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0495U -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0495U
CN220890495U CN202322459106.5U CN202322459106U CN220890495U CN 220890495 U CN220890495 U CN 220890495U CN 202322459106 U CN202322459106 U CN 202322459106U CN 220890495 U CN220890495 U CN 220890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exhaust
air suction
cavity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591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强军
武晓昆
唐晗
毕雨时
龙忠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24591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04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0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0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压缩机包括壳体;转子对;所述压缩流道具有吸气段,所述吸气段具有与所述吸气腔连通的吸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吸气腔断开的吸气断开状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利用第一低压腔的压力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或排气侧轴承处的压力的压差进行回油,可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压缩机在低压差工况下无法回油的问题,提高了压缩机运行可靠性,拓宽了压缩机的运行范围,同时也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引射器等加压结构,减少压缩机的成本。

Description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螺杆压缩机属于容积式制冷压缩机,它利用一对相互啮合的阴、阳转子在机体腔内作回转运动,周期性地改变转子每对齿槽间的容积来完成吸气、压缩、排气过程。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大多数都采用喷油润滑的方式进行,油在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上起到轴承的润滑和转子密封的作用。目前由于压缩机排气侧轴承润滑后的油混合排气压力的制冷剂,属于高压油,因此通过将该部分油连通吸气腔内为吸气侧轴承润滑,在对吸气侧轴承完成润滑油回到吸气腔内,并随着转子对的压缩排出,即可形成循环。
然而当压缩机运行工况的压差较小时,尽管润滑完排气侧轴承的油具有压缩机的排气高压,但与吸气侧轴承处的压差不够大,加之两个排气侧轴承与吸气侧轴承之间连通油路上的压力损失,导致无法正常回油至吸气腔内。现有技术中的螺杆压缩机系统在遇到此类问题主要通过控制运行最小压差工况,以及使用外接油泵加大油路压力差来解决。
而且在螺杆压缩机处于轻负载运行条件下,螺杆压缩机所在的换热循环中的蒸发器底部存在存油现象,由于蒸发器中的压力同属于低压,无法通过压差直接回到压缩机的吸气腔,无法完成油路循环。现有技术中的螺杆压缩机系统通常采用引射器引射蒸发器中的低压存油回到压缩机吸气腔。
综上,当螺杆压缩机在运行工况压差很小或者处于轻负载运行时,都存在回油效果差的问题,无法保证压缩机的可靠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螺杆压缩机低压差工况或轻负载运行时回油效果差、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转子对与转子腔形成的压力远低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的低压腔进行回油以保证回油效果的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一种压缩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吸气腔和转子腔;
转子对,所述转子对设置于所述转子腔内,且所述转子对与所述转子腔共同形成有至少一条压缩流道;
所述压缩流道具有吸气段,所述吸气段具有与所述吸气腔连通的吸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吸气腔断开的吸气断开状态;
当所述吸气段由所述吸气连通状态切换至所述吸气断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吸气段与所述转子腔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一低压腔;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与所述第一低压腔连通;
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吸气侧轴承,所述吸气侧轴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吸气侧轴承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一低压腔连通。
所述转子对包括阳转子,所述阳转子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子腔内,所述阳转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相邻两个阳极啮合齿之间形成有阳极齿槽,部分所述阳极齿槽形成所述吸气段。
所述吸气腔和所述转子腔之间形成有吸气连通口,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部分所述阳极齿槽位于所述吸气连通口处且与所述吸气连通口连通;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所述阳极齿槽与所述吸气连通口错开。
所述转子对还包括阴转子,所述阴转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相邻两个阴极啮合齿之间形成有阴极齿槽,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相互啮合,部分所述阴极齿槽形成所述吸气段。
所述吸气腔和所述转子腔之间形成有吸气连通口,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部分所述阴极齿槽位于所述吸气连通口处且与所述吸气连通口连通;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所述阴极齿槽与所述吸气连通口错开。
所述压缩机还包括排气侧轴承,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排气侧轴承的润滑油出口连通,另一端构成所述出口;或,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一端与润滑油供给机构连通,另一端构成所述出口。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排气腔,所述压缩流道具有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具有与所述排气腔连通的排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排气腔断开的排气断开状态;
当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转子腔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所述第二供油通道与所述第二低压腔连通;
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排气侧轴承,所述排气侧轴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排气侧轴承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连通。
所述转子对包括相互啮合的阳转子和阴转子,所述阴转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相邻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之间形成阴极齿槽,所述阳转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相互啮合形成一条所述压缩流道。
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构成所述排气段的部分所述阳极啮合齿逐渐脱出所述阴极齿槽。
一种压缩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排气腔和转子腔;
转子对,所述转子对设置于所述转子腔内,且所述转子对在所述转子腔内形成有至少一条压缩流道;
所述压缩流道具有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具有与所述排气腔连通的排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排气腔断开的排气断开状态;
当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转子腔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所述第二供油通道与所述第二低压腔连通;
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排气侧轴承,所述排气侧轴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排气侧轴承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连通。
所述转子对包括相互啮合的阳转子和阴转子,所述阴转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相邻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之间形成阴极齿槽,所述阳转子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相互啮合形成一条所述压缩流道。
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构成所述排气段的部分所述阳极啮合齿逐渐脱出所述阴极齿槽。
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腔与所述蒸发器的气态出口连通,所述第一供油通道和/或所述第二供油通道与所述蒸发器的回油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转子对与转子腔共同围成压缩流道,并且随着转子对的运转,压缩流道在转子腔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利用此种变化能够将吸气腔内的气体吸入并不断的压缩,最终得到高压的排气,经过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在压缩流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压缩流道中与吸气腔连通的吸气段在即将与转子腔的内壁断开连接时,吸气段的进气量减小,但是压缩流道的容积一定,与进气量减小相比相当于容积逐渐增加,使得此时的吸气段内的压力值较小,从而可以与转子腔的内壁的对应部分共同围成第一低压腔,利用第一低压腔的压力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或排气侧轴承处的压力的压差进行回油,可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压缩机在低压差工况下无法回油的问题,提高了压缩机运行可靠性,拓宽了压缩机的运行范围,同时也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引射器等加压结构,减少压缩机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原理图;
图中:
1、壳体;11、吸气腔;12、转子腔;14、第一低压腔;15、第一供油通道;3、吸气侧轴承;24、阳转子;241、阳极啮合齿;242、阳极齿槽;25、阴转子;251、阴极啮合齿;252、阴极齿槽;4、排气侧轴承;13、排气腔;16、第二低压腔;17、第二供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大多数都采用喷油润滑的方式进行,油在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上起到轴承的润滑和转子密封的作用。目前由于压缩机排气侧轴承润滑后的油混合排气压力的制冷剂,属于高压油,因此通过将该部分油连通吸气腔内为吸气侧轴承润滑,在对吸气侧轴承完成润滑油回到吸气腔内,并随着转子对的压缩排出,即可形成循环。然而当压缩机运行工况的压差较小时,尽管润滑完排气侧轴承的油具有压缩机的排气高压,但与吸气侧轴承处的压差不够大,加之两个排气侧轴承与吸气侧轴承之间连通油路上的压力损失,导致无法正常回油至吸气腔内。现有技术中的螺杆压缩机系统在遇到此类问题主要通过控制运行最小压差工况,以及使用外接油泵加大油路压力差来解决。而且在螺杆压缩机处于轻负载运行条件下,螺杆压缩机所在的换热循环中的蒸发器底部存在存油现象,由于蒸发器中的压力同属于低压,无法通过压差直接回到压缩机的吸气腔,无法完成油路循环。现有技术中的螺杆压缩机系统通常采用引射器引射蒸发器中的低压存油回到压缩机吸气腔。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如图1至图4所示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吸气腔11和转子腔12;转子对2,所述转子对设置于所述转子腔12内,且所述转子对与所述转子腔12共同形成有至少一条压缩流道;所述压缩流道具有吸气段,所述吸气段具有与所述吸气腔11连通的吸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吸气腔11断开的吸气断开状态;当所述吸气段由所述吸气连通状态切换至所述吸气断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吸气段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一低压腔14;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15,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与所述第一低压腔14连通;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吸气侧轴承3,所述吸气侧轴承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吸气侧轴承3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一低压腔14连通。转子对与转子腔12共同围成压缩流道,并且随着转子对的运转,压缩流道在转子腔12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利用此种变化能够将吸气腔11内的气体吸入并不断的压缩,最终得到高压的排气,经过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在压缩流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压缩流道中与吸气腔11连通的吸气段在即将与转子腔12的内壁断开连接时,吸气段的进气量减小,但是压缩流道的容积一定,与进气量减小相比相当于容积逐渐增加,使得此时的吸气段内的压力值较小,从而可以与转子腔12的内壁的对应部分共同围成第一低压腔14,利用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或排气侧轴承处的压力的压差进行回油,可以保证压缩机的回油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压缩机在低压差工况下无法回油的问题,提高了压缩机运行可靠性,拓宽了压缩机的运行范围,同时也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引射器等加压结构,减少压缩机的成本。
具体的,所述转子对包括阳转子24,所述阳转子2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子腔12内,所述阳转子2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241,相邻两个阳极啮合齿241之间形成有阳极齿槽242,部分所述阳极齿槽242形成所述吸气段。其中形成所述吸气段的部分所述阳极齿槽242是指能够与吸气腔11直接连通的部分,在阳转子24进行转动时,阳极齿槽242随之进行转动,并在与吸气腔11连通时,将部分气体送入阳极齿槽242内,实现压缩流道的吸气过程,然后阳转子24继续转动,阳极齿槽242与吸气腔11之间的连通面积逐渐减小,并最终完全与吸气腔11之间断开连通,阳极齿槽242内的气体随着转子对的转动而逐渐被压缩,最终从转子对的排气段排出,完成气体的压缩。
现有技术中一般都对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流道进行研究,而对未处于压缩状态的压缩流道而忽略研究,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在提出低压差或低负载的情况下无法顺利回油的技术问题时,创造性的发现在阳极齿槽242完成吸气并即将转动到与转子腔12的内壁密封的位置时,由于阳极齿槽242与吸气腔11之间的连通面积逐渐减小,使得进入阳极齿槽242的气体量逐渐减小,而阳极齿槽242的容积不变,使得此时阳极齿槽242此部分的压力逐渐降低,在即将完成与转子腔12的密闭时,压力达到最低点,此时构成吸气段的部分阳极齿槽242与转子腔12共同围成所述第一低压腔14,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值远远小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从而可以利用第一低压腔14和蒸发器的蒸发压力的差值实现从蒸发器内回油,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值也远远小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因此第一低压腔14与排气侧轴承之间的压力差可以顺利的将排气侧轴承处的润滑油引流至低压侧轴承处进行润滑,保证压缩机内的油路循环可靠。具体的,所述吸气腔11和所述转子腔12之间形成有吸气连通口,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部分所述阳极齿槽242位于所述吸气连通口处且与所述吸气连通口连通;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所述阳极齿槽242与所述吸气连通口错开。
其中,在构成所述阳极齿槽242的两个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中:当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至少一个所述阳极啮合齿241暴露于吸气连通口处,并与吸气连通口的边沿具有间距,所述吸气段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吸气腔11连通,并且随着阳转子24的转动,此间距逐渐减小,直至间距变为0,此时吸气端切换至吸气断开状态;也即当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两个所述阳极啮合齿241均转动到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密封配合的位置,从而将阳极齿槽242与吸气连通口断开连通,为下一步对压缩流道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做好密封准备。
同样的,所述转子对还包括阴转子25,所述阴转子2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251,相邻两个阴极啮合齿251之间形成有阴极齿槽252,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252相互啮合,部分所述阴极齿槽252形成所述吸气段。形成所述吸气段的部分所述阴极齿槽252是指能够与吸气腔11直接连通的部分,在阴转子25进行转动时,阴极齿槽252随之进行转动,并在与吸气腔11连通时,将部分气体送入阴极齿槽252内,实现压缩流道的吸气过程,然后阴转子25继续转动,阴极齿槽252与吸气腔11之间的连通面积逐渐减小,并最终完全与吸气腔11之间断开连通,阴极齿槽252内的气体随着转子对的转动而逐渐被压缩,最终从转子对的排气段排出,完成气体的压缩。其中压缩流道对气体进行压缩的过程是阳极啮合齿241伸入至对应的阴极齿槽252内进行啮合,从而迫使气体沿转子对的轴线方向进行流动,并再次过程中,随着阳转子24和阴转子25的螺距变化,气体所在的压缩流道的容积逐渐减小,从而实现对气体的压缩,达到增加气体压力的目的。
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在提出低压差或低负载的情况下无法顺利回油的技术问题时,同样创造性的发现在阴极齿槽252完成吸气并即将转动到与转子腔12的内壁密封的位置时,由于阴极齿槽252与吸气腔11之间的连通面积逐渐减小,使得进入阴极齿槽252的气体量逐渐减小,而阴极齿槽252的容积不变,使得此时阴极齿槽252此部分的压力逐渐降低,在即将完成与转子腔12的密闭时,压力达到最低点,此时构成吸气段的部分阴极齿槽252与转子腔12共同围成所述第一低压腔14,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值远远小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从而可以利用第一低压腔14和蒸发器的蒸发压力的差值实现从蒸发器内回油,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值也远远小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因此第一低压腔14与排气侧轴承之间的压力差可以顺利的将排气侧轴承处的润滑油引流至低压侧轴承处进行润滑,保证压缩机内的油路循环可靠。具体的,所述吸气腔11和所述转子腔12之间形成有吸气连通口,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部分所述阴极齿槽252位于所述吸气连通口处且与所述吸气连通口连通;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所述阴极齿槽252与所述吸气连通口错开。
其中,在构成所述阴极齿槽252的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中:当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至少一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暴露于吸气连通口处,并与吸气连通口的边沿具有间距,所述吸气段通过所述间距与所述吸气腔11连通,并且随着阴转子25的转动,此间距逐渐减小,直至间距变为0,此时吸气端切换至吸气断开状态;也即当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均转动到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密封配合的位置,从而将阴极齿槽252与吸气连通口断开连通,为下一步对压缩流道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做好密封准备。
所述压缩机还包括排气侧轴承4,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的一端与所述排气侧轴承4的润滑油出口连通,另一端构成所述出口。由于气体经过了压缩流道的压缩,使得排气侧轴承4处的压力远远大于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值,此时利用排气侧轴承4处的压力与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的压差,将排气侧轴承4处的润滑油通过第一供油通道15输送至第一低压腔14,并最终送至吸气侧轴承3进行润滑,然后通过吸气侧轴承3回流至吸气腔11内,实现了压缩机内的油路循环。
或者,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的一端与润滑油供给机构连通,另一端构成所述出口,利用第一低压腔14的压力与润滑油供给机构之间的压差将润滑油供给机构的润滑油引入至第一低压腔14处,然后供给至吸气侧轴承3进行润滑,实现了压缩机的回油。
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排气腔13,所述压缩流道具有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具有与所述排气腔13连通的排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排气腔13断开的排气断开状态;当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16;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17,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7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排气侧轴承4,所述排气侧轴承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排气侧轴承4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随着转子对的运转,压缩流道在转子腔12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利用此种变化能够将吸气腔11内的气体吸入并不断的压缩,最终得到高压的排气,经过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在压缩流道与排气腔13连通的过程中,压缩流道内的气体会被完全挤出,从而实现压缩流道的排气,在压缩流道用于与排气腔13连通的排气段在完成排气时,排气段内完全没有气体的存在,然而随着转子对的转动,排气段的容积逐渐增加,使得排气段内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形成真空状态,因此,此时排气段与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的第二低压腔16的压力远远低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当第二低压腔16的压力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的压差能够顺利的将蒸发器内的存油引流至第二低压腔16内,并供给至排气侧轴承4处进行润滑,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设置引射器对蒸发器内的存油进行引射的问题,提高压缩机在低负载运行时的可靠性,保证压缩机的回油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压缩机在低压差工况下无法回油的问题,提高了压缩机运行可靠性,拓宽了压缩机的运行范围,同时也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引射器等加压结构,减少压缩机的成本。
具体的,所述转子对包括相互啮合的阳转子24和阴转子25,所述阴转子2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251,相邻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之间形成阴极齿槽252,所述阳转子2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241,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252相互啮合形成一条所述压缩流道。利用阳极啮合齿241与阴极齿槽252的啮合配合,迫使气体在压缩流道内流动,并且随着阳极啮合齿241和阴极啮合齿251的螺距逐渐减小,压缩流道的容积逐渐减小,实现对气体的压缩,在压缩流道进行排气时,压缩后的气体均处于排气段处,当排气段与排气腔13连通时,压缩后的气体进入排气腔13进行排气,随着压缩后的气体进入排气腔13,排气段内的气体逐渐减少,并且阳极啮合齿241逐渐的将压缩流道内的气体排出,使得处于排气段处的压缩流道的容积基本为零,而随着转子段的转动,阳极啮合齿241逐渐离开压缩流道,也即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构成所述排气段的阳极啮合齿241逐渐脱出所述阴极齿槽252,排气段内容积逐渐增加,而此时的排气段处并没有气体补入,使得此时的排气段内的压力越来越低,甚至可以形成真空状态,因此此时的排气段所处位置与对应的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16,利用第二低压腔16的低压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形成压差,从而保证压缩机的顺利回油。
本申请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如图2至图4所示的压缩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排气腔13和转子腔12;转子对,所述转子对设置于所述转子腔12内,且所述转子对在所述转子腔12内形成有至少一条压缩流道;所述压缩流道具有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具有与所述排气腔13连通的排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排气腔13断开的排气断开状态;当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16;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17,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7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排气侧轴承4,所述排气侧轴承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排气侧轴承4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随着转子对的运转,压缩流道在转子腔12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利用此种变化能够将吸气腔11内的气体吸入并不断的压缩,最终得到高压的排气,经过实用新型人研究发现,在压缩流道与排气腔13连通的过程中,压缩流道内的气体会被完全挤出,从而实现压缩流道的排气,在压缩流道用于与排气腔13连通的排气段在完成排气时,排气段内完全没有气体的存在,然而随着转子对的转动,排气段的容积逐渐增加,使得排气段内的压力逐渐降低,甚至形成真空状态,因此,此时排气段与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的第二低压腔16的压力远远低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当第二低压腔16的压力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的压差能够顺利的将蒸发器内的存油引流至第二低压腔16内,并供给至排气侧轴承4处进行润滑,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设置引射器对蒸发器内的存油进行引射的问题,提高压缩机在低负载运行时的可靠性,保证压缩机的回油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压缩机在低压差工况下无法回油的问题,提高了压缩机运行可靠性,拓宽了压缩机的运行范围,同时也无需设置现有技术中的引射器等加压结构,减少压缩机的成本。
所述转子对包括相互啮合的阳转子24和阴转子25,所述阴转子2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251,相邻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之间形成阴极齿槽252,所述阳转子2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241,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252相互啮合形成一条所述压缩流道。利用阳极啮合齿241与阴极齿槽252的啮合配合,迫使气体在压缩流道内流动,并且随着阳极啮合齿241和阴极啮合齿251的螺距逐渐减小,压缩流道的容积逐渐减小,实现对气体的压缩,在压缩流道进行排气时,压缩后的气体均处于排气段处,当排气段与排气腔13连通时,压缩后的气体进入排气腔13进行排气,随着压缩后的气体进入排气腔13,排气段内的气体逐渐减少,并且阳极啮合齿241逐渐的将压缩流道内的气体排出,使得处于排气段处的压缩流道的容积基本为零,而随着转子段的转动,阳极啮合齿241逐渐离开压缩流道,也即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构成所述排气段的阳极啮合齿241逐渐脱出所述阴极齿槽252,排气段内容积逐渐增加,而此时的排气段处并没有气体补入,使得此时的排气段内的压力越来越低,甚至可以形成真空状态,因此此时的排气段所处位置与对应的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16,利用第二低压腔16的低压与蒸发器的蒸发压力形成压差,从而保证压缩机的顺利回油。
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的压缩机。
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腔11与所述蒸发器的气态出口连通,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和/或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7与所述蒸发器的回油口连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吸气腔(11)和转子腔(12);
转子对,所述转子对设置于所述转子腔(12)内,且所述转子对与所述转子腔(12)共同形成有至少一条压缩流道;
所述压缩流道具有吸气段,所述吸气段具有与所述吸气腔(11)连通的吸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吸气腔(11)断开的吸气断开状态;
当所述吸气段由所述吸气连通状态切换至所述吸气断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吸气段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一低压腔(14);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供油通道(15),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与所述第一低压腔(14)连通;
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吸气侧轴承(3),所述吸气侧轴承(3)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吸气侧轴承(3)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一低压腔(1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对包括阳转子(24),所述阳转子(2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子腔(12)内,所述阳转子(2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241),相邻两个阳极啮合齿(241)之间形成有阳极齿槽(242),部分所述阳极齿槽(242)形成所述吸气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腔(11)和所述转子腔(12)之间形成有吸气连通口,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部分所述阳极齿槽(242)位于所述吸气连通口处且与所述吸气连通口连通;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所述阳极齿槽(242)与所述吸气连通口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对还包括阴转子(25),所述阴转子(2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251),相邻两个阴极啮合齿(251)之间形成有阴极齿槽(252),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252)相互啮合,部分所述阴极齿槽(252)形成所述吸气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腔(11)和所述转子腔(12)之间形成有吸气连通口,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连通状态时,部分所述阴极齿槽(252)位于所述吸气连通口处且与所述吸气连通口连通;在所述吸气段处于所述吸气断开状态时,所述阴极齿槽(252)与所述吸气连通口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排气侧轴承(4),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的一端与所述排气侧轴承(4)的润滑油出口连通,另一端构成所述出口;或,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的一端与润滑油供给机构连通,另一端构成所述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排气腔(13),所述压缩流道具有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具有与所述排气腔(13)连通的排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排气腔(13)断开的排气断开状态;
当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16);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17),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7)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
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排气侧轴承(4),所述排气侧轴承(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排气侧轴承(4)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对包括相互啮合的阳转子(24)和阴转子(25),所述阴转子(2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251),相邻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之间形成阴极齿槽(252),所述阳转子(2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241),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252)相互啮合形成一条所述压缩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构成所述排气段的部分所述阳极啮合齿(241)逐渐脱出所述阴极齿槽(252)。
10.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排气腔(13)和转子腔(12);
转子对,所述转子对设置于所述转子腔(12)内,且所述转子对在所述转子腔(12)内形成有至少一条压缩流道;
所述压缩流道具有排气段,所述排气段具有与所述排气腔(13)连通的排气连通状态和与所述排气腔(13)断开的排气断开状态;
当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排气段与所述转子腔(12)的内壁共同围成第二低压腔(16);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17),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7)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
用于支撑所述转子对的排气侧轴承(4),所述排气侧轴承(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排气侧轴承(4)的润滑油入口与所述第二低压腔(16)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对包括相互啮合的阳转子(24)和阴转子(25),所述阴转子(25)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阴极啮合齿(251),相邻两个所述阴极啮合齿(251)之间形成阴极齿槽(252),所述阳转子(24)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阳极啮合齿(241),每一所述阳极啮合齿(241)与一个所述阴极齿槽(252)相互啮合形成一条所述压缩流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段由所述排气断开状态切换至所述排气连通状态的过程中,构成所述排气段的部分所述阳极啮合齿(241)逐渐脱出所述阴极齿槽(252)。
13.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吸气腔(11)与所述蒸发器的气态出口连通,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第二供油通道(17),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5)和/或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7)与所述蒸发器的回油口连通。
CN202322459106.5U 2023-09-11 2023-09-11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Active CN2208904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9106.5U CN220890495U (zh) 2023-09-11 2023-09-11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9106.5U CN220890495U (zh) 2023-09-11 2023-09-11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0495U true CN220890495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1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59106.5U Active CN220890495U (zh) 2023-09-11 2023-09-11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04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8547B (zh) 涡旋压缩机
KR102201797B1 (ko) 제트 엔탈피 증가식 스크롤 압축기 및 냉동 시스템
JP2008163894A (ja) 多段圧縮機
CN203272134U (zh) 新型旋转式压缩机
CN105452665A (zh) 涡旋压缩机
CN108757450B (zh) 一种采用滑动轴承的螺杆压缩机
US20100101268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EP3957855A1 (en)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device
TWI537471B (zh) 壓縮機及其供油方式
CN1816696B (zh) 涡旋型流体机械
CN220890495U (zh)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CN101542125B (zh) 流体机械
CN114320917A (zh) 一种直排式罗茨泵
CN117345623A (zh)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
CN218563890U (zh) 一种喷油螺杆压缩机
CN204226200U (zh) 一种螺杆式制冷系统及其喷油螺杆式压缩机
US7074026B2 (en) Multi-stage helical screw rotor
CN214170819U (zh) 涡旋压缩机、制冷设备及车辆
CN114033685A (zh) 一种螺杆压缩机及螺杆制冷机组
US11719241B2 (en) Screw compressor having a lubrication path for a plurality of suction side bearings
JP2012036862A (ja)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7055590U (zh) 压缩结构、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8816987U (zh) 气缸、压缩机及温度调节系统
CN216975239U (zh) 两级螺杆压缩机
CN218235484U (zh) 压缩机用滑片、压缩机及温度调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