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70556U -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70556U
CN221170556U CN202323215065.1U CN202323215065U CN221170556U CN 221170556 U CN221170556 U CN 221170556U CN 202323215065 U CN202323215065 U CN 202323215065U CN 221170556 U CN221170556 U CN 221170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assage
space
magnetic core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1506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音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1506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70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70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70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所述磁芯适于在所述减振器内运动以调节所述减振器的阻尼,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磁芯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由此,可以通过驱动磁芯运动以调节减振器的阻尼,以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并且,通过使磁芯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磁芯运动时,第一空间的介质和第二空间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流动以平衡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压力,以使磁芯的运动平稳、顺畅,有利于提高减振器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减振器能够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颠簸,以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然而,现有的减振器的阻尼不可调,导致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振器的磁芯,通过使该磁芯运动,可以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并且,该磁芯的运动平稳、顺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减振器的磁芯,所述磁芯适于在所述减振器内运动以调节所述减振器的阻尼,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磁芯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减振器的磁芯,可以通过驱动磁芯运动以调节减振器的阻尼,以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并且,通过使磁芯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磁芯运动时,第一空间的介质和第二空间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流动以平衡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压力,以使磁芯的运动平稳、顺畅,有利于提高减振器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磁芯适于与所述减振器的先导阀抵接,所述磁芯运动时适于驱动所述先导阀运动以驱动所述减振器的溢流阀体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限定出所述第一空间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槽内适于安装所述减振器的第二弹性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适于止抵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减振器的配合阀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限定出所述第二空间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凹槽内适于安装所述减振器的第三弹性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适于止抵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减振器的电磁组件间以使所述磁芯悬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磁芯导向柱,所述磁芯导向柱适于与所述减振器的先导阀导向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配合阀具有朝向所述磁芯延伸的配合阀第二翻边,所述磁芯的外侧壁适于与所述配合阀第二翻边的内侧壁导向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磁芯的至少部分适于设于所述减振器的磁芯罩的电磁容纳空间内,所述磁芯的外侧壁适于与所述磁芯罩的内侧壁导向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磁芯罩远离所述配合阀的一端具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磁芯的外周壁远离所述配合阀的一端具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侧壁适于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壁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均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沿所述磁芯的周向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沿所述磁芯的周向均匀间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的横截面积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相互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包括上述的减振器的磁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未工作);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1阶段);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2阶段);
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3阶段);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3阶段);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4阶段);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4阶段);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的剖视图(电磁组件工作,Q5阶段);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体本体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D-D处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E-E处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盖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盖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体本体和阀盖的装配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阀体本体和阀盖的另一个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F-F处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8中G-G处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单向阀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溢流阀体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溢流阀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溢流阀体的剖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溢流阀体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配合阀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配合阀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配合阀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先导阀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先导阀的剖视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芯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芯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芯的剖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芯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隔磁件的示意图;
图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隔磁件的剖视图;
图3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圈支架的示意图;
图3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圈支架的剖视图;
图3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线圈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架盖体的示意图;
图4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架盖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4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芯罩的示意图;
图4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芯罩的剖视图;
图4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金属盖帽的示意图;
图4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金属盖帽的剖视图;
图4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组件的示意图;
图4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组件的剖视图;
图4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磁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活塞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减振器100;阀体总成200;第一介质通道201;
壳体10;容置空间11;压缩空间111;复原空间112;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储液空间14;阀底组件15;
活塞20;安装空间21;内螺纹22;配合孔23;
阀体组件30;介质通路31;第一介质通路311;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第二介质通路312;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第一连通通路3124;
第三介质通路313;
单向阀32;扁形螺丝321;弹簧322;钢球323;
阀体本体33;阀盖34;第一凸台341;中空结构3411;第一连通孔3412;第二连通孔3413;
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密封件36;
溢流阀体40;第一弹性件41;溢流阀介质通路42;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
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
第一介质连通口423;
溢流阀翻边43;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溢流阀导向柱45;
电磁组件50;磁芯罩52;凸台结构521;第二凸台522;第二凸起部523;电磁容纳空间524;
线圈支架53;支架空间531;线槽532;安装柱533;支架本体534;延伸部535;
支架盖体54;配合部541;第一缺口5411;
金属盖帽55;第二缺口551;
配合阀60;配合阀第一翻边61;第一凸起部62;配合阀容纳空间63;第一避让孔64;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配合阀第二翻边66;外螺纹67;
先导阀70;先导配合槽71;
磁芯80;第一凹槽81;第二弹性件82;第二凹槽83;第三弹性件84;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磁芯导向柱86;第一凹陷部87;
隔磁件90;密封圈91;密封凹槽92;第一配合槽93;第二配合槽94;第二避让孔9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1、图31-图3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的磁芯80。
磁芯80适于在减振器100内运动以调节减振器100的阻尼。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4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包括:壳体10和阀体总成200,阀体总成200可以包括磁芯80。
如图1-图11所示,壳体10限定出容置空间11,容置空间11内具有介质,介质为可流动的介质,介质可以在容置空间11内流动。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介质可以为油液。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介质可以为气液混合介质,气体可以为惰性气体,或者气体也可以为氮气。
阀体总成200包括阀体组件30、溢流阀体40和电磁组件50。阀体组件30将容置空间11分隔为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其中,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可以与壳体10的内侧壁(即形成容置空间11的侧壁)密封配合以将容置空间11分隔为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具体来说,位于阀体组件30一侧的空间为压缩空间111,位于阀体组件30相对的另一侧的空间为复原空间112。溢流阀体40和电磁组件50均位于复原空间112内,并且,溢流阀体40位于电磁组件50和阀体组件30之间,也就是说,溢流阀体40位于电磁组件50的靠近阀体组件30的一侧,溢流阀体40与阀体组件30之间形成第一介质通道201,介质可以流经第一介质通道201。
电磁组件50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调整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需要说明的是,电磁组件50通电后产生磁力以使两个磁性件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以使两个磁性件靠近彼此运动。通过利用该原理,可以通过磁性件的运动来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例如,可以将溢流阀体40设置在两个磁性件之间,电磁组件50通电后两个磁性件靠近彼此运动以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再例如,设两个磁性件为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可以将溢流阀体40设置在第一磁性件内部,然后将通过驱动杆或者其他结构穿过第一磁性件,并使驱动杆或者其他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溢流阀体40、第二磁性件抵接,并使第一磁性件相对于第二磁性件固定,电磁组件50通电后,由于第一磁性件相对于第二磁性件固定,第二磁性件会朝向第一磁性件运动,第二磁性件运动时会带动驱动杆(或者其他结构)运动,从而能够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即为静磁件,第二磁性件即为动磁件,第一磁性件可以为下文所描述的配合阀60,第二磁性件可以为本文所描述的磁芯80。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磁芯80运动,以使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者,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磁芯80运动,以使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电磁组件50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是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还是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产品进行设计。例如,若需要电磁组件50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而不是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可以通过在某些结构上设计限位,以使磁性件或者溢流阀体40运动一定行程后无法继续运动,若需要电磁组件50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则无需进行限位,当溢流阀体40运动至与阀体组件30接触后,第一介质通道201被关闭,或者,也可以通过设计可驱动(也可以理解为可调节)的限位件,以在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和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间切换。
阀体组件30具有介质通路31,压缩空间111通过介质通路31选择性地与复原空间112连通,阀体总成200适于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在壳体10内运动以使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变化。具体来说,当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时,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流入复原空间112,当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时,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流入压缩空间111。
在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实施例中,当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时,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流入复原空间112,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流入压缩空间111。当第一介质通道201打开时,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复原空间112,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压缩空间111。
在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的实施例中,当电磁组件50未工作时,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复原空间112,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压缩空间111。当电磁组件50工作时,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减小,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减小开度后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复原空间112,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减小开度后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压缩空间11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或减小开度时,减振器100的阻尼相对较大,这种状态的减振器100可以适用于车辆行驶在不平整路面的情况,当第一介质通道201打开或增大开度时,减振器100的阻尼相对较小,这种状态的减振器100可以适用于车辆行驶在比较平整的路面的情况。
简而言之,本申请的减振器100至少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其一,电磁组件50未工作,第一介质通道201打开或开度较大,这种工作状态的减振器100的阻尼相对较小,可以适用于车辆行驶在比较平整的路面的情况。其二,电磁组件50工作,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或开度较小,这种工作状态的减振器100的阻尼相对较大,可以适用于车辆行驶在不平整路面的情况。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电磁组件50可以根据路面和车辆颠簸状况自动启动,电磁组件50也可以根据驾驶员的指令启动。
可以理解的是,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也可以理解为调节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就是将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调为零。
由此,可以通过驱动磁芯80运动以调节减振器100的阻尼,以提高减振器100的减振效果,具体来说,本申请的减振器10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驱动磁芯80运动以调节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减振器100的阻尼,能够满足多种路况,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并且,沿磁芯80的运动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磁芯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磁芯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当磁芯8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容积会改变,并且减振器10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空间内和第二空间内均会具有介质。通过设置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平衡第一空间内的压力和第二空间内的压力,以使磁芯80的运动平顺。
由此,通过使磁芯80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磁芯80运动时,第一空间的介质和第二空间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流动以平衡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压力,以使磁芯80的运动平稳、顺畅,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性能。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车辆在车轮区域安装有减振器100,以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颠簸。当车身和车轮出现相对运动时,阀体总成200能够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运动,介质能够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空间111或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以起到减振作用,并且能够将振动能量转化为油液和气体的热能散发到大气,这样使减振器100能够长时间在较低温度范围工作,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减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磁芯80适于与减振器100的先导阀70抵接,磁芯80运动时适于驱动先导阀70运动以驱动减振器100的溢流阀体40运动。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先导阀70靠近溢流阀体40的一端可以与溢流阀体40抵接,先导阀靠近磁芯80的一端适于与磁芯80(动磁件)抵接。磁芯80朝向溢流阀体40运动时能够驱动先导阀70运动,以驱动溢流阀体4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者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如此设置可以通过驱动磁芯8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者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以改变减振器100的阻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图33所示,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为多个,例如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均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通过将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设置为多个,可以使磁芯80的运动更加平稳、顺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31-图33所示,多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沿磁芯80的周向排布。例如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沿磁芯80的周向排布。如此设置可以使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流入第一空间的介质在第一空间的分布均匀,也可以使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流入第二空间的介质在第二空间的分布均匀,可以使磁芯80的运动更加平稳、顺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31-图33所示,多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沿磁芯80的周向均匀间隔开设置。例如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沿磁芯80的周向均匀间隔开设置,即两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之间的角度为180度。这样设置可以使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流入第一空间的介质在第一空间的分布更加均匀,也可以使通过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流入第二空间的介质在第二空间的分布更加均匀,可以使磁芯80的运动更加平稳、顺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31-图33所示,多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的横截面积可以相同。这样设置可以使每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的流量相同,可以使磁芯80的端面受力均匀,可以降低磁芯8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发生倾斜的概率,可以降低磁芯80由于倾斜而卡住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图31-图33所示,多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相互平行。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均与磁芯80的移动方向(即第一方向)平行。可以理解的是,介质流动时的动能会作用于磁芯80,通过使多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相互平行,可以降低流动的介质对磁芯80的影响,可以使磁芯80的运动更加平稳、顺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图11所示,介质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调整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
由上述内容可知,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本申请的减振器100至少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其一,电磁组件50未工作,其二,电磁组件50工作。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在这种工作状态下,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调整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具体来说,若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则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若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则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
其中,在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实施例中,电磁组件50工作时,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流入复原空间112,并且,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从而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复原空间112。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压缩空间111,并且,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路311,从而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压缩空间111。
在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的实施例中,电磁组件50工作时,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减小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复原空间112,并且,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从而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复原空间112。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减小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压缩空间111,并且,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增大第一介质通路311的开度,从而介质能够通过介质通路31和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入压缩空间11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或减小开度时,减振器100的阻尼相对较大,这种状态的减振器100可以适用于车辆行驶在不平整路面的情况。通过将减振器100构造为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调整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的结构形式,当车辆颠簸幅度过大时,介质能够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增大介质流量,以减小减振器100的阻尼,以提高减振器100的减振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需要解释的是,当车辆颠簸幅度过大时,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在单位时间内的容积变化大,从而会导致大量的介质需要在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之间流动,然而由于电磁组件50工作时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或减小开度,介质无法快速流动,介质在溢流阀体40处积攒,大量的介质能够推动溢流阀体40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如此设置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0所示,介质通路31可以包括第一介质通路311和第二介质通路312,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介质通路311流入复原空间112,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压缩空间111,其中,第一介质通路311和第二介质通路312均为单向通路。
其中,阀体组件30具有介质通路31,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可以通过介质通路31选择性连通。具体来说,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介质通路311流入复原空间112。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压缩空间111。
并且,第一介质通路311和第二介质通路312均可以构造为单向通路,也就是说,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介质通路311流入复原空间112,但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不能够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复原空间112,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压缩空间111,但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不能够通过第一介质通路311流入压缩空间111。
这样设置可以使阀体总成200朝向不同方向运动时,压缩空间111和复原空间112通过不同的通路连通,可以使介质的流通顺畅,有利于提高减振的平稳性,而且,作为一种可选效果,在上文的实施例中,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二磁性件不需要设置换气结构,有利于降低第二磁性件的制造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13、图19所示,第一介质通路311可以包括: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其中,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可以连通在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可以和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连通,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可以和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连通。并且,第一介质通路311可以与压缩空间111连通,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可以与复原空间112连通,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均可以为单向通路。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
并且,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均可以为构造单向通路,也就是说,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但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不能够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压缩空间111。
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介质通路311的结构形式合理,可以使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并且,可以避免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压缩空间111,从而可以使介质的流通顺畅,有利于提高减振的平稳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3-图6、图13、图19所示,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可以沿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延伸),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可以沿第二方向(即图1所示的Y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延伸方向合理,有利于降低阀体组件30的制造难度,并且,如此设置可以对多条通路的延伸方向进行合理设计,有利于减小阀体组件30的体积,有利于节省材料,从而能够降低阀体组件30的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19所示,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内均可以设置有单向阀32。通过在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内设置单向阀32,可以将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均构造为单向通路,从而可以将第一介质通路311构造为单向通路。
其中,单向阀32可以使用任意种类的单向阀32。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21所示,单向阀32可以包括扁形螺丝321、弹簧322和钢球323,弹簧力的大小及扁形螺丝321的通液孔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以调节减振器100的阻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13、图19所示,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可以设置于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需要说明的是,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可以与壳体10的内侧壁配合,通过将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设置于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部分侧壁可以由阀体组件30构成,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另一部分侧壁可以由壳体10的内侧壁构成,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顺畅的流入复原空间112。
需要解释的是,如图1所示,由于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设置于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所以沿第一方向,不具有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部分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可以与壳体10的内侧壁(即形成容置空间11的侧壁)密封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图11、图14和图20所示,第二介质通路312可以包括: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其中,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连通在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间,也就是说,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可以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连通,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可以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连通。并且,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可以与复原空间112连通,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可以与压缩空间111连通,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均可以为单向通路。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
并且,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均可以为构造单向通路,也就是说,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但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不能够通过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复原空间112。
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二介质通路312的结构形式合理,可以使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并且,可以避免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通过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复原空间112,从而可以使介质的流通顺畅,有利于提高减振的平稳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图11和图20所示,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内均可以设置有单向阀32。通过在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内内设置单向阀32,可以将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均构造为单向通路,从而可以将第二介质通路312构造为单向通路。
其中,单向阀32可以使用任意种类的单向阀32。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21所示,单向阀32可以包括扁形螺丝321、弹簧322和钢球323,弹簧力的大小及扁形螺丝321的通液孔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节,以调节减振器100的阻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4和图20所示,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可以设置于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需要说明的是,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可以与壳体10的内侧壁配合,通过将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设置于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部分侧壁可以由阀体组件30构成,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另一部分侧壁可以由壳体10的内侧壁构成,这样设置可以使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顺畅的流入压缩空间111。
需要解释的是,如图7所示,由于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设置于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所以沿第一方向,不具有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部分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可以与壳体10的内侧壁(即形成容置空间11的侧壁)密封配合。并且,沿第一方向,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均设置在阀体组件30的同一侧,例如,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均设置在阀体组件30靠近复原空间112的部分,这样阀体组件30远离复原空间112一侧的外侧壁可以与壳体10的内侧壁(即形成容置空间11的侧壁)密封配合。
并且,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与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之间可以连通有第一连通通路3124,第一连通通路3124可以与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和/或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间具有角度。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延伸方向具有角度,即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延伸方向具有角度,即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7、图11和图20所示,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与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均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通通路3124连通在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与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之间。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延伸方向具有角度,即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并且,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延伸方向具有角度,即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延伸方向不平行。如此设置可以使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合理,有利于降低阀体组件30的制造难度,并且,如此设置可以对多条通路的延伸方向进行合理设计,有利于减小阀体组件30的体积,有利于节省材料,从而能够降低阀体组件30的生产成本。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2、图7-图11和图20所示,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均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延伸方向和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延伸方向、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延伸方向、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的延伸方向均具有角度,这样设置可以对多条通路的延伸方向进行合理设计,能够进一步降低阀体组件30的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图9-图11、图13和图19所示,多条介质通路31还可以包括第三介质通路313,第三介质通路313可以连通在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与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之间,并且第三介质通路313可以连通在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与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之间。
具体来说,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并且,当介质流入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后,介质能够从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
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并且,当介质流入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后,介质能够从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
如此设置可以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工具的介质均流经第三介质通路313,从而在不影响第一介质通路311的单向导通和第二介质通路312的单向导通的基础上,可以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空间111的介质共用第三介质通路313,可以使阀体组件30的介质通路31的构造形式合理,有利于进一步减小阀体组件30的体积,有利于进一步节省材料,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降低阀体组件30的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0所示,阀体组件30可以包括阀体本体33和阀盖34,阀盖34可以位于阀体本体33和溢流阀体40之间,也就是说,阀盖34可以位于阀体本体33靠近溢流阀体40的一次额,并且,阀盖34可以固设于阀体本体33,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阀盖34可以通过但不限于焊接、螺接的方式固设于阀体本体33。其中,第一介质通路311的部分、第二介质通路312的部分、第三介质通路313的部分均可以设于阀体本体33,第一介质通路311的另一部分、第二介质通路312的另一部分、第三介质通路313的另一部分均可以设于阀盖34。也就是说,阀体本体33上可以形成第一介质通路311的部分、第二介质通路312的部分、第三介质通路313的部分,阀盖34上可以形成第一介质通路311的另一部分、第二介质通路312的另一部分、第三介质通路313的另一部分。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阀盖34和溢流阀体40之间形成于第一介质通道201。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3-图9和图19所示,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沿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可以贯穿阀体组件30,也就是说,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沿第一方向可以贯穿阀体本体33和阀盖34,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内,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部分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的另一部分可以形成于阀盖34,并且,沿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可以贯穿阀盖34。
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部分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的另一部分可以形成于阀盖34,并且,沿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可以贯穿阀盖34。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部分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的另一部分可以形成于阀盖34,并且,沿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可以贯穿阀盖34。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内,第一连通通路3124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内。
通过将阀体组件30构造为包括阀体本体33和阀盖34的结构形式,可以使阀体组件30的结构形式合理,能够容易的在阀体组件30上形成第一介质通路311、第二介质通路312和第三介质通路313,有利于降低阀体组件30的制造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图15-图20所示,阀盖34可以具有朝向溢流阀体40凸出的第一凸台341,第一凸台341可以为中空结构3411,第一凸台341的中空部分可以构造为部分第三介质通路313。也就是说,第三介质通路313的部分可以形成于阀体本体33,第三介质通路313的另一部分可以形成于阀盖34,具体来说,第三介质通路313的另一部分可以形成为第一凸台341的中空部分。
第一凸台341的侧壁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3412,其中,第一连通孔34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第一连通孔341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连通孔3412可以绕第一凸台341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连通孔3412可以连通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和第三介质通路313,并且第一连通孔3412可以连通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三介质通路313。
具体而言,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和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并且,当介质流入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后,介质能够流出阀体组件30,然后介质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
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并且,当介质流入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后,介质能够从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出阀体组件30,然后介质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
如此设置可以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空间111的介质均流经第一连通孔3412,可以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空间111的介质共用第一连通孔3412,可以使阀体组件30的介质通路31的构造形式合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图26-图28所示,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配合阀60,配合阀60可以套设于溢流阀体40外侧,也就是说,溢流阀体40可以位于配合阀60内,配合阀60可以与阀体组件30固连,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配合阀60的朝向阀体组件30的端部可以与阀盖34固连,并且,配合阀60可以套设于第一凸台341外侧。
如图3-图6、图8、图9和图11所示,配合阀60、阀体组件30和溢流阀体40可以共同限定出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均可以沿第一方向贯穿阀盖34,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可以连通第一连通孔3412和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并且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可以连通第一连通孔3412和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
具体来说,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流入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后,由于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沿第一方向贯穿阀盖34,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流出阀体组件30并进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然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
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当介质流入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后,由于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沿第五方向贯穿阀盖34,介质可以通过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出阀体组件30并进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然后第五介质流通空间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
如此设置可以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工具的介质均流经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从而在不影响第一介质通路311的单向导通和第二介质通路312的单向导通的基础上,可以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空间111的介质共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可以利用阀体组件30外部空间,将位于阀体组件30外的空间也纳入到介质的流通路径中,从而可以合理利用减振器100的空间,使减振器100的设计合理,提高减振器100的设计合理性,并且,有利于简化阀体组件30的内部结构,从而有利于降低阀体组件30的生产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磁组件50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朝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在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工作模式下,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处的介质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
具体来说,在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工作模式下,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流入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后,由于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沿第一方向贯穿阀盖34,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流出阀体组件30并进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此时,若电磁组件50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则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只能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若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则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也能够通过减小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朝向复原空间112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还是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积累的量均大于通过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走的量,也就是说,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由于配合阀60、阀体组件30和溢流阀体40共同限定出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与溢流阀体40具有接触面,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会向溢流阀体40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通过打开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走。
在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工作模式下,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流入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后,由于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沿第五方向贯穿阀盖34,介质可以通过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出阀体组件30并进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此时,若电磁组件50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则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只能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若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则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也能够通过减小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朝向压缩空间111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还是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积累的量均大于通过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走的量,也就是说,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在此情况下,本申请提出两种实施例,其一与上文所描述的相同,由于配合阀60、阀体组件30和溢流阀体40共同限定出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与溢流阀体40具有接触面,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会向溢流阀体40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通过打开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走。
其二,可以在溢流阀体40内开设另外的流路,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能够通过溢流阀体40内开设的流路流走,并且,介质通过溢流阀体40内开设的流路能够从溢流阀体40内流入第三介质通道,并且,通过溢流阀体40内开设的流路流走的介质会在溢流阀体40的朝向阀体组件30的一侧积累,积累的介质能够向溢流阀体40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通过打开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走。(溢流阀体40的具体流路设计可以参考下文)
需要解释的是,当电磁组件50工作时,减振器100阻尼较大,通过将减振器100设置为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处的介质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8-图11、图15-图20所示,第一凸台341的顶壁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3413,第二连通孔3413可以连通第三介质通路313和第一介质通道201。第二连通孔34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第二连通孔3413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连通孔3413可以沿周向间隔排布,第二连通孔3413可以贯穿第一凸台341的顶壁以将第三介质通路313和第一介质通道201连通。
具体来说,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流入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后,介质可以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流出阀体组件30并进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可以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然后,介质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并依次通过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
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流入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后,介质可以通过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出阀体组件30并进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可以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然后,介质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并通过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
通过在第一凸台341的顶壁设置将第三介质通路313和第一介质通道201连通的第二连通孔3413,能够使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的介质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进入第三介质通路313,并且,由于从压缩空间111流入复原空间112的介质以及从复原空间112流入压缩空间111的介质共用第三介质通路313,从第一介质通道201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进入第三介质通路313能够流入复原空间112或者压缩空间111,这样能够使减振器100的流路设置合理、精妙,使减振器100具有多种工作模式,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并且,还能使从压缩空间111流向复原空间112的流路与从复原空间112流向压缩空间111的流路共用部分流路,有利于降低流路的制造数量,有利于降低减振器100的生产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图22-图25所示,阀体总成200可以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1,其中,溢流阀体40可以具有朝向阀体组件30延伸的溢流阀导向柱45,第一弹性件41可以套设于溢流阀导向柱45,并且第一弹性件41可以止抵在溢流阀体40和阀体组件30之间,具体来说,第一弹性件41的一端可以与溢流阀体40止抵,第一弹性件41的另一端可以与阀体组件30的阀盖34止抵。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连通孔3413可以布置在第一弹性件41的周向外侧,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二连通孔3413的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第一凸台341的顶壁既能够为第一弹性件41提供止抵位置,又能够为第二连通孔3413提供设置位置。
第一弹性件41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开启第一介质通道201或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组件50未工作时,在第一弹性件41的推力作用下,第一介质通道201为常开状态,换句话说,在电磁组件50未工作时,在第一弹性件41的推力作用下,溢流阀体40与阀体组件30沿第一方向间隔开。这样设置可以将溢流阀体40构造为常开阀,可以使减振器100的设置合理,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应用于车辆时,车辆大部分时间均行驶在比较平整的路面,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41,可以使减振器100的大部分应用时间均不需要电磁组件50工作,有利于节省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41的弹性力、介质位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时与溢流阀体40的接触面积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并且,第一介质通路311、第二介质通路312中的任意一条子介质通路31、第三介质通路313、第一连通通路3124的流通面积、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孔3412的流通面积、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3413的流通面积、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使减振器100的阻尼能够适配不同车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图26-图28所示,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配合阀60,配合阀60可以套设于溢流阀体40外侧,也就是说,溢流阀体40可以位于配合阀60内,配合阀60可以与阀体组件30固连,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配合阀60的朝向阀体组件30的端部可以与阀盖34固连,并且,配合阀60可以套设于第一凸台341外侧。
配合阀60、阀体组件30和溢流阀体40可以共同限定出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其中,溢流阀体40具有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
溢流阀体40可以具有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可以连通第二介质通路312和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并且,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可以与第二介质通路312连通。具体来说,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可以连通第二介质通路312的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和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并且,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第三介质通路313与第二介质通路312中的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无论电磁组件50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还是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积累的量均大于通过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走的量,也就是说,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此时,由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连通第二介质通路312和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的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流入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然后,流入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二介质通路312中的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流入压缩空间111。并且,通过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流向第三介质通路313的介质会在溢流阀体40的朝向阀体组件30的一侧积累,具体来说,通过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流向第三介质通路313的介质会在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内的下游位置积累,积累的介质能够向溢流阀体40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通过打开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走。
这样设置可以使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减振器100具有三个不同的工作状态,并且,在减振器100的阻尼随着三个不同的工作状态的改变依次递减,从而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阀体组件30的外侧可以设置有密封件36,密封件36可以密封设置在阀体组件30的外侧壁和容置空间11的内侧壁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图22-图25所示,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可以包括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其中,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可以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连通,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可以与第二介质通路312连通,并且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可以选择性地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可以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第三介质通路313与第二介质通路312中的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连通。
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此时,由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与第一溢流阀通路421连通,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流入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当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压力增大时,第一溢流阀通路421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能够流入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由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与第二介质通路312连通,流入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介质能够流入第二介质通路312,以流入压缩空间111,具体来说,流入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介质能够依次通过第二连通孔3413、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二介质通路312中的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流入压缩空间111。
通过将第一溢流阀通路421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设置为选择性连通,能够在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压力达到一定量时才使第一溢流阀通路421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从而可以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随着介质的积累减小减振器100的阻尼,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所示,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先导阀70,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还可以包括第一介质连通口423,第一介质连通口423可以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先导阀70靠近溢流阀体40的端部适于堵塞第一介质连通口423。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先导阀70可以位于溢流阀体40的远离阀体组件30的一侧,先导阀70靠近溢流阀体40的端部可以堵塞第一介质连通口423以将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隔断。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先导阀70堵塞第一介质连通口423的端部的至少部分可以构造为球面。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先导阀70远离溢流阀体40的一端可以与动磁件(即上文所描述的第二磁性件抵接),电磁组件50通电后,由于第一磁性件相对于第二磁性件固定,第二磁性件会朝向第一磁性件运动,第二磁性件运动时会带动先导阀70运动,从而能够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或者说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从而可以使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以此实现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选择性连通。
具体来说,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流入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当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压力增大时,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以使第一介质连通口423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第一溢流阀通路421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能够流入第二溢流阀通路422,流入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介质能够流入第二介质通路312,以流入压缩空间111。
通过设置先导阀70,并使先导阀70可以堵塞第一介质连通口423,能够实现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选择性连通。并且,可以使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的条件为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移动,从而可以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随着介质的积累减小减振器100的阻尼,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图22-图25所示,所示,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可以包括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其中,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可以连通在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和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之间。
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可以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连通,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适于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具体来说,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连通口423与第二溢流阀通路422连通。
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依次流入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并且,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以使第一介质连通口423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具体来说,以使第一介质连通口423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的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
其中,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中的至少两个通路间具有角度。也就是说,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并不是三条通路均相互平行的结构形式,换句话说,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为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均可以沿第一方向(即图1所示的X方向)延伸,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可以沿第二方向(即图1所示的Y方向)延伸。
通过将第一溢流阀通路421构造为三条子通路,并且使三条子通路为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可以使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的结构形式合理,有利于充分利用溢流阀体40的内部空间,从而可以减小溢流阀体40的体积,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并且,有利于节约减振器100的内部空间,从而可以降低减振器100其他零部件的布置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可以沿减振器100的第二方向(即图1所示的Y方向)贯穿溢流阀体40,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通过将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构造为沿减振器100的第二方向贯穿溢流阀体40的结构形式,可以降低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的构造难度,从而可以降低溢流阀体40的生产难度,有利于提高溢流阀体40的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图22-图25所示,溢流阀体40可以具有朝向配合阀60延伸的溢流阀翻边43,溢流阀翻边43可以与配合阀60共同限定出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其中,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可以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
具体来说,溢流阀翻边43的内侧可以与配合阀60共同限定出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可以连通在第一介质连通口423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之间。
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依次流入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并且,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以打开第一介质连通口423,然后,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介质连通口423流入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流入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的介质可以流入第二溢流阀通路422。
如此设置可以通过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可以使溢流阀体40的通路结构合理。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9所示,溢流阀翻边43可以设置在配合阀第一翻边61外侧,并且,溢流阀翻边43与配合阀60的内壁之间可以限定出第一连通通道,介质可以从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流入第一连通通道,然后从第一连通通道流入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也就是说,第一连通通道连通在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之间。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溢流阀介质通路42可以包括第二连通通道,第二连通通道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且,第二连通通道可以连通在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一连通通道之间,具体来说,介质可以从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流入第一连通通道,然后从第一连通通道流入第二连通通道,然后从第二连通通道流入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需要解释的是,当溢流阀体40的轴向厚度(第一方向厚度)较大时,可以设置第二连通通道以便于实现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的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所示,配合阀60可以具有朝向溢流阀体40延伸的配合阀第一翻边61,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共同构造为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的至少部分侧壁。其中,溢流阀翻边43和配合阀第一翻边61都可以为环形翻边,溢流阀翻边43可以位于配合阀第一翻边61内侧,或者溢流阀翻边43可以位于配合阀第一翻边61外侧,并且,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可以导向配合。
通过使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共同构造为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的至少部分侧壁,可以利用溢流阀体40和配合阀60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可以使溢流阀体40的设计精巧,降低了溢流阀体40的通路的设计和制造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22-图24所示,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可以设置于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需要说明的是,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可以与配合阀60的内侧壁导向配合,通过将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设置于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的部分侧壁可以由溢流阀体40构成,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的另一部分侧壁可以由配合阀60的内侧壁构成,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的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能够顺畅的流入第一溢流阀通路42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图22-图24所示,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可以包括:相互连通的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和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适于与第一溢流阀通路421连通,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可以与第二介质通路312连通,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的流通面积可以大于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流通面积。
其中,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连通口423与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的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连通,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可以连通在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和第二介质通路312之间,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可以通过阀盖34的顶壁上设置的第二连通孔3413与第三介质通路313连通,以与第二介质通路312的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连通。
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依次流入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并且,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以通过第一介质连通口423流入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然后介质可以从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依次流入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然后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压缩空间111。
需要说明的是,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入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介质会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由于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的流通面积大于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流通面积,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的介质能够与形成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实体结构的底壁接触,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的介质能够朝向形成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实体结构的底壁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通过打开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走。
如此设置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和图11所示,电磁组件50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朝向阀体组件30运动以减小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的介质适于驱动溢流阀体40远离阀体组件30运动以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或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
具体来说,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电磁组件50能够驱动溢流阀体40朝向阀体组件30运动,以使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减小或者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部分介质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部分介质可以依次流入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并且,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以通过第一介质连通口423流入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然后介质可以从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依次流入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然后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压缩空间111。
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入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介质会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由于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的流通面积大于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流通面积,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的介质能够与形成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实体结构的底壁接触,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的介质能够朝向形成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实体结构的底壁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通过打开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或者增大开度的第一介质通道201流走。
这样设置可以使在电磁组件50工作时,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减振器100具有三个不同的工作状态,并且,在减振器100的阻尼随着三个不同的工作状态的改变依次递减,从而能够使应用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车辆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下面以电磁组件50工作时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的形式为例,具体介绍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工作过程。
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共有两种工作模式,其一为电磁组件50不工作,在电磁组件50不工作时,在第一弹性件41的作用下,第一介质通道201打开。
第一种工作模式,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流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
然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部分介质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依次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以从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另一部分介质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然后通过阀盖34的顶壁上开设的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依次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以从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
第一种工作模式,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然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部分介质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从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另一部分介质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然后通过阀盖34的顶壁上开设的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从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
第二种工作模式,电磁组件50工作,第一介质通道201关闭。具体地,电磁组件50工作,第二磁性件(可以为下文所描述的磁芯80)朝向配合阀60移动,第二磁性件移动时带动先导阀70朝向配合阀60移动,先导阀70朝向配合阀60移动时推动溢流阀体40移动,以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
第二种工作模式,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子介质通路3111流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由于电磁组件50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只能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依次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以从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对此即为图4所示的Q1阶段。
此时,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积累的量大于通过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走的量,也就是说,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会向溢流阀体40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以使积累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然后通过阀盖34的顶壁上开设的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依次流入第二子介质通路3112、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以从第三子介质通路3113流入复原空间112。对此即为图6所示的Q2阶段。
第二种工作模式,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四子介质通路3121、第五子介质通路3122流入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由于电磁组件50关闭第一介质通道201,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通过第一连通孔3412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从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对此即为图7和图8所示的Q3阶段。
并且,并且在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大量的介质在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积累。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能够依次流入第一子溢流阀通路4211、第二子溢流阀通路4212和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并且,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推动先导阀70,以使先导阀70朝向远离溢流阀体40,以打开第一介质连通口423,然后,第三子溢流阀通路4213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介质连通口423流入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流入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的介质可以依次流入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然后通过阀盖34的顶壁上开设的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从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对此即为图9和图10所示的Q4阶段。
并且,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流入第一溢流阀通路421、第二溢流阀通路422的介质会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由于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的流通面积大于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流通面积,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的介质能够与形成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实体结构的底壁接触,在第五子溢流阀通路4222处积累的介质能够朝向形成第四子溢流阀通路4221的实体结构的底壁施加推力,以使溢流阀体40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的方向运动,以打开第一介质通道201,第一介质通道201打开后,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的介质可以流入第一介质通道201,然后通过阀盖34的顶壁上开设的第二连通孔3413流入第三介质通路313,然后从第三介质通路313流入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以从第六子介质通路3123流入压缩空间111。对此即为图11所示的Q5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Q2阶段瞬间与Q1阶段同时进行,Q1和Q2阶段并不一定会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同理,Q3、Q4、Q5三个阶段之间并不一定会具有明显的时间差。而且,Q2阶段可能在使用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复进行,同理,Q4、Q5可能在使用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复进行。
并且,Q4和Q5阶段可能同时存在,或者在Q5阶段时Q4阶段也有可能关闭。总而言之,多个阶段具体如何交替工作又或者同时工作与减振器实际使用状况密切相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配合阀60的中部位置可以具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一凸起部62,第一凸起部62的内侧壁可以与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配合。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可以与第一凸起部62的内侧壁导向配合,以使溢流阀体40的运动方向精确,并且,第一凸起部62的内侧壁也可以对溢流阀体40进行限位,以避免溢流阀体40沿第二方向窜动。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同时可以与第一凸起部62的内侧壁密封配合,以降低介质通过溢流阀体40的外侧壁和第一凸起部62的内侧壁之间的缝隙泄露。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通过改变第一凸起部62朝向内侧凸出的凸出量,可以调整第一介质流通空间35内的介质与溢流阀体40的接触面积,以改变电磁组件50工作时,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第一介质通道201开启所需要的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和图28所示,配合阀60靠近阀体组件30的端部可以与阀体组件30固连,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配合阀60靠近阀体组件30的端部可以与阀体组件30的阀盖34焊接连接。配合阀60限定出配合阀容纳空间63,容纳空间的敞开端可以朝向阀体组件30,阀体组件30的部分结构、溢流阀体40均可以位于配合阀容纳空间63内,具体来说,阀盖34的部分结构、溢流阀体40均可以位于配合阀容纳空间63内。如此设置可以使阀体总成200的各部件的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阀体总成200内的各部件紧凑,有利于节省减振器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减小减振器100的整体体积。
并且,通过使配合阀60靠近阀体组件30的端部可以与阀体组件30固连,可以将配合阀60和阀体组件30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使阀体总成200的运动平稳,降低阀体总成200运动时各零部件干涉的概率。
此外,如此设置有利于减小介质流通的路径长度,有利于增大减振器100的相应速率,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11、图26-图28所示,配合阀60的顶壁可以具有朝向溢流阀体40延伸的配合阀第一翻边61,溢流阀体40可以具有朝向配合阀60延伸的溢流阀翻边43,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共同构造为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的至少部分侧壁。其中,溢流阀翻边43和配合阀第一翻边61都可以为环形翻边,溢流阀翻边43可以位于配合阀第一翻边61内侧,或者溢流阀翻边43可以位于配合阀第一翻边61外侧,并且,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可以导向配合。可以理解的是,溢流阀体40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导向配合,可以使溢流阀体40的运动方向准确,降低溢流阀体40卡在配合阀60内的概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密封配合,以降低介质从配合阀第一翻边61与溢流阀翻边43之间的缝隙泄露。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8所示,配合阀60的顶壁可以具有第一避让孔64,减振器100还可以包括先导阀70,先导阀70可以穿设于第一避让孔64,并且先导阀70靠近溢流阀体40的一端适于与溢流阀体40止抵。
需要说明的是,溢流阀介质通路4231还可以包括第一介质连通口423,第一介质连通口423可以连通第一溢流阀通路421和第二溢流阀通路422,先导阀70靠近溢流阀体40的端部与溢流阀体40止抵并且堵塞第一介质连通口423。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先导阀70远离溢流阀体40的一端可以与动磁件(即上文所描述的第二磁性件抵接,并且,动磁件设置在溢流阀体40的远离阀体组件30的一侧),电磁组件50通电后,由于第一磁性件相对于第二磁性件固定,第二磁性件会朝向第一磁性件运动,第二磁性件运动时会带动先导阀70运动,从而能够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
由于溢流阀体40设置在配合阀容纳空间63内,通过在配合阀60的顶壁设置第一避让孔64,可以使先导阀70穿过第一避让孔64以与溢流阀体40接触,从而能够通过电磁组件50驱动动磁件运动以驱动溢流阀体40运动,并且,第一避让孔64的内侧壁可以与先导阀70的外侧壁导向配合,以使先导阀70的运动方向精确,此外,这样设置可以使先导阀70的部分结构位于配合阀容纳空间63内,可以使阀体总成200的各部件的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阀体总成200内的各部件紧凑,有利于节省减振器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减小减振器100的整体体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1、图31-图34所示,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磁芯80,电磁组件50可以限定出电磁容纳空间524,磁芯80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于电磁容纳空间524内,先导阀70可以位于溢流阀体40和磁芯80之间,并且,先导阀70靠近磁芯80的一端可以与磁芯80止抵接触。
其中,电磁组件50通电后能够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力,以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相互靠近运动,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配合阀60相对于磁芯80静止,这样电磁组件50通电后,磁芯80会朝向配合阀60运动,由于先导阀70靠近磁芯80的一端与磁芯80止抵接触,磁芯80运动时会带动先导阀70运动,从而能够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如此设置可以通过电磁组件50驱动溢流阀体40运动,可以实现调整第一介质通道201开度的功能,从而可以使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的阻尼可调,并且,通过将磁芯8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电磁容纳空间524内,可以使阀体总成200内的各部件紧凑,有利于节省减振器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减小减振器100的整体体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阀60和磁芯80的材质均可以为磁性材质,电磁组件50能够产生磁力以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产生吸引力,以使磁芯80朝向配合阀60运动,以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其中,磁性材质可以为但不限于45号钢、铁等。通过将配合阀60和磁芯80的材质均构造为磁性材质,当电磁组件50通电时能够产生磁力线,以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相吸,以带动溢流阀体40靠近阀体组件30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1-图34所示,磁芯80靠近配合阀6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第一凹槽81,第一凹槽81可以限定出第一空间的至少部分,也就是说,第一凹槽81可以限定出整个第一空间,或者,第一凹槽81可以限定出第一空间的一部分。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82,第二弹性件82可以设置在第一凹槽81内,并且第二弹性件82可以止抵在第一凹槽81的底壁和配合阀60之间。
其中,第一凹槽81可以朝向配合阀60敞开,第二弹性件8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凹槽81的底壁止抵,第二弹性件82的另一端可以与配合阀60的顶壁止抵。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弹性件82可以构造为弹簧322,第二弹性件82可以压缩在第一凹槽81的底壁和配合阀60之间,当电磁组件50通电时,磁芯80可以朝向配合阀60运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82,当电磁组件50断电时,在第二弹性件82的作用下,磁芯80可以朝向远离配合阀60的方向运动复位,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82,可以使磁芯80的运动平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1-图34所示,磁芯80远离配合阀60的可以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83,第二凹槽83可以限定出第二空间的至少部分,也就是说,第二凹槽83可以限定出整个第二空间,或者,第二凹槽83可以限定出第二空间的一部分。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第三弹性件84,第三弹性件84可以设置在第二凹槽83,并且第三弹性件84可以止抵在第二凹槽83的底壁和电磁组件50之间以使磁芯80悬置。
其中,第二凹槽83可以朝向远离配合阀60的方向敞开,第三弹性件84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凹槽83的底壁止抵,第三弹性件84的另一端可以与电磁组件50止抵,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三弹性件84可以构造为弹簧322,第三弹性件84可以压缩在第二凹槽83的底壁和电磁组件50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82和第三弹性件84的作用,可以使磁芯80悬置,也就是使磁芯80静态悬停,如此设置可以使磁芯80的设置形式合理,不论是电磁组件50驱动磁芯80朝向配合阀60运动,还是介质驱动先导阀70运动,还是介质驱动溢流阀体40、进而驱动先导阀70运动,磁芯80均不会与其他部件干涉并阻碍运动,从而可以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1-图34所示,磁芯80可以设置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连通在第二凹槽83和第一凹槽81之间。其中,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设置为两个,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连通第二凹槽83和第一凹槽81,可以理解的是,当磁芯8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83的容积会改变,并且减振器10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凹槽81内和第二凹槽83内均会具有介质。通过设置第一压力平衡通路85,可以平衡第一凹槽81内和第二凹槽83内的压力,以使磁芯80的运动平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8所示,配合阀60的顶壁可以设置有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可以连通在第一凹槽81和配合阀60与溢流阀体40限定出的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之间。其中,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也可以设置为多个,例如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可以设置为四个,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可以连通第一凹槽81和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
可以理解的是,当先导阀70沿第一方向运动时,第一凹槽81和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的容积会改变,并且减振器10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凹槽81内和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内均会具有介质。通过设置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可以平衡第一凹槽81内和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内的压力,以使先导阀70的运动平顺。并且,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二介质流通空间44、第一凹槽81和第二凹槽83三者均相互连通,可以使整个减振器100的工作平稳、可靠,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8所示,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的部分可以构造为第一避让孔64的部分。换句话说,设定一个平面,该平面与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垂直,也就是说,该平面的法线与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平行,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在该平面的正投影和第一避让孔64在该平面的正投影具有部分重合区域。如此设置可以降低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和第一避让孔64的制造难度,有利于减少制造配合阀60的工艺流程(具体来说,第二压力平衡通路65和第一避让孔64可以通过一道工序开设),有利于提高配合阀60的制造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29-图31、图33和图34所示,第一凹槽81内可以设有朝向溢流阀体40延伸的磁芯导向柱86,先导阀70靠近磁芯8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先导配合槽71,磁芯导向柱86的至少部分设于先导配合槽71内并且与先导配合槽71的侧壁导向配合。
具体来说,先导配合槽71的敞开端朝向磁芯80,并且先导配合槽71套设在磁芯导向柱86的外侧,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磁芯导向柱86外侧壁可以与先导配合槽71的内侧壁间隙导向配合,如此设置可以通过磁芯导向柱86为先导阀70的运动提供导向,以使先导阀70的运动方向精确,以降低先导阀70在运动过程中卡住的概率,以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29和图30所示,第二弹性件82可以套设于磁芯导向柱86外侧或者可以套设于先导阀70外侧。
换句话说,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弹性件82可以套设于磁芯导向柱86外侧并且可以位于先导配合槽71内,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弹性件82可以套设于先导阀70外侧并且可以位于先导配合槽71外。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二弹性件82具有多个设置位置,有利于降低阀体总成200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阀体总成200的装配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弹性件82可以套设于先导阀70外侧并且可以位于先导配合槽71外,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大先导配合阀60的内侧壁和磁芯导向柱86外侧壁的配合面积,有利于提高先导阀70运动方向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图28所示,配合阀60可以具有朝向磁芯80延伸的配合阀第二翻边66,具体来说,配合阀60的顶壁可以具有朝向磁芯80延伸的配合阀第二翻边66,磁芯80的外侧壁适于与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内侧壁导向配合。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磁芯80的第一凹槽81可以套设于配合阀第二翻边66外侧,第一凹槽81的内侧壁可以与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外侧壁导向配合。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磁芯80的部分结构可以位于配合阀第二翻边66内侧,磁芯80的外侧壁可以与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内侧壁,磁芯80的外侧壁可以与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内侧壁导向配合。如此设置可以使磁芯80的运动方向精确,可以降低磁芯80卡住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5和图36所示,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隔磁件90,隔磁件90可以位于配合阀60和电磁组件50之间。其中,隔磁件90的材质可以为任意的隔磁材质,隔磁件90不通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设置隔磁件90,可以为配合阀60和电磁组件50提供定位,以使配合阀60和电磁组件50的安装位置准确,并且,通过设置隔磁件90,可以使电磁组件50产生的磁力线的大部分作用于磁芯80,以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产生吸引力,以可靠的实现通过电磁组件50驱动磁芯80朝向阀体组件30运动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5和图36所示,隔磁件90靠近配合阀6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配合槽93,配合阀第二翻边66可以设置于第一配合槽93。第一配合槽93朝向配合阀60敞开。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部分可以设置于第一配合槽93内,或者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全部结构可以设置于第一配合槽93内,并且,配合阀第二翻边66和第一配合槽93可以密封配合。通过将配合阀第二翻边66设置于第一配合槽93,可以通过配合阀第二翻边66和第一配合槽93对隔磁件90和配合阀60进行定位,以使隔磁件90和配合阀60的定位精准,这样设置有利于降低减振器100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5和图36所示,隔磁件90靠近电磁组件5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配合槽94,电磁组件50的部分可以设置于第二配合槽94。第二配合槽94朝向远离配合阀60的方向敞开。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电磁组件50可以包括磁芯罩52,磁芯罩52可以套设于磁芯80外侧,并且磁芯罩52靠近隔磁件90的端部可以设置于第二配合槽94内,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磁芯罩52靠近隔磁件90的端部可以设置有凸台结构521,凸台结构521可以设置于第二配合槽94内并与第二配合槽94抵接,凸台结构521的外侧壁可以与第二配合槽94的内侧壁过盈配合以防止漏液。如此设置可以通过隔磁件90对电磁组件50进行定位,以使隔磁件90和电磁组件50的定位精准,并且,有利于降低减振器100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5和图36所示,隔磁件90可以具有第二避让孔95,磁芯80可以穿设于第二避让孔9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隔磁件90上设置第二避让孔95,可以对磁芯80进行避让,以使磁芯80靠近配合阀60的端部能够位于配合阀第二翻边66内,并且,磁芯80的外侧壁可以与第二避让孔95的内侧壁导向配合,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保证磁芯80运动方向的准确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避让孔95的内侧壁与配合阀第二翻边66的内侧壁共面,这样设置可以降低磁芯80运动时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概率,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43、图44、图47和图48所示,电磁组件50还可以包括:磁芯罩52,磁芯罩52可以限定出电磁容纳空间524,磁芯80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于电磁容纳空间524内,磁芯80的外侧壁适于与磁芯罩52的内侧壁导向配合。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磁芯罩52的材质可以为能够传导磁力线的材质,例如铁,也就是说,磁芯罩52可以构造为铁芯罩。
通过将磁芯8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电磁容纳空间524内,并且使磁芯80的外侧壁与磁芯罩52的内侧壁导向配合,可以进一步保证磁芯80运动方向的准确性。并且,电磁组件50通电时,电磁组件50产生的磁力线能够通过磁芯罩52传导以形成较强磁力并作用于磁芯80,以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产生吸引力,从而能够可靠的实现通过电磁组件50驱动磁芯80朝向阀体组件30运动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43、图44、图47和图48所示,磁芯罩52远离配合阀60的一端可以具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二凸起部523,磁芯80远离配合阀60的一端可以具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陷部87,其中,第一凹陷部87的侧壁可以与第二凸起部523的侧壁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磁芯罩52靠近配合阀60的一端的内侧壁可以与磁芯80靠近配合阀60的一端的外侧壁导向配合,磁芯罩52远离配合阀60的一端可以具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二凸起部523,磁芯80远离配合阀60的一端可以具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陷部87,第二凸起部523的侧壁和第一凹陷部87的侧壁可以间隙配合,第三弹性件84的一端可以与第二凹槽83的底壁止抵,第三弹性件84的另一端可以与磁芯罩52的顶壁止抵。如此设置可以使磁芯罩52和磁芯80的配合合理,可以更进一步地保证磁芯80运动方向的准确性,从而可以更进一步的降低磁芯80卡住的概率,并且,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磁芯80的运动平稳,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沿第一方向,第二凸起部523形成有壁面,第一凹陷部87形成有壁面,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第二凸起部523和第一凹陷部87均形成有凸台,当第二凸起部523的凸台和第一凹陷部87的凸台止抵时,能够起到对磁芯80的限位作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38、图39、图46-图48所示,电磁组件50还可以包括线圈支架53,其中,电磁组件50的线圈可以绕设于线圈支架53,线圈支架53可以具有朝向配合阀60敞开的支架空间531,磁芯罩52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于支架空间531。
其中,线圈支架53可以套设在磁芯罩52的外侧,并且,电磁组件50的线圈可以绕设在线圈支架53外侧,通过设置线圈支架53,可以为电磁组件50的线圈提供安装位置,并且可以为磁芯罩52提供安装位置。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沿第一方向,磁芯罩52的顶壁可以设置有朝向远离磁芯80的方向凸出的第二凸台522,第二凸台522可以用于定位线圈支架53。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线圈支架53可以设置有与第二凸台522配合的空间,与第二凸台522配合的空间可以与支架空间531连通,通过第二凸台522与该空间配合,第二凸台522能够用于定位线圈支架53。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图39、图46-图48所示,线圈支架53可以具有用于放置线圈的线槽532,电磁组件50还可以包括支架盖体54,支架盖体54可以设置于线圈支架53的远离配合阀60的一侧且与线圈支架53连接,并且支架盖体54可以罩设至少部分线槽532。
其中,电磁组件50的线圈可以绕设在线圈支架53外侧,并且,线圈的部分可以放置在线槽532内,沿第一方向,支架盖体54可以设置于线圈支架53的远离配合阀60的一侧,并且,支架盖体54可以与线圈支架53连接,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支架盖体54可以与线圈支架53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并且支架盖体54可以罩设至少部分线槽532。通过在线圈支架53上设置用于放置线圈的线槽532,可以将线圈的部分收纳于线槽532,可以使线圈的布置整齐,并且,通过使支架盖体54罩设至少部分线槽532,可以为收纳于线槽532内的线圈提供保护,以提高电磁组件50的使用可靠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38、图39、图46-图48所示,线圈支架53可以包括支架本体534和延伸部535,支架本体534和延伸部535均可以具有线槽532,支架盖体54的形状可以与延伸部535的形状相适配,支架盖体54可以罩设延伸部535的至少部分线槽532和支架本体534的至少部分线槽53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8-图41、图46-图48所示,线圈支架53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安装柱533,具体来说,线圈支架53可以具有沿第一方向并朝向远离阀体组件30方向延伸的安装柱533,安装柱533可以具有线槽532,支架盖体54可以具有配合部541,配合部541可以套设于安装柱533外侧,配合部541可以遮挡安装柱533的至少部分线槽532,并且配合部541可以具有第一缺口5411,通过设置第一缺口5411,可以轻松的将配合部541以套设于安装柱533外侧,并且,线圈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一缺口5411。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线圈支架53的线槽532可以为两条,线圈的两端可以通过线圈支架53的两条线槽532分别放置并通过第一缺口5411穿过。
如此设置可以便于布置线圈,有利于降低线圈组件的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线圈组件的装配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44-图48所示,电磁组件50还可以包括金属盖帽55,金属盖帽55可以设置于线圈支架53的远离配合阀60的一侧,金属盖帽55可以具有第二缺口551,支架盖体54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第二缺口551,金属盖帽55可以与磁芯罩52接触。
具体来说,沿第一方向,金属盖帽55可以设置于线圈支架53的远离配合阀60的一侧,并且,金属盖帽55可以构造为具有第二缺口551的圆环形结构,也就是说缺失一部分结构的圆环形结构,换句话说,设定一个平面,该平面与第一方向垂直,金属盖帽55在该平面的正投影大致为“C”形。线圈支架53可以包括具有线槽532的延伸部535,延伸部535可以位于第二缺口551,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金属盖帽55大致为“C”形,“C”形缺口的两端部均可以与延伸部535抵接,并且,线圈支架53的安装柱533可以穿设于金属盖帽55,沿第一方向,金属盖帽55可以与磁芯罩52接触。
电磁组件50通电时,电磁组件50产生的磁力线能够通过磁芯罩52和金属盖帽55传导以形成较强磁力并作用于磁芯80,以使磁芯80和配合阀60产生吸引力,从而能够可靠的实现通过电磁组件50驱动磁芯80朝向阀体组件30运动的效果。通过设置金属盖帽55并使金属盖帽55与磁芯罩52接触,能够增强电磁组件50产生的磁力线,有利于增大磁芯80和配合阀60之间的吸引力。
需要解释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电磁组件50仅为实现驱动磁芯80运动功能的一种可选形式,换言之,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可以采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电磁组件50,只要电磁组件50能够实现驱动磁芯80朝向配合阀60运动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图49所示,阀体总成200还可以包括活塞20,活塞20可以与配合阀60的固连,活塞20可以限定出安装空间21,配合阀60的至少部分结构、电磁组件50均可以设置于安装空间21内。
其中,活塞20可以限定出一端敞开的安装空间21,配合阀60可以位于安装空间21的敞开端,并且,活塞20靠近配合阀60的一端可以与配合阀60连接,具体来说,配合阀60可以位于安装空间21的敞开端并封闭安装空间21。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28和图49所示,配合阀60的外侧壁可以具有外螺纹67,安装空间21的内侧壁可以具有能够与外螺纹67配合的内螺纹22,并且,内螺纹22可以设置在安装空间21靠近配合阀60一端的内侧壁,通过外螺纹67和内螺纹22配合,可以将活塞20与配合阀60固定连接,并且,可以使配合阀60的部分结构位于安装空间21内,并且,配合阀60可以封闭安装空间21的敞开端,电磁组件50和隔磁件90均可以设置在安装空间21内。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隔磁件90和安装空间21的内侧壁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圈91,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隔磁件90的侧壁可以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密封凹槽92,密封圈91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在密封凹槽92内。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金属盖帽55的背离磁芯罩52的一侧可以与活塞20的内壁面止抵接触。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49所示,活塞20可以具有配合孔23,磁芯罩52的第二凸台522可以设置于配合孔23以实现定位。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可以应用于车辆,当车辆发生颠簸时,活塞20受力并沿第一方向运动,由于活塞20与配合阀60固定连接,活塞20运动时会带动配合阀60运动,并且,由于配合阀60与阀体组件30固定连接,配合阀60运动时会带动阀体组件30运动,并且,由于电磁组件50设置在安装空间21内,活塞20运动时能够带动电磁组件50一起运动,从而活塞20能够带动阀体总成200沿第一方向运动,通过设置活塞20,可以将电磁组件50、配合阀60、阀体组件30、溢流阀体40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当活塞20运动时,阀体总成200能够同步运动,有利于保证减振器10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壳体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第二壳体13可以套设于第一壳体12外侧,第一壳体12可以限定出容置空间11,第二壳体13和第一壳体12共同限定出储液空间14,换句话说,第二壳体13和第一壳体12之间可以具有储液空间14。
如图1-图6所示,减振器100还可以包括阀底组件15,阀底组件15可以位于阀体组件30远离溢流阀体40的一侧,压缩空间111可以通过阀底组件15选择性地与储液空间14连通。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阀底组件15可以位于阀体组件30远离溢流阀体40的一侧并与第一壳体12的端部连接,并且,阀底组件15可以封堵第一壳体12的端部。
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压缩空间111运动过程中,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减小,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增大,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第一介质通路311流入复原空间112,并且,压缩空间111内的介质能够通过阀底组件15流入储液空间14。
阀体总成200沿减振器100的第一方向朝向复原空间112运动过程中,复原空间112的容积减小,压缩空间111的容积增大,复原空间112内的介质可以通过第二介质通路312流入压缩空间111,并且,储液空间14内的介质能够通过阀底组件15流入压缩空间111。如此设置可以使减振器100构造为双筒式减振器100,有利于提高减振器100的使用可靠性,并且,有利于使减振器100的工作平稳。
作为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例,阀体本体33、阀盖34、溢流阀体40、配合阀60、磁芯80、磁芯罩52、隔磁件90、线圈支架53均可以构造为旋转体结构。
本申请所提出的减振器100结构简单、方便制造、成本低,易调校,同时可使车辆在不同路况下均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减振器100,本申请的减振器10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驱动溢流阀体40运动以调节第一介质通道201的开度,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减振器100的阻尼,能够满足多种路况,有利于提高乘员的乘车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适于在所述减振器内运动以调节所述减振器的阻尼,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磁芯具有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适于与所述减振器的先导阀抵接,所述磁芯运动时适于驱动所述先导阀运动以驱动所述减振器的溢流阀体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限定出所述第一空间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槽内适于安装所述减振器的第二弹性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适于止抵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减振器的配合阀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磁芯的运动方向,所述磁芯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限定出所述第二空间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凹槽内适于安装所述减振器的第三弹性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适于止抵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减振器的电磁组件间以使所述磁芯悬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磁芯导向柱,所述磁芯导向柱适于与所述减振器的先导阀导向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阀具有朝向所述磁芯延伸的配合阀第二翻边,所述磁芯的外侧壁适于与所述配合阀第二翻边的内侧壁导向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的至少部分适于设于所述减振器的磁芯罩的电磁容纳空间内,所述磁芯的外侧壁适于与所述磁芯罩的内侧壁导向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罩远离所述配合阀的一端具有朝向内侧凸出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磁芯的外周壁远离所述配合阀的一端具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侧壁适于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侧壁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均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沿所述磁芯的周向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沿所述磁芯的周向均匀间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的横截面积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压力平衡通路相互平行。
14.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的磁芯。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减振器。
CN202323215065.1U 2023-11-24 2023-11-24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Active CN221170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15065.1U CN221170556U (zh) 2023-11-24 2023-11-24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15065.1U CN221170556U (zh) 2023-11-24 2023-11-24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70556U true CN221170556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35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15065.1U Active CN221170556U (zh) 2023-11-24 2023-11-24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70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8877B2 (en) Pressure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US9086111B2 (en) Valve assembly of shock absorber
US8770358B2 (en) Variable damping force damper
CN107380335B (zh) 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CN109340298A (zh) 阻尼器用活塞内置容积补偿结构
CN107416105B (zh) 流动路径控制装置及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CN221170556U (zh) 减振器的磁芯、减振器以及车辆
CN221170552U (zh) 减振器的阀结构、减振器以及车辆
CN218992202U (zh)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EP3225528B1 (en) Flow path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CN219639325U (zh)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2152017B1 (ko)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 및 상기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를 가지는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CN110822003A (zh) 阻尼力可变减震器
CN208364663U (zh) 内置式电磁驱动节流式阻尼可调减振器
CN218992199U (zh) 减震器以及车辆
CN109505911B (zh) 一种车用减震阀
CN209604469U (zh) 一种车用减震阀
JPH08142630A (ja) セルフポンピング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CN220540419U (zh) 电磁阀、减振器和车辆
KR101944993B1 (ko) 현가장치의 드라이브 모드 전환을 위한 에어스프링용 스위처블 솔레노이드 밸브 조립체
CN214578527U (zh) 减振器
CN220396675U (zh) 电磁阀、空气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9176858U (zh) 控制阀、减振器和车辆
CN218718418U (zh) 一种导向器及减震器
CN221347707U (zh)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