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5901U -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 Google Patents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5901U
CN220825901U CN202322410013.3U CN202322410013U CN220825901U CN 220825901 U CN220825901 U CN 220825901U CN 202322410013 U CN202322410013 U CN 202322410013U CN 220825901 U CN220825901 U CN 220825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er
coamings
turntable
tooling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100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旭东
方芳
王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zhou Guoxi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Hydrog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zhou Guoxi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Hydrog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zhou Guoxi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Hydroge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zhou Guoxi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100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5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5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5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包括夹持机构以及承载台。夹持机构包括多块围板,多块围板首尾依次相连并形成有用于夹持增湿器的夹持空间。多块围板中包括可拆围板,可拆围板和与之相邻的两块围板可拆卸连接,以能够形成供增湿器通过并进入夹持空间的开口,其中至少一个围板的上端面用于与增湿器的凸出部接触以支撑增湿器。承载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杆,夹持机构通过支撑杆安装在承载台上。本工装便于对增湿器进行固定,以便于增湿器与中冷器进行集成。

Description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能够将燃料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在正常工作中,需要通过冷却散热系统进行散热。而冷却散热系统包括中冷器和增湿器,增湿器可以使质子交换膜需维持一定的湿度,中冷器可以冷却从压气机进入燃料电池的空气。
随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对空间利用率的要求逐步提升,由于增湿器和中冷器都是通过独立的支架设置在燃料电池系统中,导致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程度低,占用较多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增湿器的工装,该装置便于对增湿器进行固定,以便于增湿器与中冷器进行集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包括:
夹持机构,包括多块围板,多块所述围板首尾依次相连并形成有用于夹持增湿器的夹持空间,多块所述围板中包括可拆围板,所述可拆围板和与之相邻的两块所述围板可拆卸连接,以能够形成供所述增湿器通过并进入所述夹持空间的开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围板的上端面用于与所述增湿器的凸出部接触以支撑所述增湿器;以及
承载台,所述承载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杆,所述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支撑杆安装在所述承载台上。
可选地,所述夹持机构连接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承载台的一端,以使增湿器的下端能够与所述承载台的上端间隔预设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围板的数量为四块,四块所述围板首尾依次相连形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所述夹持空间,四块所述围板中包括至少一块所述可拆卸围板。
可选地,四块所述围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抵板和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二抵板,所述第一抵板与所述支撑杆连接,两块所述第二抵板中任一所述第二抵构造为所述可拆卸围板,以能够在两块所述第一抵板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抵板的两端面均形成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二抵板沿所述第二抵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有第二圆孔和长孔,且所述长孔沿所述第二抵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圆孔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板中的一个第一抵板的第一圆孔可拆卸连接,所述长孔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板中的另一第一抵板的第一圆孔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承载台包括底座和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转盘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所述支撑杆安装于所述转盘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工装还包括旋转限位件,所述旋转限位件用于可释放地限制所述转盘绕自身转动轴线的转动。
可选地,所述旋转限位件包括插销和限位座,所述转盘上形成有贯穿所述转盘的第一插孔,所述限位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座内形成有第二插孔,所述插销的一端可插拔地穿过的所述第一插孔后连接在所述第二插孔内,以限制所述转盘转动。
可选地,所述限位座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座中的一个限位座绕所述转盘的转动轴线转动90°与另一限位座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插孔为条形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增湿器和中冷器进行集成的过程中,对可拆围板进行拆除后形成开口,使得增湿器可以通过该开口进入夹持空间中,再装配上先被拆除的可拆围板,使得增湿器可以夹持在夹持空间中,并且增湿器的凸出部可以与围板的上端面接触,使得增湿器被夹持机构所夹持并固定,从而便于对增湿器进行固定;而夹持机构通过支撑杆安装在承载台上,可以使得夹持机构和承载台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增湿器的空间。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与增湿器的装配关系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与增湿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与增湿器的夹持机构的拆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持机构;101、围板;1011、第一抵板;1012、第二抵板;2、承载台;201、底座;202、转盘;3、支撑杆;4、第一圆孔;5、第二圆孔;6、长孔;7、旋转限位件;701、插销;702、限位座;8、第一插孔;9、第二插孔;10、增湿器;1001、凸出部;11、夹持空间;1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在增湿器的夹持状态下相应部件在重力方向上的上、下,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包括夹持机构1以及承载台2。夹持机构1包括多块围板101,多块围板101首尾依次相连并形成有用于夹持增湿器10的夹持空间11。多块围板101中包括可拆围板,可拆围板和与之相邻的两块围板101可拆卸连接,以能够形成供增湿器10通过并进入夹持空间11的开口12,其中至少一个围板101的上端面用于与增湿器10的凸出部1001接触以支撑增湿器10。承载台2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杆3,夹持机构1通过支撑杆3安装在承载台2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增湿器10和中冷器进行集成的过程中,对可拆围板进行拆除后形成开口12,使得增湿器10可以通过该开口12进入夹持空间11中,再装配上先被拆除的可拆围板,使得增湿器10可以容置在夹持空间11中,并且增湿器10的凸出部1001可以与围板101的上端面接触,使得增湿器10被夹持机构1所夹持并固定,从而便于对增湿器10进行固定;而夹持机构1通过支撑杆3安装在承载台2上,可以使得夹持机构1和承载台2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置增湿器10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目前市面上的增湿器10的同侧会间隔形成有两个凸出部1001,在夹持机构1对增湿器10进行固定时,增湿器10呈竖直状态,两个凸出部1001上下相对,并且两个凸出部1001之间可以形成用于围板101的卡接空间。在围板101卡接进两个凸出部1001之间后,围板101的上端面与处在上方的凸出部1001接触以支撑增湿器10。在对增湿器10进行固定后,需要将中冷器对齐放置在增湿器10上方,并将中冷器的下端面与增湿器10的上端面连接,以对增湿器10和中冷器进行集成。
可选地,如图1所示,夹持机构1连接在支撑杆3远离承载台2的一端,以使增湿器10的下端能够与承载台2的上端间隔预设的距离。这里,预设的距离指的是便于工作人员对增湿器10和中冷器进行集成装配时的操作高度,也就是说,在夹持机构1夹持增湿器10处于该高度时,一方面保障了有用于容置增湿器10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能便于工作人员对增湿器10和中冷器进行集成装配。
可选地,如图2所示,围板101的数量为四块,四块围板101首尾依次相连形成横截面为矩形的夹持空间11,四块围板101中包括至少一块可拆围板。根据增湿器10的形状将围板101的数量设置为四块,以便于增湿器10可以夹持在四块围板101形成的夹持空间11内;并且在对增湿器10夹持的过程中,通过对可拆围板的拆卸便于形成供增湿器10进入的开口12。
可选地,如图3所示,四块围板10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抵板1011和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二抵板1012,第一抵板1011与支撑杆3连接,两块第二抵板1012中任一第二抵板1012构造为可拆围板,以能够在两块第一抵板1011之间形成开口12。如此设置,两块第二抵板1012中任一第二抵板1012均可以与两块第一抵板1011可拆卸连接,以能够形成两个相对的开口12,从而增加增湿器10进入夹持空间11的灵活性。
而上述的第一抵板1011与支撑板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栓连接,也可以是焊接,作为一种示例性地实施方式,第一抵板1011的侧面上贯穿形成有第一通孔,支撑杆3的上端焊接有连接板,连接板贯穿形成有第二通孔,连接板上的第一通孔与第一抵板1011上的第二通孔对齐后分别穿过紧固螺栓,以连接第一抵板1011和支撑板。
为了便于第二抵板1012拆卸后露出开口12,以及第二抵板1012与第一抵板1011连接后对开口12进行封堵。可选地,第一抵板1011的两端面均形成有第一圆孔4,第二抵板1012沿第二抵板1012的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有第二圆孔5和长孔6,且长孔6沿第二抵板101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圆孔5与两个第一抵板1011中的一个第一抵板1011的第一圆孔4可拆卸连接,长孔6与两个第一抵板1011中的另一第一抵板1011的第一圆孔4可拆卸连接。在第二抵板1012与第一抵板1011连接的过程中,将第二抵板1012上的第二圆孔5与两个第一抵板1011中的一个第一抵板1011的第一圆孔4对齐,以使得第二抵板1012与该第一抵板1011连接。而在第二抵板1012已经与两个第一抵板1011中的一个第一抵板1011连接的情况下,为了便于该第二抵板1012与另一第一抵板1011进行连接,第二抵板1012上设置有长孔6,长孔6沿第二抵板1012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在该第二抵板1012与另一第一抵板1011进行连接的过程中,该第一抵板1011的第一圆孔4可以处于长孔6的延伸路径上,以便于长孔6与该第一抵板1011的第一圆孔4对齐。
这里,上述的第一圆孔4和第二圆孔5均可以是螺纹孔,因此,在第一圆孔4和第二圆孔5对齐后,可以通过螺杆分别与第一圆孔4和第二圆孔5螺纹配合后,使得第一抵板1011和第二抵板1012相连接。另外,为了提高第一抵板1011和第二抵板1012连接的稳定性,作为一种示例性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二圆孔5和长孔6可以在第二抵板1012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有两组,对应地,第一抵板1011的两端面沿第一抵板1011的宽度方向相对形成有两个第一圆孔4。
为了避免在中冷器和增湿器10的装配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围绕承载台2工作,以对中冷器和增湿器10不同的连接位置进行固定。可选地,承载台2包括底座201和转盘202,转盘202转动连接于底座201上,且转盘202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支撑杆3的延伸方向,支撑杆3安装于转盘202远离底座201的一侧。通过转动转盘202,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对中冷器和增湿器10不同的连接位置固定。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转盘202进行转动,作为一种示例性地实施方式,转盘202上可以安装转动手柄,以便于通过转动手柄对转盘202进行转动;底座201上可以通过转盘202轴承与转盘202转动连接,以实现对转盘202的支撑和转动。
可选地,工装还包括旋转限位件7,旋转限位件7用于可释放地限制转盘202绕自身转动轴线的转动。通过设置有旋转限位件7,便于在转盘202带动增湿器10转动到需要的位置时对转盘202的位置进行锁止,使得增湿器10和中冷器可以在转盘202锁止的状态下进行装配。
可选地,旋转限位件7包括插销701和限位座702,转盘202上形成有贯穿转盘202的第一插孔8,限位座702设置在底座201上,限位座702内形成有第二插孔9,插销701的一端可插拔地穿过第一插孔8后连接在第二插孔9内,以限制转盘202转动。在对转盘限位时,将转盘202转动至第一插孔8与第二插孔9对齐的位置,再将插销701穿过第一插孔8连接在第二插孔9内,即可完成对转盘202的限位,限制转盘202的转动;在对转盘进行释放时,将插销从第一插孔8和第二插孔9内拔出,即可完成对转盘202的释放,使得转盘202可以继续转动。
基于转盘202需要转动至不同位置并进行固定,上述限位座702的具体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作为一种示例性地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限位座702在底座201上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座702中的一个限位座702绕转盘202的转动轴线转动90°与另一限位座702重合。也就是说,两个限位座702可以对转盘202的转动角度进行90°的限位。由此也可知,如果需要对进行转盘202的转动角度进行180°的限位,两个限位座702可以设置为关于转盘202的转动轴线呈中心对称,换句话说,两个限位座702中的一个限位座702绕转盘202的转动轴线转动180°后可以与另一限位座702重合。
为了转盘202转动至需要的角度后,便于第一插孔8和第二插孔9对齐,以避免由于装配误差等所带来的第一插孔8难以与第二插孔9对齐的情况,可选地,第二插孔9为条形孔,可以便于第一插孔8随转盘202转动时与第二插孔9对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插孔9的延伸方向具体可以根据第一插孔8绕转盘202的转动轴线转动的转动轨迹所设置,在本公开中不作限定。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夹持机构,包括多块围板,多块所述围板首尾依次相连并形成有用于夹持增湿器的夹持空间,多块所述围板中包括可拆围板,所述可拆围板和与之相邻的两块所述围板可拆卸连接,以能够形成供所述增湿器通过并进入所述夹持空间的开口,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围板的上端面用于与所述增湿器的凸出部接触以支撑所述增湿器;以及
承载台,所述承载台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支撑杆,所述夹持机构通过所述支撑杆安装在所述承载台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连接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承载台的一端,以使增湿器的下端能够与所述承载台的上端间隔预设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的数量为四块,四块所述围板首尾依次相连形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所述夹持空间,四块所述围板中包括至少一块所述可拆围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四块所述围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一抵板和相对设置的两块第二抵板,所述第一抵板与所述支撑杆连接,两块所述第二抵板中任一所述第二抵板构造为所述可拆围板,以能够在两块所述第一抵板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板的两端面均形成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二抵板沿所述第二抵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形成有第二圆孔和长孔,且所述长孔沿所述第二抵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圆孔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板中的一个第一抵板的第一圆孔可拆卸连接,所述长孔与两个所述第一抵板中的另一第一抵板的第一圆孔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包括底座和转盘,所述转盘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转盘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所述支撑杆安装于所述转盘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还包括旋转限位件,所述旋转限位件用于可释放地限制所述转盘绕自身转动轴线的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位件包括插销和限位座,所述转盘上形成有贯穿所述转盘的第一插孔,所述限位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座内形成有第二插孔,所述插销的一端可插拔地穿过所述第一插孔后连接在所述第二插孔内,以限制所述转盘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座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座中的一个限位座绕所述转盘的转动轴线转动90°与另一限位座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增湿器的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孔为条形孔。
CN202322410013.3U 2023-09-05 2023-09-05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Active CN220825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0013.3U CN220825901U (zh) 2023-09-05 2023-09-05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0013.3U CN220825901U (zh) 2023-09-05 2023-09-05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5901U true CN220825901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7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10013.3U Active CN220825901U (zh) 2023-09-05 2023-09-05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5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825901U (zh) 用于增湿器的工装
CN112654198A (zh) 一种托盘组件及机箱
CN216286522U (zh) 一种用于分布式存储服务器的收纳装置
CN210092228U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保护壳
CN218069673U (zh) 一种用于转速控制开关的组装夹具
CN220983621U (zh) 一种光纤头安装用显微镜
CN219592260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散热结构
CN219419461U (zh) 软包电池防短路组装工装
CN219832598U (zh) 一种半导体晶片盛放架
CN220267979U (zh) 一种吊扇
CN211128685U (zh) 硬件快拆模块
CN216290409U (zh) 一种方便电机安装固定的安装座
CN216958286U (zh) 储能供电设备
CN216574967U (zh) 管路整形工装
CN214879653U (zh) 一种船舶设备吊装用稳定性强的辅助工装
CN212914900U (zh) 通风过滤网
CN218767003U (zh) 变流器测试设备用的柜体
CN220298286U (zh) 一种用于后背式电池包的快换底托总成及电动车辆
CN217371161U (zh) 汇流排焊接装夹组件及电池焊接装夹装置
CN221056065U (zh) 燃气热水器外壳防护ipx2测试的水平转角定位装置
CN218064830U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用壳体
CN215117433U (zh) 电脑cpu散热风扇
CN219457855U (zh) 一种电池箱、电源系统及配电设备
CN212274216U (zh) 一种带快速安装结构的散流器
CN210953312U (zh) 一种固定装置及安全气囊试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