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452171Y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452171Y
CN2452171Y CN00258894U CN00258894U CN2452171Y CN 2452171 Y CN2452171 Y CN 2452171Y CN 00258894 U CN00258894 U CN 00258894U CN 00258894 U CN00258894 U CN 00258894U CN 2452171 Y CN2452171 Y CN 245217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ody
connector assembly
cable connector
coaxial cable
micro co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2588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维德·作锦·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09/579,95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6305979B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45217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45217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至少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端子,其中第一绝缘本体向前延伸出一舌形部,而每一端子均包括有接触部及与接触部相邻的第一保持部,其中,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每一收容槽各包括位于舌形部的第一段及位于对接面与连接面之间的第二段;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一保持部分别收容在相应的第一段及第二段中,而且接触部被底部支撑并部分凸出舌形部的顶面,借此可保护接触部并且确保其与对接组件的可靠配合。

Description

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用于连接远程微型同轴线缆的微型线缆连接器组件。
如美国专利第5,871,369号及日本专利公开第09-055243号所揭露的现有微型连接器,其中若干个扁平线缆的导电芯线都各自安装在连接器主体的凹口内,而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纵长压接条则设置在主体的凹槽内,此凹槽垂直于每一凹口的纵长轴线而位于导电芯线的垂直上方,且绝缘端盖稳固组设于主体上,并借助压接条将导电芯线压下。因此,每个导电芯线沿连接器主体上端子的弹性接触臂弯曲,凭借这种设计实现线缆与端子间的电性连接。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平保持装置,以阻止当较大拉力作用时线缆与连接器或芯线与线缆之间的分离,因此,此种连接器与线缆间的机械连接效果较差,且在端盖以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内的过程中,端子弹性臂可能会因为不正确的操作而产生永久变形。因缺乏定位装置,这些导电芯线本身的较小尺寸及其可挠性将使其装配到相应的凹口内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缺乏定位装置将使导电芯线与端子臂间连接的可靠性减弱。
另一种现有微型连接器如日本专利公开第10-321314及第10-255921号所示,是采用连接器线缆固持机构,在此固持机构前端设置一排“U”形凹槽,以收容相应的同轴线缆的导电芯线。当线缆固持机构的相应凹槽插入到端子的倒置叉形末端中时,端子上、下侧的叉形末端将被压向“U”形凹槽的一边或相对一边的导电芯线。但是,因安装端子的绝缘本体的限制所产生的紧密配合,此端子叉形末端或导电芯线容易被损坏或产生永久变形。因此,此紧密配合也不足以保证在特别大拉力作用下,线缆固持机构与绝缘本体之间的稳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易地与若干个微型同轴线缆稳固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缆连接器组件至少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端子,其中在第一绝缘本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对接面及连接面,自对接面向前延伸出一舌形部,此舌形部包括有前表面、顶面、相对于顶面的底面及邻近底面的底部,在此第一绝缘本体上还设有若干个自连接面贯穿至舌形部的前表面的收容槽,而每一端子均包括有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及与接触部相邻的第一保持部,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的每一收容槽分别包括有位于舌形部的第一段及位于对接面与连接面之间的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开设在舌形部顶面上而终止于其底部;每一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一保持部分别收容在前述相应的第一段及第二段中,而且接触部被底部支撑并部分凸出舌形部的顶面,凭借这种设计保护接触部并且确保其与对接电连接器的接触组件的可靠配合。
上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有第二绝缘本体,其中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一对具有弓形部的扣持部,该扣持部可与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具有凸起的通道相配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干涉配合及具弓形部的扣持部与具凸起的通道间的扣持作用,可抵消作用在线缆连接器上的外部拉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端子与线缆间的过盈配合以抵消外部拉力,而容易导致二者间的连接受到直接损坏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端子安装在图1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装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线缆组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线缆组安装在图3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合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第一绝缘本体安装在图5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组合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沿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线缆组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线缆组安装在图9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C-C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8为与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相对接的母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其中此母电连接器的对接外壳的一部分被切除,以清楚显示出此母电连接器的端子。
图19为图18所示的母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20为图16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图18所示的母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21为图20所示的组合沿F-F线的剖视图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绝缘本体30包括前后方向相对设置的前表面3011及后表面3012,在靠近此前表面3011处设置有一排沿第二绝缘本体30的横向轴线并列分布且相互间隔的收容槽303,这些收容槽303向内延伸并终止于预定位置,其中每一收容槽303由两相对侧壁及位于两侧壁之间的底壁所组成。在每一收容槽303的底壁靠近前表面3011处设置有凹槽3044,而在每一收容槽303的相对侧壁上设有一对凸起3032,这对凸起3032彼此相对水平延伸以在其中间形成间隔3038,且每一凸起3032均向下延伸而终止于与凹槽3044相分隔的下表面3040,在凸起3032的顶端上则设置有倾斜面3036。一对“L”形的定位壁3062分别设置在靠近后表面3012的相对转角上,以在其间形成狭槽306。一对扣持部305从定位壁3062延伸并突出前表面3011,而在扣持部305的自由端设置有开口向下的弓形部3052。
请参阅图2所示,单一尖端型端子40包括有位于自由端的接触部42、位于中部且设置有一对鳍型肩部的第一保持部44及位于另一端且具有倒刺状第二保持部48的尾部46。
请同时参阅图3,端子40的尾部46由第二绝缘本体30的前表面3011各自水平插入到相应收容槽303的凹槽3044及凸起3032之间。设置在端子尾部46上的第二保持部48则干涉抵止于凸起3032的下表面3040上,而每一端子40的接触部42及第一保持部44均突出于第二绝缘本体30的前表面3011。
如图4所示的微型同轴线缆组56包括一排平行排列的同轴线缆60及接地杆50。每一线缆60包括设置于最外层的第一绝缘层601、位于第一绝缘层601下的导电套层602、设置于导电套层602下的第二绝缘层604及位于最内层的导电芯线606。
接地杆50包括两端一体相连的上、下导电板502及将二导电板502相互分隔之间隙504。在线缆60与接地杆50的初阶装配中,每个线缆60垂直延伸穿过接地杆50之间隙504并被夹持于二导电板502之间。每个线缆60末端最外层的第一绝缘层601被剥离而露出导电套层602,作为线缆60的接地部;将线缆60的接地部各自焊接在上层与底层导电板502的内壁上,而线缆60末端的一部分导电套层602又被剥离而露出导电芯线606以做为讯号部,此讯号部延伸出接地杆50并借助第二绝缘层604与接地部相绝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焊接工序之前,这些线缆60利用外部工具固定,使每二根线缆60间隔一定距离,使其符合端子40的间距。为便于端子40与线缆60间的焊接,在导电板502的内表面上沿其横向轴线可设置若干个锯齿或若干个间隔结构(未图示)。
在图5及图6所示的初阶装配中,线缆组56的接地杆50安装在第二绝缘本体30的狭槽306内,并被定位壁3062限制其沿水平方向的移动。每根线缆60一端向后延伸穿过第二绝缘本体30的后表面3012而与相应的电子装置(未图示)相连接,线缆60的另一端所露出的导电芯线606的讯号部则水平延伸穿过相应收容槽303的凸起3032之间所形成的间隔3038,并固持在相应收容槽303的凹槽3044内的尾部46上。然后,采用焊接或其它电性连接的方式而将线缆60的讯号部与端子40的尾部46连接在一起,以加强二者间的机械及电性连接。
当线缆组56装配于第二绝缘本体30后,因线缆60依前面所述的间距预先焊接在接地杆50上,每根线缆60的讯号部会精确地与收容槽303对齐。通过凸起3032的倾斜面3036的引导,讯号部可容易地定位在二凸起3032之间的间隔3038中,此间隔3038的大小与芯线606的直径大致相同,以便精确且方便地与端子40的尾部46相焊接。同时,此二相对的凸起3032也可在焊接过程中阻止熔液流出讯号部,从而提高焊接效率。
请同时参阅图7,第一绝缘本体20包括用与一外部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相接合的对接面202及与对接面202相对的连接面208,其中连接面208与图5及图6所示的第二绝缘本体30相连接。设置在对接面202中部的舌形部206向外延伸可插入到对接电连接器中,而在连接面208上则设置有开口(未图示)以供第二绝缘本体30组入。在舌形部206自由端及连接面208之间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若干个凹口2062。在第一绝缘本体20的两相对侧壁上设置有一对延伸穿过对接面202及连接面208的通道204,从每个通道204的底面的特定位置则垂直延伸有凸起(未图示)。
请配合参阅图5及图8,第二绝缘本体30从连接面208的开口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20中,第二绝缘本体30的扣持部305则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20的通道204中,并借助弓形部3052的卡钩卡持在通道204中的凸起上。设置在第二绝缘本体30的收容槽303中的端子40各自插入到第一绝缘本体20相应的凹口2062中,并将端子的接触部42暴露于舌形部206外,以与外部对接电连接器电性接触。每个端子40凭借第一保持部44的倒刺而固持于相应凹口2062的上壁。
与现有技术依靠线缆与端子间的过盈配合而紧固安装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绝缘本体20与第二绝缘本体30间的紧固结合采用通道204及扣持部305之间的卡扣及端子40与凹口2062、收容槽303之间的干涉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线缆60及端子40之间或第一绝缘本体20和第二绝缘本体30之间的机械、电性连接均比现有技术的连接更加稳固。
请参阅图9及图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收容槽303′的后部设置有一个定位凸块3034′,特别是在接地杆50′(如图11所示)与第二绝缘本体30′的狭槽306′间有较大对接公差时,这些定位凸块3034′可以定位沿收容槽303′前后方向设置的线缆。相应地,如图12所示将暴露出导电芯线606′的线缆60′的讯号部后段制成与定位凸块3034′相同的形状以利于固持。
请参阅图13及图1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在靠近第一绝缘本体20″的对接面202″的每个凹口2062″的出口处设有一阻挡壁2064″,当端子40″插入到相应的凹口2062″中时,端子40″的第一保持部44″的肩部会抵在阻挡壁2064″上,以防止端子40″从对接面202″上脱落。
请参阅图15至图17图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与其它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20′、上壳体23′及下壳体24′,其中第一绝缘本体20′包括有于前、后方向上分别设有对接面211′及连接面212′的主体21′,及从主体21′的对接面211′向前延伸的舌形部22′,其中舌形部22′包括有前表面221′、顶面222′及底面223′,一对扣持臂229′自舌形部22′的两侧端缘处向前延伸超出前表面221′,其中于每一扣持臂229′的自由端上均设有一用以扣持对接电连接器的倒钩224′,舌形部22′还包括有邻近其底面223′的底部225′及若干个自底部225′向上延伸而终止于顶面的隔栏226′。在第一绝缘本体20′上还设有若干个贯穿其连接面212′及舌形部22′前表面221′的收容槽227′,每一收容槽227′均包括有由两相邻隔栏226′及底部225′包围形成的第一段及贯穿于对接面211′与连接面212′之间的第二段,一凸块228′(如图17所示)自底部225′向上突出于相应的收容槽227′内部。而在主体21′的两相对侧壁上分别设有从前向后延伸的凹陷213′,用以固持上壳体23′与下壳体24′的相对接合边,于主体21′的连接面212′上进一步设有开口215′(如图17所示),可供由第二绝缘本体30、端子40、接地杆50及线缆60构成的组件插入第一绝缘本体20′。
这些组件插入第一绝缘本体20′之后,每一端子40的接触部42均由两相邻隔栏226′及底部225′包围,尤其是接触部42的底面由位于底部225′的凸块228′支撑,而其上面则伸出舌形部22′的顶面222′。上壳体23′及下壳体24′分别包覆于主体2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且其侧边均分别固持于相对设置的凹陷213′中。
再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示的母电连接器80,其包括有母绝缘本体81、若干个收容于母绝缘本体81中的母端子82及包覆在母绝缘本体81外的对接壳体83,其中于母绝缘本体81上设有若干个沿其前后方向贯穿于两相对表面且收容有若干个母端子82的通孔811,在母绝缘本体81的前表面上还进一步设有一可收容并固持线缆连接器的舌形部22′的收容空腔812;每一母端子82均设有一自相应的通孔811伸入空腔812且可与线缆连接器的相应端子40的接触部42电性连接的对接部821;在母绝缘本体81上进一步设有两穿透其后表面且邻近于两端通孔811处而分别用以收容线缆连接器扣持臂229′的窗口813。
请进一步参阅图20及图21所示,线缆连接器与母电连接器80对接时,此线缆连接器的舌形部22′收容于母电连接器80的空腔812内,扣持臂229′收容在相应的窗口813内,其倒钩224′则扣持在母绝缘本体81的后表面。可以理解,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与倒钩224′配合的肩部可设在窗口内部,倒钩224′与肩部扣持配合,并隐藏于窗口内而不露出于后表面。凭借凸块228′向对接部821方向施加在接触部42上的压力,使线缆连接器的接触部42与相应的母绝缘本体81的对接部821电性连接且紧密配合。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与母电连接器80的电性连接更加可靠。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通过扣持臂229′与窗口813的配合,使线缆连接器与母绝缘本体81紧密连接。
可以理解,通过由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干涉配合及具弓形部的扣持部与具凸起的通道间的扣持作用,可抵消作用在线缆连接器上的外部拉力,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凭借端子与线缆间的过盈配合以抵消外部拉力,而容易导致二者间的连接受到直接损坏的问题。

Claims (11)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至少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及若干个端子,其中在第一绝缘本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对接面及连接面,自对接面向前延伸出一舌形部,此舌形部包括有前表面、顶面、相对于顶面的底面及邻近底面的底部,在此第一绝缘本体上还设有若干个自连接面贯穿至舌形部的前表面的收容槽,而每一端子均包括有与对接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接触部及与接触部相邻的第一保持部,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的每一收容槽各包括有位于舌形部的第一段及位于对接面与连接面之间的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开设在舌形部顶面上而终止于其底部;每一端子的接触部与第一保持部分别收容在前述相应的第一段及第二段中,而且接触部被底部支撑并部分凸出舌形部的顶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舌形部的底部设有若干个凸块,每一凸块均突设在相应收容槽的第一段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上进一步设有一对自舌形部的两侧端缘处向前延伸并超出前表面的扣持臂,每一扣持臂的自由端均设有一可扣持到对接电连接器上的倒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设有至少一个包覆在第一绝缘本体外的壳体,其中位于第一绝缘本体的两相对侧壁上各设一可至少收容一个壳体的侧边的凹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有若干个并排线缆及第二绝缘本体,其中每根线缆在其自由端至少具有导电的讯号部,而第二绝缘本体则具有若干个与第一绝缘本体的收容槽相对应的收容槽,导电端子的讯号部分别收容在这些收容槽中;其中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连接面上设有一可供第二绝缘本体插入的开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端子还进一步包括有收容在第二绝缘本体的收容槽中且可与相应线缆的导电讯号部电性连接的尾部,及邻接尾部且可与相应的收容槽干涉配合而牢固卡持端子于其中的第二保持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收容槽设置有至少一个可与端子的第二保持部相配合的凸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收容槽在其底壁设有一可有效收容端子尾部的凹槽。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根并排线缆均包括有邻近于讯号部且与其绝缘的接地部,并有一接地杆垂直地固定连接每根线缆的接地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绝缘本体上且邻接收容槽的后部处形成有一对相互分隔的定位壁,从而形成一可收容上述接地杆的纵长狭槽。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还包括有一对贯穿对接面与连接面的通道,每个通道形成有一凸起,而上述第二绝缘本体则进一步包括有一对向第一绝缘本体的通道延伸的扣持部,每个扣持部均设有一可与所述凸起配合而加强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之间固持力的弓形部。
CN00258894U 2000-05-26 2000-10-21 线缆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52171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9/579,956 2000-05-26
US09/579,956 US6305979B1 (en) 1999-07-09 2000-05-26 Lower profile micro connector assembl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452171Y true CN2452171Y (zh) 2001-10-03

Family

ID=243190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2588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52171Y (zh) 2000-05-26 2000-10-21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B0013759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8841C (zh) 2000-05-26 2000-12-29 线缆连接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3759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8841C (zh) 2000-05-26 2000-12-29 线缆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452171Y (zh)
TW (1) TW45662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4994A (ja) * 2003-06-09 2005-01-06 Jst Mfg Co Ltd プラグ型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気コネクタ
JP2005004993A (ja) * 2003-06-09 2005-01-06 Jst Mfg Co Ltd プラグ型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含む電気コネクタ
CN102468548B (zh) * 2010-11-11 2015-01-07 易鼎股份有限公司 线材插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841C (zh) 2004-05-05
TW456623U (en) 2001-09-21
CN1326245A (zh) 2001-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83C (zh) 线缆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H0713180Y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791942Y (zh) 电连接器
CN101529664B (zh) 用于导电板的连接器组件
US9039463B2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2800515Y (zh) 电连接器
CN1108007C (zh) 小间距的双排齿连接器
CN103493296B (zh) 线束连接器
JP5653700B2 (ja) セル電圧検出コネクタ
US20080242139A1 (en) Connector and Line Connecting Method Thereof
CN1099511A (zh) 密封的绝缘层移位式接插件
CN1365165A (zh) 电连接器
CN103392265B (zh) 电路体和连接器结构
US5807133A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CN1667874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452171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871746A (zh) 电缆连接器
CN2567812Y (zh) 电连接器
CN1722522A (zh) 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US20090311906A1 (en) Cable assembly with jumper function
CN1881700A (zh) 阴端子以及使用阴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10517070U (zh) 电连接器
JPS6212631B2 (zh)
CN1125509C (zh) 微型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328825C (zh) 电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