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85368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85368U
CN221285368U CN202322537119.XU CN202322537119U CN221285368U CN 221285368 U CN221285368 U CN 221285368U CN 202322537119 U CN202322537119 U CN 202322537119U CN 221285368 U CN221285368 U CN 2212853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iece
heat transfer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371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向阳
谷亮
罗金柳生
徐尧
杨柳斌
麦绮莹
雷皓漪
裴胜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853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853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壶身组件,形成有壶口端和敞口的连接端;加热组件,覆盖连接端的敞口,加热组件包括有传热件和发热件,传热件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发热件运行的情况下,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第一感温件,设置于传热件,且位于第一区域。该液体加热容器可以利用第一感温件检测传热件的第一区域的温度,并便于液体加热容器基于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的温度调控发热件的运行参数,有利于避免因加热组件局部过热而造成的糊底现象,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清理难度,改善液体加热容器的烹饪效果,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便于进行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调控,保证烹饪效果,液体加热容器通常会配置有温度检测装置,以为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参数调整提供参考。然而,一些液体加热容器在加热过程中会出现糊底现象,从而不仅影响了烹饪效果,也会导致增大用户的清理难度,造成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壶身组件,形成有壶口端和敞口的连接端;
加热组件,覆盖连接端的敞口,加热组件包括有传热件和发热件,传热件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发热件运行的情况下,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
第一感温件,设置于传热件,且位于第一区域。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感温件至发热件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发热件运行的情况下,传热件温度最高位置处的温度与第一感温件所处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小于2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发热件为弧形发热管,发热件的周向形成有缺口,第二区域形成于传热件对应于缺口的部分。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感温件为温度传感器;或
第一感温件为热保护器,热保护器连接于发热件。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还包括:
承载件,覆盖连接端的敞口,发热件位于承载件背离于壶身组件的一侧,传热件位于发热件与承载件之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承载件与传热件固定连接;和/或
传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或等于25W/(m·K)。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
第二感温件,设置于承载件,第二感温件对应于第二区域布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感温件穿设于承载件;或
第二感温件设置于承载件背离于壶身组件的一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
控制组件,发热件和第一感温件均连接于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基于第一感温件的检测结果控制发热件的运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
壶盖组件,用于覆盖或敞开壶口端;
基座组件,控制组件设置于基座组件。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有壶身组件、加热组件和第一感温件,其中,前述壶身组件形成有壶口端和连接端,前述连接端具有敞口,前述加热组件覆盖连接端的敞口,从而加热组件可以与壶身组件围成烹饪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待烹饪食材可以置于前述烹饪空间内,且可以通过前述壶口端进入或退出烹饪空间;前述加热组件具有传热件和发热件,前述发热件在运行时用于产生热量,前述传热件可以吸收并向前述烹饪空间传递热量,以加热烹饪空间内的食材;传热件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前述发热件运行的情况下,前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前述第二区域的温度,也即前述第一区域可以视为传热件的热区,前述第二区域可以视为传热件的冷区,前述第一感温件设置在传热件且位于前述第一区域内,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液体加热容器可以利用第一感温件检测传热件的第一区域的温度,并便于液体加热容器基于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的温度调控发热件的运行参数,有利于避免因加热组件局部过热而造成的糊底现象,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清理难度,改善液体加热容器的烹饪效果,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为图3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第一个视角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第二个视角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壶身组件;300加热组件;500第一感温件;700第二感温件;800壶盖组件;900基座组件;
310传热件;330发热件;350承载件;
101壶口端;103连接端
501温度传感器;502热保护器;
3301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组件100,形成有壶口端101和敞口的连接端103;加热组件300,覆盖连接端103的敞口,加热组件300包括有传热件310和发热件330,传热件310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发热件330运行的情况下,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第二区域的温度;第一感温件500,设置于传热件310,且位于第一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有壶身组件100、加热组件300和第一感温件500,其中,前述壶身组件100形成有壶口端101和连接端103,前述连接端103具有敞口,前述加热组件300覆盖连接端103的敞口,从而加热组件300可以与壶身组件100围成烹饪空间,在实际应用中,待烹饪食材可以置于前述烹饪空间内,且可以通过前述壶口端101进入或退出烹饪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壶身组件100可以是两端敞口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相应地,壶身组件100敞口的两端分别为前述壶口端101和前述连接端103;加热组件300覆盖前述连接端103的敞口,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加热组件300能够用于加热烹饪空间内的待烹饪食材,且在实际应用中,加热组件300可以作为液体加热容器的壶底,从而加热组件300也能够配合壶身组件100承载待烹饪食材。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作为电热水壶、养生壶、电茶壶等液体加热设备使用,相应地,前述待烹饪食材可以是待加热的液体,亦可以是待烹饪的固态食材及烹煮前述固态食材的液体。
前述加热组件300具有传热件310和发热件330,前述发热件330在运行时用于产生热量,前述传热件310可以吸收并向前述烹饪空间传递热量,以加热烹饪空间内的食材。
前述传热件310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前述发热件330运行的情况下,前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前述第二区域的温度,也即前述第一区域可以视为传热件310的热区,前述第二区域可以视为传热件310的冷区;前述第一感温件500设置在传热件310且位于前述第一区域内,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液体加热容器可以利用第一感温件500检测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的温度,并便于液体加热容器基于相对较高的第一区域的温度调控发热件330的运行参数,有利于避免因加热组件300局部过热而造成的糊底现象,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清理难度,改善液体加热容器的烹饪效果,提升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发热件330可以设置于前述传热件310,从而发热件330产生的热量可以作用于前述传热件310,并进一步向前述烹饪空间内传导;相应地,前述发热件330会具有靠近于或直接接触发热件330的部分和远离于发热件330的部分,从而传热件310不同区域之间会形成温度差异,进而在发热件330运行时,形成温度较高的第一区域和温度较低的第二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技术中,液体加热容器通常会将加热装置布置在壶底,并将温度检测装置设置在壶底的冷区,从而基于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冷区温度信息控制加热装置的运行参数。例如,在冷区温度高于一定数值时,可以降低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装置的运行,相应地,在冷区温度低于一定数值时,可以提升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其目的在于避免烹饪空间内对应于冷区的食材吸热量少,保证对应于冷区的食材能够被充分加热。然而,基于传统技术中的温度检测装置的设置,在冷区温度高于一定数值时,往往壶底热区的温度更高,从而在加热粘度较大、对流换热性能较弱的食材时,靠近于壶底热区的食材往往吸热量较大,容易产生糊底现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将第一感温件500设置在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能够在发热部运行的过程中,令第一感温件500感测到传热件310上温度较高的区域的温度,从而便于液体加热装置在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的温度较高时降低发热件330的加热功率,以防止靠近于前述第一区域的食材吸热量过大,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糊底的可能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前述传热件310可以为板状结构,前述发热件330可以设置在传热件310的一侧,在加热组件300覆盖前述连接端103的敞口的情况下,传热件310对应于前述敞口布置,从而传热件310上的热量可以由前述敞口区域向前述烹饪空间内的待烹饪食材传递,以提高待烹饪食材的吸热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传热件310对前述烹饪空间底部的覆盖率,进而降低待烹饪食材受热不均的几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糊底的可能性。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感温件500至发热件330的距离L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第一感温件500至发热件330的距离L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mm,从而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感温件500直接接触发热件330,降低发热件330对第一感温件500的检测准确性的影响,保证第一感温件5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能够反映传热件310第一区域的温度,为发热件330的运行参数调控提供可靠的参照;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第一感温件500与发热件330之间的间距过大,从而能够保证第一感温件500处于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内,以使第一感温件500能够检测到传热件310上的较高温度,进而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防糊底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传热件310上距离发热件330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mm的部分可以视为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
如图2和图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感温件500至发热件330的距离L可以是第一感温件500的感温中心至发热件330的距离。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第一感温件500至发热件330的距离L可以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15mm;相应地,在实际应用中,传热件310上距离发热件330大于或等于3mm且小于或等于15mm的部分可以视为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
在一些示例中,在发热件330运行的情况下,传热件310温度最高位置处的温度与第一感温件500所处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小于20℃。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发热件330运行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传热件310温度最高位置处的温度与第一感温件500所处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小于20℃,从而可以在发热件330运行时,避免第一感温件500检测到的温度与传热件310的最高温度差异过大,进而保证第一感温件5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能够反映出传热件310上的较高温度,以为发热件330的运行参数控制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提升液体加热容器的防糊底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预先通过实物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获取传热件310在发热件330运行时的温度分布信息,从而确定传热件310上与前述温度最高位置处的温差小于20℃的区域,相应地,前述区域可以视为传热件310的第一区域。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发热件330为弧形发热管,发热件330的周向形成有缺口3301,第二区域形成于传热件310对应于缺口3301的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发热件330可以为弧形发热管,相应地,前述弧形发热管的周向形成有缺口3301,前述传热件310的第二区域形成于传热件310与前述缺口3301相对应的部分,可以理解的是,传热件310与前述缺口3301相对应的部分相对远离弧形发热管,从而在弧形发热管运行时,传热件310与前述缺口3301相对应的部分由于没有与弧形发热管直接接触,进而传热件310与前述缺口3301相对应的部分的温度相对较低,前述第一感温件500在布置时可以避开传热件310与前述缺口3301相对应的部分,以保证第一感温件500能够检测到传热件310上的较高温度,为发热件330的运行参数控制提供可靠参考,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壶底几率。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和图6所示,在发热件330为弧形发热管的情况下,前述第一感温件500可以远离于前述缺口3301布置。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感温件500为温度传感器501;或第一感温件500为热保护器502,热保护器502连接于发热件330。
如图1至图6所示,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第一感温件500可以为温度传感器501,从而在烹饪过程中,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利用温度传感器501进行传热件310第一区域的温度信息采集,以为发热件330的运行参数调控提供可靠参照,有利于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可控性。
如图7所示,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第一感温件500可以为热保护器502,且前述热保护器502与前述发热件330相连接,从而热保护器502在感应到高于一定数值的温度时,可以关闭发热件330,以避免发热件330过热损毁,有利于对发热件330进行过热保护,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安全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糊底或干烧的几率,减轻用户的清理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热保护器502可以是但不限于突跳式温控器、液涨式温控器等温度保护装置,以前述热保护器502为突跳式温控器为例,突跳式温控器可以的弹片可以设置在前述第一区域,在前述弹片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弹片可以发生形变从而切断发热件330的供电线路,以令发热件330停止加热;前述预设温度也即弹片的形变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取弹片形变温度大于或等于110℃且小于或等于180℃的突跳式温控器。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加热组件300还包括:承载件350,覆盖连接端103的敞口,发热件330位于承载件350背离于壶身组件100的一侧,传热件310位于发热件330与承载件350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300还可以包括有承载件350,前述承载件350覆盖前述连接端103的敞口,前述传热件310均位于前述承载件350背离于壶身组件100的一侧,且前述发热件330设置于前述传热件310背离于前述承载件350的一侧,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在前述发热件330运行时,发热件330产生的热量可以作用于前述传热件310并在前述传热件310上扩散分布,传热件310受热后可以进一步将分布较为匀散的热量进一步传递至承载件350,避免承载件350上的热量分布过于集中,有利于待烹饪食材较为均匀地受热,降低前述烹饪空间内不同区域的待烹饪食材温差过大的可能性,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糊底几率。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在前述承载件350覆盖前述连接端103的敞口的情况下,前述传热件310对应于前述敞口布置。
在一些示例中,承载件350与传热件310固定连接;和/或传热件310的导热系数大于或等于25W/(m·K)。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载件350与传热件310之间可以为固定连接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降低传热件310与承载件350相互分离的可能性,有利于保证传热件310稳顺地向承载件350传递热量,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和烹饪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焊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进行承载件350与传热件310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前述传热件310的导热系数可以大于或等于25W/(m·K),从而有利于提高传热件310的导热效率,进而减少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效率,并减少液体加热容器的能耗。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选取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进行传热件310的制作,例如可以选用铸铝、铝合金等铝制材料制作传热件310。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二感温件700,设置于承载件350,第二感温件700对应于第二区域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包括有设置在前述承载件350的第二感温件700,且第二感温件700布置在承载件350前述第二区域相对应的部分上,从而第二感温件700可以相对远离传热件310温度较高的区域,并可以对承载件350温度较低的部分进行温度检测,进而第二感温件7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可以更为接近前述烹饪空间内的食材温度,有利于为烹饪过程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第二感温件700可以为温度传感器。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感温件700穿设于承载件350;或第二感温件700设置于承载件350背离于壶身组件100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感温件700可以穿设于前述承载件350,从而第二感温件700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前述烹饪空间内,以使第二感温件700进一步接近前述烹饪空间内的食材,提高第二感温件700的检测准确性。可以理解的是,在前述第二感温件700可以为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第二感温件700的检测端位于承载件350靠近于壶身组件100的一侧,也即第二感温件700的检测端位于前述烹饪空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感温件700设置于承载件350背离于壶身组件100的一侧,从而可以降低第二感温件700的安装难度,在能够利用第二感温件7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反映前述烹饪空间内的温度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在承载件350上开设用于穿接第二感温件700的通孔,进而降低第二感温件700对承载部的结构影响,保证承载部的密封性和结构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控制组件,发热件330和第一感温件500均连接于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用于基于第一感温件500的检测结果控制发热件330的运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包括有控制组件,前述发热件330和前述第一感温件500均与前述控制组件相连接,从而控制组件可以接收或响应第一感温件500的检测结果,并基于前述检测结果对发热件330的运行进行控制,有利于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自动化水平,并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壶底的几率。
例如,控制组件可以预先设置有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前述第一温度阈值小于前述第二温度阈值。前述控制组件可以配置为:在第一感温件5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小于或等于前述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发热件330的发热功率提高,以进一步提升传热件310的温度,进而为烹饪空间内的食材提供更多的热量;在第一感温件5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大于前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前述第二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发热件330保持当前发热功率,以令烹饪过程中持续稳定地进行;在第一感温件500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大于或等于前述第二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发热件330的发热功率降低或关闭发热件330,以避免传热件310的温度进一步提升,防止烹饪空间内的食材过度吸热,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壶底几率。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组件的前述控制逻辑简单易于实现,可以基于一些简易的微程序控制器、运算器等控制器件实现。
如图8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壶盖组件800,用于覆盖或敞开壶口端101;基座组件900,控制组件设置于基座组件900。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包括有壶盖组件800和基座组件900,其中,前述壶盖组件800用于敞开或覆盖壶身组件100的壶口端101,在烹饪过程中,可以利用前述壶盖组件800覆盖壶口端101,以分隔前述烹饪空间与外部环境,降低食材外溢的可能性,并可以防止外部环境中的物体进入到烹饪空间内,保证烹饪过程的卫生性和清洁性;在需要进行食材的取放时,则可以通过操控壶盖组件800的方式,敞开前述壶口端101,进而便于食材通过壶口端101。前述加热组件300可拆卸地设置于前述基座组件900,前述控制组件设置于前述基座组件900,在加热组件300设置于基座组件900的情况下,前述控制组件可以连接于前述第一感温件500和前述发热件330,从而基于前述设置,液体加热容器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座组件900支撑加热组件300,进而为烹饪过程的稳顺进行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令控制组件相对远离发热件330,进而避免控制组件过热失稳,有利于提高液体加热容器的运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基座组件900可以包括有壳体部,壳体部内部形成有安装空间,壳体部外侧形成有支撑壁,前述控制组件设置于前述安装空间内,从而可以利用基座组件900进一步为控制组件提供结构防护,前述加热组件300可以设置于前述支撑壁,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组件300的位置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控制组件、前述发热件330和前述第一感温件500之间可以为接触式连接亦可以为非接触式连接,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身组件,形成有壶口端和敞口的连接端;
加热组件,覆盖所述连接端的敞口,所述加热组件包括有传热件和发热件,所述传热件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发热件运行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区域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温度;
第一感温件,设置于所述传热件,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温件至所述发热件的距离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热件运行的情况下,所述传热件温度最高位置处的温度与所述第一感温件所处位置的温度的差值小于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件为弧形发热管,所述发热件的周向形成有缺口,所述第二区域形成于所述传热件对应于所述缺口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感温件为温度传感器;或
所述第一感温件为热保护器,所述热保护器连接于所述发热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承载件,覆盖所述连接端的敞口,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承载件背离于所述壶身组件的一侧,所述传热件位于所述发热件与所述承载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件与所述传热件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传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或等于25W/(m·K)。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感温件,设置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二感温件对应于所述第二区域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感温件穿设于所述承载件;或
所述第二感温件设置于所述承载件背离于所述壶身组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组件,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第一感温件均连接于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感温件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发热件的运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壶盖组件,用于覆盖或敞开所述壶口端;
基座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组件。
CN202322537119.XU 2023-09-18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21285368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85368U true CN221285368U (zh) 2024-07-09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CA2691833C (en) Product warming apparatus
CN207477367U (zh) 一种液体加热器
CN221285368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4133131U (zh) 电煨煲
CN207745029U (zh) 一种机械调温装置的电水壶
CN208799043U (zh) 盖体结构及蒸汽炉
CN215533563U (zh) 一种电热式烹饪器具
CN108253832B (zh) 小型便携式电蓄热设备
CN221285367U (zh) 养生壶
CN218474497U (zh) 煎烤盘和煎烤机
CN105105619A (zh) 微型电饭煲的加热体弹性支撑结构
CN220212689U (zh) 一种烤盘、盖子两用的小型火锅
CN214760720U (zh) 一种菜品展示加热保温板
CN218390774U (zh) 一种烹饪装置的发热导热机构及烹饪装置
CN215383122U (zh) 一种不粘电热锅
CN215686796U (zh) 一种电热水壶
CN217928891U (zh) 一种用于发热体的控温结构
CN213605920U (zh) 一种电烤炉
JP2004065766A (ja) 調理容器および調理器
CN215127557U (zh) 一种烧烤火锅两用的烹饪设备
CN220140998U (zh) 一种具有保温能力的餐盒
CN214148335U (zh) 一种电热水器
CN211862579U (zh) 一种恒温盘
CN211984953U (zh) 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