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3717U -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3717U
CN220873717U CN202322526126.XU CN202322526126U CN220873717U CN 220873717 U CN220873717 U CN 220873717U CN 202322526126 U CN202322526126 U CN 202322526126U CN 220873717 U CN220873717 U CN 220873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rotrusion
limiting
secondary batter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2612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李情
李鹏
秦计生
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2612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3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3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3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属于电池技术领域。二次电池包括:顶盖片,具有第一面和沿厚度方向与第一面相背离的第二面;顶盖片设有极柱孔,贯穿第一面和第二面;铆接块;极柱,包括第一安装部和连接部,第一安装部设于第一面远离第二面的一侧,第二安装部设于第二面远离第一面的一侧,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安装部与铆接块之间,并穿设于极柱孔内;连接部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限位件,第一本体与第一安装部连接,第二本体与铆接块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限位件穿设于限位通道,以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该二次电池的顶盖及极柱孔之间装配良好且结构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的极柱大多采用摩擦焊工艺制备,摩擦焊制备的负极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极柱断裂的风险,动力电池的焊接区域易产生气孔等缺陷,焊接过后的残余应力较大会影响电池的长期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用于解决极柱残余应力大、易断裂而影响电池长期可靠性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片,所述顶盖片具有厚度方向,所述顶盖片具有第一面和沿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面相背离的第二面;所述顶盖片设有极柱孔,所述极柱孔贯穿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铆接块,所述铆接块设于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第一面的一侧;极柱,所述极柱包括第一安装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于所述第一面远离所述第二面的一侧,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铆接块之间,并穿设于所述极柱孔内;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限位件,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铆接块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限位通道,以固定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凹槽和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连通所述凹槽,所述凸起设于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限位孔连通形成所述限位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凹槽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连通所述凹槽,所述凸起设于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连通形成所述限位通道,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限位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设有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厚度方向Z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侧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本体沿所述厚度方向Z远离所述铆接块的一侧具有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连接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贴合,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凹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凸起设于所述第四表面上,所述第二凹槽贯穿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一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贯穿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本体设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贯穿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一开口槽与所述第二开口槽围合形成所述限位通道,所述限位件穿设于所述限位通道,所述限位件的相对两侧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内,以将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设于所述极柱孔内,且所述第一密封部位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顶盖片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密封部连接,所述第二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呈L型一体式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二次电池。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电池,包括:顶盖片,顶盖片具有厚度方向,顶盖片具有第一面和沿厚度方向与第一面相背离的第二面;顶盖片设有极柱孔,极柱孔贯穿第一面和第二面;铆接块,铆接块设于第二面远离第一面的一侧;极柱,极柱包括第一安装部和连接部,沿厚度方向Z,第一安装部设于第一面远离第二面的一侧,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安装部与铆接块之间并穿设于极柱孔;连接部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限位件,第一本体与第一安装部连接,第二本体与铆接块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限位件穿设于限位通道,以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本申请的电池,通过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限位件穿设于限位通道内以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固定连接,从而实现连接部的安装,通过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安装部与铆接块之间,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面远离第二面的一侧,铆接块位于第二面远离第一面的一侧,第一安装部和铆接块沿厚度方向对连接部进行限位,顶盖片的极柱孔沿厚度方向的垂直方向对连接部进行限位,实现装配后的极柱与顶盖片装配良好,结合紧密,无分离风险,实现二次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和图2中二次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安装部、连接部和铆接块之间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二次电池的第一安装部和连接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部分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第一安装部和部分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沿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在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连接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9中二次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图9中第一安装部和连接部的爆炸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连接部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第一安装部和连接部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中其他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18为本申请中其他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正视图;
图19为本申请中其他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侧视图;
图20为图17中二次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图21为图18中连接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连接部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23为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壳体、101-容纳腔、200-电极组件、300-顶盖片、301-第一面、302-第二面、303-极柱孔、400-下塑胶、500-上塑胶、600-极柱、610-第一安装部、620-铆接块、630-连接部、631-第一本体、632-第二本体、633-凸起、634-凹槽、635-限位件、636-第一凸起、637-第一凹槽、638-第二凸起、639-第二凹槽、251-第一侧面、252-第二侧面、253-第一表面、254-第二表面、255-第三表面、256-第四表面、257-第五表面、640-第一开口槽、641-第二开口槽、651-第一限位孔、652-第二限位孔、653-限位通道、700-密封圈、710-第一密封部、720-第二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
申请人注意到,当前动力电芯极柱采用摩擦焊工艺制备时,摩擦焊焊接设备昂贵,需求量大,前期投入成本高,同时,摩擦焊良率较低,对结构件利用率较低,摩擦焊负极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极柱断裂风险,焊接区域易产生气孔等缺陷,以及焊接过后的残余应力等均有较大影响,以上因素均会影响电芯长期可靠性的判断。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可以解决极柱采用摩擦焊工艺制备时存在残余应力大、易断裂导致影响电池长期可靠性的问题。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片300、铆接块620和极柱600;其中,顶盖片300具有厚度方向Z,顶盖片300具有第一面301和沿厚度方向Z与第一面301相背离的第二面302;顶盖片300设有极柱孔303,极柱孔303贯穿第一面301和第二面302;极柱600包括第一安装部610和连接部630,第一安装部610设于第一面301远离第二面302的一侧,铆接块620设于第二面302远离第一面301的一侧,连接部630连接于第一安装部610与铆接块620之间,并且连接部630穿设于极柱孔303内;连接部630包括第一本体631、第二本体632和限位件635,第一本体631与第一安装部610连接,第二本体632与铆接块620连接,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连接形成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以固定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顶盖片300具有厚度方向Z,顶盖片300具有第一面301和沿厚度方向Z与第一面301相背离的第二面302;顶盖片300设有极柱孔303,极柱孔303贯穿第一面301和第二面302;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还包括铆接块620;极柱600包括第一安装部610和连接部630,第一安装部610设于第一面301远离第二面302的一侧,铆接块620设于第二面302远离第一面301的一侧,并且使连接部630连接于第一安装部610与铆接块620之间,且连接部630穿设于极柱孔303内;并且,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实现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通过连接部630连接于第一安装部610与铆接块620之间,相当于,第一安装部610搭接于第一面301远离第二面302的一侧,铆接块620搭接于第二面302远离第一面301的一侧,第一安装部610和铆接块620沿厚度方向Z对连接部630进行限位,以及顶盖片300和极柱孔303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对连接部630进行限位,以及通过限位件635穿设于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连接形成的限位通道653,实现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连接部630的装配;从而实现装配后的极柱600分别与顶盖300、极柱孔303之间装配良好,结合紧密,无分离风险,从而该二次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好。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二次电池还包括:壳体100、电极组件200、下塑胶400和上塑胶500;壳体100设有容纳腔101;电极组件200设于容纳腔101内;顶盖片300与壳体100连接并盖封容纳腔101;顶盖片300的第一面301靠近容纳腔101;下塑胶400设置于容纳腔101内并与第一面301连接;上塑胶500与第二面302连接;铆接块620设于上塑胶500远离第二面302的一侧;第一安装部610设于下塑胶400远离第一面301的一侧。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630的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其中一者设有凸起633,另一者设有凹槽634,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其中一者设有第一限位孔651,另一者设有第二限位孔652,第一限位孔651与第二限位孔652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653;凸起633设于凹槽634内,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具体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本体631上凸出设置凸起633,凸起633设有第一限位孔651,在第二本体632内设置凹槽634和第二限位孔652,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凹槽634,使凸起633装配于凹槽634内,第一限位孔651和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形成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本体631内设置上述的凹槽634和第一限位孔651,在第二本体632上凸出设置上述的凸起633,凸起633设有第二限位孔652,使得凸起633装配于凹槽634内,第一限位孔651和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形成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以及,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在第一本体631分别设置凸起633和凹槽634,在第二本体632分别设置凹槽634和凸起633,使第一本体631的凸起633装配于第二本体632的凹槽634内,使第二本体632的凸起633装配于第一本体631的凹槽634内,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其中一者设有第一限位孔651,另一者设有第二限位孔652,第一限位孔651和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形成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本体631设有凸起633,第二本体632设有凹槽634,凸起633设有第一限位孔651,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凹槽634,第一限位孔651和第二限位孔652均为通孔,凸起633穿设于凹槽634内,限位件635同时贯穿凸起633、通孔和第二本体632,以完成第二本体632和第一本体631之间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凸起633嵌设于凹槽634内,从而实现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的首次限位,在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实现预限位基础上,进而通过使得限位件635同时贯穿凸起633、通孔和第二本体632,以实现将第二本体632和第一本体631紧固连接,进一步实现第二本体632与第一本体631的二次限位,通过双重限位完成第二本体632与第一本体631之间的紧固连接。或者,第二本体632设有凸起633,凸起633设有第二限位孔652,第一本体631设有第一限位孔651,第一限位孔651和第二限位孔652均为通孔,第一本体631设有凹槽634,第一限位孔651连通凹槽634,凸起633穿设于凹槽634内以完成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之间的预限位,限位件635同时贯穿凸起633、第二限位孔652即通孔和第一本体631的第一限位孔651即通孔,以将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连接即实现二次限位,从而进一步实现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之间的紧固连接。
请参阅图6~图8,在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限位件635为销结构件,限位件635设为多个,第一限位孔651和第二限位孔652均设有多个且二者一一对应,凸起633设置的通孔和第二本体632设置的通孔一一对应设置且均设有多个,每一销结构件同时穿设于凸起633的通孔和第二本体632相对应的通孔内,销结构件用以紧固凸起633和第二本体632,从而将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进行连接。
在其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限位件635为销结构件,限位件635设为多个,当凸起(未图示)不设于第一本体631,且凸起仅设于第二本体632,第二本体632的凸起和第一本体631均开设有通孔,凸起的通孔和第一本体631的通孔一一对应设置且均设有多个,每一销结构件同时穿设于凸起的通孔和第一本体631相对应的通孔内,限位件635即销结构件用以将第二本体632的凸起和第一本体631紧固连接,进而将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进行固定连接,从而,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通过限位件635连接形成的连接部630的结构稳定性良好。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每一限位件635同时贯穿第一本体631的凸起633设置的通孔和第二本体632设置的通孔的设计,或者,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每一限位件635同时贯穿第二本体632的凸起633设置的通孔和第一本体631设置的通孔的设计,实现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稳定性装配的目的。
请参阅图9~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631设有第一凸起636和第一凹槽637,第一凸起636与第一凹槽637间隔设置;第二本体632设有第二凸起638和第二凹槽639,第二凸起638与第二凹槽639间隔设置;第一凸起636设于第二凹槽639内,第二凸起638设于第一凹槽637内。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第一本体631的第一凸起636设于第二本体632的第二凹槽639内,同时,将第二本体632的第二凸起638设于第一本体631的第一凹槽637内,即,第一凸起636嵌设于第二凹槽639内,相当于完成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之间的榫卯配合,并且,通过第二凸起638嵌设于第一凹槽637内,相当于完成第二本体632与第一本体631之间的又一榫卯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的双重榫卯连接,进而实现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的稳定性装配,因此,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连接形成的连接部630结构稳定性良好。
请参阅图14~图16,续见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631沿厚度方向Z远离第一安装部610的一侧具有第一表面253、第二表面254和第一侧面251;第一侧面251连接第一表面253和第二表面254,其中,第一侧面251设置于第一表面253和第二表面254之间;第二本体632沿厚度方向Z远离铆接块620的一侧具有第三表面255、第四表面256和第二侧面252;第二侧面252连接第三表面255和第四表面256,其中,第二侧面252设置于第三表面255和第四表面256之间;第一表面253与第四表面256相贴合,第二表面254与第三表面255相贴合,第一侧面251与第二侧面252相贴合;从而通过第一表面253与第四表面256相互贴合实现面接触方式的限位,第二表面254与第三表面255相互贴合实现面接触方式的限位,第一侧面251与第二侧面252相互贴合实现面接触方式的限位。
需要补充的是,沿厚度方向Z,第一表面253相对于第一安装部610的高度低于第二表面254相对于第一安装部610的高度;并且沿厚度方向Z,第三表面255相对于铆接块620的高度低于第四表面256相对于铆接块620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636设于第二表面254上,第一凹槽637贯穿第一表面253;第二凸起638设于第四表面256上,第二凹槽639贯穿第三表面255;第一凸起636设置于第二凹槽639内,第一凸起636与第二凹槽639的底壁连接;第二凸起638设置于第一凹槽637内,第二凸起638与第一凹槽637的底壁连接。因此,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第一表面253与第四表面256相贴合,第二表面254与第三表面255相贴合,第一侧面251与第二侧面252相贴合,先实现多面接触限位,再通过第二凸起638嵌设于第一凹槽637内实现榫卯连接式限位,并且通过第一凸起636嵌设于第二凹槽639内实现另一榫卯连接式限位,最终可以实现多方位联合限位的效果。
如图12所示,第一凸起636凸出于第一本体631的第二表面254,且第一凸起636与第二表面254进行一体式设计;第一凹槽637凹设于第一本体631内部,且第一凹槽637贯穿第二表面254;第二凸起638凸出于第二本体632的第四表面256,且第二凸起638与第四表面256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二凹槽639凹设于第二本体632内部且第二凹槽639贯穿第三表面255;作为优选,第一凸起636和第二凸起638均沿厚度方向Z延伸,第一凹槽637和第二凹槽639的深度方向均与厚度方向Z相同。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53和第二表面254均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延伸,第一侧面251沿厚度方向Z延伸于第一表面253与第二表面254之间;以及,第三表面255和第四表面256均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延伸,第二侧面252沿厚度方向Z延伸于第三表面255与第四表面256之间;此外,第一表面253与第四表面256沿厚度方向Z正对设置,第二表面254与第三表面255沿厚度方向Z正对设置,第一侧面251与第二侧面252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正对设置。
如图14~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第一本体631的第一凸起636穿设于第一本体631的第二凹槽639内,同时第二本体632的第二凸起638穿设于第一本体631的第一凹槽637内;即,在满足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之间的双重榫卯连接的基础上,第一本体631设有第一开口槽640,第一开口槽640贯穿第一侧面251;第二本体632设有第二开口槽641,第二开口槽641贯穿第二侧面252,第一开口槽640与第二开口槽641围合形成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的相对两侧分别嵌设于第一开口槽640和第二开口槽641内,以将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连接。
需要具体阐述的是,第一开口槽640的深度方向为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第一开口槽640贯穿第一侧面251,此外,第一开口槽640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贯穿第一本体631的侧壁(未图示);第二开口槽641的深度方向为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第一开口槽640贯穿第二侧面252;此外,第二开口槽641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贯穿第二本体632的侧壁(未图示)。当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装配时,第一侧面251与第二侧面252贴合,第一开口槽640与第二开口槽641对接以围合形成限位通道653,限位件635穿设于限位通道653后,限位件635与限位通道653进行限位配合,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635通过与限位通道653充分接触且相互挤压以完成彼此之间的限位作用,且由于限位件635分别配置于第一开口槽640和第二开口槽641内,相当于限位件635与限位通道653之间完成另一榫卯连接,因此,第一本体631与第二本体632之间实现紧固连接,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连接形成的连接部630具备结构稳定性的功能。
请参阅图17~图23,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极柱600具有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X和厚度方向Z两两相交;第一本体631远离第一安装部610的一侧设有凸起633,第二本体632远离铆接块620的一侧设有凹槽634;凸起633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凸起633沿第三方向X具有第一宽度W1,第一宽度W1沿厚度方向Z增大;凹槽634沿第二方向Y延伸,凹槽634沿第三方向X具有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沿厚度方向Z增大。
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633具有第五表面257,第五表面257沿厚度方向Z远离第一本体631,第五表面257与凹槽634的底壁贴合,以将第一本体631和第二本体632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X和厚度方向Z两两垂直;凸起633与第一本体631之间为一体式连接;第一本体631与第一安装部610之间为一体式连接;并且第二本体632与铆接块620之间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中的任一种。凸起633在第三方向X和厚度方向Z共同限定的平面内的截面呈倒梯形,凹槽634在第三方向X和厚度方向Z共同限定的平面内的截面呈正梯形,由于凸起633在第三方向X的第一宽度W1沿厚度方向Z增大,且凹槽634在第三方向X的第二宽度W2沿厚度方向Z增大,凸起633相当于卯结构件,凹槽634相当于榫结构件,凸起633沿第二方向Y装配于凹槽634内,且凸起633与凹槽634过盈配合,从而凸起633与凹槽634过盈配合形成连接部630,实现连接部630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二次电池还包括密封圈700,密封圈700包括第一密封部710和第二密封部720,第一密封部710设于极柱孔303内,第一密封部710位于连接部630与顶盖片300之间,即,第一密封部710沿厚度方向Z穿设于极柱孔303内,第一密封部710沿极柱孔303的径向延展搭接于第一面301或第二面302,也即第一密封部710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夹持于连接部630和顶盖片300之间,第一密封部710沿极柱孔303的径向相背离的两侧分别紧密贴合连接部630和顶盖片300,从而第一密封部710对连接部630和顶盖片300之间的间隙起到密封作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密封部720与第一密封部710一体式连接,密封圈700沿厚度方向Z和极柱孔303的径向相交平面的截面呈现L型一体式结构,L型一体式结构为弹性密封圈。第二密封部720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延展搭接于顶盖片300的第一面301或第二面302,且第二密封部720沿厚度方向Z相背离的两侧分别紧密贴合于第一安装部610与第一面301之间;或者,第二密封部720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延展搭接于铆接块620与第二面302之间;第二密封部720能够实现顶盖片300、连接部630之间的密封作用。
因此,通过第一密封部710设于极柱孔303内,第一密封部710位于连接部630与顶盖片300之间,使得连接部630在极柱孔303内与顶盖片300绝缘,防止造成连接部630与顶盖片300之间短路;通过第二密封部720位于第一安装部610与顶盖片300之间,防止第一安装部610与顶盖片300接触造成短路,或者,第二密封部720位于铆接块620与顶盖片300之间,防止铆接块620与顶盖片300接触造成短路。密封圈700可以是PFA、PPS或氟橡胶等材料。
如图3所示,本申请该二次电池中,极柱600与电极组件200连接。该二次电池还包括防爆阀组件800,防爆阀组件800安装于顶盖片300上,防爆阀组件800包括保护膜810、防爆阀820和安装孔830,安装孔830开设于顶盖片300上,防爆阀820安装于顶盖片300和下塑胶400之间,防爆阀820穿设于安装孔830内,保护膜810粘接在顶盖片300上用以覆盖安装孔830,安装孔830用于防止电池爆炸,安装孔830的形状可以为方形、椭圆形、跑道形等,保护膜810的形状可以是方形、椭圆形、跑道形等形状。
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能够满足解决极柱残余应力大、易断裂而影响电池长期可靠性的问题。本申请的二次电池中,通过使连接部630连接于第一安装部610与铆接块620之间且连接部630穿设于极柱孔303内,相当于,第一安装部610搭接于第二面302远离第一面301的一侧,铆接块620搭接于第一面301远离第二面302的一侧,第一安装部610和铆接块620沿厚度方向Z对连接部630进行限位,以及顶盖片300和极柱孔303沿厚度方向Z的垂直方向对连接部630进行限位,从而实现装配后的极柱600分别与顶盖300、极柱孔303之间装配良好,结合紧密,无分离风险,解决极柱残余应力大、易断裂而影响电池长期可靠性的问题,从而该二次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好。此外,本申请连接部630的设计,能够简化二次电池的结构,使得二次电池的成本和重量得到显著降低,且在空间利用率上得到大幅提高,因而能够有效满足二次电池轻量化的需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二次电池。基于上述二次电池具有结构稳定性好,电池长期可靠性好,因此该用电设备具备本申请上述二次电池的全部优点,该用电设备稳定性好。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申请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片(300),所述顶盖片(300)具有厚度方向(Z),所述顶盖片(300)具有第一面(301)和沿所述厚度方向(Z)与所述第一面(301)相背离的第二面(302);所述顶盖片(300)设有极柱孔(303),所述极柱孔(303)贯穿所述第一面(301)和所述第二面(302);
铆接块(620),所述铆接块(620)设于所述第二面(302)远离所述第一面(301)的一侧;
极柱(600),所述极柱(600)包括第一安装部(610)和连接部(630),沿所述厚度方向(Z),所述第一安装部(610)设于所述第一面(301)远离所述第二面(302)的一侧,所述连接部(630)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610)与所述铆接块(620)之间,并穿设于所述极柱孔(303);
所述连接部(630)包括第一本体(631)、第二本体(632)和限位件(635),所述第一本体(631)与所述第一安装部(610)连接,所述第二本体(632)与所述铆接块(620)连接,所述第一本体(631)和所述第二本体(632)之间形成有限位通道(653),所述限位件(635)穿设于所述限位通道(653),以固定所述第一本体(631)与所述第二本体(6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631)设有凹槽(634)和第一限位孔(651),所述第二本体(632)设有凸起(633),所述凸起(633)设有第二限位孔(652),所述第一限位孔(651)连通所述凹槽(634),所述凸起(633)设于所述凹槽(634)内;
其中,所述限位件(635)穿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651)与所述第二限位孔(652),所述第一限位孔(651)与所述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形成所述限位通道(65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631)设有凸起(633),所述凸起(633)设有第一限位孔(651),所述第二本体(632)设有凹槽(634)和第二限位孔(652),所述第二限位孔(652)连通所述凹槽(634),所述凸起(633)设于所述凹槽(634)内;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孔(65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652)连通形成所述限位通道(653),所述限位件(635)穿设于所述限位通道(6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631)设有第一凸起(636)和第一凹槽(637),所述第一凸起(636)与所述第一凹槽(637)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本体(632)设有第二凸起(638)和第二凹槽(639),所述第二凸起(638)与所述第二凹槽(639)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636)设于所述第二凹槽(639)内,所述第二凸起(638)设于所述第一凹槽(637)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631)沿所述厚度方向(Z)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610)的一侧具有第一表面(253)、第二表面(254)和第一侧面(251);所述第一侧面(25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253)和所述第二表面(254);所述第二本体(632)沿所述厚度方向(Z)远离所述铆接块(620)的一侧具有第三表面(255)、第四表面(256)和第二侧面(252);所述第二侧面(252)连接所述第三表面(255)和所述第四表面(256);所述第一表面(253)与所述第四表面(256)相贴合,所述第二表面(254)与所述第三表面(255)相贴合,所述第一侧面(251)与所述第二侧面(252)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636)设于所述第二表面(254)上,所述第一凹槽(637)贯穿所述第一表面(253);所述第二凸起(638)设于所述第四表面(256)上,所述第二凹槽(639)贯穿所述第三表面(255);所述第一凸起(636)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639)内,所述第二凸起(638)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637)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631)设有第一开口槽(640),所述第一开口槽(640)贯穿所述第一侧面(251),所述第二本体(632)设有第二开口槽(641),所述第二开口槽(641)贯穿所述第二侧面(252),所述第一开口槽(640)与所述第二开口槽(641)围合形成所述限位通道(653),所述限位件(635)穿设于所述限位通道(653),所述限位件(635)的相对两侧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槽(640)和所述第二开口槽(641)内,以将所述第一本体(631)和所述第二本体(63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700),所述密封圈(700)包括第一密封部(710)和第二密封部(720),所述第一密封部(710)设于所述极柱孔(303)内,且所述第一密封部(710)位于所述连接部(630)与所述顶盖片(300)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720)与所述第一密封部(710)连接,所述第二密封部(720)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610)与所述第一面(30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700)呈L型一体式结构。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2322526126.XU 2023-09-15 2023-09-15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20873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6126.XU CN220873717U (zh) 2023-09-15 2023-09-15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26126.XU CN220873717U (zh) 2023-09-15 2023-09-15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3717U true CN220873717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18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26126.XU Active CN220873717U (zh) 2023-09-15 2023-09-15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3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10029686A (ko) 반경방향 공간 이용율을 향상시키는 버튼형 전지
WO2021208127A1 (zh) 锂离子电池
CN216389662U (zh) 一种圆柱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
WO2023036291A1 (zh) 一种复合极柱、顶盖和电池
WO2023241016A1 (zh) 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1789108U (zh) 锂离子电池
KR100835743B1 (ko) 2차 전지용 배터리팩
CN109755422B (zh) 动力电池顶盖组件、动力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N114024104B (zh) 一种圆柱锂电池用盖板组件
CN220873717U (zh)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9892367U (zh) 一种方壳电池盖板结构、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9476829U (zh) 盖板组件、电池及电池模组
CN112968235A (zh) 电池盖帽及电池
CN219163538U (zh) 顶盖组件、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5220904U (zh) 电池
CN208315621U (zh) 电池的顶盖组件、电池和电池模组
CN113471582A (zh) 一种顶盖组件、基于该顶盖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CN217507498U (zh) 一种电池顶盖及电池
CN216362149U (zh) 一种扣式电池及其盖板组件
CN221080271U (zh) 一种巴片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20021534U (zh) 极柱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626763U (zh) 一种下塑胶组件、电池顶盖及二次电池
CN220021342U (zh)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CN219643066U (zh) 圆柱电池、电池包以及车辆
CN220420841U (zh) 一种密封胶钉及其动力电池盖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