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27270Y -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27270Y
CN2627270Y CN 02234600 CN02234600U CN2627270Y CN 2627270 Y CN2627270 Y CN 2627270Y CN 02234600 CN02234600 CN 02234600 CN 02234600 U CN02234600 U CN 02234600U CN 2627270 Y CN2627270 Y CN 262727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rising portion
interference element
contac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23460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嘉新
陈俊宏
赖志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p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AOp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pen Inc filed Critical AOpen Inc
Priority to CN 0223460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2727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2727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2727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包括第一、二组件,第一、二、三、四干涉元件;第一干涉元件有二直立部,直立部有固定端和自由端,至少在一直立部固定端与自由端间朝外形成有一倾斜面,第二干涉元件形成一通孔,通孔形成有二卡缘,在自由端弹性变形地穿过通孔后,利用直立部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使倾斜面压迫接触对应的卡缘,各个直立部与对应的卡缘紧密接触,限制第一、二组件在XZ轴向相对运动;第三干涉元件有二弹性臂,弹性臂有接触端,二接触端在Y轴向有间隔距离,第四干涉元件有凸部,二接触端分别弹性地抵靠在凸部的相反两侧,限制第一、二组件在Y轴向相对运动。由此避免二组件组合后因振动而产生相对运动并降低其噪音。

Description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避免二组件组合后因振动而产生相对运动、进而可降低彼此因碰撞而发生噪音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图1和图2说明传统的用于两个组件相互组合的构造型态。如图所示,位于上方的是一上扣件6,相对位于下方的是一下扣件7,如使上扣件6与下扣件7相互组合且使其产生不脱离的定位效果时,通常的方法是在上扣件6处设有数个位于不同位置的通孔61,在下扣件7对应通孔61的位置处设有数个沿Z轴方向向上突出的卡钩部71,卡钩部71具有连接在下扣件7上的固定端711,另一端则形成可略微弹性变形的自由端712,自由端712向侧面延伸形成楔形钩713,使楔形钩713的上方构成导斜面714、而下方具有平行XY平面的干涉面715。
当上扣件6向下逐渐移动接近下扣件7时,通孔61内侧的卡缘611将首先接触导斜面714,推挤卡钩部71的自由端712,向远离卡缘611的方向变形而偏移,当卡缘611通过导斜面714后,由于卡钩部71材料的固有弹性而回复原状,使得楔形钩713可扣合在通孔61上方,干涉面715位于通孔61上方周边的上扣件6的实体材料表面上,这样,当上扣件6以Z轴方向向上移动时,通孔61周边的材料必将受到楔形钩713的阻挡而产生干涉效果,因此防止上扣件6与下扣件7相互脱离。
然而,这种结构由于一般通孔61的尺寸必须考虑卡钩部71自由端712的偏移距离,所以通孔61的大小均大于卡钩部71投影在XY平面上的面积,因此无论配合的精度如何控制,均难以避免卡钩部71在通孔61内产生X轴方向或Y轴方向的相对运动,再有更重要的是,卡钩部71的干涉面715与下扣件7表面材料的距离,难以控制到与上扣件6的材料厚度相等,尤其在上扣件6的通孔61周围形状复杂时更难以精确测量,因此基于成本上的考虑,使卡钩部71的干涉面715与下扣件7表面材料的距离通常都大于上扣件6的材料厚度,这样在上扣件6与下扣件7组合后,干涉面715与上扣件6表面材料之间将有余隙L产生,使上扣件6与下扣件7间在Z轴方向上也会有相对运动产生。
当应用在一般静止状态的场合时,上扣件6与下扣件7分别在X轴、Y轴及Z轴方向产生一些相对运动的余隙并无关紧要,只要上扣件6与下扣件7相互不脱离即可,但应用在具有高频率振动的元件上,如光盘机高速转动的驱动马达组件上时,这种余隙将使上扣件6与下扣件7因振动而在各方向上产生往返的相对运动,造成上扣件6与下扣件7间相互碰撞,并以声音的方式将碰撞的能量释出,因此如用于光盘机时,一旦驱动马达转动即会有噪音产生,使用者在使用当中感到不快。因此如何使两个相互组合的构件在振动的场合下不发生相对运动,将是一个解决振动噪音的方法之一。
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各方向上形成紧密接触、从而防止相对运动产生的组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相对运动产生的组合装置包括一第一组件和一与第一组件具有对应位置的第二组件,组合装置还包括分别对应地设置在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上、以便产生干涉定位作用的一第一干涉元件和一第二干涉元件,以及分别对应地设置在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上、以便产生干涉定位作用的一第三干涉元件和一第四干涉元件。其中:
第一干涉元件具有二沿着X轴方向间隔一定距离、且向Z轴方向同向延伸的直立部,直立部具有一连接在第一组件上的固定端和一相距固定端一定距离且可弹性变形的自由端,至少在一直立部的固定端与自由端间、朝外形成有一与YZ轴所构成的假想平面呈一角度相交的倾斜面,第二干涉元件则在第二组件上形成一供直立部穿过的通孔,通孔形成有二相对距离小于二直立部的自由端距离的卡缘,在直立部的自由端弹性变形地穿过通孔后,利用直立部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使倾斜面压迫接触对应的卡缘,造成各直立部与对应的卡缘紧密接触,以限制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在X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相对运动。
第三干涉元件具有二弹性臂,弹性臂具有一连接在第一组件上的固定端及一可弹性变位的接触端,二接触端在Y轴方向具有间隔距离,第四干涉元件具有一连接在第二组件并位于二接触端中间的凸部,使二接触端分别弹性地抵靠在凸部的相反两侧,以限制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在Y轴方向的相对运动。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及优点。附图中:
图1是一种公知组合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说明上扣件与下扣件的组合型态;
图2是图1的上扣件与下扣件组合后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相对运动产生的组合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夹固一软扁形电缆的外观图;
图5是较佳实施例组合后部分剖视图,说明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在X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干涉作用;
图6是较佳实施例组合后部分剖视图,说明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在Y轴方向的干涉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可相互对应组合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在本例中,第一组件1为一塑胶材料注射件,第二组件2则是一金属板21与一塑胶材料注射件22的结合,利用金属板21上所设置的定位孔211和螺孔212、配合塑胶材料注射件22上所设置的定位柱221和穿孔222,在定位柱221组装进入定位孔211内、并用一螺丝23通过穿孔222锁定在螺孔212内后,使金属板21与塑胶材料注射件22组合形成一体,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组件2也可制成为一体成形的部件。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主要应用在光盘机内,用以固定软扁形电缆3所设置的排线夹固组合装置,将连接光盘机驱动马达(图未示)的软扁形电缆3,由第二组件2的下方在边缘处向上反向绕折至第二组件2的上方后、再以对角折的方式使软扁形电缆3改变为与原走向呈大致九十度夹角的方向延伸,当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将软扁形电缆3夹置在其中间并相互固定后,软扁形电缆3可因此保持此延伸型态而不改变。
为了达到使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产生干涉定位的作用,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上对应位置处,设有相互产生干涉的第一干涉元件和第二干涉元件,另外,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上不同位置处,也设有相互产生干涉的第三干涉元件和第四干涉元件。
参照图3、图4和图5,第一干涉元件是设于第一组件1上,第一组件1具有第一面11和与第一面11相反的第二面12,在第一面11上设有二个以Z轴方向远离第一面11同向延伸的直立部41、42,二直立部41、42沿X轴方向并列且间隔有一定距离,各直立部41、42具有连接在第一组件1上的固定端411、421,和相距固定端411、421一定距离且可弹性变形的自由端412、422,其中的一直立部41的固定端411与自由端412间朝外侧形成有与YZ轴所构成的假想平面呈一角度相交的倾斜面413。另外,第二干涉元件在第二组件2上形成一贯通的通孔43,通孔43内侧缘在X轴方向上相反的两侧形成有二卡缘431、432,二卡缘431、432的相对距离略小于二直立部41、42的自由端412、422的距离。
参照图6,第三干涉元件在第一组件1上的边缘处具有二呈突出状的弹性臂51、52,各弹性臂51、52具有连接在第一组件1上的固定端511、521和可弹性变形的接触端512、522,各弹性臂51、52的延伸型态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改变,但二接触端512、522在Y轴方向具有一间隔距离,第四干涉元件在第二组件2的对应位置处形成一凸部53。
组合时如图4的型态,使第一组件1的第一面11面向第二组件2并相互接近,使得位于第一组件1上的直立部41、42进入通孔43内,由于通孔43两侧相对的卡缘431、432间的距离,小于二直立部41、42的自由端412、422的距离,卡缘431、432将压迫对应的直立部41、42的自由端412、422向内侧,产生弹性偏移并穿过通孔43,如图5所示,在直立部41、42的自由端412、422穿过通孔43后,直立部41、42的自由端412、422因为材料本身固有的弹性而产生弹性回复力,使直立部41、42回复原状,使得直立部41的倾斜面413压迫接触对应的卡缘431,该压迫力也会造成另一侧的直立部42与对应的卡缘432紧密接触,设置倾斜面413的优点在于,不必精确控制直立部41的自由端412与固定端411的高度,只要直立部41穿过通孔43后,即可保证倾斜面413与对应的卡缘431产生紧密接触,而不会产生如公知卡钩结构中因不容易控制制造过程而有余隙产生的缺点,因此,各直立部41、42均与所对应的卡缘431、432紧密接触,在倾斜面413的作用下,很明显,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相对运动将被有效地限制。此外,直立部42的自由端422上也可同样形成一向侧面方向突出的卡钩423,卡钩423可如公知结构一样,采用接触通孔43侧边的第二组件2的实体材料,可以更加强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在Z轴方向上的定位。
参照图6,当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组合的同时,第二组件1上的凸部53恰可进入位于第一组件1上的二弹性臂51、52的二接触端512、522中间,使得二接触端512、522在Y轴方向上可分别弹性地抵靠在凸部53的相反两侧,这样,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在Y轴方向的相对运动,可因二弹性臂51、52与凸部53的干涉作用而受到限制。参照图3及图4,凸部53也可在远离第二组件2的一侧设有向侧面方向延伸的卡钩531,卡钩531可与一弹性臂52卡合接触,以便强化凸部53与弹性臂52在Z轴方向的干涉作用。
因此,由上述说明可知,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结合后,通过第一干涉元件与第二干涉元件的组合,使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相对运动受到限制,通过第三干涉元件与第四干涉元件的组合,则可使Y轴方向的相对运动也受到限制,所以可在三度空间方向上均被牵制固定,使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完全不会产生相对运动,而光盘机的驱动马达运转所产生的高频率振动,将不会有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相互碰撞的噪音发生。
再有,上述说明虽然是应用在光盘机的扁形电缆夹固组合装置上,然而其应用范围并不一定在光盘机内,凡是任何二构件的组合装置均可应用本实用新型。此外,上述虽然以X轴、Y轴及Z轴所构成的直角座标系统进行解释,但应用在旋转构件的组合时也同样适用,可使X轴方向应用在相当于旋转中心的径向方向(R方向),Y轴方向则相当于旋转中心转动的切线方向(θ方向),Z轴同样是垂直的高度方向,这样旋转构件的组合也可达到完全限制相对运动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根据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包括一第一组件和一与所述第一组件具有对应位置的第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装置还包括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上、产生干涉定位作用的一第一干涉元件和一第二干涉元件,以及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上、产生干涉定位作用的一第三干涉元件和一第四干涉元件;所述第一干涉元件具有二沿着X轴方向间隔有一定距离、且向Z轴方向同向延伸的直立部,所述直立部具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上的固定端,和一相距所述固定端一定距离且可弹性变形的自由端,至少在一直立部的固定端与自由端间朝外形成有一与YZ轴所构成的假想平面呈一角度相交的倾斜面,所述第二干涉元件在所述第二组件上形成一供直立部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形成有二相对距离小于所述二直立部的自由端距离的卡缘,在直立部的自由端弹性变形地穿过所述通孔后,利用所述直立部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使倾斜面压迫接触所述对应的卡缘,各个直立部与所述对应的卡缘紧密接触,限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相对运动;所述第三干涉元件具有二弹性臂,弹性臂具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上的固定端和一可弹性变形的接触端,所述二接触端在Y轴方向具有间隔距离,而所述第四干涉元件则具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二组件并位于所述二接触端中间的凸部,所述二接触端分别弹性地抵靠在所述凸部的相反两侧,限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在Y轴方向的相对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部的自由端还设有一卡钩,所述卡钩可接触所述通孔周侧的实体材料,加强所述第一干涉元件与所述第二干涉元件在Z轴方向的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还设有一卡钩,所述卡钩可接触一个弹性臂,所述凸部与所述弹性臂在Z轴方向具有限位作用。
4.一种扁形电缆夹固组合装置,用以定位一软扁形电缆,所述组合装置包括一第一组件和一与所述第一组件具有组合关系的第二组件,所述软扁形电缆介于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之间而被夹持固定,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装置还包括二设置在所述第一组件上沿X轴方向间隔有一定距离、且向Z轴方向同向延伸的直立部,所述直立部具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上的固定端,和一相距所述固定端一定距离且可弹性变形的自由端,至少在一直立部的固定端与自由端间朝外形成有一与YZ轴所构成的假想平面呈一角度相交的倾斜面,所述第二组件上形成一供直立部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形成有二相对距离小于所述二直立部的自由端距离的卡缘,在直立部的自由端弹性变形地穿过所述通孔后,利用所述直立部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使所述倾斜面压迫接触所述对应的卡缘,各个直立部与所述对应的卡缘紧密接触,限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相对运动;
所述第一组件上还设有二弹性臂,弹性臂具有一连接在所述第一组件上的固定端和一可弹性变形的接触端,所述二接触端在Y轴方向具有间隔距离,所述第二组件则具有一位于所述二接触端中间的凸部,所述二接触端分别弹性地抵靠在所述凸部的相反两侧,限制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在Y轴方向的相对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形电缆夹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部的自由端还设有一卡钩,所述卡钩接触所述通孔周侧的所述第二组件的实体材料,加强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在Z轴方向的定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形电缆夹固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还设有一卡钩,所述卡钩可接触一个弹性臂,所述凸部与所述弹性臂在Z轴方向具有限位作用。
CN 02234600 2002-05-15 2002-05-15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2727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34600 CN2627270Y (zh) 2002-05-15 2002-05-15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2234600 CN2627270Y (zh) 2002-05-15 2002-05-15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27270Y true CN2627270Y (zh) 2004-07-21

Family

ID=34238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223460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27270Y (zh) 2002-05-15 2002-05-15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27270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5458C (zh) * 2004-12-15 2008-06-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卡合构造
CN100427806C (zh) * 2005-06-30 2008-10-22 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低噪音振动的齿轮配合机构
CN103576756A (zh) * 2012-08-06 2014-02-12 辉达公司 笔记本电脑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5458C (zh) * 2004-12-15 2008-06-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卡合构造
CN100427806C (zh) * 2005-06-30 2008-10-22 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低噪音振动的齿轮配合机构
CN103576756A (zh) * 2012-08-06 2014-02-12 辉达公司 笔记本电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9540C (zh) 便携式装置的防变形安装结构
CN1377757A (zh) 可重组模块化3~6自由度结构解耦并联微动机器人
CN2627270Y (zh) 防止产生相对运动的组合装置
CN1748089A (zh) 具有锁定装置的配件
US5194019A (en) Multiply orientable mounting arrangement
CN1672309A (zh) 结合传感器使用的马达
CN2861602Y (zh) 支架
US7694918B2 (en) Wire clamp for machine
CN2613714Y (zh) 高架地板通风格栅板的调风叶片调整装置
CN2812088Y (zh) 硬盘安装固定装置
KR100902742B1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의 헤드램프 장착구조
CN1170735C (zh) 在机架上固定和导向轴承的装置
CN1180358C (zh) 可减振的电脑及其配备减振装置的配备装置模组
CN1689867A (zh) 车辆用踏板罩
CN2697945Y (zh) 大推力柱形振子直线压电微电机
CN2544496Y (zh) 固定电路板的装置
US11830685B2 (en) Long key device
JP3972681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CN2724367Y (zh) 壳体的组合结构
CN215705963U (zh) 安装组件及包括安装组件的车灯和车辆
JP2913535B2 (ja) テーブルの縦横移動機構
CN211729386U (zh) 一种切割装置的x轴机构
US2002011233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ibrating gyroscope
CN1282281C (zh) 插针栅格阵列式插座
JP2914878B2 (ja) フォークリフトのフォーク取り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