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4018U - 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54018U CN221054018U CN202322887657.1U CN202322887657U CN221054018U CN 221054018 U CN221054018 U CN 221054018U CN 202322887657 U CN202322887657 U CN 202322887657U CN 221054018 U CN221054018 U CN 2210540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lencing
- cavities
- cavity
- muffler
- sou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743 sile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584 silenc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包括:外管;至少一内管,安装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环空,所述内管的内腔形成通风道;多个分隔板,安装在所述环空内并将所述环空分隔成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所述内管上设有连通多个所述消声腔与所述通风道的多个开口,多个所述消声腔与多个消声频率段相对应地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利用电子设备的机箱内有限的安装空间,实现对多个频率段的散热风扇噪声的吸声降噪,既保证了散热风扇的散热能力,又提高了散热风扇高速运转状态下硬盘的正常读写能力,并且消声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和优化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中散热风扇降噪技术领域,特别地,有关于一种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电子设备的散热,需要配置散热风扇,而现有技术研究出散热风扇的噪声是影响硬盘读写性能的主要因素,风扇噪声越大,硬盘读写性能越差。但由于在市场驱动下,硬盘的容量越来越大,服务器、存储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布局更紧凑,部件更轻薄,这些因素都将导致硬盘读写性能对振动和噪声更敏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以解决目前机箱内安装空间受限而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来扩宽消声器的频段,难以大幅度提高对风扇噪音进行降噪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风扇降噪的消声器,包括:外管;至少一内管,安装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环空,所述内管的内腔形成通风道;多个分隔板,安装在所述环空内并将所述环空分隔成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所述内管上设有连通多个所述消声腔与所述通风道的多个开口,多个所述消声腔与多种消声频率段相对应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消声腔对应的所述消声频率段越高,其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面积越大和/或所述消声腔的体积越小;所述消声腔对应的所述消声频率段越低,其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面积越小和/或所述消声腔的体积越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多个第一消声腔,各所述第一消声腔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开口沿其对应的所述消声腔的周向间隔排布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1500Hz~2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或者多个所述第一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至少一第二消声腔,所述第二消声腔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开口为沿其对应的所述消声腔的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消声腔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二消声腔为多个,且相邻两所述第二消声腔之间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消声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消声腔的数量为两个,一所述第二消声腔靠近所述通风道的进风端设置,另一所述第二消声腔靠近所述通风道的出风端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消声腔排布于两所述第二消声腔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或者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8700Hz~92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以及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消声腔内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上铺设有消音棉,且所述消音棉的厚度小于所述环空的径向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道的出风端通过后导流通道与风扇结构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后导流通道沿所述气流的输送方向渐扩设置;所述通风道的进风端连通有前导流通道,所述前导流通道沿所述气流的输送方向渐缩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前导流通道的入口处安装有蜂窝网结构;所述后导流通道通过密封结构与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管平行且间隔地排布设置于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的管腔被至少一间隔板分隔形成多个外管道,多个所述内管置于所述外管的多个所述外管道内而形成有多个所述环空,多个所述环空均被多个所述分隔板分隔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消声腔。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通过利用多个分隔板将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环空分隔成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并通过内管上设置的多个开口将多个消声腔与通风道相连通,散热风扇工作时,气流进入通风道并流经多个消声腔,再进入散热风扇并排出,同时散热风扇产生的噪声能经通风道和多个开口传递至多个消声腔中,需要消除的多个频率段的散热风扇噪声在多个的消声腔内消耗声能,从而能利用服务器的机箱内有限的安装空间,实现对多个频率段的散热风扇噪声的吸声降噪,既保证了散热风扇的散热能力,又提高了散热风扇高速运转状态下硬盘的正常读写能力,并且消声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和优化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消声器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消声器的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消声器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蜂窝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内管布置于一主管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第一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两第一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第一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第二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第二消声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实施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四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五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五实施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六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六实施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七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七实施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对比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对比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对比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对比例的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八实施例的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八实施例的消声器的侧剖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八实施例的下层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八实施例的上层消声器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八实施例的消声器整体的声压级响应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包括:外管1;至少一内管2,安装在外管1内,内管2与外管1之间形成环空3,内管2的内腔形成通风道4;多个分隔板5,安装在环空3内并将环空3分隔成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6,内管2上设有连通多个消声腔6与通风道4的多个开口7,多个消声腔6与多种消声频率段相对应地设置。其中,消声腔6的消声频率段即为该消声腔6能够消除的噪声的频率段。
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特别适合应用于服务器中,对服务器中散热风扇12产生的风扇噪声进行吸声降噪。服务器可以是现有技术中按照产品功能分类的通用型服务器,也可以是专用型服务器,如工作站、GPU服务器、高密度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
结合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具体的,服务器包括机箱400,机箱400内安装有硬盘结构200、风扇结构500以及至少一消声器100,至少一消声器100位于硬盘结构200与风扇结构500之间,通风道4的出风端与风扇结构500的至少一散热风扇12的进风口相连通,风扇结构500的后方设有其他器件300。其中,风扇结构500包括多个散热风扇12,硬盘结构200包括多个硬盘模块,每个硬盘模块容纳有至少一硬盘。消声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风扇12、多个硬盘模块以及多个消声器三者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消声器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并且根据需要,多个消声器可以全部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消声器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100除了安装于硬盘结构200与风扇结构500之间,还可以安装于风扇结构500与后方其它器件300之间,也可以安装在风扇结构500周围的其它位置,用于消除环境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通过利用多个分隔板5将内管2与外管1之间形成环空3分隔成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6,并通过内管2上设置的多个开口7将多个消声腔6与通风道4相连通,散热风扇12工作时,气流A进入通风道4并流经多个消声腔6,再进入散热风扇12并排出,同时散热风扇12产生的噪声B能经通风道4和多个开口7传递至多个消声腔6中,需要消除的多个频率段的散热风扇12噪声在多个的消声腔6内消耗声能,从而能利用服务器的机箱内有限的安装空间,实现对多个频率段的散热风扇12噪声的吸声降噪,既保证了散热风扇12的散热能力,又提高了散热风扇12高速运转状态下硬盘的正常读写能力,并且消声器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和优化设计。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在应用于存储器、计算机等其他配置有硬盘的电子设备中,也能产生同样的技术效果。
为了充分地利用机箱内的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对消声器的尺寸参数进行限定。具体的,消声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风扇结构和硬盘结构之间间距空间的长度。通风道4的直径等于风扇结构的散热风扇12的进风口的直径,或者通风道4的直径也可以略小于进风口的直径,但需要保证进风量和散热效率不受影响。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了引导吸收了硬盘的热量后形成的散热气流进入通风道4内,通风道4的进风端连通有前导流通道8,前导流通道8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渐缩设置。并且前导流通道8的入口处安装有蜂窝网结构10,以辅助降噪并进一步地提高导流的效果。此外,为了引导散热风扇12的噪声经通风道4进入消声腔6,通风道4的出风端通过后导流通道9与散热风扇12的进风口相连通,后导流通道9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渐扩设置。并且为了避免气流和散热风扇12的噪声从消声器和散热风扇12之间的安装间隙泄露出去,消声器的后端设有密封结构11,消声器通过密封结构11与散热风扇12的进风口密封连接。
具体的,外管1和内管2均大体呈一直筒圆管结构。气流的输送方向也即内管2和外管1的轴向。多个分隔板5沿气流的输送方向间隔排布设置,相邻两分隔板5之间形成一消声腔6。外管1和内管2在气流的输送方向上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外管1的后端和内管2的后端通过排布于最后方的分隔板5”相连接,该分隔板5”的内腔构成后导流通道9,并通过密封结构11与散热风扇12的进风口密封连接。密封结构11包括与排布于最后方的分隔板5”连接的安装板111及密封圈、密封胶或其他密封件,安装板111通过螺钉固定于散热风扇12的前端的固定板上。外管1的前端和内管2的前端通过排布于最前方的分隔板5’相连接,该分隔板5’的内腔构成前导流通道8。结合图5所示,蜂窝网结构10包括蜂窝网板101及盖板102,盖板102将蜂窝网板101压紧固定于排布于最前方的分隔板5’的前端。位于中间区域的分隔板5则大体呈一环形板结构。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管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内管2平行且间隔地排布设置于外管1内;外管1的管腔被至少一间隔板13分隔形成多个外管道,多个内管2置于外管1的多个外管道内而形成有多个环空3,多个环空3均被多个分隔板5分隔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6。其中,各个环空3被分隔形成的多个消声腔6的消声频率可以相同,可以不同。通过利用一外管1配合多个内管2而形成平行排布的多组消声腔6,相较于两个外管1间隔排布,有利于减少成本,以及减少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满足电子设备越来越轻薄化的需求。具体的,多个内管2可以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也可以沿竖直方向排布设置,并与竖直方向排列的多层硬盘模块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多个消声腔6对应的开口7的面积和/或消声腔6的体积进行设计,能够实现多个消声腔6对应的消声频率段进行设计,以使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的消声效果符合设计要求,也即,通过改变开口7的面积大小和/或消声腔6的体积大小便能调整其对应的消声频率段的高低。
具体的,消声腔6对应的消声频率段越高,其对应连通的开口7的面积越大;消声腔6对应的消声频率段越低,其对应连通的开口7的面积越小。消声腔6对应的消声频率段越高,消声腔6的体积越小;消声腔6对应的消声频率段越低,消声腔6的体积越大。
如图8、图9以及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消声腔6包括至少一第一消声腔,第一消声腔对应连通的开口7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开口7沿其对应的消声腔6的周向间隔排布设置。
在内管2的直径和外管1的直径不变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开口7的大小,和/或改变两分隔板5之间的间距,也即消声腔6的径向尺寸不变,仅改变开口7的大小和/或消声腔6的轴向尺寸度,从而设计出消声频率段不同的多个第一消声腔。
如图8所示,通过调整开口7的面积和消声腔6的体积,从而设计出消声频率段为1500Hz~2500Hz的一第一消声腔61。
如图9所示,通过增大开口7的面积并减小消声腔6的体积,从而设计出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一第一消声腔62。
如图9所示,通过进一步地增大开口7的面积并适当减小消声腔6的体积,从而设计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一第一消声腔63。
如图11所示,通过进一步地增大开口7的面积并适当减小消声腔6的体积,从而设计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的一第一消声腔64。
如图1、图14以及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消声器的各个消声腔6均为第一消声腔。
如图17、图19和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消声腔6还可以包括至少一第二消声腔,第二消声腔对应连通的开口7的数量为一个,开口7为沿其对应的消声腔6的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开口7’。
由于第二消声腔对应的开口7为环形开口7’,也即相邻两分隔板5的内缘之间的间距空间直接形成环形开口7’,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外管1的直径、分隔板5的环宽以及两分隔板5之间的间距,从而能改变消声腔6的体积和开口7的大小,进而设计出消声频率段不同的多个第二消声腔。
如图12所示,通过调整外管1的直径及两分隔板5之间的间距,从而设计出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一第二消声腔65。
如图13所示,通过增大外管1的直径并减小两分隔板5之间的间距,从而设计出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的一第二消声腔66。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中高频消声腔的消声效果,第二消声腔内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上铺设有消音棉,且消音棉的厚度小于环空的径向宽度。具体的,根据消音棉的吸声系数曲线进行选择,当一消音棉的较高吸音系数所对应的频率段与消音器的第二消声腔的消声频率段相一致时,可选用该消音棉,而且考虑消音棉的孔隙率对第二消声腔的体积的影响,可根据消音棉与第二消声腔的综合降噪效果确定该第二消声腔中消音棉的具体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消声频段的多个消声腔6在气流输送方向上组合排布,但为了实现对本实用新型的消声器的消声效果的进一步优化,可以对多个消声腔6在气流输送方向上的排布顺序进行调整。进一步地,可以对组合排布的消声腔的消声频率进行调整,以保证每个消声腔的消声效果不会因与其他消声腔组合排布时而明显衰减。
当消声器的各消声腔均为第一消声腔,为了保证各第一消声腔的消声效果,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消声频率段由低至高的多个第一消声腔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消声腔的数量为三个。第一个消声腔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第二个消声腔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三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结合图6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如图9、图12和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消声频率段由高至低的多个第一消声腔沿气流的输送方向A排布。具体的,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中,消声腔的数量为两个。第一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二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结合图10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具体的,如图14所示,第三实施例中,消声腔的数量为四个。第一个消声腔64的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第二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三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第四个消声腔61的消声频率段为1500Hz~2500Hz。结合图15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具体的,如图16所示,第四实施例中,消声腔的数量为三个。第一个消声腔64的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第二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三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消声腔的数量为一个。进一步地,一个第二消声腔优选靠近通风道4的进风端设置或者靠近通风道4的出风端设置。
具体的,如图18所示,第五实施例中,消声腔的数量为三个,第一个消声腔65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第二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三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结合图19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并且对比图10和图18可知,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二实施例,增设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的中高频消声腔可以产生比较明显的消声效果,并且不会造成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第一消声腔的消声效果出现明显衰减。
当消声器为了消除多个中高频段的噪声而同时设置多个第二消声腔时,为了保证各第二消声腔的消声效果,如图19和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消声腔不相邻设置,因此,相邻两个中高频消声腔之间设置至少一第一消声腔,从而避免多个中高频消声腔紧邻排布而造成其中一个或多个中高频消声腔的消声效果发生明显衰减。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一第二消声腔65靠近通风道4的进风端设置,另一第二消声腔66靠近通风道4的出风端设置,多个第一消声腔排布于两第二消声腔之间。
具体的,如图19所示,第六实施例中,消声腔的数量为四个,第一个消声腔65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第二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第三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四个消声腔66的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结合图20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并且对比图10和图20可知,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二实施例,增设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的中高频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中高频消声腔可以产生比较明显的消声效果,并且不会造成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第一消声腔的消声效果出现明显衰减。
如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消声腔和多个第一消声腔沿气流的输送方向一一交替排布。
具体的,如图21所示,第七实施例中,消声腔6的数量为三个,第一个消声腔65的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第二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三个消声腔66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第四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结合图22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并且对比图10和图23可知,本实施例相较于第二实施例,增设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的中高频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中高频消声腔可以产生明显的消声效果,并且不会造成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第一消声腔的消声效果出现明显衰减。如图23所示,第一对比例中,与第一消声腔组合排布的多个第二消声腔紧邻排布设置。具体的,消声腔6的数量为四个,第一个消声腔65的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第二个消声腔66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第三个消声腔63的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第四个消声腔62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对比图10和图24可知,当第二消声腔65和第二消声腔66紧邻排布时,在8000Hz~8500Hz和8700Hz~9200Hz的消声频率段均未产生较明显的消声效果。
如图25所示,第二对比例中,仅设置多个第二消声腔而未与第一消声腔组合排布。具体的,消声腔6的数量为两个,第一个消声腔65的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第二个消声腔66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将图26与图20和图22对比可知,仅设置第二消声腔,会造成8000Hz~8500Hz和8700Hz~9200Hz的消声频率段均无法产生较明显的消声效果。
如图27和图28所示,内管2和外管1的后端端面除了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垂直于气流的输送方向A延伸设置,还可以根据布置空间设置成其它形状,例如倾斜延伸设置。
具体的,如图27和图2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中,两个内管2’沿竖直方向排布设置,从而配合外管1形成多层消声结构,且上层的内管2’的后端端面倾斜设置,大体呈一斜圆管结构,以让出其后方的空间安装其它器件,外管1的后端对应内管2’的位置处也倾斜设置,此外,内管2’上开口7”的后端也对应倾斜设置。其中,结合图29所示,下层的内管2’为直圆管结构,也即其后端端面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配合外管1形成有沿气流的输送方向A依次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4000Hz~5000Hz的第一消声腔68以及消声频率段为6500Hz~7000Hz的第一消声腔69;结合图30所示,上层的内管2为斜圆管结构,配合外管1形成有消声频率段为5500Hz~7500Hz的一第一消声腔610。结合图31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消声器对上述多种消声频率段均具有较好的消声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
至少一内管,安装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之间形成环空,所述内管的内腔形成通风道;
多个分隔板,安装在所述环空内并将所述环空分隔成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消声腔,所述内管上设有连通多个所述消声腔与所述通风道的多个开口,多个所述消声腔与多种消声频率段相对应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声腔对应的所述消声频率段越高,其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面积越大和/或所述消声腔的体积越小;
所述消声腔对应的所述消声频率段越低,其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面积越小和/或所述消声腔的体积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多个第一消声腔,各所述第一消声腔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开口沿其对应的所述消声腔的周向间隔排布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1500Hz~2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或者
多个所述第一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7500Hz~8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至少一第二消声腔,所述第二消声腔对应连通的所述开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开口为沿其对应的所述消声腔的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消声腔为一个;或者
所述第二消声腔为多个,且相邻两所述第二消声腔之间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消声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消声腔的数量为两个,一所述第二消声腔靠近所述通风道的进风端设置,另一所述第二消声腔靠近所述通风道的出风端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消声腔排布于两所述第二消声腔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8700Hz~92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消声频率段为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或者
多个所述消声腔包括沿气流的输送方向依次排布的消声频率段为8000Hz~85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5500Hz~65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以及8700Hz~9200Hz的所述第二消声腔以及3000Hz~4000Hz的所述第一消声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消声腔内于所述外管的内壁面上铺设有消音棉,且所述消音棉的厚度小于所述环空的径向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道的出风端通过后导流通道与风扇结构的散热风扇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后导流通道沿所述气流的输送方向渐扩设置;所述通风道的进风端连通有前导流通道,所述前导流通道沿所述气流的输送方向渐缩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导流通道的入口处安装有蜂窝网结构;所述后导流通道通过密封结构与所述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密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声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管平行且间隔地排布设置于所述外管内;
所述外管的管腔被至少一间隔板分隔形成多个外管道,多个所述内管置于所述外管的多个所述外管道内而形成有多个所述环空,多个所述环空均被多个所述分隔板分隔沿气流的输送方向排布的多个所述消声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87657.1U CN221054018U (zh) | 2023-10-26 | 2023-10-26 | 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887657.1U CN221054018U (zh) | 2023-10-26 | 2023-10-26 | 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54018U true CN221054018U (zh) | 2024-05-31 |
Family
ID=91201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887657.1U Active CN221054018U (zh) | 2023-10-26 | 2023-10-26 | 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54018U (zh) |
-
2023
- 2023-10-26 CN CN202322887657.1U patent/CN22105401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1140949A (ja) | ガスタービン用のエルボー内の翼型消音器 | |
CN101950195B (zh) | 一种低噪音机箱 | |
KR20100134276A (ko) | 음파의 흡음과 팽창에 의하여 감음이 일어나는 공조용 흡음팽창형 덕트소음기 | |
CN104948265A (zh) | 一种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 |
US7161801B2 (en) | Commutate silencer of computer system | |
CN221054018U (zh) | 用于散热风扇降噪的消声器 | |
JP2000110544A (ja) | 消音器 | |
CN113280007B (zh) | 一种用于磁悬浮鼓风机的窄距消隔音器 | |
CN216409066U (zh) | 一种适用于集成灶的消声装置 | |
CN105241050A (zh) | 一种多腔体空调消音器 | |
CN211666948U (zh) | 风道消声结构及电气柜 | |
CN113124256B (zh) | 一种提高管道低频降噪声衬降噪效果的方法和声衬 | |
JP5521648B2 (ja) | 消音ボックス付送風機 | |
CN204783178U (zh) | 排气消声器 | |
CN210320585U (zh) | 消音器及空调 | |
CN108286533B (zh) | 一种轴流风机进风口消声器 | |
CN111075537A (zh) | 一种用于汽车排气系统冷端的消音装置 | |
CN113153825A (zh) | 一种用于风机的消音装置和风机 | |
CN111370733A (zh)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及其中冷器 | |
CN107956751B (zh) | 消声装置及扫路车 | |
CN108429386B (zh) |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柴油发电机 | |
CN219222958U (zh) | 冰箱 | |
CN212847670U (zh) | 一种快速通风散热消声器 | |
CN220083302U (zh) | 一种阻抗复合式通风消声器 | |
CN217421355U (zh) | 一种隔音降噪的分布式制冷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