘的框架,另外,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所述框架和所述电动机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4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4。
12.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住电动机的外周缘的框架,所述框架具有用于将从涡轮向所述框架内供给的气流向外部排出的第二类排气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第二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5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5。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和第二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5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5。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空气引导部件和机罩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3和第二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5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3≤S5。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1、空气引导部件和机罩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3、框架和电动机之间的流路总截面积S4、第二类排气口的总面积S5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S1≤S3≤S4≤S5。
17.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面积被设定为40mm2以上。
18.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空气引导部件的外端部和机罩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19.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导流板被设置在第一类排气口在周长方向上的宽度的大致中间位置上。
20.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在气流排出一侧的机罩上设有凸缘。
21.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类排气口的上下方向两个侧壁的倾斜程度与相互邻接的导流板形成的气流流路亦即回旋室的底面的倾斜程度设定为大致相同。
22.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使第一类排气口的上下方向的侧壁相对于旋转轴的长度方向呈倾斜状态。
23.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由相互邻接的导流板形成的气流流路亦即回旋室的数量与第一类排气口的数量设置成相同。
2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大致呈长方形的第一类排气口的上下方向的侧壁设置成相对于旋转轴的长度方向成倾斜状态。
25.一种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定子和旋转自如的转子;设置在所述转子的旋转轴上的涡轮;和覆盖住所述涡轮的机罩,
所述机罩的外周缘上设有多个小孔状的第一类排气口,用于将由所述涡轮吸入的气流的一部分排出。
26.如权利要求1~3、25的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风机,其特征在于:机罩的外周缘上设有电动机盖,该电动机盖覆盖住第一类排气口,且在空气气流的下游一侧设有排气部分。
27.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引灰尘的吸头;内部设有产生吸尘气流的电动风机的吸尘器主机体;将所述电动风机排出的排气向大气中排出的排气单元;和控制所述电动风机的运转操作的控制单元;
所述电动风机中设有:通过旋转产生吸尘气流的涡轮;覆盖住所述涡轮的机罩;和设在所述机罩上的、将由所述涡轮吸入的气流中的一部分向外排出的第三类排气口,
另外,所述控制单元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三类排气口至所述排气单元的排气流路上。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电动风机的涡轮的吸气下游一侧的第四类排气口,所述第四类排气口设在构成所述电动风机的外壳的框架上。
29.如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由覆盖住所述控制单元的盖体支撑在排气流路中。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盖体中,设流入使第三类排气口从排出被气流用于吹入口。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盖体上具有多个吹入口,使从第三类排气口和第四类排气口排出的气流分别单独地流入所述盖体中。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盖体上还具有流出口,用于使流入盖体中的气流在穿过控制单元之后流到盖体外。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中的发热量较大的元件配置在盖体的吹入口附近。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用于在第三类排气口和吹入口之间形成流路的导流板。
CNU032078994U 2002-09-20 2003-09-19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04707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74546A JP2004108317A (ja) 2002-09-20 2002-09-20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02274546 2002-09-20
JP2002334842 2002-11-19
JP2002334842A JP2004166865A (ja) 2002-11-19 2002-11-19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04707Y true CN2704707Y (zh) 2005-06-15

Family

ID=319495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89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1167C (zh) 2002-09-20 2003-09-18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CNU0320789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04707Y (zh) 2002-09-20 2003-09-19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898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1167C (zh) 2002-09-20 2003-09-18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416384B2 (zh)
EP (3) EP1736670B1 (zh)
CN (2) CN1311167C (zh)
AT (2) ATE420293T1 (zh)
DE (2) DE60325790D1 (zh)
DK (1) DK1400699T3 (zh)
ES (2) ES2297084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1167C (zh) * 2002-09-20 2007-04-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36827A1 (de) * 2003-08-11 2005-03-10 Bsh Bosch Siemens Hausgeraete Staubsauger mit einer Gebläsekapsel
KR100607439B1 (ko) * 2004-08-23 2006-08-02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US7251260B2 (en) * 2004-08-24 2007-07-31 Coherent, Inc. Wavelength-locked fiber-coupled diode-laser bar
CN2752494Y (zh) * 2004-11-04 2006-01-18 梁和胜 鼓风机
JP4635563B2 (ja) * 2004-11-04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
WO2006099927A1 (de) * 2005-03-22 2006-09-28 Miele & Cie. Kg Gebläseeinheit,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staubsauger
CN2856502Y (zh) * 2005-11-04 2007-01-10 梁和胜 风机
JP4512619B2 (ja) * 2007-07-19 2010-07-28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5600877B2 (ja) * 2009-02-06 2014-10-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
CN101994707B (zh) * 2009-08-24 2012-07-18 神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产生装置
DE102011006546B4 (de) 2011-03-31 2013-07-04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Gebläseanordnung
JP5455989B2 (ja) * 2011-08-03 2014-03-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気掃除機
US9234521B2 (en) * 2012-05-28 2016-01-12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Ring-type fan and impeller structure thereof
JP6064652B2 (ja) * 2013-02-15 2017-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電動送風機、この電動送風機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JP6837731B2 (ja) * 2014-04-28 2021-03-03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集塵機
DE102014116323A1 (de) 2014-11-10 2016-05-12 Miele & Cie. Kg Stator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Motor und elektrischer Motor
DE102015104982A1 (de) * 2015-03-31 2016-10-06 Ebm-Papst St. Georgen Gmbh & Co. Kg Lüfter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Radiallüftervorrichtung
CN106194786B (zh) * 2015-04-30 2020-04-1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风机及包括其的干手器
JP6717315B2 (ja) * 2015-09-10 2020-07-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TWI582304B (zh) * 2015-10-20 2017-05-11 周文三 具散熱作用之馬達構造
CN108836196A (zh) * 2018-07-06 2018-11-20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吸尘器
CN110336440B (zh) * 2019-05-09 2020-08-11 宁波大华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器用无刷电机
CN112495075A (zh) * 2020-12-04 2021-03-16 普营营 一种回转反吹风扁带除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7370A (en) * 1975-02-04 1977-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c blower assembly
US4808090A (en) * 1983-02-10 1989-02-28 The Scott & Fetzer Company Vacuum motor fan cover
JPS6147964A (ja) 1984-08-14 1986-03-08 Asahi Glass Co Ltd 新規なフオトマスクブランク及びフオトマスク
JPS6147964U (ja) * 1984-09-05 1986-03-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792915B2 (ja) * 1989-06-14 1998-09-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
JPH0914192A (ja) * 1995-06-26 1997-01-14 Hitachi Ltd 電動送風機及び電気掃除機
WO1997019629A1 (en) * 1995-11-24 1997-06-05 Nilfisk A/S A blower for a vacuum cleaner
DE19605742A1 (de) * 1996-02-16 1997-08-21 Vorwerk Co Interholding Elektromotor mit einem Gebläserad
DE19606146A1 (de) * 1996-02-20 1997-08-21 Vorwerk Co Interholding Schnellaufender Elektromotor
US6166462A (en) * 1998-05-04 2000-12-26 Ametek, Inc. Bypass motor/fan assembly having separate working air passages
WO1999058857A1 (en) * 1998-05-13 1999-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c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using it
CN1124417C (zh) * 1999-04-20 2003-10-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
JP4706092B2 (ja) * 2000-07-13 2011-06-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US6488475B2 (en) * 2000-03-30 2002-1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c blower and electric cleaner with an air cooled power device situated between the impeller and motor
JP2002078649A (ja) * 2000-09-06 2002-03-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3307386B2 (ja) * 2000-03-30 2002-07-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4631136B2 (ja) * 2000-07-12 2011-02-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DK1400699T3 (da) * 2002-09-20 2008-04-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ektrisk blæser og stövsuger der bruger den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1167C (zh) * 2002-09-20 2007-04-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36670A2 (en) 2006-12-27
EP1736670A3 (en) 2007-01-03
ATE382121T1 (de) 2008-01-15
CN1311167C (zh) 2007-04-18
DE60318286T2 (de) 2008-12-11
ES2320795T3 (es) 2009-05-28
CN1495366A (zh) 2004-05-12
EP1400699A3 (en) 2005-10-05
DE60318286D1 (de) 2008-02-07
DE60325790D1 (de) 2009-02-26
US20040123482A1 (en) 2004-07-01
US7416384B2 (en) 2008-08-26
EP1400699B1 (en) 2007-12-26
ES2297084T3 (es) 2008-05-01
EP1731767A2 (en) 2006-12-13
EP1400699A2 (en) 2004-03-24
EP1731767A3 (en) 2007-01-03
DK1400699T3 (da) 2008-04-28
EP1736670B1 (en) 2009-01-07
ATE420293T1 (de) 2009-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04707Y (zh) 电动风机及使用该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CN1199011C (zh) 带有无刷直流电机的轴流风扇
CN1124417C (zh) 电动送风机以及使用它的电动吸尘器
CN1254645C (zh) 空气调节机
CN101064453A (zh) 车辆交流发电机
KR101931707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300468C (zh) 轴流式风扇
CN1154805C (zh) 一种空调器的户外单元
CN1254644C (zh) 一体型空调机
CN1403721A (zh) 具有防尘装置的风扇
CN1323631C (zh) 吸尘器的鼓风装置
CN1672000A (zh) 供排气型排油烟机
JP2002242818A (ja) 風力発電装置
CN1727766A (zh) 空调系统
CN101699724B (zh) 一种家用食品加工机用电机的冷却机构
CN1888585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14304433U (zh) 一种用于废气处理的除尘风机结构
CN1239850C (zh) 加湿装置
CN100344909C (zh) 一体式空调器的电机安装构造
CN115702541A (zh) 电机组件和包括电机组件的吸尘器
CN207161361U (zh) 一种直流无刷风机
CN1712731A (zh) 可增加进气量的鼓风式散热扇
CN218472973U (zh) 吸水马达
CN216399527U (zh) 一种电动工具散热装置
CN217002349U (zh) 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