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77290Y - 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 Google Patents
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677290Y CN2677290Y CN 200320131276 CN200320131276U CN2677290Y CN 2677290 Y CN2677290 Y CN 2677290Y CN 200320131276 CN200320131276 CN 200320131276 CN 200320131276 U CN200320131276 U CN 200320131276U CN 2677290 Y CN2677290 Y CN 267729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ge
- connector
- self
- ship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其特点是所说的驳船的连接构造是在自航船上设有升降自由的嵌入连接体,在驳船上也设有升降自由的嵌入连接体,连接体之间设有衔接体。该衔接体可利用万能连接器、链条、绳索等。本驳船连接船是通过连接体使多个驳船连成一列,排水状态不同的自航船和驳船可以通过连接体轻松地连接,省去了调节排水量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另外,衔接体可通过自由变形,实现连接体的轻量化及小型化,降低连接体的制造成本,实现自航船与驳船连接的连接船在转弯时,连接船可以弯曲,从而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连接船的操纵性。此外,对本连接船进行保养维修时,可对自航船、驳船、及连接体分别进行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背景技术]在现有技术中,自航船与驳船之间采用一定长度的钢缆或钢索进行连接。在这种方法中,自航船螺旋桨产生的旋涡流直接作用在驳船上。为了减小驳船受到旋涡流的影响,通常需要加大钢缆和钢索长度。但这样加大钢缆钢索长度,增加了船体阃不必要的距离,从其他船上看好象两艘不同的船在航行,并且存在很多安全性问题。
还有,现有的自航船和驳船上之间设置有连接体,尽管该连接体可以实现自航船与驳船的连接,但由于受排水状态不同的自航船和驳船的影响,连接体无法在自航船或驳船自身排水状态下自由升降。因此,排水状态不同的自航船和驳船必须进行调节排水量作业,由此导致作业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体本身可以通过自由排水悬浮的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驳船可单个或多个与自航船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自航船和驳船上设有升降自由的嵌入连接体,连接体之间设有衔接体。上述自航船和驳船的各船头、船尾上均设有嵌合凹部嵌入连接体。
上述连接体的左右两侧设有可以自由伸缩的连接突起,其伸长时连接,收缩时分离。上述自航船的后部,有使连接体的一端能够嵌入,设置有凹陷的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上设有连接沟,连接体上设置的连接突起插入构成连接状态。上述驳船的前端、后端分别设有能使连接体一端嵌入的凹形的前部嵌合凹部和后部嵌合凹部,前部嵌合凹部和后部嵌合凹部上设有连接沟,连接体上设有的连接突起插入构成连接状态。自航船、驳船的各船头、船尾上都设有嵌合凹部,连接突起插入后可以上下滑动。
上述连接体由矩形块状连接体和使矩形连接体前后连接在一起的衔接体构成。矩形连接体的上侧面上设有可以使杆向左右方向上伸缩的连接制约汽缸,杆的前端分别设有连接突起。
上述连接体之间的衔接体为自由变形的衔接体;所说的衔接体可采用万能连接器、链条、绳索等。
上述连接体本身可以通过自由排水悬浮,自航船与驳船可以连接、分离。本驳船连接构造是以同时嵌入在自航船和驳船上的升降自由的连接体为媒介实现自航船与驳船连接的驳船连接构造。连接体不受自航船和驳船排水状态的影响,而是在其自身的排水状态下悬浮。在自航船中嵌入的自航船连接体,在驳船中嵌入的驳船连接体,以及连接自航船连接体与驳船连接体的衔接体构成的同时,该衔接体可以自由变形也是其一大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是通过连接体连接自航船与驳船、及连接各个驳船,连接体不仅在自航船中升降自由地嵌入,也自由升降地嵌入在驳船中。并且连接体不受自航船和驳船排水状态的影响,而是在其自身排水状态下悬浮。这样一来,由于连接船体连接自航船和驳船时与自航船及驳船的排水状态无关,从而不进行排水调整就可实现自航船与驳船,或驳船之间的连接,省去排水调整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特别是连接体是由嵌入在自航船上的自航船连接体,嵌入在驳船上的驳船连接体,以及连接自航船连接体与驳船连接体的衔接构成。在连接各个驳船时,连接体由嵌入在第1驳船上的第1驳船连接体、嵌入在第2驳船上的第2驳船连接体、及连接第1驳船连接体与第2驳船连接体的衔接体构成,并且衔接体可以自由变形。因为以上设计,自航船连接体与驳船连接体,及第1驳船连接体与第2驳船连接体,能分别牢固地与自航船及驳船形成嵌入连接。同时,因为在自航船连接体与驳船连接体之间,及第1驳船连接体与第2驳船连接体之间可以通过轻量小型的连接体连接,从而实现连接体的轻量化,小型化,减少连接体的制造成本。特别是衔接体可以自由变形的情况下,通过连接体实现驳船与自航船间连接的连接船转弯时,由于连接船的衔接体部分弯曲成曲线状态,减小了转弯的半径,从而提高连接船的操纵性。此外,对这样的连接船进行保养维修时,可对自航船、驳船、及连接体分别进行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所提供的连接体不受第1驳船和第2驳船排水状态的影响,而是在其自身的排水状态下悬浮。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驳船连接船是以同时嵌入在自航船和驳船上的升降自由的连接体为媒介实现自航船与驳船连接的驳船连接船,连接体不受自航船和驳船排水状态的影响,而在自身排水状态下悬浮。
本实用新型的驳船连接船是通过连接体使多个驳船连成一列,连成一列的驳船的一端与自航船连接的驳船连接船。因此,排水状态不同的自航船和驳船可以通过连接体轻松地连接,省去了调节排水量的作业,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另外,连接自航船与驳船连接体的衔接体可以自由变形,由此在加固自航船与驳船的连接同时,通过连接体实现自航船与驳船连接的连接船在转弯时,连接船可以弯曲,从而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连接船的操纵性。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船的平面图。
图2是其侧视图。
图3(a)、(b)是本实施方式的驳船连接构造示意图。
图4(a)、(b)是本实施方式的驳船连接构造侧视图。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衔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衔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衔接体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自航船10为拖船,自航船后面通过连接体30依次连接有第1驳船21、第2驳船22、第3驳船23。第1驳船21与第2驳船22,以及第2驳船22与第3驳船23也分别通过连接体30连接。
由拖船构成的自航船10,是设有左侧推进装置的左侧螺旋桨11和右侧推进装置的右侧螺旋桨12的双体船,左侧螺旋桨11和右侧螺旋桨12分别与图中未表示出来的发动机相连接,自航船10可单独航行。
扩大左侧螺旋桨11与右侧螺旋桨12之间的间隔,使其间隔大于各驳船21、22、23的左右边距,左侧螺旋桨11设置在各驳船21、22、23的左侧面更左侧的同时,右侧螺旋桨12设置在各驳船21、22、23的右侧面更右侧,从而防止各驳船21、22、23运行时波浪产生有阻力,左侧螺旋桨11和右侧螺旋桨12所产生的推动力。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自航船10上没有普通螺旋桨后面的舵,而是通过调整左侧螺旋桨11和右侧螺旋桨12的转动数,以左侧螺旋桨和右侧螺旋桨自身为操舵装置,控制自航船10。特别是左侧螺旋桨11和右侧螺旋桨12分别可以逆转,所以,可以提高自航船的操作性能和驳船的连接性能。另外,自航船10上设有控制室13,通过控制室13操纵自航船10。
在自航船10的后部,为了使连接体30的一端能够嵌入,设置有凹陷的嵌合凹部14。该嵌合凹部14上设有连接沟28,以便如后面将说明的那样使连接体30上设置的连接突起39插入,构成连接状态。
第1驳船21、第2驳船22、第3驳船23分别由设有可以装载物品的货舱部25的箱状船体构成。特别是船体的前端和后端部分,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第1倾斜面26a和第2倾斜面26b向其分别前后方向上变细变窄。并且船底部的莆端和后端部分设有第3倾斜面26c,使其向前后方向上形成向上的倾斜面。
另外,各驳船21、22、23的前端、后端分别设有能使连接体30一端嵌入的凹形的前部嵌合凹部27f和后部嵌合凹部27b。在前部嵌合凹部27f和后部嵌合凹部27b上设的连接沟28,以便如后面所说明的那样,使连接体30上设有的连接突起39插入,构成连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体30由矩形块状第1连接体31,同形状的第2连接体32,使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前后连接在一起的衔接体33构成。特别是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保持稳定,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的底面等可以设成适当形状。
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的上侧面上设有可以使第1杆34a和第2杆34b向左右方向上伸缩的连接制约汽缸35。第1杆34a和第2杆34b的前端分别设有连接突起39。下面按照图3和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驳船连接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图3(a)和图4(a)是连接前的状态。图3(b)和图4(b)是连接后的状态,图3和图4中的W是水平面。
第1驳船21的后侧嵌合凹部27b,以及第2驳船的前侧嵌合凹部27f设有连接沟28,其分别垂直于在前后嵌合凹部27f,27b相对的左右侧面的29a、29b。
连接沟28的设置,可以使第1连接体31以及第2连接体32上侧面上设置的连接制约汽缸35的第1杆34a前端和第2杆34b的前端上设置的连接突起39插入其中,通过连接突起39插^到连接沟中,使第1连接体31能够沿连接沟28嵌入后侧嵌合凹部27b,第2连接体32能够沿连接沟28嵌入前侧嵌合凹部27f,并且均可自由升降。
象这样,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对于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来说处于自由升降的状态,固此连接体30不受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的排水状态的影响,悬浮在水面W,连接体30的排水状态始终不变。
由此,通过排水状态稳定的连接体30连接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时,可以不受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的排水状态影响进行第1驳船21与第2驳船22的连接作业。因此不用进行排水调整作业而进行连接,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为使连接制约汽缸35的设置作业及保养维护便利,而把连接制约汽缸35设在了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上侧,但是连接制约汽缸35也可不设在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上。或者利用连接制约汽缸35以外的构造使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分别与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连接也可以。
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制约汽缸35利用了油压汽缸,驱动该油压汽缸的油压泵分别设置在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的内部。或者通过与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上设置的油压回路相连驱动连接制约汽缸35也可以。甚至还可以把连接制约汽缸35与自航船10的控制室13通接电路,根据制约信号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是通过万能连接器衔接体33连接的。
衔接体33不只可以由万能连接器构成。例如图5所示,通过两端设置的球状连接突起41,及设有41的连接臂42进行连接也可以。或者如图6所示,也可以通过链条43连接。图5中,44是一球面轴承,连接突起41可在其内自由回动。
另外,连接体30可以不设衔接体33而使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合为一体,形成块状体也可以。通过变形自由的连接体33(可以是万能连接器,设有前部呈略球状的连接突起41的连接臂42、链条等)来将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实现连接体30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上述的通过连接体30连接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时,首先使连接体30的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的任意一方与第1驳船和第2驳船的任意一方连接后,再进行其他连接。
即,如图3(a)和图4(a)所示,先使连接体30的第1连接体31嵌入到第1驳船21的后侧嵌合凹部27b,把第1连接体31上设置的连接制约汽缸35的连接突起39插入连接沟28进行连接时,使连有连接体30的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靠近,如图3(b)和图4(b)所示,把第2连接体32嵌入到第2驳船22前侧嵌合凹部27f中,伸长第2连接体32上设置的连接制约汽缸35的第1杆34a和第2杆34b使连接突起39插入连接沟28中进行连接。
此时,如图3(b)和图4(b)所示,即使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的排水状态不同,也可以不进行排水调整而连接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另一方面,要解除通过连接体30进行的第1驳船与第2驳船的连接时,收缩第2连接体32上设置的连接制约汽缸35的第1杆34a和第2杆34b,把连接突起39从连接沟中拔出,通过与第1驳船21连接在一起的自航船10的牵动,使第1驳船与第2驳船分开,解除连接。
如上所述,连接体30相对第1驳船和第2驳船可以自由升降,所以,连接体30不受第1驳船和第2驳船排水状态的影响,并且连接体30在自身排水状态下悬浮,从而保持状态不变,因此通过连接体30,随时可以进行连接和分离。
上述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对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的连接构造进行了说明。在自航船10与第1驳船21连接构造中,只需把上述的第1驳船21和第2驳船22连接构造中的第1驳船21换成自航船10。第2驳船22换成第1驳船21就可以了。另外,在第2驳船22与第3驳船23的连接构造中,只需把上述的第1驳船和第2驳船22的连接构造中的第1驳船21换成第2驳船22,第2驳船22换成第3驳船23就可以。因而在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连接体30,把自航船10,第1驳船21、第2驳船22、第3驳船23相互连接,形成图1和图2中的连接船。
特别是如图2所示,自航船10,第1驳船21、第2驳船22、第3驳船23的排水状态即使不同也可,或者根据需要,在连接作业完成后也可以对各驳船21、22、23进行排水调整。特别是排水调整可以在连接船航行时进行。因为可以在航行过程中进行排水调整,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排水条振结束后,通过连接制约汽缸35,使连接突起39与连接沟28紧紧连接,从而使连接体30与自航船10,以及连接体30与各驳船21、22、23形成牢固的连接状态,使自航船10到第3驳船一体化,从而提高连接船的航行安定性,实现高速航行。
并且由于连接体30的衔接体33具有所述的可以自由变形的特点,连接船转弯时,连接船可以呈弯曲状态,故而可以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连接船的操纵性。
特别是各驳船21、22、23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为使其向前后分别变成窄细状而设置了第1倾斜面26a和第2倾斜面,因此,连接船转弯时,连接船呈弯曲状,也可以防止相邻驳船的碰撞。
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船由3个驳船与自航船连接构成,与自航船连接的驳船数不局限于3个,3个以上也可以,1个或者2个也可以。
如上所述各驳船21、22、23的底部设有第3倾斜面26c,因此进行连接时,已经与自航船10连接的最后面的驳船向将要连接的驳船靠近时,该第三斜面26c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自航船10的可操作性,迅速地进行驳船的连接。
另外,可在各驳船21、22、23的船底部的适当位置上设置可动摆,通过对其进行调整,制约航行过程中第1倾斜面26a,第2倾斜面26b和第3倾斜面26c所产生的阻力。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自航船10为拖船时的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由是顶推船构成的自航船10’来构成连接船。
图7的连接船中,船尾的自航船10与拥有船头构造的船头部19之间,通过上述的连接体30连接上述的第1驳船21、第2驳船22和第3驳船23。
自航路10’上设有推进装置发动机(无图示)和与发动机连动连接的螺旋桨51。自航船10’上设置的控制室52,控制发动机及舵53,使自航船10’进行航行。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自航船10’与第1驳船21的连接是通过第2连接体32’来进行的。第2连接体32’是通过自航船10’的前端部的万能连接器等的衔接体33来连接起来的上述的。
并且,第3驳船23与船首部19的连接是通过使用第1连接体31’来进行的。该第1连接体31是’通过船首部19后端部上的万能连接器等衔接体33’连接的。
也就是说,自航船10’及船首部19,由于排水状态变动不大,所以可以把自航船10’自身和船首部19自身看作第1连接体31和第2连接体32。
这样,由顶推船形成的自航船10’构成连接船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连接体30之外的适当的约束装置,使相邻的自航船10’与驳船、驳船之间、甚至驳船与船首部相连接,形成一体,从而实现高速航行。
Claims (10)
1、一种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驳船[21、22、23]可单个或多个与自航船[10]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自航船[10]和驳船[21、22、23]上设有升降自由的嵌入连接体[30],连接体[30]之间设有衔接体[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自航船[10]、驳船[21、22、23]的各船头、船尾上均设有嵌合凹部嵌入连接体[3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连接体[30]的左右两侧设有可以自由伸缩的连接突起[39],其伸长时连接,收缩时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在自航船[10]的后部,有使连接体[30]的一端能够嵌入,设置有凹陷的嵌合凹部[14],该嵌合凹部[14]上设有连接沟[28],连接体[30]上设置的连接突起[39]插入构成连接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驳船[21、22、23]的前端、后端分别设有能使连接体[30]一端嵌入的凹形的前部嵌合凹部[27f]和后部嵌合凹部[27b],前部嵌合凹部[27f]和后部嵌合凹部[27b]上设有连接沟[28],连接体[30]上设有的连接突起[39]插入构成连接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连接体[30]由矩形块状连接体[31、32]和使连接体[31、32]前后连接在一起的衔接体[33]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连接体[31、32]的上侧面上设有可以使杆[34a、34b]向左右方向上伸缩的连接制约汽缸[35],杆[34a、34b]的前端分别设有连接突起[39]。
8、根据权利要求4、5或7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自航船[10]、驳船[21、22、23]的各船头、船尾上都设有嵌合凹部,连接突起[39]插入后可以上下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连接体[30]之间的衔接体[33]为自由变形的衔接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连接船,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衔接体[33]可采用万能连接器、链条、绳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320131276 CN2677290Y (zh) | 2003-12-29 | 2003-12-29 | 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320131276 CN2677290Y (zh) | 2003-12-29 | 2003-12-29 | 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677290Y true CN2677290Y (zh) | 2005-02-09 |
Family
ID=34581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32013127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77290Y (zh) | 2003-12-29 | 2003-12-29 | 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677290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92955A (zh) * | 2013-03-19 | 2013-07-10 |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铰链装置 |
CN105667720A (zh) * | 2015-12-29 | 2016-06-15 |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拖船协同作业桥接机 |
CN111661258A (zh) * | 2020-06-02 | 2020-09-15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分段式半潜驳连接机构及其连接方法 |
-
2003
- 2003-12-29 CN CN 200320131276 patent/CN267729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92955A (zh) * | 2013-03-19 | 2013-07-10 |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铰链装置 |
CN103192955B (zh) * | 2013-03-19 | 2017-02-01 | 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铰链装置 |
CN105667720A (zh) * | 2015-12-29 | 2016-06-15 |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拖船协同作业桥接机 |
CN111661258A (zh) * | 2020-06-02 | 2020-09-15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分段式半潜驳连接机构及其连接方法 |
CN111661258B (zh) * | 2020-06-02 | 2022-07-08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分段式半潜驳连接机构的连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311668B1 (en) | An amphibious vehicle | |
CN1174894C (zh) | 用于在未设装备的海岸搭载和登陆的船舶 | |
CN1056087A (zh) | 平衡度可变的三体船 | |
CN101056794A (zh) | 改进的可转换船舶 | |
CN1185116C (zh) | 两栖车辆 | |
CN2677290Y (zh) | 驳船连接构造及驳船连接船 | |
CN1745016A (zh) | 船的导向和推进设备 | |
GB2047633A (en) | Liftable wheelhouse or control cabin | |
CN111017129A (zh) | 一种抗摇及加强航向稳定性的全回转拖轮 | |
CN2637321Y (zh) | 拖船牵引的多体连接船 | |
CN1990342A (zh) | 大吨位海河直达运输船舶 | |
CN2711040Y (zh) | 多体连接拖船 | |
AU2012201135B2 (en) | An amphibious vehicle | |
CN100344506C (zh) | 一种船体 | |
CN87209963U (zh) | 反体双身船 | |
CN1422780A (zh) | 半潜水式水翼船 | |
CN112424062B (zh) | 船舶 | |
CN2923508Y (zh) | 引航船型一体化驳船 | |
CN1051148A (zh) | 船用推进装置 | |
CN1180950C (zh) | 高速船舶的船体 | |
CN1064616C (zh) | 微型无人推船推驳船队 | |
CN1153706C (zh) | 多气垫的前后驱动的侧壁气垫船体 | |
US20080119106A1 (en) | On-water/underwater movable toy | |
CN1107611C (zh) | 用于浮式采油系统的被动式稳定器 | |
CN208882088U (zh) | 潜航、滑行两用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209 Termination date: 2010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