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4755U -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4755U
CN219934755U CN202321290256.1U CN202321290256U CN219934755U CN 219934755 U CN219934755 U CN 219934755U CN 202321290256 U CN202321290256 U CN 202321290256U CN 219934755 U CN219934755 U CN 2199347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exchanger
fin
branches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902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恺
彭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902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47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47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47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系统,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将n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m个回路,通过第二换热系统和第二循环回路可以将s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t个回路;可以改善冷媒分流效果,调节不同流速的冷媒,使得汇流后的冷媒流速保持一致;还可以使得高温状况下的室外冷凝温度仍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从而降低了整机的功率,达到了提高能效的目的;因降低了冷凝温度,使得系统高压不会上升太快导致部件损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换热器同时具备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系统,可以在室内负荷不同的情况下,智能开启一个或两个换热系统,从而提高能效。

Description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烘干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现有的烘干机内存在有换热器,通过换热器与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空气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空气排入室内进行烘干工作。
目前,现有烘干机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换热器内冷媒的分流效果差,换热面积小,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换热能效不足。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以解决现有换热器普遍存在的冷媒分流效果差、换热效果差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包括翅片;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气管、第一液管和第一汇流管,所述第一气管上设有n个第一气管支路,所述第一液管上设有n个第一液管支路和m个第二液管支路,所述第一汇流管上设有m个第一汇流支路,n>m;n个所述第一气管支路分别与n个所述第一液管支路相连通,m个所述第二液管支路分别与m个所述第一汇流支路相连通;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气管、第二液管和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s个第二气管支路,所述第一液管上设有s个第三液管支路和t个第四液管支路,所述第二汇流管上设有t个第二汇流支路,s>t;s个所述第二气管支路分别与s个所述第三液管支路相连通,t个所述第四液管支路分别与t个所述第二汇流支路相连通;n个所述第一气管支路和s个所述第二气管支路依次交替设置,n个所述第一液管支路和s个所述第三液管支路依次交替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管支路与所述第一液管支路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一直线段、三个第一U型段和四个第二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一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一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二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管支路与所述第一汇流支路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二直线段、三个第三U型段和四个第四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二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三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四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管支路与所述第三液管支路通过第三连通管相连通,所述第三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三直线段、三个第五U型段和四个第六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三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五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六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液管支路与所述第二汇流支路通过第四连通管相连通,所述第四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四直线段、三个第七U型段和四个第八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四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七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八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的另一侧设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为一体件,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平行四边形或者矩形,所述限位槽的四个角为倒圆角;所述第一连通管上的四个所述第二U型段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翅片的另一侧设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为一体件,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平行四边形或者矩形,所述限位槽的四个角为倒圆角;所述第三连通管上四个所述第六U型段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气管段和第二气管段,所述第一气管段的轴向与所述翅片表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一气管段与所述第一汇流管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气管段沿着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三气管段和第四气管段,所述第三气管段的轴向与所述翅片表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三气管段与所述第二汇流管的朝向相同,所述第四气管段沿着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烘干机,包括机壳,还包括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所述双系统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同时具备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系统,可以在室内负荷不同的情况下,智能开启一个或两个换热系统,从而提高能效。此外,可以在减少换热器占用面积、节省空间的同时,改善冷媒分流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将n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m个回路,通过第二换热系统和第二循环回路可以将s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t个回路;从而可以改善冷媒分流效果,调节不同流速的冷媒,使得汇流后的冷媒流速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使得高温状况下的室外冷凝温度仍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从而降低了整机的功率,达到了提高能效的目的;同时,因降低了冷凝温度,使得系统高压不会上升太快导致部件损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汇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二汇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二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二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翅片10;
第一气管20,第一气管支路21,第一气管段22,第二气管段23;
第一液管30,第一液管支路31,第二液管支路32;
第一汇流管40,第一汇流支路41;
第二气管50,第二气管支路51,第三气管段52,第四气管段53;
第二液管60,第三液管支路61,第四液管支路62;
第二汇流管70,第二汇流支路71;
第一U型段81,第二U型段82, 第三U型段83, 第五U型段84,第七U型段85;
限位板90,限位槽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系统换热器包括翅片10,翅片10上设有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第一气管20上设有n个第一气管支路21,第一液管30上设有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和m个第二液管支路32,第一汇流管40上设有m个第一汇流支路41,n>m;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分别与n个第一液管支路31相连通,m个第二液管支路32分别与m个第一汇流支路41相连通;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第二气管50上设有s个第二气管支路51,第一液管60上设有s个第三液管支路61和t个第四液管支路62,第二汇流管70上设有t个第二汇流支路71,s>t;s个第二气管支路51分别与s个第三液管支路61相连通,t个第四液管支路62分别与t个第二汇流支路71相连通;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和s个第二气管支路51依次交替设置,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和s个第三液管支路61依次交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同时具备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系统,可以在室内负荷不同的情况下,智能开启一个或两个换热系统,从而提高能效。此外,可以在减少换热器占用面积、节省空间的同时,改善冷媒分流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将n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m个回路,通过第二换热系统和第二循环回路可以将s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t个回路;从而可以改善冷媒分流效果,调节不同流速的冷媒,使得汇流后的冷媒流速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使得高温状况下的室外冷凝温度仍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从而降低了整机的功率,达到了提高能效的目的;同时,因降低了冷凝温度,使得系统高压不会上升太快导致部件损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冷媒的两次汇流,n个第一气管21内的冷媒汇流到第一气管30内,冷媒从第一气管30流出然后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40内,降低了冷媒的扰动,调和了n个冷媒回路的不同流速,让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本实施例的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冷媒的两次汇流,s个第二气管51内的冷媒汇流到第二气管60内,冷媒从第二气管60流出然后再汇流到第二汇流管70内,降低了冷媒的扰动,调和了s个冷媒回路的不同流速,让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第一气管支路21与第一液管支路31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通,第一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一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一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一直线段、三个第一U型段81和四个第二U型段82,其中八个第一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一U型段81分布在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第二U型段82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一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一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一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一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一U型段81与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二U型段82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二液管支路32与第一汇流支路41通过第二连通管相连通,第二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二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二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二直线段、三个第三U型段83和四个第四U型段,其中八个第二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三U型段83分布在翅片10的一侧(三个第三U型段83与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其余四个第四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二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二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二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二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三U型段83与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四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二气管支路51与第三液管支路61通过第三连通管相连通,第三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三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三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三直线段、三个第五U型段84和四个第六U型段,其中八个第三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五U型段84分布在翅片10的一侧(三个第五U型段84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其余四个第六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三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三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三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三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五U型段84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六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四液管支路62与第二汇流支路71通过第四连通管相连通,第四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四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第四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四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四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四直线段、三个第七U型段85和四个第八U型段,其中八个第四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七U型段85分布在翅片10的一侧(三个第七U型段85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其余四个第八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四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四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四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四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七U型段85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八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相连通的n个回路和m个汇流回路,具体的:冷媒自第一气管20进入并分流到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内,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一连通管流入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内,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内的冷媒汇流到第一液管30内,然后再分流到m个第二液管支路32内,m个第二液管支路32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一连通管流入m个第一汇流支路41内,然后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40流出。
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相连通的s个回路和t个汇流回路,具体的:冷媒自第二气管50进入并分流到s个第二气管支路51内,s个第二气管支路51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三连通管流入s个第三液管支路61内,s个第三液管支路61内的冷媒流入第二液管60内,然后再分流到t个第四液管支路62内,t个第四液管支路62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四连通管流入t个第二汇流支路71内,然后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70流出。
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和s个第二气管支路51依次交替设置,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和s个第三液管支路61依次交替设置。即第一换热系统的n个回路和第二换热系统的s个回路依次间隔交替排列,一方面可以使得换热系统的管路布局更加合理,节省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两个换热系统内的冷媒热量被均匀分布到翅片10上,以提高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n=13,m=2, s=13,t=2。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将13个冷媒流动回路汇流到2个汇流回路内,并通2个汇流回路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40流出。同样的,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将13个冷媒流动回路汇流到2个汇流回路内,并通过2个汇流回路再汇流到第二汇流管70流出。
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n、m、s、t还可以为其他的数值,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翅片10的另一侧设有多个限位板90,限位板90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限位板90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本实施例中,翅片10的另一侧设有翅片侧板(未在图中示出),翅片侧板上设有与第二U型段82、第四U型段、第六U型段和第八U型段相配合的通孔。限位板9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翅片侧板上,或者,限位板90可以通过本领域通用的其他方式连接在翅片侧板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限位板90上设有两个限位槽91,限位槽91为平行四边形,限位槽91的四个角为倒圆角。第一连通管上的四个第二U型段82分别配合在两个限位槽91内,且四个第二U型段82的两端均与限位槽91的内壁相抵触通;过以上布局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连通管稳固可靠的布置在翅片10上,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稳固可靠。
第三连通管上四个第六U型段分别配合在两个限位槽91内,且四个第六U型段的两端均与限位槽91的内壁相抵触通;过以上布局设置,可以使得第三连通管稳固可靠的布置在翅片10上,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稳固可靠。
第一气管2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气管段22和第二气管段23,第一气管段22和第二气管段23的轴向相垂直;第一气管段22的轴向与翅片10表面相垂直,且第一气管段22与第一汇流管40的朝向相同,第二气管23段沿着翅片10的宽度方向布置。可以便于实现第一气管20的布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设计合理,减少占用空间。
第二气管50包括相连通的第三气管段52和第四气管段53,第三气管段52和第四气管段53的轴向相垂直;第三气管段52的轴向与翅片10表面相垂直,且第一气管段52与第二汇流管70的朝向相同,第四气管段53沿着翅片10的宽度方向布置。可以便于实现第二气管50的布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设计合理,减少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烘干机,包括机壳,还包括双系统换热器,双系统换热器设置在机壳内。
如图1-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系统换热器包括翅片10,翅片10上设有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第一气管20上设有n个第一气管支路21,第一液管30上设有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和m个第二液管支路32,第一汇流管40上设有m个第一汇流支路41,n>m;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分别与n个第一液管支路31相连通,m个第二液管支路32分别与m个第一汇流支路41相连通;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第二气管50上设有s个第二气管支路51,第一液管60上设有s个第三液管支路61和t个第四液管支路62,第二汇流管70上设有t个第二汇流支路71,s>t;s个第二气管支路51分别与s个第三液管支路61相连通,t个第四液管支路62分别与t个第二汇流支路71相连通;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和s个第二气管支路51依次交替设置,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和s个第三液管支路61依次交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同时具备两个相互独立的换热系统,可以在室内负荷不同的情况下,智能开启一个或两个换热系统,从而提高能效。此外,可以在减少换热器占用面积、节省空间的同时,改善冷媒分流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将n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m个回路,通过第二换热系统和第二循环回路可以将s个回路的冷媒汇流成t个回路;从而可以改善冷媒分流效果,调节不同流速的冷媒,使得汇流后的冷媒流速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使得高温状况下的室外冷凝温度仍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从而降低了整机的功率,达到了提高能效的目的;同时,因降低了冷凝温度,使得系统高压不会上升太快导致部件损坏,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冷媒的两次汇流,n个第一气管21内的冷媒汇流到第一气管30内,冷媒从第一气管30流出然后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40内,降低了冷媒的扰动,调和了n个冷媒回路的不同流速,让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本实施例的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冷媒的两次汇流,s个第二气管51内的冷媒汇流到第二气管60内,冷媒从第二气管60流出然后再汇流到第二汇流管70内,降低了冷媒的扰动,调和了s个冷媒回路的不同流速,让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第一气管支路21与第一液管支路31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通,第一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一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一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一直线段、三个第一U型段81和四个第二U型段82,其中八个第一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一U型段81分布在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第二U型段82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一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一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一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一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一U型段81与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二U型段82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二液管支路32与第一汇流支路41通过第二连通管相连通,第二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二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二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二直线段、三个第三U型段83和四个第四U型段,其中八个第二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三U型段83分布在翅片10的一侧(三个第三U型段83与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其余四个第四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二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二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二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二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三U型段83与第一气管20、第一液管30和第一汇流管4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四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二气管支路51与第三液管支路61通过第三连通管相连通,第三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三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三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三直线段、三个第五U型段84和四个第六U型段,其中八个第三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五U型段84分布在翅片10的一侧(三个第五U型段84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其余四个第六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三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三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三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三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五U型段84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六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四液管支路62与第二汇流支路71通过第四连通管相连通,第四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四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第四连通管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第四连通管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第四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四直线段、三个第七U型段85和四个第八U型段,其中八个第四直线段沿着翅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第七U型段85分布在翅片10的一侧(三个第七U型段85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同一侧)、其余四个第八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减少第四连通管的占用空间,在相同占用空间的前提下,使得第四连通管可以尽可能的增长,以增加冷媒的流程和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大量冷媒同时进入第四连通管,导致冷媒在第四连通管内的换热效果差。
本实施例中,三个第七U型段85与第二气管50、第二液管60和第二汇流管70设置在翅片10的右侧、其余四个第八U型段分布在翅片10的左侧。
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相连通的n个回路和m个汇流回路,具体的:冷媒自第一气管20进入并分流到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内,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一连通管流入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内,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内的冷媒汇流到第一液管30内,然后再分流到m个第二液管支路32内,m个第二液管支路32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一连通管流入m个第一汇流支路41内,然后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40流出。
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相连通的s个回路和t个汇流回路,具体的:冷媒自第二气管50进入并分流到s个第二气管支路51内,s个第二气管支路51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三连通管流入s个第三液管支路61内,s个第三液管支路61内的冷媒流入第二液管60内,然后再分流到t个第四液管支路62内,t个第四液管支路62内的冷媒分别通过第四连通管流入t个第二汇流支路71内,然后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70流出。
n个第一气管支路21和s个第二气管支路51依次交替设置,n个第一液管支路31和s个第三液管支路61依次交替设置。即第一换热系统的n个回路和第二换热系统的s个回路依次间隔交替排列,一方面可以使得换热系统的管路布局更加合理,节省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两个换热系统内的冷媒热量被均匀分布到翅片10上,以提高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n=13,m=2, s=13,t=2。第一换热系统可以将13个冷媒流动回路汇流到2个汇流回路内,并通2个汇流回路再汇流到第一汇流管40流出。同样的,第二换热系统可以将13个冷媒流动回路汇流到2个汇流回路内,并通过2个汇流回路再汇流到第二汇流管70流出。
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n、m、s、t还可以为其他的数值,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翅片10的另一侧设有多个限位板90,限位板90为一体件,可以通过加工工艺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得限位板90结构稳固可靠,使用寿命长。
本实施例中,翅片10的另一侧设有翅片侧板(未在图中示出),翅片侧板上设有与第二U型段82、第四U型段、第六U型段和第八U型段相配合的通孔。限位板9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在翅片侧板上,或者,限位板90可以通过本领域通用的其他方式连接在翅片侧板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限位板90上设有两个限位槽91,限位槽91为平行四边形,限位槽91的四个角为倒圆角。第一连通管上的四个第二U型段82分别配合在两个限位槽91内,且四个第二U型段82的两端均与限位槽91的内壁相抵触通;过以上布局设置,可以使得第一连通管稳固可靠的布置在翅片10上,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稳固可靠。
第三连通管上四个第六U型段分别配合在两个限位槽91内,且四个第六U型段的两端均与限位槽91的内壁相抵触通;过以上布局设置,可以使得第三连通管稳固可靠的布置在翅片10上,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稳固可靠。
第一气管2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气管段22和第二气管段23,第一气管段22和第二气管段23的轴向相垂直;第一气管段22的轴向与翅片10表面相垂直,且第一气管段22与第一汇流管40的朝向相同,第二气管23段沿着翅片10的宽度方向布置。可以便于实现第一气管20的布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设计合理,减少占用空间。
第二气管50包括相连通的第三气管段52和第四气管段53,第三气管段52和第四气管段53的轴向相垂直;第三气管段52的轴向与翅片10表面相垂直,且第一气管段52与第二汇流管70的朝向相同,第四气管段53沿着翅片10的宽度方向布置。可以便于实现第二气管50的布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设计合理,减少占用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翅片;
第一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气管、第一液管和第一汇流管,所述第一气管上设有n个第一气管支路,所述第一液管上设有n个第一液管支路和m个第二液管支路,所述第一汇流管上设有m个第一汇流支路,n>m;
n个所述第一气管支路分别与n个所述第一液管支路相连通,m个所述第二液管支路分别与m个所述第一汇流支路相连通;
第二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气管、第二液管和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二气管上设有s个第二气管支路,所述第一液管上设有s个第三液管支路和t个第四液管支路,所述第二汇流管上设有t个第二汇流支路,s>t;
s个所述第二气管支路分别与s个所述第三液管支路相连通,t个所述第四液管支路分别与t个所述第二汇流支路相连通;
n个所述第一气管支路和s个所述第二气管支路依次交替设置,n个所述第一液管支路和s个所述第三液管支路依次交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管支路与所述第一液管支路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通,
所述第一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一直线段、三个第一U型段和四个第二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一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一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二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液管支路与所述第一汇流支路通过第二连通管相连通,
所述第二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二直线段、三个第三U型段和四个第四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二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三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四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管支路与所述第三液管支路通过第三连通管相连通,
所述第三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三直线段、三个第五U型段和四个第六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三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五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六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液管支路与所述第二汇流支路通过第四连通管相连通,
所述第四连通管经过多次回折形成八个第四直线段、三个第七U型段和四个第八U型段,其中八个所述第四直线段沿着所述翅片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三个所述第七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一侧、其余四个所述第八U型段分布在所述翅片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的另一侧设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为一体件,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平行四边形或者矩形,所述限位槽的四个角为倒圆角;
所述第一连通管上的四个所述第二U型段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的另一侧设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为一体件,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两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为平行四边形或者矩形,所述限位槽的四个角为倒圆角;
所述第三连通管上四个所述第六U型段分别配合在两个所述限位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气管段和第二气管段,所述第一气管段的轴向与所述翅片表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一气管段与所述第一汇流管的朝向相同,所述第二气管段沿着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管包括相连通的第三气管段和第四气管段,所述第三气管段的轴向与所述翅片表面相垂直,且所述第三气管段与所述第二汇流管的朝向相同,所述第四气管段沿着所述翅片的宽度方向布置。
10.一种烘干机,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系统换热器,所述双系统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内。
CN202321290256.1U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Active CN2199347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90256.1U CN219934755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90256.1U CN219934755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4755U true CN219934755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497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90256.1U Active CN219934755U (zh) 2023-05-25 2023-05-25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47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57899U (zh) 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KR101274241B1 (ko) 차량용 에어컨 시스템
CN210951942U (zh) 热管理系统
CN102455090B (zh) 一种过冷冷凝器
CN113654132A (zh) 热泵机组
CN219934755U (zh) 一种双系统换热器和烘干机
CN116336586A (zh) 四管制风冷热泵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19934756U (zh) 一种换热器和烘干机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33346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865139A (zh) 空调系统
CN206037476U (zh) 一种风冷热泵系统
CN213273678U (zh) 一种具有三次过冷功能的热泵烘干机
CN216431987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1290621U (zh) 多机头冷水机组
CN216204445U (zh) 空调系统
CN215892825U (zh) 蒸发冷热泵机组
CN220489436U (zh) 一种变频满液式风冷螺杆机组
CN220582797U (zh)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919054U (zh) 一种带热泵功能的储能热管理系统
CN219572324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6745097U (zh) 一种冰箱
CN218599892U (zh) 直膨式大焓差空调机组及空调器
CN218764096U (zh) 使用板式换热器中间换热的储能热管理装置
CN219454304U (zh) 四管制风冷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