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7635U -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7635U
CN220987635U CN202322495490.4U CN202322495490U CN220987635U CN 220987635 U CN220987635 U CN 220987635U CN 202322495490 U CN202322495490 U CN 202322495490U CN 220987635 U CN220987635 U CN 220987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ing
fixing
atomization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54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ghu Shenjian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nghu Shenjian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ghu Shenjian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nghu Shenjian Technology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54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7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7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7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一种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多孔结构的吸液元件、发热元件和多孔结构的导液元件;所述吸液元件设置有雾化区开口;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发热部和非发热部,所述吸液元件与所述非发热部贴合,使所述发热部露出于所述雾化区开口;所述导液元件贴合接触于所述发热元件的背离所述吸液元件的一侧。克服多孔陶瓷雾化芯抽吸口感较差、气溶胶香味偏弱等缺陷,改善多孔陶瓷雾化芯易出现“干烧糊芯”、发热元件边缘温度过高易导致雾化装置老化损坏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多孔陶瓷雾化芯作为电子烟常用的雾化组件,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保油性能好,可小型化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
但陶瓷芯的孔隙率和力学强度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为保证不掉粉、不开裂等安全使用要求,其孔隙率通常低于60%,同时,刚性的陶瓷与其表面金属加热体的不充分接触,使得在雾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导油速度慢、供油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抽吸口感较差、气溶胶香味偏弱等缺陷,甚至可能出现“干烧糊芯”问题。
此外,发热元件在加热雾化过程中,其边缘处温度一般较高,发热元件的边缘较靠近电子雾化装置的各部件,若发热元件的边缘处温度一直较高,易加速电子雾化装置的老化,甚至造成电子雾化装置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以克服多孔陶瓷雾化芯抽吸口感较差、气溶胶香味偏弱等缺陷,改善多孔陶瓷雾化芯易出现“干烧糊芯”、发热元件边缘温度过高易导致雾化装置老化损坏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包括:多孔结构的吸液元件、发热元件和多孔结构的导液元件。吸液元件设置有雾化区开口。发热元件包括发热部和非发热部,吸液元件与非发热部贴合,使发热部露出于雾化区开口。导液元件贴合接触于发热元件的背离吸液元件的一侧。
在上述实施过程中,发热元件背离吸液元件的一侧与导液元件贴合接触,使吸附在导液元件上的溶液与发热元件充分接触,保证雾化区供液充足,以获得较好的抽吸体验和气溶胶香味,避免出现“干烧糊芯”的问题,同时吸液元件与发热元件的非发热部贴合,有利于使发热元件牢固固定且紧贴在导液元件上,不易发生移动,进一步增强导液元件及吸液元件中的溶液与发热元件的接触,且导液元件吸附的溶液一部分传输并吸附在吸液元件上,有利于降低发热元件的非发热部的温度,避免发热元件的非发热部温度过高导致雾化装置老化损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液元件的孔隙率等于或小于导液元件的孔隙率。孔隙率更高的导液元件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溶液,保证雾化时更充分的供液,进一步避免出现“干烧糊芯”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液元件和导液元件的孔隙率为65%-95%。导液元件材质为柔性的高分子材料,可以使导液元件在不掉粉、不开裂的基础上保持高孔隙率,保证高效的雾化和安全使用的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液元件设置至少一片;导液元件设置一片或重叠的多片,至少一片导液元件与至少一片吸液元件固定连接为一体。多片导液元件的设置,可以灵活调节厚度,方便适配各种规格的电子雾化装置。
在上述实施过程中,导液元件与吸液元件可以通过超声波压合、丝线缝合或胶粘剂粘合固定连接为一体。具体地,可以是一片导液元件与吸液元件在边缘处固定连接为一体;也可以多片导液元件与吸液元件在边缘处固定连接为一体;或者可以是一片导液元件与吸液元件在边缘处固定连接为一体后,余下的导液元件叠层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液元件和导液元件的厚度为0.5-5mm。一片或重叠的多片导液元件的厚度为0.5-5mm。通过设置一定范围的厚度,可以使导液元件和吸液元件具有合适的储液量,同时保证合适的液体传输距离,以确保充足的供液量及高效的雾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热元件的厚度为20-120μm。发热元件的厚度避免太厚,可以使发热元件更紧密地接触导液元件,保证加热雾化时吸附在导液元件上的气溶胶前驱体溶液与发热元件更充分接触,不易出现干烧;同时也避免太薄,可以使发热元件保持较好的力学强度,不易发生拉断或折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热元件的非发热部包括电极部和固定部,若干固定部分布在发热部四周且与发热部连接,一电极部与一固定部连接;电极部和固定部均贴合夹设在吸液元件和导液元件之间。固定部可以保证发热部在不被覆盖的情况下,发热元件可被固定而不发生翘曲、偏移等现象。
在上述实施过程中,发热部、电极部和固定部一体连接。具体地,发热元件的发热部、电极部和固定部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粘结、焊接等方法连接,优选采用一体成型。发热元件的材质为金属或碳。发热部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网状或曲折的线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包括两个固定片和多根固定条,两个固定片分别连接于发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个电极部与一个固定片连接,多根固定条的一端连接于发热部宽度方向的两侧,另一端朝向远离发热部的方向延伸。连接于发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固定片便于连接电级部,且利于固定发热部避免发热部翘曲;多根固定条不仅进一步利于固定发热部避免发热部翘曲,同时多根固定条分布在发热部宽度方向的两侧与吸液元件贴合接触,更利于发热元件的非发热部降温散热,避免发热元件边缘温度过高导致的雾化装置老化损坏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液元件为绝缘刚性件。可以更好地固定加热元件,保持其平直不翘曲,并使装配更简单,整体结构稳定性更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液元件的边缘设置有电极开口,发热元件的电极部至少有部分露出于电极开口。电极开口可使电极部与导电元件直接连通,装配简单。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储液仓、导电元件和第一方面提供的雾化组件;储液仓用于装放气溶胶前驱体溶液,导液元件背离发热元件的一面用于与气溶胶前驱体溶液接触,导电元件与发热元件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密封元件、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供电电源、控制电路和导电元件形成电连接,密封元件对储液仓形成密封。
在上述实施过程中,导液元件背离发热元件的一面与气溶胶前驱体溶液接触,吸附气溶胶前驱体溶液并传输至导液元件贴合发热元件的一面和吸液元件,经发热元件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经吸液元件的雾化区开口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一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发热元件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二结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三结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第四结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雾化组件;100-发热元件;110-发热部;120-电极部;1200-延长电极部;130-固定部;1301-固定片;1302-固定条;210-吸液元件;2101-雾化区开口;2102-电极开口;2103-供液区开口;220-导液元件;2201-支撑柱开孔;2202-支撑柱;230-连接部;20-气溶胶前驱体溶液;30-储液仓;40-密封元件;50-导电元件;60-供电电源;70-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多孔陶瓷雾化芯作为电子烟常用的雾化组件,陶瓷芯的孔隙率和力学强度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为保证不掉粉、不开裂等安全使用要求,其孔隙率通常低于60%,同时,刚性的陶瓷与其表面金属加热体的不充分接触,使得在雾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导油速度慢、供油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抽吸口感较差、气溶胶香味偏弱等缺陷,甚至可能出现“干烧糊芯”问题;此外,发热元件的边缘一般靠近电子雾化装置的各部件,易加速电子雾化装置的老化,甚至造成电子雾化装置损坏,需要一定的降温处理。
本申请意图克服多孔陶瓷雾化芯抽吸口感较差、气溶胶香味偏弱等缺陷,改善多孔陶瓷雾化芯易出现“干烧糊芯”、发热元件边缘温度过高易导致雾化装置老化损坏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雾化组件,如图1-图2所示,雾化组件10包括:多孔结构的吸液元件210、发热元件100和多孔结构的导液元件220,吸液元件210设置有雾化区开口2101。发热元件100包括发热部110和非发热部,吸液元件210与非发热部贴合,使发热部110露出于雾化区开口2101。导液元件220贴合接触于发热元件100的背离吸液元件210的一侧。
通过发热元件100背离吸液元件210的一侧与导液元件220贴合接触,使吸附在导液元件220上的溶液与发热元件100充分接触,保证雾化区供液充足,以获得较好的抽吸体验和气溶胶香味,避免出现“干烧糊芯”的问题,同时吸液元件210与发热元件100的非发热部贴合,有利于使发热元件100牢固固定且紧贴在导液元件220上,不易发生移动,进一步增强导液元件220及吸液元件210中的溶液与发热元件100的接触,且导液元件220吸附的溶液一部分传输并吸附在吸液元件210上,有利于降低发热元件100的非发热部的温度,避免发热元件100的非发热部温度过高导致雾化装置老化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的孔隙率等于或小于导液元件220的孔隙率。孔隙率更高的导液元件220上可以吸附更多的溶液,保证雾化时更充分的供液,进一步避免出现“干烧糊芯”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和导液元件220的孔隙率为65%-95%。具体地,导液元件220的孔隙率可以但不限于为65%、70%、80%或90%。导液元件220材质为柔性的高分子材料,可以使导液元件220在不掉粉、不开裂的基础上保持高孔隙率,保证高效的雾化和安全使用的要求。具体地,导液元件220为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材质,无添加剂,使用安全,气溶胶口感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设置一片;导液元件220设置一片,一片导液元件220与一片吸液元件210固定连接为一体。导液元件220与吸液元件210在边缘处通过连接部230固定连接为一体。导液元件220与吸液元件210可以通过超声波压合、丝线缝合或胶粘剂粘合固定连接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多片导液元件220与吸液元件210在边缘处固定连接为一体;或者可以是一片导液元件220与一片吸液元件210在边缘处固定连接为一体后,余下的导液元件220叠层放置。多片导液元件220的设置,可以灵活调节厚度,方便适配各种规格的电子雾化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和导液元件220的厚度为0.5-5mm。一片或重叠的多片导液元件220的厚度为0.5-5mm。通过设置一定范围的厚度,可以使导液元件220和吸液元件210具有合适的储液量,同时保证合适的液体传输距离,以确保充足的供液量及高效的雾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元件100的厚度为20-120μm。具体地,发热元件100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为20μm、40μm、80μm、100μm或120μm。发热元件100的厚度避免太厚,可以使发热元件100更紧密地接触导液元件220,保证加热雾化时吸附在导液元件220上的气溶胶前驱体溶液20与发热元件100更充分接触,不易出现干烧;同时也避免太薄,可以使发热元件100保持较好的力学强度,不易发生拉断或折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发热元件100的非发热部包括电极部120和固定部130,若干固定部130分布在发热部110四周且与发热部110连接,一电极部120与一固定部130连接;电极部120和固定部130均贴合夹设在吸液元件210和导液元件220之间。固定部130可以保证发热部110在不被覆盖的情况下,发热元件100可被固定而不发生翘曲、偏移等现象。发热部110、电极部120和固定部130一体连接。具体地,发热元件100的发热部110、电极部120和固定部130可以为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粘结、焊接等方法连接,优选采用一体成型。发热元件100的材质为金属或碳。具体地,发热元件100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为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铜镍合金、不锈钢、铂、石墨或碳纤维。发热部110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网状或曲折的线状,保证发热部110与导液元件220有充足的接触面积,使加热更均匀,雾化效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130包括两个固定片1301和多根固定条1302,两个固定片1301分别连接于发热部110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个电极部120与一个固定片1301连接,多根固定条1302的一端连接于发热部110宽度方向的两侧,另一端朝向远离发热部110的方向延伸。连接于发热部110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固定片1301便于连接电级部,且利于固定发热部110避免发热部110翘曲;多根固定条1302不仅进一步利于固定发热部110避免发热部110翘曲,同时多根固定条1302分布在发热部110宽度方向的两侧与吸液元件210贴合接触,吸液元件210中吸附有比热容较大的溶液,更利于发热元件100的非发热部降温散热,避免发热元件100边缘温度过高导致的雾化装置老化损坏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为绝缘刚性件;例如塑料片、陶瓷片或带绝缘涂层的金属片。可以更好地固定加热元件,保持其平直不翘曲,使发热元件100与吸附在导液元件220上的溶液更充分接触,进一步避免出现“干烧糊芯”的问题,并使装配更简单,整体结构稳定性更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的边缘设置有电极开口2102,发热元件100的电极部120至少有部分露出于电极开口2102。电极开口2102可使电极部120与导电元件50直接连通,装配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刚性的发热元件100与柔性的导液元件220贴合,受压时可能会使刚性的发热元件100发生翘曲、变形,甚至造成整个雾化组件10发生变形,因此,导液元件220上还可以设有支撑柱开孔2201,支撑柱开孔2201内容置支撑柱2202;支撑柱2202与电极部120至少部分贴合。电极部120与导电元件50连接时下方有支撑柱2202支撑,从而避免发热元件100发生翘曲、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元件210的周长尺寸与导液元件220的周长尺寸相同,加工生产更加方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组件10的第二结构,如图4-图5所示,在发热元件100的电极部120处焊接导线形成延长电极部1200,延长电极部1200与导电元件50形成电连接。不需在导液元件220上设置支撑柱开孔2201并容置支撑柱2202,通过延长电极部1200,避免发热元件100或整个雾化组件10在与导电元件50电连接时受压,以防止发热元件100发生翘曲、变形;因此导液元件220可以为完整的棉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组件10的第三结构,如图6-图7所示,吸液元件210为两片多孔陶瓷或多孔碳,导液元件220为至少两片导油棉。采用两片吸液元件210的多孔陶瓷前驱体或多孔碳前驱体与发热元件100共同烧结为一体,发热元件100夹设在两片吸液元件210之间,一片吸液元件210设置有雾化区开口2101和电极开口2102,另一片吸液元件210设置有供液区开口2103;值得注意的是,雾化组件10还可以为第四结构,如图8-图9所示,吸液元件210还可以减少为仅一片多孔陶瓷或多孔碳,吸液元件210设置有供液区开口2103,发热元件100以镶嵌的方式固定在吸液元件210上,其中固定条1302嵌入吸液元件210中,电极部120端部镶嵌固定于吸液元件210上,发热部110悬空设置于供液区开口2103的一侧。吸液元件210的供液区开口2103嵌入固定一片柔性的导液元件220,且嵌入的一片导液元件220与发热元件100贴合接触;嵌入的导液元件220背离发热元件100的一侧与另一片柔性的导液元件220紧密贴合接触。即不需在导液元件220上设置支撑柱开孔2201并容置支撑柱2202,或在电极部120处焊接导线形成延长电极部1200;直接利用刚性的多孔陶瓷或多孔碳来固定发热元件100,利用柔性的高孔隙率导油棉给发热元件100的发热部110保证充足的供油,以避免发热元件100发生翘曲、变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如图10所示,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储液仓30、导电元件50、密封元件40、供电电源60、控制电路70和雾化组件10;储液仓30用于装放气溶胶前驱体溶液20,导液元件220背离发热元件100的一面用于与气溶胶前驱体溶液20接触,导电元件50与发热元件100电连接,供电电源60、控制电路70和导电元件50形成电连接,密封元件40对储液仓30形成密封。
导液元件220背离发热元件100的一面与气溶胶前驱体溶液20接触,吸附气溶胶前驱体溶液20并传输至导液元件220贴合发热元件100的一面和吸液元件210,经发热元件100加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经吸液元件210的雾化区开口2101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
多孔结构的吸液元件,所述吸液元件设置有雾化区开口;
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发热部和非发热部,所述吸液元件与所述非发热部贴合,使所述发热部露出于所述雾化区开口;
多孔结构的导液元件,所述导液元件贴合接触于所述发热元件的背离所述吸液元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元件的孔隙率等于或小于所述导液元件的孔隙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元件和所述导液元件的孔隙率为65%-9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元件设置至少一片;所述导液元件设置一片或重叠的多片,至少一片所述导液元件与至少一片所述吸液元件固定连接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元件和所述导液元件的厚度为0.5-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的厚度为20-12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的非发热部包括电极部和固定部,若干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发热部四周且与所述发热部连接,一所述电极部与一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电极部和所述固定部均贴合夹设在所述吸液元件和所述导液元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两个固定片和多根固定条,两个所述固定片分别连接于所述发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一个所述电极部与一个所述固定片连接,多根所述固定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发热部宽度方向的两侧,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发热部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元件的边缘设置有电极开口,所述发热元件的电极部至少有部分露出于所述电极开口。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储液仓、导电元件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储液仓用于装放气溶胶前驱体溶液,所述导液元件背离所述发热元件的一面用于与所述气溶胶前驱体溶液接触,所述导电元件与所述发热元件电连接。
CN202322495490.4U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987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490.4U CN220987635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5490.4U CN220987635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7635U true CN220987635U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89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5490.4U Active CN220987635U (zh) 2023-09-13 2023-09-13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76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6975B (zh) 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O2021013208A1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0057313A1 (zh)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CN211407651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0520094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0037349A (zh) 一种用于电子烟的微孔陶瓷加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74352A (zh) 电子烟发热组件及其便携式小烟雾电子烟雾化器
CN212937923U (zh) 电子烟发热组件及其便携式小烟雾电子烟雾化器
CN21670168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09549255A (zh) 一种电子烟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08875411U (zh) 一种发热体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0558618A (zh) 一种电子烟用陶瓷加热体
CN114041627A (zh) 加热雾化芯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20987635U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222760A1 (zh) 雾化芯及烟弹
CN215775545U (zh) 一种多孔陶瓷基体及雾化加热组件
CN114711468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雾化组件
CN215992754U (zh) 吸液发热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09489511U (zh) 一种电子烟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234530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1431087U (zh) 一种电子烟用陶瓷加热体
CN215992752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284810U (zh) 一种发热体及雾化器
CN216931904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564936U (zh) 发热组件和气溶胶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