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37733U -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37733U
CN220937733U CN202321990187.5U CN202321990187U CN220937733U CN 220937733 U CN220937733 U CN 220937733U CN 202321990187 U CN202321990187 U CN 202321990187U CN 220937733 U CN220937733 U CN 2209377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blades
support plate
fixed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901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黎喆
杨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901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377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377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377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风机,内胆的内腔的一侧竖向设置有挡板而围成气流室,且挡板分别具有位于其中心处的气流进口和围设在该进风口四周的气流出口,风机的叶轮位于上述气流室中,叶轮包括支撑板、各第一叶片及各第二叶片,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各第二叶片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小并分别大于零。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内胆引风量及热风循环风量的配合调节能实现对内胆内腔排湿速度的调节,继而提升对内胆内腔的排湿效果,保证烹饪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背景技术
烤箱等具有烤功能的烹饪装置,在其内胆的背部设置热风机,内胆内腔的后侧设置有热风挡板,该热风挡板与内胆的背板围成热风室,上述热风机的叶轮位于该热风室中,且该叶轮的外周围设有加热管。工作状态下,在热风机的叶轮作用下,内胆内腔中的气体通过热风挡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热风室中,气体在热风室中被加热后在叶轮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回流至内胆内腔中,从而在内胆内腔中形成热风循环,实现对内胆中食物的加热。例如,专利号为ZL202123188610.3(授权公告号为CN21677675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进一步,现有的烹饪装置仅在内胆上开设排气口,当排气口处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内胆中的多余气体通过排气口外排。然而,在烘烤水分大的食物时,内胆中的湿度较大,上述排气方式无法将湿气及时外排,从而影响烹饪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将热风机的叶轮设计成双扇叶结构,利用开设在内胆上的引风口引入外界空气,实现对内胆中湿气的强排。然而,现有技术中,该方式的引风量不可调,进而是的强排速度不可调,影响内胆的排湿速度以及排湿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具有引风强排功能且排气速度可调的烹饪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风机,该内胆的内腔的一侧竖向设置有挡板而围成气流室,且该挡板分别具有位于其中心处的气流进口和围设在该进风口四周的气流出口,上述风机的叶轮位于上述气流室中,并且,该叶轮正侧的第一扇叶与上述挡板的气流进口正对,而上述内胆的对应侧壁上开设有引风口,该引风口位于上述气流室中,且该叶轮背侧的第二扇叶与上述风机的叶轮相对,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包括支撑板,该支撑板的正面上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有第一叶片而形成上述第一扇叶,而支撑板的背面上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有第二叶片而形成上述第二扇叶,
并且,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其中,各第二叶片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小并分别大于零。
进一步,各所述第一叶片均包括固定叶片和活动叶片,各活动叶片能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来回移动而改变对应第一叶片的长度或宽度。从而能实现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的调节。
进一步,各所述固定叶片均为固定在上述支撑板的正面上的套体,而各活动叶片均为板体并分别插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中,且能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来回移动而改变对应第一叶片的长度或宽度,并且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小的状态下,各活动叶片分别隐藏在对应的固定叶片中。这样能更好地通过各活动叶片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的移动来实现各第一叶片面积大小的调节,同时能实现各第一叶片的最小面积分别大于零(各第一叶片的最小面积为对应的固定叶片的面积大小)。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为圆形板,各第一叶片分别沿支撑板的径向延伸并分别垂直于支撑板的正面,同时,各第二叶片也分别沿支撑板的径向延伸并分别垂直于支撑板的背面。通过如上设计能使第一扇叶及第二扇叶的基础风量最大。
进一步,各所述第一叶片分别与各第二叶片一一对应,且各第一叶片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叶片正对设置,并且,各第一叶片的固定叶片分别沿叶轮的轴向设置,且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上并穿支撑板而形成导向口,各第二叶片分别通过导向口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中,并能沿轴向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来回移动,从而能实现各第二叶片面积大小的调节。
进一步,各所述第二叶片与对应的第一叶片的活动叶片分别为一体件,且均为轴向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中并与该固定叶片的内腔大小相匹配的扇叶板。这样同步移动各扇叶板能实现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或者,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而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驱动各扇叶板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沿轴向同步来回移动的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包括
转动件,能以上述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或静止;
传动件,分别与各扇叶板相固定;
控制组件,用于控制上述转动件的状态;
上述转动件与传动件构成螺旋传动,并且,上述控制组件控制转动件转动的状态下,转动件随传动件与上述叶轮同步转动,而上述控制组件控制转动件静止的状态下,传动件相对于转动件沿轴向移动。这样控制组件控制转动件转动的状态下,各扇叶板随支撑板转动,而控制组件控制转动件静止的状态下,传动件的转动实现以相对于转动件的轴向移动,即实现各扇叶板相对于对应固定叶片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对各第一叶片及各第二叶片面积大小的同步调节。
进一步,还包括圆环状的基板,该基板正对地设置在上述支撑板的背侧并与该支撑板相平行,而各活动叶片的内侧端分别沿周向固定在该基板的周缘上,
并且,该基板具有中心口,该中心口的口缘沿周向朝其背侧延伸而形成轴向延伸的上述传动件,且该传动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旋,
而上述转动件为套设在上述传动件外的螺套,该螺套具有能与上述传动件的外螺旋形成螺纹连接的内螺旋。从而实现传动件与各扇叶板的固定连接,同时实现转动件与传动件的螺旋传动。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的背面的中心处凹设有与上述基板的大小相匹配的限位槽,各上述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该基板卡入上述限位槽中。这样能将各扇叶板稳定地定位在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大的状态。
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离合件和第二离合件,其中,第一离合件与上述转动件固定,而第二离合件固定在内胆的对应侧壁上,
该第一离合件与第二离合件相离的状态下,上述转动件可转动,而第一离合件与第二离合件相合的状态下,上述转动件静止。从而通过控制组件能实现对转动件的控制。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烹饪一体机,包括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烹饪装置,且该烹饪装置设置在上述灶具之下。
进一步,所述灶具内部设置有用于对灶具中工作时发热的电气元件进行散热的散热通道,而上述内胆的引风口与该散热通道的出风口相流体连通。由散热通道吹起的气体具有一定温度,与直接引入冷空气的方式相比,引入温热空气能减少对内胆内腔温场的影响,进一步保证烹饪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叶轮包括第一扇叶和第二扇叶,风机工作状态下,通过第一扇叶在内胆内腔中形成热风循环,而通过第二扇叶实现从引风口的进风,实现内胆内腔的引风强排,从而提升排湿效果,避免内胆内腔中湿度过大而影响烘烤效果。
进一步,扇叶的风量与其叶片面积大小呈正比,因此通过调节叶片面积大小能调节扇叶的风量。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这样当内胆内腔湿度较大时,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减小而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增大,由内胆内腔进入气流室的风量减小,而由引风口引入的风量增大,从而能使更多的外界空气进入内胆中,提高内胆内腔的排湿速度。而当内胆内腔湿度较小时,各第一叶片的面积增大而各第二叶片的面积减小,由内胆内腔进入气流室的风量增大,而由引风口引入的风量减小,由引风口补入的外界气体量较少,则内胆内腔的排湿速度相对较慢。
可见,通过对内胆引风量大小及热风循环风量大小的配合调节能实现对内胆内腔排湿速度的调节,继而提升对内胆内腔的排湿效果,保证烹饪效果。并且,在第二叶片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小并分别大于零,这样在引风量最大的情况下,通过热风循环的配合作用能使引入的外界干燥空气更好地挤压内胆内腔中的湿气,而实现湿气的高效外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成灶的剖视图(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2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的结构分解图;
图7为图6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各第一叶片的面积较大的状态下);
图9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机在另一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各第一叶片的面积最小的状态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如图1~9所示,一种烹饪一体机,包括烹饪装置1和设置在该烹饪装置1之上的灶具2。其中,该灶具2中设置有用于对灶具2中工作时发热的电气元件(例如电源板、显示板等)进行散热的散热通道20,而该灶具2的台面的后侧开始有排气窗口22。
上述烹饪装置1包括内胆10,该内胆10的后侧壁上安装有风机4,该内胆10的内腔的后侧竖向设置有挡板8而围成气流室80。且该挡板8分别具有位于其中心处的气流进口81和围设在该气流进口81四周的气流出口82,上述风机4的叶轮5位于上述气流室80中(风机4的电机41安装在内胆10的背面上),且该叶轮5的外周围设有加热管9。并且,该叶轮5正侧(即前侧)的第一扇叶51与上述挡板8的气流进口81正对,而上述内胆10的后侧壁上开设有引风口101,该引风口101位于上述气流室80中,且该叶轮5背侧(即后侧)的第二扇叶52与上述引风口101相对。
这样风机4工作状态下,通过第一扇叶51在内胆10内腔中形成热风循环,而通过第二扇叶52实现从引风口101的进风,实现内胆10内腔的引风强排,从而提升排湿效果,避免内胆10内腔中湿度过大而影响烘烤效果。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引风口101通过引风管31与上散热通道20的出风口相流体连通,而内胆10的排气口(未示出)通过排气管32与上述灶具2的排气窗口22相流体连通,从而实现烹饪一体机的集中上排气。
进一步,上述叶轮5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的圆形的支撑板53,该支撑板53的正面上以叶轮5的旋转轴42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有第一叶片511而形成上述第一扇叶51,而支撑板53的背面上以叶轮5的旋转轴42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有第二叶片521而形成上述第二扇叶52。并且,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其中,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小并分别大于零。
扇叶的风量与其叶片面积大小呈正比,因此通过调节叶片面积大小能调节扇叶的风量。并且,本实用新型中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这样当内胆10内腔湿度较大时(烹饪的加热阶段或者烹饪湿度较大的食物等情况下),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减小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增大,从而使由内胆10内腔进入气流室80的风量减小,而由引风口101引入的风量增大,从而能使更多的外界空气进入内胆10中,提高内胆10内腔的排湿速度。而当内胆10内腔湿度较小时,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增大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减小,由内胆10内腔进入气流室80的风量增大,而由引风口101引入的风量减小,由引风口101补入的外界气体量较少,则内胆10内腔的排湿速度相对较慢。如图3和图5所示的状态为: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大,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最小(为零,此时未启动引风强排,内胆10通过普通方式排气);如图8所示的状态为: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较大,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较小;如图9所示的状态为: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小,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最大。
可见,通过对内胆10引风量大小及热风循环风量大小的配合调节能实现对内胆10内腔排湿速度的调节,继而提升对内胆10内腔的排湿效果,保证烹饪效果。并且,在第二叶片521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小并分别大于零,这样在引风量最大的情况下,通过热风循环的配合作用能使引入的外界干燥空气更好地挤压内胆10内腔中的湿气,而实现湿气的高效外排。
进一步,为能实现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的调节,各上述第一叶片511均包括固定在上述支撑板53上的固定叶片5111和活动叶片5112,各活动叶片5112能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来回移动而改变对应第一叶片511的长度或宽度。优选地,各上述固定叶片5111均为固定在上述支撑板53的正面上的套体,而各活动叶片5112均为直板并分别插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且能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来回移动而改变对应第一叶片511的长度或宽度,并且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小的状态下,各活动叶片5112分别隐藏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从而能更好地通过各活动叶片5112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的移动来实现各第一叶片511面积大小的调节,同时能实现各第一叶片511的最小面积分别大于零(各第一叶片511的最小面积为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的面积大小)。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叶片511分别沿支撑板53的径向延伸并分别垂直于支撑板53的正面(即前表面),同时,各第二叶片521也分别沿支撑板53的径向延伸并分别垂直于支撑板53的背面(即后表面)。通过如上设计能使第一扇叶51及第二扇叶52的基础风量最大。再进一步,各上述第一叶片511分别与各第二叶片521一一对应,且各第一叶片51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叶片521前后正对设置。并且,各第一叶片511的固定叶片5111分别沿叶轮5的轴向设置,且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53上并穿透支撑板53而形成导向口531,各第二叶片521分别通过导向口531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并能沿轴向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来回移动,从而能实现各第二叶片521面积大小(通过改变各第二叶片521的轴向宽度)的调节。
进一步,优选地,各上述第二叶片521与对应的第一叶片511的活动叶片5112分别为一体件,且各一体件均为轴向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并与该固定叶片5111的内腔大小相匹配的扇叶板54(即各扇叶板54位于支撑板53前侧的部分为对应的活动叶片5112,而后侧的部分为对应的第二叶片512)。这样同步移动各扇叶板54能实现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通过增大各第一叶片511的轴向宽度)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通过减小各第二叶片521的轴向宽度),或者,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通过减小各第一叶片511的轴向宽度)而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通过增大各第二叶片521的轴向宽度)。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驱动各扇叶板54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沿轴向同步来回移动的驱动结构6,该驱动结构6包括转动件61、传动件72以及控制组件73。其中,转动件61能以上述叶轮5的旋转轴42为中心转动或静止,传动件72分别与各扇叶板54相固定,控制组件73用于控制上述转动件61的状态。上述转动件61与传动件72构成螺旋传动,并且,上述控制组件73控制转动件61转动的状态下,转动件61随传动件72与上述叶轮5同步转动,而上述控制组件73控制转动件61静止的状态下,传动件72相对于转动件61沿轴向移动。这样控制组件73控制转动件61转动的状态下,转动件61随叶轮5转动,而控制组件73控制转动件61静止的状态下,叶轮5转动带动下的传动件72的转动实现以相对于转动件61的轴向移动,即实现各扇叶板54相对于对应固定叶片5111的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对各第一叶片511及各第二叶片521面积大小的同步调节。
优选地,还包括圆环状的基板55,该基板55正对地设置在上述支撑板53的后侧并与该支撑板53相平行,而各活动叶片5112的内侧端的后侧分别沿周向固定在该基板55的周缘上。并且,该基板55具有中心口,该中心口的口缘沿周向朝其背侧延伸而形成轴向延伸的上述传动件72,且该传动件7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旋。而上述转动件61为套设在上述传动件72外的螺套,该螺套具有能与上述传动件72的外螺旋形成螺纹连接的内螺旋。从而实现传动件72与各扇叶板54的固定连接,同时实现转动件61与传动件72的螺旋传动。进一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各扇叶板54、基板55以及传动件72为一体件。此外,优选地,上述支撑板53的背面的中心处凹设有与上述基板55的大小相匹配的限位槽532,各上述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该基板55卡入上述限位槽532中。这样能将各扇叶板54稳定地定位在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大的状态。
进一步,上述控制组件73包括第一离合件731和第二离合件732,其中,第一离合件731与上述转动件61固定,而第二离合件732固定在内胆10的对应侧壁上。该第一离合件731与第二离合件732相离的状态下,上述转动件61可转动,而第一离合件731与第二离合件732相合的状态下,上述转动件61静止。从而通过控制组件73能实现对转动件61的控制。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内胆10的后侧壁上开设有供上述叶轮5的旋转轴42穿设的轴孔102,且该旋转轴42的前端与上述支撑板53的中心处连接,而上述后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以上述轴孔102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套筒11。上述第一离合件731和第二离合件732均为圆环,其中,第一离合件731沿周向固定在上述传动件72的后端面上,并套连在上述套筒11的前端,而第二离合件732套连在该套筒11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上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Claims (12)

1.一种烹饪装置,包括内胆(10)和风机(4),该内胆(10)的内腔的一侧竖向设置有挡板(8)而围成气流室(80),且该挡板(8)分别具有位于其中心处的气流进口(81)和围设在该气流进口(81)四周的气流出口(82),上述风机(4)的叶轮(5)位于上述气流室(80)中,并且,该叶轮(5)正侧的第一扇叶(51)与上述挡板(8)的气流进口(81)正对,而上述内胆(10)的对应侧壁上开设有引风口(101),该引风口(101)位于上述气流室(80)中,且叶轮(5)背侧的第二扇叶(52)与上述引风口(101)相对,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轮(5)包括支撑板(53),该支撑板(53)的正面上以叶轮(5)的旋转轴(42)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有第一叶片(511)而形成上述第一扇叶(51),而支撑板(53)的背面上以叶轮(5)的旋转轴(42)为中心沿周向间隔均设有第二叶片(521)而形成上述第二扇叶(52),
并且,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而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大小同步增大的状态下,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大小同步减小,其中,各第二叶片(521)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小并分别大于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叶片(511)均包括固定在上述支撑板(53)上的固定叶片(5111)和活动叶片(5112),各活动叶片(5112)能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来回移动而改变对应第一叶片(511)的长度或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固定叶片(5111)均为固定在上述支撑板(53)的正面上的套体,而各活动叶片(5112)均为板体并分别插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且能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来回移动而改变对应第一叶片(511)的长度或宽度,并且各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小的状态下,各活动叶片(5112)分别隐藏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3)为圆形板,各第一叶片(511)分别沿支撑板(53)的径向延伸并分别垂直于支撑板(53)的正面,同时,各第二叶片(521)也分别沿支撑板(53)的径向延伸并分别垂直于支撑板(53)的背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叶片(511)分别与各第二叶片(521)一一对应,且各第一叶片(511)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叶片(521)正对设置,并且,各第一叶片(511)的固定叶片(5111)分别沿叶轮(5)的轴向设置,且各固定叶片(5111)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53)上并穿透支撑板(53)而形成导向口(531),各第二叶片(521)分别通过导向口(531)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并能沿轴向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来回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叶片(521)与对应的第一叶片(511)的活动叶片(5112)分别为一体件,且各一体件均为轴向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中并与该固定叶片(5111)的内腔大小相匹配的扇叶板(5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各扇叶板(54)相对于对应的固定叶片(5111)沿轴向同步来回移动的驱动结构(6),该驱动结构(6)包括
转动件(61),能以上述叶轮(5)的旋转轴(42)为中心转动或静止;
传动件(72),分别与各扇叶板(54)相固定;
控制组件(73),用于控制上述转动件(61)的状态;
上述转动件(61)与传动件(72)构成螺旋传动,并且,上述控制组件(73)控制转动件(61)转动的状态下,转动件(61)随传动件(72)与上述叶轮(5)同步转动,而上述控制组件(73)控制转动件(61)静止的状态下,传动件(72)相对于转动件(61)沿轴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环状的基板(55),该基板(55)正对地设置在上述支撑板(53)的背侧并与该支撑板(53)相平行,而各活动叶片(5112)的内侧端分别沿周向固定在该基板(55)的周缘上,
并且,该基板(55)具有中心口,该中心口的口缘沿周向朝其背侧延伸而形成轴向延伸的上述传动件(72),且该传动件(7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旋,
而上述转动件(61)为套设在上述传动件(72)外的螺套,该螺套具有能与上述传动件(72)的外螺旋形成螺纹连接的内螺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3)的背面的中心处凹设有与上述基板(55)的大小相匹配的限位槽(532),各上述第一叶片(511)的面积最大的状态下,该基板(55)卡入上述限位槽(532)中。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73)包括第一离合件(731)和第二离合件(732),其中,第一离合件(731)与上述转动件(61)固定,而第二离合件(732)固定在内胆(10)的对应侧壁上,
该第一离合件(731)与第二离合件(732)相离的状态下,上述转动件(61)可转动,而第一离合件(731)与第二离合件(732)相合的状态下,上述转动件(61)静止。
11.一种烹饪一体机,包括灶具(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1),且该烹饪装置(1)设置在上述灶具(2)之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2)内部设置有用于对灶具(2)中工作时发热的电气元件进行散热的散热通道(20),而上述内胆(10)的引风口(101)与该散热通道(20)的出风口相流体连通。
CN202321990187.5U 2023-07-26 2023-07-26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Active CN2209377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0187.5U CN220937733U (zh) 2023-07-26 2023-07-26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0187.5U CN220937733U (zh) 2023-07-26 2023-07-26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37733U true CN220937733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9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90187.5U Active CN220937733U (zh) 2023-07-26 2023-07-26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377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4466A (zh) 烹饪装置的风扇和烹饪装置
US7371999B1 (en) Temperature changing apparatus having a rotating air deflector
WO2022242655A1 (zh) 烹饪设备
CN220937733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具有该烹饪装置的烹饪一体机
CN112628807A (zh) 烹饪装置
CN112696714A (zh) 烹饪装置
CN220546172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一体机和集成灶
CN208658995U (zh) 烹饪装置的风扇和烹饪装置
CN220859921U (zh) 烹饪设备
CN107894014B (zh) 加热烹调器
KR100676135B1 (ko) 이중 컨벡션팬이 구비된 가열조리기
CN108006730B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排烟风机和排烟系统以及燃气热水器
CN218279373U (zh) 一种热风导流内胆结构及蒸烤箱
CN113187746B (zh)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热风机及烹饪内胆结构和烤箱
CN220713643U (zh) 烹饪器具
CN220494869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一体机和集成灶
CN220713700U (zh) 烹饪设备
CN220778137U (zh)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一体机和集成灶
CN220119868U (zh) 一体式风机掺冷风装置
CN220505391U (zh)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热风机及烹饪装置和集成灶
CN218942830U (zh) 一种具有散热风道的炒锅机构
CN112901530B (zh) 一种用于烹饪装置的热风机及双风机烤箱
CN220713697U (zh) 烹饪设备
CN218645622U (zh) 一种快速排烟系统及厨具
CN220551943U (zh) 一种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