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72333U -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72333U
CN221172333U CN202321870466.8U CN202321870466U CN221172333U CN 221172333 U CN221172333 U CN 221172333U CN 202321870466 U CN202321870466 U CN 202321870466U CN 221172333 U CN221172333 U CN 2211723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outlet
inle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704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黎喆
杨均
梁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704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723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723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723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包括气室,气室分别具有出气口、进气口以及第一导气口,出气口位于气室的一侧,而进气口和第一导气口位于气室的另一侧,内胆的排气口位于叶轮在第一侧壁上的水平投影之外,内胆的另一侧壁上还开设有高度低于排气口的第二导气口,排气口与进气口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导气口与第一导气口相流体连通,热风机至少具有第一转速和大于第一转速的第二转速,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上述热风机以第二转速转动,而第二导气口向内胆进外界空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在通气口处增设鼓风装置,只需对排气口及第二导气口在内胆不同侧壁上的开设位置以及热风机的转速等进行设计即能获得鼓风排气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将灶具与其他厨房电器集成在一起的家用电器,现有技术中一般将灶具与烹饪装置集成在一起,这样集成灶能满足用户的基本烹饪操作,例如,炒菜、烘烤、蒸制等。目前市场上的集成灶一般将灶具设置在烹饪装置之上,烹饪装置产生的气体由下至上通过灶具的面板后侧上排。例如,专利号为ZL 202022216967.7(授权公告号为CN21437037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进一步,目前的烹饪装置普遍存在烤模式下排湿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影响烘烤效果,尤其是在烹饪水分含量较大的食材时。为解决该问题,一般通过设置鼓风装置的方式来将外界冷空气鼓入内胆中,鼓入的空气挤压内胆中的湿气,从而实现湿气强排。例如,专利号为ZL 202122405399.X(授权公告号为CN21630787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虽然现有的鼓风方式能够解决烤模式下内胆中湿度过大,以及烹饪结束时内胆中的剩余气体(例如热气或热蒸汽)开门直喷用户的问题,但是,额外增设鼓风装置会增加烹饪装置的生产成本,同时也会使烹饪装置的内部结构复杂化。此外,直接将外界冷空气鼓入内胆中会破坏内胆内部温场均匀性,同时,烹饪结束后向内胆中直鼓入冷空气也会导致烹饪完成的菜肴冷却,影响菜肴的烹饪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无需增设鼓风装置即能实现对内胆内部气体强排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无需增设鼓风装置即能实现对内胆内部气体强排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且排气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无需增设鼓风装置即能实现对内胆内部气体强排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且能避免影响内胆内部温场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包括烹饪装置和设置在该烹饪装置之上的灶具,该烹饪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侧壁的内胆,该内胆中于上述第一侧壁所在侧罩设有热风挡板而形围成热风室,且上述热风挡板包括位于中央的热风进口和设在该热风进口边侧的热风出口,而上述内胆的第一侧壁上安装热风机,该热风机的叶轮位于上述热风室中并与上述热风进口正对,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上述内胆之外的气室,该气室分别具有与外界相通的出气口、进气口以及第一导气口,其中,出气口位于气室的一侧,而进气口和第一导气口位于气室的另一侧且进气口与第一导气口间隔设置,
所述内胆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口,该排气口位于上述叶轮在第一侧壁上的水平投影之外,且内胆的另一侧壁上还开设有高度低于上述排气口并位于上述热风室之外的第二导气口,并且,上述排气口与上述进气口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导气口与上述第一导气口相流体连通,上述热风机至少具有第一转速和大于该第一转速的第二转速,
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上述热风机以第二转速转动,而上述第二导气口向内胆进外界空气。
进一步,所述灶具中设置有散热通道,从而实现对灶具中工作时产生热量的电气元件(例如,电源板、显示板等)的散热,而上述气室还具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与上述散热通道的散热出口相流体连通。这样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散热通道中的温热散热气体能通过进风口进入气室中,接着能混入第一导气口的出气气流而进入内胆中,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内胆而对内胆的温场均匀性造成影响,同时也能避免放置在内胆中的烹饪完毕的菜肴冷却。
进一步,所述进风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其中,第一进风口与上述排气口相对应而第二进风口与上述第二导气口相对应,
第一进风口的设置高度低于上述出气口而高于上述进气口,第一进风口位于进气口的一侧,并且,第一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朝向上述出气口,且第一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上述进气口的进气方向相交,这样由第一进风口进入气室的进风气流能与进气口处的进气气流混流,并加速该进气气流流向气室的出气口,从而加快进气口的进气速度,进而加快内胆的排气口的排气速度;
而第二进风口的设置高度低于上述出气口而高于上述第二导气口,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二导气口的一侧,并且,第二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朝向该第二导气口,且第二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上述第二导气口的出气方向相交。这样由第二进风口进入气室的进风气流能与第一导气口流出气室的出气气流混流,并加速该出气气流流出气室,从而加快第二导气口的出气速度,进而加快内胆的第一导气口的进气速度。
进一步,所述进气口与第二导气口的气流方向均为上下方向,而上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均为横向。这样第一进风口进入气室的进风气流能更好地补给进气口处的进气气流的动能,同时能由第二进风口进入气流的进气气流具有朝下的矢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第一导气口的出气气流进行提速。
进一步,所述灶具包括上部开设的底盘和盖合在该底盘的开口上的面板,该面板的后侧上开设有排气窗口,上述气室设置在上述灶具中,且该气室的出气口与上述排气窗口相流体连通。从而能使进入气室的气体能更好地通过出气口外排,同时外界空气也能更好地进入该气室中。
进一步,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于上述排气窗口处罩设有气盒而围设成上述气室,且该气盒的上部开口构成上述出气口,从而能较好地形成上述气室结构,同时便于实现气室的出气口与面板的排气窗口的相连通,
上述进气口和第一导气口分别开设在该气盒的底壁上,而上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开设在该气盒的侧壁上,且第一进风口与上述进气口相对而第二进风口与上述第二导气口相对,第一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朝上,这样散热通道中的散热气体由第一进风口进入气室时形成由下至上的进风气流,在与进气口处的进气气流混流时无需转向即能实现对该进气气流的动能的补给,同时能将该进气气流导向气室的出气口,提高进气口进气的顺畅性,进而提高排气口排气的顺畅性,而第二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朝下,这样散热通道中的散热气体由上至下流入气室中,从而能更好地加速气体由第一导气口流出气室。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开设在上述气盒的同一侧壁上。一方面便于散热通道中的散热气体分别流入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另一方面能使气室中的各气路流动更加规则,避免发生碰撞混流而造成气流动能损失。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口缘相对于气盒由外至内朝上倾斜,从而实现第一进风口由下至上的进风,而第二进风口的口缘相对于气盒由外至内朝下倾斜,从而实现第二进风口由上至下的进风。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风口由横向延伸的第一进风孔上下间隔排列而成,且各第一进风孔的孔道分别相对于气盒由外至内朝上倾斜,从而能使散热气体能更加平稳地朝上流入气室中,而更好地与进气口的进气气流混流,
相应地,上述第二进风口由横向延伸的第二进风孔上下间隔排列而成,且各第二进风孔的孔道分别相对于气盒由外至内朝上倾斜,从而能使散热气体能更加平稳地朝下流入气室中,而更好地作用于第二导气口的出气气流。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上述气盒中的集水盒,该集水盒上部敞口而形成与上述气盒的出气口上下相通的冷凝出气口,而该集水盒的底壁上间隔并列开设有第一冷凝气口和第二冷凝气口,其中,第一冷凝气口与上述进气口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冷凝气口与上述第一导气口相流体连通,而上述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分别位于该集水盒之上。通过设置集水盒能够收集形成在气盒中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在气盒中到处流淌。
进一步,所述排气口开设在内胆的背侧壁的左上端,而上述第二导气口开设在内胆的右侧壁的后下端。这样在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时,排气口与第二导气口之间能更好地形成压差,进而能更好地保证双路对流循环效果。
进一步,所述排气口与内胆的背侧壁的上端缘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该背侧壁高度的1/3,有利于热空气上浮而在排气口处聚集。
进一步,所述第二导气口与内胆的右侧壁的下端缘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该右侧壁高度的1/3,有利于冷空气在第一气口处下沉,从而在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时,由第一气口进入的外界空气能更好地挤压内胆中的热空气朝排气口方向运动。
进一步,所述热风挡板的热风出口包括开设在该热风挡板的右下角的第一热风出口,上述第二导气口的最低处高于该第一热风出口最低处。这样第一热风出口的出风气流能与由第二导气口进入内胆的外界空气汇聚而使外界空气更快地进入内胆中。
进一步,所述第一热风出口由左右延伸的长条状的出风孔间隔均布而成。有利于第一热风出口的出风气流与第二导气口的进气气流在此处汇聚。
进一步,所述排气口通过排气管与上述进气口相连通,而上述第二导气口通过导气管与上述第一导气口相连通,且该排气管与导气管的管径均为8mm≤d≤12mm。这样有利于在不同烹饪模式下均获得较好的排气效果。
进一步,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所述热风机的第二转速为1700r/min~2100r/min,有利于更好地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内胆的不同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排气口和第二导气口,其中,排气口位于热风室中并位于叶轮在第一侧壁(设置排气口的内胆侧壁)上的水平投影之外,而第二导气口位于热风室之外,且该第二导气口的设置高度低于排气口。这样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热风机以第二转速转动,通过热风机的高速转动使得热空气在排气口处聚集,排气口处的气压大于大气压,热空气通过排气口由进气口进入气室中。此时,气室的第一导气口处相对于进气口形成负压并低于大气压,则外界冷空气通过气室的出气口进入气室中,并通过第一导气口由内胆上的第二导气口进入内胆中,且由下至上挤压内胆中的热空气流向上述排气口,在内胆以及气室中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效果,实现在烤模式下的湿气强排或者烹饪结束状态下内胆中剩余气体的强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在第二导气口处增设鼓风装置,只需对排气口及第二导气口在内胆不同侧壁上的开设位置以及热风机的转速等进行设计即能获得鼓风排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隐藏排气盖板的状态下);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图1的再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5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图7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隐藏热风挡板状态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如图1~10所示,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包括烹饪装置1和设置在该烹饪装置1之上的灶具2,该烹饪装置1包括具有第一侧壁(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内胆的背侧壁)的内胆10,该内胆10中于上述第一侧壁所在侧罩设有热风挡板11而形围成热风室110。且上述热风挡板11包括位于中央的热风进口111和设在该热风进口111边侧的热风出口112,而上述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安装热风机12,该热风机12的叶轮121位于上述热风室110中并与上述热风进口111正对。
进一步,还包括位于上述内胆10之外的气室30,该气室30分别具有与外界相通的出气口35、进气口31以及第一导气口32。其中,出气口35位于气室30的一侧,而进气口31和第一导气口32位于气室30的另一侧且进气口31与第一导气口32间隔设置。上述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口101,该排气口101位于上述叶轮121在第一侧壁上的水平投影之外,且内胆10的另一侧壁上还开设有高度低于上述排气口101并位于上述热风室110之外的第二导气口102如图10所示。并且,上述排气口101与上述进气口31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导气口102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相流体连通,上述热风机12至少具有第一转速和大于该第一转速的第二转速。并且,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上述热风机12以第二转速转动,而上述第二导气口向内胆10进外界空气。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在内胆10的不同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排气口101和第二导气口102,其中,排气口101位于热风室110中并位于叶轮121在第一侧壁(设置排气口101的内胆10侧壁)上的水平投影之外,而第二导气口102位于热风室110之外,且该第二导气口102的设置高度低于排气口101。这样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上述热风机12以第二转速转动,通过热风机12的高速转动使得热空气在排气口101处聚集,排气口101处的气压大于大气压,热空气通过排气口101由进气口31进入气室30中。此时,气室30的第一导气口32处相对于进气口31形成负压并低于大气压,则外界冷空气通过气室30的出气口35进入气室30中,并通过第一导气口32由内胆10上的第二导气口102进入内胆10中,且由下至上挤压内胆10中的热空气流向上述排气口101,在内胆10以及气室30中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效果,实现在烤模式下的湿气强排或者烹饪结束状态下内胆10中剩余气体的强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在第二导气口102处增设鼓风装置,只需对排气口101及第二导气口102在内胆10不同侧壁上的开设位置以及热风机12的转速等进行设计即能获得鼓风排气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上述热风机12的第二转速为1700r/min~2100r/min,有利于更好地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速为1000r/min~1300r/min。
进一步,如图6~9所示,上述灶具2中设置有散热通道23,从而实现对灶具2中工作时产生热量的电气元件(例如,电源板、显示板等)的散热,而上述气室30还具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与上述散热通道23的散热出口相流体连通。这样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散热通道23中的温热散热气体能通过进风口进入气室30中,接着能混入第一导气口32的出气气流而进入内胆10中,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内胆10而对内胆10的温场均匀性造成影响,同时也能避免放置在内胆10中的烹饪完毕的菜肴冷却。
进一步,上述进风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其中,第一进风口33与上述排气口101相对应而第二进风口34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相对应。第一进风口33的设置高度低于上述出气口35而高于上述进气口31,第一进风口33位于进气口31的一侧,并且,第一进风口33的进风方向朝向上述出气口35,且第一进风口33的进风方向与上述进气口31的进气方向相交,这样由第一进风口33进入气室30的进风气流能与进气口31处的进气气流混流,并加速该进气气流流向气室30的出气口35,从而加快进气口31的进气速度,进而加快内胆10的排气口101的排气速度;而第二进风口34的设置高度低于上述出气口35而高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第二进风口34位于第二导气口102的一侧,并且,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朝向该第二导气口102,且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的出气方向相交。这样由第二进风口34进入气室30的进风气流能与第一导气口32流出气室30的出气气流混流,并加速该出气气流流出气室30,从而加快第二导气口102的出气速度,进而加快内胆10的第一导气口32的进气速度。优选地,上述进气口31与第二导气口102的气流方向均为上下方向,而上述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均为横向。这样第一进风口33进入气室30的进风气流能更好地补给进气口31处的进气气流的动能,同时能由第二进风口34进入气流的进气气流具有朝下的矢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第一导气口32的出气气流进行提速。
进一步,上述灶具2包括上部开设的底盘21和盖合在该底盘21的开口上的面板22,该面板22的后侧上开设有排气窗口221,该排气窗口221中盖设有排气盖板222。上述气室30设置在上述灶具2中,且该气室30的出气口35与上述排气窗口221相流体连通。从而能使进入气室30的气体能更好地通过出气口35外排,同时外界空气也能更好地进入该气室30中。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述面板22的下表面于上述排气窗口221处沿左右罩设有长方体状的气盒3而围设成上述气室30,且该气盒3的上部开口构成上述出气口35,从而能较好地形成上述气室30结构,同时便于实现气室30的出气口35与面板22的排气窗口221的相连通。
进一步,上述进气口31和第一导气口32沿左右方向间隔开设在该气盒3的底壁上,而上述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沿左右方向在该气盒3的前侧壁上,且第一进风口33与上述进气口31相对而第二进风口34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相对。
优选地,第一进风口33的进风方向朝上,这样散热通道23中的散热气体由第一进风口33进入气室30时形成由下至上的进风气流,在与进气口31处的进气气流混流时无需转向即能实现对该进气气流的动能的补给,同时能将该进气气流导向气室30的出气口35,提高进气口31进气的顺畅性,进而提高排气口101排气的顺畅性。而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朝下,这样散热通道23中的散热气体由上至下流入气室30中,从而能更好地加速气体由第一导气口32流出气室30。其中,将上述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共同开设在气盒3的前侧壁上。一方面便于散热通道23(散热通道23沿前后方向设置在上述气盒3之前)中的散热气体分别流入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另一方面能使气室30中的各气路流动更加规则,避免发生碰撞混流而造成气流动能损失。
进一步,为实现上述第一进风口33的朝上进风与第二进风口34的朝下进风,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上述第一进风口33的口缘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上倾斜,从而实现第一进风口33由下至上的进风,而第二进风口的口缘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下倾斜,从而实现第二进风口34由上至下的进风。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第一进风口33由横向延伸的第一进风孔331上下间隔排列而成,且各第一进风孔331的孔道分别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上倾斜,从而能使散热气体能更加平稳地朝上流入气室30中,而更好地与进气口31的进气气流混流。相应地,上述第二进风口34由横向延伸的第二进风孔341上下间隔排列而成,且各第二进风孔341的孔道分别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上倾斜,从而能使散热气体能更加平稳地朝下流入气室30中,而更好地作用于第二导气口102的出气气流。
进一步,还包括设置在上述气盒3中的集水盒4,该集水盒4上部敞口而形成与上述气盒3的出气口35上下相通的冷凝出气口43,而该集水盒4的底壁上间隔并列开设有第一冷凝气口41和第二冷凝气口42。其中,第一冷凝气口41与上述进气口31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冷凝气口42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相流体连通,而上述第一进风口33与第二进风口34分别位于该集水盒4之上。通过设置集水盒4能够收集形成在气盒3中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在气盒3中到处流淌。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冷凝气口41与进气口31上下正对而相连通,而第二冷凝气口42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上下正对而相连通。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上述集水盒4的内底面上分别于上述第一冷凝气口41和第二冷凝气口42之外竖向围设有导气套7,从而能够避免第一冷凝气口41和第二冷凝气口42中的气流发生相互干扰,保证进气口31的顺畅进气和第一导气口32的顺畅出气。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上述排气口101开设在内胆10的背侧壁(即上述第一侧壁为内胆10的背侧壁)的左上端,而上述第二导气口102开设在内胆10的右侧壁的后下端。这样在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时,排气口101与第二导气口102之间能更好地形成压差,进而能更好地保证双路对流循环效果。优选地,上述排气口101与内胆10的背侧壁的上端缘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该背侧壁高度的1/3,有利于热空气上浮而在排气口101处聚集。优选地,上述第二导气口102与内胆10的右侧壁的下端缘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该右侧壁高度的1/3,有利于冷空气在第一气口处下沉,从而在形成双路对流循环时,由第一气口进入的外界空气能更好地挤压内胆10中的热空气朝排气口101方向运动。
进一步,上述热风挡板11的热风出口112包括开设在该热风挡板11的右下角的第一热风出口1121,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的最低处高于该第一热风出口1121最低处。这样第一热风出口1121的出风气流能与由第二导气口102进入内胆10的外界空气汇聚而使外界空气更快地进入内胆10中。优选地,上述第一热风出口1121由左右延伸的长条状的出风孔间隔均布而成,从而有利于第一热风出口1121的出风气流与第二导气口102的进气气流在此处汇聚。
进一步,上述排气口101通过排气管5与上述进气口31相连通,而上述第二导气口102通过导气管6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相连通,且该排气管5与导气管6的管径均为8mm≤d≤12mm,这样有利于在不同烹饪模式下均获得较好的排气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上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Claims (16)

1.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包括烹饪装置(1)和设置在该烹饪装置(1)之上的灶具(2),该烹饪装置(1)包括具有第一侧壁的内胆(10),该内胆(10)中于上述第一侧壁所在侧罩设有热风挡板(11)而形围成热风室(110),且上述热风挡板(11)包括位于中央的热风进口(111)和设在该热风进口(111)边侧的热风出口(112),而上述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安装热风机(12),该热风机(12)的叶轮(121)位于上述热风室(110)中并与上述热风进口(111)正对,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上述内胆(10)之外的气室(30),该气室(30)分别具有与外界相通的出气口(35)、进气口(31)以及第一导气口(32),其中,出气口(35)位于气室(30)的一侧,而进气口(31)和第一导气口(32)位于气室(30)的另一侧且进气口(31)与第一导气口(32)间隔设置,
所述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口(101),该排气口(101)位于上述叶轮(121)在第一侧壁上的水平投影之外,且内胆(10)的另一侧壁上还开设有高度低于上述排气口(101)并位于上述热风室(110)之外的第二导气口(102),并且,上述排气口(101)与上述进气口(31)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导气口(102)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相流体连通,上述热风机(12)至少具有第一转速和大于该第一转速的第二转速,
烤模式的排湿阶段或烹饪结束状态下,上述热风机(12)以第二转速转动,而上述第二导气口向内胆(10)进外界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2)中设置有散热通道(23),而上述气室(30)还具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与上述散热通道(23)的散热出口相流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其中,第一进风口(33)与上述排气口(101)相对应而第二进风口(34)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相对应,
第一进风口(33)的设置高度低于上述出气口(35)而高于上述进气口(31),第一进风口(33)位于进气口(31)的一侧,并且,第一进风口(33)的进风方向朝向上述出气口(35),且第一进风口(33)的进风方向与上述进气口(31)的进气方向相交,
而第二进风口(34)的设置高度低于上述出气口(35)而高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第二进风口(34)位于第二导气口(102)的一侧,并且,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朝向该第二导气口(102),且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的出气方向相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31)与第二导气口(102)的气流方向均为上下方向,而上述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均为横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2)包括上部开设的底盘(21)和盖合在该底盘(21)的开口上的面板(22),该面板(22)的后侧上开设有排气窗口(221),上述气室(30)设置在上述灶具(2)中,且该气室(30)的出气口(35)与上述排气窗口(221)相流体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2)的下表面于上述排气窗口(221)处罩设有气盒(3)而围设成上述气室(30),且该气盒(3)的上部开口构成上述出气口(35),
上述进气口(31)和第一导气口(32)分别开设在该气盒(3)的底壁上,而上述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分别开设在该气盒(3)的侧壁上,且第一进风口(33)与上述进气口(31)相对而第二进风口(34)与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相对,第一进风口(33)的进风方向朝上,而第二进风口(34)的进风方向朝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33)和第二进风口(34)开设在上述气盒(3)的同一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33)的口缘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上倾斜,而第二进风口的口缘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下倾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33)由横向延伸的第一进风孔(331)上下间隔排列而成,且各第一进风孔(331)的孔道分别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上倾斜;
相应地,上述第二进风口(34)由横向延伸的第二进风孔(341)上下间隔排列而成,且各第二进风孔(341)的孔道分别相对于气盒(3)由外至内朝上倾斜。
10.如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上述气盒(3)中的集水盒(4),该集水盒(4)上部敞口而形成与上述气盒(3)的出气口(35)上下相通的冷凝出气口(43),而该集水盒(4)的底壁上间隔并列开设有第一冷凝气口(41)和第二冷凝气口(42),其中,第一冷凝气口(41)与上述进气口(31)相流体连通,而第二冷凝气口(42)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相流体连通,而上述第一进风口(33)与第二进风口(34)分别位于该集水盒(4)之上。
11.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1)开设在内胆(10)的背侧壁的左上端,而上述第二导气口(102)开设在内胆(10)的右侧壁的后下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1)与内胆(10)的背侧壁的上端缘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该背侧壁高度的1/3。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气口(102)与内胆(10)的右侧壁的下端缘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该右侧壁高度的1/3。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挡板(11)的热风出口(112)包括开设在该热风挡板(11)的右下角的第一热风出口(1121),上述第二导气口(102)的最低处高于该第一热风出口(1121)最低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风出口(1121)由左右延伸的长条状的出风孔(1120)间隔均布而成。
16.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101)通过排气管(5)与上述进气口(31)相连通,而上述第二导气口(102)通过导气管(6)与上述第一导气口(32)相连通,且该排气管(5)与导气管(6)的管径均为8mm≤d≤12mm。
CN202321870466.8U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Active CN2211723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0466.8U CN221172333U (zh)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0466.8U CN221172333U (zh)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72333U true CN221172333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58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70466.8U Active CN221172333U (zh) 2023-07-14 2023-07-14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723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220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771488B (zh) 一种制作食物的设备
CN110367807B (zh) 一种蒸汽冷凝装置及烹饪器具
KR20080063569A (ko) 후드 겸용 전자 레인지
CN221172333U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111503668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110367812B (zh) 一种安全节能的烹饪器具
CN111853874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20505391U (zh)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热风机及烹饪装置和集成灶
CN110840233B (zh) 一种蒸微一体机
CN221153831U (zh) 一种具有门体散热功能的烹饪一体机
CN210399025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8721683U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21153773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20551943U (zh) 一种集成灶
CN220551956U (zh) 一种用于集成灶的散热排气结构及集成灶
CN219222525U (zh) 一种集成灶
CN220551967U (zh) 一种用于集成灶的排气组件及集成灶
CN216557214U (zh) 一种集成灶
CN221099419U (zh) 一种蒸汽冷却盒、蒸汽冷却装置以及集成灶
CN213993306U (zh) 一种烹饪设备的导风结构
CN111503670A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6790242U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8096121U (zh) 一种具有侧热风机的烹饪装置及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