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6517U - 一种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6517U
CN220896517U CN202322704995.7U CN202322704995U CN220896517U CN 220896517 U CN220896517 U CN 220896517U CN 202322704995 U CN202322704995 U CN 202322704995U CN 220896517 U CN220896517 U CN 220896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base plate
fin group
box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0499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峰
肖运明
江海昊
赵阿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0499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6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6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65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逆变器,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其中,逆变器包括箱体、散热器和电感盒,箱体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朝向逆变器的背侧具有开口;散热器包括基板以及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基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覆盖所述开口,所述散热翅片连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背侧,所述散热翅片沿高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翅片沿横向排列;电感盒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背侧且沿所述基板的横向布置,所述电感盒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所述散热翅片。本申请通过横向排列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翅片,形成了多个垂直于电感盒布置方向的气流通道,加快了电感盒周围的气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电感盒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逆变器壁挂于墙体上,裸露在逆变器靠近墙体一侧的电感盒散热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逆变器,以提高电感盒的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所述逆变器的背侧具有开口;
散热器,包括基板以及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基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覆盖所述开口,所述散热翅片连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背侧,所述散热翅片沿高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翅片沿横向排列;
电感盒,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背侧且沿所述基板的横向布置,所述电感盒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所述散热翅片。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基板为一体式结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基板的连接处具有圆角过渡结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翅片靠近所述基板的一端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的厚度。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电感盒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下部。
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包括第一翅片组和第二翅片组,两个防护侧板,两个所述防护侧板设置于所述基板沿横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翅片组、所述第二翅片组和所述电感盒位于两个所述防护侧板之间,所述第一翅片组位于所述第二翅片组的顶侧,且两者之间间隔设置,以限定出所述安装区域。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护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翅片组对应的高度范围内的部位上设置有扣手位。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护侧板位于所述安装区域对应的高度范围内的部位上设置有通风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支撑支架,用于将所述逆变器连接至墙体,所述第二翅片组的其中两个翅片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避让区,所述支撑支架的一部分穿设于所述间隔区域中,且与所述箱体和/或所述基板连接。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安装区域的部位具有电感出线孔,所述电感出线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用于穿设所述电感盒的线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通过横向排列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翅片,形成了多个垂直于电感盒布置方向的气流通道,加快了电感盒周围的气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电感盒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逆变器1;箱体10;散热器20;散热翅片21;圆角过渡结构21a;第一翅片组211;第二翅片组212;防护侧板213;扣手位213a;通风口213b;基板22;安装区域22a;避让区22b;电感出线孔22c;支撑支架23;壁挂背板24;电感盒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背侧”“横向”、“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顶”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即包括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例如两个或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逆变器可以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是电气系统中的关键部件。电感作为逆变电路中的重要功能器件,电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方案,将电感放置于逆变器箱体之内,电感向箱体内散发的热量过大,难以散热。
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方案,是在逆变器箱体之外设置电感盒。将电感盒设置于逆变器箱体之外,在逆变器安装于墙体后,电感盒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的气流通道较小,对电感盒的散热性能提升的较小。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逆变器1,请参照图1和图2,逆变器1包括箱体10、散热器20和电感盒30。
示例性地,逆变器1可以是光伏逆变器,光伏逆变器是一种用于光伏系统的电流逆变器,主要作用是将直流电能储存到电池中,也可将储存在电池中的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
箱体10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朝向逆变器1的背侧具有开口。可以理解的是,背侧指的是逆变器1安装于墙体后,靠近墙体的一侧,即逆变器1前后方向中的后方。
散热器20包括基板22以及多个散热翅片21,基板22设置于开口处且覆盖开口,散热翅片21连接于基板22背离容纳空间的背侧,散热翅片21沿高度方向延伸,多个散热翅片21沿横向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基板22覆盖箱体10的开口时,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密封圈,对基板22的边缘和开口的壁面之间的空隙进行封闭,提升以使基板22覆盖箱体10的开口后的防水等级,例如,可以达到IP65(全称:Ingress Protection65,即完全防尘和可以防止喷射的水侵入)的防水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高度方向指的是逆变器1安装于墙体后,与基板22前后方向、基板22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基板22的上下方向;横向指的是逆变器1安装于墙体后,与基板22前后方向、基板22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基板22的左右方向。
电感盒30设置于基板22的背侧且沿基板22的横向布置。可以理解的是,电感盒30的布置方向与散热翅片21的延伸方向垂直。
相关技术中,散热翅片的延伸方向与电感盒的布置方向平行,使得电感盒沿垂直于布置方向的热量散失通道受到了散热翅片的阻挡,降低了电感盒的散热性能;在逆变器安装于墙体后,电感盒的散热通道进一步减少,电感盒的散热效果进一步下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1,通过多个横向排列且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散热翅片21,使得电感盒30获得了多条垂直于布置方向的热量散失通道,在逆变器安装于墙体后,电感盒30产生的热量能通过多条热量散失通道与大气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电感盒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逆变器1在工作时其内部的电气元件,例如芯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温度过高,通过在基板22的背侧设置的多个散热翅片21,逆变器1工作时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快速通过基板22传递至散热翅片21上,进而将热量排出,提高了热量的传递效率,能够快速散热以减少持续过热对电气元件的损坏几率。
示例性地,散热翅片21的分布密度可以根据逆变器1内部产生高温的电气元件的分布确定。示例性的,逆变器1内部的高温电气元件集中布置的区域,基板22对应区域的散热翅片21分布密度高,合理的布置散热翅片21的分布密度,有效提高了散热器20的散热性能。
电感盒3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21。需要说明的是,散热翅片21比电感盒30的表面的温度低,电感盒3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21能够形成防护带。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散热翅片21一方面能够满足散热,另一方面散热翅片21还能起到防护的作用,不用额外对电感盒设置防护机构,制作成本低。
相关技术中,逆变器的箱体背侧设有电感盒,电感盒容纳有持续产生热量的电感,但电感盒缺少防护,电感盒裸露于逆变器的背侧,在逆变器安装于墙体后,用户可能因误触高温的电感盒而受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1,通过电感盒30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的散热翅片21,对电感盒30进行防护,减少了用户误触电感盒30的现象,降低了用户因误触电感盒30而受伤的风险,提高了逆变器1的热安全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散热翅片21与基板22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散热翅片21与基板22一体成型,散热翅片21无需焊接或装配等复杂工艺,能够一体化生产,减少了装配工序,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
散热翅片21与基板22的材质不限。示例性地,散热翅片21和基板22的材质可以是铝或铜等高导热材料。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散热翅片21与基板22的连接处具有圆角过渡结构21a。可以理解的是,圆角过渡结构21a增大了散热翅片21与基板22的接触面积,拓宽了基板22传递至散热翅片21的热量通道,提高了散热翅片21对基板22的散热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圆角过渡结构21a的半径R可以根据相邻的两片散热翅片21的间距进行确定。
示例性地,相邻的两片散热翅片21的间距为4mm~6mm(毫米),圆角过渡结构21a的半径R可以为2mm~3mm。这样,相邻的两片散热翅片21与基板22的连接处的圆角过渡结构21a能够尽可能地覆盖两片散热翅片21的间距,充分利用相邻两片散热翅片21之间的间距空间,提高散热翅片21的散热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散热翅片21靠近基板22的一端的厚度大于远离基板22的一端的厚度。这样,能够在不减少散热翅片2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情况下,减轻了散热翅片21的重量。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电感盒30设置于基板22的下部。这样,在逆变器1内部的电气元件均匀分布的情况下,通过将电感盒30设置于基板22的下部,使得逆变器1的重心下移。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多个散热翅片21包括第一翅片组211和第二翅片组212,还包括两个防护侧板21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翅片组211包括多个散热翅片21,第二翅片组212也包括多个散热翅片21。也就是说,所有的散热翅片中,一部分划分为第一翅片组211,另一部分划分为第二翅片组212。
两个防护侧板213设置于基板22沿横向的相对两侧,第一翅片组211、第二翅片组212和电感盒30位于两个防护侧板213之间。也就是说,电感盒30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散热翅片21或防护侧板213,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在逆变器1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第一翅片组211位于第二翅片组212的顶侧,且两者之间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安装区域22a,电感盒30设置于安装区域22a。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区域22a与电感盒30的位置相关,随着电感盒30的位置变化,安装区域22a的位置也相应的需要改变。也就是说,第一翅片组211和第二翅片组212的位置也需要随着电感盒30的位置变化而进行相应改变。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防护侧板213位于第一翅片组211对应的高度范围内的部位上设置有扣手位213a。
扣手位213a指的是用于抓握或提起逆变器1的结构。也就是说,在逆变器1的散热器20上设置有扣手位213a,方便在逆变器1未安装于墙体前对逆变器1进行搬运,也能便于逆变器在安装于墙体后取下逆变器1进行维修或更换等操作。
扣手位213a位于第一翅片组211对应的高度范围内。也就是说,扣手位213a位于电感盒30的上方,使得扣手位213a接近逆变器1的重心或处于逆变器1的重心的上方。这样,在提起逆变器1时不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防护侧板213受力均匀,不易变形,延长了使用寿命。
防护侧板213的厚度不限,可以根据扣手位213a的强度需求进行设置,以使得用户利用扣手位213a提起逆变器1时,防护侧板213不发生明显的形变,提高防护侧板213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防护侧板213位于安装区域22a对应的高度范围内的部位上设置有通风口213b。这样,通过防护侧板213上设置有通风口213b,增加了设置于安装区域22a的电感盒30的空气流通通道,使得空气便利的经过电感盒30在散热翅片21之间的间距中流通,快速的带出电感盒30和散热翅片21的热量,避免了热气在散热翅片21之间的间距内形成涡流影响散热翅片21与大气间的热交换,进一步增加了电感盒30的散热效果,同时也降低了电感盒30表面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了用户误触电感盒30而受伤的风险,提高了逆变器1的热安全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和图5,散热器20还包括支撑支架23,用于将逆变器1连接至墙体,第二翅片组212的其中两个翅片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避让区22b,支撑支架23的一部分穿设于间隔区域中,且与箱体10和/或基板22连接。这样,支撑支架23不会与第二翅片组212干涉,方便了支撑支架23与墙体的连接。
进一步地,散热器20还包括壁挂背板24,用于将逆变器1连接至墙体,壁挂背板24在位于第一翅片组211的高度范围内与基板22连接,且位于支撑支架23的正上方。这样,壁挂背板24与支撑支架23共同作用连接逆变器1与墙体,避免逆变器1的上方或下方和墙体之间悬空,从而提高了逆变器1的挂接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壁挂背板24与支撑支架23能够使得逆变器1与墙体之间留有预设距离,有助于空气在逆变器1与墙体之间流通,提高了散热翅片21的散热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基板22位于安装区域22a的部位具有电感出线孔22c,电感出线孔22c与容纳空间连通,用于穿设电感盒30的线束。这样,通过将电感盒30的线束布置于电感出线孔22c,节省了电感盒30内的线束布置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或“示例性的”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朝向所述逆变器的背侧具有开口;
散热器,包括基板以及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基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处且覆盖所述开口,所述散热翅片连接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容纳空间的背侧,所述散热翅片沿高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翅片沿横向排列;
电感盒,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背侧且沿所述基板的横向布置,所述电感盒的上侧和下侧均设置有所述散热翅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基板为一体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基板的连接处具有圆角过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靠近所述基板的一端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盒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翅片包括第一翅片组和第二翅片组,所述散热器还包括两个防护侧板,两个所述防护侧板设置于所述基板沿横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翅片组、所述第二翅片组和所述电感盒位于两个所述防护侧板之间,所述第一翅片组位于所述第二翅片组的顶侧,且两者之间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安装区域,所述电感盒设置于所述安装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侧板位于所述第一翅片组对应的高度范围内的部位上设置有扣手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侧板位于所述安装区域对应的高度范围内的部位上设置有通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支撑支架,用于将所述逆变器连接至墙体,所述第二翅片组的其中两个翅片之间的间隔区域形成避让区,所述支撑支架的一部分穿设于所述间隔区域中,且与所述箱体和/或所述基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安装区域的部位具有电感出线孔,所述电感出线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用于穿设所述电感盒的线束。
CN202322704995.7U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逆变器 Active CN220896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04995.7U CN220896517U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04995.7U CN220896517U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6517U true CN220896517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1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04995.7U Active CN220896517U (zh) 2023-10-09 2023-10-09 一种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65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896517U (zh) 一种逆变器
CN112311206B (zh) 换热系统及变频器
CN220857912U (zh) 一种逆变器
CN213519573U (zh) 一种自锁式低压电流互感器
CN217064366U (zh) 一种风扇多风道结构
CN214954835U (zh) 一种散热结构及工控机
CN211792483U (zh) 可快速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
CN209877013U (zh) 一种散热器及烹饪器具
CN114583327A (zh) 液冷板及电池模组
CN218731264U (zh) 一种电池模组散热结构
CN219738697U (zh) 一种高效散热电源变压器
CN213243310U (zh) 配电柜的柜顶结构
CN220123302U (zh) 一种具有风道散热结构的移动电源逆变器
CN218483141U (zh)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储能电源
CN213547387U (zh) 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以及一种逆变设备
CN215496802U (zh) 一种基于碳化硅技术的燃料电池电源
CN217721924U (zh) 一种抗干扰器件
CN216852911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3754295U (zh) 伺服电子变压器智能防爆保护装置
CN220440979U (zh) 一种高蚀刻因子二次电源线路板
CN217904248U (zh) 水冷储能变流器和储能一体机
CN217770568U (zh) 整流装置和电子控制设备
CN216960657U (zh) 储能电源
CN216929882U (zh) 一种壳体及逆变器
CN111835060B (zh) 便携式充电器及其充电器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