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3481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3481U
CN220913481U CN202322364147.6U CN202322364147U CN220913481U CN 220913481 U CN220913481 U CN 220913481U CN 202322364147 U CN202322364147 U CN 202322364147U CN 220913481 U CN220913481 U CN 220913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backlight module
supporting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414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恒
陈守年
曹杰
杨杰
李朋
刘金超
孙月
余江
黄炯
汤兵兵
徐成义
韩学峰
解亚杰
于迎春
郭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414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3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3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34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背光模组包括:框体,以及位于框体内的导光板、侧入式的光源和功能组件。通过将功能组件集成在框体内,使得背光模组不仅具有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功能,还具有传感器的功能。这样,将这种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后,无需在显示装置的正面预留额外用来放置传感器的区域。进一步的,由于框体和支撑架均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因此,无需在框体中设置宽度较大的支撑台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便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能够稳定的连接。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显示装置的边框,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诸如医用显示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各种显示装置极大的增加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
一般地,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是固定于液晶显示面板背后的一种光源组件,用于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使得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画面。
然而,显示装置的正面(也即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共面的一面)需要安放诸如摄像头或光线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而这些传感器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显示装置的正面需要预留额外较大的区域,而这些区域无法正常显示画面,导致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框体,以及位于所述框体内的导光板、侧入式的光源和功能组件;
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所述功能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光源的一侧;
其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支撑架和功能元件,所述支撑架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孔,所述功能元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开孔朝向所述功能元件;所述框体和所述支撑架均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两侧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片和第三支撑片,所述第三支撑片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片更靠近所述框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支撑片所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片所在面相交,且与所述第三支撑片所在面相交;
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片和所述第三支撑片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侧具有安装开口,所述安装开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片相对于所述安装开口更靠近所述导光板。
可选的,所述开孔背离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侧与所述安装开口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片所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片所在面平行,所述第二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三支撑片的一面用于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第三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二支撑片的一面与所述框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为由所述第一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片和所述第三支撑片组成的折弯结构。
可选的,所述框体包括:第一子框体和第二子框体;
所述第一子框体包括:相连接的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呈环状,所述第二子框体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围成的区域内,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子框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呈环状,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所围成的区域内,且所述第一支撑台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台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撑台用于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支撑台用于支撑所述导光板;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台和所述第二支撑台之间具有镂空槽,所述功能组件中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镂空槽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台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与所述功能组件中的所述支撑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齐平。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支撑台和所述支撑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粘接,且所述第一粘接层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用于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粘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粘接层具有与所述开孔连通的辅助开孔,所述辅助开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开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位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粘接层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板粘接。
可选的,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第二子框体的一侧具有与所述镂空槽连通的承载槽,所述第二粘接层全部位于所述承载槽内,且与所述承载槽的底面粘接,所述支撑架中的部分伸入至所述承载槽内与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
可选的,所述功能元件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电路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器件本体;所述支撑架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开孔,至少一个所述开孔与所述至少一个器件本体一一对应,所述开孔朝向对应的所述器件本体。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液晶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框体,以及位于框体内的导光板、侧入式的光源和功能组件。通过将功能组件集成在框体内,使得背光模组不仅具有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功能,该背光模组还可以具有传感器的功能。这样,在将这种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后,无需在显示装置的正面预留额外较大的用来放置传感器的区域,有效的提高了该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进一步的,由于框体和支撑架均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因此,无需在框体中设置宽度较大的支撑台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便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显示装置的边框,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B-B’处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内未装配功能组件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功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再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B-B’处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图2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B-B’处的膜层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000可以包括:框体100,以及位于框体100内的导光板200、侧入式的光源300和功能组件400。
背光模组000中的光源300的出光面可以朝向导光板200的侧面。这里,光源300的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可以从导光板200的侧面射入导光板200的内部,且进入导光板200内部的光线,可以被导光板200导向导光板200的正面后出射,该导光板200的正面即为导向背光模组000的出光侧。后续,在将液晶显示面板设置在背光模组000的出光侧后,背光模组000出射的光线可以射向液晶显示面板,使得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画面。
背光模组000中的功能组件400可以位于导光板200背离光源300的一侧。为了更清楚的看出背光模组000中的功能组件400的结构,请参考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功能组件400可以包括:功能元件401和支撑架402。功能组件400中的支撑架402具有容纳腔E,以及与容纳腔E连通的开孔K。功能元件401位于容纳腔E内,且开孔K朝向功能元件401。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功能组件400中的功能元件401可以包括:摄像头、光线传感器、指示灯和麦克风等各种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当开孔K朝向功能元件401时,支撑架402不会对这些传感器遮挡,使得这些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例如,当功能元件401包括摄像头时,支撑架402上的开孔K可以朝向该摄像头,使得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能够透过该开孔K后射向摄像头,进而可以保证摄像头能够根据所接受到的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进行成像。又例如,当功能元件401包括麦克风时,支撑架402上的开孔K可以朝向该麦克风,使得外界环境中的声音能够透光该开孔K后被麦克风接收,进而使得麦克风能够获取外界环境中的声音。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功能组件400集成在框体100内,使得背光模组000不仅具有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功能,该背光模组000还可以具有传感器的功能。这样,在将这种背光模组000集成在显示装置内后,无需在显示装置的正面预留额外较大的用来放置传感器的区域,有效的提高了该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进一步的,背光模组000中的框体100和支撑架402均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示例的,在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000集成在显示装置内后,请参考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液晶显示面板001和背光模组000。其中,背光模组000可以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001的背面。
这里,由于框体100和支撑架402均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001,因此,无需在框体100中设置宽度较大的支撑台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001,便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001与背光模组000之间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显示装置的边框d0,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框体,以及位于框体内的导光板、侧入式的光源和功能组件。通过将功能组件集成在框体内,使得背光模组不仅具有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功能,该背光模组还可以具有传感器的功能。这样,在将这种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后,无需在显示装置的正面预留额外较大的用来放置传感器的区域,有效的提高了该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进一步的,由于框体和支撑架均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因此,无需在框体中设置宽度较大的支撑台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便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显示装置的边框,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和图7,图6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000中的支撑架402可以包括:第一支撑片4021,以及与第一支撑片4021的两侧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也即是,第一支撑片4021的一侧可以与第二支撑片4022连接,第一支撑片4021的另一侧可以与第三支撑片4023连接。这样,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可以通过第一支撑片4021连接。这里,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均分布在第一支撑片4021的同一侧,例如,在图6中,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均可以分布在第一支撑片4021的左侧。
可选的,支撑架402中的第三支撑片4023相对于第二支撑片4022更靠近框体100的底部。第一支撑片4021所在面可以与第二支撑片4022所在面相交,且可以与第三支撑片4023所在面相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片4021所在面可以与第二支撑片4022所在面垂直,且可以与第三支撑片4023所在面垂直。这样,第二支撑片4022所在面平行于第三支撑面4023所在面。
在这种情况下,在支撑架402中,第二支撑片4022背离第三支撑片4023的一面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第三支撑片4023背离第二支撑片4022的一面可以与框体100的底部固定连接。又由于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之间分布有第一支撑片4021,因此,在第二支撑片4022背离第三支撑片4023的一面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后,支撑架402可以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稳定的支撑。
在本申请中,支撑架402中的容纳腔E可以位于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之间,且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可以位于第二支撑片4022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撑架402中的第三支撑片4023相对于第二支撑片4022更靠近框体100的底部时,在将背光模组000与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装配后,支撑架402中的第二支撑片4022相对于第三支撑片4023更靠近液晶显示面板。这样,当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位于第二支撑片4022上时,开孔K的一侧可以朝向功能元件401,另一侧可以朝向液晶显示面板,使得位于容纳腔E内的功能元件401可以通过开孔K朝向液晶显示面板。并且,因液晶显示面板中与背光模组000连接的边缘部分内未设置显示结构,这部分可以通常会涂覆黑色油墨层,所以只需要在黑色油墨层中与功能元件401对应的位置处避让口,便可以保证功能元件401能够正常工作。示例的,假设这个功能元件401为摄像头,则外界环境光线可以依次透过液晶显示面板边缘部分上设置的黑色油墨层中的避让孔,以及在第一支撑片4021上设置的开孔K后进入摄像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支撑片4022背离第一支撑片4021的一侧,与第三支撑片4023背离第一支撑片4021的一侧具有安装开口A,安装开口A可以与支撑架402的容纳腔E连通。这样,功能元件401可以通过安装开口A安装在支撑架402中的容纳腔E内,进而可以简化功能元件401中支撑架402的组装过程。
可选的,在支撑架402中,第一支撑片4021相对于安装开口A更靠近导光板200。也即是,安装开口A可以位于支撑架402背离导光板200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框体100中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分布在支撑架402背离导光板100的一侧,因此,当第一支撑片4021相对于安装开口A更靠近导光板200时,安装开口A是朝向框体100中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设置的,并非是朝向导光板200设置的,使得支撑架402中靠近导光板200的一侧的承载能力较强。这样,在背光模组000与液晶显示面板组装后,在平行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水平方向上,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中与导光板200距离较远的部分可以被框体100稳定的支撑,而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部分中与导光板200距离较近的部分可以通过支撑架402中的第一支撑片4021稳定的支撑。如此,可以保证支撑架402对液晶显示面板的支撑效果较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撑片4022上设置的开孔K背离第一支撑片4021的一侧可以与安装开口A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支撑架402中的第二支撑片4022切割形成开孔K的过程中,可以从第二支撑片4022背离第一支撑片4021一侧的边缘处开始切割,可以有效的简化对第二支撑片4022进行切割以得到开孔K的过程,进而可以提高支撑架402的制备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架402为由第一支撑片4021、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组成的折弯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一个面积较大的片状结构进行两次折弯处理,即可得到包含第一支撑片4021、第二支撑片4022和第三支撑片4023的支撑架402。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支撑架402的制备效率,还可以保证支撑架402的整体强度较高。
在本申请中,请参考图8,图8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框体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子框体101和第二子框体102。
框体100中的第一子框体101可以包括:相连接的底板101a和第一侧板101b。其中,第一侧板101b呈环状。这里,第一侧板101b的一侧可以与底板101a固定连接。框体100中的第二子框体102可以位于第一侧板100b所围成的区域内,且第二子框体102可以与底板101a固定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子框体101可以用于支撑第二子框体102。
框体100中的第二子框体102可以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台102a和第二支撑台102b。其中,第一支撑台102a可以呈环状,且第二支撑台102b可以位于第一支撑台102a所围成的区域内。
在本申请中,第一支撑台102a的高度大于第二支撑台102b的高度。这里,第一支撑台102a的高度是指:第一支撑台102a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与底板101a之间的距离;第二支撑台102b的高度是指:第二支撑台102b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与底板101a之间的距离。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撑台102a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支撑台102b可以用于支撑导光板200。第二子框体102可以通过高度不同的第一支撑台102a和第二支撑台102b,同时对液晶显示面板和导光板200进行支撑,从而可以使导光板200和液晶显示面板组装在第二子框体102上,使得导光板200出射的光线能够直接射向液晶显示面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内未装配功能组件时的示意图,第一支撑台102a和第二支撑台102b之间可以具有镂空槽U1,背光模组000中的功能组件400中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镂空槽U1内。示例的,在将功能元件401组装在支撑架402内后,可以将装配了功能元件401的支撑架402安放在镂空槽U1内。如此,可以将功能组件400组装在背光模组000的框体100内。且通过框体100中的第二子框体102内设置用于安放功能组件400的镂空槽U1的方式,可以在保证功能组件400能够顺利组装在背光模组000内的前提下,保证背光模组000的厚度较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台102a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可以与功能组件400中的支撑架402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齐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支撑台102a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与支撑架402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均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因此,当第一支撑台102a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与支撑架402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齐平时,可以保证第一支撑台102a和支撑架402对液晶显示面板支撑的稳定性较高。
这里,支撑架402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即为:支撑架402中的第二支撑片4022背离第三支撑片4023的一面。为此,第二支撑片4022背离第三支撑片4023的一面与第一支撑台102a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是齐平的。
需要说明的是,框体100通常为胶铁一体结构,也即是,在第一子框体101形成后直接在第一子框体101内通过注塑工艺形成第二子框体102;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框体100中的第一子框体101和第二子框体102也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卡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示例的,第一子框体101的材质可以为散热性较好的金属材质,例如,第一子框体101可以由金属铝制成。第二子框体102的材质可以是塑胶材料。也即是,第一子框体101可以为铁框,第二子框体102可以为胶框。
在本申请中,请继续参考图8,背光模组000还包括:第一粘接层600。其中,第一粘接层600与第一支撑台102a和支撑架402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粘接,且第一粘接层600背离底板101a的一面用于与液晶显示面板粘接。如此,将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000通过第一粘接层600粘接后即可得到显示装置。
可选的,第一粘接层600具有与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连通的辅助开孔V。其中,辅助开孔V在底板101a上的正投影覆盖开孔K在底板101a上的正投影。如此,当辅助开孔V与第二支撑片4022中的开孔K连通时,第一粘接层600不会对功能元件401进行遮挡,使得这些功能元件401能够正常工作。例如,当功能元件401包括摄像头时,辅助开孔可以朝向该摄像头,使得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能够透过该辅助开孔V和开孔K后射向摄像头,进而可以保证摄像头能够根据所接受到的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进行成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背光模组000还包括:第二粘接层700。其中,第二粘接层700位于支撑架402与底板101a之间,且第二粘接层700分别与支撑架402和底板101a粘接。通过第二粘接层700可以实现将支撑架402粘接在第一子框体101的底板101a上。
这里,支撑架402中的第三支撑片4023相对第二支撑片4022更靠近底板101a,为此,通过第二粘接层700将第三支撑片4023粘接在底板101a上,从而可以将整个支撑架402固定在底板101a上。
在本申请中,请参考图8和图9,底板101a朝向第二子框体102的一侧具有与镂空槽U1连通的承载槽U2,且第二粘接层700全部位于承载槽U2内。如此,第二粘接层700的一面可以与承载槽U2的底面粘接,第二粘接层700的另一面可以与支撑架402中的部分伸入至承载槽U2内的一面粘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证支撑架700能够通过第二粘接层700固定在底板101a上的前提下,将第二粘接层700隐藏在底板101a的承载槽U2内,从而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背光模组000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功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功能组件400中的功能元件401可以包括:位于容纳腔E内的电路板4011,以及固定在电路板4011上的至少一个器件本体4012。支撑架402具有至少一个开孔K,且至少一个开孔K与至少一个器件本体4012一一对应,每个开孔K可以朝向对应的器件本体4012。
这里,电路板4011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支撑架402连接。电路板4011可以粘接在支撑架402中的第三支撑片4023朝向第二支撑片4022的一侧。如此,可以将功能元件401组装在容纳腔E内。
在本申请中,当电路板4011上固定多个器件本体4012时,可以保证功能元件401实现多种不同的功能。
示例的,功能元件401中的至少一个器件本体4012可以包括:摄像头、光线传感器、指示灯和麦克风中的至少一个。
当器件本体4012包括摄像头4012a时,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1与摄像头4012a对应,且开孔K1朝向对应的摄像头4012a。这样,使得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能够透过该开孔K1后射向摄像头4012a,进而可以保证摄像头4012a能够根据所接受到的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进行成像。
当器件本体4012包括麦克风4012b时,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2与麦克风4012b对应,且开孔K2朝向对应的麦克风4012b。这样,使得外界环境中的声音能够透过该开孔K2后被麦克风4012b接收,进而使得麦克风4012b能够获取外界环境中的声音。
当器件本体4012包括光线传感器4012c时,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3与光线传感器4012c对应,且开孔K3朝向对应的光线传感器4012c。这样,使得外界环境中的光线能够透过该开孔K3后射向光线传感器4012c,进而可以保证光线传感器4012c能够获取外界环境中的光线强度。
当器件本体4012包括指示灯4012d时,支撑架402中的开孔K4与指示灯4012d对应,且开孔K4朝向对应的指示灯4012d。这样,可以保证指示灯4012d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开孔K4后出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A-A’处的再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示出的背光模组在B-B’处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000还可以包括:反射片800和光学膜片组900。其中,反射片800位于导光板200朝向框体100底部的一侧,光学膜片组900位于导光板200背离框体100底部的一侧。也即是,导光板200可以位于反射片800和光学膜片组900之间。通过反射片800可以将从导光板200朝向框体100底部的一面出射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200,使得这些光线可以从导光板200朝向光学膜片组900的一侧出射,进而可以提高背光模组000的出光效率。
这里,光学膜片组900可以包含多个光学膜片,这些光学膜片可以分别为:沿垂直且远离导光板20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扩散片、第一棱镜片、第二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通过这些光学膜片可以对导光板200出射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得后续射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光线更为均匀。
在本申请中,如图12所示,侧入式光源300的出光面可以朝向导光板200的侧面。其中,侧入式光源300可以为条状的光源,例如,侧入式光源300可以包括:条状的柔性电路板300b,以及在柔性电路板300b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灯珠300a,柔性电路板300b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灯珠300a可以排布为一排。侧入式光源300中的发光二极管灯珠300a的出光面需要朝向导光板200的侧面,且需要保证发光二极管灯珠300a的出光面与导光板200的侧面接触。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框体,以及位于框体内的导光板、侧入式的光源和功能组件。通过将功能组件集成在框体内,使得背光模组不仅具有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功能,该背光模组还可以具有传感器的功能。这样,在将这种背光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内后,无需在显示装置的正面预留额外较大的用来放置传感器的区域,有效的提高了该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进一步的,由于框体和支撑架均可以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因此,无需在框体中设置宽度较大的支撑台来支撑液晶显示面板,便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显示装置的边框,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
可选的,请参考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可以包括:背光模组000和液晶显示面板001。该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001通常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0012和彩膜基板0013,位于该阵列基板0012和彩膜基板0013之间的液晶层(图13中未画出),位于液晶显示面板001的入光侧的第一偏光片0011,以及位于该液晶显示面板001的出光侧的第二偏光片0014。其中,第一偏光片0011的偏振方向可以与第二偏光片0014的偏振方向垂直。另外,阵列基板0012相对于彩膜基板0013更靠近背光模组000。这里,阵列基板0012的边缘部分可以与背光模组000粘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终端设备可以包含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以及位于所述框体内的导光板、侧入式的光源和功能组件;
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所述功能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光源的一侧;
其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支撑架和功能元件,所述支撑架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孔,所述功能元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开孔朝向所述功能元件;所述框体和所述支撑架均用于支撑液晶显示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两侧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片和第三支撑片,所述第三支撑片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片更靠近所述框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支撑片所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片所在面相交,且与所述第三支撑片所在面相交;
所述开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片上,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片和所述第三支撑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侧具有安装开口,所述安装开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片相对于所述安装开口更靠近所述导光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背离所述第一支撑片的一侧与所述安装开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片所在面与所述第三支撑片所在面平行,所述第二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三支撑片的一面用于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第三支撑片背离所述第二支撑片的一面与所述框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为由所述第一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片和所述第三支撑片组成的折弯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第一子框体和第二子框体;
所述第一子框体包括:相连接的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呈环状,所述第二子框体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围成的区域内,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子框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呈环状,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所围成的区域内,且所述第一支撑台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台的高度,所述第一支撑台用于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第二支撑台用于支撑所述导光板;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台和所述第二支撑台之间具有镂空槽,所述功能组件中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镂空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台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与所述功能组件中的所述支撑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一支撑台和所述支撑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粘接,且所述第一粘接层背离所述底板的一面用于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粘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层具有与所述开孔连通的辅助开孔,所述辅助开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开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位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粘接层分别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板粘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第二子框体的一侧具有与所述镂空槽连通的承载槽,所述第二粘接层全部位于所述承载槽内,且与所述承载槽的底面粘接,所述支撑架中的部分伸入至所述承载槽内与所述第二粘接层粘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6、9-13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元件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电路板,以及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器件本体;所述支撑架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开孔,至少一个所述开孔与所述至少一个器件本体一一对应,所述开孔朝向对应的所述器件本体。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侧液晶显示面板。
CN202322364147.6U 2023-08-30 2023-08-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913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4147.6U CN220913481U (zh) 2023-08-30 2023-08-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4147.6U CN220913481U (zh) 2023-08-30 2023-08-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3481U true CN220913481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8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4147.6U Active CN220913481U (zh) 2023-08-30 2023-08-30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3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8996B2 (en) Light emitting unit, display, and lighting apparatus
KR101348247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42071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unified display mounting structures
US723337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for notebook computer with particular peg and hole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8164709B2 (en) Side type backlight modu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assembly methods thereof
CN108132563B (zh) 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8254972B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210137372U (zh) 摄像头支架、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230905A (zh) 一种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WO201618390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7636137B2 (en) Double-sided display liquid crystal module
TW470924B (en) Side-lighting typ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100940334B1 (ko)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단말기
CN114428422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842713B (zh) 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4509891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843055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15416206U (zh) 显示装置
CN110908191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321066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20913481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982985U (zh) Led液晶显示器
TWI610157B (zh) 具系統背板之顯示裝置
EP3940452B1 (en) Support bracket,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506897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