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4180U -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4180U
CN220804180U CN202322469360.3U CN202322469360U CN220804180U CN 220804180 U CN220804180 U CN 220804180U CN 202322469360 U CN202322469360 U CN 202322469360U CN 220804180 U CN220804180 U CN 220804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drying system
air outlet
air
outle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6936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玲玲
郭苗苗
王书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Technolog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6936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4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4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4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领域,提供一种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烘干系统包括第一出风结构和至少两个输送组件,输送组件沿烘干系统的进料端至出料端间隔分布;至少一对相邻的输送组件之间设有第一出风结构,且第一出风结构的安装位置偏离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的中心连线,在设有第一出风结构的一对输送组件中,上游的输送组件送出的极片绕经相应的第一出风结构运行至下游的输送组件,以使极片形成弯曲路径,第一出风结构用于向极片送风,以使极片与第一出风结构之间产生间隙。如此,能够增加极片的运行路径,因此在极片的运行速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减小烘干系统进料端与出料端的距离,使得烘干系统的占地面积更小。

Description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涂布工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工序,在涂布工序中,首先通过涂布机在极片的表面涂布涂覆料,然后通过烘箱对湿润的极片进行热风烘烤,将极片上的涂覆料进行烘干,形成干燥的极片。
受到烘干效果的限制,在烘干过程中,极片的运行速度无法过快,如果短时间快速烘干会造成开裂,所以需要足够的烘干时长才能保证对涂覆料的烘干效果,因此现有技术,烘箱在极片运行的方向上通常具有较长的长度,以满足对极片的烘干时长要求,这种烘箱的占地面积较大,导致厂房的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烘箱占地面积较大的缺陷,实现减少烘箱占地面积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烘干系统,用于烘干极片,包括第一出风结构和至少两个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沿所述烘干系统的进料端至出料端间隔分布;
至少一对相邻的所述输送组件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出风结构,且所述第一出风结构的安装位置偏离于一对相邻所述输送组件的中心连线,在设有所述第一出风结构的一对所述输送组件中,上游的所述输送组件送出的极片绕经相应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运行至下游的所述输送组件,以使极片形成弯曲路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用于向极片送风,以使极片与所述第一出风结构之间产生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出风结构相对应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分布在极片的两侧,所述支撑组件用于支撑极片受所述第一出风结构送风作用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所述支撑组件设为可运转的输送装置,所述支撑组件的输送方向与极片的运行方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所述支撑组件支撑极片的表面设有多个用于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的吸附口,所述吸附口用于吸附极片,多个所述吸附口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运转路径依次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为辊轴或者输送带;
和/或,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为有动力输送装置或无动力输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所述支撑组件设有供极片置入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设有多个用于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的吸附口,所述吸附口用于吸附极片,多个所述吸附口沿极片运行的方向分布,且多个所述吸附口沿极片运行的方向依次轮流吸附极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还包括用于向极片送风的第二出风结构,所述第二出风结构与所述输送组件设置于极片的相反侧,或者,所述第二出风结构与所述输送组件设置于极片的相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所述第二出风结构与所述输送组件设置于极片的相反侧时,所述第二出风结构朝向相应的所述输送组件,以使所述输送组件能够支撑极片受所述第二出风结构送风作用的部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所述第二出风结构设置为风嘴;
或者,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风箱,所述第二出风结构为设在风箱上的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沿所述烘干系统的进料端至出料端,所述风箱内部分隔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风箱的每个腔室均设有相应的所述第二出风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相邻的一对所述输送组件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出风结构沿极片的运行路径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还包括箱体结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和所述输送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箱体结构,所述箱体结构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烘干系统,靠近所述烘干系统的出料端的所述输送组件的下游也设有所述第一出风结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的安装位置偏离于靠近出料端的所述输送组件与相邻的所述输送组件的中心连线,靠近出料端的所述输送组件送出的极片绕经所述第一出风结构并从出料端排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涂布系统,包括涂布装置和如上所述的烘干系统,涂布装置用于为极片涂布涂覆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涂布系统,所述涂布装置和所述烘干系统均设置为一对,一对所述涂布装置分别设置在一对所述烘干系统的进料端,一对所述涂布装置用于分别为极片的两个表面涂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系统,通过在至少一对相邻的输送组件之间设置第一出风结构,并且第一出风结构的安装位置偏离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的中心连线,使得从上游的输送组件送出的极片绕经相应的第一出风结构运行至下游的输送组件,以使极片形成弯曲路径。同时第一出风结构用于向极片送风,以使极片与第一出风结构之间能够产生间隙。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系统,通过在相邻的输送组件之间设置偏离于相邻输送组件的中心连线的第一出风结构,使得极片能够在设有第一出风结构的一对输送组件形成弯曲路径,从而在沿烘干系统的进料端至出料端的方向上,增加了极片的运行路径,因此在极片的运行速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减小烘干系统进料端与出料端的距离,使得烘干系统的占地面积更小。
另外,通过第一出风结构向极片送风,一方面能够对极片进行烘干,另一方面第一出风结构通过风力作用使极片产生弯曲路径,不会与极片的涂覆层接触,因此能够避免第一出风结构粘连极片的涂覆层的问题,保障了极片的涂覆层的质量。除此之外,第一出风结构通过风力作用使极片产生弯曲路径,不与极片直接接触,风力作用对极片的摩擦阻力更小,因此能够减少烘干系统运输极片所需的能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涂布系统,由于包含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系统,因此同时包含了烘干系统的上述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四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五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六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七种涂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组件支撑极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出风结构;2、输送组件;3、支撑组件;301、吸附口;302、凹槽;4、第二出风结构;5、风箱;6、进料端;7、出料端;8、箱体结构;9、极片;10、涂布头;11、涂布辊;12、放卷辊;13、收卷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烘干系统。
具体而言,烘干系统用于烘干极片9。烘干系统包括第一出风结构1和至少两个输送组件2。输送组件2沿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至出料端7间隔分布。可选地,参考图1所示,烘干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即输送组件2沿水平方向间隔分布。当然,烘干系统也可以沿竖直方向布置,例如可以将图1所示视图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即输送组件2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输送组件2可以是辊轴或者输送带,输送组件2用于为极片9的输送提供动力。第一出风结构1用于排放烘干热风。
其中,至少一对相邻的输送组件2之间设有第一出风结构1,并且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偏离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参考图1-图7所示,以烘干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为例,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位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的下方,或者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也可以位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的上方。同理,对于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烘干系统而言,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则位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的左侧或者右侧。
进一步地,在设有第一出风结构1的一对输送组件2中,上游的输送组件2送出的极片9绕经相应的第一出风结构1运行至下游的输送组件2,以使极片9形成弯曲路径。具体地,极片9的待烘干侧朝向第一出风结构1,且极片9的待烘干侧背向输送组件2。第一出风结构1用于向极片9送风,以使极片9与第一出风结构1之间产生间隙。
具体地,以烘干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且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位于一对相邻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的下方为例。设有第一出风结构1的一对输送组件2在输送极片9的过程中,第一出风结构1对极片9施加正压力,极片9在正压力和重力作用下向下运行。上游的输送组件2主动运转实现极片9向后输送,第一出风结构1施加的正压力使得极片9向下运动,下游的输送组件2主动运转实现极片9的向后牵引输送,如此在保证不与极片9涂覆面接触的情况下,既能保证极片9的下行路径又能提供一定的绷紧力,保证极片9平稳输送。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烘干系统,通过在相邻的输送组件2之间设置偏离于相邻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的第一出风结构1,使得极片9能够在设有第一出风结构1的一对输送组件2形成弯曲路径,从而在沿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至出料端7的方向上,增加了极片9的运行路径,因此在极片9的运行速度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减小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与出料端7之间的距离,使得烘干系统的占地面积更小。当然,对于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烘干系统而言,则能够使得烘干系统的高度减小。
另外,通过第一出风结构1向极片9送风,一方面能够对极片9进行烘干,另一方面第一出风结构1通过风力作用使极片9产生弯曲路径,不会与极片9的涂覆层接触,因此能够避免第一出风结构1粘连极片9的涂覆层的问题,保障了极片9的涂覆层的质量。除此之外,第一出风结构1通过风力作用使极片9产生弯曲路径,不与极片9直接接触,风力作用对极片9的摩擦阻力更小,因此能够减少烘干系统运输极片9所需的能耗,提高极片9运行的流畅性。
参考图1-图7以及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与第一出风结构1相对应的支撑组件3。例如,第一出风结构1与支撑组件3一一对应,或者一个支撑组件3对应至少两个第一出风结构1。支撑组件3与相应的第一出风结构1分布在极片9的两侧,支撑组件3用于支撑极片9受第一出风结构1送风作用的部分。
于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组件3对极片9受第一出风结构1送风作用的部分进行支撑,支撑组件3能够抵消极片9受到的至少部分风力作用,从而减少由于第一出风结构1的风力作用过大,所导致的极片9下行过多而与箱体结构8产生摩擦损伤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设为可运转的输送装置,支撑组件3的输送方向与极片9的运行方向相同。
于本实施例中,通过可运转的输送装置支撑极片9,能够减少极片9与输送装置之间的相对滑动,从而减少极片9的磨损问题,并减少极片9所受到的阻力,提高极片9运行的流畅性。
可选地,支撑组件3设置为辊轴。辊轴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每个辊轴均与相应的第一出风结构1相对设置。如此能够分别调整每个辊轴的转速,使每个辊轴的转速分别与极片9的相应部位的运行速度适配。
当然,支撑组件3并不局限于设置为辊轴,例如,可选地,支撑组件3设置为输送带。输送带的数量可以设为多个,每个输送带均与相应的第一出风结构1相对设置,如此能够分别调整每个输送带的转速,使每个输送带的转速分别与极片9的相应部位的运行速度适配。当然,参考图4所示,输送带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所有的第一出风结构1均与所述输送带相对设置,如此通过一个输送带能够对极片9受到第一出风结构1风力作用的所有部分同时进行支撑,从而减少支撑组件3的数量,简化烘干系统的结构。
可选地,支撑组件3设置为动力输送装置,即支撑组件3可以在电机等动力单元的驱动下,为极片9提供驱动力,并且支撑组件3的输送速度与极片9的运行速度相同。如此设置,支撑组件3对极片9进行输送,即支撑组件3与极片9相对静止,从而能够减少支撑组件3对极片9的磨损。
当然,支撑组件3并不局限于设置为动力输送装置,例如支撑组件3也可以设置为无动力输送装置,即在极片9运行过支撑组件3表面的过程中,驱动支撑组件3运转。如此,极片9驱动支撑组件3运转的过程中,极片9与支撑组件3的相对滑动减少,使得二者之间的滑动摩擦较小,能够减少极片9磨损的问题。另外,支撑组件3无需设置动力单元,使得烘干系统的结构更简单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支撑极片9的表面设有多个用于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的吸附口301,吸附口301用于吸附极片9。多个吸附口301沿支撑组件3的运转路径依次分布。其中,负压发生装置可以是真空发生器或者真空泵等。
于本实施例中,在支撑组件3支撑极片9的过程中,支撑组件3的吸附口301能够对极片9产生吸附作用,配合第一出风结构1的送风作用,一方面能够保证极片9的弯曲效果,并使极片9与第一出风结构1之间保持相应的间隙,另一方面,支撑组件3吸附极片9的过程中,能够将烘干系统内湿度较大的空气吸出,使得烘干系统内的湿度始终处于合适范围内,从而提高对极片9的烘干效果。进一步地,吸出的空气可以经过脱水器或干燥器等干燥装置干燥脱水后,再由第一出风结构1或第二出风结构送入烘干系统,达到节省能耗的效果。
参考图8所示,可选地,对于设置为辊轴的支撑组件3而言,吸附口301设在辊轴的表面。具体地,多个吸附口301沿辊轴的周向分布,在辊轴运转的过程中,吸附口301吸附极片9,辊轴与极片9同步转动,吸附口301与极片9相对静止。进一步地,由于辊轴进行无限制旋转,因此辊轴可以通过回转接头或者旋转接头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其中,吸附口301通过钻设在辊轴内部的通道与回转接头或者旋转接头连接,负压发生装置通过管路与旋转接头或者回转接头连接,即吸附口301通过回转接头或者旋转接头实现与负压发生装置的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使极片9能够更好地与辊轴脱离,辊轴内部设有多个腔体,多个腔体沿辊轴的周向分布,每个腔体均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口301。每个腔体均通过回转接头或者旋转接头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并且每个腔体与负压发生装置之间均设有相应的控制阀,控制阀用于控制相应的吸附口301与负压发生装置的通断。
于本实施例中,在极片9与辊轴接触时,控制阀控制与之相应的腔体与负压发生装置连通,吸附口301产生吸力吸附极片9,当极片9离开辊轴时,控制阀控制与之相应的腔体与负压发生装置断开,吸附口301的吸力消失,极片9可以顺利离开辊轴。
对于设置为输送带的支撑组件3,输送带包括皮带结构,吸附口301设置在皮带结构的表面,并且多个吸附口301沿皮带结构的环绕方向依次分布。在输送带运转的过程中,吸附口301吸附极片9,皮带结构与极片9同步转动,吸附口301与极片9相对静止。
可选地,输送带包括机架和负压箱,负压箱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负压发生装置用于使负压箱产生负压,负压箱的上设有用于产生吸附作用的开口。皮带结构和负压箱均安装于机架,皮带结构环设在负压箱的外侧,并且皮带结构封堵负压箱的开口。负压箱的开口朝向皮带结构的输送面,例如在输送带水平布置时,负压箱的开口朝上设置。皮带结构运行的过程中,皮带结构的吸附口301与负压箱的开口相对时,吸附口301产生吸附力,当吸附口301运行至脱离负压箱的开口范围时,吸附口301的吸附力消失。
进一步地,负压箱内设有多个腔体,多个腔体沿皮带结构的输送方向分布,每个腔体均通过相应的控制阀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控制阀用于控制相应的腔体与负压发生装置的通断。如此,通过控制阀控制相应腔体与负压发生装置的通断,能够方便地控制极片9与皮带结构的吸附和脱离。
可选地,吸附口301可以是沿辊轴的轴向或者沿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槽。或者吸附口301包括多个吸附孔,多个吸附孔沿辊轴的轴向或者沿输送带的宽度方向分布。
当然,支撑组件3并不局限于设置为上述可运转的输送装置,例如,参考图5-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设有供极片9置入的凹槽302,凹槽302的内壁设有多个用于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的吸附口301。吸附口301用于吸附极片9,多个吸附口301沿极片9运行的方向分布,并且多个吸附口301沿极片9运行的方向依次轮流吸附极片9。
于本实施例中,极片9在第一出风结构1的风力作用下置入到凹槽302内,并与凹槽302的内壁贴合,如此凹槽302与极片9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支撑组件3能够对极片9形成更好的支撑效果。另外,由于极片9始终相对于凹槽302滑动,因此通过使吸附口301沿极片9运行的方向依次轮流吸附极片9,既能够保证对极片9的吸附效果,又能够使极片9流畅输送运行。
可选地,支撑组件3内设有多个腔室,多个腔体沿极片9的运行路径分布,每个腔体均设有至少一个吸附口301。每个腔体均通过相应的控制阀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控制阀用于控制相应的腔室与负压发生装置的通断,以实现吸附口301沿极片9运行的方向依次轮流吸附极片9的效果。
可选地,支撑组件3的凹槽302可以按照极片9自然下垂时形成的形状进行仿形设置,以保证极片9与凹槽302的贴合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对极片9的烘干效果,在输送组件2设为辊轴的条件下,输送组件2可以设置为加热辊。同样地,在支撑组件3设置为辊轴的条件下,支撑组件3可以设置为加热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箱体结构8。第一出风结构1和输送组件2均设置于箱体结构8内,箱体结构8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其中,进料口设置在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用于供极片9进入到箱体结构8内,出料口设置在烘干系统的出料端7,用于供箱体结构8内的极片9排出。
于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箱体结构8,在烘干过程中,箱体结构8能够起到保温的效果,减少热量散热,从而达到节省能耗,提高极片9烘干效率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包括用于向极片9送风的第二出风结构4。第二出风结构4与输送组件2设置于与极片9的相反侧,或者第二出风结构4与输送组件2设置于极片9的相同侧。
例如,参考图2-图7所示,第二出风结构4可以设置在箱体结构8的顶部,此时第二出风结构4与输送组件2设置于与极片9的相反侧。当然,第二出风结构4也可以设置在箱体结构8的底部,此时第二出风结构4与输送组件2设置于极片9的相同侧。
于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出风结构1和第二出风结构4向极片9送风,能够提高对极片9的烘干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出风结构4与输送组件2设置于极片9的相反侧时,第二出风结构4朝向相应的输送组件2,以使输送组件2能够支撑极片9受第二出风结构4送风作用的部位。
于本实施例中,在极片9运行过程中,第二出风结构4对极片9产生的风力作用被相应的输送组件2抵消,从而能够减少极片9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波动,所导致的极片9出现褶皱或波纹的问题,使极片9平稳运行,并提高极片9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结构4设置为风嘴。例如,风嘴的数量为多个,并且每个输送组件2均设有相应的风嘴。
当然,第二出风结构4并不局限于设置为风嘴。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烘干系统还设有风箱5,第二出风结构4为设置在风箱5上的出风口。如此设置,在第二出风结构4的数量为多个的条件下,可以在风箱5上设置多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均与风箱5连通即可,减少烘干系统内的管路数量,使得烘干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沿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至出料端7,风箱5内部分隔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风箱5的每个腔室均设有相应的第二出风结构4。
如此设置,以便于分别独立地控制风箱5的每个腔室的送风温度或送风流量,即能够分区控制每个第二出风结构4的送风温度或送风流量,以满足对极片9不同部位的不同烘干需求。
参考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一对输送组件2之间设有多个第一出风结构1,并且多个第一出风结构1沿极片9的运行路径排布。如此设置,通过多个第一出风结构1,一方面能够使极片9更好地沿多个第一出风结构1排布的路径运行,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对极片9的烘干效果。
参考图1-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靠近烘干系统的出料端7的输送组件2的下游也设有第一出风结构1,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偏离于靠近出料端7的输送组件2与相邻的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靠近出料端7的输送组件2送出的极片9绕经第一出风结构1并从出料端7排出。
具体地,烘干系统按照图中所示方位布置时,靠近出料端7的输送组件2与相邻的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为水平线,并且靠近出料端7的输送组件2,其下游的第一出风结构1的偏离方向,与位于相邻两个输送组件2之间的第一出风结构1的偏离方向相同。
于本实施例中,从靠近出料端7的输送组件2送出的极片9绕经第一出风结构1并从出料端7排出,使得极片9的路径能够多一道弯曲,从而能够在不增加烘干系统总长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地延长极片9的运行路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涂布系统。
具体而言,涂布系统包括涂布装置如上所述的烘干系统,涂布装置用于为极片9涂布涂覆料。
需要说明的是,涂布系统包含了烘干系统,同时也就包含了烘干系统的上述所有优点。
进一步地,涂布系统还包括放卷辊12和收卷辊13,放卷辊12设置在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并用于卷绕待涂布烘干的极片9,收卷辊13设置在烘干系统的出料端7,并用于卷绕已涂布烘干的极片9。
可选地,涂布装置包括涂布头10和涂布辊11,涂布头10和涂布辊11分别设置在极片9的两侧,涂布头10用于涂布涂覆料,涂布辊11用于支撑极片9,以防止涂布头10涂布的过程中极片9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装置和烘干系统均设置为一对,一对涂布装置分别设置在一对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一对涂布装置用于分别为极片9的两个表面涂布。例如,参考图1-图7所示,一对烘干系统均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一对烘干系统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从而减少涂布系统的占地面积。当然,一对烘干系统也可以均沿竖直方向布置,并且一对烘干系统沿水平方向依次分布。
于本实施例中,放卷辊12释放极片9,极片9的第一个表面经过第一个涂布装置涂布后进入到第一个烘干系统内进行烘干。极片9运行至第一个烘干系统外部后,由第二个涂布装置涂布,再进入到第二个烘干系统内。极片9从第二个烘干系统排出后,由收卷辊13进行收卷。
如此设置,涂布系统能够依次对极片9的两个表面进行涂布和烘干,从而能够提高对极片9的涂布和烘干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烘干极片(9),包括第一出风结构(1)和至少两个输送组件(2),所述输送组件(2)沿所述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至出料端(7)间隔分布;
至少一对相邻的所述输送组件(2)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且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偏离于一对相邻所述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在设有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的一对所述输送组件(2)中,上游的所述输送组件(2)送出的极片(9)绕经相应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运行至下游的所述输送组件(2),以使极片(9)形成弯曲路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用于向极片(9)送风,以使极片(9)与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之间产生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相对应的支撑组件(3),所述支撑组件(3)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分布在极片(9)的两侧,所述支撑组件(3)用于支撑极片(9)受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送风作用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设为可运转的输送装置,所述支撑组件(3)的输送方向与极片(9)的运行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支撑极片(9)的表面设有多个用于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的吸附口(301),所述吸附口(301)用于吸附极片(9),多个所述吸附口(301)沿所述支撑组件(3)的运转路径依次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设置为辊轴或者输送带;
和/或,所述支撑组件(3)设置为有动力输送装置或无动力输送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设有供极片(9)置入的凹槽(302),所述凹槽(302)的内壁设有多个用于与负压发生装置连接的吸附口(301),所述吸附口(301)用于吸附极片(9),多个所述吸附口(301)沿极片(9)运行的方向分布,且多个所述吸附口(301)沿极片(9)运行的方向依次轮流吸附极片(9)。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向极片(9)送风的第二出风结构(4),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与所述输送组件(2)设置于极片(9)的相反侧,或者,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与所述输送组件(2)设置于极片(9)的相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与所述输送组件(2)设置于极片(9)的相反侧时,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朝向相应的所述输送组件(2),以使所述输送组件(2)能够支撑极片(9)受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送风作用的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设置为风嘴;
或者,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风箱(5),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为设在风箱(5)上的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至出料端(7),所述风箱(5)内部分隔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风箱(5)的每个腔室均设有相应的所述第二出风结构(4)。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一对所述输送组件(2)之间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沿极片(9)的运行路径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结构(8),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和所述输送组件(2)均设置于所述箱体结构(8)内,所述箱体结构(8)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烘干系统的出料端(7)的所述输送组件(2)的下游也设有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的安装位置偏离于靠近出料端(7)的所述输送组件(2)与相邻的所述输送组件(2)的中心连线,靠近出料端(7)的所述输送组件(2)送出的极片(9)绕经所述第一出风结构(1)并从出料端(7)排出。
14.一种涂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涂布装置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所述涂布装置用于为极片(9)涂布涂覆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涂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装置和所述烘干系统均设置为一对,一对所述涂布装置分别设置在一对所述烘干系统的进料端(6),一对所述涂布装置用于分别为极片(9)的两个表面涂布。
CN202322469360.3U 2023-09-11 2023-09-11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Active CN220804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9360.3U CN220804180U (zh) 2023-09-11 2023-09-11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9360.3U CN220804180U (zh) 2023-09-11 2023-09-11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4180U true CN220804180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3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69360.3U Active CN220804180U (zh) 2023-09-11 2023-09-11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4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9677B (zh) 一种基于纺织加工的防褶皱布料烘干装置
WO2016143511A1 (ja) 塗布装置
CN109365245B (zh) 一种电池极片气浮式烘箱
CN207346836U (zh) 一种印刷机用纸张输送设备
CN212123897U (zh) 用于双壁波纹管生产的冷却干燥装置
JP2019184222A (ja) 塗工装置用乾燥装置
CN220804180U (zh)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CN102679698A (zh) 高效生产再造烟叶的往复式隧道干燥机
CN117139101A (zh)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CN209147668U (zh) 一种聚乳酸纤维烘干设备
CN114985217A (zh) 一种锂电池极片双面涂布设备及方法
CN207190392U (zh) 一种瓦楞纸板的烘干装置
CN111905999B (zh) 一种涂布烘箱均匀干燥机构
CN219850555U (zh) 一种涂布机
CN210257645U (zh) 一种印刷用干燥设备
CN220697359U (zh) 烘干系统及涂布系统
CN210304418U (zh) 适用于导辊输送膜材的节能烘箱
CN107289769A (zh) 隧道炉
CN114353430A (zh) 一种雾化风冷装置
CN108396533B (zh) 蒸汽熨斗行走系统、自动熨烫熨斗、自动蒸汽熨烫方法
CN217963357U (zh) 高精度低耗能涂层定型机
CN220329154U (zh) 一种无船体式烘箱、烘箱段及涂布设备
CN213841632U (zh) 一种熔喷布烘干设备
CN220879484U (zh) 涂布设备
CN220361471U (zh) 一种高效烘干炉模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