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3297U -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3297U
CN219623297U CN202321279627.6U CN202321279627U CN219623297U CN 219623297 U CN219623297 U CN 219623297U CN 202321279627 U CN202321279627 U CN 202321279627U CN 219623297 U CN219623297 U CN 219623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ge
valve
port
reversing
s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962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962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3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3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3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其中,所述的换向阀包括阀笼体和阀芯,所述阀笼体具有容纳腔和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的多个阀笼口,每个所述阀笼口均包括多个沿所述阀笼体的周向间隔的通孔;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阀芯能够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滑动以控制不同所述阀笼口之间连通改变介质的流通方向。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向阀具有安装便捷性和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向阀及具有该换向阀的换向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上的设备和功能越来越多。各种阀已经是汽车上常用的零件。阀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车辆上的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相关技术中的一种阀包括阀体和阀芯,阀芯在阀体内滑动连接。
相关技术中,汽车上的控制系统中会设置多个控制阀,控制阀的阀壳上会设置相应的流通孔,在将换向阀组装至汽车上相应的部位时,需要将流通孔与其要组装的设备上的流道孔完全对应,即阀壳旋入后方向和位置均需要与其相配合设备上的流道孔完全对应,在安装时需要进行多次的调试以便达到流道的连通,存在安装便捷性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向阀。该换向阀具有安装便捷性和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换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包括阀笼体和阀芯。
所述阀笼体具有容纳腔和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的多个阀笼口,每个所述阀笼口均包括多个沿所述阀笼体的周向间隔的通孔;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阀芯能够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滑动以控制不同所述阀笼口之间连通改变介质的流通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通过将所述阀笼口设置为多个沿所述阀笼体的周向间隔的周向设置的多个通孔,可以提升阀笼口与换向系统本体上的流道之间的连通面积,避免在安装换向阀时,因换向阀方向和位置的错位造成换向阀安装失败的问题,进而在安装换向阀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反复的调试。由此,具有安装便捷性高的优点。
此外,通过将多个阀笼口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使用时,将阀笼体和阀芯形成的整体穿设在换向系统本体的插入孔内,阀笼体上的多个阀笼口能够与换向系统本体的所述流道的端口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便使阀笼体的阀笼口与换向系统本体的流道连通。再通过阀芯与在阀笼体的滑动,使阀芯相对阀笼体具有不同的位置,随着阀芯处于位置不同的位置会促使阀笼体的不同阀笼口之间连通,从而改变了所述换向系统本体内介质的流通方向,进而实现对换向系统本体上流道的连通和换向。在安装换向阀入相应的换向系统后,可以减少管路连接和阀体数量,进而减少了换向系统的布置空间,具有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具有安装便捷性和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笼体具有第一阀笼口、第二阀笼口、第三阀笼口和第四阀笼口,所述阀芯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滑动以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能够通过所述阀芯的滑动两两对应地切换连通以便实现所述换向阀的换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包括阀芯本体,所述阀芯本体上具有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回流液道,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回流液道处于截流状态,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回流液道处于截流状态,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二阀笼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回流通道,且所述第三阀笼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四阀笼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回流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回流液道和所述第四阀笼口连通设置以便形成第三回流通道,且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三阀笼口依次连通以便形成第四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能够与所述第三回流通道和所述第四回流通道可切换地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芯本体包括所述阀芯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阀芯部的外周壁上,所述阀芯部上具有所述回流液道,所述回流液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中的每一者错位设置以便使所述回流液道处于截流状态,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在所述第二阀笼口和所述第三阀笼口之间,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阀笼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阀笼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阀笼口和所述第二阀笼口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在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换向阀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环槽,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环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密封环槽内,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密封环槽内,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与所述阀笼体密封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中每一者的截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回流液道的截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笼体包括相连的阀笼壳和驱动机构,所述阀笼壳具有所述容纳腔,多个所述阀笼口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阀笼壳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阀芯本体相连,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阀笼壳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螺纹杆和套体壳,所述电机与所述螺纹杆连接,所述套体壳与所述阀笼壳连接,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套体壳转动配合,所述螺纹杆与所述阀芯本体螺纹配合,所述阀芯还包括与所述阀芯本体相连的防转部,所述防转部与所述套体壳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配合以便通过所述电机转动驱动所述阀芯本体的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笼体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所述防转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防转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防转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体壳包括环套和端板,所述环套的一端与所述阀笼壳连接,所述阀笼壳和所述套体壳在连接处形成台阶,所述台阶为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端板设置在所述环套的另一端,所述螺纹杆与所述端板转动配合并在所述端板上形成第二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系统可以包括换向系统本体和根据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换向阀,所述换向系统本体上具有插入孔和和多个与所述插入孔均连通的流道,多个所述流道的端口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开地设置,所述换向阀穿设在所述插入孔内,所述阀笼体的多个阀笼口与所述流道对应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中所述的换向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的部分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的其中一个角度剖视图,阀芯在第一位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的另一角度剖视图,阀芯在第一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的其中一个角度剖视图,阀芯在第二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的另一角度剖视图,阀芯在第二位置。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笼体和阀芯配合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沿其轴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套体壳和阀笼壳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沿其轴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芯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密封件的与第一密封部配合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在所述第一位置。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在所述第二位置。
附图标记:
换向系统1000;
换向系统本体200;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三流道203;第四流道204;插入孔205;
换向阀100;
阀芯1;阀芯本体11;阀芯部111;第一密封部112;第二密封部113;回流液道114;第一端口1141;第二端口1142;
第一密封件12;O型圈121;塑性材料密封圈122;第二密封件13;防转部14;
阀笼体2;阀笼壳21;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第四阀笼口214;
驱动机构22;电机221;螺纹杆222;套体壳223;环套2231;端板2232;
压缩机300;第一换热器400;节流阀500;第二换热器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及具有该换向阀100的换向系统1000和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包括阀笼体2和阀芯1。
阀笼体2具有容纳腔和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的多个阀笼口,每个阀笼口均包括多个沿阀笼体2的周向间隔的通孔;阀芯1设置在容纳腔内,且阀芯1能够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2滑动以控制不同阀笼口之间连通改变介质的流通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阀笼口设置为多个沿阀笼体2的周向间隔的周向设置的多个通孔,可以提升阀笼口与换向系统本体200上的流道之间的连通面积,避免在安装换向阀100时,因换向阀100方向和位置的错位造成换向阀100安装失败的问题。由此,具有安装便捷性高的优点。
此外,通过将多个阀笼口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使用时,将阀笼体2和阀芯1形成的整体穿设在换向系统本体200的插入孔205内,阀笼体2上的多个阀笼口能够与换向系统本体200的流道的端口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便使阀笼体2的阀笼口与换向系统本体200的流道连通。再通过阀芯1与在阀笼体2的滑动,使阀芯1相对阀笼体2具有不同的位置,随着阀芯1处于位置不同的位置会促使阀笼体2的不同阀笼口之间连通。从而改变了换向系统本体200内介质的流通方向。进而实现对换向系统本体200上流道的连通和换向。在安装换向阀100入相应的换向系统1000后,可以减少管路连接和阀体数量,进而减少了换向系统1000的布置空间,具有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具有安装便捷性和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
可选地,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
如图8和图11所示,阀笼体2具有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阀芯1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2滑动以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能够通过阀芯1的滑动两两对应地切换连通以便实现换向阀100的换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四个阀笼口(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两两对应地切换连通,可以改变介质的流通方向,进而适应具有该换向系统本体200的不同模式,具有结构简单和适用性好的优点。
如图8和图11所示,阀芯1包括阀芯本体11,阀芯本体11上具有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回流液道114,在第一位置,回流液道114处于截流状态,在第一位置,回流液道114处于截流状态,第一阀笼口211、容纳腔及第二阀笼口212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回流通道,且第三阀笼口213、容纳腔及第四阀笼口214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回流通道,在第二位置,第一阀笼口211、回流液道114和第四阀笼口214连通设置以便形成第三回流通道,且第二阀笼口212、容纳腔及第三阀笼口213依次连通以便形成第四回流通道,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能够与第三回流通道和第四回流通道可切换地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应用在车辆的热管理模块时。
具体地,通过阀芯1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实现换向系统1000在不同模式(例如,车辆的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之间的切换,满足乘客在不同场景下需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的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沿图7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由上至下依次地设置。
如图8和图11所示,阀芯本体11包括阀芯部111、第一密封部112和第二密封部113,第一密封部112和第二密封部113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在阀芯部111的外周壁上,阀芯部111上具有回流液道114,回流液道114具有第一端口1141和第二端口1142,在第一位置,第一端口1141和第二端口1142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中的每一者错位设置以便使回流液道114处于截流状态,第一密封部112位于在第二阀笼口212和第三阀笼口213之间,在第二位置,第一端口1141与第一阀笼口211对应设置,第二端口1142与第四阀笼口214对应设置,第一密封部112设置在第一阀笼口211和第二阀笼口212之间,第二密封部113设置在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阀芯本体11分为阀芯部111、第一密封部112和第二密封部113,并使第一密封部112和第二密封部113与阀芯部111上的第一端口1141和第二端口1142相互配合,仅通过配合阀芯本体11的位置就可以实现换向系统本体200上的流道和回流液道114的截止和连通,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具体地,在第一位置时,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密封部112在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位于在第二阀笼口212和第三阀笼口213之间以便第一阀笼口211、容纳腔(阀笼体2及阀芯1之间的间隙)和第二阀笼口212能够与换向系统本体200上的两个流道连通形成第一回流通道(高温高压的流体)。同时,第三阀笼口213、容纳腔(阀笼体2及阀芯1之间的间隙)及第四阀笼口214能够与换向系统本体200上的另两个流道连通形成第二回流通道(例如,第二回流通道内为低温低压的流体)。第一密封部112可以间隔在第二阀笼口212和第三阀笼口213之间防止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出现串流。由此,避免了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因串流的问题。
在第二位置时,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密封部112在图5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一密封部112设置在第一阀笼口211和第二阀笼口212之间,以便第一阀笼口211、回流液道114及第四阀笼口214依次连通形成第三回流通道,第二阀笼口212、容纳腔及第三阀笼口213依次连通形成第四回流通道。第二密封部113可以间隔在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之间防止第三回流通道和第四回流通道之间出现串流。由此,避免了第三回流通道和第四回流通道之间的串流的问题。
具体地,第一密封部112和第二密封部113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在阀芯部111的外周壁上。例如,图11所示,第一密封部112设置在第二密封部113的上方,第一端口1141设置在第一密封部112的上方,第二端口1142设置在第二密封部113的下方。
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一密封部112与阀芯本体11一体成型,和/或,第二密封部113与阀芯本体11一体成型。换言之,第一密封部112与阀芯本体11一体成型,或,第二密封部113与阀芯本体11一体成型;亦或,第一密封部112与阀芯本体11一体成型,和第二密封部113与阀芯本体11一体成型。由此,具有结构的整体性好和加工便捷性高的优点。
如图8和图11所示,阀芯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2和第二密封件13,第一密封部112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环槽,第二密封部11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环槽,第一密封件12套设在第一密封环槽内,第二密封件13套设在第二密封环槽内,第一密封件12和第二密封件13均与阀笼体2密封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设置的第一密封件12与阀笼体2密封抵接,可以进一步避免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之间出现串流影响制冷效率的问题。第二密封件13与阀笼体2密封抵接,可以进一步避免第三回流通道和第四回流通道之间出现串流影响制热效率的问题。
可选地,例如,图14所示,第一密封件12和第二密封件13均可以包括O型圈121和塑性材料密封圈122,O型圈121和塑性材料密封圈122均设置在第一密封环槽内,且塑性材料密封圈122套设在O型圈121的外侧,塑性材料密封圈122能够与阀笼体2密封抵接。通过两个密封部件进行配合密封。由此,具有第一密封件12和第二密封件13的密封效果的优点。
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中每一者的截面积大于等于回流液道114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中每一者的截面积大于等于回流液道114的截面积,由此,可以防止第一阀笼口211、第二阀笼口212、第三阀笼口213和第四阀笼口214的截面过小影响截止流通速率的问题,进而影响流体的循环效率及热管理效率的问题。
如图3至图10所示,阀笼体2包括相连的阀笼壳21和驱动机构22,阀笼壳21具有容纳腔,多个阀笼口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阀笼壳21上,驱动机构22与阀芯本体11相连,驱动机构22设置在阀笼壳21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阀笼体2分为相连的阀笼壳21和驱动机构22,并将驱动机构22与阀芯本体11相连以便驱动阀芯1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如图3至图8所示,驱动机构22包括电机221、螺纹杆222和套体壳223,电机221与螺纹杆222连接,套体壳223与阀笼壳21连接,螺纹杆222与套体壳223转动配合,螺纹杆222与阀芯本体11螺纹配合,阀芯1还包括与阀芯本体11相连的防转部14,防转部14与套体壳223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配合以便通过电机221转动驱动阀芯本体11的滑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驱动机构22分为电机221、螺纹杆222和套体壳223,可以通过电机221(例如,减速电机221)驱动螺纹杆222的转动,螺纹杆222与阀芯本体11之间的螺纹配合(丝杠的原理)驱动阀芯本体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进而实现热管理模块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之间的切换以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
具体地,防转部14沿图11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图8和图11所示,阀笼体2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防转部14位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在第一位置,防转部14与第一限位部抵接,在第二位置,防转部14与第二限位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将阀笼体2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对限位部的行程进行配合。由此,可以防止阀芯本体11仅仅在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滑动,避免出现行程超限造成阀笼体2和阀芯1损坏的问题。
如图3至图10所示,套体壳223包括环套2231和端板2232,环套2231的一端与阀笼壳21连接,阀笼壳21和套体壳223在连接处形成台阶,台阶为第一限位部,端板2232设置在环套2231的另一端,螺纹杆222与端板2232转动配合并在端板2232上形成第二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阀100,通过套体壳223和阀笼壳21自身的结构形成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由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加工便捷性高的优点。
可选地,防转部14可以为凸块。
可以理解的是,阀笼壳21的容纳腔的横截面积小于环套2231的内腔体的横截面积,以便在防转部14抵接在阀笼壳21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系统1000包括换向系统本体200和根据上述中任一项的换向阀100,换向系统本体200上具有插入孔205和和多个与插入孔205均连通的流道,多个流道的端口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开地设置,换向阀100穿设在插入孔205内,阀笼体2的多个阀笼口与流道对应连通。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向系统1000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和加工成本低的优点。
可选地,换向系统本体包括沿阀笼体2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三流道203和第四流道204;其中第一阀笼口211与第一流道201对应连通,第二阀笼口212与第二流道202对应连通,第三阀笼口213与第三流道203对应连通,第四阀笼口214与第四流道204对应连通。
如图3至图6、13和图14所示,将换向系统1000应用于车辆的热管理模块中,热管理模块具有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该热管理模块包括压缩机300、第一换热器400、节流阀500、第二换热器600和上述中任一项换向系统1000,按照介质流通方向,节流阀50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400和第二换热器600之间,压缩机300的进液口与第一换热器400和第二换热器600中的一者可切换地连通,压缩机300的排液口与第一换热器400和第二换热器600中的另一者可切换地连通,以便通过阀芯1的移动实现热管理模块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之间切换。具体参照图3、图4和图13所示。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热管理模块具有集成化程度高和加工成本低的优点。
具体地,阀芯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阀芯本体11上具有回流液道114,在第一位置,换向系统1000形成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在第二位置,换向系统1000形成第三回流通道和第四回流通道,在第一位置,热管理模块处于制冷模式,按照介质流通方向,压缩机300、第一回流通道、第一换热器400、节流阀500、第二换热器600、第二回流通道和压缩机300循环流通形成制冷循环通道,在第二位置,热管理模块处于制热模式,按照介质流通方向,压缩机300200、第三回流通道、第二换热器600、节流阀500、第一换热器400、第四回流通道和压缩机300循环流通形成制热循环通道。具体参照图5、图6和图14所示。
如图3至图6所示,插入孔205的内周壁与阀笼体2的外周壁螺纹连接。由此,具有安装和维修便捷性高的优点。
具体地,环套2231的外周壁设有外螺纹,环套2231与换向系统本体200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中的换向系统100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换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笼体,所述阀笼体具有容纳腔和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的多个阀笼口,每个所述阀笼口均包括多个沿所述阀笼体的周向间隔的通孔;和
阀芯,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阀芯能够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滑动以控制不同所述阀笼口之间连通改变介质的流通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笼体具有第一阀笼口、第二阀笼口、第三阀笼口和第四阀笼口,所述阀芯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阀笼体滑动以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能够通过所述阀芯的滑动两两对应地切换连通以便实现所述换向阀的换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阀芯本体,所述阀芯本体上具有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回流液道,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回流液道处于截流状态,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回流液道处于截流状态,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二阀笼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一回流通道,且所述第三阀笼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四阀笼口依次连通形成第二回流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回流液道和所述第四阀笼口连通设置以便形成第三回流通道,且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容纳腔及所述第三阀笼口依次连通以便形成第四回流通道,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能够与所述第三回流通道和所述第四回流通道可切换地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本体包括所述阀芯部、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阀芯部的外周壁上,所述阀芯部上具有所述回流液道,所述回流液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中的每一者错位设置以便使所述回流液道处于截流状态,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在所述第二阀笼口和所述第三阀笼口之间,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阀笼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四阀笼口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阀笼口和所述第二阀笼口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在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密封环槽,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二密封环槽,所述第一密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密封环槽内,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在所述第二密封环槽内,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与所述阀笼体密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笼口、所述第二阀笼口、所述第三阀笼口和所述第四阀笼口中每一者的截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回流液道的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笼体包括相连的阀笼壳和驱动机构,所述阀笼壳具有所述容纳腔,多个所述阀笼口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阀笼壳上,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阀芯本体相连,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阀笼壳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螺纹杆和套体壳,所述电机与所述螺纹杆连接,所述套体壳与所述阀笼壳连接,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套体壳转动配合,所述螺纹杆与所述阀芯本体螺纹配合,所述阀芯还包括与所述阀芯本体相连的防转部,所述防转部与所述套体壳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导向滑动配合以便通过所述电机转动驱动所述阀芯本体的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笼体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所述防转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防转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防转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体壳包括环套和端板,所述环套的一端与所述阀笼壳连接,所述阀笼壳和所述套体壳在连接处形成台阶,所述台阶为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端板设置在所述环套的另一端,所述螺纹杆与所述端板转动配合并在所述端板上形成第二限位部。
11.一种换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换向系统本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换向阀,所述换向系统本体上具有插入孔和和多个与所述插入孔均连通的流道,多个所述流道的端口沿所述阀笼体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开地设置,所述换向阀穿设在所述插入孔内,所述阀笼体的多个阀笼口与所述流道对应连通。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换向系统。
CN202321279627.6U 2023-05-24 2023-05-24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9623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9627.6U CN219623297U (zh) 2023-05-24 2023-05-24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9627.6U CN219623297U (zh) 2023-05-24 2023-05-24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3297U true CN219623297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4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9627.6U Active CN219623297U (zh) 2023-05-24 2023-05-24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3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28409B (zh) 流体管理组件
EP3550189A1 (en) Flow control device
WO2018086553A1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EP4310372A1 (en) Multi-port valv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d with sam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5090565A (zh) 模块化阀门系统
US11953106B2 (en) Apparatus for handling fluid of an at least partially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CN113738913A (zh) 换向阀
CN108087530B (zh) 热交换组件
CN112129000B (zh) 热管理系统
EP4234994A1 (en) Control valv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CN114382919B (zh) 流路切换阀
CN219623297U (zh) 换向阀、换向系统和车辆
CN113738916A (zh) 换向阀
CN111255918B (zh) 换向组件、散热装置及车辆
CN218582335U (zh) 多通道阀、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CN108087532B (zh) 热交换组件
CN108087531B (zh) 热交换组件
CN212867699U (zh) 水泵热管理模块
CN114834209A (zh) 冷却液路集成座、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6557591A (zh) 多通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913827U (zh) 阀芯、转换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063521U (zh) 阀岛组件、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2757863B (zh) 流体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4688769A (zh) 一种膨胀阀以及换热装置
US20230358325A1 (en) Multi-ports valv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hav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