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2234U -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2234U
CN220852234U CN202322672206.6U CN202322672206U CN220852234U CN 220852234 U CN220852234 U CN 220852234U CN 202322672206 U CN202322672206 U CN 202322672206U CN 220852234 U CN220852234 U CN 220852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infrared heating
infrared
heating device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22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太阳
高文祥
刘化勇
苏畅
彭志伟
莫业辉
吴慧民
陈德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722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2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2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2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红外发热组件和电磁加热组件,红外发热组件设于壳体内,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红外发热件,两个红外发热件并联设置,且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电磁加热组件设置在红外发热组件的下方。通过将两个红外发热件进行减薄处理,设于红外加热组件下方的电磁加热组件与置于壳体上的器具的距离,随着红外加热组件的厚度减薄,能够更贴近器具,使得电磁加热组件能够与置于壳体上的器具之间的耦合作用更好,并且两个红外发热件并联设置,总电阻减小,能够实现额定的发热功率,以提供一种保证红外加热功率的同时,提升电磁线盘与灶面板上的锅具之间的耦合的加热装置。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为了使得烹饪器具能够对不同材质的锅具加热,一般会通过红外炉盘组件和电磁线盘上下重叠设置的混合加热,红外炉盘上端面紧贴灶面板,电磁线盘设置在红外炉盘下方;为了使电磁线盘尽量接近灶面板,提升电磁线盘与灶面板上的锅具之间的耦合,需要尽量减薄红外炉盘的厚度。
现有红外炉盘减薄的措施包括减薄隔热底厚度,降低炉腔高度等。其中,炉腔高度由炉丝高度和炉丝顶端到灶面板之间的距离构成;由于微晶面板在高温下绝缘电阻下降,炉丝顶端到灶面板之间需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和耐压强度;因此,这部分空间高度无法进一步缩减;而炉盘工作时,炉腔温度高达600℃,通过减薄炉盘的隔热底来降低红外炉盘厚度风险高,且减薄的幅度很小。另一方面,由于炉丝需要承受数百瓦至数千瓦的发热功率,同时,需要有足够大的表面积用于辐射热量,以便在较高额定功率工作时,降低炉丝自身的温度;通过降低炉丝高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炉盘的厚度,为了尽量保持炉丝原有的电阻参数不变,需要相应增加炉丝的宽度;上述措施虽然可以维持原有的电阻参数基本不变,但炉丝表面积会呈现较大幅度的减小。降低高度的炉丝在原功率下加热时,由于表面积小,散热能力差,导致温度高,亮度高,因此工作时氧化损耗的速度也更快,炉丝寿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旨在提供一种保证红外加热功率的同时,提升电磁线盘与灶面板上的锅具之间的耦合的加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加热装置,其中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
红外发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进行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红外发热件,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并联设置,且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以及,
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的下方,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进行电磁加热。
可选地,各所述红外发热件具有相邻设置的两个连接端、以及连接所述两个连接端且呈弯曲设置的发热丝;
所述红外发热组件还包括引线结构,所述引线结构连接于各所述红外发热件的两个所述连接端。
可选地,所述引线结构包括两个接电端子,一个所述接电端子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一个所述连接端连接,另一所述接电端子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另一个所述连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引线结构包括三个接电端子,一个所述接电端子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一个所述连接端连接,另外两个所述接电端子与另外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另一个所述连接端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地,所述引线结构还包括绝缘座,多个所述接电端子穿设于所述绝缘座且并排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发热丝包括多个依次连接呈弧形且并排设置的发热丝段,在多个所述发热丝段中,最外侧和最内侧的两个所述发热丝段的一端对应与所述两个连接端连接。
可选地,一所述发热丝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之间限定出间隙区域,另一所述发热丝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与所述间隙区域适配。
可选地,一个所述发热丝的最内侧的所述发热丝段限定出内围区域,另一所述发热丝布置安装于所述内围区域。
可选地,两个所述发热丝的发热丝段对应的弧心角之和小于等于180°,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所述发热丝段的弧长方向上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
红外发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进行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红外发热件,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并联设置,且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以及,
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的下方,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进行电磁加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可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红外发热件进行减薄处理,使得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的整体厚度可以减薄,设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下方的电磁加热组件与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的距离,随着所述红外加热组件的厚度减薄,能够更贴近器具,使得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能够与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之间的耦合作用更好,并且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并联设置,总电阻减小,能够实现额定的发热功率,以提供一种保证红外加热功率的同时,提升电磁线盘与灶面板上的锅具之间的耦合的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加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红外发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和接电端子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和接电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壳体 21a 间隙区域
2 红外发热组件 21b 内围区域
21 红外发热件 22 引线结构
211 连接端 221 接电端子
212 发热丝 222 绝缘座
2121 发热丝段 3 电磁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红外炉盘减薄的措施包括减薄隔热底厚度,降低炉腔高度等。其中,炉腔高度由炉丝高度和炉丝顶端到灶面板之间的距离构成;由于微晶面板在高温下绝缘电阻下降,炉丝顶端到灶面板之间需要保持足够的距离和耐压强度;因此,这部分空间高度无法进一步缩减;而炉盘工作时,炉腔温度高达600℃,通过减薄炉盘的隔热底来降低红外炉盘厚度风险高,且减薄的幅度很小。另一方面,由于炉丝需要承受数百瓦至数千瓦的发热功率,同时,需要有足够大的表面积用于辐射热量,以便在较高额定功率工作时,降低炉丝自身的温度;通过降低炉丝高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炉盘的厚度,为了尽量保持炉丝原有的电阻参数不变,需要相应增加炉丝的宽度;上述措施虽然可以维持原有的电阻参数基本不变,但炉丝表面积会呈现较大幅度的减小。降低高度的炉丝在原功率下加热时,由于表面积小,散热能力差,导致温度高,亮度高,因此工作时氧化损耗的速度也更快,炉丝寿命下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加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红外发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和接电端子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和接电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1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图1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两个红外发热件的爆炸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红外发热组件2和电磁加热组件3,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器具进行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红外发热件21,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21并联设置,且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21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的下方,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器具进行电磁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是所述加热装置的外部结构,它不仅提供了保护内部组件的作用,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散热性能。所述壳体1采用耐高温、耐腐蚀、绝缘性好的材料制成,以确保在高温和腐蚀性环境下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所述红外发热件21,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红外发热件21还可以是设置三个甚至更多,且多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这种布局可以确保红外发热件21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足够的热能,实现对各种器具的均匀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若仅仅只通过降低红外发热件(炉丝)的高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红外发热组件(炉盘)的厚度,为了尽量保持炉丝原有的电阻参数不变,需要相应增加炉丝的宽度,虽然上述措施虽然可以维持原有的电阻参数基本不变,但炉丝表面积会呈现较大幅度的减小。例如将炉丝的高度设置为3mm,长度为4m,宽度为0.1mm时,红外发热件21的表面积约为24000mm2;若只是单纯的将炉丝的高度缩减到1.5mm,宽度增加到0.2mm,长度4m不变,则表面积约为12000mm2,此时,降低高度的炉丝在原功率下加热时,由于表面积小,散热能力差,导致温度高,亮度高,因此工作时氧化损耗的速度也更快,炉丝寿命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高度设置为现有技术中炉丝的一半,甚至小于炉丝一半的高度,而宽度不变时,那么其总电阻会相应的减小,因并联连接的各支路电阻并联,总电阻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的倒数。故,在并联设置中,总电阻比串联设置中的电阻小。根据欧姆定律,电阻越大,电压降越大,电流越小。因此,在并联设置中,由于总电阻较小,电流较大,因此产生的热量也更大。那么当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总长度有限,厚度减小的情形下,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总的表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其散热性能不变,但是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能够达到额定的发热功率。例如,实际试验表明,当将各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厚度设置为1mm,长度各为2m,宽度选择0.1mm时,就可以实现普通2100W左右的红外加热功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21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可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红外发热件进行减薄处理,使得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的整体厚度可以减薄,设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下方的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与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器具的距离,随着所述红外加热组件的厚度减薄,能够更贴近器具,使得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能够与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器具之间的耦合作用更好,并且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并联设置,总电阻减小,能够实现额定的发热功率,以提供一种保证红外加热功率的同时,提升电磁线盘与灶面板上的锅具之间的耦合的加热装置。
具体地,为了更好的控制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为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接电,请参阅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红外发热件21具有相邻设置的两个连接端211、以及连接所述两个连接端211且呈弯曲设置的发热丝212;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还包括引线结构22,所述引线结构22连接于各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两个所述连接端211。可以理解的是,一所述连接端211用于与电源的正极导通,另一所述连接端211用于与电源的负极导通,使得所述红外发热件21能够通过所述引线结构22与电源导通工作,通过控制所述引线结构22的导通和断开,方便控制各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断开与工作。并且,所述两个连接端211相邻设置,通过所述引线结构22与电源导通,使得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的结构更为紧凑,在所述引线结构22或是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发生故障时,可以方便拆装维修。
具体地,请参阅图3至图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引线结构22包括两个接电端子221,一个所述接电端子221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一个所述连接端211连接,另一所述接电端子221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另一个所述连接端211连接。如此,通过结构小巧的所述引线结构22,就能够同时为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供电,实现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并联。
具体地,请参阅图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线结构22包括三个接电端子221,一个所述接电端子221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一个所述连接端211连接,另外两个所述接电端子221与另外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另一个所述连接端211一一对应连接。如此,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共用一个所述接电端子221,通过另外所述接电端子221分别将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分别与电源导通,那么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能够被控制独立或是同时工作,从而能实现红外加热的功率的调整。并且,如此设置,可以通过只接通个一所述发热件,并将剩余的功率分配给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来加热,从而实现红外和电磁的双模式同时加热;这种混合加热方式仅需要使用普通的继电器,可控硅等开关控制元件,可靠性高,成本较低;而且,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和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都处于连续工作的状态,对输入电源的冲击小。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线结构22还包括绝缘座222,多个所述接电端子221穿设于所述绝缘座222且并排间隔设置。因所述接电端子221和所述绝缘座222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分散电流,减少电阻,使电流分布更加均匀;所述绝缘座222可以避免电流直接接触所述加热装置的金属部分,防止电流对所述加热装置的热影响和电化学腐蚀,并且能防止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以保证所述加热装置的安全使用。
具体地,请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丝212包括多个依次连接呈弧形且并排设置的发热丝段2121,在多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中,最外侧和最内侧的两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的一端对应与所述两个连接端211连接。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还可以包括供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安设的线盘,多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并排间隔设置,各所述发热丝段2121沿线盘的周侧延伸,多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首尾相连,以使得相邻两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的电流流向相反;需要说明的是,因一般的锅具的横截面为圆形,那么对应的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21一般形成的加热区域对应设置为圆形,所述发热丝212采用此种设置方法,以保证圆形线盘上各处的热量均匀,避免所述红外发热件2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果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某一局部区域的温度过高,从而对所述加热装置造成损害。
具体地,为了使得所述加热装置能适配更多的使用场景,请参阅图4至图5,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所述发热丝212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之间限定出间隙区域21a,另一所述发热丝212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与所述间隙区域21a适配。如此,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依次交替的套设,不管是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同时工作,或是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中的一个工作,每一所述红外发热件21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2121都能够自内向外均匀的布设,产生的热量在内外方向上都能较为均匀的辐射给锅具。并且每一所述红外发热件21都能够基本覆盖整个线盘,能够最大区域的为锅具加热。
具体地,请参阅图6至图7,在第二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发热丝212的最内侧的所述发热丝段2121限定出内围区域21b,另一所述发热丝212布置安装于所述内围区域21b。如此,一个所述发热丝212能够对应外圈加热,而另一所述发热丝212能够对应内圈加热,在针对不同的锅具进行加热时,可以选择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同时或是其中之一进行工作。具体地,在锅具较大,需要大功率红外加热时,可以控制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21同时加热工作;当需要对锅具的内圈加热时,只需控制内围区域21b的一个所述发热丝212发热即可;当需要对锅具的外圈加热时,只需控制处于外围的一个所述发热丝212发热即可。在锅具较小时,只需控制内围区域21b的一个所述发热丝212发热即可。如此设置,可以根据锅具的大小,以及可针对锅具的不同区域对两个所述发热丝212进行控制,灵活性更强。
具体地,请参阅图8至图9,在第三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发热丝212的发热丝段2121对应的弧心角之和小于等于180°,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21在所述发热丝段2121的弧长方向上相对设置。如此,将两个所述发热丝212可以拼凑成一个正圆,在控制两个所述发热丝212同步工作时,可以对整个锅具进行加热;当单独控制每一所述发热丝212工作时,能够将锅具的左右两个区域分区进行加热,或者针对异性锅具,能够更好的适配加热区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因所述烹饪器具包括所述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烹饪器具设置为红外电磁炉,所述红外电磁炉在进行烹饪时,由所述加热装置对器具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和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是通过其电磁加热线圈与置于壳体1上的器具的底部耦合,在器具的底部产生涡流,进而在器具的底部产生热量以对器具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通过将其红外发热件21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和辐射,以对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器具加热,在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的下侧设置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以使得所述红外发热组件2和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能够同时对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器具进行加热,实现器具加热功率的提升以及加热均匀性的改善,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红外发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进行加热,所述红外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红外发热件,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并联设置,且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水平方向上呈平铺设置;以及,
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红外发热组件的下方,用以对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器具进行电磁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红外发热件具有相邻设置的两个连接端、以及连接所述两个连接端且呈弯曲设置的发热丝;
所述红外发热组件还包括引线结构,所述引线结构连接于各所述红外发热件的两个所述连接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结构包括两个接电端子,一个所述接电端子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一个所述连接端连接,另一所述接电端子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另一个所述连接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结构包括三个接电端子,一个所述接电端子与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一个所述连接端连接,另外两个所述接电端子与另外两个所述红外发热件的另一个所述连接端一一对应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结构还包括绝缘座,多个所述接电端子穿设于所述绝缘座且并排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包括多个依次连接呈弧形且并排设置的发热丝段,在多个所述发热丝段中,最外侧和最内侧的两个所述发热丝段的一端对应与所述两个连接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发热丝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之间限定出间隙区域,另一所述发热丝的多个所述发热丝段与所述间隙区域适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发热丝的最内侧的所述发热丝段限定出内围区域,另一所述发热丝布置安装于所述内围区域。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发热丝的发热丝段对应的弧心角之和小于等于180°,所述两个红外发热件在所述发热丝段的弧长方向上相对设置。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322672206.6U 2023-09-28 2023-09-28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852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2206.6U CN220852234U (zh) 2023-09-28 2023-09-28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72206.6U CN220852234U (zh) 2023-09-28 2023-09-28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2234U true CN220852234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46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2206.6U Active CN220852234U (zh) 2023-09-28 2023-09-28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22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9150B2 (en) Electric heater
CN201368497Y (zh) 电热电磁一体炉
CN111513545B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2723634U (zh) 电烤炉
CN220852234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US11638330B2 (en) Food preparation apparatus with electrical PTC thermistors connected in parallel
CN219107707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EP2099343B1 (en) Cooking device
CN202077214U (zh) 与电磁炉组合使用的立体加热装置
CN204722868U (zh) 烹饪器具
CN216675508U (zh) 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5529359U (zh) 一种磁条、磁条装配结构和电加热设备
CN203099925U (zh) 一种碳纤维电加热盘
CN214284553U (zh) 容器和烹饪器具
CN220141436U (zh) 加热盘及具有其的多功能空气炸锅
CN219087344U (zh)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8572005U (zh) 一种电炖盅结构
CN219222521U (zh) 一种具有无线供电功能的电磁炉
CN216364709U (zh) 一种可用于电磁炉加热的陶瓷餐具
CN211796036U (zh) 杯体组件和食物处理装置
CN202723633U (zh) 电磁加热安全烙饼炉
CN219264375U (zh) 电磁感应加热器具
CN217987334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9020824U (zh) 电热锅具
CN113597034A (zh) 一种磁条、磁条装配结构和电加热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