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81080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81080U
CN221081080U CN202322496702.0U CN202322496702U CN221081080U CN 221081080 U CN221081080 U CN 221081080U CN 202322496702 U CN202322496702 U CN 202322496702U CN 221081080 U CN221081080 U CN 221081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gear
shaft
motor
motor shaft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67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伦纪
白井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o Power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deco Power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o Power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co Power System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81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81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马达,具有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的中空的马达转轴;减速机构,与马达转轴连结;输出转轴,在轴向上延伸,经由减速机构使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环状的滑动构件,从径向外侧包围输出转轴。输出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马达转轴的内部。减速机构具有:环状的外齿齿轮,与马达转轴连结,使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环状的凸缘部,将外齿齿轮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转轴。凸缘部与外齿齿轮在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轴向上,滑动构件配置于外齿齿轮与凸缘部之间,且与外齿齿轮及凸缘部接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可抑制马达转轴与输出转轴之间的摩擦。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致动器,包括:马达;减速机构,与马达连结;以及输出转轴,经由减速机构来传递马达的旋转。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动致动器,构成为通过马达转轴经由轴承对输出转轴进行支撑,从而抑制马达转轴与输出转轴之间的摩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5134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那样的电动致动器中,由于马达转轴的旋转被减速并被传递至输出转轴,因此马达转轴与输出转轴之间的旋转速度差大。因此,马达转轴与输出转轴之间的摩擦容易变大,难以提高输出效率。
本实用新型鉴于所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马达转轴与输出转轴之间的摩擦的电动致动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马达,具有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的中空的马达转轴;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转轴连结;输出转轴,在轴向上延伸,经由所述减速机构使所述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环状的滑动构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输出转轴。所述输出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马达转轴的内部。所述减速机构具有:环状的外齿齿轮,与所述马达转轴连结,使所述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环状的凸缘部,将所述外齿齿轮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转轴。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外齿齿轮在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轴向上,所述滑动构件配置于所述外齿齿轮与所述凸缘部之间,且与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所述减速机构、所述输出转轴及所述滑动构件。所述马达转轴具有偏心轴部,所述偏心轴部具有以与所述马达轴平行的第二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外周面。所述外齿齿轮经由轴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外周面连结。所述减速机构具有环状的内齿齿轮,所述环状的内齿齿轮配置于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壳体。沿着所述内齿齿轮的内周面设置的内齿齿轮部的一部分与沿着所述外齿齿轮的外周面设置的外齿齿轮部的一部分啮合。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具有多个贯通孔部,所述多个贯通孔部在轴向上贯通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在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设置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从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向轴向突出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各者插入至所述多个贯通孔部的各者。所述滑动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突出部更靠径向内侧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构件的径向外缘部与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在径向上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包括: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所述减速机构、所述输出转轴及所述滑动构件。所述马达转轴具有偏心轴部,所述偏心轴部具有以与所述马达轴平行的第二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外周面。所述外齿齿轮经由轴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外周面连结。所述减速机构具有环状的内齿齿轮,所述环状的内齿齿轮配置于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壳体。沿着所述内齿齿轮的内周面设置的内齿齿轮部的一部分与沿着所述外齿齿轮的外周面设置的外齿齿轮部的一部分啮合。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具有多个贯通孔部,所述多个贯通孔部在轴向上贯通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在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设置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从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向轴向突出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各者插入至所述多个贯通孔部的各者。所述滑动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构件的径向内缘部与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在径向上接触。
[实用新型的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在电动致动器中,可抑制马达转轴与输出转轴之间的摩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面图。
图2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的图。
图3是从上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面图。
图5是从上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图。
[符号的说明]
1、201:电动致动器
10:壳体
20:马达
23:马达转轴
23b:偏心轴部
30:减速机构
31:外齿齿轮
31b:贯通孔部
31c:外齿齿轮部
32:内齿齿轮
32a:内齿齿轮部
42:凸缘部
43:突出部
46:输出转轴
53:第三轴承(轴承)
61、261:滑动构件
J1:马达轴
J2: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Z侧)为上侧、以负侧(-Z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马达轴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此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用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被安装于车辆。更详细而言,电动致动器1例如搭载于基于车辆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被驱动的线控驻车(park by wire)方式的致动器装置。电动致动器1包括:壳体10、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转轴46、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基板80、旋转传感器81、传感器磁铁45以及滑动构件61。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及第三轴承53例如是滚珠轴承。
壳体10在内部收容包括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转轴46及滑动构件61在内的电动致动器1的各构件。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1以及罩12。壳体主体11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筒状。壳体主体11在上侧开口。壳体主体11具有第一收容部11a以及第二收容部11b。
第一收容部11a是壳体主体11的下侧的部分。第一收容部11a具有位于下侧的底部11c以及从底部11c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延伸的筒部11d。底部11c具有在轴向上贯通底部11c的孔部11e。孔部11e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形形状的孔。孔部11e的上侧部分构成第一轴承保持部11f,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11f对第一轴承51进行保持。第一轴承51通过保持于第一轴承保持部11f而被壳体主体11保持。
第二收容部11b是壳体主体11的上侧的部分。第二收容部11b与第一收容部11a在轴向上连接。第二收容部11b为在上侧开口的筒状。在第二收容部11b的内周面设置具有朝向上侧的台阶面11g的台阶。台阶面11g是与轴向正交的面。在台阶面11g固定基板80。
基板80为沿径向扩展的板状。基板80的板面朝向轴向。在基板80设置在轴向上贯通基板80的贯通孔80a。贯通孔80a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形形状的孔。虽省略图示,但在基板80设置向马达20供给电力的逆变器电路。
在基板80安装旋转传感器81。旋转传感器81是能够对输出转轴46的旋转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1是磁传感器。旋转传感器81例如是霍尔(Hall)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霍尔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1安装于基板80的朝向上侧的面中的贯通孔80a的周缘部。
罩12固定于壳体主体11。罩12堵塞壳体主体11的开口。罩12具有:罩主体12a,堵塞壳体主体11的开口;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12b,从罩主体12a向下侧突出。第二轴承保持部12b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在下侧开口的圆筒状。在第二轴承保持部12b的内周面保持第二轴承52。
马达20具有转子21以及定子22。转子21具有马达转轴23以及转子主体24。马达转轴23能够绕马达轴J1旋转。马达转轴23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马达转轴23是中空转轴。马达转轴23在轴向的两侧开口。马达转轴23跨越第一收容部11a的内部以及第二收容部11b的内部而延伸。马达转轴23具有主体部23a以及偏心轴部23b。
主体部23a是马达转轴23的上侧的部分。在主体部23a的外周面固定转子主体24。主体部23a的上侧的端部位于第二收容部11b的内部。主体部23a中的除了上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位于第一收容部11a的内部。主体部23a的上侧的端面是朝向上侧的第五相向面23d。第五相向面23d是马达转轴23的上侧的端面。在轴向上观察时,第五相向面23d是包围马达轴J1的圆环状。
偏心轴部23b是马达转轴23的下侧的部分。偏心轴部23b与主体部23a在轴向上连接。偏心轴部23b配置于第一收容部11a的内部。偏心轴部23b配置于转子主体24的下侧。在轴向上观察时,偏心轴部23b的内周面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圆形形状。在轴向上观察时,偏心轴部23b的外周面是以相对于马达轴J1偏心的第二轴线J2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第二轴线J2与马达轴J1平行。在偏心轴部23b的外周面嵌合并固定第三轴承53的内圈。由此,第三轴承53被固定于马达转轴23。
转子主体24固定于主体部23a的外周面。转子主体24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1a的内部。转子主体24具有:圆环状的转子芯24a,固定于主体部23a的外周面;以及转子磁铁24b,固定于转子芯24a。
定子22与转子21沿径向相向配置。定子22隔着间隙而配置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定子22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1a的内部。定子22具有:环状的定子芯22a,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主体24;绝缘体22b,装设于定子芯22a;以及多个线圈22c,经由绝缘体22b而装设于定子芯22a。定子芯22a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1d的内周面。由此,定子22固定于壳体10。
减速机构30收容于第一收容部11a的内部。减速机构30配置于转子主体24及定子22的下侧。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转轴23及输出转轴46连结。减速机构30将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输出转轴46。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齿轮31、内齿齿轮32、凸缘部42以及多个突出部43。
外齿齿轮31是以第二轴线J2为中心并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外齿齿轮31嵌合于第三轴承53的外圈。由此,外齿齿轮31经由第三轴承53与马达转轴23的偏心轴部23b连结。外齿齿轮31能够绕第二轴线J2与马达转轴23相对地旋转。如图2所示,外齿齿轮31具有多个贯通孔部31b以及外齿齿轮部31c。
多个贯通孔部31b分别是在轴向上贯通外齿齿轮31的孔。如图2所示,多个贯通孔部31b分别是圆形形状的孔。多个贯通孔部31b包围马达轴J1而配置。更详细而言,多个贯通孔部31b沿着以第二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在一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8个贯通孔部31b。
外齿齿轮部31c沿着外齿齿轮31的外周面而设置。外齿齿轮部31c具有沿着外齿齿轮31的外周面排列的多个外齿齿部31d。
如图1所示,外齿齿轮31具有第一相向面31e以及第二相向面31f。第一相向面31e及第二相向面31f分别是外齿齿轮31的朝向下侧的面的一部分。第一相向面31e是外齿齿轮31的朝向下侧的面中的、位于多个贯通孔部31b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第二相向面31f是外齿齿轮31的朝向下侧的面中的、位于多个贯通孔部31b的径向外侧的部分。在轴向上观察时,第一相向面31e及第二相向面31f分别是沿径向包围马达轴J1的大致圆环状。在轴向上,第一相向面31e及第二相向面31f配置于彼此相同的位置。
如图2所示,内齿齿轮32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内齿齿轮32从径向外侧包围外齿齿轮31。内齿齿轮32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的环状。如图1所示,内齿齿轮32固定于壳体10。更详细而言,内齿齿轮32的外周面固定于筒部11d的内周面。如图2所示,内齿齿轮32具有内齿齿轮部32a。
内齿齿轮部32a沿着内齿齿轮32的内周面而设置。内齿齿轮部32a具有沿着内齿齿轮32的内周面排列的多个内齿齿部32b。内齿齿轮部32a与外齿齿轮部31c啮合。更详细而言,内齿齿轮部32a的一部分与外齿齿轮部31c的一部分啮合。
如图1所示,凸缘部42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下侧。凸缘部42与外齿齿轮31在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凸缘部42为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沿径向扩展的圆环状。凸缘部42固定于输出转轴46中的比马达转轴23更靠下侧的部分。在凸缘部42设置多个突出部43。
多个突出部43的各者从凸缘部42向轴向突出。更详细而言,多个突出部43的各者从凸缘部42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43以及凸缘部42是同一单一构件的一部分。多个突出部43分别是圆柱状。如图2所示,多个突出部43各自的外径小于多个贯通孔部31b各自的内径。多个突出部43包围马达轴J1而配置。多个突出部43沿着周向在一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8个突出部43。如图1所示,多个突出部43的各者从下侧插入至多个贯通孔部31b的各者。如图2所示,各突出部43的外周面与贯通孔部31b的内周面接触。各突出部43经由贯通孔部31b的内周面而将外齿齿轮31支撑为能够绕马达轴J1摆动。
如图1所示,凸缘部42具有第三相向面42a以及第四相向面42b。第三相向面42a及第四相向面42b分别是凸缘部42的朝向上侧的面的一部分。第三相向面42a是凸缘部42的朝向上侧的面中的、位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内侧处的部分。第四相向面42b是凸缘部42的朝向上侧的面中的、位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外侧处的部分。在轴向上观察时,第三相向面42a及第四相向面42b分别是沿径向包围马达轴J1的大致圆环状。第三相向面42a在轴向上与内齿齿轮32的第一相向面31e空开间隔地相向。第四相向面42b在轴向上与第二相向面31f空开间隔地相向。
输出转轴46输出电动致动器1的驱动力。输出转轴46在轴向上延伸。输出转轴46能够绕马达轴J1旋转。输出转轴46在轴向上穿过马达转轴23的内部。输出转轴4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马达转轴23的内部。输出转轴46比马达转轴23更向轴向两侧突出。此外,输出转轴46以及凸缘部42也可为同一单一构件的一部分。输出转轴46具有输出转轴主体41以及固定于输出转轴主体41的外周面的安装构件44。
输出转轴主体41在轴向上延伸。输出转轴主体41被第一轴承51及第二轴承52支撑为能够绕马达轴J1旋转。输出转轴主体41具有连结部41a以及延伸部41b。
连结部41a是输出转轴主体41的下侧的部分。连结部41a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连结部41a在下侧开口。连结部41a的下侧的端部插入至孔部11e的内部。连结部41a的上侧的端部插入至偏心轴部23b的内部。连结部41a被第一轴承51支撑为能够绕马达轴J1旋转。
在连结部41a的内部,能够从下侧插入被驱动转轴DS。若设置于被驱动转轴DS的外周面的花键部与设置于连结部41a的内周面的花键槽嵌合,则连结部41a与被驱动转轴DS相互连结。因此,马达转轴23的旋转经由输出转轴46传递至被驱动转轴DS。由此,电动致动器1可使被驱动转轴DS绕马达轴J1旋转。
延伸部41b是输出转轴主体41的上侧的部分。延伸部41b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在轴向上延伸的圆柱状。延伸部41b与连结部41a在轴向上连接。延伸部41b在轴向上穿过马达转轴23的内部。延伸部41b的上侧的部分比马达转轴23更向上侧突出,并在轴向上穿过基板80的贯通孔80a。延伸部41b的上侧的端部被第二轴承52支撑为能够绕马达轴J1旋转。延伸部41b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偏心轴部23b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41b的外径比马达转轴23的主体部23a的内径稍小。延伸部41b有间隙地嵌合于主体部23a的内部。延伸部41b与主体部23a之间的径向上的间隙小至可通过延伸部41b将马达转轴23支撑为能够绕马达轴J1旋转的程度。此外,在延伸部41b与主体部23a的间隙中可配置例如润滑油。
安装构件44固定于延伸部41b的外周面中的比马达转轴23更靠上侧的部分。安装构件44具有固定筒部44a以及相向部44b。固定筒部44a是以马达轴J1为中心并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固定筒部44a固定于延伸部41b的外周面。相向部44b是从固定筒部44a的下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相向部44b的板面朝向轴向。相向部44b的朝向下侧的面是第六相向面44d。第六相向面44d在轴向上与马达转轴23的第五相向面23d空开间隙地相向。
传感器磁铁45是包围马达轴J1的环状。传感器磁铁45固定于固定筒部44a的外周面。传感器磁铁45的径向外缘部位于比相向部44b更靠径向外侧处,并在轴向上与旋转传感器81相向。旋转传感器81通过对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进行检测来检测传感器磁铁45的旋转。由此,旋转传感器81对输出转轴46的旋转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的马达转轴23的第五相向面23d与输出转轴46的第六相向面44d之间配置垫圈62。垫圈62是从径向外侧包围延伸部41b的圆环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垫圈62例如是滑动垫圈。垫圈62的板面朝向轴向。垫圈62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第五相向面23d接触。垫圈62的朝向上侧的面与第六相向面44d接触。由此,相对于输出转轴46而言的马达转轴23的轴向上的位置确定。另外,与第五相向面23d和第六相向面44d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可抑制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的摩擦。因此,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在轴向上,滑动构件61配置于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更详细而言,滑动构件61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第一相向面31e与凸缘部42的第三相向面42a之间。滑动构件61是从径向外侧包围输出转轴46的连结部41a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61例如是滑动垫圈。滑动构件61也可为垫片环(shim ring)。如图3所示,滑动构件61配置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内侧处。滑动构件61的径向外缘部与多个突出部43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43在径向上接触。滑动构件61与多个突出部43的各者有间隙地嵌合。
如图1所示,滑动构件61的朝向上侧的面与第一相向面31e接触。滑动构件61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第三相向面42a接触。即,滑动构件61与外齿齿轮31及凸缘部42接触。由此,经由滑动构件61来确定相对于外齿齿轮31而言的凸缘部42的轴向上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外齿齿轮31经由第三轴承53与马达转轴23连结,凸缘部42与输出转轴46固定在一起。因此,经由滑动构件61来确定相对于输出转轴46而言的马达转轴23的轴向上的位置。由此,可在轴向上在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可抑制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在轴向上直接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61的径向内缘部的一部分位于第三轴承53的外圈的下侧,但滑动构件61的径向内缘部的一部分也可不位于第三轴承53的外圈的下侧。另外,滑动构件61也可与第三轴承53的外圈在轴向上接触。
若对马达20供给电力而马达转轴23绕马达轴J1旋转,则偏心轴部23b以马达轴J1为中心沿周向进行公转。偏心轴部23b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53而传递至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在贯通孔部31b的内周面与突出部43的外周面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进行摆动。因此,外齿齿轮31的外齿齿轮部31c与内齿齿轮32的内齿齿轮部32a啮合的位置沿周向发生变化。由此,马达转轴23的驱动力经由外齿齿轮31而传递至内齿齿轮32。
如上所述,内齿齿轮32由于固定于壳体10,因此不旋转。因此,通过传递至内齿齿轮32的驱动力的反作用力,外齿齿轮31绕第二轴线J2进行旋转。此时,外齿齿轮31进行旋转的朝向为与马达转轴23进行旋转的朝向相反的朝向。另外,外齿齿轮31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转轴23的旋转被减速。即,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外齿齿轮31。
外齿齿轮31绕第二轴线J2的旋转经由贯通孔部31b以及突出部43而传递至凸缘部42。由此,凸缘部42绕马达轴J1进行旋转。此时,凸缘部42的旋转速度为与外齿齿轮31的旋转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凸缘部42进行旋转的朝向为与外齿齿轮31进行旋转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如上所述,由于输出转轴46与凸缘部42固定在一起,因此输出转轴46与凸缘部42一起绕马达轴J1进行旋转。即,通过凸缘部42可将外齿齿轮3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转轴46。以所述方式,经由减速机构30而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被传递至输出转轴46。由此,输出转轴46的旋转扭矩与马达转轴23的旋转扭矩相比变大。另外,输出转轴46进行旋转的朝向为与马达转轴23进行旋转的朝向相反的朝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减速机构30具有:环状的外齿齿轮31,与马达转轴23连结,使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环状的凸缘部42,将外齿齿轮31的旋转传递至输出转轴46。凸缘部42与外齿齿轮31在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在轴向上,滑动构件61配置于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且与外齿齿轮31及凸缘部42接触。因此,可通过滑动构件61来确定相对于凸缘部42而言的外齿齿轮31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置。由此,如上所述,可通过滑动构件61来确定相对于输出转轴46而言的马达转轴23的轴向上的相对位置,因此可在轴向上在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设置间隙。因此,可抑制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在轴向上直接接触。因此,可抑制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的摩擦。因此,可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被传递至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的旋转经由凸缘部42而传递至输出转轴46。因此,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差大于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差。因此,与将滑动构件61配置于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并使其与马达转轴23及输出转轴46此两者接触的情况相比较,可适当地降低施加于滑动构件61的摩擦力。因此,可适当地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转轴23具有偏心轴部23b,所述偏心轴部23b具有以与马达轴J1平行的第二轴线J2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外周面,外齿齿轮31经由第三轴承53与偏心轴部23b的外周面连结,减速机构30具有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壳体10的环状的内齿齿轮32,沿着内齿齿轮32的内周面设置的内齿齿轮部32a的一部分与沿着外齿齿轮31的外周面设置的外齿齿轮部31c的一部分啮合,外齿齿轮31具有多个贯通孔部31b,所述多个贯通孔部31b在轴向上贯通外齿齿轮31并包围马达轴J1而配置,在凸缘部42设置多个突出部43,所述多个突出部43从凸缘部42向轴向突出,并包围马达轴J1而配置,多个突出部43的各者插入至多个贯通孔部31b的各者中。因此,如上所述,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被传递至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绕第二轴线J2的旋转经由贯通孔部31b以及突出部43而传递至凸缘部42。由此,可使与凸缘部42固定在一起的输出转轴46绕马达轴J1进行旋转。即,可经由减速机构30将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输出转轴46。因此,可增大输出转轴46的旋转扭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外齿齿轮31的旋转经由贯通孔部31b以及突出部43而被传递至凸缘部42,因此外齿齿轮31的旋转速度为与凸缘部42的旋转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另一方面,马达转轴23的旋转减速并被传递至输出转轴46。由此,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差小于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差。因此,与将滑动构件61配置于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并使其与马达转轴23及输出转轴46此两者接触的情况相比较,可降低施加于滑动构件61的摩擦力。因此,可更适当地抑制在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绕马达轴J1相对旋转时产生的摩擦。因此,可更适当地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输出转轴46进行旋转的朝向为与马达转轴23进行旋转的朝向相反的朝向,凸缘部42进行旋转的朝向为与外齿齿轮31进行旋转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因此,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差进一步大于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的相对旋转速度差。因此,与将滑动构件61配置于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并使其与马达转轴23及输出转轴46此两者接触的情况相比较,可适当地降低施加于滑动构件61的摩擦力。因此,可适当地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构件61配置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内侧处。因此,与将滑动构件61配置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外侧处并使其与外齿齿轮31及凸缘部42接触的情况相比较,可减小滑动构件61的外径。因此,容易抑制滑动构件61的体积及重量增大,因此容易抑制滑动构件61的制造成本增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构件61的径向外缘部与多个突出部43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43在径向上接触。因此,在驱动电动致动器1时,可抑制滑动构件61在径向上移动。由此,可将滑动构件61稳定地配置于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因此可适当地抑制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直接接触。因此,可抑制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的摩擦。因此,可稳定地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可抑制滑动构件61在径向上移动,因此可抑制滑动构件61的径向内缘部和以与马达转轴23的旋转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绕马达轴J1进行旋转的第三轴承53的内圈接触。由此,可抑制第三轴承53的内圈与滑动构件61之间的摩擦。因此,可稳定地提高电动致动器1的输出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201的剖面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形态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201所包括的滑动构件261在轴向上配置于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更详细而言,滑动构件261配置于外齿齿轮31的第二相向面31f与凸缘部42的第四相向面42b之间。滑动构件261是从径向外侧包围输出转轴46的连结部41a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261例如是滑动垫圈。滑动构件261也可为垫片环。如图5所示,滑动构件261配置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外侧处。滑动构件261的径向内缘部与多个突出部43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43在径向上接触。
如图4所示,滑动构件261的朝向上侧的面与第二相向面31f接触。滑动构件261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第四相向面42b接触。即,滑动构件261与外齿齿轮31及凸缘部42接触。由此,相对于外齿齿轮31而言的凸缘部42的轴向上的位置确定。另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经由滑动构件261来确定相对于输出转轴46而言的马达转轴23的轴向上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抑制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在轴向上直接接触。因此,可抑制马达转轴23与输出转轴46之间的摩擦。因此,可提高电动致动器201的输出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261配置于比多个突出部43更靠径向外侧处。因此,可适当地抑制滑动构件261的径向内缘部和以与马达转轴23的旋转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绕马达轴J1进行旋转的第三轴承53的内圈接触。由此,可适当地抑制第三轴承53的内圈与滑动构件261之间的摩擦。因此,可稳定地提高电动致动器201的输出效率。
根据本实施方式,滑动构件261的径向内缘部与多个突出部43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43在径向上接触。因此,在驱动电动致动器201时,通过滑动构件261与外齿齿轮31及凸缘部42之间的摩擦力,可抑制滑动构件261在径向上移动。由此,可将滑动构件261稳定地配置于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因此可抑制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直接接触。因此,可抑制外齿齿轮31与凸缘部42之间的摩擦。因此,可稳定地提高电动致动器201的输出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可抑制滑动构件261在径向上移动,因此可抑制滑动构件261的径向外缘部与壳体10的筒部11d及固定于壳体10的内齿齿轮32接触。由此,可抑制壳体10及内齿齿轮32与滑动构件261之间的摩擦。因此,可稳定地提高电动致动器201的输出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及这些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例如,滑动构件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一个,也可设置两个以上的多个滑动构件。例如,也可将滑动构件配置于突出部的径向内侧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各者。在此情况下,由于可增大内齿齿轮及凸缘部的各者与滑动构件接触的面积,因此可降低施加于滑动构件的压力,从而可适当地抑制滑动构件因磨耗等而发生劣化。
另外,滑动构件也可在轴向上重叠配置两个以上。在此情况下,由于可使滑动构件彼此相对旋转,因此可更适当地抑制内齿齿轮与凸缘部之间的摩擦。
另外,滑动构件也可与内齿齿轮及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固定在一起。在此情况下,可更适当地抑制滑动构件在径向上移动,因此可使滑动构件与内齿齿轮及凸缘部更稳定地接触。
关于减速机构的结构,只要可使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将所述旋转传递至输出转轴,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多个突出部可设置于外齿齿轮,并且多个贯通孔部可设置于输出凸缘部。在此情况下,多个突出部的各者从外齿齿轮朝向输出凸缘部突出,并被插入至贯通孔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定。电动致动器可搭载于基于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被驱动的线控驻车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搭载于车辆以外的机器。此外,以上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可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宜组合。

Claims (5)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具有能够以马达轴为中心旋转的中空的马达转轴;
减速机构,与所述马达转轴连结;
输出转轴,在轴向上延伸,经由所述减速机构使所述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
环状的滑动构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输出转轴,
所述输出转轴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马达转轴的内部,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
环状的外齿齿轮,与所述马达转轴连结,使所述马达转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所述旋转;以及
环状的凸缘部,将所述外齿齿轮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转轴,
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外齿齿轮在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
在轴向上,所述滑动构件配置于所述外齿齿轮与所述凸缘部之间,且与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所述减速机构、所述输出转轴及所述滑动构件,
所述马达转轴具有偏心轴部,所述偏心轴部具有以与所述马达轴平行的第二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外周面,
所述外齿齿轮经由轴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外周面连结,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环状的内齿齿轮,所述环状的内齿齿轮配置于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壳体,
沿着所述内齿齿轮的内周面设置的内齿齿轮部的一部分与沿着所述外齿齿轮的外周面设置的外齿齿轮部的一部分啮合,
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具有多个贯通孔部,所述多个贯通孔部在轴向上贯通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
在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设置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从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向轴向突出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
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各者插入至所述多个贯通孔部的各者,
所述滑动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突出部更靠径向内侧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构件的径向外缘部与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在径向上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马达、所述减速机构、所述输出转轴及所述滑动构件,
所述马达转轴具有偏心轴部,所述偏心轴部具有以与所述马达轴平行的第二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形状的外周面,
所述外齿齿轮经由轴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外周面连结,
所述减速机构具有环状的内齿齿轮,所述环状的内齿齿轮配置于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且固定于所述壳体,
沿着所述内齿齿轮的内周面设置的内齿齿轮部的一部分与沿着所述外齿齿轮的外周面设置的外齿齿轮部的一部分啮合,
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具有多个贯通孔部,所述多个贯通孔部在轴向上贯通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一者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
在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设置多个突出部,所述多个突出部从所述外齿齿轮及所述凸缘部中的任意另一者向轴向突出并包围所述马达轴而配置,
所述多个突出部的各者插入至所述多个贯通孔部的各者,
所述滑动构件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突出部更靠径向外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构件的径向内缘部与所述多个突出部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在径向上接触。
CN202322496702.0U 2022-09-21 2023-09-14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210810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9756 2022-09-21
JP2022149756A JP2024044306A (ja) 2022-09-21 2022-09-21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81080U true CN221081080U (zh) 2024-06-04

Family

ID=90479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6702.0U Active CN221081080U (zh) 2022-09-21 2023-09-14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44306A (zh)
CN (1) CN22108108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44306A (ja)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221293A1 (en) Electric rotary actuator
US10837521B2 (en) Electric actuator
US20190346023A1 (en) Electric actuator
US20160233738A1 (en) In-wheel motor and in-wheel motor driving device
JP2004248492A (ja) モータ用シール構造、モータ、及び自動車の自動変速機用モータ
CN221081080U (zh) 电动致动器
US20210083550A1 (en) Electric actuator
US20220337118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21081068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9054709A (ja) 電動ホイール
JP7501288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23023989A1 (zh) 电机、动力机构及无人机
CN216599290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8416072U (zh) 电动致动器
CN114321356B (zh) 电动致动器
JP7512807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9812029U (zh) 马达装置
CN118264033A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3023079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559631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9221183U (zh) 减速器
JP2024092240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3147376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4337090A (zh) 电动致动器
CN114337087A (zh) 电动致动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