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2202U -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2202U
CN218992202U CN202223599987.2U CN202223599987U CN218992202U CN 218992202 U CN218992202 U CN 218992202U CN 202223599987 U CN202223599987 U CN 202223599987U CN 218992202 U CN218992202 U CN 218992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shock absorber
chamber
passage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99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建国
金奇斌
陈超南
卢音波
罗勇攀
汤海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998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2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2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2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减振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设有第一环台;溢流阀体,所述溢流阀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且设有第二环台,所述第一环台插入所述第二环台,所述第一环台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环台的内周面密封配合,以在所述容纳腔中分隔出中心腔和围绕所述中心腔的环腔,所述溢流阀体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中心腔和所述环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溢流阀体的背向所述阀体的一侧空间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具有阻尼调节效果好且稳定等优点。

Description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汽车上的减振器主要包括弹簧、活塞、活塞杆以及筒体,在汽车经过不平路面时,弹簧吸震后自身会往复震荡,减振器主要抑制弹簧的往复震荡,减振器太软,车身会上下震动,减振器太硬会导致太大的阻力,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减振器的阻尼调整好后进行安装,但是因汽车行驶路面复杂;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需减振硬一些提供较大阻尼,以免因风阻影响导致车身不稳定;汽车在不平路面行驶时,需减振器软一些提供较小阻尼,以充分吸收路面不平带来的震荡;现有技术的减振器,虽然阻尼是可调节的;但是阻尼可调节效果差,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振器,该减振器具有阻尼调节效果好且稳定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减振器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减振器,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设有第一环台;溢流阀体,所述溢流阀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且设有第二环台,所述第一环台插入所述第二环台,所述第一环台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环台的内周面密封配合,以在所述容纳腔中分隔出中心腔和围绕所述中心腔的环腔,所述溢流阀体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中心腔和所述环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溢流阀体的背向所述阀体的一侧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具有阻尼调节效果好且稳定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环台的朝向所述阀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容纳腔的朝向所述溢流阀体的内壁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径向流道,所述径向流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径向延伸;轴向中心流道,所述轴向中心流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轴向延伸,所述径向流道通过所述轴向中心流道与所述中心腔连通;轴向偏心流道,所述轴向偏心流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轴向延伸,所述径向流道通过所述轴向偏心流道与所述环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轴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的侧壁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中心腔和所述环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纳腔的内周壁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溢流阀体的外周面密封所述环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孔包括:粗段,所述粗段贯通所述阀体的外周面;细段,所述细段与所述粗段的朝向所述阀体的内周面的一端连通,所述细段贯通所述阀体的内周面,所述细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粗段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器还包括:溢流阀座,所述溢流阀座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溢流阀体的背向所述中心腔的一侧,所述阀体的侧壁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溢流阀座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最小横截面积,所述溢流阀体通过开关所述第一流道以调节流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通孔为沿所述阀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的远离所述溢流阀体的一端的端面构造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溢流阀座的外周面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配合于所述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器还包括:阀芯,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体可移动;先导阀,所述先导阀连接于所述阀芯且控制所述中心腔与所述第一通道是否连通,所述阀芯移动时通过所述先导阀控制所述溢流阀体开关所述第一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设有过孔,所述过孔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先导阀穿过所述过孔以伸入所述中心腔,所述过孔的内周面限定所述先导阀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一环台围绕所述第一过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过孔的内周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通气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气槽为沿所述过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通气槽沿所述过孔的径向两两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环台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环台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过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芯构造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阀芯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阀芯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所述先导阀构造有导向气道,所述导向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导向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阀体设有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且另一端贯穿所述阀体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包括:周壁;端壁,所述端壁连接于所述周壁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端,所述端壁和所述周壁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先导阀穿过所述端壁伸入所述容纳腔;其中,所述换气通道设于所述端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气通道的所述一端贯通所述端壁的内表面,所述换气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贯通所述端壁的外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端壁的外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贯通所述端壁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侧,所述凹槽与所述换气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器还包括:阀芯,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体可移动;线圈部件,所述线圈部件环绕所述阀芯,所述线圈部件通电时,所述阀芯产生磁性且与所述阀体相互吸引;隔磁环,所述隔磁环安装于所述阀体且分隔所述线圈部件和所述阀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磁环的朝向所述阀体的一端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贯通所述隔磁环的内周面,所述阀体的朝向所述隔磁环的一端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配合于所述定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凸起的横截面的外直径向靠近所述隔磁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定位槽的横截面积向远离所述阀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端设有固定槽,所述阀芯可插入所述固定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体为磁性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减振器,具有阻尼调节效果好且稳定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轴测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另一视角的轴测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仰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阀体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溢流阀体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溢流阀体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减振器1、
阀体100、容纳腔101、中心腔102、环腔103、第一环台110、第一通孔120、粗段121、细段122、环槽130、第二通孔140、限位槽150、开口160、过孔170、通气槽171、周壁180、端壁190、换气通道191、凹槽192、定位凸起193、固定槽194、
溢流阀体200、第二环台210、第一通道220、径向流道221、轴向中心流道222、轴向偏心流道223、第二通道230、
溢流阀座300、第一流道310、第二流道320、限位凸台330、
阀芯400、第一气道410、第二气道420、先导阀500、导向气道510、线圈部件600、隔磁环700、定位槽7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包括阀体100和溢流阀体200。
阀体100设有容纳腔101,容纳腔101的内壁设有第一环台110,溢流阀体200位于容纳腔101且设有第二环台210,第一环台110插入第二环台210,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密封配合,以在容纳腔101中分隔出中心腔102和围绕中心腔102的环腔103,溢流阀体200设有第一通道220和第二通道230,第一通道220分别与中心腔102和环腔103连通,第二通道230的一端与中心腔102连通,第二通道230的另一端与溢流阀体200的背向阀体100的一侧空间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密封配合,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不仅能够密封,以隔绝中心腔102和环腔103,而且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还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之间为密封导向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通过在阀体100内设有容纳腔101,溢流阀体200位于容纳腔101,这样可以减小阀体100和溢流阀体200的整体体积。并且,容纳腔101的内壁设有第一环台110,溢流阀体200设有第二环台210,第一环台110插入第二环台210,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与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密封配合以在容纳腔101中分隔出中心腔102和围绕中心腔102的环腔103。
也就是说,环腔103可以由容纳腔101的内壁、第一环台110的外周面、第二环台210的外周面和溢流阀体200的外表面限定而成,环腔103可以由容纳腔101的内壁、第一环台110的内周面、第二环台210的内周面和溢流阀体200的外表面限定而成,这样,中心腔102和环腔103均被第一环台110和第二环台210分隔限定,能够简化减振器1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环腔103可以为密封结构。
另外,溢流阀体200设有第一通道220和第二通道230,第一通道220分别与中心腔102和环腔103连通,第二通道230的一端与中心腔102连通,第二通道230的另一端与溢流阀体200的背向阀体100的一侧空间连通。
这样,减振器1具有两种工作状态:第一种,当溢流阀体200打开下文所述的溢流阀座300的第一流道310时,减振器1的复原腔和压缩腔能够通过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连通,此时复原腔和压缩腔之间的流体的流动阻力小,减振器1表现为“软”;第二种,当溢流阀体200关闭下文所述的溢流阀座300的第一流道310时,首先,减振器1的复原腔和压缩腔仅通过第二流道320连通,此时复原腔和压缩腔之间的流体的流动阻力大,减振器1表现为“硬”,且流体不断通过第一通道220流向环腔102,环腔102内的压力不断增大,直至迫使流体通过第一通道220流向中心腔102,再由中心腔102经过第二通道230流向溢流阀体200的背向阀体100的一侧空间,直至溢流阀体200打开下文所述的溢流阀座300的第一流道310,减振器1表现为“软”。
由此可知,通过设置环腔102存储第一通道220内的流体,能够延长减振器1表现为“硬”的时长,从而避免减振器1在剧烈振动时,减振器1过于迅速地表现为“软”,提高减振器1对振动能量的消耗效果,从而使减振器1的减振效果更为明显,这样减振器1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举例而言,在减振器1应用于车辆上时,当车辆行驶在较为平整的路面时,减振器1可以处于第一种工作状态,当车辆行驶在较为颠簸的路面时,减振器1可以处于第二种工作状态。
此外,由于环腔102处于密封状态,当减振器1处于第二种工作状态时,环腔102内的流体不会泄漏,保证了减振器1的密封性。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具有阻尼调节效果好且稳定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二环台210的朝向阀体100的一端的端面与容纳腔101的朝向溢流阀体200的内壁间隔设置。这样,能够避免第二环台210与容纳腔101的朝向溢流阀体200的内壁止抵,从而提高阀体100和溢流阀体200之间的定位精度,同时也减小了第二环台210的轴向的长度,降低第二环台210的重量和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通道包括径向流道221、轴向中心流道222和轴向偏心流道223。
径向流道221沿溢流阀体200的径向延伸,轴向中心流道222沿溢流阀体200的轴向延伸,径向流道221通过轴向中心流道222与中心腔102连通,轴向偏心流道223沿溢流阀体200的轴向延伸,径向流道221通过轴向偏心流道223与环腔103连通。
这样,径向流道221能够很方便地同时与轴向中心流道222和轴向偏心流道223连通,径向流道221内的流体通过轴向偏心流道223流向环腔103内,径向流道221内的流体通过轴向中心流道222流向环腔103内,并且轴向中心流道222和轴向偏心流道223在第一环台110的径向上位于第一环台110的相对两侧。其中,径向流道221的至少一端贯通溢流阀体200的外周面,能够实现流体从溢流阀体200的周面进入溢流阀体200且从溢流阀体200的轴面流出溢流阀体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0所示,第二通道230沿溢流阀体200的轴向延伸。这样,第二通道230不仅能够连通溢流阀体200的背向阀体100的一侧空间和中心腔102,而且第二通道230的长度较短,能够缩短流体在溢流阀体200的背向阀体100的一侧空间和中心腔102之间的流动路径,也保证了溢流阀体200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阀体100的侧壁设有第一通孔120,第一通孔120通过第一通道220分别与中心腔102和环腔103连通。这样,溢流阀体200可以全部安装于阀体100内,以进一步地减少阀体100和溢流阀体200的整体体积,并且通过第一通孔120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通道220与阀体100的外界空间的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容纳腔101的内周壁180设有环槽130,环槽130分别与第一通孔120和第一通道220连通,溢流阀体200的外周面密封环槽130。
也就是说,第一通孔120通过环槽130与第一通道220连通,并且在溢流阀体200安装于阀体100时,由于环槽130沿阀体100的周向延伸而形成环形,因此无需调整溢流阀体200和阀体100之间的角度,第一通道220都能够与环槽130连通,连通更为方便,并且溢流阀体200的外周面能够实现对环槽130的密封,避免漏液的情况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一通孔120包括粗段121和细段122。
粗段121贯通阀体100的外周面,细段122与粗段121的朝向阀体100的内周面的一端连通,细段122贯通阀体100的内周面,细段122的直径小于粗段121的直径。
由此可知,粗段121内的流量大于细段122内的流量,从而流体从粗段121流向细段122时,流体的流速会增大,这样能够提高流体流经第一通道220内的速度,并且流体在进入到第一通道220内时流体的压力大,更便于第一通道220内的流体进入到中心腔102和环腔10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减振器1还包括溢流阀座300。
溢流阀座300安装于容纳腔101内且位于溢流阀体200的背向中心腔102的一侧,阀体100的侧壁设有第二通孔140,溢流阀座300设有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第二通道230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道310连通,第二通孔140分别与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连通,第一流道310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道320的最小横截面积,溢流阀体200通过开关第一流道310以调节流量。
通过溢流阀体200的移动,能够打开或者关闭第一流道310,从而使减振器1的压缩腔和复原腔之间通过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共同连通,或者减振器1的压缩腔和复原腔之间仅通过第二流道320连通,以改变压缩腔和复原腔之间的流体的流量,来平衡压缩腔和复原腔之间压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减振器1还包括阀芯400和先导阀500。
阀芯400相对于阀体100可移动,先导阀500连接于阀芯400且控制中心腔102与第一通道220是否连通,阀芯400移动时通过先导阀500控制溢流阀体200开关第一流道310。
举例而言,在阀芯400向靠近阀体100的方向的移动时,带动先导阀500移动,从而可以使先导阀500推动溢流阀体200封闭第一流道310;在阀芯400向远离阀体100的方向的移动时,阀芯400停止对先导阀500产生驱动力,从而先导阀500停止对溢流阀体200施加压力,此时第一流道310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3、图5-图8所示,阀体100设有过孔170,过孔170与中心腔102连通,先导阀500穿过过孔170以伸入中心腔102,过孔170的内周面限定先导阀500的移动方向,第一环台110围绕第一过孔170设置。
通过过孔170的设置,能够对先导阀500的移动方向起到限定作用,提高先导阀500的移动精度,并且先导阀500进入到中心腔102内能够更好地控制中心腔102和第一通道220之间的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过孔170的内周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通气槽171。通过通气槽171的设置,能够连通阀体100和阀芯400之间的空间和中心腔102,从而避免中心腔102内压力过大而影响减振器1的减振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5和图6所示,通气槽171为沿过孔17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通气槽171沿过孔170的径向两两相对设置。
这样,过孔170的内周面没有设置通气槽171的部分与先导阀500接触,因此过孔170的内周面可以从先导阀500的径向的相对两侧与先导阀500接触,从而保证先导阀500的运动时不易发生晃动,提高了先导阀500的运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环台110的中心轴线、第二环台210的中心轴线和过孔170的中心轴线重合。
举例而言,先导阀500可以通过封闭轴向中心流道222,以断开第一流道310和中心腔102之间的连通。这样,既能够保证第一环台110和第二环台210之间的可靠密封贴合,并且从过孔170伸入到中心腔102的先导阀500可以准确地控制中心腔102与第一通道220是否连通,提高先导阀500和阀体100之间的定位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第二通孔140为沿阀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这样,第二通孔140的整体的过流面积增大,能够增大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的流量,并且第二通孔140可以沿阀体100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保证流体可以从阀体100的周向上均匀地进入到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7和图8所示,阀体100的远离溢流阀体200的一端的端面构造有限位槽150,限位槽150与容纳腔101连通,溢流阀座300的外周面设有限位凸台330,限位凸台330配合于限位槽150。
举例而言,阀体100的远离溢流阀体200的一端的端面可以设有开口160,开口160与容纳腔101连通,溢流阀体200和溢流阀座300可以从开口160安装于容纳腔101内,并且将限位凸台330和限位槽150配合,能够确定溢流阀座300与阀体100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装配精度,以使第二通孔140与第一流道310和第二流道320可靠地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阀芯400构造有第一气道410和第二气道420,第一气道410连通阀芯400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第二气道420连通阀芯400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先导阀500构造有导向气道510,导向气道510的一端与第一气道410连通,导向气道510的另一端与中心腔102连通,阀体100设有换气通道191,换气通道191的一端与中心腔102连通且另一端贯穿阀体100的外表面。
这样,能够使阀芯400的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气压平衡,提高阀芯400和先导阀500移动的稳定性,并且第一气道410和第二气道420通过阀芯400的背向阀体100的一侧空间连通,第一气道410通过导向气道510与中心腔102连通,且中心腔102与换气通道191连通,从而能够实现第一气道410和第二气道420内的气体通过换气通道191与外界空间进行换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阀体100包括周壁180和端壁190,端壁190连接于周壁180的朝向阀芯400的一端,端壁190和周壁180限定出容纳腔101,先导阀500穿过端壁190伸入容纳腔101。其中,换气通道191设于端壁190。这样,换气通道191与导向气道510的间距小,因此换气通道191与导向气道510之间气体流动的顺畅,且提高了气体流动的可控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所示,换气通道191的一端贯通端壁190的内表面,换气通道191的另一端贯通端壁190的外周面。这样,换气通道191的上述一端与导向气道510的间距更小,因此换气通道191与导向气道510之间气体流动的更为顺畅,并且由于换气通道191的上述另一端构造于端壁190的外周面,因此在阀体100与阀芯400安装后,换气通道191的上述另一端也不会被阀芯400外侧的罩体封闭,从而能够保证换气通道191的内气体流动的流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6-图7所示,端壁190的外周面设有凹槽192,凹槽192贯通端壁190的朝向阀芯400的一侧,凹槽192与换气通道191的另一端连通。
这样,在阀芯400的外周面与其他部件配合时,例如将阀芯400与减振器1的活塞配合时,能够避免与阀芯400配合的部件封闭换气通道191,从而保证换气通道191可以通过凹槽192与外界空间持续保持连通以及换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减振器1还包括阀芯400、线圈部件600和隔磁环700。
阀芯400相对于阀体100可移动,线圈部件600环绕阀芯400,线圈部件600通电时,阀芯400产生磁性且与阀体100相互吸引,隔磁环700安装于阀体100且分隔线圈部件600和阀体100。
举例而言,阀体100可以为磁性材质制成,也就是说,阀体100可以为磁性件,阀芯400也可以为磁性材质制成,例如阀体100和阀芯400可以为金属铁制成。这样,在线圈部件600通电后,阀芯400可以产生磁性以与阀体100相互吸引,从而阀芯400能够向靠近阀体100的方向移动。
通过设置隔磁环700,线圈部件600通电时,能够避免线圈部件600产生的磁场影响阀体100,使线圈部件600产生的磁场主要作用于阀芯400,阀芯400和阀体100之间产生的磁力更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隔磁环700的朝向阀体100的一端设有定位槽710,定位槽710贯通隔磁环700的内周面,阀体100的朝向隔磁环700的一端设有定位凸起193,定位凸起193配合于定位槽710。
通过设置定位槽710,能够实现隔磁环700和阀体100之间的精准定位,并且,隔磁环700和阀体100之间能够形成密封,以密封阀体100与隔磁环700的配合区域,防止漏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7所示,定位凸起193的横截面的外直径向靠近隔磁环700的方向逐渐减小,定位槽710的横截面积向远离阀体100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定位凸起193和定位槽710的槽壁之间具有导向作用,更便于将定位凸起193插入到定位槽71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阀体100的朝向阀芯400的一端设有固定槽194,阀芯400可插入固定槽194内。
这样,固定槽194能够对阀芯400的移动起到限位作用,从而在阀芯400的整个移动行程中,阀芯400均不会出现偏转等情况,运动稳定性更高,且在无需增大磁芯罩的轴长的情况下,能够增大阀芯400的运动路径,提高减振器1的紧凑性,减小减振器1的体积,有利于减振器1的小型化。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减振器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减振器1,具有阻尼调节效果好且稳定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5)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设有第一环台;
溢流阀体,所述溢流阀体位于所述容纳腔且设有第二环台,所述第一环台插入所述第二环台,所述第一环台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环台的内周面密封配合,以在所述容纳腔中分隔出中心腔和围绕所述中心腔的环腔,所述溢流阀体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中心腔和所述环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溢流阀体的背向所述阀体的一侧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台的朝向所述阀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容纳腔的朝向所述溢流阀体的内壁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
径向流道,所述径向流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径向延伸;
轴向中心流道,所述轴向中心流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轴向延伸,所述径向流道通过所述轴向中心流道与所述中心腔连通;
轴向偏心流道,所述轴向偏心流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轴向延伸,所述径向流道通过所述轴向偏心流道与所述环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溢流阀体的轴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侧壁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中心腔和所述环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周壁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溢流阀体的外周面密封所述环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包括:
粗段,所述粗段贯通所述阀体的外周面;
细段,所述细段与所述粗段的朝向所述阀体的内周面的一端连通,所述细段贯通所述阀体的内周面,所述细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粗段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溢流阀座,所述溢流阀座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溢流阀体的背向所述中心腔的一侧,所述阀体的侧壁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溢流阀座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最小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道的最小横截面积,所述溢流阀体通过开关所述第一流道以调节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为沿所述阀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远离所述溢流阀体的一端的端面构造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溢流阀座的外周面设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配合于所述限位槽。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阀芯,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体可移动;
先导阀,所述先导阀连接于所述阀芯且控制所述中心腔与所述第一通道是否连通,所述阀芯移动时通过所述先导阀控制所述溢流阀体开关所述第一流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设有过孔,所述过孔与所述中心腔连通,所述先导阀穿过所述过孔以伸入所述中心腔,所述过孔的内周面限定所述先导阀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一环台围绕所述过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的内周面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通气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槽为沿所述过孔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所述通气槽沿所述过孔的径向两两相对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台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环台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过孔的中心轴线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构造有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阀芯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所述第二气道连通所述阀芯移动方向两侧的空间;
所述先导阀构造有导向气道,所述导向气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所述导向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
所述阀体设有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腔连通且另一端贯穿所述阀体的外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
周壁;
端壁,所述端壁连接于所述周壁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端,所述端壁和所述周壁限定出所述容纳腔,所述先导阀穿过所述端壁伸入所述容纳腔;
其中,所述换气通道设于所述端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通道的所述一端贯通所述端壁的内表面,所述换气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贯通所述端壁的外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壁的外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贯通所述端壁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侧,所述凹槽与所述换气通道的所述另一端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阀芯,所述阀芯相对于所述阀体可移动;
线圈部件,所述线圈部件环绕所述阀芯,所述线圈部件通电时,所述阀芯产生磁性且与所述阀体相互吸引;
隔磁环,所述隔磁环安装于所述阀体且分隔所述线圈部件和所述阀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环的朝向所述阀体的一端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贯通所述隔磁环的内周面,所述阀体的朝向所述隔磁环的一端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配合于所述定位槽。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的横截面的外直径向靠近所述隔磁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定位槽的横截面积向远离所述阀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朝向所述阀芯的一端设有固定槽,所述阀芯可插入所述固定槽内。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为磁性件。
2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
CN202223599987.2U 2022-12-27 2022-12-27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8992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9987.2U CN218992202U (zh) 2022-12-27 2022-12-27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9987.2U CN218992202U (zh) 2022-12-27 2022-12-27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2202U true CN218992202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25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9987.2U Active CN218992202U (zh) 2022-12-27 2022-12-27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2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8877B2 (en) Pressure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JP3973111B2 (ja) 減衰力可変式油圧緩衝器
JPS6410697B2 (zh)
KR101944990B1 (ko) 현가장치의 드라이브 모드 전환을 위한 에어스프링용 스위처블 솔레노이드 밸브 조립체
KR20170033631A (ko) 쇽업소버
CN218992202U (zh) 减振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17178176A (ja) 車高調整装置
CN208967193U (zh) 电磁阀
JPS645174B2 (zh)
KR101944974B1 (ko) 현가장치의 드라이브 모드 전환을 위한 에어스프링용 스위처블 솔레노이드 밸브 조립체
KR102043966B1 (ko) 현가장치의 모드 전환용 솔레노이드 밸브 조립체
EP3225528B1 (en) Flow path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EP3225529B1 (en) Flow path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CN109268566A (zh) 电磁阀
KR101944993B1 (ko) 현가장치의 드라이브 모드 전환을 위한 에어스프링용 스위처블 솔레노이드 밸브 조립체
CN219176858U (zh) 控制阀、减振器和车辆
KR101723613B1 (ko)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 및 상기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를 가지는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CN113983106A (zh) 低速流量可调的减震器活塞
CN220015918U (zh) 用于减振器的流量调节阀、减振器和车辆
KR102152017B1 (ko)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 및 상기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를 가지는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2021156376A (ja) 緩衝器
CN212960109U (zh) 一种新型电磁阀结构
KR20050079877A (ko) 유압댐퍼
US20200080612A1 (en) Hydraulic damping device
CN220930050U (zh) 一种减振器用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