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8854U -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8854U
CN220798854U CN202322133073.5U CN202322133073U CN220798854U CN 220798854 U CN220798854 U CN 220798854U CN 202322133073 U CN202322133073 U CN 202322133073U CN 220798854 U CN220798854 U CN 220798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tube
air
collecting pip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330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炳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Qinhuai Dat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Qinhuai Dat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Qinhuai Dat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Qinhuai Dat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330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88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8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88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其中,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的长边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蒸发器包括: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进液孔,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出液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换热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液孔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液孔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本申请提供的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具有利于柜式服务器降温的效果。

Description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数据中心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处理量不断攀升,且用于数据处理的数据中心的耗电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对如何降低整个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率(Power UsageEffectiveness,PUE)成为行业内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作为数据中心必不可少的制冷设备,机房空调的高能效和微型化对数据中心PUE的降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相关技术中,机房空调的末端越来越靠近服务器机柜,以提升热捕集的效率。其中,背板风墙为机房空调的末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设置在柜式服务器的对侧,其可利用蒸发器降低空气的温度,并将被降温的空气吹向机柜。
然而,从上述背板风墙吹出的空气存在“下冷上热”温度分层的情况,不利于对柜式服务器降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可以解决相关技术的背板风墙吹出的空气存在“上冷下热”温度分层的情况,不利于柜式服务器的降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的长边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蒸发器包括: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进液孔,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出液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换热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液孔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液孔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流管组连通在所述换热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所述换热管组形成有半环形的内通道,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条扁管与换向管,所述换向管与所述集流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条扁管连通在所述换向管与所述集流管组之间,所述多条扁管包括第一扁管与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连通在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二扁管连通在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一扁管、所述换向管以及所述第二扁管形成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条半环形的扁管,所述多条半环形的扁管间隔设置,且所述多条半环形的扁管层层嵌套,且每个所述半环形的扁管均具有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方向沿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扁管,且每个所述换热扁管均连通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风墙装置,包括风扇以及如上所述的蒸发器,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一侧,且所述风扇用于引导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如上所述的风墙装置,所述风墙装置的蒸发器的进液孔与所述冷凝器的流出端连通,所述风墙装置的蒸发器的出液孔与所述压缩机的流入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流出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流入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包括柜式服务器以及如上所述的空气调节设备,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风墙装置设置于所述柜式服务器的一侧。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通过设置集流管组与换热管组,其中,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且换热管组的第一端与进液孔通过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换热管组的第二端与出液孔通过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以使得传热介质经进液孔流入第一集流管的内腔,并经第一集流管的内腔由换热管组的第一端流入换热管组,并由换热管组的第二端流入第二集流管的内腔中,并从出液孔流出第二集流管。即,传热介质在换热管组由第一集流管流向第二集流管。在较热的空气经过换热管组时,其会与换热管组中较冷的传热介质热交换而降温。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长边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方向相交于第一方向。如此,换热管组的第一端与换热管组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进而使得在换热管组的第一端附近区域形成的过冷区与在换热管组的第二端的附近区域形成的过热区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即,过冷区与过热区并不是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如此,减少了穿过过冷区的空气与穿过过热区的空气在第一方向上的温度梯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上热下冷”的温度分层,利于对柜式服务器的降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服务器与相关技术的背板风墙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换热器的正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中心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蒸发器蒸发器的正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蒸发器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蒸发器蒸发器的正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蒸发器蒸发器的侧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蒸发器蒸发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空气调节设备;
100、蒸发器;101、进风面;102、出风面;
10、集流管组;11、第一集流管;12、第二集流管;20、换热管组;21'、第一扁管;21"、第二扁管、22、换向管;23、半环形的扁管;24、换热扁管;30、进液管;40、出液管;50、翅板;
200、压缩机;
300、冷凝器;
400、风扇;
2000、柜式服务器;
3000、背板风墙;3100、换热器;3101、第一集液管;3102、第二集液管;3103、换热管;3200、抽风扇;
4000、服务器;4100、进风口;420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相关技术中的背板风墙吹出的空气存在“下冷上热”温度分层,不利于对柜式服务器的降温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如下:
图1为服务器4000与相关技术的背板风墙3000的示意图。参考图1,服务器4000为柜式的,且该服务器4000的形状为长方体。服务器4000在其长边的一端面可朝向支撑面放置,服务器4000的长边的另一端面与支撑面之间存在一定高度。也就是说,柜式服务器4000直立在支撑面上,柜式服务器4000的长边方向为垂直于支撑面的竖直方向。另外,服务器4000的机柜在其厚度方向的相对两面分别设有进风口4100与出风口4200。
图1示出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方向。参考图1,相关技术的背板风墙3000可包括换热器3100与抽风扇3200,较热空气可在抽风扇3200的引导下先与换热器3100热交换而降温成较冷的空气,再吹向服务器4000,以便对服务器4000的机柜内的多个计算节点进行降温。
图2为图1示出的换热器的正视图,图2中的箭头表示传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参考图2,相关技术的背板风墙3000包括第一集液管3101、第二集液管3102以及多条换热管3103。其中,第一集液管3101与第二集液管3102间隔设置,多条换热管3103连通在第一集液管3101与第二集液管3102之间。与空气热交换的传热介质可先经第一集液管3101进入换热管3103中,再经换热管3103进入第二集液管3102中,再从第二集液管3102流出。
参考图1,服务器4000的形状为长方体,服务器4000的进风口4100所在面或出风口4200所在面为长方形,服务器4000的进风口4100所在面的长边方向为竖直方向。在换热器3100作蒸发器使用并对服务器4000降温时,换热器3100的出风面(或进风面)与服务器4000的进风口4100所在面(或出风口4200所在面)相对且平行,换热器3100的出风面(或进风面)为长方形,换热器3100的出风面(或进风面)的长度方向与服务器4000的长度方向平行,即,换热器3100的出风面(或进风面)的长边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参考图1与图2,第一集液管3101与第二集液管3102沿竖直方向间隔放置,且第一集液管3101位于第二集液管3102的上方。传热介质在换热管3103中沿竖直方向流动。
传热介质在传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参考图2,其中,位于换热管3103的下段内的传热介质为液态,其可形成过冷区;位于换热管3103的上段内的传热介质逐渐变为气态,其可形成过热区。位于换热管3103的中段内的传热介质为气液混合态,其可形成两相区。由于气态传热介质的体积较大,换热管3103的内径较小,导致过热区的传热介质的流动速度快,导致压降降低较多,进而导致过热区的传热介质温度较高,进而导致吹过相关技术的背板风墙3000的空气存在“下冷上热”温度分层的情况,进而导致位于机柜的上方的计算节点的温度高于位于机柜的下方的计算节点的温度,不利于对柜式服务器4000降温。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发明人想到如果过冷区与过热区不沿竖直方向设置,则可避免“下冷上热”温度分层的情况。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将第二集流管与第一集流管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该第二方向相交于蒸发器的进风面(或出风面)的长边方向,则在第一集流管附近形成的过冷区与在第二集流管附近形成的过热区可不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避免纵向的温度梯度,避免了“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层,利于对柜式服务器降温。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中心的示意图。参考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可包括柜式服务器2000与空气调节设备1000。其中,柜式服务器2000可包括机柜以及容纳在机柜的内腔中的多个计算节点。空气调节设备1000可包括风墙装置,该风墙装置可包括蒸发器100与风扇400。蒸发器100可具有供传热介质流动的内腔,空气可在风扇400的引导下沿第三预设方向穿设蒸发器100并与蒸发器100的内腔中的传热介质热交换,以降低空气的温度。
空气可由蒸发器100的进风面101穿入蒸发器100,并可由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穿出蒸发器100。由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穿出的空气可由机柜的进风端面上的进风口流入机柜的内腔中,并在与机柜的内腔中的多个计算节点热交换后从机柜的出风口流出机柜的内腔。可以理解的,穿过蒸发器100的较冷空气在经过计算节点时,可带走计算节点的热量,以降低计算节点的温度。
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与机柜设有进风口的端面(机柜的进风端面)可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机柜的进风端面垂直于第三预设方向,且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沿第三预设方向在机柜的进风端面的投影与机柜的进风端面至少部分重合。如此,以减小蒸发器100与机柜之间的空气的流动路径,减少损耗。
值得说明的是,柜式服务器2000的机柜为长方体,且机柜的进风端面的形状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长边方向沿第一方向X设置,且机柜的内腔中的多个计算节点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为了对这些计算节点散热,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的长边与机柜的进风端面的长边可平行放置,即,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的长边沿第一方向X设置。
举例的,柜式服务器2000直立放置于支撑面,即,机柜的进风端面的长边(第一方向X)沿竖直方向设置。蒸发器100直立放置于支撑面,或,蒸发器100直立壁挂于墙面等竖直壁面上。也就是说,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的长边沿竖直方向设置。
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去截蒸发器100可得到蒸发器100的横截面。蒸发器10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为长方形;或者,蒸发器100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为由至少两个矩形呈夹角拼接形成的L形、V形、N形、W形等类似形状。在蒸发器100的横截面为矩形时,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为一个平面;在蒸发器100的横截面为其它形状时,蒸发器100的出风面102为呈夹角拼接形成的多个平面。下面以蒸发器100的横截面是矩形为例来描述蒸发器100的具体结构,对于横截面为其它形状的蒸发器100的结构可参考下文得出,在此就不再赘述。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气调节设备1000的示意图。参考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设备1000还可包括压缩机200与冷凝器300。蒸发器100的进液孔与所述冷凝器300的流出端可通过管道连通,蒸发器100的出液孔与所述压缩机200的流入端可通过管道连通,压缩机200的流出端与所述冷凝器300的流入端可通过管道连通,以使得蒸发器100、压缩机200以及冷凝器300之间形成供传热介质流动的如图4示出的回路。如水泵等动力装置可设置在回路中,以使得传热介质在回路中循环流动。
其中,压缩机200可将气态的传热介质压缩为高温高压的传热介质;高温高压的传热介质可进入冷凝器300并在冷凝器300处散热后液化;液态的传热介质进入到蒸发器100中,并在蒸发器100处吸收大量热量后转变为气态,然后再进入压缩机200中再循环。
冷凝器300和蒸发器100之间可连接有节流装置,节流装置的具体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毛细管等,节流装置用来对高压的液态传热介质进行节流降压,以保证冷凝器300和蒸发器100之间的压力差,以便于使蒸发器100中的液态传热介质在要求的低压下蒸发吸热,从而达到制冷降温的目的。同时,节流装置可以调节供入蒸发器100的传热介质的流量,以适应蒸发器100的热负荷的变化,使空调系统更加有效的运转。
参考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100可包括集流管组10、换热管组20以及翅板50。其中,集流管组10可包括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第二集流管12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可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方向Y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X。也就是说,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相互独立,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与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相互独立,且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一定间距。
另外,第一集流管11可具有相连通的内腔与进液孔,第一集流管11的进液孔可与进液管30连通,且进液管30远离进液孔的一端可与冷凝器300的流出端连通。第二集流管12可具有相连通的内腔与出液孔,且第二集流管12的出进液孔可与出液管40连通,且出液管40远离出液孔的一端可与压缩机200的流入端连通。
换热管组20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换热管组20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液孔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连通,以使得从进液孔流入的传热介质可经过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流向换热管组20的第一端。换热管组20的第二端与所述出液孔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连通,以使得从换热管组20的第二端流出的传热介质可经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流向出液孔。
综上,从进液孔流入蒸发器100的传热介质可依次经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换热管组20的第一端、换热管组20的内通道、换热管组20的第二端、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出液孔流出蒸发器100。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换热管组20的第一端与换热管组2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第二方向Y相交于第一方向X,可使得在换热管组20的第一端附近区域形成的过冷区与在换热管组20的第二端的附近区域形成的过热区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即,过冷区与过热区并不是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的。如此,减少了经过过冷区的空气与经过过热区的空气在第一方向X上的温度梯度,进而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出现的“上热下冷”的温度分层,利于对服务器机柜的降温。
为了进一步避免“上热下冷”的温度分层,可选的,所述第二方向Y可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举例的,图5、图7以及图9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与空气穿过蒸发器100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图6与图8中,第二方向Y沿空气穿过蒸发器100的方向。
可选的,换热管组20的内通道的形状可为图5-图8示出的U形;或者,换热管组20的内管道的形状为图9示出直线形。下面先来描述如何形成U形的换热管组20的内通道。
参考图5-图8,所述集流管组10可连通在所述换热管组20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一端,也就是说,换热管组20沿第一方向X的一端可与集流管组10连通。另外,所述换热管组20可形成有半环形的内通道,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连通。其中,“半环形”可做广义理解,其不仅可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还可指超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且未封闭的图形,或者,未超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且存在换向段的图形。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换向段。“换向段”的特点是:在半环形的内通道流动的传热介质,其在未经过换向段之前沿正向流动,其在经过换向段后沿反向流动。换向段的形状可为平直的或弯曲的。另外,在半环形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时,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位于同一高度;在半环形未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时,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位于不同高度。
形成半环形的内通道的方式可有如下几种:
参考图5,在其中一种形成半环形的内通道的示例中,换热管组20可包括多条扁管与换向管22。其中,换向管22与所述集流管组10可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所述多条扁管可连通在所述换向管22与所述集流管组10之间。具体的,多条扁管可包括第一扁管21'与第二扁管21",所述第一扁管21'可连通在所述换向管22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之间,所述第二扁管21"可连通在所述换向管22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之间。
传热介质可由进液孔流入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中,再经第一扁管21'的内腔流入换向管22的内腔中,再经换向管22的内腔流入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中,再经第二集流管12的内腔流入第二集流管12,再从出液孔流出第二集流管12。
传热介质在换热管组20中按照上述的流动路径流动,可使得换热管组20沿该流动路径依次形成过冷区、两相区以及过热区。举例的,图5中,标注线a与第一集流管11之间的第一扁管21'区域形成过冷区,标注线a与标注线b之间的第一扁管21'、第二扁管21"区域形成两相区,标注线b与第二集流管12之间的第二扁管21"区域形成过热区。其中,图5中的标注线a与标注线b是为便于理解所标注出的虚拟的线。
处于过冷区的传热介质的温度低于两相区,过冷区的传热介质为液态;处于两相区的传热介质的温度低于过热区,两相区的传热介质由液态向气态转化,过热区的传热介质大多为气态。空气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流过蒸发器100,经过过冷区的空气的温度最低,经过过热区的空气的温度最高,经过两相区的空气的温度处于两者之间。相比于相关技术的图2中过冷区与过热区沿第一方向X设置,过冷区与过热区之间的温差大,导致经过相关技术的蒸发器100的空气在第一方向X上会存在较大的温差。本申请实施例的蒸发器100的过冷区与两相区沿第一方向X设置、过热区与两相区沿第一方向X设置,过冷区与两相区之间的温差、过热区与两相区之间的温差均小于过冷区与过热区之间的温差。如此,可降低经过蒸发器100的空气在第一方向X上的温差,以便于对柜式服务器2000散热。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扁管21'的数量与第二扁管21"的数量无要求,两者可相等,两者也可不相等,只要存在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1'与至少一个第二扁管21"即可。另外,在存在多条第一扁管21'(或第二扁管21")时,相邻两个第一扁管21'(或第二扁管21")之间可设有翅板50。相邻的第一扁管21'与第二扁管21"之间也可设有翅板50,空气可从翅板50与第一扁管21'或第二扁管21"之间的孔隙穿过散热。
另外,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该第二方向Y可如图5所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100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或者,第二方向Y也可如图6所示沿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100的方向设置,即第二方向Y沿图3示出的第三预设方向。参考图6,为了进一步降低穿过蒸发器100的空气的温度,第一集流管11可位于所述蒸发器100的出风侧,以使得在第二方向Y上,空气可依次经过热区与过冷区,以及依次经过第二扁管21"形成的较热的两相区与第一扁管21'形成的较冷的两相区。
参考图7,在另一种形成半环形的内通道的示例中,所述换热管组20可包括多条半环形的扁管23。所述多条半环形的扁管23可间隔设置,且所述多条半环形的扁管23可层层嵌套,且每个所述半环形的扁管23均可具有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
具体的,半环形的扁管23中的半环形,可如上文做广义理解,其不仅可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还可指超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且未封闭的图形,或者,未超过封闭环形的二分之一且存在换向段的图形。另外,该半环形的扁管23可具有流入端与流出端,半环形的扁管23的流入端与第一集流管11连通,半环形的扁管23的流出端与第二集流管12连通。
传热介质可由进液孔流入第一集流管11的内腔中,再经半环形的扁管23的左侧、半环形的扁管23的右侧流入第二集流管12,再从出液孔流出第二集流管12。传热介质在换热管组20中按照上述的流动路径流动,可使得换热管组20沿该流动路径依次形成过冷区、两相区以及过热区。举例的,图7中,标注线a与第一集流管11之间的半环形的扁管23的左下侧区域形成过冷区,标注线a与标注线b之间的半环形的扁管23的左上侧与右上侧区域形成两相区,标注线b与第二集流管12之间的半环形的扁管23的右下侧区域形成过热区。其中,图7中的标注线a与标注线b是为便于理解所标注出的虚拟的线。采用上述方式,也可降低经过蒸发器100的空气在第一方向X上的温差,以便于对柜式服务器2000散热。
值得说明的是,相邻两个半环形的扁管23之间可设有翅板50,空气可从翅板50与半环形的扁管23之间的孔隙穿过散热。另外,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该第二方向Y可如图7所示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100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当然,第二方向Y也可如图8所示沿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100的方向设置,即第二方向Y沿图3示出的第三预设方向。参考图8,为了进一步降低穿过蒸发器100的空气的温度,第一集流管11可位于所述蒸发器100的出风侧,以使得在第二方向Y上,空气可依次经过热区与过冷区,以及依次经过较热的两相区与较冷的两相区。
上文参考图5-图8描述了换热管组20的内通道的形状为U形时的情况,下面参考图9来描述换热管组20的内通道的形状为直线形的情况。
参考图9,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均可沿所述第一方向X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的轴向均为第一方向X。另外,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集流管11与第二集流管12之间存在沿第二方向Y的间距。该第二方向Y可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100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也就是说,第二方向Y垂直于空气穿过蒸发器100的方向,第二方向Y也垂直于第一方向X。举例的,图9中,空气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穿过蒸发器100。
继续参考图9,所述换热管组20可包括多个换热扁管24。每个所述换热扁管24均可连通在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2之间,且每个换热扁管24的内腔中的传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均是由第一集流管11沿第二方向Y朝向第二集流管12流动,以使得换热管组20沿传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形成过冷区、两相区与过热区。举例的,图9中,标注线a与第一集流管11之间的换热管组20的左侧区域形成过冷区,标注线a与标注线b之间的换热管组20的中间区域形成两相区,标注线b与第二集流管12之间的换热管组20的右侧区域形成过热区。其中,图9中的标注线a与标注线b是为便于理解所标注出的虚拟的线。采用上述方式,也可降低经过蒸发器100的空气在第一方向X上的温差,以便于对柜式服务器2000散热。另外,相邻两个换热扁管24之间可设有翅板50,空气可从翅板50与换热扁管24之间的孔隙穿过散热。
其中,“上”、“下”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申请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的迎风面的长边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蒸发器包括:
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具有进液孔,所述第二集流管具有出液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于所述第一方向;
换热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进液孔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出液孔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组连通在所述换热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
所述换热管组形成有半环形的内通道,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条扁管与换向管,所述换向管与所述集流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多条扁管连通在所述换向管与所述集流管组之间,所述多条扁管包括第一扁管与第二扁管,所述第一扁管连通在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一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二扁管连通在所述换向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第一扁管、所述换向管以及所述第二扁管形成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条半环形的扁管,所述多条半环形的扁管间隔设置,且所述多条半环形的扁管层层嵌套,且每个所述半环形的扁管均具有所述半环形的内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沿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的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均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与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的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多个换热扁管,且每个所述换热扁管均连通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
9.一种风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扇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一侧,且所述风扇用于引导空气穿过所述蒸发器。
10.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墙装置,所述风墙装置的蒸发器的进液孔与所述冷凝器的流出端连通,所述风墙装置的蒸发器的出液孔与所述压缩机的流入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流出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流入端连通。
CN202322133073.5U 2023-08-09 2023-08-09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Active CN2207988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3073.5U CN220798854U (zh) 2023-08-09 2023-08-09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3073.5U CN220798854U (zh) 2023-08-09 2023-08-09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8854U true CN220798854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34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33073.5U Active CN220798854U (zh) 2023-08-09 2023-08-09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88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80490A (zh) 一体化自然冷却机房空调系统
CN106196755B (zh) 壳管式冷凝器和空调系统
JP2015049008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器
JP200716301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0107818U (zh) 一种壳管式冷凝器及其制冷系统
JPWO2015059832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1043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20798854U (zh) 蒸发器、风墙装置以及空气调节设备
JP2023503423A (ja) 空冷式冷凍サイクルの構成
KR102236125B1 (ko) 냉매의 증발잠열을 이용한 데이터센터 실내의 국부 냉각시스템
CN218514733U (zh) 空调装置
KR101392856B1 (ko) 수냉식 열교환 구조를 갖는 실외기 없는 냉,난방장치
JP2012229897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19934756U (zh) 一种换热器和烘干机
CN112867374A (zh)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KR20120043916A (ko) 열교환 장치
CN219934755U (zh)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JP4983878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蔵庫、空気調和機
CN114857970B (zh) 一种基于超薄环路脉动热管的双级回路冷却系统
CN216852908U (zh) 一种换热系统
CN218096363U (zh) 热管式冷凝器去过热系统、制冷系统和空调
CN215121657U (zh) 一种水冷热管双模机房空调
KR101404554B1 (ko) 공냉식 열교환 구조를 갖는 냉,난방장치
CN219415279U (zh) 一种新型制冷装置
CN216745097U (zh) 一种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