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74716U -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74716U
CN220974716U CN202323149041.0U CN202323149041U CN220974716U CN 220974716 U CN220974716 U CN 220974716U CN 202323149041 U CN202323149041 U CN 202323149041U CN 220974716 U CN220974716 U CN 2209747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bearing
assembly
plat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490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中甫
何恺
武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490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747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747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747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和贴合系统,贴合设备包括第一承载装置、第二承载装置和滚动装置,第一承载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一承载板具有用于承载第一待贴合件的第一承载面;第二承载装置包括第二承载板和第二升降组件,第二承载面包括位于第一承载面远离第一承载板的一侧的状态,第二升降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承载板转动,滚动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滚动装置包括连接的第三升降组件和第一滚筒,第一滚筒包括位于第一承载面远离第一承载板的一侧的状态,第一滚筒的第一转动轴与第二承载板的第二转动轴平行。本申请提供的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能够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率和贴合效果。

Description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膜材贴合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通过真空搬运装置实现大尺寸和/或超薄型显示面板的保护膜贴合,以避免贴合设备与待贴合产品和保护膜的有效贴合区接触,保证贴合效果。
相关技术中,通过真空搬运装置实现大尺寸和/或超薄型显示面板的保护膜贴合时,存在大尺寸保护膜在贴合前会有一定的变形及翘曲,以及待贴合产品和/或保护膜受力不均等问题,不利于待贴合产品和保护膜的贴合对位,无法满足待贴合产品和保护膜的贴合精度,导致显示面板表面易产生气泡或贴合痕迹,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旨在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率和贴合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包括第一承载装置、第二承载装置和滚动装置,第一承载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具有用于承载第一待贴合件的第一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包括第二承载板、支撑板、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承载板具有用于承载第二待贴合件的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承载板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板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承载板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滚动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滚动装置包括连接的第三升降组件和第一滚筒,所述第三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滚筒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滚筒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所述第一滚筒的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二承载板的第二转动轴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承载装置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限定,通过第二承载装置实现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调整,使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前位置对应,然后通过滚动装置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贴合,从而实现两个待贴合件的自动贴合,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率。在贴合过程中,通过第三升降组件调整第一滚筒的位置,使第一滚筒施加给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压力均匀,可以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果。且通过第一滚筒的滚动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逐渐贴合,可以使两个待贴合件之间的空气在贴合过程中从尚未接触贴合的一端受挤压逸出,从而降低两个待贴合件之间产生气泡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板能够转动,所述第一承载板的第三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承载板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垂直的侧面,所述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合件;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还包括卡紧机构和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卡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卡合件远离所述侧面的一侧,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第二卡合件和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卡合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卡合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吸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底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吸盘;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侧且与所述支撑板平行,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滑块组件,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的连接面相对于所述底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中的一者为主动件,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中的另一者为从动件,所述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从动件运动;所述主动件远离所述从动件的一侧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一者滑动连接,所述从动件远离所述主动件的一侧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动装置还包括第二滚筒、多个第三滚筒和多个第四升降组件,第二滚筒设置于所述第一滚筒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滚筒抵接,所述第二滚筒的第四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平行;多个第三滚筒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滚筒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滚筒抵接,所述第三滚筒的第五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平行;多个第四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滚筒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三滚筒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升降组件用于驱动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滚筒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滚动装置还包括第一传感器和数显千分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三滚筒连接,所述数显千分表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第一搬运装置,所述第一搬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上游,所述第一搬运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搬运装置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所述第一搬运装置包括第三连接组件、第五升降组件和第一夹持组件,第三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吸盘,所述第三吸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第五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三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五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夹爪,多个所述第一夹爪围绕所述第三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周向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夹爪能够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组件的边缘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第二搬运装置,所述第二搬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上游,所述第二搬运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搬运装置的移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所述第二搬运装置包括第四连接组件、第六升降组件、压板和第七升降组件,第四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吸盘,所述第四吸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第六升降组件与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六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压板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远离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一侧,所述压板与所述支撑板平行,所述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吸盘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所述第四吸盘位于所述通孔内;第七升降组件与所述压板和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七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压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第一精对位装置,所述第一精对位装置包括第一摄像机构和平坦度测量机构,所述第一摄像机构包括多个围绕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设置的第一摄像机,所述平坦度测量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周向一侧,所述平坦度测量机构包括平坦度测量仪、第一移动组件和第八升降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平坦度测量仪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八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平坦度测量仪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辅助撕膜装置,所述辅助撕膜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移动路径上,所述辅助撕膜装置包括撕膜机构、废膜放置机构、废膜抓取机构和废膜收集机构,撕膜机构包括连接的第二移动组件和粘轮,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粘轮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废膜放置机构设置于所述撕膜机构下方,所述废膜放置机构包括第三移动组件和放置平台,所述第三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放置平台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废膜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撕膜机构上方,所述废膜抓取机构包括第九升降组件和第五连接组件,所述第九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五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五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五吸盘;废膜收集机构设置于所述废膜放置机构下方,所述废膜收集机构包括收纳盒。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系统包括的贴合设备中,通过第一承载装置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限定,通过第二承载装置实现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调整,使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前位置对应,然后通过滚动装置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贴合,从而实现两个待贴合件的自动贴合,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率。在贴合过程中,通过第三升降组件调整第一滚筒的位置,使第一滚筒施加给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压力均匀,可以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果。且通过第一滚筒的滚动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逐渐贴合,可以使两个待贴合件之间的空气在贴合过程中从尚未接触贴合的一端受挤压逸出,从而降低两个待贴合件之间产生气泡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设备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设备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承载装置和滚动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承载装置和第二承载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滚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搬运装置和第一承载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精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精对位装置和第一承载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精对位装置和第二承载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辅助撕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预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预对位装置和第二搬运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二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贴合设备-100、第一承载装置-1、第一承载板-11、第一承载面-111、侧面-112、第一卡合件-113、卡紧机构-12、第二卡合件-121、第一驱动器-122、第一连接组件-13、第一吸盘-131、第二驱动器-14、减速器-15、弧形实线-16、安装板-17、第二承载装置-2、第二承载板-21、第二承载面-211、第一端-212、第二端-213、支撑板-22、第一升降组件-23、滑块组件-231、第一滑块-2311、第二滑块-2312、第二升降组件-24、底板-25、第一子滑动组件-26、第二子滑动组件-27、滚动装置-3、第三升降组件-31、第一滚筒-32、第二滚筒-33、第三滚筒-34、第四升降组件-35、第一传感器-36、数显千分表-37、比例阀-38、第一搬运装置-4、第三连接组件-41、第三吸盘-411、第五升降组件-42、第一夹持组件-43、第一夹爪-431、第十升降组件-44、第二搬运装置-5、第四连接组件-51、第四吸盘-511、第六升降组件-52、压板-53、通孔-531、第七升降组件-54、第二传感器-55、第一精对位装置-61、第一摄像机构-611、第一摄像机-6111、平坦度测量机构-612、平坦度测量仪-6121、第一移动组件-6122、第八升降组件-6123、第二精对位装置-62、第二摄像机构-621、第二摄像机-6211、辅助撕膜装置-7、撕膜机构-71、第二移动组件-711、粘轮-712、废膜放置机构-72、放置平台-721、废膜抓取机构-73、第九升降组件-731、废膜收集机构-74、收纳盒-741、第一预对位装置-81、第一相机组件-811、第一相机-8111、第一对位平台-812、第二预对位装置-82、第二相机组件-821、第二相机-8211、第二对位平台-822、第二上料装置-9、第一输送机构-91、升降平台-92、第二输送机构-93、第一抓取机构-94、第十一升降组件-941、第二抓取机构-95、第十二升降组件-951、膜材盒-96、盒盖-961、盒体-962、下料装置-10、吸盘组件-101、第十三升降组件-102、第二夹持组件-103、第二夹爪-1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例如层、膜或基板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进一步说,当层被指为在另一层“下”时,其可直接在下方,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层被指为在两层“之间”时,其可为两层之间的唯一层,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元件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说明书中,短语“平面分布示意图”是指当从上方观察目标部分时的附图,短语“截面示意图”是指从侧面观察通过竖直地切割目标部分截取的剖面时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一般通过真空搬运装置实现大尺寸和/或超薄型显示面板的保护膜贴合,以避免贴合设备与待贴合产品和保护膜的有效贴合区接触,保证贴合效果。
相关技术中,通过真空搬运装置实现大尺寸和/或超薄型显示面板的保护膜贴合时,存在大尺寸保护膜在贴合前会有一定的变形及翘曲,以及待贴合产品和/或保护膜受力不均等问题,不利于待贴合产品和保护膜的贴合对位,无法满足待贴合产品和保护膜的贴合精度,导致显示面板表面易产生无气泡或贴合痕迹,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旨在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的贴合效率和贴合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设备100,如图1至图7所示,贴合设备100包括第一承载装置1、第二承载装置2和滚动装置3,第一承载装置1包括第一承载板11,第一承载板11具有用于承载第一待贴合件的第一承载面111;第二承载装置2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承载装置2包括第二承载板21、支撑板22、第一升降组件23和第二升降组件24,第二承载板21具有用于承载第二待贴合件的第二承载面211,第二承载板21包括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的状态,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承载板21从第一端212延伸至第二端213;支撑板22位于第二承载板21远离第一承载装置1的一侧,第一端212与支撑板22铰接,第一升降组件23用于驱动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升降组件24与第二端213铰接,第二升降组件24用于驱动第二承载板21转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滚动装置3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滚动装置3包括连接的第三升降组件31和第一滚筒32,第三升降组件31用于驱动第一滚筒32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滚筒32包括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的状态,第一滚筒32的第一转动轴与第二承载板21的第二转动轴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贴合设备100用于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紧密贴合,第一承载装置1用于固定第一待贴合件,第二承载装置2用于固定第二待贴合件。第一待贴合件具有用于与第二待贴合件接触的第一待贴合面,在第一待贴合件的移动过程中,第一待贴合面始终位于第一待贴合件远离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第二待贴合件具有用于与第一待贴合件接触的第二待贴合面,在第二待贴合件的移动过程中,第二待贴合面始终位于第二待贴合件远离第二承载面211的一侧。第一待贴合件为柔性或刚性贴合件,例如显示屏、盖板、表面保护膜、偏光片、光学胶片和玻璃片等,第二待贴合件为可弯折的柔性贴合件,例如柔性显示屏、柔性保护膜、柔性光学胶片和柔性玻璃片等。第一升降组件23、第二升降组件24和第三升降组件31包括但不限于活塞杆、伸缩杆、滚珠丝杠、导轨和导杆等直线驱动组件,第一承载装置1还包括驱动第一升降组件23、第二升降组件24和第三升降组件31运动的驱动器,例如气缸和电动机。第二承载装置2还包括移动机构,移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承载装置2沿第一方向移动,移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导轨,驱动器驱动第二承载装置2在移动导轨上沿第一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贴合设备100工作时,先将第一待贴合件放置在第一承载面111上,将第二待贴合件放置在第二承载面211上,使第二承载面211位于第一承载面111远离第一承载板11的一侧且第一承载面111与第二承载面211平行。将第二承载装置2沿第一方向移动至与第一承载装置1相对应的位置,且沿第二方向,第一承载面111的正投影覆盖第二承载面211的正投影。再使第一升降组件23运动,驱动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朝向靠近第一承载装置1的方向移动,同步带动位于支撑板22上方的第二承载板21沿靠近第一承载板11的方向移动,且使第一承载面111与第二承载面211保持平行,从而使第二待贴合件沿靠近第一待贴合件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待贴合和第二待贴合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然后使第二升降组件24运动,驱动第二承载板21与其铰接的第二端213沿远离第一承载板11的方向转动,从而使第二承载板21与支撑板22铰接的第一端212沿靠近第一承载板11的方向转动,使第二承载板21相较于第一承载板22倾斜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二承载板21的方向上,在第二承载板21的第一端212,第二待贴合件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承载面211的正投影外,即第二待贴合件的至少部分伸出第二承载面211。滚动装置3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且滚动装置3位于第二端213远离第一端212的一侧,使第三升降组件31运动,驱动第一滚筒32沿第二方向移动直至与第二待贴合件伸出第二承载面211的至少部分抵接,并使第一滚筒32沿第二方向进一步移动,带动第二待贴合件与第一待贴合件位于第二端213的一侧至少部分抵接,再调整第二待贴合件和第二承载板21之间的连接力,使第二待贴合件和第二承载板21之间的连接力小于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一承载板11之间的连接力。此时使第二承载装置2和滚动装置3同步沿第一方向从第二端213朝向第一端212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一滚筒32施加给第二待贴合件的压力使第二待贴合件和第一待贴合件从而第二端213至第一端212逐渐贴合,进而实现第二待贴合件和第一待贴合件的紧密贴合。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水平方向或平行于地面的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竖直方向或垂直于地面的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承载装置1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限定,通过第二承载装置2实现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调整,使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前位置对应,然后通过第二承载装置2和滚动装置3的移动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贴合,从而实现两个待贴合件的自动贴合,可以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率。在贴合过程中,第二承载板21相对于第一承载板11倾斜设置,能够防止第二承载板21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对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产生影响,且靠近第一承载板11设置的第二端213还能够在第一滚筒32压紧两个待贴合件之前对两个待贴合件进行压平,降低两个待贴合件产生翘曲或褶皱的概率,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通过第三升降组件31调整第一滚筒32的位置。使第一滚筒32施加给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压力均匀,可以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且通过第一滚筒32的滚动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逐渐贴合,可以使两个待贴合件之间的空气在贴合过程中从尚未接触贴合的一端受挤压逸出,从而降低两个待贴合件之间产生气泡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优选地,第二承载面211上设置有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膜,可以降低第二承载面211的粗糙度,降低第二承载面211和第二待贴合件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产生刮伤或磨损的概率,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承载板11能够转动,图4中的弧形实线16表示第一承载板11的转动方向。第一承载板11的第三转动轴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承载板11还具有与第一承载面111垂直的侧面112,侧面112上设置有第一卡合件113;第一承载装置1还包括卡紧机构12和第一连接组件12,卡紧机构12设置于第一卡合件113远离侧面112的一侧,卡紧机构12包括第二卡合件121和第一驱动器122,第一驱动器122用于驱动第二卡合件121沿靠近或远离第一卡合件113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组件12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吸盘。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承载装置1未承载第一待贴合件时,第一驱动器122驱动第二卡合件121沿靠近第一卡合件113的方向移动,并与第一卡合件113抵接卡合,阻碍第一承载板11转动,从而将第一待贴合件平稳准确的固定于第一承载面111上。第一待贴合件固定于第一承载面111后,第一驱动器122驱动第二卡合件121沿远离第一卡合件113的方向移动,第一卡合件113与第二卡合件121之间具有间距,第二卡合件121不对第一承载板11的转动产生阻碍,当第二承载板21位于第一承载板11远离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时,第一承载板11可以通过翻转改变自身位置,使第二承载板21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从而使第一承载面111和第二承载面211相对设置,以使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能够贴合。然后控制第一驱动器122驱动第二卡合件121沿靠近第一卡合件113的方向移动,并与第一卡合件113抵接卡合,再次阻碍第一承载板11转动,以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平稳贴合。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卡合件113可以为卡紧块,第二卡合件121为卡紧轮,或者第一卡合件113为卡紧轮,第二卡合件121为卡紧块,或者第一卡合件113和第二卡合件121均为卡紧块。第一卡合件113和第二卡合件121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卡紧机构12用于对第一承载板11的位移进行限定,降低第一承载板11在第一待贴合件固定过程中,以及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贴合过程中产生晃动或偏摆的概率,降低因第一承载板11晃动导致第一待贴合件产生的位置误差对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产生影响的概率,提高第一承载板11的稳定性,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第一驱动器122包括但不限于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和气缸。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13包括多个均匀且间隔分布的第一吸盘131,第一吸盘131包括但不限于非接触式吸盘,非接触式吸盘即利用伯努利原理,通过压缩第一吸盘131和第一待贴合件之间的空气的流动,实现第一吸盘131和第一待贴合件之间的相对真空,从而实现第一待贴合件的吸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板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吸盘131对应设置,第一吸盘131的吸盘面通过第一通孔裸露,以便于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吸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转动轴位于第一承载板11的中间区域,第一承载装置1还包括两个第二驱动器14和两个减速器15,第二驱动器14用于驱动第一承载板11转动,两个第二驱动器14分别位于第一承载板11相平行的两个侧面112,且两个第二驱动器14的驱动轴的轴线与第一转动轴重合。减速器15用于限定第一承载板11的转动速度,提高第一承载板11的转动稳定性,两个减速器15分别位于两个第二驱动器14和第一承载板11之间,可以使承载板的两侧受力均衡,进一步提高第一承载板11的转动稳定性。第二驱动器14包括但不限于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第二驱动器14和第二卡合件121可以位于同一侧面112,也可以位于不同侧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卡合件121设置于第二驱动器14的两侧,第一卡合件113设置于减速器15的两侧且与第二卡合件121位置对应,可以进一步使第一承载板11两侧受力均衡,提高第一承载板11的转动稳定性,且相较于第二卡合件121和第二驱动器14设置于不同的侧面112上,第二卡合件121和第二驱动器14设置于同一侧面112上可以减小第一承载装置1的体积,减小第一承载装置1的占用空间,便于第一承载装置1在贴合设备100中的安装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承载装置1还包括安装板17,安装板17用于固定第一驱动器122、第二驱动器14和第二卡合件121,提高第一驱动器122、第二驱动器14和第二卡合件121的安装稳定性,提高第一承载装置1的可靠性。第一承载板11转动时,安装板17和设置于安装板17上的第一驱动器122、第二驱动器14和第二卡合件121不产生转动。可选地,第一承载装置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17,两个安装板17可以与第一承载面111平行,也可以与第二承载面211垂直。当两个安装板17与第一承载面111平行时,两个安装板17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以位于不同平面。安装板17的位置可根据第一承载装置1在贴合设备100中的排布空间进行设置,以避免对其他装置的安装和移动产生阻碍,保证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率和贴合效果,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承载装置2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底板25,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第二承载面211上,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吸盘;底板25设置于支撑板22远离第一承载板11的一侧且与支撑板22平行,第一升降组件23设置于支撑板22和底板25之间,第一升降组件23包括至少一个滑块组件231,滑块组件231包括沿第二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滑动连接,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的连接面相对于底板25倾斜设置,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中的一者为主动件,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中的另一者为从动件,主动件能够带动从动件运动;主动件远离从动件的一侧与底板25和支撑板22中的一者滑动连接,从动件远离主动件的一侧与底板25和支撑板22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吸盘包括但不限于真空吸盘。第二承载装置2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下的第二承载板21与第二待贴合件之间的连接力,大于第二工作模式下的第二承载板21与第二待贴合件之间的连接力。调整第二承载板21的位置使第二待贴合件与第一待贴合件的位置对应时,第二承载装置2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第二承载板21与第二待贴合件之间的连接力较大,可以保证第二待贴合件在位置调整过程中与第二承载板21的连接稳定性。通过滚动装置3实现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时,第二承载装置2处于第二工作模式,第二承载板21与第二待贴合件之间的连接力减小,可以使第二待贴合件在位置固定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与第一待贴合件贴合,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真空吸盘的真空度,使第二承载装置2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第二承载装置2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能够降低因第二待贴合件与第二承载板21之间的连接力过小或不存在,导致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产生位置改变,使第二待贴合件产生翘曲或褶皱的概率;还能够降低因第二待贴合件与第二承载板21之间的连接力过大,导致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较大,使第二待贴合件产生弯折或形变的概率,保证第二待贴合件的可靠性实务同时,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改变第二承载板21上不同区域的第二吸盘的吸力大小,从而对第二承载板21分区控制,以便于更精细的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控制和位置调整,进一步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之间设置有第一子滑动组件26,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通过第一子滑动组件26滑动连接,第一子滑动组件26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滑块和第一导轨,第一子滑块与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中的一者连接,第一导轨与第一滑块2311和第二滑块2312中的另一者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动件与底板25之间设置有第二子滑动组件17,主动件与底板25通过第二子滑动组件17滑动连接,第二子滑动组件17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滑块和第二导轨,第二子滑块与主动件和底板25中的一者连接,第二导轨与主动件和底板25中的另一者连接。或者,主动件与支撑板22之间设置有第二子滑动组件,主动件与支撑板22通过第二子滑动组件滑动连接,第二子滑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滑块和第二导轨,第二子滑块与主动件和支撑板22中的一者连接,第二导轨与主动件和支撑板22中的另一者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升降组件23可以包括一组滑块组件231,一组滑块组件231包括两个滑块组件231,两个滑块组件231对称设置于底板25和支撑板22之间,两个滑块的对称面与底板25垂直,且与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垂直。两个滑块组件231可以使支撑板22的两侧受力平衡,提高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第二承载装置2的可靠性。两个滑块组件231中的两个第二导轨可以连接为一条,两个主动件之间通过丝杆连接,丝杆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平行,丝杆运动时带动与其连接两个主动件同步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可以提高两个滑块组件231移动的稳定性和同步性,进一步提高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第一升降组件23可以包括两组滑块组件231,每组滑块组件231包括两个滑块组件231,两组滑块组件231对称设置于底板25和支撑板22之间,两组滑块组件231的对称面与底板25垂直,且与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平行。两组滑块组件231包括四个滑块组件231,四个滑块组件231间隔分布于支撑板22的四周,可以使支撑板22的四周受力均衡,进一步提高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5和支撑板22之间还设置有支撑导轨或支撑导杆,支撑导轨或支撑导杆沿第二方向延伸,均匀且间隔的分布于底板25的四周边缘,支撑导轨或支撑导杆用于为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的移动提供导向,降低支撑板22在移动过程中产生晃动或偏移的概率,提高支撑板22沿第二方向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承载装置2还包括校正机构,校正机构设置于底板25下方,用于调整底板25的位姿,从而同步调整底板25上方的支撑板22和第二承载板21的位姿,进而调整第二待贴合件的位姿,减小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位置误差,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率和贴合效果。可选地,校正机构包括但不限于UVW校正平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滚动装置3还包括第二滚筒33、多个第三滚筒34和多个第四升降组件35,第二滚筒33设置于第一滚筒32远离第一承载装置1的一侧且与第一滚筒32抵接,第二滚筒33的第四转动轴与第一转动轴平行;多个第三滚筒34间隔设置于第二滚筒33远离第一承载装置1的一侧且与第二滚筒33抵接,第三滚筒34的第五转动轴与第一转动轴平行;多个第四升降组件35设置于第三滚筒34远离第一承载装置1的一侧且与第三滚筒34一一对应,第四升降组件35用于驱动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三滚筒34沿第二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三升降组件31带动第一滚筒32沿第二方向移动时,同步带动第二滚筒33、第三滚筒34和第四升降组件35移动。第一滚筒32、第二滚筒33和第三滚筒34的设置可以在不影响第一滚筒32转动的同时,实现三个滚筒之间的力的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两个待贴合件贴合过程中,当第一滚筒32沿第二方向移动到位与第二待贴合件至少部分接触后,控制某一区域的第四升降组件35运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三滚筒34沿第二方向移动并施加给第二滚筒33一定的压力,以对该区域对应的第二滚筒33的位置进行调整,第二滚筒33将其受到的压力同步施加给与其抵接的第一滚筒32,以对该区域第一滚筒32的位置进行进一步调整,提高第一滚筒32的平行度,使第一滚筒32施加给两个待贴合件的压力更加均匀,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多个第三滚筒34均匀且间隔设置,可以对第一滚筒32的受力进行分区精准调整,使第一滚筒32各区域沿第二方向的位置调整参数具象化,提高第一滚筒32位置调整的精确性,减小调整难度,提高滚动装置3施加给两个待贴合件各区域的压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升降组件35包括但不限于活塞杆、伸缩杆、滚珠丝杠、导轨和导杆等直线驱动组件,滚动装置3还包括驱动第四升降组件35运动的多个驱动器,例如气缸和电动机。在通过多个气缸驱动第四升降组件35运动时,滚动装置3还包括与多个气缸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比例阀38,通过比例阀38控制气缸的压力大小,控制第四升降组件35沿第二方向的升降高度,从而控制第三滚筒34施加给第二滚筒33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滚动装置3施加给两个待贴合件各区域的压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滚动装置3还包括第一传感器36和数显千分表37,第一传感器36与第三滚筒34连接,数显千分表37与第一滚筒32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滚动装置3包括与多个第三滚筒34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一传感器36,第一传感器可以为压力传感器,第一传感器36用于感应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三滚筒34施加给第二滚筒33的压力,以便于对第三滚筒34的升降高度进行实时调节,从而对第一滚筒32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两个待贴合件各区域受力均衡,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滚动装置3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数显千分表37,沿第一滚筒32的延伸方向,两个数显千分表37分别设置于第一滚筒32两端,数显千分表37用于实时显示第一滚筒32和两个待贴合面的平行度,以便于实时监控及调试两个待贴合件贴合过程第一滚筒32的受力大小和位移,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搬运装置4,第一搬运装置4位于第一承载装置1上游,第一搬运装置4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沿第二方向,第一搬运装置4的移动路径与第一承载装置1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第一搬运装置4包括第三连接组件41、第五升降组件42和第一夹持组件43,第三连接组件4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吸盘411,第三吸盘411包括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的状态;第五升降组件42与第三连接组件41连接,第五升降组件42用于驱动第三连接组件41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夹持组件43包括多个第一夹爪431,多个第一夹爪431围绕第三连接组件41沿第一方向的周向边缘间隔设置,第一夹爪431能够沿靠近或远离第三连接组件41的边缘的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搬运装置4的移动路径与第一承载装置1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第一搬运装置4用于将第一待贴合件搬运放置至第一承载板11上。第一搬运装置4还包括移动组件和第十升降组件44,移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移动导轨,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搬运装置4在移动导轨上沿第一方向移动;第十升降组件44用于驱动第三连接组件41和第一夹持组件43共同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三吸盘411可以为非接触式吸盘,非接触式吸盘与第一待贴合件之间的间隙能够进行参数自动化调整,能够在不接触第一待贴合件上用于与第二待贴合件贴合的有效区域的前提下,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吸附固定,降低第一待贴合件上产生气泡或褶皱的概率。均匀且间隔分布的多个非接触式吸盘还可以使第一待贴合件的各个区域受力均匀,降低因受力不均导致尺寸较大的第一待贴合件中间区域产生塌陷或破片等问题的概率,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第一夹持组件43用于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夹持,降低第一待贴合件在移动过程中晃动或掉落的概率,提高第一搬运装置4的搬运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第二方向,第一承载装置1包括位于第二承载装置2和第一搬运装置4之间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第一搬运装置4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以便于第一搬运装置4将第一待贴合件搬运至第一承载面111上,然后控制第一承载板11翻转,使第二承载装置2位于第一承载板11靠近第一承载面111的一侧,以便于第二承载装置2上的第二待贴合件与第一待贴合件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第一待贴合件搬运放置至第一承载板11的过程中,先通过移动组件和第十升降组件44对第三连接组件41和第一夹持组件进行初步移动,再通过第五升降组件42单独控制第三连接组件41进行更加精细的吸取和放置操作。在对第三连接组件41进行精细操作吸取第一待贴合件前,第一夹爪431先远离第三连接组件41的边缘设置,以便于第三吸盘411吸取第一待贴合件,防止第一夹爪431对第三吸盘411吸取第一待贴合件的动作产生阻碍。通过第五升降组件42驱动第三连接组件41向下移动,以使第三吸盘411能够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吸取,第三吸盘411吸取到第一待贴合件后,再通过第五升降组件42驱动第三连接组件41向上移动,使第一待贴合件位于多个第一夹爪431之间,然后控制多个第一夹爪431沿靠近第三连接组件41的方向移动,以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进一步固定。多个第一夹爪431保持靠近第三连接组件41设置的状态直至第一搬运装置4移动至第一承载板11上方,此时控制第一夹爪431沿远离第三连接组件41的方向移动,防止第一夹爪431对第三吸盘411放置第一待贴合件的动作产生阻碍。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升降组件42和第十升降组件44包括但不限于活塞杆、伸缩杆、滚珠丝杠、导轨和导杆等直线驱动组件,第一搬运装置4还包括驱动第五升降组件42和第十升降组件44运动的驱动器,例如气缸和电动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搬运装置5,第二搬运装置5位于第二承载装置2上游,第二搬运装置5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沿第二方向,第二搬运装置5的移动路径和第二承载装置2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第二搬运装置5包括第四连接组件51、第六升降组件52、压板53和第七升降组件54,第四连接组件5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吸盘511,第四吸盘511包括位于第二承载板21靠近第二承载面211的一侧的状态;第六升降组件52与第四连接组件51连接,第六升降组件52用于驱动第四连接组件51沿第二方向移动;压板53设置于第四连接组件51远离第二承载装置2的一侧,压板53与支撑板22平行,压板53上设置有与第四吸盘511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531,第四吸盘511位于通孔531内;第七升降组件54与压板53和第四连接组件51连接,第七升降组件54用于驱动压板53沿第二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搬运装置5的移动路径和第二承载装置2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第二搬运装置5用于将第二待贴合件搬运放置至第二承载板21上。第二搬运装置5还包括移动组件,移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二搬运装置5沿第一方向移动。第四吸盘511可以为非接触式吸盘,第六升降组件52带动第四连接组件51和压板53同步移动,第七升降组件54单独控制压板53下压或上移。压板53用于在第四吸盘511与第二待贴合件吸附连接前下压,降低第二待贴合件产生弯折或翘曲的概率,使第二待贴合件的分布更加平整,提高第二待贴合件的平整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搬运装置5还包括第二传感器55,通过第二传感器55测量并判断压板53与第二待贴合件之间的距离,避免压板53过压对第二待贴合件产生损害,提高第二搬运装置5的控制精度。具体的,使压板53在下压到位时,压板53与第二待贴合件之间存在0.5mm至1mm的间距。第二传感器55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红外传感器。第六升降组件52和第七升降组件54包括但不限于活塞杆、伸缩杆、滚珠丝杠、导轨和导杆等直线驱动组件,第二搬运装置5还包括驱动第六升降组件52和第七升降组件54运动的驱动器,例如气缸和电动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一精对位装置61,第一精对位装置61包括第一摄像机构611和平坦度测量机构612,第一摄像机构611包括多个围绕第一承载装置1设置的第一摄像机6111,平坦度测量机构612设置于第一承载装置1沿第一方向的周向一侧,平坦度测量机构612包括平坦度测量仪6121、第一移动组件6122和第八升降组件6123,第一移动组件6122用于驱动平坦度测量仪6121沿第一方向移动,第八升降组件6123用于驱动平坦度测量仪6121沿第二方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与第二待贴合件进行贴合之前,通过第一精对位装置61对翻转后的第一承载板11上的第一待贴合件进行拍照并记录第一待贴合件所在位置,以便于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位置调整,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平坦度测量仪6121用于测量第一待贴合件表面的平坦度,使第一待贴合件能够更好的与第二待贴合件贴合,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和贴合效果。可选地,第一摄像机构611可以包括四个第一摄像机6111,四个第一摄像机6111均匀且间隔的设置于第一承载装置1四周,以保证拍摄图像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第一待贴合件位置调整的准确性,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二精对位装置62,第二精对位装置62设置于第二承载装置2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路径上,第二精对位装置62包括第二摄像机构621,第二摄像机构6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摄像机6211。在与第一待贴合件进行贴合之前,通过第二精对位装置62对第二承载板21上的第二待贴合件进行拍照并记录第二待贴合件所在位置,以便于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位置调整,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可选地,第二摄像机构621可以包括四个第二摄像机6211,第二承载装置2移动至第二精对位装置62所在位置时,四个第二摄像机6211均匀且间隔的设置于第二承载装置2四周,以保证拍摄图像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第二待贴合件位置调整的准确性,提高两个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待贴合面上贴附有出厂保护膜,出厂保护膜用于对第二待贴合面进行保护,降低第二待贴合面在贴合前的移动对位过程中粘附灰尘或产生磨损、划伤的概率,提高第二待贴合件的可靠性。在对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进行贴合前需要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撕膜处理,在保证第二待贴合面精度的前提下去除出厂保护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辅助撕膜装置7,辅助撕膜装置7设置于第二承载装置2的移动路径上,辅助撕膜装置7包括撕膜机构71、废膜放置机构72、废膜抓取机构73和废膜收集机构74,撕膜机构71包括连接的第二移动组件711和粘轮712,第二移动组件711用于驱动粘轮712沿第一方向移动;废膜放置机构72设置于撕膜机构71下方,废膜放置机构72包括第三移动组件和放置平台721,第三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放置平台721沿第一方向移动;废膜抓取机构73设置于撕膜机构71上方,废膜抓取机构73包括第九升降组件731和第五连接组件,第九升降组件731用于驱动第五连接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五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五吸盘;废膜收集机构74设置于废膜放置机构72下方,废膜收集机构74包括收纳盒741。
本申请实施例中,辅助撕膜装置7位于第二精对位装置62上游,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出厂保护膜去除后,再进行精对位。如图14所示,沿第二方向,第二承载板21与废膜放置平台721处于同一高度平面。撕膜机构71包括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粘轮712,以便于同时对出厂保护膜的两侧进行粘连固定,使第二待贴合件在撕膜过程中受力均衡,提高撕膜效果。其中,第二移动组件711和第三移动组件均包括驱动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移动导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辅助撕膜装置7撕膜时,第二承载装置2先带动第二待贴合件移动至撕膜机构71下方,控制第二承载装置2带动第二待贴合件沿第二方向向上移动,使第一端212的出厂保护膜的两角与两个粘轮712接触,控制第二移动组件711带动粘轮712沿第一方向朝向第二端213移动,以将出厂保护膜从第二待贴合面上撕下,并将撕下的废膜放置在废膜放置机构72的放置平台721上。此时控制第九升降组件731驱动废膜抓取机构73沿第二方向下移,通过第五吸盘对放置平台721上的废膜进行吸取固定,再控制第三移动组件驱动放置平台721沿第二方向移动至废膜收集机构74一侧,以使放置平台721下方的收纳盒741裸露,然后控制第九升降组件731驱动废膜抓取机构73沿第二方向下移,将废膜放置入收纳盒74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一预对位装置81,第一预对位装置81设置于第一搬运装置4上游,且第一预对位装置81设置于第一搬运装置4的移动路径上。第一预对位装置81用于对第一搬运装置4上的第一待贴合件进行初步对位和位置校正,提高第一待贴合件的对位精度。第一预对位装置81包括第一相机组件811和第一对位平台812,第一相机组件811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相机8111,四个第一相机8111分别分布在第一对位平台812的0°、90°、180°和270°方向,以获取不同方位的第一待贴合件的图像,提高第一待贴合件的对位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预对位时,第一搬运装置4先将第一待贴合件搬运移动至第一对位平台812上,第一预对位装置81对第一待贴合件进行初步对位调整后,再将第一待贴合件搬运至第一承载板11上。可选地,也可以直接将第一待贴合件放置在第一预对位装置81上,进行初步对位调整后,再通过第一搬运装置4将第一待贴合件移动至第一承载板1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对位装置81可以为UVW高精度视觉对位平台,UVW高精度视觉对位平台采用高刚性、高精度导轨,通过CCD影像进行对位,对位时间短且精确,可在2至3次对位调整后完成对位,具有较高的对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二预对位装置82,第二预对位装置82位于第二搬运装置5上游,第二搬运装置5位于辅助撕膜装置7上游。第二预对位装置82用于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初步对位和位置校正,提高第二待贴合件的对位精度,从而提高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贴合精度。第二预对位装置82设置于第二搬运装置5的移动路径上,第二预对位装置82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初步对位调整后,第二搬运装置5将第二待贴合件搬运至第二承载板21上,再通过第二承载装置2将第二待贴合件移动至辅助撕膜装置7位置进行撕膜操作。第二预对位装置82包括第二相机组件821和第二对位平台822,第二相机组件821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相机8211。第二预对位装置82和第一预对位装置81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在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一上料装置,第一上料装置设置于第一搬运装置4或第一预对位装置81的上游,以将第一待贴合件移送至第一搬运装置4或第一预对位装置81。第一上料装置可以为搬运机器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未进入贴合设备100前,第二待贴合件放置在膜材盒96中,膜材盒96包括盒体962和设置在盒体962上方的盒盖961,膜材盒96可以对第二待贴合件进行保护,防止外界的灰尘等杂质对第二待贴合件产生影响,提高第二待贴合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贴合设备100还包括第二上料装置9,第二上料装置9设置于第二预对位装置82的上游,第二上料装置9用于将第二待贴合件移送至第二预对位装置82。第二上料装置9包括第一输送机构91、升降平台92、第二输送机构93、第一抓取机构94和第二抓取机构95。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输送机构91包括驱动机构和多个滚筒,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滚筒转动,多个滚筒组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输送带,膜材盒96放置在输送带上方,升降平台92设置在第一输送机构91的下游,第一输送机构91用于将膜材盒96输送至升降平台92上。升降平台92能够沿第二方向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位于升降平台92上的膜材盒96上升和下降。第二输送机构93设置于升降平台92的下游,升降平台92上升后,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输送机构91的去除盒盖961的盒体962,升降平台92下降后,用于将安装有盒盖961的盒体962移送至第二输送机构93。第二输送机构93也包括驱动机构和多个滚筒,第二输送机构93的输送带位于第一输送机构91的输送带下方,第二输送机构93用于在贴合设备100的贴合工作完成后,将装有剩余未贴合的第二待贴合件的膜材盒96回流储存,以便于进行下一次贴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一抓取机构94设置于第一输送机构91和升降平台92上方,第一抓取机构94能够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第一输送机构91和升降平台92均位于第一抓取机构94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路径上,第一抓取机构94包括连接的第十一升降组件941和抓取组件,第十一升降组件941用于带动抓取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抓取组件包括吸盘或夹爪。第一抓取机构94用于对第一输送机构91上的膜材盒96的盒盖961进行抓取,以使盒体962中的第二待贴合件裸露。在贴合设备100的贴合工作完成后,第一抓取机构94移动至升降平台92上方,将盒盖961重新安装在盒体962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第二抓取机构95设置于升降平台92上方,第二抓取机构95能够沿第一方向直线移动,升降平台92和第二预对位装置92均位于第二抓取机构95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路径上。第二抓取机构95包括连接的第十二升降组件951和抓取组件,第十二升降组件951用于带动抓取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抓取组件包括吸盘。第二抓取机构95用于对升降平台92上去除盒盖961的盒体962中的第二待贴合件进行吸附抓取,以将第二待贴合件移送至第二预对位装置8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贴合装置还包括下料装置10,下料装置10设置于第一承载装置1上方,两个待贴合件完成贴合形成贴合产品后,第一承载装置1再次翻转,使贴合产品朝向下料装置10设置,下料装置10能够沿第二方向移动,以对下方第一承载装置1上的贴合产品进行抓取,下料装置10还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将第一承载装置1上的贴合产品移送至贴合设备100的下游加工区域或储存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中,下料装置10包括吸盘组件101、第十三升降组件102和第二夹持组件103,吸盘组件10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非接触式吸盘,第十三升降组件102与吸盘组件101连接,能够驱动吸盘组件101沿第二方向移动,下料机构通过吸盘组件101固定连接贴合产品。第二夹持组件103包括多个第二夹爪1031,多个第二夹爪1031围绕吸盘组件101沿第一方向的周向边缘间隔设置,第二夹爪1031能够沿靠近或远离吸盘组件101的边缘的方向移动。下料装置10还包括与第二夹持组件103连接的驱动器,例如电机或气缸,通过驱动器驱动多个第二夹爪1031移动。下料装置10通过第二夹持组件103对贴合产品进行进一步固定,降低贴合产品在移送过程中产生晃动或掉落的概率,提高下料装置10的工作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贴合设备100还包括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ion,自动光学检测)装置,AOI装置设置于下料装置10下游,AOI装置用于对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贴合完成后形成的产品进行检测,测量产品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沿第一方向,辅助撕膜装置7、第二承载装置2、第二精对位装置62、第一承载装置1和第一精对位装置61的设置位置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二上料装置9、第二预对位装置82和第一预对位装置81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二上料装置9位于辅助撕膜装置7的一侧,第二预对位装置82位于第二承载装置2的一侧,第一预对位装置81位于第一承载装置1的一侧,其中,第一搬运装置4位于第一承载装置1的上方,下料装置10设置在第一搬运装置4的上方,第二搬运装置5设置于第二承载装置2的上方。通过本申请提供的贴合设备100中的各装置的排布位置,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小贴合设备100的占地面积,降低贴合设备100的安装和应用成本。
可选地,贴合设备100中的第一搬运装置4、第二搬运装置5和辅助撕膜装置7等装置的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以使贴合设备100的排布空间更加合理,符合实地安装要求,进一步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率和可靠性,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贴合设备1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贴合系统包括的贴合设备100中,通过第一承载装置1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限定,通过第二承载装置2实现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的固定和位置调整,使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在贴合前位置对应,然后通过滚动装置3实现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贴合,从而实现两个待贴合件的自动贴合,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率。在贴合过程中,通过第三升降组件31调整第一滚筒32的位置,使第一滚筒32施加给第二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的压力均匀,可以提高两个待贴合件在贴合过程中受力的均一性,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且通过第一滚筒32的滚动使第一端212至第二端213的第一待贴合件和第二待贴合件逐渐贴合,可以使两个待贴合件之间的空气在贴合过程中从尚未接触贴合的一端受挤压逸出,从而降低两个待贴合件之间产生气泡的概率,进一步提高贴合设备100的贴合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贴合系统还包括支架和控制设备,支架用于对贴合设备100中的第一承载装置1、第二承载装置2和第一搬运装置4等装置进行支撑固定,用于驱动贴合设备100中的各个装置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多个移动组件设置于支架上,用于驱动贴合设备100中的各个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的多个升降组件也设置于支架上。控制设备用于控制贴合设备100中的各个驱动器的开启、关闭、开启时长和关闭时长,从而控制各移动组件和升降组件的位移方向和位移大小,控制第一承载装置1、第二承载装置2和第一搬运装置4等装置的工作状态,控制机构还用于控制如第一传感器36和数显千分表37等其他辅助机构的工作状态,提高贴合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贴合系统的贴合效率和贴合效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承载装置,包括第一承载板,所述第一承载板具有用于承载第一待贴合件的第一承载面;
第二承载装置,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承载装置包括第二承载板、支撑板、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承载板具有用于承载第二待贴合件的第二承载面,所述第二承载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承载板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板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承载板转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滚动装置,所述滚动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滚动装置包括连接的第三升降组件和第一滚筒,所述第三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滚筒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滚筒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所述第一滚筒的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二承载板的第二转动轴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板能够转动,所述第一承载板的第三转动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承载板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垂直的侧面,所述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卡合件;
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还包括卡紧机构和第一连接组件,所述卡紧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卡合件远离所述侧面的一侧,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第二卡合件和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卡合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卡合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吸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底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吸盘;
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侧且与所述支撑板平行,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滑块组件,所述滑块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的连接面相对于所述底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中的一者为主动件,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中的另一者为从动件,所述主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从动件运动;所述主动件远离所述从动件的一侧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一者滑动连接,所述从动件远离所述主动件的一侧与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板中的另一者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装置还包括:
第二滚筒,设置于所述第一滚筒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滚筒抵接,所述第二滚筒的第四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平行;
多个第三滚筒,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滚筒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滚筒抵接,所述第三滚筒的第五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平行;
多个第四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滚筒远离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三滚筒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升降组件用于驱动与其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三滚筒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装置还包括第一传感器和数显千分表,所述第一传感器与所述第三滚筒连接,所述数显千分表与所述第一滚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第一搬运装置,所述第一搬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上游,所述第一搬运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搬运装置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所述第一搬运装置包括:
第三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吸盘,所述第三吸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一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
第五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三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五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第一夹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夹爪,多个所述第一夹爪围绕所述第三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周向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夹爪能够沿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组件的边缘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第二搬运装置,所述第二搬运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上游,所述第二搬运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搬运装置的移动路径和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移动路径存在交叠,所述第二搬运装置包括:
第四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吸盘,所述第四吸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承载板靠近所述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的状态;
第六升降组件,与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六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四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压板,设置于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远离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一侧,所述压板与所述支撑板平行,所述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吸盘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所述第四吸盘位于所述通孔内;
第七升降组件,与所述压板和所述第四连接组件连接,所述第七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压板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第一精对位装置,所述第一精对位装置包括第一摄像机构和平坦度测量机构,所述第一摄像机构包括多个围绕所述第一承载装置设置的第一摄像机,所述平坦度测量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装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周向一侧,所述平坦度测量机构包括平坦度测量仪、第一移动组件和第八升降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平坦度测量仪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八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平坦度测量仪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设备还包括辅助撕膜装置,所述辅助撕膜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承载装置的移动路径上,所述辅助撕膜装置包括:
撕膜机构,包括连接的第二移动组件和粘轮,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粘轮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废膜放置机构,设置于所述撕膜机构下方,所述废膜放置机构包括第三移动组件和放置平台,所述第三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放置平台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废膜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撕膜机构上方,所述废膜抓取机构包括第九升降组件和第五连接组件,所述第九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五连接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五连接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五吸盘;
废膜收集机构,设置于所述废膜放置机构下方,所述废膜收集机构包括收纳盒。
10.一种贴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贴合设备。
CN202323149041.0U 2023-11-22 2023-11-22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Active CN2209747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49041.0U CN220974716U (zh) 2023-11-22 2023-11-22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49041.0U CN220974716U (zh) 2023-11-22 2023-11-22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74716U true CN220974716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63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49041.0U Active CN220974716U (zh) 2023-11-22 2023-11-22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747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7993B (zh) 全自动贴膜机
KR101331872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자동 합착 장치
TWI457876B (zh) Fit the device
TWI335270B (zh)
CN207631558U (zh) 异形tli全自动贴合机
CN109143642B (zh) 保持装置、定位装置以及贴合装置
KR101400676B1 (ko) 필름 부착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필름 부착 방법
CN108792009A (zh) 一种自动贴膜设备
CN110126429A (zh) 用于液晶屏的自动化贴合设备
CN110513370B (zh) 自动化设备的压力控制贴附机构
WO2022126878A1 (zh) 曲面屏幕裂纹检测设备
KR101264849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제조장치
CN210309464U (zh) 用于液晶屏的自动化贴合设备
CN110126428A (zh) 一种用于液晶屏与触摸屏的贴合结构
CN210590943U (zh) 适用于触摸屏的软对硬贴合上下料结构
KR100556339B1 (ko) 수직형 편광판 부착장치
CN112172297A (zh) 柔性oled盖板贴合组装设备
CN108662975B (zh) 产品检测装置及产品检测系统
US7881819B2 (en) Substrate transfer apparatus, method of transferring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
CN220974716U (zh) 贴合设备及贴合系统
CN210309465U (zh) 一种用于液晶屏与触摸屏的贴合结构
CN209775781U (zh) 一种适用于平板电脑触摸屏的贴合设备
TWI427426B (zh) Drawing device
CN115582285A (zh) 一种tft屏幕精度检测装置
CN210590559U (zh) 用于光学胶的重离型下撕膜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