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80223U - 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80223U
CN221080223U CN202322797532.XU CN202322797532U CN221080223U CN 221080223 U CN221080223 U CN 221080223U CN 202322797532 U CN202322797532 U CN 202322797532U CN 221080223 U CN221080223 U CN 221080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nd plate
support plate
battery cell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975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志明
张微中
赵青
石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q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Tai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q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Taizhou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q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Ta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q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Tai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80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802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端板,其主板的第一侧面贴合于电芯组,主板的第二侧面背离电芯组,电芯组朝向第二侧面的一侧延伸有极柱和接插件,支撑组件设置于第二侧面,通过支撑组件可以支撑极柱和接插件,从而提高了极柱和接插件的固定强度,稳定性较佳。第二侧面上还设有加强凸缘,通过加强凸缘的设置提高了主板的结构强度,主板不易发生弯曲变形,结构强度较高。另外,主板、支撑组件和加强凸缘一体成型,加工步骤较少,安装容易,节省了组装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端板,成组后的电池模组结构强度较高,稳定性、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内的电芯组通常夹设在两个端板之间,然后通过扎带将端板和电芯组一同捆扎固定,从而形成电池模组。为了保证电池模组的固定稳定、可靠,一般要求端板的结构强度较高。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端板常常通过铝挤成型,从而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然而此种铝挤成型的加工方式较为繁琐,产量不高。还有一些端板可能包括多个结构件,需要将多个结构件进行组合后才能与电芯组进行装配,安装不便,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组装,效率低,增加了时间成本和人工组装的成本。另外,这种组合形式的端板需要的加工精度、装配精度较高,如端板的组装过程中,各结构件之间对位不准确,容易造成整体结构不稳定,无法保证其结构强度,危险性较大。
因此,亟需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其采用压铸工艺一体成型,加工步骤较少,安装容易,节省了组装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同时结构强度较高,保证了电池模组成组的稳定性、可靠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板,所述端板包括:
主板,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电芯组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面为平面,所述第一侧面贴合于所述电芯组设置,所述第二侧面背离所述电芯组设置;
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电芯组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延伸有极柱和接插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所述极柱和所述接插件;
加强凸缘,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并位于所述主板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加强凸缘沿所述主板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板的侧棱之间圆弧过渡;
所述主板、所述支撑组件和所述加强凸缘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对称于所述第二侧面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板或所述第二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极柱,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接插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所述第三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倒圆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主板上对应所述极柱的位置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使所述极柱穿过。
可选地,所述加强凸缘上设有若干限位槽,若干所述限位槽沿所述主板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槽用于限定扎带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加强凸缘与所述第二侧面的端面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若干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加强凸缘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面朝向背离所述电芯组的方向延伸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固定孔,若干所述固定孔沿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若干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背离所述第二侧面的一端倒圆角设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扎带,以及上述任一方案中的端板,所述端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端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组的两端,所述扎带套设于所述端板和所述电芯组外,以将所述端板和所述电芯组捆扎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板,包括主板、支撑组件和加强凸缘,主板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贴合于电芯组,第二侧面背离电芯组,电芯组朝向第二侧面的一侧延伸有极柱和接插件,支撑组件设置于第二侧面,通过支撑组件可以支撑极柱和接插件,从而提高了极柱和接插件的固定强度,稳定性较佳。第二侧面上还设有加强凸缘,通过加强凸缘的设置提高了主板的结构强度长时间使用后,主板不易发生弯曲变形,结构强度较高。另外,主板、支撑组件和加强凸缘是一体成型的,加工步骤较少,安装容易,节省了组装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扎带,以及上述端板。扎带套设于端板和电芯组外,以将端板和电芯组捆扎固定。由于端板的结构强度较高,成组后的电池模组结构强度较高,稳定性、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端板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端板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00、端板;110、主板;1101、第一侧面;1102、第二侧面;111、避让槽;120、支撑组件;121、第一支撑板;122、第二支撑板;123、第三支撑板;124、第三加强筋;130、加强凸缘;131、限位槽;132、第一加强筋;140、连接板;141、固定孔;142、第二加强筋;200、电芯组;210、极柱;211、导电连接片;220、接插件;300、扎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端板100,该端板100设置于电芯组200的两端,通过扎带300等可以将两个端板100和电芯组200捆扎固定形成电池模组。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该端板100包括主板110、支撑组件120和加强凸缘130。其中,主板110包括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第一侧面1101朝向电芯组200设置,且第一侧面1101为平面,第一侧面1101贴合于电芯组200。第二侧面1102背离电芯组200设置,支撑组件120设置于第二侧面1102,电芯组200朝向第二侧面1102的一侧延伸有极柱210和接插件220,通过支撑组件120可以支撑极柱210和接插件220,从而提高了极柱210和接插件220的固定强度,稳定性较佳。
另外,第二侧面1102上还设有两个加强凸缘130,两个加强凸缘130分别位于主板110宽度方向(即图1中的X轴方向)的两侧,加强凸缘130沿主板110的高度方向延伸,通过加强凸缘130的设置提高了主板110的结构强度,在长时间使用后,主板110不易发生弯曲变形。进一步地,加强凸缘130与主板110的侧棱之间圆弧过渡,避免划伤操作人员,安全性良好。
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主板110、支撑组件120和加强凸缘130为一体结构。例如,端板100可以采用压铸工艺,通过模具一体铸造成型。相较于以往端板100通过铝挤工艺加工成型的方式,加工效率较高。并且端板100无需进行钣金件所需的加工步骤,省去了焊接或折弯工序,其一体成型,无需组装,可以直接将端板100用于电芯组200固定,安装难度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120包括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和第三支撑板123,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对称于第二侧面1102宽度方向(即图1中的X轴方向)的两端,电芯组200包括两个极柱210,且两个极柱210分别置于电芯组200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极柱210与电芯组200之间通过导电连接片211进行连接。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可以支撑电芯组200的极柱210。第三支撑板123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之间,电芯组200包括接插件220,通过第三支撑板123可以支撑接插件220。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端板100只支撑一个极柱210,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板121和第二支撑板122中的一个是空闲的。如此设置,是为了减少模具的制作,降低成本,电芯组200两端的端板100是一致的,在安装时也无需区分两个端板100,加快组装效率。
更为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和第三支撑板123背离第二侧面1102的一端倒圆角设置。由此可以保护操作人员,避免操作人员被划伤,安全性良好。
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主板110上对应极柱210的位置设置避让槽111,极柱210从电芯组200向端板100所在的方向(即图1中的Y轴方向)延伸,极柱210穿过避让槽111后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21或者第二支撑板122上。需要注意的是,避让槽111的切割工序在确定端板100和极柱210的位置后再进行加工,大大提升了端板100整体的稳定与安全性,减少了加工的成本。并且通过将极柱210向电芯组200长度方向(即图1中的Y轴方向)的一侧延伸,能够节省电池模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继续参见图1和图4,本实施例中每个加强凸缘130上设有两个限位槽131,两个限位槽131沿主板110的高度方向(即图1和图4中的Z轴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限位槽131对应一条扎带300设置,本实施例中以两条扎带300为例,通过限位槽131能够对扎带300进行很好地限位,避免扎带300的位置发生偏移,电池模组成组牢固、稳定。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如电芯组200的高度较高,扎带300的数量也可以为三条,此时限位槽131也设置为三个,只要保证限位槽131和扎带300一一对应即可,具体数量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加强凸缘130与第二侧面1102的端面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132,若干第一加强筋132沿加强凸缘13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32设有两个,分别设置于加强凸缘130延伸方向的两端,也即主板110高度方向的两端。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32也可以设置为更多数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通过第一加强筋132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主板110与加强凸缘130之间的连接强度,端板100的结构强度更高,保证强度和安全的同时可以减小端板100的厚度,降低成本。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1和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面1102朝向背离电芯组200的方向延伸有连接板140,连接板140上设有若干固定孔141,若干固定孔141沿连接板140的长度方向(即图1中的X轴方向)间隔布置。例如,本实施例中固定孔141设置为四个,四个固定孔141沿连接板140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孔141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三个、五个等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在电池模组组装电池包时,通过长螺栓穿过固定孔141后可以将连接板140固定于电池包的箱体,由此电池模组被固定。由于连接板140与主板110一体铸造成型,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较高,不易断裂,保证了电池模组固定牢靠。
继续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40与主板110的第二侧面1102之间设有三个第二加强筋142,三个第二加强筋142均设置于连接板140的下方,且三个第二加强筋142沿连接板140的长度方向(即图2中所示的X轴方向)间隔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14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通过第二加强筋142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连接板140与主板11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端板100的稳定和安全性有所提高,电池模组安全可靠。
当然,连接板140背离第二侧面1102的一端也可以倒圆角设置。通过圆角处理,能够避免操作人员刮伤,有利于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和第三支撑板123与主板110的第二侧面1102之间设有若干第三加强筋124,且若干第三加强筋124均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或第三支撑板123的下方,若干第三加强筋124沿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或第三支撑板123的长度方向(即图2中所示的X轴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第三加强筋124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120与主板11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端板100的稳定和安全性有所提高,电池模组更加安全可靠。当然,本实施例对于第三加强筋124的数量不做限定,根据需要进行布置即可。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电芯组200、扎带300,以及上述端板100。其中,端板100设置有两个,两个端板100分别设置于电芯组200的两端,扎带300套设于端板100和电芯组200外,以将端板100和电芯组200捆扎固定。本实施例中的端板100对于机箱结构和工装夹具没有特殊要求,使用常见的机箱结构和工装夹具即可直接安装电池模组,组装效率高,且组装成本低。并且由于端板100的结构强度较高,成组后的电池模组结构强度较高,电池模组安全可靠。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100)包括:
主板(110),包括第一侧面(1101)和第二侧面(1102),所述第一侧面(1101)朝向电芯组(200)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面(1101)为平面,所述第一侧面(1101)贴合于所述电芯组(200)设置,所述第二侧面(1102)背离所述电芯组(200)设置;
支撑组件(120),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1102),所述电芯组(200)朝向所述第二侧面(1102)的一侧延伸有极柱(210)和接插件(220),所述支撑组件(120)用于支撑所述极柱(210)和所述接插件(220);
加强凸缘(130),设置于所述第二侧面(1102),并位于所述主板(110)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加强凸缘(130)沿所述主板(110)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主板(110)的侧棱之间圆弧过渡;
所述主板(110)、所述支撑组件(120)和所述加强凸缘(130)为一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120)包括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和第三支撑板(123),所述第一支撑板(121)、所述第二支撑板(122)对称于所述第二侧面(1102)宽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板(121)或所述第二支撑板(122)用于支撑所述极柱(210),所述第三支撑板(12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2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2)之间,所述第三支撑板(123)用于支撑所述接插件(2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21)、所述第二支撑板(122)和所述第三支撑板(123)背离所述第二侧面(1102)的一端倒圆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10)上对应所述极柱(210)的位置设有避让槽(111),所述避让槽(111)使所述极柱(210)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凸缘(130)上设有若干限位槽(131),若干所述限位槽(131)沿所述主板(1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槽(131)用于限定扎带(300)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凸缘(130)与所述第二侧面(1102)的端面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加强筋(132),若干所述第一加强筋(132)沿所述加强凸缘(13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1102)朝向背离所述电芯组(200)的方向延伸有连接板(140),所述连接板(140)上设有若干固定孔(141),若干所述固定孔(141)沿所述连接板(14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40)与所述第二侧面(1102)之间设有若干第二加强筋(142),若干所述第二加强筋(142)沿所述连接板(1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40)背离所述第二侧面(1102)的一端倒圆角设置。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组(200)、扎带(300),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端板(100),所述端板(10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端板(100)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芯组(200)的两端,所述扎带(300)套设于所述端板(100)和所述电芯组(200)外,以将所述端板(100)和所述电芯组(200)捆扎固定。
CN202322797532.XU 2023-10-18 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Active CN221080223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80223U true CN221080223U (zh) 2024-06-04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080223U (zh) 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CN217035895U (zh) 一种极耳连接结构及电池
EP3703153A1 (en) Battery module
CN217522172U (zh) 电池框架、换电装置及电动车辆
CN214477771U (zh) 电池模块结构及电池模组和汽车
CN219542013U (zh) 一种电池组极耳焊接固定装置及焊接设备
CN219476771U (zh) 一种bms用的支架结构
CN219717131U (zh) 一种储能电池的电芯结构
CN219163596U (zh) 模组组装治具
CN220652180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8160543U (zh) 一种极耳切刷压挡机构及自动切刷机
CN218004602U (zh) 一种组合式互感器
CN219067038U (zh) 一种具有拼接机构的电池组
CN220984756U (zh) 一种端盖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1150664U (zh) 一种vda模组极耳展平工装
CN219873936U (zh) 连接片及电池模组
CN218814934U (zh) 一种用于屏蔽室的铝型材结构
CN219591588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9696661U (zh) 一种汇流排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12209617U (zh) 电池包
CN210349520U (zh) 一种折弯夹件
CN214336821U (zh) 一种通信用锂电池模组
CN214336861U (zh) 一种单电芯及电池模组
CN218137650U (zh) 定位夹具
CN220510179U (zh) 一种ln系列电池模组的模块化扩容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