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62090U -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62090U
CN221162090U CN202322671406.XU CN202322671406U CN221162090U CN 221162090 U CN221162090 U CN 221162090U CN 202322671406 U CN202322671406 U CN 202322671406U CN 221162090 U CN221162090 U CN 221162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valve
flow field
plate
fiel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14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鹏飞
裴奕凡
雷冬
马花瑞
李玉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14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62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62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62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所述流道板的部分侧壁限定出泵腔,所述流道板限定出所述泵腔的所述部分侧壁用以形成泵的外壳。在本公开提供的流道板中,由于流道板上的部分侧壁直接构造出泵腔,用作泵的外壳。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泵的外壳与安装壳相连的方案,本公开将流道板的部分侧壁用作泵的外壳的方案,可以简化结构,同时,用作外壳的部分侧壁的密封结构的形状及位置等可以根据泵的连接部来灵活设计,不用再在泵的外壳与安装壳之间实现密封,因此,有利于降低密封难度及提升密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热管理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改变车辆内的温度环境,以使驾驶者和乘客获得良好的驾乘体验。当前,为了适应更多的工况,车辆热管理系统中所需的热管理部件随之也越来越多。在相关技术中,热管理集成模块通常包括流道板以及集成在流道板上的水泵等零部件。流道板上设置有插口和绕插口布置的安装壳,水泵插接在插口内,并在水泵的外壳与安装壳之间需要进行密封,但密封的难度大,不易形成可靠的密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采用该流道板,有利于降低泵与流道板之间的密封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流道板,所述流道板的部分侧壁限定出泵腔,所述流道板限定出所述泵腔的所述部分侧壁用以形成泵的外壳。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包括流道板本体和由所述流道板本体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构造为所述流道板的部分侧壁,以用于形成泵的外壳。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构造为环形延伸部。
可选地,所述泵腔与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内壁上设置供冷却介质通过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泵腔的进口连通,所述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泵腔的出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通道为位于所述延伸部的内壁的凹槽。
可选地,所述通道在所述延伸部上呈螺旋布置。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或焊接在所述流道板本体上与所述延伸部临近的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流道板的一端具有环形安装面,所述环形安装面用于与泵的连接部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延伸部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中包括用作第一泵的外壳的延伸部;
所述泵腔包括由一个所述延伸部限定而成的第一泵腔,所述第一泵腔的进口与所述流道板的冷却介质容腔的出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冷却介质容腔用于冷却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控制器。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一接口;
所述冷却介质容腔的进口通过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泵腔的出口适于通过流道与阀的第一进口连通;
其中,所述阀为热管理集成模块的阀。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上还设置有第二进口、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及多个阀口;
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所述第一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阀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阀的出口连通;
其中,多个阀口适于用作所述阀的阀口,分别用于所述阀内对应的阀芯组件配合,以实现对应的阀口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均适于用作所述阀的进口。
可选地,所述多个阀口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及第三阀口;
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其中;
所述第一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阀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或第三出口连通;
和/或,所述第二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或所述第三出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上还具有独立布置的第三容腔、第四容腔和第五容腔;
所述第三容腔用于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四容腔用于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五容腔用于与所述第三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容腔通过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所述第四容腔通过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
所述第五容腔通过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内均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阀芯组件。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延伸部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中包括用作第二泵的外壳的延伸部;
所述泵腔包括由一个所述延伸部的内壁限定而成的第二泵腔,
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与所述第二泵腔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通过流道与所述第二泵腔的出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本体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其中,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由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面向彼此的面之间共同限定而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第一板体向背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延伸形成;或
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第二板体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延伸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泵主体,所述泵主体适于与上述的流道板的所述外壳配合,所述泵主体和所述外壳用以形成所述泵。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上述的流道板和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的至少一个泵;
其中,所述流道板上的部分侧壁构造为所述泵的外壳。
可选地,所述泵还包括泵主体和泵盖;
所述流道板限定出所述泵腔的所述部分侧壁形成为延伸部;
所述泵主体设置在所述泵腔内,所述泵盖与所述延伸部上的环形安装面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紧固件的一端穿设所述泵盖,并固定在所述环形安装面上的第一安装孔内;
所述第一密封圈夹持在所述环形安装面与所述泵盖之间。
可选地,所述泵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泵工作,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泵盖的外侧或所述流道板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阀;
所述阀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用于控制对应流道的通断;
所述至少一个泵中包括第一泵,所述第一泵的出口与所述阀通过对应的流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阀包括阀体、致动组件、执行器及多个阀芯组件;
所述阀体上设有两个进口、三个出口、以及连通每个进口与对应的出口的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上形成有与所述阀芯组件配合的多个阀口,每个所述阀芯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对应的阀口;
所述执行器用于驱动所述致动组件,以使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致动组件的作用下在阀口内移动,实现对应的内部通道的通断。
可选地,所述阀体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属于所述流道板的一部分,所述两个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
可选地,每个阀芯组件包括沿自身轴线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阀口的阀芯杆,
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致动组件包括致动件和多个弹性件,每个弹性件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和对应的阀芯杆之间,以提供打开所述阀口的弹性力;
所述致动件作用于所述阀芯杆,以使所述阀芯杆能够封堵所述阀口。
可选地,所述致动件绕自身的转动轴线可转动地布置于所述阀体,所述致动件与阀芯杆共同构成凸轮传动机构;
所述多个阀口在与所述阀口的轴向垂直的投影面上的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所述两个进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
其中,所述阀设置为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阀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泵电连接;
其中,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冷却介质容腔,所述控制器盖设在所述冷却介质容腔的开放端,以使所述控制器能够与所述流道板换热。
可选地,所述流道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所述泵和所述阀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热管理系统。
在本公开提供的流道板中,由于流道板的部分侧壁直接构造出泵腔,可用作直泵的外壳。装配泵时,可将泵的泵主体安装在该部分侧壁的内部,将泵的连接部(如泵盖)密封连接在该部分侧壁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泵的外壳与安装壳相连的方案,本公开将流道板的部分侧壁直接用作泵的外壳的方案,有利于简化结构,减小热管理集成模块的体积和实现其轻量化。并且,限定出外壳的该部分侧壁的密封结构的形状及位置等可以根据泵的连接部来灵活设计,相对于相关技术的方案,本公开的方案不用再在泵的外壳与安装壳之间实现密封,因此,有利于降低密封难度及提升密封的可靠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隐去了泵主体、泵盖、执行器、阀的第二部分等零部件;
图4是图3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用虚线示意出了连通第一泵与阀的第一容腔的流道;
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隐去了泵主体、泵盖、执行器、阀的第二部分等零部件,且流道板处于分离状态;
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其中,阀芯组件处于关闭阀口的位置;
图7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另一个视角(后侧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控制器与流道板处于分离状态;
图8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仰视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热管理集成模块;10-流道板;1011-流道板本体;101-第一板体;102-第二板体;11-流道;12-延伸部;121-泵腔;1211-第一泵腔;1212-第二泵腔;122-环形安装面;123-第一安装孔;124-通道;13-连通孔;14-支撑柱;20-泵;21-第一泵;22-第二泵;23-泵盖;24-控制模块;25-冷却介质容腔;30-阀;31-阀体;311-第一部分;312-第二部分;313-第一隔板;314-第二隔板;315-密封垫;301-第一容腔;302-第二容腔;303-第三容腔;304-第四容腔;305-第五容腔;32-致动组件;321-致动件;322-弹性件;33-执行器;34-阀芯组件;341-阀芯杆;342-封堵部;343-第二密封圈;35-阀口;351-第一阀口;352-第二阀口;353-第三阀口;36-第二进口;371-第一出口;372-第二出口;373-第三出口;38-第一进口;40-控制器;41-控制器本体;42-安装板;43-第三密封圈;51-第一接口;52-第二接口;53-第三接口;60-线束;71-第一紧固件;72-第二紧固件;73-第三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以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上、下”可以参见图6的图面方向的上下,这些方位名词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如上文提及的,在相关技术的热管理集成模块中,水泵的外壳与流道板上的安装壳(泵座)通过装配安装。在将水泵装配在流道板上时,安装壳虽然也构造成泵的一部分,但是水泵的外壳与安装壳之间需要实现密封连接,由于外壳与安装壳连接的位置、以及外壳形状通常不规则等原因,导致水泵的外壳与安装壳之间实现密封的难度大,存在泄漏风险。
鉴于此,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流道板10、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热管理系统及车辆。其中,车辆可以为纯电动车辆,可以是纯油车,也可以是混动车辆,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该热管理系统可以包括热管理器件和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热管理器件可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包、电机电控单元、蒸发器或冷凝器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可以包括流道板10和集成在流道板10上的至少一个泵20,流道板10内设置有流道11,热管理集成模块100上设置有与流道11连通的多个接口,多个接口可以用于与热管理器件(如电机电控单元、电池换热器等)相连,以与各个热管理器件连接成各种循环流路,从而实现车辆热管理系统的各种预设热管理模式。
在本公开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中,集成流道板10提供流道11和接口给各个部件,以便形成循环回路,通过在流道板10的内部设置流道11替代现有的连接管路,有利于减少热管理系统中的连接管路的设计,从而有利于简化车辆热管理系统的结构。此外,流道板10内的流道11设计也有利于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重量,从而有利于整车轻量化的设计。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公开中,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可以应用在车辆的热管理冷却循环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改变液体流向的热管理系统,例如液压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本公开提供的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应用的对象除了可以是车辆外,还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改变液体流向的设备,本公开对此也不作限定。
如图1至图5所示,流道板10的部分侧壁(如图3所示的延伸部12)限定出泵腔121,流道板10限定出泵腔121的部分侧壁用以形成泵的外壳,泵腔121用于供冷却介质的容腔。
在本公开提供的流道板10中,由于流道板10的部分侧壁直接构造出泵腔121,即,流道板10上限定出泵腔121的该部分侧壁(如图3所示的延伸部12)可以直接用作泵的外壳,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泵而言,用来限定出泵腔121的外壳也可以称为蜗壳。如此,使得流道板10的该部分侧壁区别于相关技术中作为套设在外壳外侧的安装壳的方案。
在本申请中,装配泵20时,可将泵20的泵主体(即泵芯,如叶轮、泵轴)安装在由流道板10的部分侧壁(如图3所示的延伸部12)限定泵腔121内,将泵20的连接部(如泵盖23)密封连接在可以该部分侧壁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泵的外壳与安装壳相连的方案,本公开将流道板10的部分侧壁用作泵20的外壳的方案,有利于简化结构、减小热管理集成模块的体积和实现其轻量化。并且,流道板10上的部分侧壁(如图3所示的延伸部)的密封结构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根据泵20的连接部(如泵盖23)的灵活设计,不用再在泵的外壳与安装壳之间实现密封,因此,有利于降低密封难度及提升密封的可靠性。
综上可知,与相关技术中包括泵包括外壳和泵芯,泵的外壳与泵芯装配为一体后安装到流道板的方案不同。在本公开中,泵的外壳由流道板10上的部分侧壁构成,装配时,可将泵20的泵主体(也可称为泵芯)转入由流道板10的部分侧壁构造而成的外壳的内部,即装入泵腔121内。本公开提供的泵主体适于与流道板10的外壳配合,该泵主体和外壳用以形成泵20。泵主体可以为泵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叶轮、泵轴等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可以包括流道板本体1011和由流道板本体1011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2,延伸部12构造为流道板10的部分侧壁,以用于形成泵的外壳(也可称为蜗壳)。
其中,参见图3至图5所示,延伸部12可以构造为环形延伸部,如此,有利于使延伸部12在周向上构造出完整的外壳。具体地,参见图3至图5所示,延伸部12可以构造为一端开放的圆筒状结构。
可以理解,延伸部12除了可以由流道板本体1011直接延伸一体成型,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构造出泵腔121的部分侧壁可以采用例如焊接或其他安装方式固定在流道板本体1011上。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流道板本体1011由多个分体件拼接而成时,延伸部12可以一体成型在或焊接与之临近的分体件上。例如,当流道板本体1011由如图3和图5所示的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拼接而成时,延伸部12可以一体成型或焊接在与之临近的第一板体101上。或者,当流道板的第一板体101由若干个子板体拼接而成时,延伸部12与其连接的子板体一体成型或焊接连接。
在本公开中,泵腔121既可以与流道板10内的流道连通,如此,流道板10不仅可以作为泵20的安装板,还与泵20集成为一体。泵腔121也可以不与流道板10内的流道连通,此时,流道板10可以用作泵20的安装板。
可选地,如图3所示,延伸部12的内壁上设置供冷却介质通过的通道124,通道124的一端与泵腔121的进口连通,通道124的另一端与泵腔121的出口连通。
其中,通道124可以在延伸部12的内壁上呈螺旋布置,即,在延伸部12的内壁上,形成螺旋上升的通道124。如此,冷却介质在延伸部12内可以在通道124内流动,以便冷却介质从泵20的进口流出到泵20的出口。
可选地,该通道124可以是位于延伸部12内壁上的凹槽,该凹槽可以在延伸部12的内壁上成螺旋布置。
如上文提及的,延伸部12就可以一体成型在流道板本体1011上,例如,采用注塑成型的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流道板本体1011上。如此设计,可以省去在延伸部12与流道11之间设置密封结构和紧固件,可以显著降低泄漏风险,简化装配工艺。此外,还有利于保证延伸部12与流道板本体1011上的连通孔13之间具有良好的同心度。其中,连通孔13可与流道板10内的流道11连通。
如上文提及的,延伸部12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流道板本体1011上。如此,可以省去在延伸部12与流道板本体1011之间设置密封结构和紧固件,可以显著降低泄漏风险,并可以简化安装工艺及成本。
为了方便延伸部12与泵20其他部分的密封连接,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2远离流道板10的一端具有环形安装面122,环形安装面122可以绕延伸部12的开口设置,环形安装面122用于与泵20的连接部(如泵盖23)密封连接。如此,通过环形安装面122与泵20的连接部之间的密封连接,即可保证泵20与流道板10之间的密封连接,降低了密封难度,且有利于提升密封的可靠性。
如图2和图3所示,泵20(如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还可以包括泵主体(即泵芯,未图示)和泵盖23,泵主体设置在泵腔121内,泵盖23与环形安装面122密封连接,从而保证泵20与流道板10之间的密封连接,这降低了密封难度。
本公开对延伸部12的环形安装面122与泵盖23之间的具体密封方式不作限定。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热管理集成模块10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未图示)和第一紧固件71,第一紧固件71的一端穿设于泵盖23,并固定在环形安装面122上的第一安装孔123内,以将泵盖23与延伸部12连为一体,第一密封圈夹持在环形安装面122与泵盖23之间。在第一紧固件71作用下,第一密封圈被压紧在环形安装面122与泵盖23之间,可实现密泵盖23与延伸部12之间的可靠密封。
为了便于更换泵主体,第一紧固件71可以为螺纹紧固件,如此,既可保证泵盖23与延伸部12之间密封连接的可靠性,也便于拆卸,从而方便更换泵主体。
本公开对泵主体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叶轮、泵轴等。
可选地,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泵盖23与泵体之间可以采用密封圈配合卡接方式进行密封连接。
如图1所示,泵20(如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24,控制模块24用于控制泵20工作,例如,控制泵20启动或停止,控制模块24可以设置在泵盖23或流道板10的外侧(延伸部12的外侧或流道板本体1011的外侧),即相当于将泵20的控制模块24外置。相较于控制模块24设置在泵20的内部的方案,通过将泵20的控制模块24外置,一方面,方便安装,且方便采用线束60与下文的控制器40电连接。另一方面,当泵主体损坏或控制模块24时,可只针对性地更换已损坏的部分,不用整体更换泵20,减少了维修成本。
本公开对泵20的数量不作限定,泵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等,具体可以根据流道板10的尺寸及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的需求进行设置。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泵2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
在本公开中,流道板10上除了集成泵20外,还可以集成其他任意合适的器件。如图1和图2所示,热管理集成模块100还可以包括阀30,阀30可以集成在流道板10,具体地,集成在流道板本体1011上,用于控制对应流道11的通断,从而按需求分配和控制循环回路内的冷却介质(如水等冷却液或冷媒),至少一个泵20中包括第一泵21,第一泵21的出口与阀30通过对应的流道11(如图4中虚线示出的流道11)连通。如此,阀30可对来自第一泵21的冷却介质进行分配,以便向预设的热管理器件输送冷却介质。由于第一泵21与阀30之间通过流道板10上的流道11连通,因此,可以将第一泵21与阀30之间所需的管路、密封圈、固定件等取消并替换成流道板10,这可以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生产制作工艺和成本,提高连接的可靠性,而且为整车的空间利用和成本管控起到巨大作用。
本公开对阀3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阀30包括阀体31、致动组件32、执行器33及多个阀芯组件34,阀体31上设有两个进口、三个出口、以及连通每个进口与对应的出口的内部通道,内部通道上形成有与阀芯组件34配合的多个阀口35,每个阀芯组件34可移动地设置于对应的阀口35,执行器33用于驱动致动组件32,以使阀芯组件34在致动组件32的作用下在阀口35内移动,实现对应的内部通道的通断。
本公开提供的换向结构相当于五通阀30,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在致动组件32的作用下,可以使每个阀芯组件34可以封堵于对应的阀口35或与该阀口35分离,实现某个内部通道的连通与截止,使得处于该内部通道上的进口与出口之间连通或截止,从而实现切换液体流向的功能,可以实现多种换向模。
可以理解是的,阀30除了可以为五通阀之外,还可以为三通阀、四通阀或其他数量的多通换向阀。
如图1至图5所示,延伸部1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延伸部12中可以包括用作第一泵21的外壳(也可称为蜗壳)的延伸部12,泵腔121包括由一个延伸部12限定而成的第一泵腔1211,第一泵腔1211的进口与流道板10的冷却介质容腔25的出口连通,第一泵腔1211的出口可以与流道板上10的30连通。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上的两个进口可以包括第一进口38和第二进口36,第一进口38和第二进口36均适于用作阀30的进口,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371、第二出口372和第三出口373,多个阀口35可以包括第一阀口351、第二阀口352及第三阀口353。阀30的阀体31的内部具有独立布置的第一容腔301和第二容腔302,第一进口38与第一容腔301连通,并可以与第一泵腔121的出口通过流道11连通,第二进口36与第二容腔302连通。第一阀口351与第二容腔302连通,第二阀口352和第三阀口353分别与第一容腔301连通,第一容腔301可以通过对应的阀口35与阀30的出口连通,例如,与第一出口371、第二出口372或第三出口373连通,第一容腔301可以从阀30相同的出口流出,也可以从不同的出口流出,第二容腔302可以通过对应的阀口35与阀30的出口连通,例如,与第一出口371、第二出口372或第三出口373连通,第二容腔302可以从阀30相同的出口流出,也可以从不同的出口流出。其中,可选地,第二进口36可以构造为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接口,以用于与热管理器件相连,从而形成环形回路。
如此设计,通过设置三个阀口35,对应设置三个阀芯组件34,可实现第一进口38、第二进口36与对应出口的连通,例如,实现第一进口38与第二出口372或第三出口373的连通,实现第二进口36与第一出口371的连通,可以具有多种换向模式。并且,通过设置独立的第一容腔301和第二容腔302,可以避免从第一进口38、第二进口36进入阀体31的冷却介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
本公开对阀口35的数量不作限定,具体可以根据内部通道的数量而定,除了可以为上述的三个之外,阀口35的数量还可以为其他任意适当的数量。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内部还具有独立布置的第三容腔303、第四容腔304和第五容腔305,第三容腔303与第一出口371连通,第四容腔304与第二出口372连通,第五容腔305与第三出口373连通。并且,第三容腔303通过第一阀口351与第二容腔302连通,第四容腔304通过第二阀口352与第一容腔301连通,第五容腔305通过第三阀口353与第一容腔301连通。其中,第一阀口351、第二阀口352及第三阀口353内各自设置有阀芯组件34。可选地,第一出口371、第二出口372、第三出口373中任意一者或多者构造为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接口,以用于与热管理器件相连,从而形成环形回路。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容腔301和第二容腔302内均可以设置有支撑柱14,支撑柱14用于支撑阀芯组件34。
如此设计,使得阀30可以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进口38与第二出口372和第三出口373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二进口36与第一出口371连通。
参见图2至图5、及图9,在第一工作模式,经由第一泵21的冷却介质可以通过流道板10内的流道11、第一进口38进入到第一容腔301,进入第一容腔301的冷却介质即可以通过第二阀口352进入第四容腔304,从而可以从第二出口372与热管理器件相连。此外,进入第一容腔301的冷却介质也可以通过第三阀口353进入第五容腔305,从而可以从第三出口373与热管理器件相连,或者,进入第一容腔301的冷却介质可以同时通过第二阀口352和第三阀口353分别流入第四容腔304和第五容腔305。
在第二工作模式,经由第二进口36进入第二容腔302的冷却介质可以经由第一阀口351进入到第三容腔303,从而可以从第一出口371与热管理器件相连。
第一容腔301、第二容腔302、第三容腔303、第四容腔304及第五容腔305均属于阀体31的内部通道,第一容腔301、第二容腔302可以利用第三容腔303、第四容腔304、第五容腔305与对应的出口连通的流道11,这有利于简化阀30的结构和降低内部通道的加工难度。
本公开对第一容腔301、第二容腔302、第三容腔303、第四容腔304及第五容腔305的形成方式不作限定。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上设置有第一腔室和位于第一腔室内的第一隔板313,第一隔板313将第一腔室分隔为第一容腔301和第二容腔302。通过第一个隔板将一个第一腔室分隔为两个容腔,可以使第一部分311上的两个容腔之间的布置相对紧凑,同时,也方便加工。
如图4和图5所示,流道板10上设置有第二腔室和位于第二腔室内的三个第二隔板314,三个第二隔板314的一端分别相连,另一段分别连接与第二腔室的侧壁,以将第二腔室分隔为第三容腔303、第四容腔304及第五容腔305。通过设置三个第二隔板314将一个第二腔室分隔为三个容腔,可以使第二部分312上的多个容腔之间的布置相对紧凑,同时,也方便加工。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可选地,阀体31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第一部分311属于流道板10的一部分,两个进口(第一进口36、第二进口36及第一容腔301、第二容腔302可以均设置于第一部分311,第二部(可称之为阀壳)与第一部分311对合后可以共同限定出上述的第三容腔303、第四容腔304及第五容腔305,第一出口371、第二出口372及第三出口373可以设置在第二部分312。
如图2和图3所示,热管理集成模块100还可以包括第二紧固件72(如螺钉),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315,密封垫315夹持在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之间,第二紧固件72用于将第一部分311和第二部分312连为一体,从而实现第一部分311与第二部分312密封连接。
在本公开中对致动组件32如何移动阀芯组件34不作限制,只要其能够移动阀芯组件34即可,同时对执行器33的具体结构也不作限定,例如,执行器33可以为旋转电机,或直线电机,或者可以为液压缸或气压缸等,只要能够通过致动组件32使每个阀芯组件34在阀口35内移动即可。
可选地,如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阀芯组件34包括沿自身轴线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阀体31的阀芯杆341,流道板10上设置有支撑柱14,致动组件32包括致动件321和多个弹性件322,每个弹性件322连接于支撑柱14和对应的阀芯杆341之间,以提供打开阀口35的弹性力,致动件321作用于阀芯杆341,以使阀芯杆341能够克服对应的弹性件322提供的弹性力,以封堵阀口35。即,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件322提供打开阀口35的弹性力,致动件321提供用于克服弹性件322以关闭阀口35的力。通过将撑柱设计在集成流道板10上,可以提高集成度,还具有减少安装零件的工艺、优化装配工艺、降低成本的优点。
以图6的图面方向为例进行说明,在致动件321的作用下,弹性件322可以被压缩,阀芯杆341的一部分(如封堵部342)位于阀口35内,当需要打开阀口35时,可以解除或减小致动件321对阀芯杆341的作用力,在弹性件322的作用下,阀芯杆341向上运动,阀芯杆341从阀口35中移出,从而将阀口35打开。当需要关闭阀口35时,可以增大致动件321施加上阀芯杆341上的力,使得阀芯杆341关闭阀口35。
在本公开中,弹性件322可以是压簧,也可以是普通弹簧、弹性橡胶件、弹性硅胶件、弹片或者其他弹性机构,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提升阀口35的密封性,可选地,如6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封堵部342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槽,每个阀芯组件34还包括第二密封圈343,第二密封圈343设置在于环形槽,第二密封圈343的外周密用于与阀口35的内壁密封接触,从而可以提升阀口35的密封性,降低内漏风险,进而保证阀口35的开度能够被精确控制。
在本公开中对致动件32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只要致动件321能够致动阀芯杆341移动即可,可选地,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致动件321绕自身的转动轴线可转动地布置于阀体31,致动件321与阀芯杆341共同构成凸轮传动机构,第一阀口351、第二阀口352及第三阀口353在与阀口35的轴向垂直的投影面上的位于同一个圆周上,其中,阀30设置为可以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第一进口与第二出口372和第三出口373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第二进口36与第一出口371连通。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的具体工作过程及原理可以参见上文。
可以理解的是,阀30除了可以为凸轮配合阀芯开启的结构,还可以筒阀、球阀等不同形式,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由于筒阀、球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热管理集成模块100还包括控制器40,控制器40集成在流道板10上,并可以与阀30和泵20(如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均电连接,,即,控制器40可以与阀30电连接,控制器40可以与泵20(如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电连接,例如通过线束60分别与阀30和泵20电连接。控制器40用于控制阀30和泵20工作,例如控制阀30的启动、停止及换向,控制泵20的启动与停止。通过将控制器40集成在流道板10上,可以提升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集成度,且便于实现控制器40与阀30、泵20的电连接。
如图5、图7和图9所示,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接口可以包括第一接口51,第一接口51设置于流道板10,第一接口51可以与流道板10上的冷却介质容腔25连通,冷却介质容腔25的出口可以通过流道11与第一泵21(第一泵腔1211)的进口连通。
该冷却介质容腔25可以用于冷却热管理集成模块100上需要冷却的零部件,例如,如图5和图7,冷却介质容腔25可以用于冷却热管理模块100的控制器40,可以避免因高温导致有控制器40的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如图7所示,控制器40可以包括控制器本体41和安装板42,安装板42密封盖设在冷却介质容腔25的开放端,以使控制器40能够与流道板10换热,从而实现控制器40的散热。
基于此,从第一接口51进入到流道板10的冷却介质进入到冷却介质容腔25内后可以对控制器40起到冷却作用,可以避免因高温导致有控制器40的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并且,由于冷却介质容腔25通过流道板10上的流道11与第一泵21相连,因此可以省去连接冷却介质容腔25与第一泵21的进口所需的管路、密封圈、固定件等,可以降低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生产制作工艺和成本,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为整车的空间利用和成本管控起到巨大作用。
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控制器40还可以包括第三密封圈43和第三紧固件73(如螺钉),第三密封圈43设置在安装板42与流道板10(第二板体102)之间,第三紧固件73用于将安装板42和流道板10连为一体。
在本公开中,如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流道板本体1011可以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泵20(包括第一泵21和第二泵22)及阀30可以设置于第一板体101背离第二板体102的一侧,控制器40可以设置于第二板体102背离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在此情况下,第一泵21、第二泵22、阀30可通过线束60分别与控制器40电连接。由于第一泵21、第二泵22、阀30等电器件均设置在流道板10的同一侧,使得这些电器件的线束60及接插件等能统一方向安装,布局更美观,同时能提高装配效率。另外,如此设计,有利于使热管理集成模块100形成形状相对规整的结构,从而有利于使其具有占用空间更小、方便安装、振动可靠性更高等优点。
可选地,可将阀30的控制模块设置在阀体31的外侧,如此,相较于控制模块内置的方案,一方面,方便安装,且方便采用线束60与控制器40电连接。另一方面,当阀30的控制模块或其他结构损坏时,可以只针对性地替换损坏的零部件,减少维修成本。
其中,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可以焊接或采用紧固件相连,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限定出流道11,第一板体101面向第二板体102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凹槽,或者,第二板体102面向第一板体101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凹槽,或者,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均设置有凹槽,使得当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对合后,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之间能够构造出流道板10的流道11。流道板10采用分体结构,方便流道板10上对应的结构,例如,方便加工位于流道板10的内部的流道11。
在流道板本体1011由第一板体101和第二板体102构造而成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板体101上的延伸部12可以由第一板体101向背离第二板体102的一侧延伸形成,或,第二板体102的延伸部12可以由第二板体102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101的一侧延伸形成。
如图1至图5所示,至少一个泵20中包括第二泵22,多个接口中包括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设置于流道板10,具体地,设置与流道板本体1011,延伸部12中包括用作第二泵22的外壳(也可称为蜗壳)的延伸部12,泵腔121包括由一个延伸部12的内壁限定而成的第二泵腔1212,第二接口52通过流道板10内的流道11与第二泵腔1212的进口连通,第三接口53通过流道11与第二泵腔1212的出口连通。由于将分别与第二泵腔1212的出口和进口连通的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设置在流道板10上,可以灵活设计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在流道板10上的位置,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热管理集成模块100的安装空间及外部热管理器件的位置。
本公开对集成在流道板10上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均不作限定,除了集成上述的第一泵21、第二泵22、阀30及控制器40之外,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流道板10上可以集成两个集成阀30和一个泵20,或者多个集成水阀30和多个水泵20。流道板10还可以集成例如储液壶或电池换热器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34)

1.一种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的部分侧壁限定出泵腔,所述流道板限定出所述泵腔的所述部分侧壁用以形成泵的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包括流道板本体和由所述流道板本体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构造为所述流道板的部分侧壁,以用于形成泵的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构造为环形延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腔与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内壁上设置供冷却介质通过的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泵腔的进口连通,所述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泵腔的出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为位于所述延伸部的内壁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在所述延伸部上呈螺旋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一体成型或焊接在所述流道板本体上与所述延伸部临近的侧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流道板的一端具有环形安装面;
所述环形安装面用于与泵的连接部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3、5-9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中包括用作第一泵的外壳的延伸部;
所述泵腔包括由一个所述延伸部限定而成的第一泵腔,所述第一泵腔的进口与所述流道板的冷却介质容腔的出口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容腔用于冷却热管理集成模块的控制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一接口;
所述冷却介质容腔的进口通过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腔的出口适于通过流道与阀的第一进口连通;
其中,所述阀为热管理集成模块的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还设置有第二进口、第一容腔、第二容腔及多个阀口;
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所述第一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阀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阀的出口连通;
其中,多个阀口适于用作所述阀的阀口,分别用于所述阀内对应的阀芯组件配合,以实现对应的阀口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均适于用作所述阀的进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阀口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及第三阀口;
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第二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其中;
所述第一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阀的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或第三出口连通;
和/或,所述第二容腔适于通过对应的阀口与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或所述第三出口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还具有独立布置的第三容腔、第四容腔和第五容腔;
所述第三容腔用于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四容腔用于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所述第五容腔用于与所述第三出口连通;
所述第三容腔通过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所述第四容腔通过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
所述第五容腔通过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内均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阀芯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2、3、5-9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
所述延伸部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延伸部中包括用作第二泵的外壳的延伸部;
所述泵腔包括由一个所述延伸部的内壁限定而成的第二泵腔,
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与所述第二泵腔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通过流道与所述第二泵腔的出口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2、3、5-9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本体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
其中,所述流道板内的流道由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面向彼此的面之间共同限定而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流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第一板体向背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延伸形成;或
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延伸部由所述第二板体向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延伸形成。
21.一种泵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主体适于与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板的所述外壳配合,所述泵主体和所述外壳用以形成所述泵。
22.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道板和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的至少一个泵;
其中,所述流道板上的部分侧壁构造为所述泵的外壳。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还包括泵主体和泵盖;
所述流道板限定出所述泵腔的所述部分侧壁形成为延伸部;
所述泵主体设置在所述泵腔内,所述泵盖与所述延伸部上的环形安装面密封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一紧固件;
所述第一紧固件的一端穿设所述泵盖,并固定在所述环形安装面上的第一安装孔内;
所述第一密封圈夹持在所述环形安装面与所述泵盖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泵工作,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泵盖的外侧或所述流道板的外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阀;
所述阀集成在所述流道板上,用于控制对应流道的通断;
所述至少一个泵中包括第一泵,所述第一泵的出口与所述阀通过对应的流道连通。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包括阀体、致动组件、执行器及多个阀芯组件;
所述阀体上设有两个进口、三个出口、以及连通每个进口与对应的出口的内部通道,所述内部通道上形成有与所述阀芯组件配合的多个阀口,每个所述阀芯组件可移动地设置于对应的阀口;
所述执行器用于驱动所述致动组件,以使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致动组件的作用下在阀口内移动,实现对应的内部通道的通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包括相互对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属于所述流道板的一部分,所述两个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个阀芯组件包括沿自身轴线方向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阀口的阀芯杆,
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致动组件包括致动件和多个弹性件,每个弹性件连接于所述支撑柱和对应的阀芯杆之间,以提供打开所述阀口的弹性力;
所述致动件作用于所述阀芯杆,以使所述阀芯杆能够封堵所述阀口。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绕自身的转动轴线可转动地布置于所述阀体,所述致动件与阀芯杆共同构成凸轮传动机构;
所述多个阀口在与所述阀口的轴向垂直的投影面上的位于同一个圆周上;
所述两个进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三个出口包括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
其中,所述阀设置为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出口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集成模块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阀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泵电连接;
其中,所述流道板上设置有冷却介质容腔,所述控制器盖设在所述冷却介质容腔的开放端,以使所述控制器能够与所述流道板换热。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其中,所述泵和所述阀设置于所述第一侧;
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
33.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2-3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集成模块或权利要求21中所述的泵主体。
3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CN202322671406.XU 2023-09-28 2023-09-28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21162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1406.XU CN221162090U (zh) 2023-09-28 2023-09-28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1406.XU CN221162090U (zh) 2023-09-28 2023-09-28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62090U true CN221162090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64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1406.XU Active CN221162090U (zh) 2023-09-28 2023-09-28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620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22094U (zh) 多通阀及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EP4269167A1 (en) Fluid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WO2024051038A1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电动汽车
CN114750569A (zh) 冷媒流路集成座、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5143306B (zh) 十二通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158364U (zh) 集成控制多通阀及空调系统
CN221162090U (zh) 流道板、泵主体、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US20210332911A1 (en) Electronic Valve, Valve Body Structure, Valve, Valve Core, and Integral Valve Core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Valve
CN220096075U (zh) 一种集成热管理装置及汽车
WO2023143068A1 (zh) 多通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4834209A (zh) 冷却液路集成座、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6557580A (zh) 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4321437A (zh) 一种五通阀体组件
CN219769588U (zh) 具有多通阀功能的集成热管理模块
CN11465888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21292968U (zh) 热管理集成系统和车辆
CN219623297U (zh)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CN221824552U (zh) 一种半球五通阀、热管理总成
CN220053441U (zh) 热管理模块的水侧组件、热管理模块和车辆
CN217347415U (zh) 水壶、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US20240286459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harmful heat loss
CN217355670U (zh) 五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KR102699020B1 (ko) 멀티웨이밸브
CN218228571U (zh) 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6278624A (zh) 具有多通阀功能的集成热管理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