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8932U - 取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取暖设备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58932U
CN221258932U CN202322755123.3U CN202322755123U CN221258932U CN 221258932 U CN221258932 U CN 221258932U CN 202322755123 U CN202322755123 U CN 202322755123U CN 221258932 U CN221258932 U CN 221258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heating
air
main bod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551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相阳
王小蕊
闫长林
舒忠艳
程志喜
缪宛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58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589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包括主体和加热组件,主体具有安装腔、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其中第一开口位于安装腔顶部,第三开口位于安装腔的下侧,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进入安装腔,安装腔内的气体向上流动,并且可由第一开口流出安装腔;主体还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其中,第一开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一宽度由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向第一开口的第二侧减小,第一开口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一开口的第二侧更靠近主体的侧壁;和/或第一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口中靠近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一面积,多个第一开口中远离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

Description

取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取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取暖设备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将气体加热后,加热后的气体会由取暖设备的出风口流出,进而实现对取暖设备所在空间的取暖,但由于取暖器的出风口没有考虑气流的热量分布,导致热气流不能有效流出机体,进而降低了取暖设备的取暖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取暖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包括主体和加热组件,主体具有安装腔、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其中第一开口位于安装腔顶部,第三开口位于安装腔的下侧,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进入安装腔,安装腔内的气体向上流动,并且可由第一开口流出安装腔;主体还设置有加热组件,加热组件设置于安装腔内;其中,第一开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一宽度由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向第一开口的第二侧减小,第一开口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一开口的第二侧更靠近主体的侧壁;和/或第一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口中靠近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一面积,多个第一开口中远离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取暖设备中设置有主体,主体围设出安装腔,主体的安装腔为取暖设备内的加热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可以为主体的进气和导气提供途径。第一开口设置在安装腔的顶部,同时第一开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三开口设置在安装腔的下侧,气体可由第三开口流入,同时加热组件对从第三开口流入的气体进行加热,气体受热导致气体密度减小,热气流向上运动,由第一开口流出,运动过程中主体对热气流产生阻力,靠近主体的侧壁的气体流速缓,随之热量的积聚增多,当气体由第一开口流出时,第一开口靠近主体侧壁的热量多,分布不均,通过将第一宽度设置成由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向第一开口的第二侧减小的分布形式,同时第一开口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一开口的第二侧更靠近主体的侧壁,可以将第一开口的宽度由靠近主体侧壁处向远离主体侧壁处降低,由于在相同气压下,宽度越大,单位时间内气体的流量越多,进而气体的导流速率越快,所以第一开口靠近主体侧壁的气体流速加快,与热量的分布相对应,进而第一开口靠近主体侧壁处积聚的热量会随着气流快速流出主体,平衡主体内的热量分布,调节热量在主体内的积聚现象,使热气流有效流出主体,提高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第一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口中靠近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一面积,多个第一开口中远离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由于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所以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由靠近主体侧壁的方向向远离主体侧壁的方向递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气压下,出风面积越大,气体的流量越大,导气效率越高,热气的流动效率越高,进而第一开口的热流流动效率由靠近主体侧壁出向远离主体侧壁处降低,与第一开口处热量的分布相对应,平衡主体内的热量分布,调节热量的积聚现象,使热气流有效流出主体,提高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具体地,主体可包括壳体和盖体。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开口的第一宽度由靠近主体侧壁处向远离主体侧壁处降低或者将第一开口上的出风面积设置成由靠近主体侧壁处向远离主体侧壁处降低,可以避免靠近主体处的热量堆积,可以延长取暖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具体地,取暖设备的主体可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进而当取暖设备为圆柱体时,第一方向为圆柱体横截面的周向;当主体为长方体时,第一方向为横截面边缘延伸的方向。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取暖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部件和散热片,散热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片并列布置,且与加热部件连接;其中,多个散热片与多个第一开口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包括加热部件和散热片,散热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片并列布置,且与加热部件连接;其中,多个散热片与多个第一开口相对,在加热组件工作时,加热部件产生热量,由于加热组件设置有多个散热片,散热片与加热部件连接,当加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片上时,散热片散发热量,对周围气体进行加热,气体受热,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导致气体向上流动,气体携带热量排出取暖设备,实现取暖设备向外部排出热气,达到对取暖设备周围环境加热的效果,由于多个散热片并列布置,可以使散热片的分布更加均匀,对周围气体的加热效果更好。多个散热片与多个第一开口相对,热空气向上流动,散热片与第一开口的相对设置有利于气体流动,减小散热片对气体的阻力,提高取暖设备的热气排出效率,平衡热量的分布,使热气流有效流出主体,提高加热效率。
具体地,散热片可为辐射式散热片,以提高散热片对周围气体的加热效率,同时采用辐射式散热片可以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尺寸、材质和形状的散热片。
进一步地,散热片可为金属片,例如铜片或铝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加热部件为加热管,加热管呈环形延伸,穿设于多个散热片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部件为加热管,加热管呈环形延伸,穿设于多个散热片上。由于环形延伸的加热管穿设于多个散热片上,当加热组件工作时,加热管自身也会对周围气体做加热处理,环形设置可以使周围气体受热均匀,加热管穿设于多个散热片上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平衡热量分布,提高热量传播,提高取暖设备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主体包括安装部、出风部和进风部。加热组件安装于安装部;出风部与安装部连接,位于安装部的上方,出风部设置有第一开口;进风部与安装部连接,位于安装部下方,进风部设置有第三开口;其中,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进入到安装腔内,并且由第一开口流出安装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包括安装部、出风部和进风部,其中加热组件安装在安装部上;出风部与安装部连接,盖体与出风部连接,出风部设置有第一开口;进风部与安装部连接,位于安装部远离出风部的一侧,进风部设置有第三开口;其中,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进入到安装腔内,并且由第一开口流出安装腔,由于主体上设置有安装腔,安装部为出风部和进风部提供固定支撑,第一开口可以提高气体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取暖效果。进风部与安装部连接,设置在安装部远离出风部的一侧,由于进风部上设置有第三开口,所以进风部为取暖设备内部提供进气途径,同时由于进风部设置在安装部远离出风部的一侧,遵循气体受热向上运动的原理,将进风部设置在取暖设备的下方,避免进气部的进气气体对热气流排放的干扰,提高进气和排气效率,平衡热量分布,提高热量传播,使热气流有效流出主体,提升取暖设备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多个用户同时围坐在取暖设备周围时,由于出风部沿主体的周向布置,流道内的气体可由出风部上的第二开口向取暖设备的周向同时吹出,所以取暖设备可对多个用户同时供暖,进而实现围炉取暖,同时侧向吹出的气体能够再向上流动,加热取暖设备周围环境中的空气,进一步提升取暖设备的取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出风部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位于出风部的侧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口位于出风部的侧壁面,进而使得安装腔内流出的气体可吹向取暖设备周围的人体,进而提升取暖设备的取暖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出风部包括盖体,盖体呈圆板状,多个第一开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呈圆板状,多个第一开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由于盖体呈圆板状,且多个第一开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所以第一开口均匀布置在盖体上,提高盖体处的排气效率。
具体地,可以根据主体的实际形状,设置与主体横截面相吻合的盖体形状,盖体可以是圆形、正方形或矩形等,同时第一开口沿不同形状的盖体的周向进行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多个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位于多个第一出风口的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开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沿盖体的周向布置,位于多个第一出风口的外侧,由于多个第一出风口和多个第二出风口分别沿盖体的周向布置,所以在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配合下可以为取暖设备内的热气流排出提供途径,增加气体流动的效率,使热气流有效流出主体,提高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多个第一出风口和多个第二出风口沿盖体的径向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出风口和多个第二出风口沿盖体的径向相对,由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由靠近主体的第一侧向远离主体的第二侧递减,所以多个第一出风口和多个第二出风口沿盖体的径向相对可以起到保证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上的排气面积的大小变化的连续性,有利于气体的流动,提高取暖设备的供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多个第一开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第三出风口设置于多个第一出风口的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开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第三出风口设置于多个第一出风口的内侧,由于第一开口还包括第三出风口,第三出风口设置于多个第一出风口的内侧,且第一开口与加热组件相对,所以第三出风口与加热组件相对,进而第三出风口的设置可以加速气体流动,且第三风口的排气面积越大,风阻越小,加快热气流的排出,提高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具有连续性,进而由第二出风口的靠近主体的方向至第一出风口远离主体的方向的第一宽度递减,进而气体的流量随之递减,气体所携带的热量递减,平衡了盖体处的热量分布,有利于热气传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取暖设备还包括底板,底板与主体远离盖体的一侧连接,底板上设置有第四开口,气体能够由第四开口进入到安装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取暖设备还包括底板,底板与主体远离盖体的一侧连接,底板上设置有第四开口,气体能够由第四开口进入到安装腔内,由于底板上设置有第四开口,使空气在底板处流动顺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取暖设备还包括脚垫,脚垫与主体连接,位于主体设置有第三开口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取暖设备设置有脚垫,脚垫的设置使底板与地面之间存在高度差,使空气在底板表面流动顺畅,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四开口进入安装腔内后受热,气体温度上升,密度减小,向上流动,进而形成热气流通过第一开口排出,所以第四开口的设置提高进气量,提升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脚垫的高度可以根据取暖设备的重心高度和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调整,可以提高取暖设备使用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四开口的开口面积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三开口的面积,进而可以保证进气的流畅性,提升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主体的下边缘与脚垫在主体的周向侧方围设出第一进风区域;
主体设置有第二进风区域,第三开口位于第二进风区域内;
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的下边缘与脚垫在主体的周向侧方围设出第一进风区域;主体设置有第二进风区域,第三开口位于第二进风区域内;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使得主体的下方进气量大于下侧进气量,避免气体由主体下方进入后由侧方流出,提升了流道的进风速度,进而加快取暖设备的而空气循环速度。进而可以保证进气的流畅性,提升取暖设备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可为主体下方区域的面积,即主体下边缘的外周的周长与主体与脚垫远离主体的一端之间的距离的乘积。
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可为第二进风区域内所有第三开口的截面积之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取暖设备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于安装腔内,位于第三开口与加热组件之间,能够驱动安装腔内的空气流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取暖设备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于流道内,能够驱动气体由第四开口进入流道,并且经过加热组件后由第一开口流出流道,加快了流道内空气流动的速度,进而使得气体在由第一开口排出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取暖设备周围的空气中,并且可在一定的时长内向取暖设备周围的环境中输送更多的高温气体,提升取暖设备对周围空气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对风机的转速的控制,起到对安装腔的气体的流速的控制,可以提高安装腔内的气体流量,提高由取暖设备内部向外部热量传递的效率,进而实现丰富取暖设备的取暖模式,优化产品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地,取暖设备为取暖炉或取暖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设备在H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设备在K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取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图1至图7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取暖设备,110主体,112安装腔,114安装部,116出风部,1162第二开口,118进风部,1182第三开口,120加热组件,122加热部件,1222加热管,124散热片,130盖体,132第一开口,1322第一出风口,1324第二出风口,1326第三出风口,140底板,142第四开口,150脚垫,16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取暖设备100。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包括主体110和加热组件120,主体110具有安装腔112、第一开口132和第三开口1182,其中第一开口132位于安装腔112顶部,第三开口1182位于安装腔112的下侧,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1182进入安装腔112,安装腔112内的气体向上流动,并且可由第一开口132流出安装腔112;主体110还设置有加热组件120,加热组件120设置于安装腔112内;其中,第一开口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一宽度由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向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减小,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更靠近主体110的侧壁;和/或第一开口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口132中靠近主体110的侧壁的第一开口132的出风面积为第一面积,多个第一开口132中远离主体110的侧壁的第一开口132的出风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取暖设备100中设置有主体110,主体110围设出安装腔112,主体110的安装腔112为取暖设备100内的加热组件120提供安装空间。主体110上还设置有第一开口132和第三开口1182,第一开口132和第三开口1182可以为主体110的进气和导气提供途径。第一开口132设置在安装腔112的顶部,同时第一开口13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宽度,第三开口1182设置在安装腔112的下侧,气体可由第三开口1182流入,同时加热组件120对从第三开口1182流入的气体进行加热,气体受热导致气体密度减小,热气流向上运动,由第一开口132流出,运动过程中主体110对热气流产生阻力,靠近主体110的侧壁的气体流速缓,随之热量的积聚增多,当气体由第一开口132流出时,第一开口132靠近主体110侧壁的热量多,分布不均,通过将第一宽度设置成由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向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减小的分布形式,同时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相对于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更靠近主体110的侧壁,可以将第一开口132的宽度由靠近主体110侧壁处向远离主体110侧壁处降低,由于在相同气压下,宽度越大,单位时间内气体的流量越多,进而气体的导流速率越快,所以第一开口132靠近主体110侧壁的气体流速加快,与热量的分布相对应,进而第一开口132靠近主体110侧壁处积聚的热量会随着气流快速流出主体110,平衡主体110内的热量分布,调节热量在主体110内的积聚现象,提高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第一开口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开口132中靠近主体110的侧壁的第一开口132的出风面积为第一面积,多个第一开口132中远离主体110的侧壁的第一开口132的出风面积为第二面积,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由于第一面积大于第二面积,所以第一开口132的出风面积由靠近主体110侧壁的方向向远离主体110侧壁的方向递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气压下,出风面积越大,气体的流量越大,导气效率越高,热气的流动效率越高,进而第一开口132的热流流动效率由靠近主体110侧壁出向远离主体110侧壁处降低,与第一开口132处热量的分布相对应,平衡主体110内的热量分布,调节热量的积聚现象,提高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开口132的第一宽度由靠近主体110侧壁处向远离主体110侧壁处降低或者将第一开口132上的出风面积设置成由靠近主体110侧壁处向远离主体110侧壁处降低,可以避免靠近主体110处的热量堆积,可以延长取暖设备100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具体地,取暖设备100的主体110可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进而当取暖设备100为圆柱体时,第一方向为圆柱体横截面的周向;当主体110为长方体时,第一方向为横截面边缘延伸的方向。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为A。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为M,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为N。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宽度为L1,由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M至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N的过程中第一宽度L1递减。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开口132可为条状口,第一开口132沿盖体130的径向延伸,多个第一开口132呈放射状布置。第一开口132的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宽度由第一开口132的第一侧向第一开口132的第二侧递减。
如图6所示,第一开口132可为圆口,第三开口的面积由盖体130的边缘向盖体130的中部减小。
如图7所示,第一开口132可为环形口,第三开口的面积由盖体130的边缘向盖体130的中部减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加热组件120包括加热部件122和散热片124,散热片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片124并列布置,且与加热部件122连接;其中,多个散热片124与多个第一开口132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20包括加热部件122和散热片124,散热片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片124并列布置,且与加热部件122连接;其中,多个散热片124与多个第一开口132相对,在加热组件120工作时,加热部件122产生热量,由于加热组件120设置有多个散热片124,散热片124与加热部件122连接,当加热部件122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片124上时,散热片124散发热量,对周围气体进行加热,气体受热,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导致气体向上流动,气体携带热量排出取暖设备100,实现取暖设备100向外部排出热气,达到对取暖设备100周围环境加热的效果,由于多个散热片124并列布置,可以使散热片124的分布更加均匀,对周围气体的加热效果更好。多个散热片124与多个第一开口132相对,热空气向上流动,散热片124与第一开口132的相对设置有利于气体流动,减小散热片124对气体的阻力,提高取暖设备100的热气排出效率,平衡热量的分布,提高加热效率。
具体地,散热片124可为辐射式散热片,以提高散热片124对周围气体的加热效率,同时采用辐射式散热片124可以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尺寸、材质和形状的散热片124。
进一步地,散热片124可为金属片,例如铜片或铝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加热部件122为加热管1222,加热管1222呈环形延伸,穿设于多个散热片124上。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部件122为加热管1222,加热管1222呈环形延伸,穿设于多个散热片124上。由于环形延伸的加热管1222穿设于多个散热片124上,当加热组件120工作时,加热管1222自身也会对周围气体做加热处理,环形设置可以使周围气体受热均匀,加热管1222穿设于多个散热片124上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平衡热量分布,提高热量传播,提高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主体110包括安装部114、出风部116和进风部118。加热组件120安装在安装部114上;出风部116与安装部114连接,位于安装部114的上方,出风部116设置有第一开口132;进风部118与安装部114连接,位于安装部114下方,进风部118设置有第三开口1182;其中,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1182进入到安装腔112内,并且由第一开口132流出安装腔112。
在该实施例中,主体110包括安装部114、出风部116和进风部118,加热组件120安装在安装部114上;出风部116与安装部114连接,盖体130与出风部116连接,出风部116设置有第一开口132;进风部118与安装部114连接,位于安装部114远离出风部116的一侧,进风部118设置有第三开口1182;其中,气体能够由第三开口1182进入到安装腔112内,并且由第一开口132流出安装腔112,由于主体110上设置有安装腔112,安装部114为出风部116和进风部118提供固定支撑,第一开口132可以提高气体的流动效率,进而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提高取暖效果。进风部118与安装部114连接,设置在安装部114远离出风部116的一侧,由于进风部118上设置有第三开口1182,所以进风部118为取暖设备100内部提供进气途径,同时由于进风部118设置在安装部114远离出风部116的一侧,遵循气体受热向上运动的原理,将进风部118设置在取暖设备100的下方,避免进气部的进气气体对热气流排放的干扰,提高进气和排气效率,平衡热量分布,提高热量传播,提升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多个用户同时围坐在取暖设备100周围时,由于出风部116沿主体110的周向布置,流道内的气体可由出风部116上的第二开口1162向取暖设备100的周向同时吹出,所以取暖设备100可对多个用户同时供暖,进而实现围炉取暖,同时侧向吹出的气体能够再向上流动,加热取暖设备100周围环境中的空气,进一步提升取暖设备100的取暖效果。
进一步地,安装部114、出风部116和进风部118可以一体成型,或安装部114、出风部116和进风部118可分体设置,或者进风部118与安装部114一体成型,或者安装部114与出风部116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出风部116设置有第二开口1162,第二开口1162位于出风部116的侧壁面。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开口1162位于出风部116的侧壁面,进而使得安装腔内流出的气体可吹向取暖设备周围的人体,进而提升取暖设备的取暖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所示,出风部116包括盖体130,盖体130呈圆板状,多个第一开口132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130呈圆板状,多个第一开口132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由于盖体130呈圆板状,且多个第一开口132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所以第一开口132均匀布置在盖体130上,提高盖体130处的排气效率。
具体地,可以根据主体110的实际形状,设置与主体110横截面相吻合的盖体130形状,盖体130可以是圆形、正方形或矩形等,同时第一开口132沿不同形状的盖体130的周向进行布置。
进一步地,盖体130可为一个单独的部件,盖体130也可为出风部116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开口132包括第一出风口1322和第二出风口1324,第一出风口13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第二出风口13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1324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位于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的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开口132包括第一出风口1322和第二出风口1324,第一出风口13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第二出风口13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1324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位于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的外侧,由于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和多个第二出风口1324分别沿盖体130的周向布置,所以在第一出风口1322和第二出风口1324的配合下可以为取暖设备100内的热气流排出提供途径,增加气体流动的效率,提高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和多个第二出风口1324沿盖体130的径向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和多个第二出风口1324沿盖体130的径向相对,由于第一出风口1322和第二出风口1324的沿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的由靠近主体110的第一侧向远离主体110的第二侧递减,所以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和多个第二出风口1324沿盖体130的径向相对可以起到保证第一出风口1322和第二出风口1324上的排气面积的大小变化的连续性,有利于气体的流动,提高取暖设备100的供热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开口132还包括第三出风口1326,第三出风口1326设置于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的内侧。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开口132还包括第三出风口1326,第三出风口1326设置于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的内侧,由于第一开口132还包括第三出风口1326,第三出风口1326设置于多个第一出风口1322的内侧,且第一开口132与加热组件120相对,所以第三出风口1326与加热组件120相对,进而第三出风口1326的设置可以加速气体流动,且第三风口的排气面积越大,风阻越小,加快热气流的排出,提高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4所示,第一出风口13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1324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出风口132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1324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第一出风口1322与第二出风口1324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具有连续性,进而由第二出风口1324的靠近主体110的方向至第一出风口1322远离主体110的方向的第一宽度递减,进而气体的流量随之递减,气体所携带的热量递减,平衡了盖体130处的热量分布,有利于热气传播出。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出风口1322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为L2,第二出风口1324在第一方向A上的宽度为L3,L2小于L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取暖设备100还包括底板140,底板140与主体110远离盖体130的一侧连接,底板140上设置有第四开口142,气体能够由第四开口142进入到安装腔112内。
在该实施例中,取暖设备100还包括底板140,底板140与主体110远离盖体130的一侧连接,底板140上设置有第四开口142,使空气在底板140处流动顺畅。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取暖设备100还包括脚垫150,脚垫150与主体110连接,位于主体110设置有第三开口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取暖设备100设置有脚垫150,脚垫150的设置使底板140与地面之间存在高度差,使空气在底板表面流动顺畅,流动的气体能够由第四开口142进入到安装腔112内,由于底板140上设置有第四开口142,气体可以通过第四开口142进入安装腔112内后受热,气体温度上升,密度减小,向上流动,进而完成热气流的排出,所以第四开口142的设置提高进气量,提升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脚垫150的高度可以根据取暖设备100的重心高度和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调整,可以提高取暖设备100使用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四开口142的开口面积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三开口1182的面积,进而可以保证进气的流畅性,提升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5所示,空气由方向D进入取暖设备100后由方向C流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主体110的下边缘与脚垫150在主体110的周向侧方围设出第一进风区域;
主体110设置有第二进风区域,第三开口1182位于第二进风区域内;
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主体110的下边缘与脚垫150在主体110的周向侧方围设出第一进风区域;主体110设置有第二进风区域,第三开口1182位于第二进风区域内;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使得主体110的下方进气量大于下侧进气量,避免气体由主体110下方进入后由侧方流出,提升了流道的进风速度,进而加快取暖设备100的而空气循环速度。进而可以保证进气的流畅性,提升取暖设备100的加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可为主体110下方区域的面积,即主体110下边缘的外周的周长与主体110与脚垫150远离主体11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的乘积。
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可为第二进风区域内所有第三开口1182的截面积之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取暖设备100还包括风机160,风机160设置于安装腔112内,位于第三开口1182与加热组件120之间,能够驱动安装腔112内的空气流动。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160设置于流道内,能够驱动气体由第四开口142进入流道,并且经过加热组件120后由第一开口132流出流道,加快了流道内空气流动的速度,进而使得气体在由第一开口132排出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取暖设备100周围的空气中,并且可在一定的时长内向取暖设备100周围的环境中输送更多的高温气体,提升取暖设备100对周围空气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对风机160的转速的控制,起到对安装腔112的气体的流速的控制,可以提高安装腔112内的气体流量,提高由取暖设备100内部向外部热量传递的效率,进而实现丰富取暖设备100的取暖模式,优化产品的使用效果。
进一步地,取暖设备100为取暖炉或取暖桌。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安装腔、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安装腔顶部,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安装腔的下侧,气体能够由所述第三开口进入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的气体向上流动,并且可由所述第一开口流出所述安装腔;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宽度由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侧向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侧减小,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第二侧更靠近所述主体的侧壁;和/或
所述第一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开口中靠近所述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一面积,多个所述第一开口中远离所述主体的侧壁的第一开口的出风面积为第二面积,所述第一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部件;
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片并列布置,且与所述加热部件连接;
其中,多个所述散热片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为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呈环形延伸,穿设于多个所述散热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
安装部,所述加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部;
出风部,所述出风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上方,所述出风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开口;
进风部,所述进风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位于所述安装部下方,所述进风部设置有所述第三开口;
其中,气体能够由所述第三开口进入到所述安装腔内,并且由所述第一开口流出所述安装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出风部的侧壁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呈圆板状,多个所述第一开口沿所述盖体的周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包括:
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盖体的周向布置;
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盖体的周向布置,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和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盖体的径向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开口还包括:
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连接,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四开口,气体能够由所述第四开口进入到所述安装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脚垫,所述脚垫与所述主体连接,位于所述主体设置有所述第三开口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下边缘与所述脚垫在所述主体的周向侧方围设出第一进风区域;
所述主体设置有第二进风区域,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内;
所述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进风区域的进风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位于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能够驱动所述安装腔内的空气流动。
CN202322755123.3U 2023-10-13 取暖设备 Active CN221258932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58932U true CN221258932U (zh) 2024-07-02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92183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8771488B (zh) 一种制作食物的设备
CN108771489B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烹饪器具
WO2022242657A1 (zh) 烹饪设备
CN206669821U (zh) 一种炉头散热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烹调器
CN221258932U (zh) 取暖设备
CN107749693A (zh) 电机机座散热结构
CN111839254B (zh) 一种烤制烹饪装置
CN113251449A (zh) 烹饪设备
CN207801632U (zh) 电机机座的散热结构
CN216346763U (zh) 厨房制冷照明一体机
CN211130712U (zh) 烹饪器具
CN214841037U (zh) 用于烹饪设备的搁架装置和烹饪设备
CN214712130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出风结构
CN20986331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7853629U (zh) 电机机座散热结构
CN218572033U (zh) 一种烹饪装置散热风道结构及烹饪装置
CN111442375B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6822744U (zh) 一种方便冷却的电饭煲
CN218246894U (zh) 一种侧向直接进风式空气炸锅
JP200428119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20695056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一体机和集成灶
CN217329902U (zh) 烹饪器具
CN215899465U (zh) 烹饪设备及其面板组件
CN219109224U (zh) 热风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