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72987U - 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72987U
CN221272987U CN202323490619.9U CN202323490619U CN221272987U CN 221272987 U CN221272987 U CN 221272987U CN 202323490619 U CN202323490619 U CN 202323490619U CN 221272987 U CN221272987 U CN 221272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cue
culvert
platform
platform body
passage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4906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72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72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包括站台本体和轨道,所述站台本体靠近轨道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救援口,所述站台本体下方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涵洞,所述救援口与涵洞连通,所述涵洞远离轨道一侧设置有出站通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具有快速救援旅客和捡拾物品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站台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
背景技术
在如今,铁路行业迅速发展,尤其是高铁技术,这充分为人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方便了出行。但问题随之而来。一,随着高铁的普遍,携带儿童出行的旅客不在少数,不断有儿童掉下站台的情况出现。由于站台与列车的间距极小,并且这个缝隙不可消除,这为救援带来极大的不便。并且,列车的走行部非常危险,机械运转,高压电等都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二次伤害。一般的救援时间会比较长,造成列车的晚点,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二,乘客携带物品种类繁多,有些物品不慎掉入站台与列车缝隙,如不及时清理,会危害列车安全运行,次要的造成乘客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旅客掉入站台不便于救援以及物品掉落站台缝隙不便于清理和拿取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包括站台本体和轨道,所述站台本体靠近轨道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救援口,所述站台本体下方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涵洞,所述救援口与涵洞连通,所述涵洞远离轨道一侧设置有出站通道,所述出站通道包括由站台本体顶面倾斜向下设置的楼梯以及在站台本体内水平开设的人行通道,所述人行通道与涵洞垂直设置且连通。
上述结构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当旅客或儿童从站台本体边缘掉入轨道内时,此时可以通过站台本体下方的救援口快速翻入涵洞内,并通过出站通道的人行通道离开,而当旅客为主观落入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出站通道进入到涵洞内,快速到达旅客的落点位置,并通过对应位置的救援口快速拉旅客进入,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减少旅客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而当物品掉落站台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涵洞内对应位置的救援口快速将物品捡起,避免对列车造成损害,也减少了旅客的财产损失,因为涵洞位于站台下部,因此需要倾斜向下的楼梯便于上下通过,而水平设置的人行通道,便于工作人员快速进入到涵洞内,方便展开人员救援和物品清理。
进一步的,所述涵洞的两端贯通站台本体。
涵洞两端贯通站台本体,能够使得涵洞内气流和压力和外部连通,避免列车经过的高速气流从救援口灌入涵洞内,对站台本体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救援口呈长方形结构且等间隔均布在站台本体的侧面上。
长方形结构的救援口更便于翻越,等间隔设置的救援口便于在不同的位置均可快速翻越救援人员或捡拾物品,避免出现位置偏差,需要更多动作和外出距离,避免增大救援的风险。
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救援口间隔为100mm-200mm,所述救援口的厚度为200mm-300mm。
救援口的间隔较小的设置,便于快速到达对应的救援位置,并且不会出现需要救援的位置距离救援口较远的问题,救援口厚度的限定,保证其强度,避免对站台本体的强度和寿命造成太大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站台本体靠近轨道一侧的顶部边缘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遮挡条,所述遮挡条的上部为水平面,所述遮挡条的下部为弧形曲面。
遮挡条的设置,在保证站台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小旅客掉下站台时与站台的接触面积,减小擦伤的概率,以及防止旅客卡住上不来下不去的情况发生。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当旅客或儿童从站台本体边缘掉入轨道内时,此时可以通过站台本体下方的救援口快速翻入涵洞内,并通过出站通道离开,而当旅客为主观落入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出站通道进入到涵洞内,快速到达旅客的落点位置,并通过对应位置的救援口快速拉旅客进入,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减少旅客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而当物品掉落站台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涵洞内对应位置的救援口快速将物品捡起,避免对列车造成损害,也减少了旅客的财产损失,可以快速救援掉下站台的幼童或身材娇小的旅客,进行及时救治。帮助没有轨道车辆相关知识的旅客不受二次伤害;在列车靠站时,若有旅客行李掉下站台,能及时通过此涵洞及时清理,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以及保证乘客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后视图;
图6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7为图3中B-B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站台本体;2、轨道;3、救援口;4、涵洞;5、出站通道;6、楼梯;7、人行通道;8、遮挡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包括站台本体1和轨道2,站台本体1靠近轨道2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救援口3,站台本体1下方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涵洞4,救援口3与涵洞4连通,涵洞4远离轨道2一侧设置有出站通道5,出站通道5包括由站台本体1顶面倾斜向下设置的楼梯6以及在站台本体内水平开设的人行通道7,人行通道7与涵洞4垂直设置且连通。
上述结构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下:
当旅客或儿童从站台本体1边缘掉入轨道2内时,此时可以通过站台本体1下方的救援口3快速翻入涵洞4内,并通过出站通道5的人行通道7离开,而当旅客为主观落入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出站通道5进入到涵洞4内,快速到达旅客的落点位置,并通过对应位置的救援口3快速拉旅客进入,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减少旅客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而当物品掉落站台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涵洞4内对应位置的救援口3快速将物品捡起,避免对列车造成损害,也减少了旅客的财产损失,因为涵洞4位于站台下部,因此需要倾斜向下的楼梯6便于上下通过,而水平设置的人行通道7,便于工作人员快速进入到涵洞4内,方便展开人员救援和物品清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涵洞4的两端贯通站台本体1。
涵洞4两端贯通站台本体1,能够使得涵洞4内气流和压力和外部连通,避免列车经过的高速气流从救援口3灌入涵洞4内,对站台本体1造成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涵洞4的两端密封,救援口3加装门,该门可以快速打开。
如此设置,保证了涵洞内的卫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救援口3呈长方形结构且等间隔均布在站台本体1的侧面上。
长方形结构的救援口3更便于翻越,等间隔设置的救援口3便于在不同的位置均可快速翻越救援人员或捡拾物品,避免出现位置偏差,需要更多动作和外出距离,避免增大救援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相邻的救援口3间隔为100mm-200mm,救援口3的厚度为200mm-300mm,即救援口3之间通过200mm*200mm的钢筋混凝土立柱隔开,涵洞4顶部厚度为2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涵洞4的高度为1900mm,宽度为1500mm,在涵洞4与出站通道建立与涵洞4规格相同的人行通道7,确保可以快速到达涵洞4。
救援口3的间隔较小的设置,便于快速到达对应的救援位置,并且不会出现需要救援的位置距离救援口3较远的问题,救援口3厚度的限定,保证其强度,避免对站台本体1的强度和寿命造成太大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站台本体1靠近轨道2一侧的顶部边缘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遮挡条8,遮挡条8的上部为水平面,遮挡条8的下部为弧形曲面。
遮挡条8的设置,在保证站台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小旅客掉下站台本体1时与站台的接触面积,减小擦伤的概率,以及防止旅客卡住上不来下不去的情况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本体和轨道,所述站台本体靠近轨道的侧面上开设有若干救援口,所述站台本体下方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涵洞,所述救援口与涵洞连通,所述涵洞远离轨道一侧设置有出站通道,所述出站通道包括由站台本体顶面倾斜向下设置的楼梯以及在站台本体内水平开设的人行通道,所述人行通道与涵洞垂直设置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涵洞的两端贯通站台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口呈长方形结构且等间隔均布在站台本体的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救援口间隔为100mm-200mm,所述救援口的厚度为200mm-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快速救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本体靠近轨道一侧的顶部边缘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遮挡条,所述遮挡条的上部为水平面,所述遮挡条的下部为弧形曲面。
CN202323490619.9U 2023-12-20 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 Active CN221272987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72987U true CN221272987U (zh) 2024-07-05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63315A1 (zh) 轨道车辆转向架防脱轨装置及轨道车辆转向架
CN221272987U (zh) 一种站台快速救援通道
CN109538284A (zh) 一种双洞单线铁路隧道随机停车救援系统及救援方法
CN204224010U (zh) 电梯轿顶防护栏
CN205132864U (zh) 电梯层门防脱结构
CN107381318A (zh) 一种具有导流防护结构的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CN207142623U (zh) 具有导流防护结构的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CN205575394U (zh) 一种用于防止桥式起重机运行时脱离轨道的保护装置
CN205294571U (zh) 防失速救生电梯
CN216737091U (zh) 一种防脱落的电梯轿厢新型结构
CN211446408U (zh) 一种防脱轨轨道
CN211079872U (zh) 一种适用于悬挂式单轨的景观步道
CN205602991U (zh) 一种电梯厅门地坎结构
CN210760747U (zh) 一种悬挂式单轨用疏散系统
CN112012463A (zh) 一种爬架用导轨
KR102132542B1 (ko) 물류운반용 낙하방지 안전 곤돌라
CN113322841A (zh) 具备检修功能的高速磁悬浮铁路站台
CN203048367U (zh) 电梯轿厢
CN210001405U (zh) 一种防止人体坠落的自动扶梯扶手防护装置
CN215666511U (zh) 一种电梯层门防脱钩结构
CN105502133A (zh) 防失速救生电梯
JPS60102386A (ja) エレベ−タ−かごの前だれ装置
CN206245839U (zh) 一种弹片式铁塔攀登安全挂轨
CN210393354U (zh) 一种轿厢定位防撞电梯
CN218541954U (zh) 一种橡胶门槛保护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