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9845U -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9845U
CN220909845U CN202322629508.5U CN202322629508U CN220909845U CN 220909845 U CN220909845 U CN 220909845U CN 202322629508 U CN202322629508 U CN 202322629508U CN 220909845 U CN220909845 U CN 220909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at
triple
heavy
double
oil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2950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圣言
江善元
张子晔
程鹏飞
刘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262950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9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9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9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包括:一重喉道、二重喉道、三重喉道和喷油管,一重喉道、二重喉道和三重喉道从前到后沿直线依次排布,一重喉道的外径小于二重喉道的内径,二重喉道的外径小于三重喉道的内径,喷油管穿入一重喉道内部,喷油管形成有多个喷油孔,喷油孔位于一重喉道内部。本实用新型采用三重喉道结构设计,通过内壁的内凹曲面对气流进行三次加速,使得燃油雾化、与空气混合的更加充分,避免了传统发动机在雾化过程中存在的燃油混合不充分,使发动机不仅能充分发挥其高功重比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及较低的排放性能;结构简单,可通过简单的模具一体成型技术直接制造,大大降低了成本,兼顾了经济性和环保性。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油器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背景技术
传统化油器式或进气管喷射式发动机由于燃料的扫气损失和过后排气损失,燃油经济性和碳氢化合物排放均较为严重。现有的在小负荷工况采用原化油器不易形成分层混合气,且缸内的没有形成均匀的滚流,容易造成燃油的堆积,使燃烧不完全,排放恶劣。
化油器喉道内气流运动不仅影响扫气性能,而且影响着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和燃烧过程,同时也对发动机的经济性、动力性、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噪声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无人机动力的小型发动机,在采用多重喉道结构设计时,要考虑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海拔高度增加,进气温度和压力发生变化,喉道内流场强度和进气状况发生变化,喷油参数也需要发生一定变化来适应喉道流场变化,以确保在点火时刻,火花塞附近能够形成可燃混合气。为了使发动机在高海拔状态下发挥其最大性能,研究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外界环境与喷油参数的配合,探究混合气形成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发动机高空下的动力性能及燃油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解决了现有化油器中燃油雾化和混合不充分的问题。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包括:一重喉道、二重喉道、三重喉道和喷油管,所述一重喉道、二重喉道和三重喉道从前到后沿直线依次排布,所述一重喉道的外径小于二重喉道的内径,所述二重喉道的外径小于三重喉道的内径,所述喷油管穿入一重喉道内部,所述喷油管形成有多个喷油孔,所述喷油孔位于一重喉道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二重喉道和三重喉道的内壁分别形成有曲面,所述曲面中部的内径小于曲面两端的内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二重喉道和三重喉道的剖面分别为亚音速翼型的形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内壁曲面的后端的切线与二重喉道内壁曲面的内径最小处相交,所述二重喉道内壁曲面的后端的切线与三重喉道内壁曲面的内径最小处相交。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部分插入二重喉道内部,所述二重喉道部分插入三重喉道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前整流板和后整流板,所述前整流板内外两端分别与一重喉道和二重喉道固定连接,所述后整流板内外两端分别与二重喉道和三重喉道固定连接;所述前整流板和后整流板分别做圆周均匀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阀板,所述阀板中部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两端分别与三重喉道转动连接,所述阀板位于三重喉道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外壳连接装置,所述三重喉道外侧与外壳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套装在三重喉道外侧,所述外壳与外壳连接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喷油管穿过外壳并与外壳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喷油管径向穿过一重喉道的内径最小处,所述喷油孔的轴线方向为前后方向。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采用三重喉道结构设计,通过内壁的内凹曲面对气流进行三次加速,使得燃油雾化、与空气混合的更加充分,避免了传统发动机在雾化过程中存在的燃油混合不充分,使得发动机不仅能充分发挥其高功重比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及较低的排放性能;各部件结构简单,可通过简单的模具一体成型技术直接制造,大大降低了成本,兼顾了经济性和环保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外壳未示出);
图2: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外壳未示出);
图3: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一(外壳未示出);
图4: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外壳未示出);
图5: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二(外壳未示出);
图6: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到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包括: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三重喉道3和喷油管4,所述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从前到后沿直线依次排布,所述一重喉道1的外径小于二重喉道2的内径,所述二重喉道2的外径小于三重喉道3的内径,所述喷油管4穿入一重喉道1内部,所述喷油管4形成有多个喷油孔41,所述喷油孔41位于一重喉道1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的内壁分别形成有曲面,所述曲面中部的内径小于曲面两端的内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的剖面分别为亚音速翼型的形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1内壁曲面的后端的切线与二重喉道2内壁曲面的内径最小处相交,所述二重喉道2内壁曲面的后端的切线与三重喉道3内壁曲面的内径最小处相交。一重喉道1的出口气流正对着二重厚道2的最凹处,二重厚道2的出口正对着三重喉道3最凹处,以达到多重气流加速以及充分燃油雾化和混合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一重喉道1部分插入二重喉道2内部,所述二重喉道2部分插入三重喉道3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前整流板6和后整流板7,所述前整流板6内外两端分别与一重喉道1和二重喉道2固定连接,所述后整流板7内外两端分别与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固定连接;所述前整流板6和后整流板7分别做圆周均匀排布。前整流板6和后整流板7都以对称翼型为基础,作用是将来流进行导流,能够更好的与前一个喉道的出口气流进行参混。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阀板5,所述阀板5中部与转动轴5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51两端分别与三重喉道3转动连接,所述阀板5位于三重喉道3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外壳连接装置8,所述三重喉道3外侧与外壳连接装置8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外壳9,所述外壳9套装在三重喉道3外侧,所述外壳9与外壳连接装置8固定连接,所述喷油管4穿过外壳9并与外壳9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喷油管4径向穿过一重喉道1的内径最小处,所述喷油孔41的轴线方向为前后方向。喷油管4安装在一重喉道1最凹处,目的是当燃油从喷油孔41流出时,气流刚好以最快的流速流经此处,最大程度冲散燃油以达成最大程度的雾化效果。
工作原理:
燃料通过喷油管4流到一重喉道1内部,从外壳9前端进来的空气经过一重喉道1内壁曲面的第一次加速后吹散燃油。之后,流过一重喉道1进入二重喉道2内部,并与经过二重喉道2加速的气流(即经过一重喉道1和二重喉道2之间的空气)进行混合。然后,流出二重喉道2进入三重喉道3,与经过三重喉道3加速的气流(即经过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之间的空气)进行最后的参混。最后,与空气混合均匀并被充分雾化的燃油流出三重喉道3进入下一个部件中。
工作时,可以通过手动或电机驱动转动轴51转动,进而驱动阀板5转动,从而改变进入发动机的混合气体的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喷油管4与油箱相连通。优选地,喷油管4与泵的出口相连通,泵的入口与油箱相连通。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三重喉道(3)和喷油管(4),所述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从前到后沿直线依次排布,所述一重喉道(1)的外径小于二重喉道(2)的内径,所述二重喉道(2)的外径小于三重喉道(3)的内径,所述喷油管(4)穿入一重喉道(1)内部,所述喷油管(4)形成有多个喷油孔(41),所述喷油孔(41)位于一重喉道(1)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的内壁分别形成有曲面,所述曲面中部的内径小于曲面两端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重喉道(1)、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的剖面分别为亚音速翼型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重喉道(1)内壁曲面的后端的切线与二重喉道(2)内壁曲面的内径最小处相交,所述二重喉道(2)内壁曲面的后端的切线与三重喉道(3)内壁曲面的内径最小处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重喉道(1)部分插入二重喉道(2)内部,所述二重喉道(2)部分插入三重喉道(3)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整流板(6)和后整流板(7),所述前整流板(6)内外两端分别与一重喉道(1)和二重喉道(2)固定连接,所述后整流板(7)内外两端分别与二重喉道(2)和三重喉道(3)固定连接;所述前整流板(6)和后整流板(7)分别做圆周均匀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板(5),所述阀板(5)中部与转动轴(51)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51)两端分别与三重喉道(3)转动连接,所述阀板(5)位于三重喉道(3)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连接装置(8),所述三重喉道(3)外侧与外壳连接装置(8)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9),所述外壳(9)套装在三重喉道(3)外侧,所述外壳(9)与外壳连接装置(8)固定连接,所述喷油管(4)穿过外壳(9)并与外壳(9)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4)径向穿过一重喉道(1)的内径最小处,所述喷油孔(41)的轴线方向为前后方向。
CN202322629508.5U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Active CN220909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29508.5U CN220909845U (zh)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29508.5U CN220909845U (zh)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9845U true CN220909845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9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29508.5U Active CN220909845U (zh)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9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8840B1 (ko) 내연기관의 연소효율 향상장치
CN103867289A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可变进气歧管及其可变进气设备
CN201916044U (zh) 提高汽油发动机的进气滚流效果的结构
CN220909845U (zh) 一种新型三重喉道化油器
KR100757293B1 (ko) 자동차 엔진의 출력증대장치
CN201193573Y (zh) 汽车用省油提速涡轮
CN201461162U (zh) 天然气汽车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CN202483707U (zh) 一种低排放二冲程汽油机缸体
WO2003044346A1 (fr) Dispositif de guidage d'admission pou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KR200398586Y1 (ko) 자동차 엔진의 출력증대장치
KR19990075276A (ko) 차량 엔진에서의 흡입공기 유동성 증대장치
CN2921313Y (zh) 汽车涡轮供气节油装置
CN201982207U (zh) 一种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进气道
CN201628019U (zh) 一种旋流式进气门
CN2906088Y (zh) 一种改进的4125柴油机气缸盖总成
CN103470410A (zh) 强力旋转涡流油气混合发生器
CN203670036U (zh) 强力旋转涡流油气混合发生器
CN214944620U (zh) 一种柴油机混合进气系统
CN108590902A (zh) 一种进气歧管组件
CN204627795U (zh) 一种二冲程发动机的化油器
CN220134081U (zh)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电喷节流阀总成
CN112761750B (zh) 一种内燃机缸内气流喷雾扰流装置
CN202926487U (zh) 低排放小型二冲程汽油机
CN2053672U (zh) 天然气汽车发动机燃气混合器
CN219299417U (zh) 高滚流节气阀体及其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