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86295U - 扳手 - Google Patents
扳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186295U CN221186295U CN202323199447.XU CN202323199447U CN221186295U CN 221186295 U CN221186295 U CN 221186295U CN 202323199447 U CN202323199447 U CN 202323199447U CN 221186295 U CN221186295 U CN 2211862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wrench
- connecting rod
- main body
- span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扳手,包括:主体;供人员操作的延长段,延长段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延长段具有多个子延长段,各子延长段之间可拆卸连接;连接杆,连接杆与主体可拆卸连接,连接杆具有多个子连杆,各子连杆之间可拆卸连接;至少一个扳头,扳头与连接杆可拆卸连接,且扳头为多个时至少两个扳头的尺寸不同。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扳手使用不便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装拆卸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它是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手动紧固的一种工具。传统的内六角扳手,其扳手头一般都是固定尺寸大小的,每个内六角扳手只能拧一种规格的内六角螺钉,使用功能单一,若需拧多种规格的内六角螺钉时,则需准备多个不同规格尺寸大小的内六角扳手,因此人们在使用时要频繁的更换相对应的扳手,造成携带不便等问题,这样不仅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耗时还比较长。同时,传统的扳手其大小基本上是固定的,在部分场景下,例如较大的扳手用于空间较小的位置时或者较短的扳手用于空间细长的位置时,扳手使用极为不便,通常是采用更换不同型号的扳手适配不同的场合,这样导致扳手对环境的适应性低,使用不便,并且需要增加扳手的数量,提高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扳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扳手使用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扳手,包括:主体;供人员操作的延长段,延长段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延长段具有多个子延长段,各子延长段之间可拆卸连接;连接杆,连接杆与主体可拆卸连接,连接杆具有多个子连杆,各子连杆之间可拆卸连接;至少一个扳头,扳头与连接杆可拆卸连接,且扳头为多个时至少两个扳头的尺寸不同。
进一步地,连接杆的轴线与主体的轴线平行设置,扳头和主体位于连接杆的两端。
进一步地,延长段的轴线与主体的轴线垂直设置,且主体径向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延长段。
进一步地,子延长段或子连杆具有磁性部,磁性部位于子延长段或子连杆的端部,子延长段之间或子连杆之间通过磁性部磁性连接。
进一步地,子延长段或子连杆还具有凹部,子延长段之间或子连杆之间对接时,磁性部位于凹部内。
进一步地,凹部和磁性部分别位于子延长段的两端或子连杆的两端,或者凹部和磁性部位于子延长段的同一端或子连杆的同一端。
进一步地,扳手还具有棘轮结构,棘轮结构位于主体内,连接杆与棘轮结构驱动连接,主体相对于连接杆向第一方向转动时,主体通过棘轮结构带动连接杆同步转动,主体相对于连接杆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主体相对于连接杆空转。
进一步地,棘轮结构包括:棘轮和棘爪,棘轮可转动地设置在主体内,并与连接杆同步转动;棘爪与主体连接,并位于棘轮的侧面,棘爪与棘轮侧面的棘齿配合,主体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棘爪与棘齿抵接,并带动棘齿同步转动,主体向第二方向转动时,棘爪越过棘齿并相对于棘轮空转。
进一步地,扳头具有磁性,连接杆具有非圆形的凹部,扳头的一部分可拆卸地容纳在凹部内,并与凹部磁性吸附在一起。
进一步地,扳头的侧面具有可活动的限位件,连接杆具有非圆形的凹部,凹部的侧壁具有限位槽,扳头位于凹部内时,限位件位于限位槽内,以将扳头限位在凹部内,扳手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扳头内,并与限位件抵接,弹性件为限位件提供向伸入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的弹力。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扳头、连接杆可拆卸安装,可以将不同尺寸型号的扳头装配在连接杆上,进而使得扳手可以适配不同型号的内六角螺钉,在对不同型号的内六角螺钉进行安装和拆卸时,只需要在连接杆上装配不同的扳头即可,从而提高了扳手对螺钉的适应性。同时,本实施例还将延长段和连接杆采用分段设置的方式,即延长段设置为由多个子延长段连接而成,多个子延长段可拆卸连接成供人员操作的延长段,这样,通过调节子延长段的数量可以调节延长段的长度,同时,通过调节子连杆的数量可以调节连接杆的长度,从而使得扳手的形状和大小等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相应地进行调整,即使面对空间较小的场景或者细长性的场景等均可以将扳手调整到相适配的形状,从而使得扳手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安装、拆卸情景,可以适应更复杂的安装、拆卸环境。上述两个方面相互配合,一方面提高扳手对螺钉形状的适应性,可根据不同的螺钉规格更换不同扳头,操作方便,另一方面延长段和连接杆的长度均可调节,从而提高扳手对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上提高扳手的使用适应性,使得扳手的使用更加便利,同时仅一个扳手即可用于多种场景,减少了需要准备的扳手数量,降低成本。而且,使用完毕后可以将扳手各部分拆分储存,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实施例一的扳手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主体;20、延长段;30、连接杆;40、扳头;50、棘轮结构;51、棘轮;52、棘爪。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扳手使用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扳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扳手,包括:主体10、供人员操作的延长段20、连接杆30、至少一个扳头40,延长段20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延长段20具有多个子延长段,各子延长段之间可拆卸连接;连接杆30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连接杆30具有多个子连杆,各子连杆之间可拆卸连接;扳头40与连接杆30可拆卸连接,且扳头40为多个时至少两个扳头40的尺寸不同。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扳头40、连接杆30可拆卸安装,可以将不同尺寸型号的扳头40装配在连接杆30上,进而使得扳手可以适配不同型号的内六角螺钉,在对不同型号的内六角螺钉进行安装和拆卸时,只需要在连接杆30上装配不同的扳头40即可,从而提高了扳手对螺钉的适应性。同时,本实施例还将延长段20和连接杆30采用分段设置的方式,即延长段20设置为由多个子延长段连接而成,多个子延长段可拆卸连接成供人员操作的延长段20,这样,通过调节子延长段的数量可以调节延长段20的长度,同时,通过调节子连杆的数量可以调节连接杆30的长度,从而使得扳手的形状和大小等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相应地进行调整,即使面对空间较小的场景或者细长性的场景等均可以将扳手调整到相适配的形状,从而使得扳手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安装、拆卸情景,可以适应更复杂的安装、拆卸环境。上述两个方面相互配合,一方面提高扳手对螺钉形状的适应性,可根据不同的螺钉规格更换不同扳头40,操作方便,另一方面延长段20和连接杆30的长度均可调节,从而提高扳手对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上提高扳手的使用适应性,使得扳手的使用更加便利,同时仅一个扳手即可用于多种场景,减少了需要准备的扳手数量,降低成本。而且,使用完毕后可以将扳手各部分拆分储存,便于携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0的轴线与主体10的轴线平行设置,更具体地说为二者重合设置,扳头40和主体10位于连接杆30的两端。由于延长段20与主体10连接,因而延长段20和主体10位于连接杆30的同一侧,这样,操作人员操作时即可通过操作连接杆30一端的延长段20实现另一端的扳头40的转动。上述的连接杆30和主体10的轴线也是其转动的轴线。
在本实施例中,延长段20的轴线与主体10的轴线垂直设置,且主体10径向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延长段20,也就是说,沿主体10的周向,两个延长段20之间间隔180度设置。这样,操作人员可以握持两侧的延长段20,从而便于施力,实现带动主体10转动,而主体10的转动又带动连接杆30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杆30带动扳头40转动,实现螺钉的拧松和拧紧。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采用矮圆柱形结构,在矮圆柱形结构内部具有空腔,空腔用于容纳后续的棘轮结构50等部件。在矮圆柱结构的侧面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可以是与延长段20相似的柱形结构,也可以是连接槽等结构,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二者轴线重合,并且二者的连线沿矮圆柱形结构的径向,这样,延长段20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并形成两个杆状的施力结构,操作人员通过安装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上的延长段20施力转动扳手来完成对螺钉的安装拆卸。在矮圆柱形结构的圆形端面处连接有连接杆30,连接杆30位于圆形端面的中心处,从而使得连接杆30的轴线与主体10的轴线之间重合。上述的矮圆柱结构的侧面是指矮圆柱结构的周向曲面。
当然,主体10的形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上述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主体10,例如矮六棱柱结构等。
在本实施例中,各子延长段之间和各子连杆之间对接配合的方式是相同的,当然,各子延长段之间和各子连杆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对接配合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其之间对接配合,从而改变延长段20或连接杆30整体的长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上述的设置方式,从而使得子延长段和子连杆二者的形状基本是相同的,因此,本实施例的子延长段和子连杆之间可以替换使用,即可以将子连杆作为子延长段使用,也可以将子延长段作为子连杆使用。本实施例的该方式可以便于部件的加工,按照统一的样式加工子连杆和子延长段即可,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性,降低成本和加工复杂程度。当然,除了采用本实施例上述的方式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子延长段和子连杆的具体结构也可以不相同。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子延长段之间的配合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子延长段之间采用磁力配合的方式,具体而言,子延长段具有磁性部,磁性部位于子延长段的端部,这样,子延长段之间靠近对接时,二者之间即可通过磁性部磁性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形成的延长段20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实现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子延长段还具有凹部,子延长段之间轴向对接时,磁性部位于凹部内。本实施例的子延长段的两端分别为凸起和凹部,凸起即为磁性部,这样,凹部和磁性部分别位于子延长段的两端。当子延长段之间对接在一起时,凸起与凹部对齐,凸起伸入至凹部内,从而保证子延长段之间对接的准确可靠,同时磁性部发挥磁性作用,其与凹部的内壁之间磁力吸附,从而使得子延长段之间可靠地对接在一起。当然,本实施例上述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相应调整,例如,可以不设置凸起和凹部,而是采用子延长段端面直接接触对接的方式,或者凸起除了单独设置外,也可以直接将子延长段的一端作为凸起,再或者将凹部和磁性部设置在子延长段的同一端,此时凹部作为磁性部,从与凸起磁力配合起到对接作用,等等方式,只要能够实现子延长段之间的对接配合实现延长段20整体长度的改变即可。
本实施例的子延长段设置为六棱柱状结构,从而可以方便进行握持、对接等操作。凸起和凹部分别位于六棱柱状结构轴向的两端,并且凸起和凹部均为非圆形结构,本实施例也采用六棱柱形的结构,在多个六棱柱状结构连接时,任意相邻两个六棱柱状结构通过凸起和凹部的配合初步定位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凹部或凸起处的磁性部,将两个相邻的六棱柱状结构磁性吸附在一起,从而完成子延长段之间的对接,避免子延长段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的情况。
由于子延长段的结构是相同的,因而在前述的凸起和凹部配合的定位作用下,多个六棱柱状结构轴向对接时,其彼此之间的周侧棱线之间也是一一对齐的,从而使得形成的延长段20的结构形状为长度较长的长六棱柱状结构,相互对接的子延长段越多,则其形成的延长段20的长度越长。
需要说明的是,子连杆之间的配合方式和具体结构也可以采用上述子延长段的设置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并且,子延长段之间、子连杆之间的长度可以设置成相同的,也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即可以将各子延长段的长度设置成一致的,也可以将部分子延长段的长度设置成不同的。
本实施例的扳手在使用时,子延长段一般安装有至少一个,而延长段20可以根据需要安装或者不安装均可。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型号的扳头40均具备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扳头40轴线方向的一端,该端的作用在于适配内六角螺钉的安装、拆卸,由于要适配不同的内六角螺钉,因而不同的扳头40的该端结构是不相同的,从而可以适配不同的内六角螺钉。而另一部分则是位于扳头40另一端的插入部,插入部的作用在于与子连杆相配合,由于不同的扳头40均需要与连接杆30配合,因而本实施例不同的扳头40的插入部的结构是相同的,这样可以方便地将不同的扳头40与连接杆30配合在一起,从而方便操作不同的内六角螺钉。上述通过板头的一端采用通用的插入部、另一端采用不同尺寸的螺钉适配结构的设置方式,使得不同型号的扳头40能够安装在扳手的连接杆30上,使得扳手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内六角螺钉的安装、拆卸。
同时,由于本实施例在子连杆上设置有凹部,磁性部设置在凸起上,因而本实施例的插入部可以采用与凸起相同的结构,从而可以与连接杆30端面的凹部配合,使得扳头40的一部分可拆卸地容纳在凹部内,插入部与凹部一样也设置成六棱柱等非圆形的结构,从而保证同步转动。并且插入部也可以设置成具有磁性的特征,从而可以与连接杆30的凹部之间磁性吸附配合。这样,扳头40与连接杆30之间的配合方式与子连杆之间的配合方式相同,从而更加方便。当然,若子连杆之间采用了其他的配合方式,则扳头40与连接杆30之间的配合方式也可以相应调整,只要能够实现其之间的对接配合即可。同时,由于本实施例以扳手对内六角螺钉进行操作为例进行的说明,因而扳头40适配内六角螺钉的一端设置成六棱凸柱,当适配的部件改变时,扳头40该端的结构相应调整即可。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扳手还具有棘轮结构50,棘轮结构50位于主体10内,连接杆30与棘轮结构50驱动连接,棘轮结构50的作用在于对主体10和连接杆30之间的配合方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主体10相对于连接杆30向第一方向转动时,主体10的转动力可以通过棘轮结构50进行传递,从而带动连接杆30同步转动,而当主体10相对于连接杆30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主体10的转动力无法通过棘轮结构50传递,从而使得主体10无法带动连接杆30转动,使得主体10相对于连接杆30空转。这样,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将扳头40插入到内六角螺钉内后,通过延长段20将主体10向第一方向转动,此时主体10通过棘轮结构50带动连接杆30和扳头40转动,实现将内六角螺钉拧松和拧紧的操作,当第一方向的转动无法继续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将主体10向第二方向转动,此时,主体10相对于连接杆30和扳头40空转,主体10及其上的延长段20返回到之前可向第一方向转动的位置,然后,操作人员将主体10重新向第一方向转动,此时主体10通过棘轮结构50继续带动连接杆30和扳头40转动,如此反复,从而使得在操作内六角螺钉的过程中,扳头40不必数次从内六角螺钉中拔出和插入,操作人员只需要交替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转动主体10即可,这样,可以在工作时保持连续的旋转动作,无需在每次旋转中重新调整手柄位置,从而提高操作的便利性,特别是对于扳头40的插入本身就有一定困难的场景下可以极大地提高操作便利性。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棘轮结构50包括:棘轮51和棘爪52,棘轮51可转动地设置在主体10内,并与连接杆30同步转动;棘爪52与主体10连接,并位于棘轮51的侧面,即位于棘轮51的周向曲面,棘爪52与棘轮51侧面的棘齿配合,主体10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棘爪52与棘齿抵接,并带动棘齿同步转动,主体10向第二方向转动时,棘爪52越过棘齿并相对于棘轮51空转。棘轮51设置在主体10的空腔内,并且棘轮51的旋转轴线即为主体10的轴线,同时也是连接杆30的轴线,棘轮51在中心处开设有六边形孔,该六边形孔的形状和尺寸与连接杆30上六棱柱状的凸起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从而使得连接杆30的一端可以插入到棘轮51中心处,实现与棘轮51之间的同步转动。棘爪52设置在空腔的内侧边缘处,并且也可以转动,但是棘爪52的转动轴线与主体10的轴线之间不重合,也就是说,棘爪52的转动是相对于主体10转动,而主体10的转动会带动棘爪52沿主体10的轴线一同转动。棘爪52的端部即与棘齿配合,在棘轮51的外周侧设置有棘齿,棘齿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且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倾斜方向相同,以沿两个表面的倾斜方向,每个棘齿上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依次设置为例,此时,棘爪52可以与第一表面接触并且沿第一表面越过棘齿,从而无法带动棘齿转动,而与第二表面接触时无法越过棘齿而相互抵顶施力,棘爪52可以带动棘齿转动。这样,当主体1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棘爪52的一端与第二表面抵顶,此时由于第二表面你的倾斜方向使得棘爪52无法越过棘齿,棘爪52跟随主体10一同转动时即可作用在棘齿上,并推动棘齿带动棘轮51转动,从而实现带动连接杆30和扳头40转动的效果;而主体10沿第二方向转动时,棘爪52的一端与第一表面接触,由于第一表面的倾斜方向使得棘爪52可以顺着第一表面运动,从而越过棘齿,该过程中棘爪52会沿自身转动轴线相对于主体10转动一定的角度,在越过一个棘齿后反向转动复位,保证端部与棘轮51外侧的紧密配合,此时,棘爪52无法带动棘轮51转动,主体10也就相对于连接杆30空转。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扳头40与连接杆30之间还额外设置有其他结构辅助连接。
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的扳头40一端依旧为插入部并且依旧具有磁性,连接杆30具有非圆形的凹部,凹部的形状、尺寸适配扳头40的插入部,优选的,凹部采用正六棱柱孔,扳头40的插入部也可采用六棱柱的结构。将扳头40安装在连接杆30后,扳头40的一部分可拆卸地容纳在凹部内,通过插入部与凹部的定位使得扳头40与连接杆30不会发生相对的转动,并将扳头40插入部与凹部磁性吸附在一起,完成连接杆30和扳头40的可拆卸连接。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扳头40的侧面,更准确地说是扳头40的周向侧面具有可活动的限位件,连接杆30的凹部的侧壁具有限位槽,扳头40位于凹部内时,限位件位于限位槽内,以将扳头40限位在凹部内,扳手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扳头40内,并与限位件抵接,弹性件为限位件提供向伸入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的弹力。优选的,本实施例的限位槽选用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半圆弧槽,并且沿凹部的周向形成环槽,限位件选用球体,弹性件采用弹簧。扳头40的插入部侧面开设有容纳弹簧的孔,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扳头40的轴线方向,也就是孔沿扳头40的径向开设,弹簧容纳在孔内,并且弹簧一端与孔最内侧抵顶,而另一端与球体抵顶,在未将扳头40安装在连接杆30上时,球体处于孔的开口处,并且其一半位于孔内、一半位于孔外。凹部内的限位槽的位置与插入部插入凹部后球体的位置相对应,更准确地说是二者对齐。这样,在将扳头40安装进连接杆30时,扳头40的插入部插入连接杆30的凹部内,在安装过程中球体受到凹部内壁的压力而向孔内运动,直到球体压缩弹簧而整个进入孔内,在将插入部完全插入凹部后,插入部周侧的孔对齐凹部内的限位槽,也就是球体与限位槽对齐,此时,球体在弹簧的作用力下进入到限位槽内,从而使得凸起受到球体的作用能够而保持在凹部内,并且为操作人员的安装到位提供一定的手感。若要将扳头40拔出,需要给予扳头40一个远离连接杆30的拉力,该拉力使得限位槽给予球体一个力,该力使得球体压缩弹簧,从而使得球体退出限位槽,然后随着拉力继续作用,克服球体与凹部之间的磁力、摩擦力等即可将扳头40拔出。这样,通过限位件、限位槽、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扳手上更换扳头40时更换方便,并且为操作人员提供手感。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弹性件、限位件、限位槽的数量相等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优选的,本实施例均设置有多个,并且一一对应成组设置,多组弹性件、限位件在插入部的周侧周向间隔设置,尽量均匀,相应的,限位槽对应的设置在连接杆30凹部内侧相应的位置处,可以相对独立,也可以形成环槽。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有本实施例的限位件和限位槽等部件、结构时,实施例一中的磁性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或者不设置均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扳手使用不便的问题;
2、提高扳手对螺钉形状的适应性,可根据不同的螺钉规格更换不同扳头,操作方便;
3、延长段和连接杆的长度均可调节,从而提高扳手对使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上提高扳手的使用适应性,使得扳手的使用更加便利;
4、仅一个扳手即可用于多种场景,减少了需要准备的扳手数量,降低成本;
5、使用完毕后可以将扳手各部分拆分储存,便于携带;
6、在工作时保持连续的旋转动作,无需在每次旋转中重新调整手柄位置,从而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7、通过限位件、限位槽、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扳手上更换扳头时可以不需要多余的固定件,
更换方便。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0);
供人员操作的延长段(20),所述延长段(20)与所述主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延长段(20)具有多个子延长段,各所述子延长段之间可拆卸连接;
连接杆(30),所述连接杆(30)与所述主体(10)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杆(30)具有多个子连杆,各所述子连杆之间可拆卸连接;
至少一个扳头(40),所述扳头(40)与所述连接杆(30)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扳头(40)为多个时至少两个所述扳头(40)的尺寸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30)的轴线与所述主体(10)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扳头(40)和所述主体(10)位于所述连接杆(30)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段(20)的轴线与所述主体(10)的轴线垂直设置,且所述主体(10)径向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延长段(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延长段或所述子连杆具有磁性部,所述磁性部位于所述子延长段或所述子连杆的端部,所述子延长段之间或所述子连杆之间通过所述磁性部磁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延长段或所述子连杆还具有凹部,所述子延长段之间或所述子连杆之间对接时,所述磁性部位于所述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和所述磁性部分别位于所述子延长段的两端或所述子连杆的两端,或者所述凹部和所述磁性部位于所述子延长段的同一端或所述子连杆的同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还具有棘轮结构(50),所述棘轮结构(50)位于所述主体(10)内,所述连接杆(30)与所述棘轮结构(50)驱动连接,所述主体(10)相对于所述连接杆(30)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主体(10)通过所述棘轮结构(50)带动所述连接杆(30)同步转动,所述主体(10)相对于所述连接杆(30)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主体(10)相对于所述连接杆(30)空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结构(50)包括:
棘轮(51),所述棘轮(5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10)内,并与所述连接杆(30)同步转动;
棘爪(52),所述棘爪(52)与所述主体(10)连接,并位于所述棘轮(51)的侧面,所述棘爪(52)与所述棘轮(51)侧面的棘齿配合,所述主体(10)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棘爪(52)与所述棘齿抵接,并带动所述棘齿同步转动,所述主体(10)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棘爪(52)越过所述棘齿并相对于所述棘轮(51)空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头(40)具有磁性,所述连接杆(30)具有非圆形的凹部,所述扳头(40)的一部分可拆卸地容纳在所述凹部内,并与所述凹部磁性吸附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头(40)的侧面具有可活动的限位件,所述连接杆(30)具有非圆形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侧壁具有限位槽,所述扳头(40)位于所述凹部内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限位槽内,以将所述扳头(40)限位在所述凹部内,所述扳手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扳头(40)内,并与所述限位件抵接,所述弹性件为所述限位件提供向伸入所述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的弹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99447.XU CN221186295U (zh) | 2023-11-24 | 2023-11-24 | 扳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199447.XU CN221186295U (zh) | 2023-11-24 | 2023-11-24 | 扳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186295U true CN221186295U (zh) | 2024-06-21 |
Family
ID=9148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199447.XU Active CN221186295U (zh) | 2023-11-24 | 2023-11-24 | 扳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186295U (zh) |
-
2023
- 2023-11-24 CN CN202323199447.XU patent/CN2211862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328720A (en) | Socket wrench and set | |
CN207983230U (zh) | 一种螺栓和螺母共用套筒 | |
KR20010024669A (ko) | 작업공구 | |
CN109551427B (zh) | 螺纹连接端盖拆装装置 | |
CN210306624U (zh) | 螺纹紧固件拆装装置 | |
CN211805789U (zh) | 活动套筒 | |
CN111185868A (zh) | 活动套筒 | |
CN103770056B (zh) | 一种棘轮扳手 | |
CN221186295U (zh) | 扳手 | |
US20100024608A1 (en) | Tool connecting rod with convertible connectors | |
CN105328622B (zh) | 棘轮工具 | |
CN203611181U (zh) | 棘轮扳手 | |
CN103707228B (zh) | 一种多功能板牙丝锥扳手 | |
CN208304898U (zh) | 动力棘轮扳手 | |
JP2001062747A (ja) | 管脱着装置 | |
CN104669177A (zh) | 手动内、外六角万向扳手 | |
CN215548244U (zh) | 一种组装式具有伸缩功能的扳手 | |
CN208913975U (zh) | 扭力套筒 | |
CN112171567A (zh) | 一种六角螺栓用万能型扳手 | |
CN112847221A (zh) | 一种组合式内六角扳手 | |
CN220613824U (zh) | 一种两用互换无声棘轮螺丝刀 | |
CN109159059B (zh) | 一种省力套筒扳手 | |
CN216229099U (zh) | 一种组合扳手 | |
JP2016169762A (ja) | 内面接合継手、接合用補助工具及び接合方法 | |
CN204195613U (zh) | 扳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