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21342U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 Google Patents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21342U CN220021342U CN202321712616.2U CN202321712616U CN220021342U CN 220021342 U CN220021342 U CN 220021342U CN 202321712616 U CN202321712616 U CN 202321712616U CN 220021342 U CN220021342 U CN 22002134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lead
- positioning
- assembly
- cover plate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该盖板组件包括:具有贯穿的盖板通孔的盖板本体;包括相连接的贯通部及连接板的电极引出件,贯通部至少部分穿设于盖板通孔,连接板位于盖板本体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覆设于盖板本体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位于盖板本体与连接板之间的绝缘件;绝缘件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定位部,连接板与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用于实现连接板在绝缘件上的定位。通过在绝缘件上设置第一定位部,以及在连接板上设置与第一定位部配合的第二定位部,能够实现连接板在绝缘件上的定位,保证了连接板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提高装配的精确度以及产品良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在方壳电池中,通常将电极组件与极柱通过转接片的方式电连接,电极组件上设置有极耳,转接片包含极柱连接区与极耳连接区,极耳连接区与极耳电连接,装配后的整体通过极柱连接区与极柱电连接,完成装配。
现有技术中有采用极柱无转接片的方式,通过在极柱的底面形成底板,极柱伸出盖板本体上的盖板通孔和外连接端进行电连接,底板位于盖板本体的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且底板和盖板本体之间设有绝缘件,底板和电极组件上引出的极耳电连接。
但是,由于底板需要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但在底板在装配至绝缘件的过程中,底板容易产生偏移,从而使底板不能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影响装配的精确度,以及产品的良率。因此,如何保证底板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盖板组件,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盖板本体,具有贯穿的盖板通孔;
电极引出件,所述电极引出件包括相连接的贯通部及连接板,所述贯通部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盖板通孔,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盖板本体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
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覆设于所述盖板本体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板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用于实现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绝缘件上的定位。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绝缘件上设置第一定位部,以及在连接板上与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部,能够实现连接板在绝缘件上的定位,从而保证连接板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从而提高装配的精确度,以及产品的良率。
较佳地,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向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向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所述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或者,
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部,所述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绝缘件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突出或者凹陷形成的第一定位部与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凹陷或者突出形成的第二定位部配合,提供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配合的具体方式,能够达到更有效地现连接板在绝缘件上的定位,从而保证连接板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
较佳地,所述凸部至少部分卡合于所述凹部内;或者,所述凸部的侧壁与所述凹部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凸部至少部分卡合于所述凹部内,能够实现连接板在绝缘件上的定位的同时,实现连接板与所述绝缘件之间的限位;通过设置凸部的侧壁与凹部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也就是说凸部可以有余量的进入凹部中,达到便于安装的有益技术效果。
较佳地,当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部时,所述凸部为凸起,所述凹部为凹槽或者通孔;或者,
当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部时,所述凹部为凹槽,所述凸部为凸起。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设置提供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具体设置方式。
较佳地,当所述凹部为通孔时,所述凸部位于所述凹部内的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凹部的高度。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凸部位于凹部内的部分的高度小于凹部的高度,也就是说,凸部位于凹部内的部分不会突出于设置凹部的连接板的远离绝缘件的一表面,从而避免对其他部件产生干涉。
较佳地,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连接板的外周缘具有间距;或者,所述第二定位部部分贴合所述连接板的外周缘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上述设置,实现第二定位部设置在连接板的外周缘内,从而达到节省空间的有益技术效果。
较佳地,所述连接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贯通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组件引出的极耳电连接;
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即避免将第二定位部设置在过渡连接部上,以避免影响过渡连接部的连接强度。
较佳地,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部间隔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定位部,可以进一步实现连接板与绝缘件的精确定位,以及防止连接板与绝缘件之间的扭动。
较佳地,所述电极引出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件和第二电极引出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极性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极性为负极;
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部;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均设有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和/或,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不同。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电极引出件或者第二电极引出件上设置第二定位部,或者在第一电极引出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设置数量不同和/或位置不同的第二定位部能够有效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和第二电极引出件在绝缘件上的位置装反。
较佳地,当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均设有所述第二定位部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关于所述盖板组件的中心不对称。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引出件的第二定位部在第一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与第二电极引出件的第二定位部在第二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的中心不对称,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和第二电极引出件在绝缘件上的位置装反。
一种单体电池,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壳体;
如上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有容纳腔;
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绝缘件上设置第一定位部,以及在连接板上与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部,能够实现连接板在绝缘件上的定位,从而保证连接板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上的正确位置,从而提高装配的精确度,以及产品的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盖板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盖板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盖板组件的电极引出件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盖板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C-C方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盖板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D-D方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盖板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盖板组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盖板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盖板组件的电极引出件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盖板组件1
电极引出件10
第一电极引出件111
第二电极引出件112
连接板12
第一连接部121
过渡连接部122
第二连接部123
盖板本体20
绝缘件40
绝缘件通孔41
第一定位部51
第二定位部52
电极组件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该单体电池包括:壳体、该盖板组件以及电极组件。盖板组件盖设于壳体上,并与壳体共同限定有容纳腔。电极组件容纳于容纳腔内。
如图1至图5所示,盖板组件1包括:盖板本体20、电极引出件10以及绝缘件40,盖板本体20具有贯穿的盖板通孔。
电极引出件10的一端与电极组件2引出的极耳电连接,另一端至少部分穿设于盖板通孔中。具体地,电极引出件10包括相连接的贯通部及连接板12,贯通部至少部分穿设于盖板通孔,连接板12位于盖板本体2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
绝缘件40覆设于盖板本体2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且位于盖板本体20与连接板12之间。绝缘件40的材料为塑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他绝缘材料。绝缘件40对应盖板通孔的位置设有绝缘件通孔41,电极引出件10的贯通部依次穿设于盖板通孔和绝缘件通孔41。绝缘件通孔41的直径大于盖板通孔的直径。盖板通孔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设有密封件,密封件夹设于电极引出件10和盖板本体20之间,且位于绝缘件通孔41内。
绝缘件4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连接板12与第一定位部5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部52,第一定位部51与第二定位部52配合用于实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这样,通过在绝缘件40上设置第一定位部51,以及在连接板12上与第一定位部51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定位部52,能够实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从而保证连接板12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40上的正确位置,从而提高装配的精确度,以及产品的良率。
具体地,第一定位部51为绝缘件4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向靠近电极组件2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部,第二定位部52为连接板12与第一定位部51对应的位置向靠近电极组件2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凸部至少部分位于凹部内。这样,通过绝缘件4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突出形成的第一定位部51与连接板12与第一定位部51对应的位置凹陷形成的第二定位部52配合,能够达到更有效地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从而保证连接板12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40上的正确位置。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定位部51为绝缘件4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向远离电极组件2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第二定位部52为连接板12与第一定位部51对应的位置向远离电极组件2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部,凸部至少部分位于凹部内。这样,通过绝缘件40朝向电极组件2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凹陷形成的第一定位部51与连接板12与第一定位部51对应的位置突出形成的第二定位部52配合,能够达到更有效地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从而保证连接板12能够安装至其在绝缘件40上的正确位置。
凸部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只要能够与凹部配合即可。
较佳地,凸部的数量对应于凹部的数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凸部的数量小于凹部的数量,只要能够实现至少有一个凸部与凹部配合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的数量为两个。凸部的侧壁与凹部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d,以使凸部可以有余量的进入凹部中,达到便于安装的有益技术效果。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中一个凸部的侧壁与凹部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另一个凸部是卡合在与其对应的凹部内,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具体地,另一个凸部可以是部分卡合在凹部中,也可以是全部卡合在凹部内,以实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的同时,实现连接板12与绝缘件40之间的限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两个凸部均全部卡合于凹部内,以实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的同时,实现连接板12与绝缘件40之间的限位。但不限于此,两个凸部均也可以是均部分卡合在凹部中。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为凸起,凹部为通孔。但不限于此,位于连接板12上的凹部也可以是凹槽。凸部和凹部均沿盖板组件1的高度方向H设置,凸部进入凹部的开口是朝向绝缘件40的沿高度方向H的下表面设置(绝缘件40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表面),凸部是朝向连接板12沿高度方向H的上表面设置的(连接板12的远离电极组件2的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位于绝缘件40上的第一定位部51为凹部,位于连接板12上的第二定位部52为凸部时,较佳地,凹部仅为凹槽,凸部为凸起。也就是说,避免在绝缘件40上的凹部为贯穿的通孔,而影响绝缘件40的绝缘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凸部位于凹部内的部分的高度h1小于凹部的高度h2,即,凸起位于通孔内的部分的高度h1小于通孔的高度h2,也就是说,凸起位于通孔内的部分不会突出于设置通孔的连接板12的靠近电极组件2的表面(连接板12沿高度方向H的下表面),从而避免对电极组件2产生干涉。
第二定位部52与连接板12的外周缘具有间距。这样,实现第二定位部52设置在连接板12的外周缘内,从而达到节省空间的有益技术效果。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定位部52部分贴合连接板12的外周缘设置,即,连接板12的外周缘形成有缺口,该缺口形成了第二定位部52,这种设置方式也能达到节省空间的有益技术效果。
连接板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1、过渡连接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23,第一连接部121与贯通部连接,第二连接部123与电极组件2引出的极耳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定位部52仅位于第一连接部121上。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2也可以仅位于第二连接部123上、或者位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上,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第二定位部52位于第一连接部121上、或者位于第二连接部123上、或者同时位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上,即避免将第二定位部52设置在过渡连接部122上,以避免影响过渡连接部122的连接强度。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会在过渡连接部122设置弯折或者凹陷以提高连接板12的空间利用度,因此,避免将第二定位部52设置在过渡连接部122上,能够有效避免影响过渡连接部122的连接强度。
两个第二定位部52间隔设置,以进一步实现连接板12与绝缘件40的精确定位,以及防止连接板12与绝缘件40之间的扭动或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引出件10包括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极性为正极,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极性为负极。
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均设有两个第二定位部52。其中一个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这样,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从而通过第二定位部52的位置的不同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而达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在绝缘件40上的位置装反的有益技术效果。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两个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均不同于两个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均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部52的情况时,只要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位置不同,即能达到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有益技术效果。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的数量的不同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而达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在绝缘件40上的位置装反的有益技术效果。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整。进一步,可以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的数量以及位置均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而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仅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52,或者仅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设置第二定位部52,以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定位部52,另一个未设有第二定位部52,能够明显地区分出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不同,从而达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装反的有益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与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的数量为两个的基础上,一个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1的中心O不对称。这样,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1的中心O不对称,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在绝缘件40上的位置装反。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两个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1的中心O不对称。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均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部52的情况时,只要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1的中心O不对称,即能达到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有益技术效果。
实施例2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盖板组件1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的整体结构基本和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其不同的之处在于,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设置有一个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未设置第二定位部52,以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定位部52,另一个未设有第二定位部52,能够明显地区分出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不同,从而达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装反的有益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设置的第二定位部52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二定位部52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绝缘件40上的第一定位部51为凸部,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第二定位部52为凹部。凸部和凹部的数量均为一个。凸部的侧壁与凹部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以使凸部可以有余量的进入凹部中,达到便于安装的有益技术效果。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凸部是卡合在与其对应的凹部内。具体地,凸部可以是部分卡合在凹部中,也可以是全部卡合在凹部内,以实现连接板12在绝缘件40上的定位的同时,实现连接板12与绝缘件40之间的限位。
实施例3
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盖板组件1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的整体结构基本和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其不同的之处在于,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均仅设置了一个第二定位部52,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这样,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从而通过第二定位部52的位置的不同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而达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在绝缘件40上的位置装反的有益技术效果。
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1的中心O不对称。这样,通过设置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关于盖板组件1的中心O不对称,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在绝缘件40上的位置装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2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21,以避免将第二定位部52设置在过渡连接部122上,达到避免影响过渡连接部122的连接强度的有益技术效果。
实施例4
如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盖板组件1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的整体结构基本和实施例1中的结构相同,其不同的之处在于,尽管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均设有两个第二定位部52,但是两个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均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这样,通过第一电极引出件111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一电极引出件111上的位置不同于第二电极引出件112的第二定位部52在第二电极引出件112上的位置,从而通过第二定位部52的位置的不同区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而达到防止将第一电极引出件111和第二电极引出件112在绝缘件40上的位置装反的有益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定位部52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3,以避免将第二定位部52设置在过渡连接部122上,达到避免影响过渡连接部122的连接强度的有益技术效果。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盖板本体,具有贯穿的盖板通孔;
电极引出件,所述电极引出件包括相连接的贯通部及连接板,所述贯通部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盖板通孔,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盖板本体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
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覆设于所述盖板本体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连接板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用于实现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绝缘件上的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向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向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所述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或者,
所述第一定位部为所述绝缘件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侧上的部分区域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形成的凹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部,所述凸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至少部分卡合于所述凹部内;或者,所述凸部的侧壁与所述凹部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凹部时,所述凸部为凸起,所述凹部为凹槽或者通孔;或者,
当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凹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凸部时,所述凹部为凹槽,所述凸部为凸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凹部为通孔时,所述凸部位于所述凹部内的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凹部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连接板的外周缘具有间距;或者,所述第二定位部部分贴合所述连接板的外周缘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过渡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贯通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组件引出的极耳电连接;
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或者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为一个,或者,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部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引出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件和第二电极引出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极性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极性为负极;
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部;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均设有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不同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和/或,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数量不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和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均设有所述第二定位部时,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上的位置关于所述盖板组件的中心不对称。
11.一种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壳体;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定有容纳腔;
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12616.2U CN220021342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12616.2U CN220021342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21342U true CN220021342U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8676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12616.2U Active CN220021342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21342U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21712616.2U patent/CN22002134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788589U (zh)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WO2022160297A1 (zh) |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23036291A1 (zh) | 一种复合极柱、顶盖和电池 | |
WO2022152170A1 (zh) | 用于电芯的下塑件、电芯及电池模组 | |
CN217158579U (zh) | 一种绝缘支架及电池模组 | |
EP4167339B1 (en) | Top cover assembly for battery and battery | |
CN215869579U (zh) | 一种方形电池新型极简盖板结构 | |
CN220021342U (zh)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 |
US20240162536A1 (en) | Battery top cover assembly | |
CN219303797U (zh)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及储能装置 | |
CN219717049U (zh) | 顶盖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池 | |
CN216311923U (zh) | 一种电池顶盖及电池 | |
JP2021170470A (ja) | 端子付き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5184248U (zh) | 顶盖结构及电池 | |
CN220021340U (zh)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单体电池 | |
CN214957086U (zh) | 节省空间的电池盖板及二次电池 | |
CN215184247U (zh) | 顶盖结构及电池 | |
CN215266477U (zh) | 动力电池及其顶盖 | |
CN113471582A (zh) | 一种顶盖组件、基于该顶盖组件的锂离子电池 | |
CN214153053U (zh) | 电池组 | |
CN219106341U (zh) | 外壳及电池 | |
CN220873717U (zh) | 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1861772U (zh) | 电池壳体及电池 | |
CN221530106U (zh) | 快速组装式电池 | |
CN220021336U (zh) | 电池的盖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