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2029U - 马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2029U
CN219812029U CN202320687743.5U CN202320687743U CN219812029U CN 219812029 U CN219812029 U CN 219812029U CN 202320687743 U CN202320687743 U CN 202320687743U CN 219812029 U CN219812029 U CN 219812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otor
housing
main body
peripher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877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伦纪
白井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owertrai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2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20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装置。马达装置具备马达和壳体。壳体具有:筒状的壳体主体,其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罩,其安装在壳体主体的开口上;环状密封部件,其沿着壳体主体的开口配置,并被壳体主体和罩夹持。壳体主体在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一螺纹部。罩具有罩主体、在内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二螺纹部的外筒部、和支撑部。壳体具有旋转阻止机构,该旋转阻止机构在通过将罩的第二螺纹部拧入壳体主体的第一螺纹部而对环状密封部件进行加压的状态下,阻止罩向松动方向旋转。

Description

马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致动器等马达装置中,收纳马达的壳体的密封结构采用如下结构:使用橡胶密封件,用螺栓将夹着橡胶密封件的壳体部件彼此固定而产生表面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1834号公报
在通过螺栓紧固来压扁橡胶密封件的结构中,部件数量多,制造工序繁杂。另外,由于需要将螺栓配置在橡胶密封件的外侧,因此存在壳体大型化、内部空间变窄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马达装置,其具备: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以及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所述壳体具有:筒状的壳体主体,其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罩,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上;以及环状密封部件,其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配置,并被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罩夹持。所述壳体主体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一螺纹部。所述罩具有:罩主体,其堵塞所述开口;外筒部,其从所述罩主体的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且在内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二螺纹部;以及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罩主体上,支撑所述马达轴或传递所述马达轴的动力的旋转部件。所述壳体具有旋转阻止机构,该旋转阻止机构在通过将所述罩的第二螺纹部拧入所述壳体主体的第一螺纹部而对所述环状密封部件进行加压的状态下,阻止所述罩向松动方向旋转。
所述旋转阻止机构是将从所述罩的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爪部钩挂于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的机构。
所述壳体主体具有防脱突起部,该防脱突起部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钩挂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爪部的轴向一侧相邻。
所述防脱突起部是所述第一螺纹部的螺纹牙的一部分。
还具备连结于所述马达轴的传递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易于制造并且具有高空间效率的马达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外观图。
图2是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图3是从斜下侧观察壳体的图。
图4是壳体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罩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防脱突起部的作用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0—壳体,11—壳体主体,11f—第一螺纹部,12—罩,12a—罩主体,12c—外筒部,12d—第二螺纹部,15—旋转阻止机构,20—马达,23—马达轴,30—传递机构,111—突起部,111a、111b、121a、121b—面,112—防脱突起部,121—爪部,J1—马达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正侧(+Z侧)为上侧、以负侧(-Z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马达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及下侧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0是马达装置的一例。电动致动器100具备壳体10。壳体10具有在上侧具有开口的圆筒状的壳体主体11和安装在壳体主体11的开口上的罩12。
如图2所示,电动致动器100具备壳体10、马达20、传递机构30、输出部4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第三轴承53、基板80、旋转传感器81、传感器磁铁45和分隔部件9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2和第三轴承53例如是滚珠轴承。
壳体10将包含马达20及传递机构30的电动致动器100的各部分收纳于内部。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壳体主体11具有周壁部11a和底壁部11b。
周壁部11a为向上侧开口的筒状。底壁部11b与周壁部11a的下端连接。底壁部11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底壁部11b具有沿轴向贯通底壁部11b的孔部11c。孔部11c例如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孔部11c的上侧部分构成将第一轴承51保持在内部的第一轴承保持部11d。第一轴承51通过被保持在第一轴承保持部11d的内部而被保持在壳体主体11上。第一轴承51的外圈例如与第一轴承保持部11d的内周面嵌合。
壳体主体11在周壁部11a的上表面11g设置有从上表面11g向下侧凹陷的环状槽11h。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11h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在环状槽11h中插入有环状的密封件13。密封件13例如由丁腈橡胶等构成。密封件13是将壳体主体11与罩12之间密封的环状密封部件。
壳体主体11在周壁部11a的外周面的上侧部分具有绕马达轴线J1以螺旋状延伸的第一螺纹部11f。第一螺纹部11f是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螺纹牙的外螺纹部。
罩12堵塞壳体主体11的上侧的开口。罩12具有:罩主体12a,其覆盖壳体主体11的上侧的开口;第二轴承保持部12b,其从罩主体12a的下表面中央向下侧突出;以及外筒部12c,其从罩主体12a的周缘向下侧延伸。第二轴承保持部12b例如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且向下侧开口的圆筒状。在第二轴承保持部12b的内部保持有第二轴承52。由此,第二轴承52被保持在罩12上。第二轴承52的外圈例如与第二轴承保持部12b的内周面嵌合。第二轴承52是传递马达轴23的旋转部件之一。第二轴承保持部12b是支撑传递马达轴23的旋转部件的支撑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备马达20和传递机构30的马达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但作为马达装置,也可以是不具备传递机构30的结构。在不具备传递机构30的结构中,由罩12的第二轴承保持部12b保持的第二轴承52支撑马达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主体12a呈在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圆板状。罩主体12a的直径比壳体主体11的外径大。外筒部12c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罩12在外筒部12c内周面具有绕马达轴线J1以螺旋状延伸的第二螺纹部12d。第二螺纹部12d是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螺纹牙的内螺纹部。
当罩12的第二螺纹部12d被拧入壳体主体11的第一螺纹部11f时,密封件13被罩主体12a的下表面向下方加压而被压扁。由此,壳体主体11与罩12之间被密封件13密封。
如图3所示,壳体10具有旋转阻止机构15,该旋转阻止机构15在密封件13被加压的状态下阻止罩12向松动方向旋转。旋转阻止机构15是将从罩12的外筒部12c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爪部121钩挂于从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111的机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阻止机构15是卡扣机构。
如图4所示,突起部111是从轴向观察时呈三角形的突起。突起部111位于第一螺纹部11f的下端。突起部111具有在周向上彼此朝向相反侧的两个面111a、111b。面111a是随着朝向第一螺纹部11f的螺纹牙朝向下侧的螺旋方向而位于径向外侧的斜面。面111b是朝向第一螺纹部11f的螺纹牙朝向下侧的螺旋方向的面,是向与周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扩展的面。
如图5所示,爪部121位于外筒部12c的内周面的下端。爪部121位于从第二螺纹部12d的螺纹牙的下侧端部12e进一步朝向下侧的螺旋方向的前方。在爪部121与第二螺纹部12d的螺纹牙的下侧端部12e之间,设有将螺纹牙局部地切去而成的切口部122。
爪部121是从轴向观察时呈三角形的突起。爪部121具有在周向上彼此朝向相反侧的两个面121a、121b。面121a是朝向第二螺纹部12d的螺纹牙朝向下侧的螺旋方向的斜面。面121b是朝向第二螺纹部12d的螺纹牙朝向上侧的螺旋方向的面,是向与周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扩展的面。在将罩12紧固于壳体主体11时,爪部121在第一螺纹部111f的谷部内前进。因此,当从周向观察时,爪部121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尖细的形状。
当将罩12的第二螺纹部12d拧入壳体主体11的第一螺纹部11f时,位于第二螺纹部12d的前方延长线上的爪部121通过第一螺纹部11f的谷部前进,与位于第一螺纹部11f的终端附近的突起部111抵接。此时,密封件13在罩主体12a的下表面与周壁部11a之间沿轴向被加压而被压扁。]
若克服密封件13的复原力而进一步拧入罩12,则爪部121的面121a被突起部111的面111a引导而一边向径向外侧移动一边前进。当爪部121通过突起部111上时,爪部121向径向内侧返回,爪部121的面121b钩挂在突起部111的面111b上。在该状态下,突起部111配置在爪部121与第二螺纹部12d之间的切口部122内。
罩12被密封件13的反作用力向上侧推压。即,密封件13对罩12施加使其向壳体主体11的拧入松动的方向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爪部121钩挂在突起部111上,能够阻止罩12向松动方向旋转。
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0,仅通过将罩12拧入壳体主体11,就能够形成接合面被密封件13密封的壳体10。由于即使不使用螺栓也能够将罩12安装在壳体主体11上,所以不需要螺栓的紧固管理等,能够简化工序。另外,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进而,由于不需要在壳体10上设置用于设置螺栓的部位,所以能够抑制壳体10的大型化或内部空间的狭小化。也有助于制造成本的削减。
另外,电动致动器100的罩12保持第二轴承52,通过第二轴承52支撑后述的输出轴46。因此,在将罩12安装在壳体主体11上时,需要以第二轴承52的中心轴与马达轴线J1一致的方式安装罩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将罩12拧入壳体主体11的方式,因此在紧固罩12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螺纹部11f与第二螺纹部12d的啮合,罩12被引导至第一螺纹部11f的螺旋中心与第二螺纹部12d的螺旋中心一致的位置。因此,仅通过紧固罩12的作业,就能够使第二轴承52相对于马达轴线J1对位,制造变得容易。
并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壳体主体11具有防脱突起部112,该防脱突起部从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钩挂于突起部111的爪部121的上侧相邻。在本实施方式中,防脱突起部112是从第一螺纹部11f的螺纹牙的下侧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凸条。即,防脱突起部112是第一螺纹部11f的一部分。
图6是用于说明防脱突起部112的作用的壳体1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爪部121钩挂于突起部111的状态下,防脱突起部112与爪部121的上侧相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防脱突起部112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爪部121的朝向上侧的面相互接触。由此,爪部121不能从钩挂于突起部111的位置向上侧移动。另外,由于爪部121被密封件13拉向上侧,所以难以向下侧移动。因此,通过具备防脱突起部112,爪部121难以从突起部111脱落。
防脱突起部112和爪部121不需要始终接触。防脱突起部112只要位于能够适当地阻碍钩挂于突起部111的爪部121向上侧移动的位置即可。
在壳体主体11的内部收纳有基板80、马达20、分隔部件90和传递机构30。
基板80收纳在壳体主体11内部的上部。基板80位于比后述的转子主体24靠上侧。基板80具有沿轴向贯通基板80的贯穿孔80a。贯穿孔80a例如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的孔。后述的输出轴46中的上侧的部分沿轴向通过贯穿孔80a。在基板80的板面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印刷布线。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基板80上例如设置有向马达20提供电力的逆变器电路。
在基板80上安装有旋转传感器81。旋转传感器81是能够检测后述的输出轴46的旋转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1是磁传感器。旋转传感器81例如是霍尔IC等霍尔元件。旋转传感器81例如也可以沿周向各设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1安装在基板80的上侧的面中的贯穿孔80a的周缘部。
马达20具有转子21和定子22。转子21具有马达轴23和转子主体24。即,马达20具有马达轴23和固定于马达轴23的外周面的转子主体24。马达轴23能够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马达轴23是中空轴。马达轴23例如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马达轴23在轴向的两侧开口。马达轴23具有主体部23a和偏心轴部23b。
主体部23a是固定有转子主体24的部分。主体部23a的上侧的端部是马达轴23的上侧的端部。在马达轴23的上侧的端面配置有后述的第二滚动部件组60Gb。
偏心轴部23b与主体部23a的下侧连接。偏心轴部23b的下侧的端部是马达轴23的下侧的端部。偏心轴部23b是以相对于马达轴线J1偏心的偏心轴J2为中心的部分。偏心轴J2与马达轴线J1平行。在偏心轴部23b上嵌合固定有第三轴承53的内圈。由此,第三轴承53固定在马达轴23上。偏心轴部23b的内周面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
转子主体24固定在主体部23a的外周面、即马达轴23的外周面上。转子主体24固定在主体部23a的外周面的下侧部分。转子主体24具有:圆筒状的转子铁芯24a,其固定于马达轴23的外周面;以及转子磁铁24b,其固定于转子铁芯24a。
定子22与转子21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定子22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定子22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22a,其包围转子主体24的径向外侧;绝缘体22b,其安装于定子铁芯22a;以及多个线圈22c,其经由绝缘体22b安装于定子铁芯22a。定子铁芯22a的外周面固定于周壁部11a的内周面。
传递机构30在周壁部11a的内部位于转子主体24及定子22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机构30是将马达轴23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给输出轴46的减速机构。传递机构30具有外齿齿轮31、内齿齿轮32、输出凸缘部42和多个突出部43。
外齿齿轮31是以偏心轴部23b的偏心轴J2为中心,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扩展的大致圆环板状。在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面设置有由多个齿部构成的齿轮部。外齿齿轮31经由第三轴承53与偏心轴部23b连结。由此,传递机构30与马达轴23的下侧连结。外齿齿轮31从径向外侧与第三轴承53的外圈嵌合。第三轴承53将马达轴23和外齿齿轮31以能够绕偏心轴J2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
外齿齿轮31具有从外齿齿轮31的下侧的面向上侧凹陷的多个孔部31b。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31b沿轴向贯通外齿齿轮31。多个孔部31b沿着以偏心轴J2为中心的周向在整周上等间隔地配置。孔部31b例如设置有八个。孔部31b的沿轴向观察的形状例如为圆形。孔部31b的内径比突出部43中插入孔部31b的部分的外径大。
内齿齿轮32包围外齿齿轮31的径向外侧,并与外齿齿轮31啮合。内齿齿轮32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32固定在壳体10上。内齿齿轮32的外周面与周壁部11a的内周面嵌合而被固定。在内齿齿轮3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的齿轮部。由于内齿齿轮32和外齿齿轮31的中心轴相互错开,所以内齿齿轮32的齿轮部与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在周向的一部分啮合。
输出凸缘部42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输出凸缘部42与外齿齿轮31的下侧对置地配置。在输出凸缘部42与外齿齿轮31的轴向之间设置有间隙。输出凸缘部42例如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径向扩展的圆环板状。输出凸缘部42从后述的输出轴主体41中的位于比马达轴23靠下侧的部分向径向外侧扩展。
突出部43从输出凸缘部42朝向外齿齿轮31向上侧突出。多个突出部43为圆柱状。多个突出部43沿着绕马达轴线J1的周向在整周上等间隔地配置。突出部43例如设置有八个。多个突出部43分别从下侧插入到多个孔部31b中。多个突出部43经由孔部31b的内周面使外齿齿轮31绕马达轴线J1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0的驱动力的部分。马达轴23的旋转经由传递机构30传递至输出部40。输出部40具有输出轴46和输出凸缘部42。即,电动致动器100具备输出轴46和输出凸缘部42。
输出轴46与马达轴23同轴地配置。即,输出轴46能够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输出轴4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马达轴23的内部。输出轴46比马达轴23更向轴向两侧突出。在输出轴46的外周面与马达轴23的内周面之间,遍及整周设置有间隙。
输出轴46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输出轴主体41和固定在输出轴主体41的外周面上的安装部件44。输出轴主体41由第一轴承51和第二轴承52可旋转地支撑。输出轴主体41具有连结部41a和延伸部41b。
连结部41a是输出轴主体41的下侧部分。连结部41a的下侧的端部是输出轴主体41的下侧的端部。连结部41a的下侧的端部插入孔部11e的内部。连结部41a的上侧的端部插入偏心轴部23b的内部。连结部41a的外径比延伸部41b的外径大。连结部41a被第一轴承51以能够绕马达轴线J1旋转的方式支撑。由此,第一轴承51将输出轴46中位于比马达轴23靠下侧的部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
连结部41a具有从连结部41a的下侧的端面向上侧凹陷的连结凹部41c。连结凹部41c向下侧开口,并向壳体10的外部露出。连结凹部41c例如从下侧观察为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通过设置连结凹部41c,连结部41a成为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且向下侧开口的圆筒状。
在连结凹部41c的内周面设置有花键槽。在连结凹部41c的内部,从下侧插入并连结有从动轴DS。电动致动器100的驱动力经由输出轴主体41传递至从动轴DS。由此,电动致动器100使从动轴DS绕马达轴线J1旋转。
延伸部41b是输出轴主体41的上侧部分。延伸部41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延伸部41b穿过作为中空轴的马达轴23的内部。延伸部41b比马达轴23更向上侧突出。延伸部41b沿轴向穿过基板80的贯穿孔80a。延伸部41b的上侧的端部被第二轴承52以能够绕马达轴线J1旋转的方式支撑。由此,第二轴承52将输出轴46中位于比马达轴23靠上侧的部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
安装部件44固定在延伸部41b中位于比马达轴23靠上侧的部分。在安装部件44上固定有圆环状的传感器磁铁45。安装部件44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基板80的贯穿孔80a内。
传感器磁铁45比安装部件44更向径向外侧突出。传感器磁铁45的径向外缘部与旋转传感器81的上侧对置地配置。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由旋转传感器81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81通过检测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来检测传感器磁铁45的旋转,从而检测输出轴46的旋转。
电动致动器100具备第一滚动部件组60Ga及第二滚动部件组60Gb,该第一滚动部件组60Ga及第二滚动部件组60Gb包括以包围马达轴线J1的方式配置的三个以上的滚动部件60。滚动部件组60是球体。滚动部件组60例如由金属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滚动部件组60Ga及第二滚动部件组60Gb的每一个中,六个滚动部件60沿着周向遍及整周等间隔地配置。
第一滚动部件组60Ga位于比转子主体24靠下侧。第一滚动部件组60Ga在偏心轴部23b的内部位于偏心轴部23b的底面与连结部41a的上表面之间。马达轴23和输出轴46经由第一滚动部件组60Ga相互在轴向和径向上被支撑。
第二滚动部件组60Gb位于比转子主体24靠上侧。第二滚动部件组60Gb位于安装部件44的下表面与马达轴23的上端面之间。马达轴23和输出轴46经由两个滚动部件组60Ga、60Gb相互在轴向和径向上被支撑。
电动致动器100不限于具备滚动部件组的结构。也可以代替两个滚动部件组60Ga、60Gb而配置滚珠轴承等滚动轴承。也可以取代两个滚动部件组60Ga、60Gb而配置滑动轴承。
分隔部件90位于定子22与传递机构30的轴向之间。分隔部件90包围马达轴线J1。分隔部件90具有分隔部件主体91和周缘壁部92。分隔部件主体91例如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分隔部件主体91呈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分隔部件主体91的径向内缘部位于比绝缘体22b的径向内缘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周缘壁部92从分隔部件主体91的径向外缘部向上侧突出。周缘壁部92例如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周缘壁部92嵌合固定于周壁部11a的内周面。周缘壁部92的上侧端部与定子铁芯22a的下侧端面中的径向外缘部接触。
当向马达20提供电力而使马达轴23绕马达轴线J1旋转时,偏心轴部23b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周向公转。偏心轴部23b的公转经由第三轴承53传递到外齿齿轮31,外齿齿轮31在孔部31b的内周面与突出部43的外周面内切的位置变化的同时摆动。由此,外齿齿轮31的齿轮部与内齿齿轮32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在周向上变化。因此,马达轴23的旋转力经由外齿齿轮31传递到内齿齿轮3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齿齿轮32由于固定在壳体10上而不旋转。因此,通过传递到内齿齿轮32的旋转力的反作用力,外齿齿轮31绕偏心轴J2旋转。此时,外齿齿轮31的旋转方向与马达轴23的旋转方向相反。外齿齿轮31绕偏心轴J2的旋转经由孔部31b和突出部43传递到输出凸缘部42。由此,输出轴主体41绕马达轴线J1旋转。这样,马达轴23的旋转经由传递机构30传递给输出轴46。作为减速机构的传递机构30的结构成为经由上述那样的多个突出部43传递旋转的结构,由此能够使输出轴46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3的旋转的减速比比较大。因此,能够使输出轴46的旋转转矩比较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致动器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电动致动器也可以搭载于基于驾驶员的换档操作而被驱动的线控换档方式的致动器装置。另外,电动致动器也可以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另外,以上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5)

1.一种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马达,其具有能够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以及
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
所述壳体具有:
筒状的壳体主体,其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
罩,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上;以及
环状密封部件,其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配置,并被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罩夹持,
所述壳体主体在所述壳体的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一螺纹部,
所述罩具有:
罩主体,其堵塞所述开口;
外筒部,其从所述罩主体的周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且在内周面具有螺旋状的第二螺纹部;以及
支撑部,其设置于所述罩主体,支撑所述马达轴或传递所述马达轴的动力的旋转部件,
所述壳体具有旋转阻止机构,该旋转阻止机构在通过将所述罩的第二螺纹部拧入所述壳体主体的第一螺纹部而对所述环状密封部件进行加压的状态下,阻止所述罩向松动方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阻止机构是将从所述罩的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爪部钩挂于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的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具有防脱突起部,该防脱突起部从所述壳体主体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与钩挂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爪部的轴向一侧相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突起部是所述第一螺纹部的螺纹牙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连结于所述马达轴的传递机构。
CN202320687743.5U 2022-03-30 2023-03-30 马达装置 Active CN2198120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4835 2022-03-30
JP2022054835A JP2023147377A (ja) 2022-03-30 2022-03-30 モ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2029U true CN219812029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5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87743.5U Active CN219812029U (zh) 2022-03-30 2023-03-30 马达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47377A (zh)
CN (1) CN21981202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7377A (ja)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3728B2 (en) Rotary actuator
US20110221293A1 (en) Electric rotary actuator
US11152835B2 (en) Electric actuator with bus bar holder
US10837521B2 (en) Electric actuator
US20190346023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209767318U (zh) 电动致动器
KR20220150249A (ko) 기어 장치
CN219812029U (zh) 马达装置
US20210083550A1 (en) Electric actuator
US11228227B2 (en) Electric actuator with eccentric shaft
US20090056485A1 (en) Method of Connecting and Fixing Ball Screw Shaft to Motor Shaft
CN210273734U (zh) 电动致动器
CN115224871A (zh) 电动致动器
CN211655924U (zh) 电动致动器
CN221081068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1456910U (zh) 电动致动器
CN221081080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5596312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22057439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5596313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8416072U (zh) 电动致动器
CN116892617A (zh) 电动致动器
CN210273735U (zh) 电动致动器
CN214699012U (zh) 电动致动器
CN220134568U (zh) 减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