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43549U - 走线固定机构 - Google Patents

走线固定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43549U
CN221043549U CN202322497053.6U CN202322497053U CN221043549U CN 221043549 U CN221043549 U CN 221043549U CN 202322497053 U CN202322497053 U CN 202322497053U CN 221043549 U CN221043549 U CN 221043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outer side
connector lug
buckle
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70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娄杰民
孟子玉
梁健敏
郭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24970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43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43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43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走线固定机构,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座进行连接时,所述卡接凸起能够穿入所述空隙中且其末端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配合,以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连接座。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连接器在布线时可以固定到连接座上,从而实现对于连接器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连接器与产品的其他构件产生碰撞而产生噪音或者线路断开等问题,可以避免连接器以及其所在的线路与其他高压、低压线路产生接触而导致短路。

Description

走线固定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布线构件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走线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产品开发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在走线设计时,会因为产品内部结构装配原因无法采用完整的一组线缆连接到位,此时通常需要选用合适的连接器端子来完成两组或多组线缆的连接。
而使用这种连接器连接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例如连接器部分的固定问题。通常连接器部分的局部重量是大于同一位置的线缆重量的,且连接器一般采用的都是硬质材料制成,因此连接器部分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晃动而与产品的其他结构产生碰撞,进而产生噪音;甚至连接器会因为碰撞而导致原本相连的两组线缆断开。因此,需要一种固定机构来针对线缆的连接器部分进行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线缆走线设计中没有针对线缆的连接器设计固定机构,而导致连接器与其他构件产生碰撞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走线固定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缆固定机构,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
其中,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座进行连接时,所述卡接凸起能够穿入所述空隙中且其末端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配合,以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连接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连接器外侧面的方向上,所述卡接凸起的宽度与所述空隙的宽度匹配,且所述卡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时,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座表面抵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凸起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空隙的宽度,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卡接凸起穿入所述空隙时扣在所述第一卡扣的侧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彼此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扣,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设置有与两个所述第一卡扣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卡接凸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接线头与第二接线头,所述第一卡扣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外侧面的第一卡接部与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线头外侧面的基础段以及相对所述基础段弯折后延伸的连接段;
其中,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相互插接时,所述连接段的末端与第一接合部限位配合,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接线头或所述第二接线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空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相互插接时,所述第一接线头插入所述第二接线头且所述第二接线头的端面能够与所述基础段抵接,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空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线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导向条,所述第二接线头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第一接线头插入所述第二接线头时,所述导向条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合部开设有在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相插接的方向上贯通的接合口,所述连接段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
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由前端穿入所述接合口,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在穿过所述接合口后扣在所述接合口后端的与所述第二接线头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器的两个接线头,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器的两个相邻且不共面的外侧面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其中一侧的外侧面为未设置有外凸结构的平整结构,所述连接器连接与所述连接座时,平整结构的所述外侧面与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贴合。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走线固定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备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走线固定机构,基于连接座与连接器两个主要构件,其中连接座可以固定安装在相应产品的预设位置处或者连接座在产品成型时直接与产品成型为一体,连接器用于连接两组线缆以形成一路走线,连接器在布线时可以固定到连接座上,从而实现对于连接器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连接器与产品的其他构件产生碰撞而产生噪音或者线路断开等问题,同时保持连接器位置的固定,也可以避免连接器以及其所在的线路与其他高压、低压线路产生接触而导致短路。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的连接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的连接器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
附图标记:
1-连接座,11-卡接凸起,111-第一限位部,2-连接器,21-第一接线头,211-导向条,22-第二接线头,221-导向槽,3-第一卡扣,31-第一卡接部,311-基础段,312-连接段,313-第二限位部,32-第一接合部,321-接合口,4-空隙,5-第二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线缆固定机构,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1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2,连接座1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11,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4。
其中,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其末端能够与第一卡扣3限位配合,以将连接器2固定于连接座1。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线缆固定机构主要包括连接座1与连接器2两个主要构件;其中连接座1可以固定安装在相应产品的预设位置处,或者连接座1在产品成型时直接与产品成型为一体;连接器2用于连接两组线缆,以形成一路走线。连接器2在布线时可以固定到连接座1上,从而实现对于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连接器2与产品的其他构件产生碰撞而产生噪音或者线路断开等问题;同时,保持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也可以避免连接器2以及其所在的线路与其他高压、低压线路产生接触而导致短路。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1与图2所所示,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的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间隔且具有空隙4,空隙4部分是由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共同围成的封闭区域;连接座1上具有能够与空隙4配合的卡接凸起11。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卡接凸起11的能够与第一卡扣3直接限位配合,从而限制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将连接器2固定在连接左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连接器2的基本结构,第一卡扣3可以是专门针对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连接进,当然第一卡扣3也可以同时用于连接器2的多个构件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连接器2外侧面的方向上,卡接凸起11的宽度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且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
具体地,通过第一卡扣3与卡接凸起11的配合关系,连接器2与连接座1在宏观上可以相对固定,实现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但是连接器2与连接座1直接还有可能存在一些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会引起连接器2在小范围内的晃动。
因此,将卡接凸起11的宽度设置为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这样可以在平行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消除缝隙。此外,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的外侧面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即卡机凸起末端至其根部的直线距离与第一卡扣3到连接器2的和连接座1表面相抵接的外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直,可以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如附图图1所示,通过以上结构与尺寸的设计,可以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完全固定,从而消除可能引起晃动的缝隙。
进一步地,卡接凸起11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部111,第一限位部111的宽度大于空隙4的宽度,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入空隙4时扣在第一卡扣3的侧面。
具体地,如附图图2所示,卡接凸起11末端的第一限位部111呈钩状结构,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过空隙4后刚好扣在第一卡扣3与连接座1相背离的一侧侧面上,因此连接座1与连接器2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线缆固定机构,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1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2,连接座1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11,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4。
其中,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其末端能够与第一卡扣3限位配合,以将连接器2固定于连接座1。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线缆固定机构主要包括连接座1与连接器2两个主要构件;其中连接座1可以固定安装在相应产品的预设位置处,或者连接座1在产品成型时直接与产品成型为一体;连接器2用于连接两组线缆,以形成一路走线。连接器2在布线时可以固定到连接座1上,从而实现对于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连接器2与产品的其他构件产生碰撞而产生噪音或者线路断开等问题;同时,保持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也可以避免连接器2以及其所在的线路与其他高压、低压线路产生接触而导致短路。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1与图2所所示,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的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间隔且具有空隙4,空隙4部分是由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共同围成的封闭区域;连接座1上具有能够与空隙4配合的卡接凸起11。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卡接凸起11的能够与第一卡扣3直接限位配合,从而限制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将连接器2固定在连接左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连接器2的基本结构,第一卡扣3可以是专门针对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连接进,当然第一卡扣3也可以同时用于连接器2的多个构件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连接器2外侧面的方向上,卡接凸起11的宽度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且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
具体地,通过第一卡扣3与卡接凸起11的配合关系,连接器2与连接座1在宏观上可以相对固定,实现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但是连接器2与连接座1直接还有可能存在一些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会引起连接器2在小范围内的晃动。
因此,将卡接凸起11的宽度设置为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这样可以在平行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消除缝隙。此外,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的外侧面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即卡机凸起末端至其根部的直线距离与第一卡扣3到连接器2的和连接座1表面相抵接的外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直,可以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如附图图1所示,通过以上结构与尺寸的设计,可以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完全固定,从而消除可能引起晃动的缝隙。
进一步地,卡接凸起11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部111,第一限位部111的宽度大于空隙4的宽度,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入空隙4时扣在第一卡扣3的侧面。
具体地,如附图图2所示,卡接凸起11末端的第一限位部111呈钩状结构,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过空隙4后刚好扣在第一卡扣3与连接座1相背离的一侧侧面上,因此连接座1与连接器2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器2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第一卡扣3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的第一卡接部31与第一接合部32,第一卡接部31包括连接于第一接线头21外侧面的基础段311以及相对基础段311弯折后延伸的连接段312。
其中,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互插接时,连接段312的末端与第一接合部32限位配合,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或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
具体地,连接器2本身由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组成,第一接线头21与一组线缆连接、第二接线头22与另一组线缆连接,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通过插接进行配合,并通过第一卡扣3在插接后实现固定连接。插接后,第一接线头21内部的导电件与第二接线头22内部的导电件彼此接触,从而实现两组线缆之间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3与图4所示,第一卡扣3包括第一卡接部31与第一接合部32,二者可以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卡接部31包括基础段311与连接段312两个部分,基础段311子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向外延伸出,连接段312相对基础段311朝与第二接线头22相连接的一侧弯折;基础段311用于使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间隔,以形成空隙4,连接段312用于与第二接线头22上的第一接合部32连接。
其中,对于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这里的连接器2外侧面基于连接器2由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构成,可以指的是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也可以指的是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具体根据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的插入与被插入的关系而定。
优选地,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互插接时,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且第二接线头22的端面能够与基础段311抵接,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
具体地,如附图图3所示,本实施例2中,采用的是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中,进而在第一卡扣3处,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实际作为整个连接器2的外侧面,因此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外侧面之间的空隙4是形成在第一卡扣3的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同时这就意味着,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空隙4的宽度加上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所在的壳体部分的厚度。
之所以这么设计的原因在于,第一卡接部31是形成在第一接线头21上,因此空隙4形成在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的话,连接座1的卡接凸起11在穿入空隙4中时能够同时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即第二接线头22)以及连接段312(即第一接线头21)接触,而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原本也是插接配合;因此第一接线头21、第二接线头22以及卡接凸起11(即连接座1)三者两两之间均具有直接配合关系,可以提高三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而如果设计为第二插接头插入第一插接头,那么第一插接头的外侧面就作为整个连接器2的外侧面,因此空隙4是形成在第一卡扣3的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之间,而第一卡接部31原本就是形成于第一接线头21,所以卡接凸起11在穿入空隙4中时实际上只与第一接线头21之间具有直接配合关系,而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没有直接配合关系。因此这种设计虽然也能满足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安装需求,但是连接的稳定性不如前一个设计。
可选地,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导向条211,第二接线头2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导向槽221,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时,导向条211与导向槽221滑动配合。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还配合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接线头21外侧面的导向条211以及设置于第二接线头22内侧面的导向槽221。导向条211与导向槽221均沿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之间的插接方向延伸,在插接时,导向条211滑入导向槽221。
进一步地,第一接合部32开设有在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插接的方向上贯通的接合口321,连接段312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13。
其中,第二限位部313能够由前端穿入接合口321,第二限位部313能够在穿过接合口321后扣在接合口321后端的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接合部32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相配合的接合口321,连接段312与末端也设置有用于与接合口321进行配合的第二限位部313,第二限位部313整体呈向靠近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的方向凹陷的槽体结构(实际上是通过使连接段312的末端局部弯折形成槽体结构)。
连接时,第二限位部313在穿入接合口321后扣在接合口321的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当卡接凸起11穿入至空隙4中之后,卡接凸起11将限制连接段312在朝靠近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的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卡接凸起11就限制第二限位部313脱离接合口321的口沿,从而保持第二限位部313与第一接合部32之间的配合状态。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线缆固定机构,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1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2,连接座1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11,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4。
其中,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其末端能够与第一卡扣3限位配合,以将连接器2固定于连接座1。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线缆固定机构主要包括连接座1与连接器2两个主要构件;其中连接座1可以固定安装在相应产品的预设位置处,或者连接座1在产品成型时直接与产品成型为一体;连接器2用于连接两组线缆,以形成一路走线。连接器2在布线时可以固定到连接座1上,从而实现对于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连接器2与产品的其他构件产生碰撞而产生噪音或者线路断开等问题;同时,保持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也可以避免连接器2以及其所在的线路与其他高压、低压线路产生接触而导致短路。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1与图2所所示,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的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间隔且具有空隙4,空隙4部分是由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共同围成的封闭区域;连接座1上具有能够与空隙4配合的卡接凸起11。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卡接凸起11的能够与第一卡扣3直接限位配合,从而限制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将连接器2固定在连接左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连接器2的基本结构,第一卡扣3可以是专门针对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连接进,当然第一卡扣3也可以同时用于连接器2的多个构件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连接器2外侧面的方向上,卡接凸起11的宽度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且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
具体地,通过第一卡扣3与卡接凸起11的配合关系,连接器2与连接座1在宏观上可以相对固定,实现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但是连接器2与连接座1直接还有可能存在一些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会引起连接器2在小范围内的晃动。
因此,将卡接凸起11的宽度设置为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这样可以在平行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消除缝隙。此外,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的外侧面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即卡机凸起末端至其根部的直线距离与第一卡扣3到连接器2的和连接座1表面相抵接的外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直,可以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如附图图1所示,通过以上结构与尺寸的设计,可以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完全固定,从而消除可能引起晃动的缝隙。
进一步地,卡接凸起11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部111,第一限位部111的宽度大于空隙4的宽度,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入空隙4时扣在第一卡扣3的侧面。
具体地,如附图图2所示,卡接凸起11末端的第一限位部111呈钩状结构,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过空隙4后刚好扣在第一卡扣3与连接座1相背离的一侧侧面上,因此连接座1与连接器2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器2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第一卡扣3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的第一卡接部31与第一接合部32,第一卡接部31包括连接于第一接线头21外侧面的基础段311以及相对基础段311弯折后延伸的连接段312。
其中,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互插接时,连接段312的末端与第一接合部32限位配合,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或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
具体地,连接器2本身由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组成,第一接线头21与一组线缆连接、第二接线头22与另一组线缆连接,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通过插接进行配合,并通过第一卡扣3在插接后实现固定连接。插接后,第一接线头21内部的导电件与第二接线头22内部的导电件彼此接触,从而实现两组线缆之间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3与图4所示,第一卡扣3包括第一卡接部31与第一接合部32,二者可以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卡接部31包括基础段311与连接段312两个部分,基础段311子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向外延伸出,连接段312相对基础段311朝与第二接线头22相连接的一侧弯折;基础段311用于使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间隔,以形成空隙4,连接段312用于与第二接线头22上的第一接合部32连接。
其中,对于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这里的连接器2外侧面基于连接器2由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构成,可以指的是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也可以指的是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具体根据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的插入与被插入的关系而定。
优选地,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互插接时,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且第二接线头22的端面能够与基础段311抵接,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
具体地,如附图图3所示,本实施例2中,采用的是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中,进而在第一卡扣3处,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实际作为整个连接器2的外侧面,因此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外侧面之间的空隙4是形成在第一卡扣3的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同时这就意味着,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空隙4的宽度加上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所在的壳体部分的厚度。
之所以这么设计的原因在于,第一卡接部31是形成在第一接线头21上,因此空隙4形成在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的话,连接座1的卡接凸起11在穿入空隙4中时能够同时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即第二接线头22)以及连接段312(即第一接线头21)接触,而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原本也是插接配合;因此第一接线头21、第二接线头22以及卡接凸起11(即连接座1)三者两两之间均具有直接配合关系,可以提高三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而如果设计为第二插接头插入第一插接头,那么第一插接头的外侧面就作为整个连接器2的外侧面,因此空隙4是形成在第一卡扣3的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之间,而第一卡接部31原本就是形成于第一接线头21,所以卡接凸起11在穿入空隙4中时实际上只与第一接线头21之间具有直接配合关系,而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没有直接配合关系。因此这种设计虽然也能满足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安装需求,但是连接的稳定性不如前一个设计。
可选地,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导向条211,第二接线头2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导向槽221,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时,导向条211与导向槽221滑动配合。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还配合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接线头21外侧面的导向条211以及设置于第二接线头22内侧面的导向槽221。导向条211与导向槽221均沿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之间的插接方向延伸,在插接时,导向条211滑入导向槽221。
进一步地,第一接合部32开设有在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插接的方向上贯通的接合口321,连接段312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13。
其中,第二限位部313能够由前端穿入接合口321,第二限位部313能够在穿过接合口321后扣在接合口321后端的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接合部32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相配合的接合口321,连接段312与末端也设置有用于与接合口321进行配合的第二限位部313,第二限位部313整体呈向靠近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的方向凹陷的槽体结构(实际上是通过使连接段312的末端局部弯折形成槽体结构)。
连接时,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当卡接凸起11穿入至空隙4中之后,卡接凸起11将限制连接段312在朝靠近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的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卡接凸起11就限制第二限位部313脱离接合口321的口沿,从而保持第二限位部313与第一接合部32之间的配合状态。
进一步地,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5,第二卡扣5用于固定连接连接器2的两个接线头,第二卡扣5与第一卡扣3分别位于连接器2的两个相邻且不共面的外侧面上。
具体地,如附图图1至图4所示,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5,第二卡扣5与第一卡扣3的原理结构相同,只不过在具体构造与形状上有所差异,第二卡扣5专门用于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的连接。并且,第二卡扣5位于连接器2的与第一卡扣3所在的外侧面相邻且不共面的另一侧外侧面上,可以保证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在不同方位上的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连接器2其中一侧的外侧面为未设置有外凸结构的平整结构,连接器2连接与连接座1时,平整结构的外侧面与连接座1的表面贴合。
具体地,如图图1所示,连接器2底部一侧的外侧面为没有任何外凸的平整结构,这样可以与连接组的表面贴合,提高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安装的稳定性;此外,基于连接器2的第一连接头插入第二连接头,因此该平整结构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二连接头底部一侧的外侧面。第二卡扣5设置在与该平整结构的外侧面相对的另一侧的外侧面上。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线缆固定机构,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1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2,连接座1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11,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4。
其中,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其末端能够与第一卡扣3限位配合,以将连接器2固定于连接座1。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线缆固定机构主要包括连接座1与连接器2两个主要构件;其中连接座1可以固定安装在相应产品的预设位置处,或者连接座1在产品成型时直接与产品成型为一体;连接器2用于连接两组线缆,以形成一路走线。连接器2在布线时可以固定到连接座1上,从而实现对于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避免出现连接器2与产品的其他构件产生碰撞而产生噪音或者线路断开等问题;同时,保持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也可以避免连接器2以及其所在的线路与其他高压、低压线路产生接触而导致短路。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1与图2所所示,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3,第一卡扣3的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之间间隔且具有空隙4,空隙4部分是由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的外侧面共同围成的封闭区域;连接座1上具有能够与空隙4配合的卡接凸起11。在连接器2与连接座1进行连接时,卡接凸起11能够穿入空隙4中,且卡接凸起11的能够与第一卡扣3直接限位配合,从而限制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将连接器2固定在连接左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连接器2的基本结构,第一卡扣3可以是专门针对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连接进,当然第一卡扣3也可以同时用于连接器2的多个构件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连接器2彼此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卡扣3,连接座1的表面设置有与两个第一卡扣3分别对应的两个卡接凸起11。
具体地,如附图图1所示,两个第一卡扣3位于彼此相对的两侧,与两个卡接凸起11分别配合,这样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具有两个连接点,且连接器2相当于被夹持在两个卡接凸起11之间,可以提高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连接器2外侧面的方向上,卡接凸起11的宽度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且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
具体地,通过第一卡扣3与卡接凸起11的配合关系,连接器2与连接座1在宏观上可以相对固定,实现连接器2位置的固定,但是连接器2与连接座1直接还有可能存在一些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会引起连接器2在小范围内的晃动。
因此,将卡接凸起11的宽度设置为与空隙4的宽度匹配,这样可以在平行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消除缝隙。此外,卡接凸起11与第一卡扣3配合时,连接器2的外侧面与连接座1表面抵接,即卡机凸起末端至其根部的直线距离与第一卡扣3到连接器2的和连接座1表面相抵接的外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直,可以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保持完全固定。如附图图1所示,通过以上结构与尺寸的设计,可以使得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完全固定,从而消除可能引起晃动的缝隙。
进一步地,卡接凸起11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部111,第一限位部111的宽度大于空隙4的宽度,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入空隙4时扣在第一卡扣3的侧面。
具体地,如附图图2所示,卡接凸起11末端的第一限位部111呈钩状结构,第一限位部111在卡接凸起11穿过空隙4后刚好扣在第一卡扣3与连接座1相背离的一侧侧面上,因此连接座1与连接器2在垂直于连接座1表面的方向上保持相对固定。
进一步地,连接器2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第一卡扣3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的第一卡接部31与第一接合部32,第一卡接部31包括连接于第一接线头21外侧面的基础段311以及相对基础段311弯折后延伸的连接段312。
其中,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互插接时,连接段312的末端与第一接合部32限位配合,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或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
具体地,连接器2本身由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组成,第一接线头21与一组线缆连接、第二接线头22与另一组线缆连接,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通过插接进行配合,并通过第一卡扣3在插接后实现固定连接。插接后,第一接线头21内部的导电件与第二接线头22内部的导电件彼此接触,从而实现两组线缆之间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而言,如附图图3与图4所示,第一卡扣3包括第一卡接部31与第一接合部32,二者可以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卡接部31包括基础段311与连接段312两个部分,基础段311子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向外延伸出,连接段312相对基础段311朝与第二接线头22相连接的一侧弯折;基础段311用于使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间隔,以形成空隙4,连接段312用于与第二接线头22上的第一接合部32连接。
其中,对于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这里的连接器2外侧面基于连接器2由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构成,可以指的是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也可以指的是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具体根据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的插入与被插入的关系而定。
优选地,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互插接时,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且第二接线头22的端面能够与基础段311抵接,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形成空隙4。
具体地,如附图图3所示,本实施例2中,采用的是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中,进而在第一卡扣3处,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实际作为整个连接器2的外侧面,因此第一卡扣3与连接器2外侧面之间的空隙4是形成在第一卡扣3的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同时这就意味着,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空隙4的宽度加上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所在的壳体部分的厚度。
之所以这么设计的原因在于,第一卡接部31是形成在第一接线头21上,因此空隙4形成在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之间的话,连接座1的卡接凸起11在穿入空隙4中时能够同时与第二接线头22的外侧面(即第二接线头22)以及连接段312(即第一接线头21)接触,而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原本也是插接配合;因此第一接线头21、第二接线头22以及卡接凸起11(即连接座1)三者两两之间均具有直接配合关系,可以提高三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而如果设计为第二插接头插入第一插接头,那么第一插接头的外侧面就作为整个连接器2的外侧面,因此空隙4是形成在第一卡扣3的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与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之间,而第一卡接部31原本就是形成于第一接线头21,所以卡接凸起11在穿入空隙4中时实际上只与第一接线头21之间具有直接配合关系,而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没有直接配合关系。因此这种设计虽然也能满足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的安装需求,但是连接的稳定性不如前一个设计。
可选地,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导向条211,第二接线头2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导向槽221,第一接线头21插入第二接线头22时,导向条211与导向槽221滑动配合。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还配合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接线头21外侧面的导向条211以及设置于第二接线头22内侧面的导向槽221。导向条211与导向槽221均沿第一连接头与第二连接头之间的插接方向延伸,在插接时,导向条211滑入导向槽221。
进一步地,第一接合部32开设有在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相插接的方向上贯通的接合口321,连接段312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13。
其中,第二限位部313能够由前端穿入接合口321,第二限位部313能够在穿过接合口321后扣在接合口321后端的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接合部32上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卡接部31的连接段312相配合的接合口321,连接段312与末端也设置有用于与接合口321进行配合的第二限位部313,第二限位部313整体呈向靠近第一接线头21的外侧面的方向凹陷的槽体结构(实际上是通过使连接段312的末端局部弯折形成槽体结构)。
连接时,第二限位部313在穿入接合口321后扣在接合口321的与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当卡接凸起11穿入至空隙4中之后,卡接凸起11将限制连接段312在朝靠近第二接线头22外侧面的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卡接凸起11就限制第二限位部313脱离接合口321的口沿,从而保持第二限位部313与第一接合部32之间的配合状态。
进一步地,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5,第二卡扣5用于固定连接连接器2的两个接线头,第二卡扣5与第一卡扣3分别位于连接器2的两个相邻且不共面的外侧面上。
具体地,如附图图1至图4所示,连接器2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5,第二卡扣5与第一卡扣3的原理结构相同,只不过在具体构造与形状上有所差异,第二卡扣5专门用于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之间的连接。并且,第二卡扣5位于连接器2的与第一卡扣3所在的外侧面相邻且不共面的另一侧外侧面上,可以保证第一接线头21与第二接线头22在不同方位上的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连接器2其中一侧的外侧面为未设置有外凸结构的平整结构,连接器2连接与连接座1时,平整结构的外侧面与连接座1的表面贴合。
具体地,如图图1所示,连接器2底部一侧的外侧面为没有任何外凸的平整结构,这样可以与连接组的表面贴合,提高连接器2与连接座1之间安装的稳定性;此外,基于连接器2的第一连接头插入第二连接头,因此该平整结构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二连接头底部一侧的外侧面。第二卡扣5设置在与该平整结构的外侧面相对的另一侧的外侧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顶”、“前”、“后”、“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在本文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Claims (10)

1.一种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安装于预设位置的连接座以及用于连接两组线缆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设置有卡接凸起,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之间具有空隙;
其中,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座进行连接时,所述卡接凸起能够穿入所述空隙中且其末端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扣限位配合,以将所述连接器固定于所述连接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连接器外侧面的方向上,所述卡接凸起的宽度与所述空隙的宽度匹配,且所述卡接凸起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时,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座表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凸起的末端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空隙的宽度,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卡接凸起穿入所述空隙时扣在所述第一卡扣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彼此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卡扣,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设置有与两个所述第一卡扣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卡接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一接线头与第二接线头,所述第一卡扣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外侧面的第一卡接部与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线头外侧面的基础段以及相对所述基础段弯折后延伸的连接段;
其中,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相互插接时,所述连接段的末端与第一接合部限位配合,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接线头或所述第二接线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相互插接时,所述第一接线头插入所述第二接线头且所述第二接线头的端面能够与所述基础段抵接,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所述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导向条,所述第二接线头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第一接线头插入所述第二接线头时,所述导向条与所述导向槽滑动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开设有在所述第一接线头与所述第二接线头相插接的方向上贯通的接合口,所述连接段的末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
其中,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由前端穿入所述接合口,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在穿过所述接合口后扣在所述接合口后端的与所述第二接线头外侧面相远离一侧的口沿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器的两个接线头,所述第二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扣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器的两个相邻且不共面的外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走线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其中一侧的外侧面为未设置有外凸结构的平整结构,所述连接器连接与所述连接座时,平整结构的所述外侧面与所述连接座的表面贴合。
CN202322497053.6U 2023-09-13 2023-09-13 走线固定机构 Active CN221043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7053.6U CN221043549U (zh) 2023-09-13 2023-09-13 走线固定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7053.6U CN221043549U (zh) 2023-09-13 2023-09-13 走线固定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43549U true CN221043549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87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7053.6U Active CN221043549U (zh) 2023-09-13 2023-09-13 走线固定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43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762353B2 (ja) 端子位置安定装置及び接続コネクタの誘導手段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3313143B2 (ja) シールド型電気コネクタ
CN212085282U (zh) 端子总成以及电连接器
JP3142283U (ja) ラッチ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ガイド及びそのためのコネクタ
JP319422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用アダプタフレーム組立体
US6257897B1 (en) Wiring harness device for instrument panels
US6524114B2 (en) Board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connector using the terminal
KR100961592B1 (ko) 패널 표리 어느 벽면으로부터도 설치가능한 계지부재를구비한 커넥터 및 이 커넥터의 패널로의 설치방법
US5000693A (en) Electric junction box
JP2001093606A (ja) 回路基板実装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194409B2 (en) Guide frame for a pluggable module
US20120322277A1 (en) Fitting confi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ircuit board
JP2001244005A (ja) 回路板をまたいで取り付ける形式の電気コネクタ
CN221043549U (zh) 走线固定机构
CN214754283U (zh) 具有弹簧叉的接触装置
CN219247077U (zh) 基于错位接触的fpc连接器组件
JP2838138B2 (ja) 保持手段を備えた端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3078521U (ja) コネクタ
SK286963B6 (sk) Spojovacia jednotka najmä na vinutia statora elektromotora
CN212136765U (zh) 一种屏蔽线束直头连接器
CN221428139U (zh) 一种插接固定组件及车辆
JP3487542B2 (ja) 屈曲配線板
CN215870049U (zh) 一种具有锁扣的线对板连接器
CN213602123U (zh) 一种沉板式rj45插座连接器
CN218040036U (zh) 连接器母端和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