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37990U - 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037990U CN221037990U CN202322955502.7U CN202322955502U CN221037990U CN 221037990 U CN221037990 U CN 221037990U CN 202322955502 U CN202322955502 U CN 202322955502U CN 221037990 U CN221037990 U CN 2210379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mp body
- liquid
- storage tank
- pressure
- liquid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包括储液罐、加热装置、调压装置、出液管道、回液管道以及检测元件,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加热储液罐内的试验介质至预设温度;调压装置被配置为调节储液罐内的压力至预设压力;出液管道一端与储液罐出液口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的入料口;回液管道,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的出料口,另一端与储液罐进液口连接;检测元件,设置在回液管道上,被配置为测量试验介质的参数。该测试系统可以通过真实模拟泵体的不同工况,提高系统的通用性。且出液管道与回液管道均设有连接接口,与试验泵体进行连接,方便试验泵体的快速拆卸,节省时间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泵体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测试泵体的性能。目前,测试泵体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需要测试的泵体安装到实际设备上,再正常通入介质后模拟运行不同的温度、压力工况,然后检测不同工况下泵体的相关性能参数;另一种是将泵体返厂测试。
无论是现场利用实际设备测试还是返厂测试都存在耗时耗力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维修后的泵体性能检测耗时且浪费人力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所述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包括:
储液罐,被配置为存储试验介质;
加热装置,被配置为加热所述储液罐内的试验介质至预设温度;
调压装置,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储液罐内的压力至预设压力;
出液管道,一端与所述储液罐出液口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的入料口;
回液管道,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的出料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液罐进液口连接;
检测元件,设置在所述回液管道上,被配置为测量所述试验介质的参数。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储液罐外,且被配置为加热导热介质;
加热管路,与所述加热元件连通形成导热介质循环流动回路,部分管路伸入所述储液罐内;且,
所述加热元件被配置为当储液罐内试验介质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停止加热。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压装置包括:
真空泵,被配置为抽取所述储液罐内部气体;
针阀,设置在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储液罐之间,被配置为控制对所述储液罐的气体流量;
第一压力检测元件,被配置为对所述储液装置内部的压力进行测试;
所述真空泵还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元件检测到压力达到预设值停止运行。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元件包括第二压力检测元件,所述第二压力检测元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回液管路中试验介质的压力。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元件还包括流量检测元件,所述流量检测元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回液管路中试验介质的流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设有液位检测元件,所述液位检测元件被设置为检测所述储液罐内部的试验介质液位。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道和/或所述回液管道设有过滤元件,所述过滤元件被配置为过滤所述试验介质中的杂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道和/或所述回液管道设有导淋阀,所述导淋阀被配置为排放所述出液管道和/或所述回液管道中的试验介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道和/或所述回液管道采用耐高压金属缠绕软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口通过预设法兰与所述待试验泵体连接。
本公开的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包括存储试验介质的储液罐,加热装置和调压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对储液罐内的试验介质进行加热,调压装置用于对储液罐内的压力进行调节,通过加热装置和调压装置的调节,可以使泵体在所需的温度以及压力下运行,以模拟泵体不同的使用工况,通过检测元件实现对待试验泵体性能的检测。
本公开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压力或试验介质,真实模拟泵体的不同工况,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同时,出液管道与回液管道均设有连接接口,与试验泵体进行连接,方便试验泵体的快速拆卸,节省时间成本。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1、储液罐;2、加热装置;21、加热元件;22、加热管路;3、调压装置;31、第一压力检测元件;4、待试验泵体;5、出液管道;6、回液管道;7、检测元件;71、第二压力检测元件;72、流量检测元件;8、液位检测元件;9、过滤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测试泵体性能时存在耗时且浪费人力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具体参见图1,该泵体性能检测系统包括:储液罐1、加热装置2、调压装置3、出液管道5、回液管道6以及检测元件7。其中,
储液罐1被配置为存储试验介质;
加热装置2被配置为加热储液罐1内的试验介质至预设温度;
调压装置3被配置为调节储液罐1内的压力至预设压力;
出液管道5一端与储液罐1出液口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4的入料口;
回液管道6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4的出料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液罐1进液口连接;
检测元件7设置在回液管道6上,被配置为测量试验介质的参数。
该泵体性能检测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用户向储液罐1中导入一定量的试验介质,通过出液管道5与回液管道6的第一连接接口以及第二连接接口与待试验的泵体进行固定连接,启动泵体后以使介质在储液罐和泵体之间循环流动。然后,通过加热装置2对试验介质进行加热,在试验介质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加热装置2停止加热。同理,用户通过调压装置3对储液罐1内的压力进行调节,使储液罐1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压力。
当温度和压力都调整至预设工况后,打开出液管道5以及回液管道6上的阀门,使得储液罐1内的试验介质由出液管道5流经待试验泵体4,之后再由回液管道6返回到储液罐1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预设温度以及预设压力为待试验泵体4正常运行时,所要承受的温度和压力。即本公开的泵体性能检测系统通过模拟待试验泵的真实运行场景,对泵体的性能进行检测。
具体地,对待试验泵体4的性能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对待试验泵体4是否会出现机封泄漏、泵体泄漏、负压后能力不足、高温引发泵体膨胀卡死等情况。
其中,机封泄漏、泵体泄漏、高温引发泵体膨胀卡死这些故障可以通过用户观察发现,负压后能力不足等需要通过检测元件7进行检测,检测元件7设置在回液管道6上,通过对待试验泵体4排出的试验介质的参数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待试验泵体4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另外,储液罐1中的试验介质可以选用油或者蜡,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介质对待试验泵体4进行试验,本公开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泵体性能测试系统的压力和温度也可以根据待试验泵体4真实的运行环境去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检测元件7对待试验泵体4的多种性能进行检测。
由此不难看出,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通过对试验介质的温度、压力等参数的调整,实现了模拟不同工况的需求,可以满足不同待试验泵体4性能检测的要求,极大提高了泵体性能测试系统的通用性。
同时,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只需要与待试验泵体4通过第一连接口以及第二连接口相连接即可,相较于将待试验泵体4安装在实际工位进行测试时,需要对其他部件也进行装拆,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可以极大缩短装拆的时间,节约时间成本。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装置2包括加热元件21以及加热管路22,加热元件21位于储液罐1外,且被配置为加热导热介质;加热管路22与加热元件21连通形成导热介质循环流动回路,部分管路伸入储液罐1内;且,加热元件21被配置为当储液罐1内试验介质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停止加热。
具体地,加热装置2可以分为加热元件21以及加热管道两个部分,加热元件21与加热管道形成环路,加热管道内部设有加热介质,加热元件21对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同时,加热介质在加热管路22内循环流动。
由于加热管路22的一部分是设置在输液罐内部的试验介质中,所以加热介质的温度可以通过加热管道传送到试验介质中,实现对试验介质的加热。在此过程中,加热管道内部的加热介质在流经试验介质后,温度降低,加热介质流向加热元件21被再次加热,通过这样的循环,加热装置2实现对储液罐1中试验介质的持续加热。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加热介质应该选取不易气化的介质,避免加热介质的损失。另外,由于加热装置2是加热元件21通过对加热介质进行加热,间接加热储液罐1内的试验介质,所以加热介质优选一些易于加热的介质,如导热油等。
在实际应用场合,加热装置2可以选用循环加热油浴,当然也可以选用电加热或加热塔等其他加热设备。
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通过加热元件21以及加热管路22,对储液罐1中的试验介质进行加热,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调压装置3包括真空泵、针阀以及第一压力检测元件31,其中,真空泵,被配置为抽取储液罐1内部气体;针阀设置在真空泵与储液罐1之间,被配置为控制对储液罐1的气体流量;第一压力检测元件31被配置为对储液装置内部的压力进行测试;真空泵还被配置为当第一压力检测元件31检测到压力达到预设值停止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待试验泵体4需要在负压工况下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因此,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通过真空泵对储液罐1内的气体进行抽取,同时设置针阀对真空泵抽取气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用户通过第一压力检测元件31获知储液罐1内部的压力,当储液罐1内部的压力快要达到预设压力时,用户可以通过调节针阀,使储液罐1内的压力准确达到预设压力。在储液罐1内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后,真空泵停止运行,且针阀关闭,使储液罐1内部的压力保持在预设压力。
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通过设置针阀,与真空泵,不仅结构简单,还可以准确地对压力进行调节,使测试系统的压力满足测试要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元件7包括第二压力检测元件71,第二压力检测元件71被配置为检测回液管路中试验介质的压力。
待试验泵体4的一些性能需要设置检测元件7进行检测,用户通过检测元件7的检测结果才可以判断待试验泵体4是否满足要求。正如上文所述,在对待试验泵体4是否存在负压后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设置第二压力检测元件71对待试验泵体4排出的试验介质的压力进行检测。
同理,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检测元件7还包括流量检测元件72,流量检测元件72被配置为检测回液管路中试验介质的流量。
通过对待试验泵体4排出的试验介质的流量以及压力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泵体性能的综合考量,提高了待试验泵体4性能的检测结果。
当然,在实际应用场合,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对应的检测元件以检测待试验泵体4其他的性能参数,比如可以外接工业电脑对待试验泵体的承压性能进行测试,还可以对待试验泵体的寿命进行估算。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储液罐1设有液位检测元件8,液位检测元件8被设置为检测储液罐1内部的试验介质液位。
设置液位检测元件8,可以对储液罐1内部试验介质的液位进行观测,防止由于储液罐1内试验介质太少,加热装置2无法对试验介质进行加热,发生干烧现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道5和/或回液管道6设有过滤元件9,过滤元件9被配置为过滤试验介质中的杂质。
考虑到待试验泵体4是很多情况下是检修后的泵体,泵体内部容易存有杂质。同时,储液罐1内部也容易积累杂质,这些杂质如果不经处理,很容易造成管道的堵塞,或者对待试验泵体4造成损坏。
因此,在出液管道5和回液管道6设置过滤元件9,可以很好隔档杂质,避免因杂质堵塞造成检测系统发生故障。
除此之外,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泵体性能测试系统的出液管道5和/或回液管道6设有导淋阀,导淋阀被配置为排放出液管道5和/或回液管道6中的试验介质。
在正常情况下,试验介质由储液罐1流出,流经待试验泵体4后又会回到储液罐1内部。但是,如果待试验泵体4在试验过程中发生故障,比如待试验泵体4发生泵体膨胀卡死。此时,出液管道5和回液管道6内部的试验介质无法正常回到储液罐1内。
由于导淋阀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且出口朝下,所以在用户打开导淋阀后,出液管道5和回液管道6的残留试验介质可以依靠自重,从设有导淋阀的管道排出。
由此可以看出,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通过在出液管道5和回液管道6设置导淋阀,可以在待试验泵体4发生故障后,将残留试验介质排出,使管道内部压力恢复正常,更方便待试验泵体4的拆卸。另外,通过导淋阀也可以对出液管道5和回液管道6的杂物进行排出,现实间断排污。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中,出液管道5和/或回液管道6采用耐高压金属缠绕软管,例如,由一层或多层不锈钢丝或钢带编织的金属缠绕软管,该金属软管具备了良好的柔软性、抗疲劳性、耐高压、耐高低温、耐蚀性等诸多特性,不仅占用空间小,拆解灵活,还可以满足多种工况的压力需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接口与第二连接接口通过预设法兰与待试验泵体4连接。
具体地,本公开提供的泵体性能测试系统通过预设法兰与待试验泵体4进行固定连接。由于法兰已经具有完整的标准体系,所以只需配置相应的法兰便可以实现待试验泵体4与泵体性能测试系统的连接。
采用预设法兰实现泵体性能测试系统与待试验泵体4的连接,不仅缩短了装拆时间,同时方便后续对系统维修,节约后续维修成本。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包括存储试验介质的储液罐,加热装置和调压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对储液罐内的试验介质进行加热,调压装置用于对储液罐内的压力进行调节,通过加热装置和调压装置的调节,可以使泵体在所需的温度以及压力下运行,通过检测元件实现对待试验泵体性能的检测。
另外,出液管道与回液管道均设有连接接口,与试验泵体进行连接,方便试验泵体的快速拆卸,节省时间成本。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包括:
储液罐(1),被配置为存储试验介质;
加热装置(2),被配置为加热所述储液罐(1)内的试验介质至预设温度;
调压装置(3),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储液罐(1)内的压力至预设压力;
出液管道(5),一端与所述储液罐(1)出液口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4)的入料口;
回液管道(6),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接口且被构造为连接待试验泵体(4)的出料口,另一端与所述储液罐(1)进液口连接;
检测元件(7),设置在所述回液管道(6)上,被配置为测量所述试验介质的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
加热元件(21),所述加热元件(21)位于所述储液罐(1)外,且被配置为加热导热介质;
加热管路(22),与所述加热元件(21)连通形成导热介质循环流动回路,部分管路伸入所述储液罐(1)内;且,
所述加热元件(21)被配置为当储液罐(1)内试验介质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停止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装置(3)包括:
真空泵,被配置为抽取所述储液罐(1)内部气体;
针阀,设置在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储液罐(1)之间,被配置为控制对所述储液罐(1)的气体流量;
第一压力检测元件(31),被配置为对所述储液装置内部的压力进行测试;
所述真空泵还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压力检测元件(31)检测到压力达到预设值停止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元件(7)包括第二压力检测元件(71),所述第二压力检测元件(71)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回液管路中试验介质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元件(7)还包括流量检测元件(72),所述流量检测元件(72)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回液管路中试验介质的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1)设有液位检测元件(8),所述液位检测元件(8)被设置为检测所述储液罐(1)内部的试验介质液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道(5)和/或所述回液管道(6)设有过滤元件(9),所述过滤元件(9)被配置为过滤所述试验介质中的杂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道(5)和/或所述回液管道(6)设有导淋阀,所述导淋阀被配置为排放所述出液管道(5)和/或所述回液管道(6)中的试验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道(5)和/或所述回液管道(6)采用耐高压金属缠绕软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体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接口通过预设法兰与所述待试验泵体(4)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55502.7U CN221037990U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955502.7U CN221037990U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037990U true CN221037990U (zh) | 2024-05-28 |
Family
ID=91174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955502.7U Active CN221037990U (zh) | 2023-11-01 | 2023-11-01 | 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037990U (zh) |
-
2023
- 2023-11-01 CN CN202322955502.7U patent/CN2210379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50194B (zh) | 减压阀综合性能测试平台 | |
US8733384B2 (en) | Internal pressure boost system for gas utility pipelines | |
CN209129693U (zh) | 一种新型润滑油站系统 | |
CN113137409B (zh) | 一种超高压环境下电磁换向阀试验方法 | |
CN102192065A (zh) | 民航飞机燃油增压泵功能检测装置 | |
CN114753996A (zh) | 一种水泵测试台架及测试方法 | |
CN221037990U (zh) | 泵体性能测试系统 | |
CN111121288A (zh) | 一种洗浴水制取系统 | |
CN113898569A (zh) | 空压机运行状态智能分析系统及电子设备 | |
CN202281379U (zh) | 热泵热水机系统 | |
CN109186091B (zh) | 一种冷却介质供给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0007702A (zh) | 一种高压、自动控制的航空燃油试验台供油系统 | |
CN213397631U (zh) | 一种发动机测试台架快速稳压水系统 | |
CN209944800U (zh) | 用于热泵机组的自动补水系统 | |
CN210569217U (zh) | 压力集成热泵主机 | |
WO2020168771A1 (zh) | 用于热泵机组的自动补水系统以及补水方法 | |
CN202381315U (zh) | 油泵维修试验平台 | |
CN111442192B (zh) | 一种获取燃气调压器后端管道微小流量的装置及方法 | |
CN111609597A (zh) | 用于热泵机组的自动补水系统以及补水方法 | |
CN214998594U (zh) | 一种超高压电磁换向阀试验设备 | |
CN220709583U (zh) | 一种半导体专用自动切换温控系统 | |
CN220709009U (zh) | 金属高温压力循环测试系统 | |
CN218971399U (zh) | 一种电力机车变压器油泵性能测试系统 | |
CN117307987B (zh) | 一种基于5g燃气调压器故障检测系统 | |
CN212056759U (zh) | 一种获取燃气调压器后端管道微小流量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