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53902U -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53902U
CN221053902U CN202322519896.1U CN202322519896U CN221053902U CN 221053902 U CN221053902 U CN 221053902U CN 202322519896 U CN202322519896 U CN 202322519896U CN 221053902 U CN221053902 U CN 2210539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inlet
module
water pump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198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伟达
李金奎
黄小腾
李清
欧阳诗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198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539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539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539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属于液冷技术领域。水泵组件包括泵体和水路模块,水路模块与泵体形成为一体,且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的第一进口,第一流道的第二端用于与换热组件的进口相连,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泵体的进口相连,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与换热组件的出口相连,第三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的第一出口,第三流道的第二端与泵体的出口相连。通过在水路模块内设置多个流道,减少管路接面,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通过将水路模块和泵体形成为一体,减小占用空间,提升换热系统能效。

Description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冷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储能液冷机组中存在换热器、水泵、加热器等众多部件,各部件间的冷却液回路采用串联和并联混合连接方式,机组中密封接口众多,系统装配工艺复杂,冷却液泄露风险高,且管路占用空间大,导致机组布置空间受限,系统能效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以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简化装配工艺,提升空间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泵组件,包括:
泵体;
水路模块,所述水路模块与所述泵体形成为一体,且所述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第一进口,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用于与换热组件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泵体的出口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水路模块内设置多个流道,减少管路接面,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通过将水路模块和泵体形成为一体,减小占用空间,给换热组件和冷凝器等设备留出空间,提升换热系统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路模块至少包覆所述泵体的进口和出口所在的区域,且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泵体的出口对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减少泵体与水路模块之间的管路接面,降低漏液风险,且提升水泵组件的集成度,提升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多个第一分支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对接,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主流道相连,且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第二端均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多个第二出口,多个所述第二出口分别用于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多个部件的进口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流道可以适配换热组件包括多个部件的情况,制作简单且没有接口面,泄露风险低,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出口设于所述水路模块的同一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便于水路模块内部的管路设计,并且便于换热组件中多个部件的并排设置,便于管理和安装,可以减少或简化中间的管路,减少接口面,降低泄露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二主流道和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多个所述第二主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对接,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主流道相连,且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的第二端均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第二进口,多个所述第二进口分别用于与所述换热组件的不同部件的出口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流道可以适配换热组件包括多个部件的情况,制作简单且没有接口面,泄露风险低,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进口位于所述水路模块的同一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便于水路模块内部的管路设计,并且便于换热组件中多个部件的并排设置,便于管理和安装,可以减少或简化中间的管路,减少接口面,降低泄露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路模块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路模块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为与所述水路模块的同一侧面,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分别位于所述水路模块的不同侧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设置在水路模块的不同面,方便水路模块内部管路设计的同时,可以更好的适配换热组件的进口和出口的位置,减少外部连接管路,方便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换热组件的出口和进口连接,降低漏液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泵组件还包括:
进液阀和出液阀,所述进液阀和所述出液阀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且所述进液阀和所述出液阀的阀体与所述水路模块一体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液阀和出液阀的阀体与水路模块一体设置,减少进液阀和出液阀与水路模块之间的接口面,降低泄露风险,后续将阀芯安装在阀体内即可完成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泵组件还包括:
传感器,所述水路模块上设有连通至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中至少一个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传感器,可以检测水路模块内冷却液的状态参数,通过设置安装孔,便于后续传感器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泵组件还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水路模块一体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换热组件集成于水路模块,并使水路模块至少包覆换热组件的进口和出口所在区域,以进一步减少水路模块与换热组件之间的接口面,进而降低漏液风险。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液循环组件,包括:
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水泵组件;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换热组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水路模块内设置多个流道,减少管路接面,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通过将水路模块和泵体形成为一体,减小占用空间,给换热组件和冷凝器等设备留出空间,辅助提升冷却液循环组件的稳定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机组,包括:
框架;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冷却液循环组件,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水路模块内设置多个流道,减少管路接面,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通过将水路模块和泵体形成为一体,减小占用空间,给换热组件和冷凝器等设备留出空间,辅助提升液冷机组的稳定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包括:
储能装置;
水冷板,所述水冷板与所述储能装置连接,用于与所述储能装置换热;
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冷机组,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水冷板的出液口和进液口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水路模块内设置多个流道,减少管路接面,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通过将水路模块和泵体形成为一体,减小占用空间,给换热组件和冷凝器等设备留出空间,辅助提升储能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液冷机组1、框架13、冷凝器14、风机15、压缩机16、电控箱17;
冷却液循环组件10;
水泵组件11、泵体111、水路模块112、第一进口1121、第一出口1122、第二进口1123、第二出口1124、第一流道1125、第一主流道11251、第一分支流道11252、第二流道1126、第二主流道11261、第二分支流道11262、第三流道1127、进液阀113、出液阀114;
换热组件12、换热器121、冷却液流路1211、冷媒流路1212、加热器1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一般的储能液冷机组中,存在换热器、水泵、加热器等众多部件,各部件间的冷却液回路采用串联和并联混合连接方式,机组中密封接口众多,系统装配工艺复杂,冷却液泄露风险高,且管路占用空间大,导致机组布置空间受限,系统能效降低。因此,在相关技术中,通常会使用金属管加胶管的方式连接管路,以尽可能减少接口数量,但仍然存在接口较多,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为了解决系统装配工艺复杂,冷却液泄露风险高,且管路占用空间大,导致机组布置空间受限,系统能效降低的问题,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水泵组件,包括泵体和水路模块,水路模块与泵体形成为一体,且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的第一进口,第一流道的第二端用于与换热组件的进口相连,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泵体的进口相连,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与换热组件的出口相连,第三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的第一出口,第三流道的第二端与泵体的出口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液冷机组可以但不限用于箱式储能系统、户用式储能系统、车载储能系统等储能系统中。可以使用具备本申请公开的水泵组件、液冷机组等组成该储能系统的散热系统,这样,有利于提升水泵组件的适用范围,并降低液冷机组的装配难度,提升使用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液冷机组作为散热系统的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可以为但不限于箱式储能系统、户用式储能系统、车载储能系统等等。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储能系统为箱式储能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箱式储能系统包括储能装置、水冷板和液冷机组。储能装置可以由电池系统、逆变器、控制器等组成,电池系统的电池可以由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或液流电池等可充电电池组成。
水冷板与储能装置连接,用于与储能装置换热。通过在水冷板内循环冷却液,以对储能装置进行热交换,以对储能装置进行加热或者降温,进而保证储能装置的工作温度稳定,提升整个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并确保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液冷机组的第一进口与水冷板的出液口连接,液冷机组的第一出口与水冷板的进液口连接。通过液冷机组对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并将冷却液输送到水冷板内,为水冷板换热提供热源或者冷源。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液冷机组1,液冷机组1包括框架13和冷却液循环组件10,冷却液循环组件10安装于框架13。
框架13可以是由型材拼装组成,型材可以是方钢、工字钢等,各型材之间采用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组成框架13式结构。框架13的结构强度高,可以装配大负载组件,通过设置框架13方便液冷机组1的装配和移动。
冷却液循环组件10安装于框架13,框架13对冷却液循环组件10中的各部件起支撑作用,保证冷却液循环组件10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液冷机组1还可以包括冷凝器14、风机15、压缩机16和电控箱17。
冷凝器14、风机15、压缩机16和电控箱17均安装在框架13上,冷凝器14和风机15可以安装在框架13的上侧,具体地,冷凝器14设置在框架13的背侧,风机15设置在框架13的正面,且正对冷凝器14设置,冷凝器14的设置位置周围阻挡少,空气流通速率高,换热效率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提升换热面积以提升换热效率,可以增大冷凝器14面积,风机15可以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15可以设有两个,两个风机15沿上下方向分布。风机15可以与框架13连接,也可以与冷凝器14连接,通过风机15加快冷凝器14表面空气流速,增加冷凝器14的换热效率。
冷却液循环组件10可以设置在框架13的底部,压缩机16也可以设置在框架13的底部,且压缩机16设于冷却液循环组件10的一侧,压缩机16重量较大,便于对压缩机16检修。电控箱17设置在冷却液循环组件10和风机15之间,并位于框架13的正面侧,便于电控箱17的检修,电控箱17可以与压缩机16电性连接,用于控制压缩机16工作,驱动冷媒在液冷机组1的管路内流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机组1,通过对框架13内各部件的位置布置,优化空间布置,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在减少占用空间的同时,可以提高冷凝器14的换热效率,提升换热效果。
冷却液循环组件10可以包括换热器121,换热器121可与冷却液热交换,对冷却液降温。其中,换热器121可以包括冷却液流路1211和冷媒流路1212,冷媒流路1212与冷凝器14连接,冷凝器14可将冷媒与空气热交换,实现冷媒的降温,再将低温冷媒输送到冷媒流路1212内与冷却液流路1211中的冷却液热交换,实现冷却液的降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换热器121可以为板式换热器,换热器121可以设置在框架13的背面侧,以便于与冷凝器14和压缩机16等部件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冷却液循环组件10,该冷却液循环组件10包括水泵组件11和换热组件12。
水泵组件11用于给整个液冷回路的冷却液循环提供动力,换热组件12用于对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冷却液加热或者降温,通过水泵组件11驱动冷却液在水冷板和换热组件12之间循环。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水泵组件11,该水泵组件11包括泵体111和水路模块112。
泵体111具有进口和出口,泵体111可对从进口进入的液体加压,并通过出口输出。其中,泵体111的具体形式在此不做限制,可以为容积水泵或者叶片泵,叶片泵可以是离心泵、轴流泵或者混流泵等等。
水路模块112与泵体111形成为一体,水路模块112为一体注塑成型设置,水路模块112的外侧形成有外壁面,且水路模块112内包括有第一流道1125、第二流道1126和第三流道1127。
第一流道1125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11的第一进口1121,第一流道1125的第二端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进口相连。其中,水泵组件11的第一进口1121即为液冷机组1的第一进口1121,第一进口1121用于与水冷板的出液口连接,水泵组件11安装于冷却液循环组件10时,第一流道1125的第二端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进口连接,以将回流的冷却液引入到换热组件12内换热。
第二流道1126的第一端与泵体111的进口相连,水泵组件11安装于冷却液循环组件10时,第二流道1126的第二端与换热组件12的出口相连。第二流道1126用于连接换热组件12的出口和泵体111的进口,以将换热加温或者降温后的冷却液输入到泵体111内。
第三流道1127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11的第一出口1122,第三流道1127的第二端与泵体111的出口相连。其中,水泵组件11的第一出口1122即为液冷机组1的第一出口1122,第一出口1122用于与水冷板的进液口连接,第三流道1127用于将通过泵体111加压后的冷却液输出水泵组件11至水冷板中。
在实际的执行中,在水冷板内循环完毕的冷却液自第一进口1121进入第一流道1125,并通过第一流道1125进入换热组件12换热,冷却液流经换热组件12后由第二流道1126输入到泵体111,泵体111对冷却液加压由第三流道1127输送到第一出口1122,冷却液由第一出口1122输出到水冷板继续第二次循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水泵组件11,通过在水路模块112内设置多个流道,减少管路接面,降低冷却液泄露风险,通过将水路模块112和泵体111形成为一体,在将水泵组件11安装在框架13上时,减小占用空间,给换热组件12和冷凝器14等设备留出安装空间以及通风空间,空气流通性更好,提升换热效率。
水路模块112可以是PC(聚碳酸酯)或者ABS(聚乙烯)等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水路模块112可以至少包覆泵体111的进口和出口所在的区域,且第二流道1126的第一端可以与泵体111的进口对接,第三流道1127的第二端可以与泵体111的出口对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路模块112在注塑成型时,直接将泵体111的进口和出口包覆在水路模块112内,并使第二流道1126的第一端直接与泵体111的进口对接,第三流道1127的第二端直接与泵体111的出口对接,减少泵体111与水路模块112之间的管路接面,降低漏液风险,且提升水泵组件11的集成度,提升装配效率。其中,泵体111的接线部分可以裸露在水路模块112外,以便于泵体111的电路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第一流道1125可以包括第一主流道11251和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第一主流道1125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进口1121对接,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第一端均可以与第一主流道11251相连,且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第二端均可以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11的多个第二出口1124,多个第二出口1124可以分别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多个部件的进口连接。
换热组件12可以包括多个部件,例如换热组件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121和至少一个加热器122,加热器122用于给冷却液加热,换热器121用于给冷却液换热降温。在相关技术中,连接换热组件12的多个部件时,管路更加复杂,管路之间以及管路和接口之间的接面更多,漏液风险更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1125可以包括第一主流道11251和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第一主流道11251用于与第一进口1121连接,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主流道11251连接,使冷却液通过第一进口1121进入到第一主流道11251后,可以通过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分流。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第二端可以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多个第二出口1124,多个第二出口1124用于与对应的换热组件12的多个部件的进口连接。
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如图2-图3所示,示例性的,换热组件12可以包括一个换热器121和一个加热器122,第一分支流道11252可以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中的一个的第二端与换热器121的进口连接,两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另一个的第二端与加热器122的进口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流道1125,包括第一主流道11251和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多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和第一主流道11251一体成型设置,可以适配换热组件12包括多个部件的情况,制作简单且没有接口面,泄露风险低,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多个第二出口1124设于水路模块112的同一侧面。
多个第二出口1124设于水路模块112的同一侧面,便于水路模块112内部的管路设计,并且便于换热组件12中多个部件的并排设置,便于管理和安装,使多个第二出口1124与多个部件的进口直接正对,便于多个部件的进口与多个第二出口1124的连接,且可以减少或简化中间的管路,减少接口面,降低泄露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第二流道1126可以包括第二主流道11261和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多个第二主流道11261的一端可以与泵体111的进口对接,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第一端均可以与第二主流道11261相连,且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第二端均可以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水泵组件11的第二进口1123,多个第二进口1123可以分别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不同部件的出口连接。
换热组件12可以包括多个部件,例如换热组件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121和至少一个加热器122,加热器122用于给冷却液加热,换热器121用于给冷却液换热降温。在相关技术中,连接换热组件12的多个部件时,管路更加复杂,管路之间以及管路和接口之间的接面更多,漏液风险更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道1126可以包括第二主流道11261和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第二主流道11261用于与泵体111的进口连接,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主流道11251连接,以将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内的冷却液汇流到第二主流道11261内混合,再输送到泵体111内。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第二端可以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多个第二进口1123,多个第二进口1123用于与对应的换热组件12的多个部件的出口连接。
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如图2-图3所示,示例性的,换热组件12可以包括二个换热器121和二个加热器122,第二分支流道11262可以设有两个,两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中的二个的第二端与换热器121的进口连接,两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另二个的第二端与加热器122的出口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流道1126,包括第二主流道11261和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多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和第二主流道11261一体成型设置,制作简单且没有接口面,泄露风险低,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多个第二进口1123可以位于水路模块112的同一侧面。
多个第二进口1123设于水路模块112的同一侧面,便于水路模块112内部的管路设计,并且便于换热组件12中多个部件的并排设置,便于管理和安装,使多个第二进口1123与多个部件的进口对应,便于多个部件的进口与多个第二出口1124的连接,且可以减少或简化中间的管路,减少接口面,降低泄露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第一流道1125的第二端可以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水路模块112的第二出口1124,第二流道1126的第二端可以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水路模块112的第二进口1123,第一进口1121和第一出口1122为与水路模块112的同一侧面,第一进口1121、第二进口1123和第二出口1124分别位于水路模块112的不同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出口1124可以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进口连接,第二进口1123可以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出口连接,通过将第一进口1121和第一出口1122设置在水路模块112的同一侧面,方便水泵组件11与水冷板之间的管路连接。通过将第一进口1121、第二进口1123和第二出口1124分别设置在水路模块112的不同面,方便水路模块112内部管路设计的同时,可以更好的适配换热组件12的进口和出口的位置,减少外部连接管路,方便第二进口1123和第二出口1124分别与换热组件12的出口和进口连接,降低漏液风险。
其中,第一进口1121、第一出口1122、第二进口1123和第二出口1124的位置根据液冷机组1的装配确定,不做具体限制。
示例性的,水路模块112的底面可以固定安装在框架13上,第一进口1121和第一出口1122可以设置在水路模块112的底面并避让框架13的支撑结构。因为换热组件12的进口位置较低,第二出口1124可以设于水路模块112靠近第一进口1121的侧面,便于第一流道1125的设置,且便于第二出口1124与换热组件12的进口的连接。因为换热组件12的出口位置较高,第二进口1123可以设置在水路模块112的顶面,便于第二进口1123与换热组件12的出口连接,且第二进口1123位于水路模块112的顶面靠近第二出口1124所在侧面的一侧设置,优化水路模块112的体积。在本示例中,泵体111可以设置在与第二出口1124相对一侧的侧面,优化水路模块112的体积,同时便于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的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水泵组件11还可以包括进液阀113和出液阀114,进液阀113和出液阀114可以分别设于第一进口1121和第一出口1122,且进液阀113和出液阀114的阀体可以与水路模块112一体设置。
进液阀113可以设于第一进口1121,用于控制第一进口1121的开关,出液阀114可以设于第一出口1122,用于控制第一出口1122的开关。设置进液阀113和出液阀114,实现控制水泵组件11与水冷板之间的连通和关闭,通过将进液阀113和出液阀114的阀体与水路模块112一体设置,减少进液阀113和出液阀114与水路模块112之间的接口面,降低泄露风险,后续将阀芯安装在阀体内即可完成装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水泵组件11还可以包括传感器,水路模块112上设有连通至第一流道1125、第二流道1126和第三流道1127中至少一个的安装孔,传感器安装在安装孔内。
通过设置传感器,可以检测水路模块112内冷却液的状态参数,传感器可以是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等,具体不做限制。水路模块112上设有连通至第一流道1125、第二流道1126和第三流道1127中至少一个的安装孔,安装孔连通至水路模块112的表面,将传感器安装在安装孔内即可。
其中,安装孔可以是螺纹孔,传感器的表面设置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完成连接,通过在外螺纹表面涂设密封胶还可起到密封的作用。或者在安装孔内设置卡扣或者卡槽,在传感器的表面设置可以与卡扣或者卡槽配合的卡部,即可完成固定安装,在传感器的表面设置密封胶圈实现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孔的数量在此不做限制,可以有多个,多个安装孔对应分布在第一流道1125、第二流道1126和第三流道1127,且对应每个流道可以设置多个安装孔,以便于设置多个传感器,在不安装传感器时,可以使用堵帽将安装孔密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水泵组件11还可以包括换热组件12,换热组件12可以与水路模块112一体设置。通过将换热组件12集成于水路模块112,并使水路模块112至少包覆换热组件12的进口和出口所在区域,以进一步减少水路模块112与换热组件12之间的接口面,进而降低漏液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泵组件11,水泵组件11包括泵体111和水路模块112。
泵体111与水路模块112一体设置,水路模块112注塑成型设置,且水路模块112至少覆盖泵体111的进口和出口所在的区域,水路模块112内形成有第一流道1125、第二流道1126和第三流道1127。
第一流道1125包括第一主流道11251和两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第一主流道11251的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第一进口1121,两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主流道11251连接,两个第一分支流道11252的第二端延伸至水流模块的外壁面形成两个第二出口1124,两个第二出口1124分别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加热器122和换热器121的进口连接。
第二流道1126包括第二主流道11261和两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第二主流道11261的一端与泵体111的进口对接,两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第一端与第二主流道11261连接,两个第二分支流道11262的第二端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两个第二进口1123,两个第二进口1123分别用于与换热组件12的加热器122和换热器121的出口连接。
第三流道1127的第一端延伸至水路模块112的外壁面形成第一出口1122,第三流道1127的第二端与泵体111的出口对接。
第一出口1122和第一进口1121设于水路模块112的底面,两个第二出口1124设于水路模块112靠近第一进口1121的一个侧面,两个第二进口1123设于水路模块112的顶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
水路模块,所述水路模块与所述泵体形成为一体,且所述水路模块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第一进口,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用于与换热组件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泵体的出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模块至少包覆所述泵体的进口和出口所在的区域,且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对接,所述第三流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泵体的出口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主流道和多个第一分支流道,所述第一主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对接,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一主流道相连,且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流道的第二端均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多个第二出口,多个所述第二出口分别用于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多个部件的进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出口设于所述水路模块的同一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二主流道和多个第二分支流道,多个所述第二主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泵体的进口对接,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主流道相连,且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流道的第二端均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泵组件的第二进口,多个所述第二进口分别用于与所述换热组件的不同部件的出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进口位于所述水路模块的同一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路模块的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水路模块的外壁面形成所述水路模块的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为与所述水路模块的同一侧面,所述第一进口、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分别位于所述水路模块的不同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液阀和出液阀,所述进液阀和所述出液阀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且所述进液阀和所述出液阀的阀体与所述水路模块一体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传感器,所述水路模块上设有连通至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中至少一个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泵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水路模块一体设置。
11.一种冷却液循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水泵组件;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换热组件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第二端相连。
12.一种液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液循环组件,所述冷却液循环组件安装于所述框架。
13.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装置;
水冷板,所述水冷板与所述储能装置连接,用于与所述储能装置换热;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机组,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分别与所述水冷板的出液口和进液口连接。
CN202322519896.1U 2023-09-15 2023-09-15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Active CN2210539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9896.1U CN221053902U (zh) 2023-09-15 2023-09-15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9896.1U CN221053902U (zh) 2023-09-15 2023-09-15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53902U true CN221053902U (zh) 2024-05-31

Family

ID=91197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19896.1U Active CN221053902U (zh) 2023-09-15 2023-09-15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539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85169A1 (en) Integrated expansion kettle for electric car, and electric car
CN206602152U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9149009A (zh) 高效低温差集成液冷电池系统
CN108075081A (zh) 电池组、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16015500U (zh) 一种风冷带动液冷耦合电池包结构
CN218218136U (zh) 一种液冷式充电桩
CN109585727A (zh) 电池箱体
CN115528351A (zh) 一种可利用逆变器余热的储能液冷系统
CN110048190B (zh)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散热系统
CN221053902U (zh) 水泵组件、冷却液循环组件、液冷机组和储能系统
CN220796893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9677456U (zh) 一种电池箱密封结构
CN219739123U (zh) 电池包及动力设备
CN208835137U (zh) 车辆及其电池模组
CN116247340A (zh) 一种电池包分区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07883761U (zh) 电池组、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116169415A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5241561A (zh) 一种电池系统的冷却方法及装置
CN208986036U (zh) 一种锂电池包箱体
CN208128726U (zh) 一种水冷板
CN220764144U (zh) 膨胀水壶及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6545651U (zh)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6404203B (zh) 一种具备换热功能的电解液储罐
CN220527023U (zh) 储能装置的热管理系统
CN118281426B (zh) 分流结构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