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08040U -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08040U
CN221008040U CN202322511191.5U CN202322511191U CN221008040U CN 221008040 U CN221008040 U CN 221008040U CN 202322511191 U CN202322511191 U CN 202322511191U CN 221008040 U CN221008040 U CN 221008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ed edge
light
display device
edge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1119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戌来
王春
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onghe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1119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08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08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08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该显示装置包括背板、光学部件、透光面板和液晶显示屏。背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第一折边从底板的至少部分边缘朝底板的正面侧延伸形成,第二折边从第一折边远离底板的一侧朝底板的外侧延伸形成。光学部件连接于底板朝向第一折边的表面,透光面板连接于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折边的表面,液晶显示屏连接于光学部件远离底板的表面或者透光面板朝向底板的表面。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无需设置中框和前框,即可使光学部件、透光面板及液晶显示屏均保持相对固定,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操作较为便捷,生产制造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通常包括前框、中框、背板、光学部件和液晶显示屏等结构,其中,前框和中框分别与背板固定连接,并用于固定液晶显示屏和/或光学部件,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同时设有前框、中框和背板,结构较为复杂且组装操作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显示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装置同时设有前框、中框和背板,结构较为复杂且组装操作较为繁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背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从所述底板的至少部分边缘朝所述底板的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折边从所述第一折边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朝所述底板的外侧延伸形成;
光学部件,连接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第一折边的表面,
透光面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折边远离所述第一折边的表面;
液晶显示屏,连接于所述光学部件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或者所述透光面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面板粘接于所述第二折边远离所述第一折边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边框,所述边框围设于所述透光面板的外侧并与所述背板固定连接,所述透光面板抵接于所述边框和所述第二折边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具有容置腔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边框的内侧并位于所述透光面板远离所述第二折边的一侧;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红外触控组件,所述红外触控组件包括红外触控板和红外滤光条,所述红外触控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发光端朝向所述开口,所述红外滤光条安装于所述开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折边远离所述第一折边的一侧朝所述底板的背面侧延伸形成的第三折边和从所述第三折边远离所述第二折边的一侧朝所述底板的外侧延伸形成的第四折边;所述边框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折边并围设于所述第三折边和所述透光面板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还包括第五折边,所述五折边从所述第四折边远离所述第三折边的一侧朝所述底板的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边框朝向所述第四折边的表面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与所述第五折边插接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边从所述底板的部分边缘朝所述底板的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背板还包括第六折边,所述第六折边从所述底板的另外部分边缘朝所述底板的背面侧或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地侧中框,所述地侧中框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六折边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抵接于所述液晶显示屏和所述光学部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电容触摸感应层,所述电容触摸感应层设置于透光面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并位于所述液晶显示屏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屏粘接于所述光学部件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屏粘接于所述透光面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件包括沿所述底板的背面侧至正面侧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射层、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边缘的灯条;其中,所述底板、所述反射层、所述导光板、所述光学膜片依次粘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件包括沿所述底板的背面侧至正面侧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射层、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边缘的灯条;所述反射层粘接于所述导光板;所述光学膜片的边缘设有多个挂耳,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第一折边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定位柱,多个所述定位柱与多个所述挂耳分别相互套接,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多个柔性限位件和至少一个柔性支撑件,多个所述柔性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底板并环绕所述导光板设置;所述柔性支撑件在所述液晶显示屏连接于所述光学膜片时支撑于所述液晶显示屏和所述透光面板之间,所述柔性支撑件在所述液晶显示屏连接于所述透光面板时支撑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液晶显示屏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底板和所述反射层之间并与所述灯条相互接触,所述第二散热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边缘并延伸至所述底板的外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上述显示装置和用于支撑所述显示装置的支撑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和显示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其背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第一折边从底板的至少部分边缘朝底板的正面侧延伸形成,第二折边从第一折边远离底板的一侧朝底板的外侧延伸形成,并且,其光学部件连接于底板朝向第一折边的表面,透光面板连接于第二折边远离第一折边的表面,液晶显示屏连接于光学部件远离底板的表面或者透光面板朝向底板的表面,如此设置,无需设置中框和前框,即可使光学部件、透光面板及液晶显示屏与背板保持相对固定,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操作较为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A向的局部剖视图一;
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A-A向的局部剖视图二;
图4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B-B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沿C-C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的D处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的E处放大图;
图9为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的F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背板;110-底板;111-定位柱;120-第一折边;130-第二折边;140-第三折边;150-第四折边;160-第五折边;170-第六折边;200-光学部件;210-反射层;220-导光板;230-光学膜片;231-挂耳;240-灯条;
300-透光面板;
400-液晶显示屏;410-S-COF线;
500-边框;501-容置腔;5011-第一腔体;5012-第二腔体;502-开口;503-插接槽;510-边框本体;520-抵接部;
600-红外触控组件;610-红外触控板;620-红外滤光条;
700-地侧中框;710-第一支撑部;720-第二支撑部;
800-固定组件;810-柔性限位件;820-柔性支撑件;
900-散热板;910-第一散热部;920-第二散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和显示设备进行说明。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和支撑结构,显示装置用于显示图像和视频,以供用户观看,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显示装置,显示设备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板100、光学部件200、透光面板300和液晶显示屏400。其中,背板100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110、第一折边120和第二折边130,第一折边120从底板110的至少部分边缘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第二折边130从第一折边12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朝底板110的外侧延伸形成。光学部件200连接于底板110朝向第一折边120的表面,透光面板300连接于第二折边130远离第一折边120的表面,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部件200远离底板110的表面或者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110的正面侧为显示装置在使用状态下底板110朝向用户的一侧,底板110的背面侧为与底板110的正面侧相对的一侧,即底板110的背面侧为显示装置在使用状态下底板110背离用户的一侧,从底板110的背面侧至底板110的正面侧的方向为图2中所示的X方向。第一折边120位于底板110的正面侧,第一折边120连接于底板110的至少部分边缘是指第一折边120完全包绕底板110或者部分地包绕底板110,第一折边120和底板110之间的夹角可以是85°-120°,例如,88°、90°、95°、110°等。第二折边130从第一折边12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朝底板110的外侧延伸形成,即第二折边130从第一折边12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大致沿从底板110的中心至底板110的边缘的方向延伸,从底板110的中心至底板110的边缘的方向为图2中所述的Y方向,第二折边130和底板110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5°,例如,0°、2°、4°等。底板110、第一折边120、第二折边130可以由一块金属板一体折弯成型,底板110、第一折边120、第二折边130也可以分体成型之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图示实施例中,底板110和第一折边120相互垂直,第一折边120和第二折边130相互垂直,底板110、第一折边120和第二折边130一体成型。
具体地,请参阅图2,光学部件200用于将光线调整之后照射至液晶显示屏400上,光学部件200连接于底板110朝向第一折边120的表面,可以理解为,光学部件200与底板110相互抵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比如,光学部件20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底板110朝向第一折边120的表面上,光学部件200也可以在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时,通过在液晶显示屏400和光学部件200之间设置柔性支撑件820的方式,在柔性支撑件820的抵压作用下抵接在底板110上,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情况图未显示;请参阅图2,光学部件200还可以在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部件200背离底板110的表面时,通过在液晶显示屏400和透光面板300之间设置柔性支撑件820的方式,在液晶显示屏400的抵压作用下抵接在底板110上,本实施例对光学部件200与底板110的连接方式不作唯一限定。
具体地,透光面板300可以是钢化玻璃等结构,用于保护液晶显示屏400和光学部件200,透光面板300连接于第二折边130远离第一折边120的表面,可以理解为,透光面板300与第二折边130相互抵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比如,透光面板300可以通过粘接在第二折边130上,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折边130上,还可以在显示装置设有边框500时,在边框500的抵压作用下抵接在第二折边130上,本实施例对透光面板300与第二折边130的连接方式不作唯一限定。
具体地,液晶显示屏400设置在光学部件200的出光侧,用于接收从光学部件200发出的光线,并向用户显示图像和/或视频。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透光面板300靠近底板110的一侧或者光学部件200背离底板110的一侧,可以理解为,液晶显示屏400与透光面板300相互抵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者,液晶显示屏400与光学部件200相互抵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比如,液晶显示屏400可以粘接在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上,液晶显示屏400也可以粘接在光学部件200远离底板110的表面上,液晶显示屏400还通过设置在液晶显示屏400的外周的限位结构与光学部件200相互抵接,本实施例对液晶显示屏400与透光面板300或光学部件200的连接方式不作唯一限定。
并且,还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2,在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部件200时,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和光学部件200之间不存在粘接胶等连接结构,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和光学部件200仅相互贴合,同理,在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透光面板300时,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和透光面板300之间也不存在粘接胶等连接结构,而仅相互贴合,如此设置,不会影响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背板100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110、第一折边120和第二折边130,第一折边120从底板110的至少部分边缘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第二折边130从第一折边12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朝底板110的外侧延伸形成,并且,其光学部件200连接于底板110朝向第一折边120的表面,透光面板300连接于第二折边130远离第一折边120的表面,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部件200远离底板110的表面或者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如此设置,无需设置中框和前框,即可使光学部件200、透光面板300及液晶显示屏400均与背板100保持相对固定,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组装操作较为便捷,生产制造成本较低。
并且,由于无需设置前框和中框,光学部件200、液晶显示屏400和透光面板300在底板110的背面侧至正面侧的方向(X方向)上可以设置得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减显示装置的厚度,使显示装置更加轻薄。
另外,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有中框的显示装置,使用者在距离显示装置距离较近的位置,以侧向视角观看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时,使用者会透过透光面板300看到中框,使得显示区域显示视频或图片时,显示区域的边缘带有黑影,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避免了中框的使用,使用者透过透光面板300看到的是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以及环绕于显示区域外周的非显示区域,不会看到中框,可以尽量避免显示区域的边缘带黑影,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透光面板300粘接于第二折边130远离第一折边120的表面,此种情况图未显示。如此设置,透光面板300与第二折边130的连接稳固性好,组装操作简单,并且,在透光面板300的边缘与第二折边130的边缘齐平或突出于第二折边130的边缘时,还可实现显示装置无边框的效果。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显示装置还包括边框500,边框500围设于透光面板300的外侧并与背板100固定连接,透光面板300抵接于边框500和第二折边130之间。如此设置,边框500不仅可以将透光面板300固定在第二折边130上,还可以使透光面板300的边缘免受碰撞和摩擦,对透光面板300进行保护,增加整个显示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和强度。
可选地,边框500包括边框本体510和凸设于边框本体510靠近透光面板300的一侧的抵接部520,边框本体510与背板100固定连接,比如,边框本体51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锁紧在第二折边130上,此种情况图未显示,抵接部520抵接于透光面板300远离第二折边130的一侧,可达到将透光面板300固定在第二折边130上和保护透光面板300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抵接部520还可以与透光面板300相互粘接,这样,在组装时,可以先将透光面板300粘接在抵接部520上,然后将边框本体510锁紧在背板100上,组装操作较为方便。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边框500具有容置腔501及与容置腔501连通的开口502,开口502位于边框500的内侧并位于透光面板300远离第二折边130的一侧;显示装置还包括红外触控组件600,红外触控组件600包括红外触控板610和红外滤光条620,红外触控板610设置于容置腔501内且发光端朝向开口502,红外滤光条620安装于开口502处。
具体地,红外触控板610用于对透光面板300上的触摸物的位置进行定位,以及确定触摸物与透光面板300的接触面积,红外触控板610可以通过键槽连接方式固定在容置腔501内。红外滤光条620用于过滤红外光以外的其它光线,提高触控信号的稳定性,红外滤光条620可以通过键槽连接、锁扣连接、粘接等方式固定在开口502处。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边框500内设置红外触控板610和红外滤光条620,集成有红外触控功能,能够与用户进行交互。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背板100还包括第三折边140和第四折边150,第三折边140从第二折边130远离第一折边120的一侧朝底板110的背面侧延伸形成,第四折边150从第三折边140远离第二折边130的一侧朝底板110的外侧延伸形成;边框500固定连接于第四折边150上并围设于第三折边140和透光面板300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折边140和第二折边130之间的夹角可以是85°-120°,例如,88°、90°、95°、110°等。第四折边150和底板110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5°,例如,0°、2°、4°等。底板110、第一折边120、第二折边130、第三折边140和第四折边150可以由一块金属板一体折弯成型,底板110、第一折边120、第二折边130、第三折边140和第四折边150也可以分体成型之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为一体。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请参阅图2至图4,底板110、第一折边120、第二折边130、第三折边140及第四折边150依次垂直连接,边框500包括边框本体510和抵接部520,边框本体51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锁紧在第四折边150上,边框本体510内设有用于安装红外触控板610的第一腔体5011。抵接部520凸设于边框本体510靠近透光面板300的一侧,抵接部520内设有第二腔体5012,第二腔体5012和第一腔体5011相互连通形成容置腔501,且抵接部520靠近透光面板300的一侧还设置有与第二腔体5012连通的开口502,抵接部520抵接于透光面板300远离第二折边130的表面上,请参阅图3,抵接部520压接在透光面板300上的区域的宽度H1小于透光面板300的外边缘至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的边界的距离H2,即抵接部520位于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之外,不对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域造成遮挡。上述距离值H1和H2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优选地,抵接部520压接在透光面板300上的区域的宽度H1大于5mm,便于抵接部520与透光面板300粘接或抵接。
请参阅图2,由于红外触控板610设置在边框500的容置腔501内,所以在红外触控板610沿底板110的背面侧至正面侧的方向(X方向)上的尺寸设置得较大时,边框500在从底板110的背面侧至正面侧的方向(X方向)上的尺寸对应地也需要设置得较大,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第二折边130的背面侧设置第三折边140和第四折边150,使得边框500固定在第四折边150上之后,边框500的部分结构位于透光面板300的背面侧,另外部分结构位于透光面板300的正面侧,可以避免边框500过于突出于透光面板300的正面侧,有利于缩减显示装置在厚度方向(即X方向)上的尺寸,使显示装置整体更轻薄。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背板100还包括第五折边160,第五折边160从第四折边150远离第三折边140的一侧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边框500朝向第四折边150的表面设有插接槽503,插接槽503与第五折边160插接配合。如此设置,在边框500安装在第四折边150上的过程中,第五折边160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在边框500安装在第四折边150上之后,第五折边160和插接槽503的配合作用能使边框500更加稳固地安装在背板100上。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折边120从底板110的部分边缘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请参阅图5、图7和图10,背板100还包括第六折边170,第六折边170从底板110的另外部分边缘朝底板110的背面侧或正面侧延伸形成,请参阅图10,显示装置还包括地侧中框700,地侧中框700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部710和第二支撑部720,第一支撑部710连接于第六折边170远离底板110的一侧,第二支撑部720抵接于液晶显示屏400和光学部件200之间。
可以理解,第一折边120和第六折边170共同环绕底板110,第一折边120和第六折边170可完全包绕底板110,也可以仅半包绕底板110。示例性地,底板110的形状为矩形,底板110的三条边均连接有第一折边120,底板110的另外一条边连接有第六折边17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5和图7,第六折边170从底板110的边缘朝底板110的背面侧延伸形成,第六折边170上设置有螺纹孔171,可采用螺纹连接件将第一支撑部710固定在第六折边170上,需要说明的是,图5和图7中未示出地侧中框700的结构。
在另外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10,第六折边170从底板110的边缘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第一支撑部710可通过螺丝锁付、粘接等方式连接于第六折边170的远离底板110的一侧,第二支撑部720抵接于液晶显示屏400和光学部件200之间,且第二支撑部720和液晶显示屏400之间以及第二支撑部720和光学部件200之间均可通过EVA泡棉间接地抵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仅在底板110设有第六折边170的一侧设置有地侧中框700,在使用时,可以将显示装置设有第六折边170的一侧安装在地面等外部支撑面上,这样,在显示装置安装于外部支撑面之后,地侧中框700的第一支撑部710与外部支撑面大致平行,第一支撑部710对显示装置的其他元件具有良好地支撑作用,且第二支撑部720与外部支撑面大致垂直,第二支撑部720能够稳定地抵接于液晶显示屏400和光学部件200之间,对液晶显示屏400和光学部件200进行限位,降低光学部件200和液晶显示屏400发生碰撞或移位的风险,提升显示屏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尤其适用于显示屏装置的尺寸较大、液晶显示屏400的重量较重、显示装置的地侧设计复杂或显示装置实际组装困难的情况。
并且,由于液晶显示屏400的数据覆晶薄膜(Source-Chip on Film,S-COF)线410通常需要从底板110的正面侧绕到底板110的背面侧后与位于底板110背面侧的线路连接,而绕过第一折边120和第二折边130,需要S-COF线410的长度设置得较长,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底板110的部分边缘设置第六折边170,使得S-COF线410可以较容易地绕过第六折边170和第二支撑部720之后从底板110的正面侧绕到底板110的背面侧,可降低S-COF线410从底板110的正面侧绕到底板110的背面侧的难度,提高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电容触摸感应层,电容触摸感应层设置于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并位于液晶显示屏400背离底板110的一侧。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电容触摸感应层靠近底板110的表面,在另外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晶显示屏400与电容触摸感应层间隔设置,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部件200远离底板110的表面。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集成有电容触控功能,可与用户进行交互。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5,液晶显示屏400粘接于光学部件200远离底板110的表面;或者,液晶显示屏400粘接于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此种情况图未显示。如此设置,液晶显示屏400与透光面板300或光学部件200能够稳固地连接,且液晶显示屏400组装操作较为简单。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5,光学部件200包括沿底板110的背面侧至正面侧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射层210、导光板220和光学膜片230以及设置于导光板220边缘的灯条240;其中,底板110、反射层210、导光板220、光学膜片230依次粘接。
具体地,反射层210用于使灯条240发出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220的内部,导光板220一般由高透光率的材料(比如亚克力塑料)制成,导光板220表面光滑平整,底面印有扩散点,经过扩散点的光线会往各个角度扩散并从导光板220背离反射层210的一侧均匀地射出;光学膜片230设置在导光板220的出光侧,可以设置为增光片或扩散片等结构,起到增加亮度、均匀光线等作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光学膜片230的类型。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底板110和光学部件200的各个元件依次粘接,光学部件200整体能够稳固地连接在底板110上,且光学部件200连接于底板110的操作较为简单。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反射层210粘接于导光板220;请参阅图9,光学膜片230的边缘设有多个挂耳231,请参阅图2、图3和图8,底板110朝向第一折边120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定位柱111,多个定位柱111与多个挂耳231分别相互套接。显示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800,固定组件800包括多个柔性限位件810和至少一个柔性支撑件820。多个柔性限位件810固定设置于底板110上并环绕导光板220设置。柔性支撑件820在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膜片230时支撑于液晶显示屏400和透光面板300之间,柔性支撑件820在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透光面板300时支撑于光学膜片230和液晶显示屏400之间。
具体地,柔性限位件810和柔性支撑件820均可以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等材质制成。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请参阅图2,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光学膜片230背离底板110的表面上,透光面板300、柔性支撑件820、液晶显示屏400、光学部件200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上依次抵接;在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透光面板300朝向底板110的表面上,液晶显示屏400、柔性支撑件820、光学部件200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上依次抵接,此种情况图未显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反射层210粘接于导光板220上,反射层210和导光板220依靠多个柔性限位件810被限制在底板1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移动,光学膜片230被多个挂耳231和多个定位柱111的相互作用限制在在底板1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移动,反射层210、导光板220和光学膜片230均依靠柔性支撑件820的抵压作用,被限制在底板110的厚度方向(X方向)的移动,由于仅反射层210粘接在导光板220上,其他元件均通过对应的限位结构固定在底板110上,所以在光学部件200的某一个元件损坏之后,可以较为方便地单独更换对应的元件,节省光学部件200的维护成本。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板900,散热板900包括第一散热部910和第二散热部920,第一散热部910设置于底板110和反射层210之间并与灯条240相互接触,第二散热部920连接于第一散热部910的边缘并延伸至底板110的外侧。
具体地,请参阅图5,在背板100设置有第六折边170,且第六折边170从底板110的边缘朝底板110的背面侧延伸时,第二散热部920可以从第一散热部910的边缘朝底板110的背面侧延伸并与第六折边170的外侧贴合,此种情况下,显示装置还设置有地侧中框700时,地侧中框700的第一支撑部710通过第二散热部920与第六折边170间接地连接,第二散热部920既可以用于辅助支撑显示装置,还可以用于对灯条240进行散热。
具体地,请参阅图10,在背板100设置有第六折边170,且第六折边170从底板110的边缘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时,第二散热部920可以从第一散热部910的边缘朝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并与第六折边170的内侧贴合,此种情况下,显示装置还设置有地侧中框700时,地侧中框700的第一支撑部710直接连接于第六折边170背离第二散热部920的一侧,第二散热部920同样既可以用于辅助支撑显示装置,还可以用于对灯条240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将散热板900的第二散热部920设置在底板110的外侧,有利于灯条240的热量经第一散热部910、第二散热部920后快速散发至外部环境中,有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背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110)、第一折边(120)和第二折边(130),所述第一折边(120)从所述底板(110)的至少部分边缘朝所述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折边(130)从所述第一折边(120)远离所述底板(110)的一侧朝所述底板(110)的外侧延伸形成;
光学部件(200),连接于所述底板(110)朝向所述第一折边(120)的表面,
透光面板(300),连接于所述第二折边(130)远离所述第一折边(120)的表面;
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所述光学部件(200)远离所述底板(110)的表面或者所述透光面板(300)朝向所述底板(110)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边框(500),所述边框(500)围设于所述透光面板(300)的外侧并与所述背板(100)固定连接,所述透光面板(300)抵接于所述边框(500)和所述第二折边(130)之间;
或者,所述透光面板(300)粘接于所述第二折边(130)远离所述第一折边(120)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500)具有容置腔(501)及与所述容置腔(501)连通的开口(502),所述开口(502)位于所述边框(500)的内侧并位于所述透光面板(300)远离所述第二折边(130)的一侧;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红外触控组件(600),所述红外触控组件(600)包括红外触控板(610)和红外滤光条(620),所述红外触控板(61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501)内且发光端朝向所述开口(502),所述红外滤光条(620)安装于所述开口(502)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00)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折边(130)远离所述第一折边(120)的一侧朝所述底板(110)的背面侧延伸形成的第三折边(140)和从所述第三折边(140)远离所述第二折边(130)的一侧朝所述底板(110)的外侧延伸形成的第四折边(150);所述边框(50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折边(150)并围设于所述第三折边(140)和所述透光面板(300)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00)还包括第五折边(160),所述五折边从所述第四折边(150)远离所述第三折边(140)的一侧朝所述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边框(500)朝向所述第四折边(150)的表面设有插接槽(503),所述插接槽(503)与所述第五折边(160)插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边(120)从所述底板(110)的部分边缘朝所述底板(110)的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背板(100)还包括第六折边(170),所述第六折边(170)从所述底板(110)的另外部分边缘朝所述底板(110)的背面侧或正面侧延伸形成;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地侧中框(700),所述地侧中框(700)包括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支撑部(710)和第二支撑部(720),所述第一支撑部(710)连接于所述第六折边(170)远离所述底板(110)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720)抵接于所述液晶显示屏(400)和所述光学部件(20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电容触摸感应层,所述电容触摸感应层设置于透光面板(300)朝向所述底板(110)的表面并位于所述液晶显示屏(400)背离所述底板(110)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屏(400)粘接于所述光学部件(200)远离所述底板(110)的表面;或者,所述液晶显示屏(400)粘接于所述透光面板(300)朝向所述底板(110)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件(200)包括沿所述底板(110)的背面侧至正面侧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射层(210)、导光板(220)和光学膜片(230)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20)边缘的灯条(240);
其中,所述底板(110)、所述反射层(210)、所述导光板(220)、所述光学膜片(230)依次粘接;
或者,所述反射层(210)粘接于所述导光板(220);所述光学膜片(230)的边缘设有多个挂耳(231),所述底板(110)朝向所述第一折边(120)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定位柱(111),多个所述定位柱(111)与多个所述挂耳(231)分别相互套接;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800),所述固定组件(800)包括多个柔性限位件(810)和至少一个柔性支撑件(820),多个柔性限位件(810)固定于所述底板(110)并环绕所述导光板(220)设置;所述柔性支撑件(820)在所述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所述光学膜片(230)时支撑于所述液晶显示屏(400)和所述透光面板(300)之间,所述柔性支撑件(820)在所述液晶显示屏(400)连接于所述透光面板(300)时支撑于所述光学膜片(230)和所述液晶显示屏(400)之间。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和用于支撑所述显示装置的支撑结构。
CN202322511191.5U 2023-09-15 2023-09-15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21008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1191.5U CN221008040U (zh) 2023-09-15 2023-09-15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11191.5U CN221008040U (zh) 2023-09-15 2023-09-15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08040U true CN221008040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93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11191.5U Active CN221008040U (zh) 2023-09-15 2023-09-15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08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9089B (zh) 平面显示器
TWI411945B (zh) 觸控式顯示器
CN108319074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JP4565681B2 (ja) 情報表示装置
CN108254972A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TW201944143A (zh) 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CN113589585A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CN108303825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US20120044435A1 (en) Attachment frame for a display modul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400924A (zh)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CN213634046U (zh) 边框组件及显示装置
CN221008040U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CN211956063U (zh) 一种超薄双面屏
WO2020087664A1 (zh) 终端设备
CN210605314U (zh) 摄像头组件、显示装置及智慧黑板
CN11001859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模组
EP2299315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06638922U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CN220208241U (zh) 一种窄边框触控面板
CN112700728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20913481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20872849U (zh) 一种带光感元件的背光结构
CN220020036U (zh) 一种全贴合式的全背板液晶模组
CN213904016U (zh) 一种车载背光模组
CN114967236B (zh) 一种模块化标准尺寸背光源单元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